史铁生事迹整理.

合集下载

史铁生、老舍事迹简介及作品整理

史铁生、老舍事迹简介及作品整理

史铁生、老舍事迹简介及作品整理史铁生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

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

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

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

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

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出生于北京,河北涿县(今涿州市)人,中国电影编剧,著名小说家,文学家。

1969年到陕西延川插队落户。

1972年回北京,1974—1981年在北京新桥街道工厂做工,后因瘫痪而停薪留职,回家养病。

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中、短篇小说多篇,从1986年起,即为北京作家协会合同制作家,后为北京作家协会驻会作家,一级作家职称。

1996年11月,短篇小说《老屋小记》获得《东海》文学月刊“三十万东海文学巨奖”金奖。

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作品风格清新,温馨,富有哲理和幽默感,在表现方法上追求现实主义和象征手法的结合,在真实反映生活的基础上注意吸收现代小说的表现技巧,从成名作《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到《插队的故事》,作品从内容到形式技巧都显出异乎寻常平淡而拙朴,属意蕴深沉的“散文化”作品。

电影剧本《多梦时节》(与人合作)、《死神与少女》等,《死神与少女》属于一种新的电影类型——诗电影,这为电影类型的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这两部影片都由林洪洞执导,《多梦时节》以其新颖的视角获第九届金鸡奖最佳儿童片奖,广电部1988年优秀影片奖,第三届儿童电影童牛奖艺术追求特别奖,《死神与少女》以其对人生价值的探索于1989年获保加利亚第十三届瓦尔纳国际红十字会与健康电影节荣誉奖。

挫折使人成功的事例 吏铁生

挫折使人成功的事例 吏铁生

挫折使人成功的事例吏铁生1955年9月生于济南,汉族,哲学硕士,中共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创作室一级作家,九届、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史铁生五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高位截瘫。

她因此没进过学校,童年起就开始以顽强的毅力自学知识,她先后自学了小学、中学和大学的专业课程。

1983年海迪开始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她以顽强毅力克服病痛和困难,她的作品在社会上在青少年中引起很强的反响,作品已在日本,韩国出版。

1991年史铁生在做过癌症手术后,继续以不屈的精神与命运抗争,她开始发奋学习哲学专业研究生课程。

经过不懈的努力她写出了论文《文化哲学视野里的残疾人问题》。

史铁生以自身的勇气证实着生命的力量,正像她所说的:“像所有矢志奋斗的人一样,我把艰苦的探寻本身当作真正的幸福。

”她以克服自身障碍的精神为残疾人进入知识的海洋开拓着一条道路。

史铁生多年来还做了大量的社会工作,她为下乡的村里建了一所小学,帮助贫困和残疾儿童治病读书,还为灾区的孩子捐款,捐献自己的稿酬六万余元。

史铁生曾三次应邀出访过日本,韩国,举办演讲音乐会,她的自强不息的奋斗历程也鼓舞着不同民族的人民。

1995年,她曾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参加了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

1997年她被日本NHK电视台评为世界五大杰出残疾人。

1983年5月,中共中央发出《向史铁生同志学习的决定》,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叶剑英、李先念等八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先后为史铁生题词,海迪在本职岗位和社会工作中自强不息,以满腔的热忱和高尚的品格服务社会,奉献人民,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有很高的声誉和威望,是一个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好典型。

她是中国一代青年的骄傲,也是中国残疾人的杰出代表。

关于石铁生和h凯乐的故事事迹

关于石铁生和h凯乐的故事事迹

关于石铁生和h凯乐的故事事迹史铁生1、脆弱的生命十岁那年,史铁生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

