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习语翻译方法探讨

合集下载

浅谈英语习语汉译

浅谈英语习语汉译

浅谈英语习语汉译习语是语言中的精华,不仅言简意赅,而且形象生动。

本文从习语的特点入手,在直译和意译等的角度浅谈了几种英语习语的翻译方法,又在比喻义、引伸义、固定搭配、语气等方面浅谈了英语习语翻译要注意的误区,以期能够给译者在翻译习语时有所启发和帮助。

使读者在读译文时,既能够领略到异国情调,不失原义;又能够保存原文的比喻形象和韵味。

标签:英语习语;直译;意译;固定搭配;翻译误区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

本文所指的英语习语,是就广义而论,包括英语中的成语、俗语、谚语等。

语言的互相翻译不但有利于各国文化的交流,更有利于语言的发展。

翻译工作时最怕碰上习语多的文章,因为为了忠于原著,译文必须既保持它的外国味,又要符合本国文字的要求,翻译习语很难同时达到这两个标准。

习语是语言中的精华,由多种修辞手段的集中表现。

我们看到大部分的习语都是利用恰当比喻的形象化语言。

有的习语虽然没有比喻或形象,但文字也必通俗简练。

绝大部分习语在这两方面是兼而有之,所以是既生动又经济的。

习语是语言中独立而固定的因素。

习语在意义上往往是独立的,这就是说它的意义并不是它的组织分子的意义的总和。

例如英语习语“To lose one’s head”的字面意义的总和“失掉了头”,而它的独立意义却是“张皇失措”“热衷”或“迷惑”等。

“Black sheep”的字面意义是“黑羊”,而它的独立意义却是“社会中的败类”或“害群之马”等。

习语往往破坏语法规则和逻辑推理。

例如,英语习语“Ups and downs” (盛衰)和“Ins and outs”(底细)中两对前置词都当名词用;“Diamond cut diamond”(棋逢对手)中动词该用单数而却用复数,这些都违背了英语的语法规则。

“To have one’s heart in one’s mouth”(非常吃惊)的字面意义是“把心放在口中”;“As fit as a fiddle”(精神奕奕)的字面意义是“像提琴一样强健”,这都是不合乎逻辑的。

谈英汉习语的形象化翻译

谈英汉习语的形象化翻译

谈英汉习语的形象化翻译摘要:所谓习语,又叫习惯性用语,就是某一语言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

广义的习语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典故等。

由于英汉之间的文化差异,习语的形象化翻译成为影响翻译质量和文化交流的直接因素。

英汉习语形象化翻译的具体原则和方法:直译——保留形象,意译——转换形象及舍弃原来的形象。

关键词:习语形象化翻译一、提出问题所谓习语,又叫习惯性用语, 就是某一语言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

广义的习语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典故等。

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包含着大量的习语,但是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习语的形象化翻译成为影响翻译质量和文化交流的直接因素,因此,如何保证原语习语文化信息传递的信息度,同时保证习语文化信息传递的有效度,即习语的形象化翻译,成为习语翻译的关键。

二、英汉习语形象化翻译的具体原则和方法关于翻译标准,中外翻译理论家们提出了不同的主张。

从严复的“信、达、雅”,傅雷的“重神似不重形似”,到张培基先生提出的“忠实通顺”,到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尤今.耐达(Eugene A•Nidar)的“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我们不难看出,这些主张是相互影响、互为补充、不断完善的,虽然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中心的要点都是译文要忠实、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义,保持原作的风格,忠实反映原作的面貌。

所谓忠实表达原文的意义,应指忠实表达原文的字面意义,形象意义和隐含意义三个方面。

但是,并不是原文的每句话、每个习语、词汇都同时具备三种意义,有的可能只有字面意义,没有形象意义;有的可能兼有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但没有隐含意义。

尤其是任何两处语言文化都不可能完全对等,要把原文中的三种意义全部再现于译文常常是不可能的。

如果字面意义或形象意义与隐含意义在翻译时由于文化的差异出现矛盾,字面意义或形象意义应当服从隐含意义。

英汉习语对比及翻译方法研究

英汉习语对比及翻译方法研究

英汉习语对比及翻译方法研究习语具有语义统一性和结构固定性等特征,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背景。

