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复的新闻思想(初稿)
论严复的新闻思想

以通中外之情。 上下之情通, 而后人不 自私其利 中外之情通, ; 而后国不自私 其治。人不自私其利,则积一人之智 力, 以为一群之智力, 而吾之群强; 国 不自私其治, 则取各国之政教, 以为一 国之政教, 而吾之国强。 此则本馆设报 区区之心所默为祷祝者也” ( 〈严复集 ・ 国闻报缘起〉。 ) 在严复的思想里,办报与强国的 逻辑关系是:国家的强大必须依赖于 民众的力量,民众乐为国家效力必须 依赖智力的提高,而民众智力的提高 又须通过读报来了解中外情况。积人 “ 而成群, 合群而成国, 国之兴也, 必其 一群之人。 上自君相, 下至齐民, 人人 皆求所以强弱, 而不自甘于弱, 人人皆 求所以智, 而不自安于愚” 一群之民 “ 、 智既开, 民力既厚, 于是其为君相者, 不过综其大纲, 提挈之, 宣布之, 上既 不劳。 下乃大治”严复的这种认识, 。 这 种推论, 从理论上来讲是有道理的, 就 是办报纸——开民智——强国家三者 之间, 的确存在一定的因果联系。 在实
・充电乐园・
业余新闻学院
●论严复的新闻思想 ●读者需要句子短、 文字干净的表达 ●善用观察 成就佳作
编者按 古人云: “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 。看来,许多时候, “史论”比“经书”更有营 养, 更易于消化, 味道也更醇香宜人。 作为新闻工作者, 学习一点新闻史知识, 特别是经过选择、 提 炼的新闻史人物评传, 与学习新闻理论有异曲同道德。 本刊将陆续刊登一些有关中国新闻史人物评传。 本期发表徐新平教授撰 写的《论严复的新闻思想》 ,以飨读者。
通外情为要务。 昧于外情, 则坐井而以 为天小, 扪龠而以为日圆, 若是者国必 危。 这一段对报纸作用的论述,在总 体上与中国近代报刊的开创者王韬关 于通上下、通内外的办报思想没有什 么区别。王韬也论述了报纸通下情与 通外情对于国家的重要性。 但是, 严复 特别强调了日报在 “通外情” 方面的作 用。 他认为 “通下情尤以通外情为急, 何则, 今之国, 因与各国并立之国, 而 非一国自立之国也” 《严复集・国闻 。 ( 报缘起》 就是说在国门洞开, ) 通商日 频的时代,应从世界的格局来看待中 国的事情,而要想与世界其他国家同 台竞争、 并驾齐驱, 就必须知晓外国情 况, 国门打开之后, 与过去闭关自守、 自谋发展的情形完全不同了。一国自 “ 立” 的时代与 “各国并立” 的时代, 情 势完全不同, 措施也应不同。 严复从强 群与强国两个方面申述了自己办报的 目的, “阅兹报者,观于一国之事, 则 足以通上下之情 观于各国之事, ; 则足
写严复的文章

严复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翻译家,他的思想和言论对中国近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关于严复的一些文章:
1. 《严复传》:这篇传记详细介绍了严复的生平、思想和贡献,包括他的教育经历、翻译工作、政治观点
等,是了解严复的重要资料。
2. 《严复与中国近代文化》:这篇文章从文化角度分析了严复的思想和言论,探讨了严复对中国近代文化的
贡献和影响,包括他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对西方文化的引进。
3. 《严复与近代中国的思想界》:这篇文章从思想史的角度分析了严复的思想和言论,探讨了严复在近代中
国思想界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包括他对西方思想的引进和对中国传统思想的反思。
4. 《严复的翻译理论与实践》:这篇文章专门探讨了严复的翻译理论和实践,包括他对翻译标准的阐述、对
中西语言文化的比较等,对于了解严复的翻译思想和翻译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国新闻事业史 第四章维新运动与国人办报的第一次高潮

三 军 败 绩
万 寿 无 疆
慈禧忙于自己的六 十大寿庆典,希望对 日“和平了事”。
割 地 求 和
普 天 同 庆
光绪
中国
满蒙 朝鲜 日本 台湾
亚洲乃至全世界
日本:“大陆政策”
当时中国是大国,有四亿人口,军队95万, 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
日本是小国,军队只有29万,后方遥远,供 应不便,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
3. 遥领《知新报》编务