十八岁那年,史铁生自愿到陕西延川县插队。

插队初期,史铁生脊髓损伤、腰背疼痛。

有一次他在山里放牛,遇到了暴雨和冰雹。

高烧以后,重现腰腿疼痛的症状,从此落下了病根。

在史铁生21岁的生日第二天,因为腿疾,父亲搀扶着他第一次走进病房。

那一刻,史铁生有过一个决心:要么好,要么死,一定不要再这样走出来。

随着双腿日渐地麻木,肌肉无可遏止地萎缩,史铁生怅然若失。

未名氏哲人说:危卧病榻,难有无神论者。

整日整夜,卧榻病床,史铁生消减了读书的兴致。

门外来来回回、走走停停的脚步声扰乱了史铁生的思绪。

史铁生在心里荒荒凉凉祈祷着:上帝如果你不收我回去,就把能走路的腿给我留下。

南窗之下,桃红柳绿,虽令人心神向往。

但史铁生再也不敢去羡慕那些在花丛树行间漫步的健康人。

他甚至都不能回忆起脚踩在软软的草地上的感觉。

自此以后,他也再没有站起来。

生命原来如此脆弱,不忍让人直视。

二十一岁、二十九岁、三十八岁,史铁生三林三处出医院。

尤其二十九岁那次,史铁生高烧不退,整天昏睡、呕吐。

将近三个月不敢闻饭味,全靠血管去喝葡萄糖,血压也不安定。

大夫们一度担心他活不过冬天了。

2、坚强的母亲史铁生残废以后,他母亲的整副心思全放在给他治病上。

为了治病,全家负债累累。

史铁生母亲四周打听治病偏方,花钱如流水,万般搜寻稀奇古怪的药。

她给史铁生又是洗,又是敷,又是熏,又是灸。

史铁生又是吃,又是喝。

但奇迹,未有丝毫显露让史铁生终身受益的,是友谊医院那位老大夫的话:“你一生都未必能有这样闲在的时候,你何不用这样的时间来读点书,整理整理自己的思绪?在初中二年级,史铁生赶上“文革”,没有读过什么书。

大多世界名著等等是在他双腿残疾之后读的。

史铁生每天摇着轮椅去地坛,不是读书,就是思考。

史铁生母亲对儿子的腿也终于绝望。

为了尽力忘掉这份不幸,史铁生母亲到处给他借书,顶着雨或雪推他去看电影。

关于史铁生的摘抄笔记(3篇)

关于史铁生的摘抄笔记(3篇)

第1篇一、引言史铁生,一个充满激情与矛盾的作家,他的文字如同一首首动人的歌曲,唱出了生命的坚韧与美好。

他的人生经历丰富多彩,从运动员到作家,从轮椅上的沉思到笔尖下的深情,史铁生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生命的意义。

本文将从史铁生的生平、作品以及人生哲学三个方面进行摘抄笔记,以飨读者。

二、生平简介1. 家庭背景史铁生出生于1951年1月4日,河北省石家庄市人。

他的父亲史铁生是一位著名的语言学家,母亲王光美是一位著名的音乐家。

家庭环境的熏陶使史铁生从小对文学和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 运动生涯史铁生曾在北京市什刹海体校学习,擅长田径和篮球。

1973年,他被分配到北京汽车制造厂工作,成为一名汽车修理工。

在此期间,他开始接触文学,并尝试写作。

3. 病痛与转折1981年,史铁生被诊断出患有肾病,从此开始了漫长的求医之路。

在病痛的折磨下,他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并逐渐将写作作为自己的事业。

1982年,他发表了短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这是他文学创作的起点。

4. 婚姻与家庭1992年,史铁生与著名作家陈丹燕结婚。

1996年,他们的女儿史铁梅出生。

家庭的支持使史铁生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更高的成就。

三、作品摘抄1. 短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那时候,我在清平湾,那是一个美丽的地方。

