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思想史

合集下载

西方法律思想史

西方法律思想史

西方法律思想史西方法律思想史是指西方世界在法律领域的思想发展历程,它涵盖了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法律思想、中世纪的教会法、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法学、启蒙运动时期的自然法思想以及近现代西方法学的发展等内容。

西方法律思想史的演变不仅对西方法律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对全球法律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古希腊罗马时期是西方法律思想史的开端,古希腊的法律思想主要体现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

柏拉图认为法律应当服从于正义,而正义是一种理念上的东西,它应当由哲学家统治者来决定。

亚里士多德则提出了法律和正义的区别,认为法律是由人制定的,而正义是客观存在的。

罗马帝国时期的法律思想主要体现在《罗马法大全》中,这部法典为后世的法律体系奠定了基础。

中世纪的教会法是西方法律思想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会法是基督教会管理信徒的法律体系,它在中世纪欧洲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教会法的发展为后世的宗教法学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对世俗法的形成产生了影响。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法学是西方法律思想史的重要时期,人文主义法学家们开始重视个体的人权和人的尊严,提出了法律应当以人为本的理念。

启蒙运动时期的自然法思想则进一步强调了人的自由和平等,对西方近代法律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近现代西方法学的发展则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包括实证主义法学、法律现实主义、法律形式主义等不同的法学流派。

这些法学流派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提出了不同的法律理论和观点,为当代法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

总的来说,西方法律思想史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历史过程,它反映了西方法律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和变化。

通过对西方法律思想史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西方法律思想的渊源和内涵,为当代法学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中国法律思想史

中国法律思想史

中国法律思想史中国法律思想史中国法律思想史是一部涉及中国古代法律和现代法律的发展历程的史学著作,其历史跨越了数千年,并涉及到法律、政治、文化和哲学等领域。

在这段历史进程中,诸多思想家、政治家和法学家不断为中国法律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形成了中国古代法律体系的独有特点。

中国古代法律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由于当时的思想观念和制度较为原始,因此很难称之为法律。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诸侯之间的争霸和城邦之间的竞争,中国古代法律开始逐渐成型,其中著名的法家思想对法律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法家最重要的代表是韩非子,他的思想和法律理论为中国古代法律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至关重要的贡献。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唐时期的法制逐渐完善,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唐代的律令制度。

唐代法律形成并实现了对各级官员和人民平等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秩序,同时亦显示出律令的权威和持久性。

进入宋元明清时期,中国法律的发展历程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经历了“大明治理”之后,清朝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法制体系,设立了各级法院和审判机关,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和法令。

到了近现代,中国法律开始逐步与西方的法律制度融合,大量引进了西方法律制度和相关的法学思想。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法律思想史拥有着丰富的思想和理论,包括“仁义道德”,“尚同而异”,“大法即情”,“常识之学”等著名理论和思想。

这些思想和理论不仅形成了中国古代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中国现代法治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之,中国法律思想史是一部具有丰富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的宝库。

在今天,中国法律实践仍需要发扬传统文化和道德伦理人文本色,进一步发掘和利用中国法律思想史中的思想和理论,推动中国法律发展朝着更加完善、人性化和法制化的方向迈进。

中国法律思想史

中国法律思想史

先秦先秦宗法等级制的内容或产物有嫡长继承制,王位继承制,世卿世禄制先秦思想家中,极力主张以礼治国的有周公、孔子、孟子、荀子先秦思想家的法律中含有“黄老”成分的有慎到、韩非、申不害公开反对成文法的有叔向、孔子夏朝我国古代神权法思想形成于夏我国夏商奴隶制社会的法律思想是神权法“恭行天罚”的思想本质是神权法“天命”“天罚”思想最早出现于夏商朝商代,商王专设了“卜”、“巫”、“祝”,其主要任务是占卜嫡长子继承制(商末就确立)(二)36:是我国古代实行的一种继承制度,它是宗法等级制的一项核心内容。