《知新报》——维新派在华南的重要舆论 阵地 梁启超 撰述
1897.2.22澳门创刊 1901.1自动停刊 (五日刊-周报-半月刊)
三、唐才常与《湘学报》
• (1867-1900)
• 维新时期著名政治活 动家 • 杰出的报刊活动家和 报刊政论家
《湘学新报》创刊 1897.4.22 后改名为《湘学报》 综合性旬刊 唐才常 主编
(一):1895.8—1896.8 维新派通过办报进行维新运动的发动和准备 增强统治阶级上层对维新变法主张的认知; (《中外纪闻》/《强学报》)
维新派在维新时期报刊活动的阶段
(二):1896.8—1898.9 维新运动已形成高潮 维新派将办报作为组织、领导、指导运动 的主要手段。 (上海/天津/长沙)
“耳目喉舌”论的主要内涵
报纸的作用——“去塞求通”
维新派报纸必备四项基本内容: “广译五洲近事” “详录各省新政” “博搜交涉要案” “旁载政治学艺要书”
“风气渐开,百废渐举, 国体渐立,人才渐出”。
大力兴办各类型报纸,繁荣中国新闻事业 。
“阅报愈多者其人愈智; 报馆愈多者其国愈强。”
“时务文体”
酷 剥 削 中 国 人 。
表 明 帝 国 主 义 者 凭 借 多 个 不 平 等 条 约 残
《直报》与严复维新思想的传播

郭长保(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天津 300387)摘要:在鸦片战争之后,具有近代意义的报刊大量涌现,它是西人向中国人传播西学的重要宣传方式,也是国人了解西学和宣传变革思想的重要舆论武器,严复最早与报纸发生的联系是在《直报》发表的系列具有维新思想的文章。
在这些文章可以看出,从一开始,严复就试图通过报纸来传播自己的政治见解,这一努力与康梁维新派对报纸的期待是相同的。
关键词:直报;严复;维新思想;传播中图分类号:B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1)11-0028-02 在鸦片战争之后,具有近代意义的报刊大量涌现,它是西人向中国人传播西学的重要宣传方式,也是国人了解西学和宣传变革思想的重要舆论武器;在这些众多的报刊中有一份被人们常常忽视的报刊——天津《直报》。
《直报》于1895年1月26日(清光绪二十一年正月初一日)由德国人汉纳根创刊后,不仅舆论上支持清政府抗战,表达了对中日甲午战争的基本立场,而且在《直报》上发表了严复的5篇具有维新思想的文章,为清末的维新运动从舆论上进行推动,一定程度上对维新思想舆论上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报纸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过程中重要的也是最为活跃的舆论工具,因此当时报刊以疾风暴雨之势产生,数量颇为壮大。
但在维新变法运动前所不同的是报刊基本上由西人所办。
据统计“鸦片战争前后,我国的报刊大多是由外国人创办的。
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即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前)半个世纪,外国人创办的外文、中文报刊达170多种,占同期数量的95%。
”①当然这主要是指大的有较大影响而可信度较高的报刊,小报就更是不计期数。
天津《直报》是一份较为独特的报刊,是一种商业性报纸,以营利为目的。
内容多以新闻为主,第1版的前半版一般是银行等行业的大幅广告,后半版为“西报摘抄”和“宫门邸抄”;第2版到第5版,内容为新闻;第6版为当时天津的轮渡情况表;第7-8版为广告,内容涉及工业、农业、商业、医药、娱乐等各方面。
21884988

从理论上 来讲 是有 道理 的 , 就 国, 以通 下情为要 义。塞其下情 , 群 与强同两 个方面 申述 了 自己办 报的 种推论 , 则 则 闼兹报 者 ,观于一 国之 事 ,则 是办报 纸—— 开 民智— —强 国家三者 有利 而不知兴 、有弊而不知去 ,若是 目的,“
者,国必 弱。 为各 国并立之 国,则尤 以 足以通上下之情 ; 观于各 国之 亨, 则足 之 间, 的确存 在一定 的因果联 系。 在实
各国并立”的 时代 , 情 不 过 综 其 大纲 , 挈 之 , 提 宣布 之 , 既 上 求 通 焉耳 。 夫通 之 道 有 二 , 日 通 上 下 立”的时代与 “ 一 势完全不同 , 措施 也应不同 严复从强 不 劳。 下乃大治” 严复的这种认识 , 。 这 之情 , 日通 中外之 故。 一 为一 国 自立之
维普资讯
践上,他在当时维新派报刊大量兴起 能 无 方 向 , 著 论 则 不 能 无 宗 旨” 就 他们行文的共 同缺点就是太雅 致深奥 , 一 的形势 下, 创办 《 国闻报》 详叙外事” 是说 , “ 记事要 确凿 , 论说要有主 见, 这 影 响了传播效果 。严复认为 “ 报馆 文