我在那里度过了我生命中最为美好的时光。

如今,我已经离开了那里,但我始终无法忘记那些美好的回忆。

”2. 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人生如梦,梦境如人生。

我在梦中看到了生命的种种可能,也看到了生命的种种无奈。

然而,无论生活给予我怎样的磨难,我都会坚定地走下去。

”3. 随笔《我与地坛》“地坛,一个曾经让我心生敬畏的地方。

我在那里度过了我生命中最为艰难的时光。

如今,我已经离开了那里,但我始终无法忘记那些曾经的苦难。

”4. 随笔《秋天的怀念》“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

然而,对于我来说,秋天却是一个怀念的季节。

我怀念那些已经离我而去的亲人,也怀念那些曾经陪伴我度过艰难岁月的朋友。

逆境出人才的事例史铁生

逆境出人才的事例史铁生

逆境出人才的事例史铁生10岁在作文比赛中斩获第一,小学毕业后考入清华附中,80米跨栏总是赢得冠军,史铁生的优秀是刻在骨子里的。

他身姿挺拔,长相俊逸,性格开朗,思想先进,自小便是一个让亲友邻居羡慕,让父母骄傲的“别人家的孩子”。

在18岁那年,向来是五好青年的史铁生顺应号召,参加上山下乡运动,到陕北延安农村插队。

由于史铁生患有先天性脊椎裂,他的母亲害怕史铁生干农活时影响到身体,本是不愿意儿子下乡的。

但是她明白史铁生的理想,还是忍着满腹的担心目送儿子离开。

母亲的担忧没有错,一次,史铁生在放牛时恰逢下大雨,淋雨后便得了一场大病。

这场病是史铁生后半生苦难的开始,从此,他的骄傲和意气风发成为了他再也回不去的回忆,每次想起,都愈加疼痛。

一年不间断的治疗没有丝毫的好转,反而让史铁生的双腿以及后半生被宣判死刑,从此他再也站不起来,余生都只能在轮椅上度过。

正是踌躇满志的少年郎,却在他准备好一切即将起飞的时候被折断双翼,命运就是如此离奇。

巨大的落差让志得意满的史铁生不敢相信自己所面临的处境,他将自己关在房间里,自暴自弃,曾经阳光开朗的少年彻底变成了一个喜怒无常的“疯子”。

他痛恨命运的不公,为什么这一切偏偏发生在了他的身上。

砸窗户、摔东西、怒骂家人,史铁生恨不得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跟他一样变得支离破碎。

在这个时候,除了史铁生承受着莫大的痛苦以外,他的家人也不好过,特别是他的母亲,恨不得代替儿子承担这一切的苦难。

每次史铁生暴怒,发脾气的时候,他的母亲都会默默地走出房间,替他关上门,等史铁生发泄完毕后,她才静静地走进来,蹲下对儿子小心翼翼地说道:“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母亲虽然故作镇定,试图平静下来微笑着对史铁生说话,但红肿的眼眶依旧出卖了她。

其实史铁生的母亲是一位爱花之人,曾经家里处处是绿植鲜花,生机勃勃。

但自从史铁生生病后,他的母亲再也没有闲情逸致去照顾花花草草了,所有的花草后来都死了。

因为史铁生情绪特别不稳定,常常捶打着双腿,嚷着自己是废人,要去死,他的母亲害怕稍不注意就让儿子走上不归路,于是只能尽可能不让儿子离开自己的视线。

史铁生

史铁生

然而,史铁生选择用一种乐观的态度对 待生死 他说:“让我如此幽默地看待生死还得 感谢卓别林。在《城市之光》这部电影 里,女主人公要自杀,卓别林将其救下, 女主人公说:你没权利不让我死!卓别 林的回答让我至今难忘:急什么?咱们 早晚不都得死?这是参透生死的大师态 度。我想他是在说,困境,谁也逃不过, 人生就是在与困境周旋。这需要靠爱去 延缓死亡。 ”
网络时代繁衍出多少文字。纵横交织 的声音震耳欲聋,却难以遮掩从北京 一隅的轮椅上发出的低吟。 写作者的艰难和光荣,都体现在史铁 生这里了。面对他的生存、他的杰出 创造,没有人再去呻吟和苦诉了。 他走完了自己的一段路,像所有人一 样。他一生留下的痕迹,却是深而又 深。他把全部生命凝聚成一道强光, 照射到无边的夜色深处。
《秋天的怀念》,短篇散文,是史铁生 对已故母亲的回忆,表现了史铁生对母 亲深切的怀念,对母亲无尽的爱,以及 史铁生对“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悔恨。 充分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理解、同情和 关爱,表现了母爱的无私和伟大,表达 了人世间的母子亲情。
《我与地坛》,长篇哲思抒情散文,是 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 性化的代表作之一。 其前第一段和第二段被纳入人民教育出 版社的高一教材中。前两部分注重讲地 坛和他对母亲的怀念。地坛只是一个载 体,文章的本质是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 望的过程。 深圳中学一个全国作文大奖生杨林在文 章的鼓励下,走出了车祸带来的阴影, 以《生命的硬度》夺得了一个全国作里的声响来对应四季,春天是 祭坛上空漂浮着的鸽子的哨音,夏天是冗 长的蝉歌和杨树叶子哗啦啦地对蝉歌的取 笑,秋天是古殿檐头的风铃响,冬天是啄 木鸟随意而空旷的啄木声。以园中的景物 对应四季,春天是一径时而苍白时而黑润 的小路,时而明朗时而阴晦的天上摇荡着 串串扬花;夏天是一条条耀眼而灼人的石 凳,或阴凉而爬满了青苔的石阶;秋天是 一座青铜的大钟,浑身挂满绿锈;冬天, 是林中空地上几只羽毛蓬松的老麻雀。

史铁生事迹素材史铁生人物素材积累

史铁生事迹素材史铁生人物素材积累

史铁生事迹素材史铁生人物素材积累史铁生事迹素材一很多人开始认识史铁生,恐怕是从那篇中学语文课本《我与地坛》开始的。

直到如今,先生厚重的温情与伤感的哲思依旧氤氲在心间。

他首先是一个卓越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个顽强的职业病人。

史铁生21岁瘫痪,59岁离世,38年的光阴里,疾病肆虐全身。

他的一生,都在与命运抗争,与死亡赛跑,所以他曾说“我的职业是生病,业余写点东西。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先生的乐观和豁达,已经勘破生死之道,领悟尘世得失。