我国古代设会实行一夫多妻制,其中正妻为嫡,正妻所生的长子称嫡长子,我国从商朝末年就开始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即正妻所生的长子为王位继承人。

西周一开始就确立了这种制度,与宗法制相结合巩固西周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这种制度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所继承,并长期沿用。

王位的嫡长子继承制在商朝末年确立我国神权法的极盛时期是在殷商商朝的刑法总称叫汤刑殷商时代的“礼”主要是一种宗教祭奠仪式西周西周的礼治建立的基础是土地王有制五刑已完备是在西周(墨、劓、髌、宫、大群)宗法制的中心是父权宗法制的产物:世卿世禄制(三)36:西周宗法制的产物。

在周代的统治中,宗法制下的奴隶主贵族的身份和将权一般来说始终是世袭的。

不仅周王、诸侯和大夫是世袭的,国王和诸侯手下的重要官职“卿”也成为世袭的,形成“世卿世禄”制。

“世卿世禄”制反映了奴隶主贵族巩固其统治的企图,它后来被战国中后期新兴地主阶段倡导的官僚等级制所取代。

西周的王位继承制是嫡长继承制西周宗法等级制完备的核心是嫡长继承制西周礼治的基本原则是亲亲,尊尊礼治是维护宗法等级制的工具,其原则有亲亲,尊尊西周“亲亲”原则的行为是必须爱自己的亲属,特别是贵族儿子服从贵族父亲,“尊尊”的行为是奴隶和平民服从奴隶主贵族“明德慎罚”思想形成于西周周公1、思想有“以德配天”,这是为了使西周的统治合法化2、提出“明德慎罚”的思想3、周公制礼,采用了与前朝不同的统治方式,礼治的基本特征是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4、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最早区分出故意和过失、惯犯和偶犯的思想家5、先秦思想家中第一个提出系统礼治思想的人6、周公提出“父子兄弟,罪不相及”的观点,表明他主张罪止一身7、“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所反映的法律思想史以德配天8、“以德配天”思想的最早提出者是周公春秋与“刑不上大夫”说法最为接近的是“廉耻节礼以治君子”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出自《礼记》):刑罚不以处罚高官为高级的刑罚,而礼节不以礼待庶民而为下等”。

法律思想史精简概要

法律思想史精简概要

法律思想史精简概要1西方法律思想史的研究对象西方法律思想史是研究欧洲和北美主要西方国家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思想家的政治法律思想,观点,理论和学说及其产生,发展和演变的特点和规律的学科。

2公认的法律思想史从政治学说史中独立出来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日本的小野清一郎在1928年出版的《法律思想史概说》。

3西方法律思想史的主要类容:一政治思想,理论,观点和学说(国家起源,国家的本质和职能,社会契约论,政体及其分类,政体活动原则,整体的腐败及更替,主权的概念和特征,君主主权和人民主权,公民及其同国家权力的关系,国际关系,战争与和平,革命,分权与制衡,民主,自由,人权等理论问题)。

二法律思想,理论,观点和学说(法律的起源、概念、特征、分类、权利与义务、自然法与制定法、法的功能与作用、立法、司法、法治、宪法、民法、刑法、诉讼法、国际法及法学理论与学派的相关问题的研究)4西方法律思想史与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关系:前者是在后者的基础上创立的,是从后者独立出来的。