以弥补 其他报刊之不足 ,客观上也 收 就是报纸 的本来面 目。办 报虽 然众 口 章”是 “ 言庞 意纤 ,使其文之行于时 , 到 了一定的效果 。 难调 , 但报人应守其本分 , 就吾 见闻, 若蜉 蝣旦 暮 之 已化” “ ,没有 长久的 生
二 ,关于报人道德 自律 的认 识
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 通外情对于 国家的重要性 。 但是 , 严复 国闻报缘起) 。 )
通外情 ” 方面的作 献。他从事新闻活动的时间虽然并不 特别强调 了 日报在 “ 却提 出了卓尔不群 的思想 。
严复《国闻汇编》及其天演论传播

严复《国闻汇编》及其天演论传播李楠;姚远【摘要】目的从科技期刊传播的视角出发,旨在厘清《国闻汇编》与天演论传播的关系,为深入研究生物进化论在华传播史提供新线索.方法采用原始期刊文献分析和考证法.结果对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创刊于天津的《国闻汇编》及其传播策略、传播内容作了初步的历史考察.该刊首次部分连载了严复的《天演论》一书,提出“优胜劣败,适者生存”,为随后生物进化论在中国暴发式传播起到了重要的催酶作用.结论《国闻汇编》引进了西方的进化论学说,为维新变法运动提供了理论根据,而成为研究进化论在华传播不可或缺的重要期刊.严复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与中国晚清社会形态相结合,并异化为社会进化论,是造成空前影响最主要的原因.【期刊名称】《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3(043)002【总页数】6页(P324-329)【关键词】《国闻汇编》;《天演论》;严复(1853-1921);科技期刊史【作者】李楠;姚远【作者单位】陕西广播电视大学陕西远程教育研究中心,陕西西安710068;西北大学数学与科学史研究中心,陕西西安71006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N09;Q111.2《国闻汇编》,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12月8日创刊于天津,其主编是被誉为“西学第一人”的严复(1853—1921),是维新派的重要刊物之一,也是最早发表《天演论》的重要媒体阵地,叶再生[1]等学者从新闻出版角度对《国闻报》进行过研究,其中也涉及《国闻汇编》。
姚远的《中国近代科技期刊源流》一书亦未提及[2]。
本文将运用原始文献分析考证法,从科技期刊传播视角对该期刊的传播策略和传播内容进行详细研究以期厘清生物进化论在中国传播的历史脉络。
1 《国闻汇编》之创刊背景严复作为维新派的重要人物,他将报刊的功能总结为:一是“通西情”特别是“通外情”的功能;二是开启民智的功能;三是开通风气的功能,即引导舆论的功能。
严复运用报刊传播维新主张更是不怠人后。
浅析严复的新闻自由思想——从《国闻报》说起

内, 并且在名义上 由日本人挂牌经营; 在主办 《 国闻报 》期
间, 从 不 亲 自踏进 报馆 半步 , 遇重大 事件 则 到王 修植 家 中商 议; 在 报纸 上 发表 文 章 也从 不 署 名 。严 复 自身 的 办报 实 践 方面是出于 自己政治身份的考虑; 另一方 面也表明—— 报纸与国家政权应该是相分离的两个独立主体。 ( 1 )突现地方特色。严复在 《 国闻报馆章程 》中明确
报 纸 的功能 “ 《 国闻报 》何 为 而设 也 ? 日 , 将 以求 通 焉 耳 。夫 通之 道有 二 : 一 日通 上 下之 隋; 二 曰通 中外之 故 。如 一 国 自立之 国, 则 以通 下情 为要 义 。塞 其 下情 , 贝 4 有利 不 知兴 , 有 弊 而 不 知去 , 若是者 , 国必 弱 。如 各 国并 立 之 国 , 则 尤 以通 外情 为要务 。昧于外情 , 则坐井而以为天小 , 扪龠而以为 日圆; 若是者 , 国必危 。 ”… 可见 , 严复办 《 国闻报 》主要 目的就 是 “ 通 上 下之 情 , 通 中外 之 故 ” , 而这 正 是他 所认 为 的报 纸 的两大功能 , 而两者之中, 严复主张 “ 通下情 , 尤以通外情 为 急” , 对 中外 的重 视更 胜康 梁 。 康有为认为 , 报刊有 四大功能, “ 报馆之益 , 盖有 四端: 首列论说 , 指陈旧事, 常足以匡政府所不逮 , 备朝廷之采择 , 其善一也 ; 胪陈各省利弊 , 民隐得以上达, 其善二也 ; 翻译万 国近事, 借鉴敌情 , 其善三也 ; 或每 日一 出, 或间日 一 出, 或 旬 日一 出 , 所 载 皆新 政 之 事 , 其 善 四也 ” 。 由此 可 知 , 康 有为主张报纸的主要功能是便于了解 国内政事 , 这也是报 纸 的三 个 “ 善 ”处 , 反 映他 国之 事只是 报 纸 的次要功 用 。 梁启 超则着 眼于 国内的实 际政治斗 争, 强调 “ 通 上 下” , 即报纸要上传下达 , 向上陈述变法主张 、 向下传达朝廷