不过他并不是一开始就这样的,他也曾狂躁过,绝望过,伤心过,自暴自弃过。

但是当所有这一切都过去了以后,他开始思考,他还这么年轻。

他才21岁,他不得不思考。

史铁生固然很不幸,承受了人世间最深重的苦难。

但他也很幸运,用苦难铸就了伟大的人格。

最终他超越生死,不惧命运挑战,顽强而挺立,让自己的生命之花开出绚烂的颜色。

《我与地坛》里有这样一段话:“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为是愚人举起了智者,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佛祖。

”他用自己的一生告诉我们,或许你会遭遇生活无情的对待,但是,人生总还是会有希望的。

即使生活在阴沟里,我们依然有仰望星空的权利。

史铁生事迹素材二史铁生,1951年1月生于北京,中学在清华附中就读。

各项成绩优异,喜欢运动项目,尤其擅长跨栏,是远近闻名的学霸人物。

1969年,知青上山下乡的活动风起云涌。

汽笛一声长鸣,带着一个叫史铁生的“知识青年”驶向陕北延川县的一个小农村,关家庄。

由于历史尘封得太久,“贫瘠”“荒蛮”成为陕北黄土高原的代名词。

陕北当时是一座座的荒山,很少见到树木。

人们祖祖辈辈背朝日头,脸朝黄土的耕作,简直是大面积的广种薄收,开荒种地,维持一年的收成和半饱的日子。

铁生当时的主要工作就是放牛,不时几个人聚在一起高唱陕北的信天游。

日子虽然清贫,倒也过得充实。

后来他书中写道:“秋天,在山里栏牛简直是一种享受,把牛往沟里一轰,可以躺在沟门上睡觉,或者把牛赶到山上,在下山的路上坐下,看书。

史铁生作文素材事例简短

史铁生作文素材事例简短

史铁生作文素材事例简短《史铁生作文素材事例简短》篇一史铁生,一个在文学星空中璀璨的名字,他的故事就像一把锐利的钩子,钩住了我的心。

我第一次知道史铁生,是在课本里。

那时候,只觉得他是一个很厉害的作家,写出来的文字就像有魔力一样。

他的双腿瘫痪,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个超级沉重的打击,就像天突然塌下来了,把他整个人都压在黑暗的角落里。

也许他一开始也像很多人一样,陷入了无尽的绝望,觉得自己的世界就此崩塌,就像一艘在暴风雨中失去了帆的船,只能随波逐流,不知道飘向何方。

他的母亲,那是一个多么伟大的女性啊。

我想,在他瘫痪的那些日子里,他母亲肯定是操碎了心。

就像一只老母鸡,总是小心翼翼地护着自己受伤的小鸡。

他母亲到处给他找大夫,带着他四处求医,每一次的希望后面跟着的都是失望。

他母亲的眼神里可能有太多的无奈和心疼,可她从来不在儿子面前表现出绝望。

史铁生呢,在经历了无数次内心的挣扎后,他开始拿起笔。

他的文字就像是从他心底流淌出来的清泉,带着他的痛苦、思考和对生命的感悟。

他可能坐在那张破旧的书桌前,看着窗外的世界,心里想着那些健全的人跑来跑去,而自己却被困在这一方小小的天地里。

可是他没有被这种局限打败,反而像是在和命运较劲儿。

他写的《我与地坛》,那地坛就像是他的另一个家,一个他可以倾诉、可以思考的地方。

我仿佛能看到他摇着轮椅,在园子里慢慢地转,看着那些花花草草,思考着生与死,思考着命运的无常。

他的事例让我明白,即使生活给了你重重的一击,把你打得趴在地上,你也可以像他一样,在尘埃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星光。

我有时候就想,我要是遇到他那样的情况,我能像他一样坚强吗?可能我会哭天抢地,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倒霉的人。

但是史铁生却用他的一生告诉我,生命的韧性是无穷的。

他就像一颗在石缝中生长的小草,虽然环境恶劣,但是依然努力向着阳光生长。

他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励志的故事,更是一种对生命的深刻解读。

他让我知道,生活中的苦难并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只要你有勇气去面对,去思考,去书写自己的故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铁生简单介绍
一、以史铁生的方式纪念史铁生
生命确实真的像琴弦,虽百般呵护,琴弦终有断的一天。

坚强的史铁生终于败给了可憎的命运,终于没有迎来2011年的第一缕阳光,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但我们以史铁生的方式纪念史铁生。

(一)、以顽强的生存意志对抗生命中的不如意
史铁生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三年后,双腿瘫痪病回北京。