5“古希腊“是指巴尔干半岛南部、爱琴海诸岛及小亚细亚西岸的地区。

6古希腊经历的三个时期:(1)氏族制度解体和奴隶国家产生时期:;(2)奴隶制国家发展和鼎盛时期;(3)奴隶制国家衰落和希腊化时期。

7古希腊出现最早的成文法:公元前621年,由雅典的执政官德拉古制定的《德拉古法典》。

8罗马:是入侵的外来人逐渐战胜罗马的氏族势力二产生的奴隶制国家。

共经历了三个时期:王政时代、共和国时期和帝国时期。

考点一9古希腊法律思想的主要特点:(一)浓厚的城邦主义色彩。

(二)显著的自然主义倾向。

(三)相当程度的自由主义和民主主义。

(四)发达的政治法律理论。

(五)较大的依附性。

考点二10古罗马法律思想的主要特点:(一)实践性突出。

(二)理论上发展。

(三)个人主义和世界主义倾向强化。

(四)专制主义倾向强烈。

(五)神权政治的出现。

历史人物、学派、理论简括1伊壁鸠鲁(学派)著名的希腊哲学家,生于萨摩斯岛,是希腊后期有名的唯物主义者和无神论者。

中国法律思想史

中国法律思想史

中国法律思想史一、概述中国法律思想史是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发展历程。

随着中国政治和社会的变革,中国法律思想也逐渐演变和丰富。

本文将对中国法律思想的历史发展进行介绍,包括儒家法律思想、道家法律思想、法家法律思想和佛教法律思想等。

二、儒家法律思想儒家法律思想是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强调治理国家的重要性,认为人性本善,通过教化可以使人们遵守法律。

儒家强调君主的仁德和贤能,以建立和谐社会。

孔子是儒家法律思想的代表人物。

他主张“君子之治,必以礼为主”,认为通过礼仪来规范人们的行为是确保社会秩序稳定的基础。

他强调君臣之间的忠诚和义务,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孝道。

道家法律思想强调自然法和自由性。

道家认为,法律应该尽量少用,让人们自由自在地生活。

道家强调“无为而治”,认为治理国家和社会应该遵循自然的规律。

老子是道家法律思想的代表人物。

他主张“无为而治”,认为法律的规则应该尽量简单且自由,让人们自由选择和发展。

老子认为,治理国家的最高境界是“不争之争”,即通过让人们自由发展来达到社会的和谐和繁荣。

四、法家法律思想法家法律思想注重法律的规范性和实用性。

法家认为,法律是治理国家和社会的基础,应该通过法律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

韩非是法家法律思想的代表人物。

他主张严密的法律制度和严厉的刑罚,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韩非认为,法律应该公平、严明、无偏,能够对不法分子进行惩罚,同时也保护人民的权益。

佛教法律思想强调慈悲和智慧。

佛教认为,通过修行和悟道,人们可以超越世间的法律和规则,达到解脱。

法显是佛教法律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主张通过慈悲和智慧来解决争端和冲突,以求和平共处和众生安乐。

六、总结中国法律思想史是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发展历程。

儒家法律思想强调礼仪和仁德,道家法律思想强调自然法和自由性,法家法律思想注重法律的规范性和实用性,佛教法律思想强调慈悲和智慧。

这些不同的法律思想相互影响和交融,共同塑造了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多元性和丰富性。

读书笔记之西方法律思想史

读书笔记之西方法律思想史

读书笔记之西方法律思想史1.西方法律思想史主要内容:政治思想、理论、观点和学说+法律思想、理论、观点和学说2.西方法律思想史与外国法制史的关系:理论法学范畴、历史法学范畴3.苏格拉底是古希腊哲学家,一方面反对智者的道德和认识论的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另一方面又探索伦理、道德政治和法律的客观本性的合理性。

倡导知识,认为知识就是美德,国家应由“知识贵族”来统治,法是正义的表现,也是强者的意志。

把法分为自然法和人为法,自然法就是自然规律,具有普遍性;人为法就是国家政权颁布的,具有易变性。

强调守法,认为守法对国家、社会、个人都有好处。

4.伊壁鸠鲁学派反对唯心论、有神论,主张唯物论、无神论,继承、发展了原子论,认为快乐是人的最终目的,国家和法律产生于契约,法律就是宣布正义,强调对法律的遵守。

5.斯多葛学派是古希腊后期的哲学派别,代表人物为芝诺。

他认为,自然界的全部发展过程都是被理性和普遍的自然规律决定着的。

人的本性是整个自然和宇宙的一部分,人要按照自然生活,要用理性抑制欲念达到寡欲。

国家是自然的联合体,自然规律就是自然法,所有人都应遵守自然法。

6.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两位最伟大的法律思想家,他们的法律思想对西方法律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定向的作用。

