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墨盒鉴定要诀

合集下载

铜器鉴定方法

铜器鉴定方法

铜器鉴定方法一、介绍铜器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鉴定一件铜器的真伪和价值,需要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本文将详细介绍铜器鉴定的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鉴别铜器。

二、外观鉴定外观鉴定是最基本的铜器鉴定方法,主要从铜器的形状、纹饰和质地等方面进行判断。

2.1 形状鉴定铜器的形状可以反映出其所属的历史时期和制作工艺。

通过观察铜器的整体形状和细节部分的变化,可以初步判断其时代和风格。

2.2 纹饰鉴定铜器上的纹饰是制作时添加的装饰图案,常常代表了当时的审美观念和文化特点。

鉴定纹饰的真伪和特征可以通过对比历代铜器纹饰的特点和风格,以及与其他文物的比对等方式进行。

2.3 质地鉴定铜器的材质和制作工艺决定了其质地的特点。

鉴定质地可以通过观察铜器的颜色、光泽度和纹理等方面进行判断,并结合其他方面的鉴定结果,综合判断铜器的真伪和制作年代。

三、材料鉴定材料鉴定是铜器鉴定的重要环节,通过分析铜器的材料成分和制作工艺等方面的特征,以确定其真伪和价值。

3.1 化学分析通过对铜器材料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可以了解其成分是否符合相应时期的制作工艺和技术水平。

常用的化学分析方法包括质谱分析、光谱分析等。

3.2 表面材料检测铜器表面的材料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和化学试剂检测等方法进行鉴定。

常见的表面材料有镀金、镀银等,通过鉴定可以分辨出材料的真伪和时代。

四、制作工艺鉴定铜器制作的工艺水平也是鉴定其真伪和价值的重要依据。

制作工艺鉴定主要从铜器的制作工序、技巧和工艺特征等方面进行判断。

4.1 铸造工艺铸造工艺是铜器制作中最常见的一种工艺,通过观察铜器的铸痕、铸口等细节,可以初步判断其制作工艺和技术水平。

4.2 锻造工艺锻造工艺是铜器制作中较为复杂的一种工艺,通过观察铜器的纹理、刻线和锻造痕迹等,可以判断其工艺和制作年代。

4.3 刻线工艺刻线是铜器表面装饰的一种常见手法,通过观察铜器刻线的技法和风格,可以初步判断其工艺特点和时代。

真假铜的鉴别方法

真假铜的鉴别方法

真假铜的鉴别方法
1. 咱先来说说颜色鉴别法,真铜一般颜色比较深,呈现出那种深沉的紫红色或红棕色,可不像假铜颜色那么浅淡哟!你看那真的青铜器,颜色多正啊!
2. 试试重量鉴别呀,真铜可是沉甸甸的,拿在手里有份量,假铜就轻飘飘的。

就好比一块真金子和一块石头,那感觉能一样吗?
3. 观察表面纹路也很重要呢!真铜的纹路自然流畅,假铜的往往很生硬。

就像一幅大师的画作和一幅粗糙的仿品,差别老大了!
4. 用磁铁来鉴别真假铜也不错哦!真铜不会被磁铁吸住,而假铜可能会哦。

这就好像好人不会被坏东西吸引,反之亦然,对吧?
5. 火烧法也值得一试呀!真铜被火烧后颜色基本不变,假铜可就不行啦。

就如同真英雄在困难面前坚如磐石,假把式一下子就露馅了。

6. 听听敲击声音也能分辨呢!真铜声音低沉悦耳,假铜声音就比较尖锐难听。

这和美妙的音乐与噪音的差别一样大呀!
7. 化学试剂鉴别法了解一下呗!用专门的试剂滴在上面,真铜和假铜的反应是不一样的哟!这就好像一场特别的测试,能把真假分得清清楚楚。

8. 比较硬度也有门道啊,真铜比较软,假铜通常硬邦邦的。

就好像柔软的棉花和硬邦邦的石头,很容易感觉出来的嘛!
9. 还可以通过专业机构检测呀,这是最靠谱的办法啦!毕竟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嘛,人家一检测就明明白白的啦!所以啊,大家在鉴别真假铜的时候一定要多试试这些方法,可别被假铜给骗了哟!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这些方法各有特点和用处,综合运用可以更准确地鉴别真假铜。

最简单的青铜器鉴定方法!一看就会!