严复与梁启超的新闻改革思想比较

复 着 眼 于 新 闻 自 由在 内 的 整 个 自 由 对 政
对时 人 的束缚 ,体 现 出其 爱 国情 怀 和 深 刻
远 见 。 他 的 新 闻改革 思 想 , 但 缺少 公 众 利用 新 闻 自由权利 对 政府 进 行监 督 的义 项 。 相 对 于严 复 而 言 . 启 超 对 新 闻 价 值 梁
的认 识 更 深 刻 、 有 针 对性 。他 明 确表 示 : 更
治 制 度 变 革 和 民族 素质 的 价 值 ; 而梁 启 超
的论 述 更具 针 对 性 。 对 于新 闻 自由 的价 值 。严 复从 国家 和 个人 两 个层 面作 了论 证 。他 认 为 , 国家 , 于
今 天 也有 一定 的现 实 价 值 , 因为 他 不 仅 明 确提 出 “ 论 自由 ” 而且 跳 出前 人 偏 执 于 言 , 报 刊抵 御 外 辱 的功 能 说 , 始 对 新 闻 改 革 开 的理 性 价 值 进 行 阐 释 。 然 而 。 没 能 把 新 他
因 为西 方人 强 国 的命脉 “ 扼 要 而谈 , 外 苟 不
于学 术则 黜 伪 而崇 真 .于 刑政 则 屈 私 以 为 公 而 已 。顾 彼行 之 而常 通 ,吾行 之 而 常 病
者 , 自由不 自由异 耳 ” 于个 人 , 括新 则 。 包
者 , 于 国 民而 为 其 向导 者 是 也 ” 。梁 启 对 @ 超 同样 认 为 ,新 闻 自由 是 其 他 文 明 的 基 础 , 资产 阶级 文 明 的 产 物 和传 播 文 明 的 是 互 利器 ( 校 、 纸 、 说 ) 一 。 为促 进 学 报 演 之 因 西 方文 明创 造 的 因素 正 是 “ 想 自由 、 思 言
严 复 和 梁 启 超 都认 为 . 闻 自 由是 新 新 闻 改 革 的 目标 , 富 国强 民 的基 础 。但 严 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绪论 (1)一严复的生平简介 (1)二严复与《国闻报》 (2)三严复的新闻自由思想 (3)(一)新闻自由 (3)(二)新闻自由思想形成动因分析 (4)(三)新闻自由思想的评价 (4)四严复与梁启超新闻改革思想的异同 (5)(一)关于新闻改革的目标 (5)(二)关于新闻改革的内容 (6)(三)关于新闻改革的条件 (6)(四)关于新闻改革的异同根源 (7)五严复的救国思想 (8)结论 (8)参考文献 (9)试论严复的新闻思想摘要严复不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和翻译家,而且还是著名的报刊政论家,被誉为向西方寻找救国救民真理的先进中国人和中国第一个真正了解西方文化的思想家。
在戊戌变法时期,他创办的《国闻报》,为思想启蒙和变法维新摇旗呐喊,对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他在近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思想对中国近代思想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严复的译作《天演论》集严氏思想之大成,一经发表,便振动了中国社会,给思想界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奠定了严复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
本文从严复的生平出发,论述了他的新闻自由思想,救国思想及他与《国闻报》的联系等,并通过与梁启超对比,分析其新闻改革思想,最后总结清末严复的新闻思想。