7.二者法律思想的共同特点是:都以正义论作为各自政治法律思想的理论基础,所要追求的共同目标。

8.在人治与法治的关系问题上,柏拉图倾向于人治,而亚里士多德更倾向于法治。

柏拉图认为,哲学王是最理想的统治者,一个社会如果由掌握知识和智慧的哲学王进行统治,那是最符合正义的。

这里必须注意的是,柏拉图的人治不是个人专制,他对政体的研究,使得他总是力图选择最好的统治方式,直到后期向法治思想转化。

而亚里士多德自始至终力主法治,亚里士多德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全面探讨了法治的概念和理论基础,提出了“法治应当由于一人之治”的主张。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定义了“法治”:良法+普遍服从9.波利比是东古罗马传播古希腊政治法律思想第一人。

中国法律思想史讲义(全)

中国法律思想史讲义(全)

中国法律思想史讲义徐海涛授课计划导论第一章夏、商、西周时期的法律思想——奴隶社会的法律思想第一节神权法思想的产生、发展与演变第二节维护宗法等级的礼治与“明德慎罚”思想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思想——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的法律思想第一节春秋时期革新家的法律思想(管仲、子产、邓析)第二节儒家的法律思想(孔子、孟子、荀子)第三节墨家的法律思想(墨子)第四节道家的法律思想(《老子》、《庄子》)第五节法家的法律思想(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管子》、韩非)第三章秦汉以后的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封建社会的法律思想第一节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确立和酝酿一、秦王朝的迅速灭亡与法家思想的破产二、从黄老到以儒为主的儒法合流、礼法统一第二节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形成(形成过程、内容和基本特点)第三节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局部深化(基本理论、刑事制度、婚姻家庭方面)自学辩论:“春秋决狱”利大于弊VS“春秋决狱”弊大于利第四节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哲理化理学的兴起、一代理学宗师朱熹以“存天理,灭人欲”为核心的法律思想第五节明清之际启蒙思想家的法律思想了解早期启蒙思想家的共同特点、重点讲述以黄宗羲为主的启蒙思想第四章中国近代的法律思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法律思想第一节近代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法律思想(龚自珍、魏源)第二节太平天国领导人的法律思想(洪秀全、洪仁玕)第三节洋务派与早期改良派的法律思想(王韬、薛福成、郑观应)第四节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法律思想(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第五节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法律思想(孙中山、章太炎)第六节清末修律中的礼法之争及沈家本的法律思想学习教材:《中国法律思想史新编》张国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年3月第1版参考教材:1.《中国法律思想史》武树臣著法律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2.《中国法律思想史》杨鹤皋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年1月第1版阅读书目与网络资源:1.《中国法律传统的基本精神》范忠信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1年1月第1版2.《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瞿同祖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3.《情理法与中国人》范忠信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4.《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武树臣,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5.《中国法律传统与近代转型》张晋藩,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6.《瞿同祖法学论著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7.法律思想网 /8.法史网 /9.中国法律文化网 /中国法律史学会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承办/default1.asp中国人民大学法律文化研究中心10、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网络课堂http://202.207.96.9/open/fzs/ZJFD/b1.htm第三部分讲稿正文导论一、中国法律思想史的研究对象中国自古以来各种法律观点、学说和理论的内容、本质、作用、特点及其产生、发展、演变和相互斗争、相互吸收、相互影响的过程与规律,以及它们与当时的立法、司法活动的关系。

中国法律思想史案例(3篇)

中国法律思想史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他创立了儒家学派,提出了许多关于政治、道德、教育等方面的思想,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法律思想方面,孔子提出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其中《论语》中的法律思想尤为突出。

二、案例概述《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法律思想。

以下将从几个方面分析《论语》中的法律思想。

1. 礼与法的关系孔子认为,礼与法是相辅相成的。

在《论语·颜渊》中,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这句话表明,礼的作用在于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