而中英习语的差异必然给跨文化交际带来一定的困难。

通过对英汉习语的对比分析,列举二者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从而提出了英汉习语转换的翻译方法,包括直译法、加注法、套译法、意译法和释义法,以期为跨文化交际、英语教学和英语学习提供借鉴。

习语对比相似性差异性翻译方法习语是语言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民族色彩。

习语一般指具有特定形式、不遵循固有的语法规定的词组或短语,其蕴含的意义往往不能通过词组中单个词的意思推断出来。

习语通常包括成语、俗语、格言、俚语、行话、歇后语、谚语等。

习语一般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语言整体性、结构固定性和不可替代性。

例如,kick the bucket的字面意思为“踢桶”,而其组合的整体词组含义是“死”的意思。

这三个自由词素的组合是不能随意增删或者替换的,既不能说成kick bucket,也不能说成kick the pail等。

一、汉、英习语对比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含有大量的习语,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

国俗语义学的创立者王德春先生认为,词语的国俗语义(即文化意义)在跨文化言语交际中呈现出同异并存的现象;但异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同则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总体上可分为以下几种:1.汉英习语的喻意相同,喻体基本相同或相似汉语中有“趁热打铁”一词,意思是铁要趁烧红的时候打。

比喻要抓紧有利的时机和条件去做,而英语中“to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一词,不论喻体还是喻意跟中文都极为相符,体现了两个民族在对人类社会的理解和意义抽象上以及逻辑思维方面的一致性。

类似习语诸如,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血浓于水;有其父必有其子:like father like son;dig one own grave.自掘坟墓;walls have ears.隔墙有耳等。

英语习语的汉译浅谈

英语习语的汉译浅谈

英语习语的汉译浅谈摘要:作为英语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习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色彩和文化信息。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给我们的理解和使用带来了很多困难。

本文通过一些翻译实例,介绍了四种英语习语的翻译方法,提出了翻译中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英语习语翻译方法汉语习语习语(Idiom)是语言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自然沉积形成的固定短语和短句,具有形式固定、简洁明快、寓意深刻的特点。

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由于东西方人们生存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英汉习语所蕴含的民族特色和文化信息各不相同。

所以,在翻译英语习语时,必须根据不同习语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

在忠实地表达原文习语的含义的基础上,尽量保持原文习语的生动形象、修辞效果和民族特色。

习语的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也是文化的移植,因此,如何恰当地翻译习语,使其易于理解和接受,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

一、英语习语的翻译方法根据英语习语的不同特点,在翻译成汉语时主要有四种方法:(一)直译法;(二)套用法;(三)意译法;(四)增补法。

二.如何学习英语习语与汉语习语摘要:习语是语言的核心与精华,它生动地反映出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本文主要探讨英语习语和汉语习语之间存在的共性与差异。

关键词:习语核心与精华共性差异习语是一个社会的语言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成语、比喻性词组、谚语、俚语、俗语、典故、惯用语、歇后语等。

它是语言中的某些部分经过长期反复使用而提炼出来的形式固定、形象鲜明、言简意赅却喻意深刻的短语或短句,是语言的核心和精华。

世界上所有历史比较悠久的语言都包含有丰富的习语,英语和汉语都有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因此都拥有极丰富的习语。

英语习语以其精练、短小、幽默、风趣且富于哲理性的特征而广泛地被英、美国家的人们所接受并被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交际、报刊、杂志以及电视广播媒体之中。

作为传承、记载文化与语言的工具之一,它在英、美国家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汉语习语英译方法研究

汉语习语英译方法研究

汉语习语英译方法研究摘要:汉语习语从广义上说包括谚语、成语、俚语、俗语和典故等,形式多样。

习语是汉语的核心和精华,翻译汉语习语不仅是语言的翻译更承载着深厚的社会历史文化,我们要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习语就不可不译。

本文分析了汉语习语的特点,根据它的特点来对汉语习语进行分类翻译,主要探讨了以下三种翻译方法:意译法、省略法和借用法。

关键词:习语特点英译方法汉语习语又可称为熟语,就其广义而言,包括成语,谚语,俗语和歇后语,典故等(张培基,1979:9)。

习语在英语中相当于idiom,longman 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aching&applied linguistics一书中是这样定义的:idiom is an expression which functions as a single unit and whose meaning cannot be worked out from its separate parts。