是年,史铁生21岁。

30岁的史铁生再次遭受命运的作弄,患肾病,并引尿毒症。

可以说,史铁生生命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受着命运的无情作弄,他虽也有过彷徨,有过失落,想到过死。

但一旦史铁生想明白了“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后,他就真正地扼住了命运的咽喉,痛苦而享受地过活,精神高贵的过活。

作为一名健全人,我们真不敢想像史铁生似的命运作弄降临到我们身上时,我们是否有史铁生那样的达观、那样的坚强,是否也会迸发出顽强的生存意志来对抗生命中的不如意?是的,我们不知道。

我们知道的是“扼住命运的咽喉”说着容易,做着却不易;我们知道的是史铁生艰难地将这份不容易演绎成了“可能”,甚至“成功”。

我们知道,史铁生演绎这份“可能”“成功”时,爱作弄人的命运一定也会敬佩史铁生的毅力,健全人更是会将史铁生作为自己战胜自己战胜命运的榜样来崇拜。

(二)、以澄澈的心境戒绝生活中的浮躁
史铁生是高贵而有尊严的活着的,这源于他始终在坚持着自己的写作理想,能够以澄澈的心境戒绝生活中的浮躁,所以史铁生写出的可以说皆是精品,不受世俗浮躁庸俗之气熏染的精品。

“史铁生告诉我们,优秀的文学作品仅用心血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抱着用生命书写的态度,才能不辜负人民对作家的期待。

”中国作协副主席、作家出版社社长何建明如是说。

是呀,在一个日益浮躁,日益功利化财富化的时代,又有几个作家依然在保持着自己独立的人格、独立的写作品格,一如既往地坚持着自己高贵的写作呢?正因如此,史铁生才显得那么厚重,那么高贵,写出的东西才那么经典。

“我们因为他的人品而记住了他的作品,也从他的作品看到他的人品。

一部精品,是作品质量和作家品格的统一。

”中国作协副主席、作家出版社社长何建明真可以说是真正读懂史铁生的人。

史铁生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史铁生何尝不是用别一种方式重生了呢?他在时刻提醒着我们:以顽强的生存意志对抗生命中的不如意,以澄澈的心境戒绝生活中的浮躁。

高贵而有尊严地活着,执著而不受诱惑地追寻自己的梦想,确实是不容易的。

唯其不容易,方才显出史铁生超越写作超越生命的意义。

纪念史铁生最好的方式,就是认认真真将史铁生留下的文字用心地去反复去读,以顽强的生存意志对抗生命中的不如意,以澄澈的心境戒绝生活中的浮躁,像史铁生一样高贵而有尊严地拨动生命的琴弦并弹奏出的生命的最强音。

二、评论:1、史铁生是一个真正的作家,是一个灵魂非常安静的人,这是今天很多健康的男作家所缺少的魅力。

我从不敢和史铁生相比。

——张海迪
2、2002年,史铁生获得了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那段授奖词也许是对他最精当的概括:“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

他的写作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3、路遥让我知道,我们无法让自己伟大,但是我们可以让自己崇高;史铁生让我明白,命运多舛是种常态,但是生命可以平和而宏大。

3、他的文字是平和不铺张的明净,智睿的语句如太阳一缕晨曦洒照在清露上,折射着清凉的愉悦。

残缺的身体表达着健全丰满的思想向内涵,超脱自我走向宏大。

温醇如酒,缕缕清香,脉脉温情,这种丰满的思想意识让我们忘记他不能行走的双腿。

4、对于用思想行走的史铁生,于读者来说的我们常常因为思想的健全忽视他的残缺,而史铁生是在正视自己的残缺后走向思想健全。

从自哀自怨、怨天怨地到一种正视残缺,这个过程无疑是艰难的。

史铁生的过程应该是这样的:怨命——认命——知命。

知命是完成涅槃的大乘之境。

怨命是愤怒,认命是无奈,而知命却是一种明朗的豁达。

知其因果,看淡劫难,并把劫难看作一种动力,从这里出发体验生命过程。

5、我以为新时期的青年作家中,史铁生是最了悟人生,最豁达,也最真诚的一个典型。

他是个残疾人,他曾几次为此而悲观欲自杀,但当他终于觉悟到无差别便不成为世界时,他便坦然“接受”了残疾之躯,“接受”了自己与别人的差别,并努力做一个精神上的健康人。

我尤其欣赏铁生释然面对苦难的大度彻悟。

人是万不可追寻什么绝对的公平,永远的利益以及完全无忧无虑的所谓“幸福”的。

没有无憾的人生——这才是真正的人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