而法则是用来规范人们行为的,二者相互补充。

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这句话强调了道德与礼在法律中的作用。

2. 法律的本质孔子认为,法律的本质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

在《论语·颜渊》中,孔子说:“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这句话表明,法律应当平等对待所有人,无论身份地位。

在《论语·子路》中,孔子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这句话强调了君子应当以身作则,用道德的力量影响他人。

3. 法律的执行孔子认为,法律的执行应当公正无私。

在《论语·颜渊》中,孔子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这句话表明,君子应当以身作则,用道德的力量影响他人。

在《论语·子路》中,孔子说:“法者,国之权衡也,民之准绳也。

”这句话强调了法律的公正性。

4. 法律与教育的关系孔子认为,法律与教育是相辅相成的。

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说:“教民以孝,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这句话表明,通过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从而更好地执行法律。

在《论语·子路》中,孔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句话强调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三、案例分析1. 礼与法的关系孔子认为,礼与法是相辅相成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判断题1、玄学的盛行在一定程度上激扬了法律虚无主义。

正确2、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想家是中国最早的、未受任何外来思想影响的启蒙思想家。

错误3、《庄子》将《老子》的“无为”之道推向虚无的极端。

正确4、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提出平民与贵族平等适用刑罚的第一人是商鞅。

正确5、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中对法的概念,国家与法的起源等问题论述较多的是章太炎。

正确6、律学是经学的一个分支,兴起于汉代。

正确7、明清启蒙思想家中,第一次提出具有近代民主色彩的法治主张的是黄宗羲。

正确8、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比较系统的政治法律学说的思想家是周公。

正确9、张之洞是礼法之争中“礼教派”的领袖人物。

正确10、在天人关系上,刘禹锡不同意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

正确11、壹法是法家提出的司法主张之一。

正确12、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中对法的概念,国家与法的起源等问题论述较多的是章太炎。

正确13、黄老学说的“无为”即宣扬无所不为。

错误14、秦始皇推崇道家严刑峻法的主张。

错误15、王守仁是代表封建地主阶级的思想家。

正确16、道家最早提出了自然主义法律观念。

正确17、董仲舒在先秦儒家“五伦”观念的基础上提出的一套旨在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理论是“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错误(三纲五常)18、宗法等级制的核心内容是男尊女卑。

错误(嫡长继承制)19、中国古代的神权法思想目的在于神化王权。

正确20、明清启蒙思想家中,提出“趋时更新”的法律时变说的是王夫之。

正确21、儒家的法律观包含重视德治的内容。

正确22、法家提出的“任法”即要求有法必依。

正确23、《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前期政治经济纲领性著作。

错误(后期)24、“法理派”的法律思想是激进的。

错误25、“竹刑”的作者是邓析。

正确26、沈家本的刑法改革思想可以概括为重刑主义。

错误(轻刑主义)27、秦始皇推崇韩非轻罪重罚的主张,并在秦律中将“以刑去刑”的思想具体化。

正确28、向秦始皇提出“焚书坑儒”建议的是法家理论的继承者和实践者韩非。

错误(李斯)29、“师夷长技以制夷”是洋务派推崇的行动纲领。

错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30、儒学是封建社会后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学术。

错误(理学)31、先秦儒家主张重德轻刑。

正确32、董仲舒利用“天人合一”说来论证宗法等级制的必要。

错误(阴阳五行说)33、黄老学派的主张体现了先秦儒、法、道三家法律思想的综合。

正确34、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家中,对法律问题论述最多、涉及面最广的是黄宗羲。