最简单的青铜器鉴定方法!一看就会!

最简单的青铜器鉴定方法!一看就会!青铜器收藏必须要懂五大方法:一、看铜质、掂重量。

从铜器的重量上来说,一般商前期器轻薄,商后期器重质厚,庄重雄伟。

西周器有铭而浑厚,春秋战国之器轻薄精细。

到了汉代铜器重拙粗矮。

二、看皮壳、辨锈色。

真锈有绿、蓝、红、黑等多种颜色,有金属光泽。

在贴骨处是黑锈,其上层是红锈,再之上是蓝或绿锈。

凡锈色单一,质地疏松,一抠就掉,或用酒精一擦就掉,一般都是“速成”赝品。

三、看器型。

以鼎为例,夏末商中期有圆的、方的形体。

方鼎一般接近正方形,耳为直耳,足多为锥形或扁形。

四、看纹饰、辨铭文。

从纹饰上辨伪,范铸法一般纹饰槽口小里面大,出现对称纹饰有高低错位痕迹;失蜡法铸造花纹对称一致。

从铭文上辨伪,夏与商前期青铜器无铭文,商中期开始出现铭文,大多4——5个字以象形文字居多,字体粗壮,商晚期铭文逐渐增多,一般在10个字左右,西周时期铭文增多。

春秋时期铭文字体刚劲瘦长,出现了“鸟虫书”和错金铭文。

战国时期铭文简单,字体纤细,字口浅。

秦汉时期,铭文笔道细浅。

汉代铭文多为隶书,呈长方形,笔画较战国时期粗壮。

五、闻味道、听声音。

真器无论传世品或出土品,均没有刺鼻的酸、臭、呛异味。

用手在器物上反复快速搓磨,待搓到指头发热时,再闻手上的气味,老东西有陈旧器物那种类似发霉的甜味,伪器则有酸、呛之气。

另外,从声音上辨识,伪器敲击声亮而有转音,真器的声音较低沉短促。

南京永欣拍卖公司是一家具有国内品鉴定、评估、征集、洽购以及国内外资质的大型品交易平台。

总部毗邻澳门,公司通过举办专场展销会、私下洽购会、定期在、澳门、新加坡、加拿大、墨尔本等地的,为盛世的品市场繁荣贡献力量。

南京永欣拍卖公司入驻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

吸引了包括以及、澳门、、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欧美等的收藏者的目光。

永亨除了业务,更多的成交是以私人洽购为主。

在近几年的全球成交的品当中,其中75%的品成交都是通过私人洽购来完成。

接下来南京永欣公司将更大的推广私人洽购的业务,以保障品可以达到更好更有效果的流通。

怎样辨别青铜器的真伪

怎样辨别青铜器的真伪

怎样辨别青铜器的真伪古铜器作假有很多的流派,可谓行行出“状元”。

“苏州造”、“潍县造”、“西安造”和“北京造”可算得上古今仿造青铜器的几个主要大本营,它们的主要特点为:“苏州造”用材较好,冶铜浇铸时往往加些银,使铜器的底子发亮见银白色;仿制对象以商和西周器为主,生坑、熟坑无所不能;刻工精细,纹饰流畅,铭文逼真,“作品”流传甚广。