本文所指的习语就是从其广义而论的。

1 汉语习语特点汉语习语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运用各种修辞手段,有比喻,有对仗,有押韵,如人多主意好,柴多火焰高;有词语重叠,例如:勤勤恳恳,马马虎虎。

(2)“习语在意义上往往是独立的,也就是说它的意义并不是它的字义的总和”(吕拾元,2003:105)。

例如剖腹藏珠,字面上意思是剖开肚子,把珍珠藏在肚子里,而它独立的意思是为了小利益而牺牲了大利益。

(3)“习语往往破坏语法规则和逻辑推理,例如“饭桶”,“吃香”,“吃老本”,“啃老族”都不能按字面来推理。

(4)习语有它本身的完整性,其中各单位是固定的,不可随便拆开或更替(汪海燕,2000:48)。

例如,狗腿子不能改为猫腿子或鸡腿子;七嘴八舌不能改为八嘴七舌。

(5)习语具有特定的民族性。

习语是由人们在劳动生活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不同民族由于地域,生活环境,及风俗习惯的不同,习语也就表现出不同的民族特色。

英语习语汉译技巧探讨

英语习语汉译技巧探讨

朝被 蛇 咬 , 十年怕 井绳 。
Ma n pr o p os e s,G o d di s po s e s .
收 稿 日期 : 2 0 1 4 —0 9 —2 8
作者简介 : 王 燕 , 主要从事大学英语教学和科研工作 。
1 49
武 汉船 舶职业 技 术学 院学 报 2 0 1 4年 第 6期

病 好 郎 中的 。
S h o r t r e c k o n i n g ma k e s l o n g f r i e n d s .
人 要 长交 , 帐要 短结 。
As t he t ou c hs t o ne t r i e s go l d, S O go l d t r i e s
天生 一个人 , 必有 一份 粮 。
Af t e r de a t h,t he do c t o r .
欲 加之 罪 , 何 患无 辞 。
He t ha t b a s be e n b i t t e n b y a s e r pe n t i s a — f r a i d o f a r o pe .
人 用钱 试 , 金用 火试 。
The r e i s n o s mo ke wi t ho ut f i r e .
eVc nl ng・

日之 计 在 于 晨 。
无风 不起浪 。
此外, 英谚 还 有 另外 四种译法 : 两译 法 或 多译 法、 合并 法 、 分译 法和对 偶 法 。
文字 句 , 虽 然读 起来 似乎 不像 习语 , 但 只要认 真 咀 嚼, 任 可体 会 出习语 的风采 。
Go d ne ve r s e nd s mo ut hs bu t he s e n ds me a t .

关于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分析与翻译探讨

关于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分析与翻译探讨

关于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分析与翻译探讨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语言交流在我们的生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而习语是一种充满文化色彩的语言形式,它不仅仅是语言交流的一种方式,更是反映文化差异的重要表现形式。

在进行英汉翻译时,习语翻译是一个重要的挑战。

本文将对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文化差异文化是一种社会共同体中的共同思考方式。

在不同的文化中,习语具有不同的含义和使用方式。

因此,了解文化差异是进行习语翻译时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1. 天气习语2. 社交习语英语中的社交习语非常多,如“How do you do?”(你好吗?),“Nice to meet you”(见到你很高兴)等。

这些习语是英语中非常常见的礼仪用语,但在中国,这些习语的使用频率比较少,中国人普遍更多地使用谦虚、客气的表达方式,如“麻烦您了”、“不好意思”等。

3. 食品习语英语中也有很多与食品有关的习语,如“the icing on the cake”(锦上添花)、“to have a sweet tooth”(爱吃甜的)等。

这些习语反映出英国人对食品非常重视,而且很多情况下会使用食品作为比喻。

而在中国,食品的比喻习语也不少,如“一餐打发”、“一碗水端平”等,但与英语不同的是,这些习语中的食品往往是具体的中式菜肴,比如面条、米饭等。

二、翻译探讨在进行英汉习语翻译时,需要遵循一些原则,以保持习语意义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1. 动态等效原则在进行英汉习语翻译时,应遵循动态等效原则,即尽量使目标语习语翻译后的结果与源语习语意义相同或相似。