【关键词】严复新闻自由改革救国思想《国闻报》On Yan Fu News ThoughtAbstractYan Fu is not only famous Enlightenment thinker and translator of modern China, but also a well-known newspapers and political commentator,Known as advanced to the West to find the truth of salvaging Chinese and a real understanding of the thinkers of the Western culture.During the Reform Movement of 1898, he founded the "National News", thinking of the Enlightenment and Reform Restoration beating the drums, made a positive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journalism.He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modern history, he had a far-reaching impact on the thinking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Set GEN ideological culmination of Yan Fu translated as "Evolution and Ethics", is published, the vibration of the Chinese society, intellectual injected fresh blood, laid the Yan Fu's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thought.Yan Fu's life, discusses his press freedom of thought, the National Salvation ideology and links him with the "National heard the report," and by Liang Qichao contrast, analysis of press reform thinking, concluded late Qing Yan Fu news ideas.[Key words]Yan Fu freedom of press reform save the nation thought绪论戊戌变法时期,在维新派的带动下,维新变法成了全国性的思潮,各地纷纷出版报刊宣传救亡图存。
1896-1898年间,一个国人办报的热潮在全国出现。
维新派是这个热潮的发动者和主力军。
维新派的新闻思想与实践是我国新闻史上的光辉,因此受到许多学者的青睐,国内外不乏对其的探究与分析,下面就改良派代表人之一——严复,谈谈这个时期的新闻思想。
一、严复的生平简介严复,出生于名医世家。
1866年,严复考入了家乡的马尾船政后学堂,主要学习驾驶专业,五年后以优等成绩毕业,毕业后在军舰上服务。
1877年到1879年,严复被公派到英国留学,先入普茨茅斯大学,后转到格林威治海军学院。
留学期间,严复对英国的社会政治发生兴趣,涉猎了大量资产阶级政治学术理论,并且极其赞赏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
1879年毕业回国,到福州船厂船政学任教习,次年调任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教务长),1895年起在天津《直报》上发表《原强》、《辟韩》等文章,抨击封建专制,鼓吹变法自强,在当时影响很大。
1889年后捐得选用知府衔,并升为会办、总办(校长)。
严复还曾担任过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上海复旦公学校长、安庆高等师范学堂校长,清朝学部名辞馆总编辑等职。
回国后,严复于1905年任皖江中学堂(今芜湖第一中学)的监督(即校长),积极倡导西学的启蒙教育,完成了著名的《天演论》的翻译工作。
他的译著既区别于赫胥黎的原著,又不同于斯宾塞的普遍进化观。
在《天演论》中,严复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阐发其救亡图存的观点,提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自强自立、号召救亡图存。
译文简练,以“信、达、雅”为译文标准。
他主办《国闻报》和《国闻汇编》。
《国闻报》是戊戌变法期间维新派在华北的重要舆论阵地。
他不惜重金聘请了许多翻译家,翻译西方的政治经济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他本人也翻译了赫胥黎的《天演论》,并在《国闻汇编》上发表,在当时起了巨大的思想启蒙作用。
他的著名译著还有亚当·斯密的《原富》、斯宾塞的《群学肄言》、孟德斯鸠的《法意》等,他第一次把西方的古典经济学、政治学理论以及自然科学和哲学理论较为系统地引入中国,启蒙与教育了一代国人。