“潍县造”的艺匠高手层出不穷,刻纹饰、铭文比较擅长,作器多呈熟坑状,但铸出的器物壁厚,重而压手。

“西安造”也注重铭文,不仅是假器造假铭,就连一些无铭文的真器上,也后刻铭文,以抬高其价值。

作品多见度量衡器物,如秦诏版、秦量等。

“北京造”以商周器为主,比较讲究纹饰华丽,器型精巧,锈斑逼真,特别是“黑漆古”、“绿漆古”等,都能准确无误地表现出来。

认识范线与垫片,是鉴别青铜器真伪的要诀之一。

范线就是铸造青铜器时铜液留下的痕迹,垫片就是为了固定器壁厚度而留在器物上的小钢片。

二者既是铸造技术上留下的痕迹,也是从铸造技术来鉴别青铜器真伪的主要方法。

应该说,高古的铜器大都由陶范法铸造而成。

陶范法就是将要铸造的器物模型,用陶土做成若干范块,并有内范和外范之分。

铸造时,把范块合拢成型,铜液就从内外范的间隙中浇入,冷却脱范便成就一件铜器。

那么在铸出的器表,只要是合拢范块的交接处,必定会留下线痕。

尽管有的明显处会做些铸后打磨,但像耳、足、底等内侧或其他隐蔽处的痕迹是磨砺不掉的,而且当年的铸造者亦根本没有将这些范线清除的习惯。

一般作伪的铜器以失腊铸造为主。

失腊铸造是用整模,不分范块,器表清洁光滑。

所以假器往往不见范线,但会出现一些细小的砂眼,失腊铸造就有此特征。

看垫片是鉴别真假铜器的又一简便方法。

前面谈到,垫片是用来控制浇铸器壁厚度的有效工具,当时的铸工往往会顺手取来一些厚薄一致、但大小不均的小铜片,预先垫放在内外范的间隙处,当浇铸成型后,铜垫片便留在器壁上,有的易见,有的难找,有的还十分对称,左右相应。

如何鉴定新旧刻铜墨盒

如何鉴定新旧刻铜墨盒

如何鉴定新旧刻铜墨盒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古玩鉴定笔谈之一:如何鉴定新旧刻铜墨盒二十世纪80年代,刻铜墨盒尚养在深闺无人识,就是90年代早期,也只有少数人开始寻寻觅觅,大多数收藏爱好者还不屑一顾。

俗话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刻铜墨盒上驮负的丰富历史文化信息以及它的独一无二的艺术品位,终于越来越受到收藏爱好者的重视。

名声一响亮,经济价值随之提升,李鬼们自然便接踵而至。

90年代后期以来,完全伪造或部分做假的所谓古老刻铜墨盒(以下称赝品)堂而皇之摆上了全国各省市的古玩文物集市。

几乎是哪些书画和刻铜名家的作品好卖钱,便有哪些书画和刻铜名家的刻铜墨盒赝品,陈师曾、齐白石、陈半丁、姚华、茫父、陈寅生、王梦白等书画或刻铜名家的刻铜墨盒满天飞。

临摹名家书画手段不高又无高超刻技的,则退而求其次,随意画稿,马虎奏刀,赝品照样上市。

更有甚者,而今竟像古书画有专业作坊源源不断地制作赝品一样,刻铜墨盒赝品作坊亦应运而生。

整体制造,新旧组配,以旧造旧,唯利是图者各行其是,分不清东西南北的收藏爱好者大有人在。

但是,假的就是假的,这是个硬道理。

只要我们把握住综合鉴定这把万能尺,不是认死一点不及其余,不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上赝品当的机会就会减少乃至杜绝。

就刻铜墨盒而言,综合鉴定的标准可以归纳为八条。

一、看型制工艺是否规范。

旧时制作刻铜墨盒不单有专业作访,且有专业人才,制作工艺亦十分讲究,型制端整,工艺缜细,錾刻精巧。

笔者数年前发现过一方晚清状元刘春霖持赠友人的书法刻铜墨盒,抛开书法錾刻粗糙不说,它呈长方形,但四角为锐角,盒盖和盒只能按揭开时的同一方向盖上,否则盖不严稳,堂堂状元公,如何会定制这么一方不规不矩的墨盒送人呢?笔者在“大跃进”时期曾在小机械厂作过短期钳工,亲见师傅制造锻压铜墨盒。

因此,古玩集市上见到的凡整体锻压的产品,一定与古旧无关。

二、看工艺配件是否低劣。

刻铜墨盒盒盖内配有砚石,上品为端石,一般为青石,但一定打磨平整,有墨迹,无石者少见。

如何辨认西汉青铜器很关键

如何辨认西汉青铜器很关键

如何辨认西汉青铜器很关键如何辨认西汉青铜器很关键1,铜器鉴定的手段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凭借眼力和经验,进行观察;一种是根据仪器化验、探测和分析的科学方法。