错误35、我国夏商奴隶制社会的法律思想是神权法思想。

正确36、太平天国初期的纲领性文件是《资政新篇》。

错误37、儒家对周礼的态度是完全继承。

错误38、“道德论”的提出者为韩愈。

正确39、我国法律思想史上,提出了类似于近代“罪行法定主义”观点的思想的是刘颂。

正确40、首先提出德刑并用,以刑辅德思想的是孔丘。

正确41、使“无为而治”系统化而成为理论的是《庄子》。

错误42、提出建立总统制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方案的是孙中山。

错误43、封建立法的根本原则是礼法结合。

错误44、在前期法家中,慎到以“重势”著称。

正确45、《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前期政治经济纲领性著作。

错误46、严复是我国第一个系统整理与研究中国法制通史的法学家。

错误47、张之洞主张的“采西法以补中法之不足”即学习“西法”中一切先进的东西。

错误48、孙中山“五权宪法”的宪法思想的理论基础是民生主义。

错误49、我国法律思想史上,提出了类似于近代“罪行法定主义”观点的思想的是刘颂。

正确50、春秋时期“铸刑书”公布成文法的是管仲。

错误51、墨家法律观的核心是兼爱。

正确52、龚自珍是中国近代“开风气之充’的思想家。

正确53、标志着中国古代礼治法律化已接近完成的著作是《贞观律》。

错误54、礼法之争是指在清末修律过程中礼教派与法理派之间的论战。

正确55、道家反对一切违反自然的人定法。

正确56、玄学基本上是法家思想的新发展。

错误(道家)57、墨家组织的成员多为隐士阶层。

错误(小生产者)58、对于治理国家,唐初统治者主张礼刑并用,轻罪重罚。

错误?正确59、法家提出的口号是变法,并成为法家思想的核心。

错误(法治)60、中国近代变法思想的发展过程是一个西化的过程。

正确61、道家认为,“道”是支配一切的主宰。

正确62、洪秀全的法律思想主要体现在其“天法”的论述和实施中。

正确63、管仲与儒家的“礼义”区别在儒家强调礼义的强制作用。

错误(教化作用)管仲强制64、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被广泛传播是在1900年以后。

正确65、继承孔、孟重德轻刑的思想,提出“德主刑辅”治国方略的是朱熹。

错误(董仲舒)66、从历史发展进程看,应是先有“法”后有“律”。

正确67、理学主张法治优于人治。

错误(人治优于法治单选题1、墨家的法律起源论是(壹同天下之义)。

2、先秦法家中以重“势”而著称的是(慎到)。

3、中国古代法律观念的特征有(义务本位)。

乐观性第一性功利主义义务本位4、玄学是盛行于(魏晋)时期的一个哲学学派。

5、首次将“刑书”铸在鼎上,公布成文法的是(子产)。

6、理学的价值在于完成了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哲理化)。

7、汉朝初年,统治者奉行的是(黄老学派)的法律思想。

8、中国早期法律观念中的“礼”是由(祭祀活动)而产生的。

9、对人民的各项基本权利,孙中山首先注重的是(民权)。

10、早期改革派中,关于变法的方式方法,(龚自珍)主张“仿古法而行之”。

11、为了论证“君权神授”,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

12、提出著名的“五权宪法“的人是(孙中山)。

13、法家提出的口号是(依法治国),并成为法家思想的核心。

14、唐初统治集团立法的指导方针是(安人宁国)。

15、“一同天下之义”的法律起源论是(墨翟)提出的。

16、“中华民国”这一词的发明者是(章太炎)17、商朝时期,请示上帝并传达上帝旨意的人被称作(卜、巫、祝)。

18、中国历史上最早将礼与法结合起来,以“法治”充实“礼治”的思想家是(荀子)。

19、中国思想史上,(《老子》)最先提出了“自然”的概念。

20、“大德而小刑”的法律思想是(董仲舒)的主张21、“五权宪法”的核心是(权能分治)。

22、康有为在其重要著作(《大同书》)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改造方案。

23、柳宗元认为,法律起源于(势)。

24、宋代理学的奠基人是(程颢、程颐)。

25、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刑无等级”的思想家是(商鞅)。

26、引经断狱,以儒家的经义应用于法律的第一人是(董仲舒)。

27、要以“天下之法”代替“一家之法”的是(黄宗羲)。

28、先秦后期的儒学泰斗是(荀子)。

29、孔丘的法律思想以(“仁”、“礼”)为核心。

30、“法理派”法律思想的最大特点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31、朱熹法律思想的核心是(“存天理,灭人欲”)。