辛亥革命后,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
1912年严复受袁世凯命担任北大校长之职,这也说明严复在思想界和学术界的令人信服的显赫地位。
此时严复的中西文化比较观走向成熟,开始进入自身反省阶段,趋向对传统文化的复归。
他担忧中国丧失本民族的“国种特性”会“如鱼之离水而处空,如蹩跛者之挟拐以行,如短于精神者之恃鸦片为发越,此谓之失其本性,”而“失其本性未能有久存者也。
”出于这样一种对中华民族前途与命运的更深一层的忧虑,严复曾经试图将北京大学的文科与经学合而为一,完全用来治旧学,“用以保持吾国四、五千载圣圣相传之纲纪彝伦道德文章于不坠。
”民国四年,严复参与袁世凯帝制运动,为筹安会之发起人,因之名声失坠,一落千丈;至1920年赴福建避冬,1921年10月27日殁于福建,终年68岁。
著作有《严几道诗文钞》等。
著译编为《侯官严氏丛刊》、《严译名著丛刊》。
目前严复的故居,位于福州三坊七巷的郎官巷中。
二、《国闻报》与严复1897年10月26日,《国闻报》在天津创刊,是维新派在中国北方的最重要的宣传阵地,被认为是当时北方办得最好的日报。
该报基本内容为电传谕旨、路透电、本地新闻、各地新闻、外洋新闻等。
国闻报馆还出版一种旬刊《国闻汇编》,1897年12月8日创刊。
《国闻报》与《国闻汇编》有明确的分工:“大抵日报则详于本国之事,而于外国之事则为旁及。
旬报则详于外国之事,而于本国之事则为附见。
”严复译述《天演论》的部分内容(《译天演论自序》和《天演论悬殊》),就是在《国闻汇编》上发表的。
但该旬刊文义较深,每期仅销五六百份,出了6期便停刊了。
国闻报馆馆主为福建人李志成,实际创办人与主持者为严复、王修植、夏曾佑、杭辛斋。
他们都是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
《国闻报》的评论,大多出于严复之手。
如“百日维新”期间,该报共发表本馆论说42篇,其中半数以上是他写的,戊戌政变后,他翻译了多部西方学术名著。
但他晚年思想保守,主张尊孔读经,反对白话文。
他的合作者王修植、夏曾佑,都是进士出身,曾担任官职。
杭辛斋出身于同文馆,学过历算与法国文学。
严复所撰《国闻报缘起》一文,阐释了该报的办报思想与特色,是论述维新派新闻观的一篇重要文章。
他写道:“《国闻报》何为而设也?曰:将以求通焉耳。
夫通之道有二:一曰通上下之情;一曰通中外之故”,“如各国并立之国,则尤以通外情为要务”。
因此,文章指出:“本馆取报之例,大要有二:一翻译,一采访。
”它以报道国内外时事和译载外国报刊材料为主要任务。
该报”萃取各国之报凡百余种,延聘通晓各国文字之士凡十余人”,“访事之地大小凡百余处,访事之人中外凡数十位”。
严复等人都是朝廷命官,报馆所在地又靠近京城,所以创办时以一位不知名的人为馆主,这也许是避免麻烦的一直那个策略。
创刊后5个月,1898年3月27日,它宣布“资本折阙”,盘给日本人西村博,连报头上的公元纪年也改成了日本明治纪年。
它名义上是外国产业,但实际上主持者与编辑人员均未变动。
该报有了这层保护色,便于刊载其他报刊所不敢刊载的文字,官方也难以追查出严复等人与该报的关系。
1998年9月14日,光绪帝召见严复(时任北洋水师学堂总办),曾问“汝近来尚在国闻报馆主笔否?”严复回答说“臣非该馆主笔,不过时有议论交与该馆登报耳”。
当时确实有人就主笔问题“参”过严复。
到1899年2月,国闻报馆才正式出售给日本人,为日本官方所有。
此后,该报续刊了一年多,但性质与以前截然不同。
三、严复的新闻自由思想(一)新闻自由在清末我国新闻自由思想中, 严复的新闻自由思想占有重要地位。
我们了解到, 严复在表达他的新闻自由思想时, 有两个基本特点: 一是将其夹杂在时政论文、各种译著的按语、书信等文字中间,没有专文专论; 二是往往将其放在整个自由体系中作无记名的论述。
无记名的论述是论者自撰的概念, 即默认新闻自由为自由的题中之义, 在论述时, 不专辟文字单独对新闻自由进行论述。
通过清末严复的著译作品可以发现, 严复的新闻自由思想主要包含新闻自由的具体内容、确立的理由以及实现的条件、路径三个方面的问题。
关于新闻自由的具体内容, 严复认为, 公众拥有知情权与言论出版自由权。
对此, 他是通过褒扬西洋在此方面的进步性来予以彰显的, 自其( 西洋) 自由平等以观之, 则其捐忌讳, 去烦苛, 决壅蔽, 人人得其意, 申其言,,,是无法之胜也,,其中所言,人人得其意, 申其言, 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知情权与言论出版自由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