细化后便可以分为4种方法,根据铜器铸造、器形、纹饰、铜器铭文辨伪。

2,鉴定西汉青铜器的真伪其实很简单,首先我们可以从西汉青铜器互相的形状上来看,就像小编在上文提到的一样,每一个流传至今的西汉青铜器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个是与当时的制作方式有关。

具体是什么制作方法小编也不是特别的清楚。

但是如果有两个一模一样的青铜制品,那么肯定一个是假的或者两个都是假的。

其次我们可以看它们互相的花纹,它们的花纹也是独一无二的,除了特别独特的个别数不过可以忽略不计的。

然后是西汉青铜器的材料,在最早的青铜时期,当时的人们都是采用陨铁来铸造西汉青铜器的,在西周晚期才出现人工铁。

其次我们看它们各自的风格以及各自的花纹是属于什么时期的。

最后再根据我们当代的科技检验它距今已经有多少年的历史,再与其花纹跟样式对照一下即可。

3,纹饰辨伪:纹饰是器型华丽的外衣,合体、适时的外衣是纹饰辨伪的重要依据。

不同年龄的人着装自然不同,西汉青铜器亦是如此。

拿到器物,首先看看器型和纹饰的时代风格是否一致,纹饰的作伪大致有如下几种:加花法。

即在真器原有的简单纹饰上或光素无纹的部位刻上相宜的花纹。

一般来说加刻的花纹与原器花纹是一致,但应注意走刀和崩茬的痕迹。

掏花法。

即在原本无花纹或有破损穿孔的器物镂刻、改刻花纹,使原器变成一件镂空之器。

这种伪掏花的作法,如此做法刀痕非常明显,且不符合原器的特征。

4,辨别不同时期青铜的材质是对西汉青铜器身份的考证。

战国以前的铜器,皆为铜锡铅合金的西汉青铜器。

锡的成份越大,铜质的灰色色泽越浅淡。

商至战国的铜器铜质纯净,极少有沙粒。

宋仿铜器,合金成分为铜、锡、铅和少量的锌,铜色为黄中泛红。

明清伪器含锡成分很少,而铅锌成分增多,铜色皆发黄,但明代伪器色为黄中泛白,清代伪器色却是黄中透黄。

古董铜器收藏鉴定方法

古董铜器收藏鉴定方法

古董铜器收藏鉴定方法古董铜器收藏鉴定方法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古董铜器收藏鉴定方法》的内容,具体内容:鉴赏辩别一件古董铜器,仅仅了解青铜器的历史,它的形态、纹饰、铭文、组合关系与铸造工艺等还是不够的。

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一起来看看。

1、青铜器的锈色青铜器...鉴赏辩别一件古董铜器,仅仅了解青铜器的历史,它的形态、纹饰、铭文、组合关系与铸造工艺等还是不够的。

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一起来看看。

1、青铜器的锈色青铜器经过几千年流传,至今大致有三种方式:入土、坠水、传世。

行家们说:“青铜器坠水千年,则绿如瓜皮,而莹润如玉;未及千年,虽有青绿而不莹;未入土水之传世青铜器,其色紫褐,而有朱砂斑,甚至其斑凸起。

“一般说来,流传至今的大多是出土青铜器,由于铜质差别及各地土质、水质的差异,入土青铜器的锈色也不尽相同,常见有绿锈、红锈、蓝锈、紫绣等。

拿到一件青铜器,先要用眼看,若锈色与器体合一,深浅一致合度,坚实匀净,莹润、自然,则为自然生成的锈色。

若锈色浮在器物之上,绿而不莹,表皮锈,而且不润泽,刺眼,就是伪锈了;这时再做进一步的审定,把手搓热触摸器物,用鼻嗅手,定有铜腥味,因为千年古青铜器是无铜腥味的;还可用热碱水洗刷青铜器,伪锈就会脱落,若刷洗不下,再用火烤就脱落了;或者用舌舔青铜器,若有盐卤味,也是伪锈。