因为习语具有文化差异性,所以在进行习语翻译时,要结合文化差异,考虑目标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和习惯,确定习语的翻译技巧和策略。

2. 语境翻译原则在进行英汉习语翻译时,要注意语境的含义和使用。

习语通常都是在特定的语境中形成的,所以在进行翻译时要尽量使翻译后的结果与源语习语在语境上相似。

3. 保留原汁原味的原则在进行英汉习语翻译时,要尽量保留习语的原味,即保持原习语的形式和含义。

浅谈英汉习语的翻译

浅谈英汉习语的翻译

浅谈英汉习语的翻译摘要:英汉习语的翻译一直是翻译工作者们所面临的难题之一。

因为习语的特殊性,其字面意义往往与其实际意义有很大的差异,如果直译,就容易产生歧义,甚至造成误解。

因此,翻译习语时需要把握其上下文环境、语境含义及文化背景,进行灵活转换和恰当的翻译。

本文将从英汉习语的定义、特点以及翻译策略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期提高翻译工作者的翻译水平和习语翻译的准确性。

关键词:英汉习语;翻译;字面意义;上下文;语境;文化背景一、英汉习语的定义及特点英汉习语是指在英汉语言中有特殊意义的固定词组或短语,其意义往往不可从其组成词语的字面意义推知,是特定文化和语言环境中的产物。

它们可以用来表达具体的概念,也可以用来形象地表达某种情感或体验。

英汉习语在两种语言中往往有相似或类似的表达方式,但其意义和文化背景可能有所不同,需要进行适当的翻译。

英汉习语有其特殊性,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字面意义与实际意义的差异。

英汉习语的实际意义往往与其字面意义相差甚远,这种差异是由于历史、文化、语言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而形成的。

例如,“打破沙锅问到底”在中文中的意思是尽力追问某件事情的真相,而其字面意义是砸烂了锅子才能得到底部的答案。

可能产生歧义。

由于习语的特殊性,直接翻译可能会产生歧义,甚至是误解。

例如,“一石二鸟”在中文中是指一举两得,而在英文中则是“一箭双雕”的意思。

形式多样。

英汉习语的形式有很多种,有些是由几个单词组成的短语,有些是由一个单词组成的短语,有些是成语,还有些是俚语等,这些不同形式的习语在翻译时需要采用不同的策略和方法。

二、英汉习语的翻译策略意译法意译法是指在翻译过程中,根据英汉文化差异和语言环境的不同,对习语的实际意义进行合理的转换和翻译。

这种方法在翻译习语时常常使用,因为直译容易造成误解和歧义。

例如,“一见钟情”在英文中常常翻译为“love at first sight”,而不是直接翻译为“one look and love forever”。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汉习语翻译方法探讨摘要:在习语翻译实践过程中,存在着大量文化矛盾现象,能否正确处理这些矛盾,不仅会影响到对原语的理解,而且会影响原语所载文化信息的传递。

本文从英汉习语的差异为切入点,运用实例对英汉习语翻译应遵循的几种常用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习语;喻义;喻体;直译;意译文化是语言赖以生存的土壤,语言的产生、变异和发展都包含着丰富、复杂的文化信息,每个民族的语言(尤其是习语)均体现了该民族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个性。

不同的文化之间需要沟通,这种沟通自然离不开翻译。

从这个角度来讲,翻译,与其说它涉及两种语言,不如说它涉及的是两种文化。

在习语翻译实践过程中,存在着大量文化矛盾现象,能否正确处理这些矛盾,不仅会影响到对原语的理解,而且会影响原语所载文化信息的传递。

本文将探讨英汉习语差异对英汉互译的影响以及相应的处理对策。

这里所说的习语(idiom)是广义的,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典故等。

英国翻译理论家Peter Newmark说:“An idiom is a current and frequently used group of words whose meaning is not clear from the common meanings of its constituent words.”(习语的翻译,不仅要忠实地传达原文的意义,还要传达出原文的文化内涵、民族特色、修辞手法等。