32、“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是(魏源)提出的。

33、梁启超曾七次上书清光绪帝主张变法维新,以1894年的(公车上书)最为著名。

(康有为P245)34、夏、商的法律思想是(“天命”、“天罚”)。

35、墨家把(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称为人民的“三患”。

36、礼法之争是指在清末修律过程中(礼教派与法理派)之间的论战。

37、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确立罪刑法定原则的人是(沈家本)。

多选题1、先秦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商鞅、慎到)。

2、明清之际启蒙思想家的代表有(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3、早期改革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龚自珍、魏源、林则徐)。

4、急进民主派法律思想的代表人物有(陈独秀、李大钊)。

5、晋代著名律学家是指(杜预、张斐、刘颂)。

6、曹魏时期玄学的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

7、集中反映道家法律思想的代表作是(《老子》、《庄子》)。

8、洪秀全的法律思想包含(西方宗教迷信、中国古代“天命”神权观念、农民的平等、平均思想)。

9、王守仁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因地制宜的立法思想、“申明赏罚”的刑罚思想、区别对待的执法思想、以“保甲”、“乡约”正风俗)。

10、在所有具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近代中国革命者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孙中山、章太炎)11、玄学是以研究(《老子》、《庄子》、《周易》)而得名的哲学学派12、晋代著名律学家是指(杜预、张斐、刘颂)。

13、早期改革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林则徐、龚自珍、魏源)。

14、法家提出的司法主张是(明法、任法、壹法、从法)。

15、洋务派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有(“逢变局须变法”的变法主张、务实学、倡实务的实用主义路线、“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行动纲领)16、唐初“安人宁国”方针在司法方面表现为(慎刑恤狱、谨防冤滥、务求其实)。

17、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君权神授,法自君出、“三纲五常”的立法、司法原则、德主刑辅的治国之道、“春秋决狱”的司法主张)18、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促使中国思想界发生的两大变化是(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改良运动的形成,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兴起)。

19、在董仲舒的理论中,“三纲”的内容主要包括(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20、孙中山的新民权主义与旧民权主义相比(新民权主义强调“主权在民”、新民权主义主张“直接民权、新民权主义批判了西方资产阶级民权制度的虚伪性)。

21、法家把法解释为(法是民众的行为规则、法是由国家制定和公布的成文命令、法是确定等级名分的制度、法是关于赏罚的规定)。

22、儒家“治”的内容主要有(以“五伦”为中心、以家族为本位、以等差为继承)。

23、子产铸刑书及其产生的争论的历史意义在于(冲破了秘密刑思想的束缚、使过去的礼、刑分立走向礼、刑统一、打破了“刑不上大夫”的传统、否定和限制了贵族的法定特权)。

24、中国古代法律观念的源泉主要有(祀、戎)。

25、春秋战国时期在法律思想方面影响最大的学派是(儒家、法家、墨家、道家)。

26、后期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韩非、李斯)。

27、立法原则法家提出的具有普遍性的立法原则包括主要有六个:顺天道、因民情、随时变、遵事理、量可能、务明易。

28、在所有具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近代中国革命者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孙中山,章太炎)29、“明德慎罚”中“慎罚”的主要内容有(要求对犯罪进行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反对族诛连坐,主张罪止一身;反对“乱罚无罪、杀无辜”;对危害宗法等级秩序和私有财产的犯罪严惩不赦)。

30、前期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商鞅、申不害)。

31、法家提出的“任法”即要求有法必依。

法家认为(任贤、任智、任私)是对司法的最大破坏。

32、(何晏、王弼)是“正始玄风”的主要人物,魏晋玄学的创始人。

33、管仲把(礼、义、廉、耻)视为“国之四维”。

34、管仲与儒家的“礼义”区别在(管仲强调礼义的强制作用、儒家强调礼义的教化作用)。

35、洪秀全法律思想的局限性表现在(皇权思想、等级特权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