2、青铜器的手感和声响用手掂量青铜器,若过轻或过重得就要引起注意了,当然,这全凭经验。

另外还可用手敲击青铜器实物,听其声响,若声微细而轻脆则可;若声浑浊,发出“嗡“音,则需提高警惕了。

3、青铜器的花纹和款识这是鉴别青铜器的一个重点,夏代青铜器花纹简单;商代青铜器花纹则华丽繁缛,且多遍体生花;西周青铜器大致与商同,但后期趋向素朴;春秋战国的青铜器花纹则清新活泼,富于生活气息,秦汉青铜器重实用,花纹少且不及前代青铜器精细。

另外,还可以从不同时代青铜器的纹饰图案内容的改变来推断、判别。

至于款识,则主要可从其字体加以辨别。

铜器鉴定知识库

铜器鉴定知识库

铜器的作伪与鉴定青铜器辨伪的方法:青铜器收藏是我国传统收藏中的一个大项,虽说国之重器大都在国家馆藏之列,但民用青铜器锅、盆以及素鼎和戈、剑之类的收藏者不少,带钩、先秦钱币等从材质上也属于青铜大类。

困扰收藏者的主要问题是辨伪,当前这方面的书籍文章不少,但大都文字冗长,读后难得要领,不便操作.现根据个人经验,且支几招,仅供参考。

第一招闻味、手搓真正的千年古铜无论传世或出土品,均无刺鼻的酸、臭、呛等异味,出土生坑品稍带土腥味,但因千年以上的时间,土层与铜器的氧化物已牢结一体,青铜本身和锈蚀的气息已被基本吸收.如仔细闻辨似乎有一种接近甜味的感觉.过去的老古董商有的用舌舔,此法看来不会被讲卫生的今人所取.其实更好的办法,是用手在器物上反复快速搓磨,待搓得指头发热时,再闻手上的气味,老东西有陈旧器物那种类似发霉的甜味,新货则有酸、呛之气。

第二招看锈色(1)疙瘩锈可疑:疙瘩锈色深浅不一,成较均匀的小块状,布于器物之某一部位,虽不能将有疙瘩锈的器物一概视为赝品,但作伪者用涂料、油漆和乳胶所作的假锈,多呈此状。

(2)粉绿色锈可疑:粉绿色锈多为浮锈,除特殊环境如土层潮湿、过分接近地表等原因,少数真器有此情况外,一般粉锈多半为急于求成的作伪者用酸、碱腐蚀而成.有的真器,出土后保管条件不好,染上有害锈也偶尔呈粉绿色,但购藏青铜器必须对此保持警惕,以防上当。

(3)单一锈色可疑:一件历经千年标准的青铜器,其包浆锈色应当层次丰富,斑斓可人.正像宋元时期的古画一样,除了总的基调色彩因陈旧显得单一外,观其细部色彩也是各有千秋,其感觉是和谐而不单调,多彩而不刺目,就是一枚小小的秦汉时期的青铜带钩,也可体现出这种特色.凡锈色过分单一,缺乏变化与对比通体硬绿锈者,一般都是“速成“赝品,不可取也。

再一招辨声(1)伪器敲击声亮而有转音(转音即频率较高而较悠长向上),真器声音较低沈短促。

(2)破音可疑:有的作伪者为了模仿真器的“哑音“,有意将器物弄出裂痕,这样做虽然消除了亮音,但却呈现出破裂之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墨盒鉴定大致可以从制作年代、地点、人物、事件、材质、包浆、制作工艺等诸多方面加以评判,并由此而得出综合性的结论。