)但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和文化的不同,翻译有时很难做到完全对等。

所以,习语的翻译是译者的难题,也是翻译理论者关注的话题。

笔者经总结,认为习语的翻译一般可以遵循以下方法:一、英汉习语喻体相同、喻义相似时可采用直译法由于人类生活的世界、人类的思维和情感有共通之处,因此,各种文化和语言也表现出一定的相融性和共同点。

英语和汉语中的成语有些在语言形式和比喻形象方面十分相似,按其字面翻译就能表达出原文的喻义,且喻体新颖、喻义明确,同时也无碍于目的语读者的理解,那么就可直译。

按照鲁迅先生的说法,这样做既能较完整地保存原文的表达方式,又可丰富我们自己的语言文化,一举两得。

二、英汉习语喻体不同、喻义相似时可采用替代法(或称套用法)有些英汉习语虽然意思相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是使用的比喻形象却有差别,在翻译时,可以互相套用同义或近义习语,将原语中带有文化色彩的喻体转换成译语中带有同等文化色彩的喻体。

这种译法不但可以保留原语的语言风格和文化色彩,又符合目标语的语言结构、习惯,体现目标语的文化特色。

例如:Rob peter to pay paul (拆东墙补西墙);Better be the head of a dog than the tail of a lion (宁为鸡头,勿做凤尾);Many hands make light work (众人拾柴火焰高);Many families have skeletons in the closet.或Every family has its own source of shame.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All good things come to an end.(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Careless talk leads to trouble.或The less said the better. (祸从口出,言多必失)等。

这些习语虽然在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方面和目的语的谚语之间存在着某些差异,而且所比喻的事物并不一样,但它们的喻义却相互吻合,而且表达方式也很相似,翻译时可“易其形式,存其精神”,即译为形象近似的目的语习语,转换表达方法以符合译文表达习惯。

这样可以再现原文所具有的语言效果,容易表达出所要强调的意思。

三、英汉动物词与颜色词的不同内涵英汉习语中都有很多动物词和颜色词,由于中华民族与西方民族有着不同的民族心理和价值观,在两种不同的文化中,相同的动物词汇和颜色词汇往往有着不同的内涵。

如中国人认为“猪”既丑又笨又懒,可是英语中认为pig脏而贪但不笨,甚至有as clever as a pig 的说法;红色在中国象征“吉祥、顺利、美丽、甚至革命”,相比之下,白色是西方文化的崇尚色,英语中“white” 往往具有“吉利、纯真、公平”以及“无恶意”的内涵,而汉语中“白”往往有“哀悼、错误、徒劳、可恶、甚至反动”的文化内涵,如“红白喜事”“白手起家”“白军”或“白匪”“白色恐怖”等。

翻译此类习语一定要考虑译入语读者的接受心理。

例如:在中国文化中蝴蝶是美丽爱情的象征,可是英美人眼中的butterfly却是“轻浮”“不安分于工作”的典型;“cock”一词在英美国家经常喻指男人性器官,如将中国的“金鸡”“雄鸡”直接译成“cock”,一定会让英美大跌眼镜的。

在翻译此类习语时,仅仅以语言之间词汇的同义性或等价性为前提,寻求对等的表达是不够的,译者须多注意习语字面以外的语言内涵色彩及褒贬色彩,运用各种表现手段,力求能再现原语的语言风格和丰富内涵。

四、无对等喻体——意译法在翻译实践中,译者经常会发现各种语言都有约定俗成的表达方法,有时原语中的文化概念在目的语中根本找不到对应的表达方式。

英语和汉语中都有一部分成语源于各自的寓言或历史典故,包含特定的人名和地名。

这类成语如果按照字面直译,译语读者通常无法理解。

如将“He was now as happy as a cow.”直译为“他现在像母牛一样快乐。

”的确很“忠实”于原文,但中国人看不懂。

意译为“这时候他快活极了/甭提他有多高兴。

”能让中国人理解,但又丧失了原语的比喻的文化色彩;再如,“Achilles heel”译作“阿基里斯的脚后跟”中国人自然不懂,译作“致命的弱点”又不能使中国读者體味到原语的文化内涵,但如果加上解释“传说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的英雄阿基里斯除脚踵外全身刀枪不入”,则又失去了成语的精练特色;因此,在中国文化中,此类情况已成为翻译中的瓶颈。

笔者认为,当原语中带有文化色彩的词语在译语中没有完全相对应的词语时,译者可不拘泥于原语的语言形式和字面意义,根据译语的表达习惯,用跨文化的“对等”词尽量表达出原语的修辞色彩和文化信息。

当由于文化和民族差异直译会导致读者不理解甚至误解时,或当原文的思想内容与译文的表达形式相矛盾时,可采用以下方法:1. 割舍喻体,只译喻义此法适用于以传达主题思想为主的翻译中,如将“People who live in glass houses should not throw stones.”译成“己有过,勿正人”或“责人必先责己”;“纸包不住火” 译为“Truth will come to light sooner or later”;“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译为“Misfortune may be an actual blessing.”“红得发紫”译为“ At the height of popularity”;“思想激进”译为“one’s ideas are very red”;“毛遂自荐”译为“to volunteer one’s service” ;“初出茅庐”译为“at the beginning of one’s career” ;“东施效颦”译为“crude imitation with ludicrous effect”;将“His reputation stands on slippery grounds.” 译为“他的声誉一落千丈。

”;将“She was born with a silver spoon in her mouth.”译为“她出生在富贵之家。

”;将“You’re talking through your head agains.” 译为“你又在胡说八道了。

”等。

2. 保留原语修辞色彩及语言风格此法适用于以传达写作风格为主的翻译中,如“ You may take a horse to the water, but you can’t make it drink.” 按字面可译成“你可以把马牵到河边去,但不能叫它饮水。

”就没有充分体现原句的对比的修辞色彩,如译作“老牛不饮水,不能强按头”就很好地体现了原文的文采;再如,“Air to us is like water to fish”,照字面直译成“空气对于我们就像水对于鱼”,就不如意译为“(正像)鱼儿离不开水(一样),我们离不开空气”;同样,将“A womanwithout a man is like a fish without a bicycle” 译作“没有男人的女人就像没有自行车的鱼”虽然完全忠实于原文,却无法让人理解,不如译为:“(就像)鱼儿不需要/用不着自行车,女人也不(见得)需要/用得着男人。

”;将“God helps those who helps themselves” 译为“上帝只帮助那些自己能帮助自己的人”不如译为“天佑自救者”或“自助者天助之”。

3. 完全转译此法适用于习俗差异极大的情况。

有时,译语同原语从字面上看甚至可以“风马牛不相及”,例如,英国人喜欢谈论天气,见面语常说“Lovely weather, isn’t it?” 汉译成“你好啊”也未尝不可,甚至可以译为中国人常用的招呼语“吃过了吗? ”中国人分别时的常用语“请慢走”绝不可以译作“Go slowly.”。

转译为“Good bye!” 或“See you!” 才能让英语读者接受。

五、音译加注法和直译加注法汉语中的某些概念化的人名、地名等名称在英语中没有相对应的译法,可以直接音译过来再添加解释性文字,也可以通过恰当文字说明译文,帮助读者理解作者的意图。

对于读者比较熟悉的译语典故,可以直译,但如果多数人不知道,最好是意译或音译,然后加注释。

如“It was Friday and soon they’d go out and get drunk”。

若译成“星期五到了,他们很快出去喝酒”,会让中国读者误解为“星期五是周末了,所以有空出去喝酒”。

其实星期五是英国的发薪日。

此句可译为“星期五发薪日到了,他们马上会出去喝得大醉”,“发薪日”即是加注。

有些习语的起源非常复杂,不宜用太长的译文对其详加解释,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可借助脚注或文后总注释说明其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

如“He met his Waterloo”。

句中“meet one’s Waterloo” 是成语典故,由拿破仑在Waterloo遇到惨败而来,可以先意译为“他遭遇了生命中的滑铁卢,吃了个大败仗”,然后再通过加注解释该典故。

有的句子除了直译加注外,还要再加文后注释,如“...words that make the world blossom for me, ‘like Aaron’s rod, with flowers’”可先译为“……就像《圣经》中所说的‘亚伦的手杖开了花’一样”,“像《圣经》中所说的”是加注的文字,在脚注或文后总注释中还要说明“亚伦的手杖开了花”这一典故的来龙去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