墨盒制作年代的确定主要依据以下几点:(1)根据刻款公元纪年或干支纪年确定,这是最准确的。

(2)根据文字记载的有关信息推断。

如“抗战胜利纪念”则为1945年。

(3)根据人物的生卒年限推算(4)根据作坊的存世年月判定。

(5)根据材质和刻制工艺估算。

如早期墨盒为纯铜即紫铜制作,有的有底足。

清晚期和民国早期墨盒多为银白铜制作,刻工精良。

民国中期以后常以黄铜制作,刻工衰退,并出现铜镀镍及化学腐蚀文字、图案工艺之墨盒。

与墨盒有关的地点包括制作地(即产地)、作坊地和赠与地等,其中某些作坊地的确定难度较大,收藏者可参考有关著作中的古玩铺及墨盒作坊名录。

如《鉴赏述往事》(陈重远著)等。

墨盒制作的相关人物包括书法、绘画的作者;刻铜名家或工匠;墨盒使用者,如“某某自置”款;赠送者和接受者,如“某某雅玩”、“某某持赠”等。

如为名人,可根据姓名、字号、书斋名查找相关典籍后确认。

重大历史事件纪念墨盒文字明显突出,较易鉴定。

一般事件的资料搜寻则难度较大,需依靠长期的积累。

墨盒制作的材质:盒盖及器身有白铜、银白铜、黄铜;内胆和盒底多为纯铜(即紫铜),因其抗墨汁腐蚀的性能较强。

如常见的“云白”底款墨盒,即系云南冶炼的一种多金属成份的白铜合金制作。

刻铜墨盒因日久把玩及与空气接触,会在表面形成一层包膜,呈腊样光泽,俗称包浆或宝浆。

有无包浆亦是判断墨盒年代的重要依据之一。

年久形成的包浆与上蜡抛光的做假“包浆”比较,前者柔和、自然、赏心悦目;后者刺眼、粘手、缺乏神韵,两相对照,一目了然。

但这种判断能力形成需要较丰富的实践经验。

有些收藏者为去除墨盒表面的污迹,以细砂纸将其通体打磨,结果包浆消失、神韵全无。

这种破坏藏品外观效果,舍本逐末的做法乃藏家大忌,必须引以为戒。

决定墨盒收藏价值的诸多因素中,图案与刻工是关键。

名家作品还需要著名艺人或刻铜高手刻制,方能最大限度地表现原作的韵味。

总之,墨盒收藏有一个综合评判和鉴定的过程。

首选的藏品应是款式别致、外观品相完好,盒内砚板完整未松脱,盖合严密;刻工精良、图案生动、布局得体、文字精彩;有年款、名号款或作坊底款。

如系名书画家、名刻铜艺人作品;
名人自置或持赠、受赠品;重大历史事件纪念品则更佳。

(二)墨盒辨伪
步入市场经济的今天,不法商贩为牟取暴利,作伪手法层出不穷。

但相对而言,墨盒因刻铜艺人几乎绝迹,普通墨盒市场价格不高,因此,仿制品与其他古玩相比要少得多。

常见的作伪手法有:
新仿。

新仿墨盒由于刻制者缺乏基本书画功力和刻铜手艺,刻工不堪入目。

加上制作粗糙,较易识别。

有的通过烟熏等手法做旧,上腊抛光,形成假包浆,细看即可确认为伪品。

旧仿。

名家作品如陈寅生、姚茫父,民国仿制品极多,如刻工较好,仍不失为具有一定价值的收藏品。

修补。

墨盒因使用频繁,最易损坏的部位是口沿、盒底和砚板。

口沿部与砚板易破损、甚至脱落,盒底磕碰易变形内陷、磨穿。

故上述部位要仔细观察,是否经重新更换、修补。

当然,一方刻工精良的墨盒,如盒盖保存完好,其他部位虽经修补,仍有收藏价值,只是价格比品相完整的要低得多。

后加款。

包括后加底款与名人款,以求高价。

笔者曾见一刻工不俗的旧墨盒,作伪者用激光加刻名人款、年款。

粗看以假乱真,细观则文字不如刻铜艺人的作品生动自然,显得过分规整,深浅划一,呆滞刻板。

再看作伪者因知识浅薄,竟把此名人的生卒年份搞错。

按刻制落款中的年份,此人刚出生不久,岂能写字作画?真是画蛇添足,闹了天大的笑话。

了解作伪手法之后,辨伪时需特别留意上述几点,严加防范。

墨盒上手,先看文字、图案、底款、刻工、造型;次看外观是否完整,包浆是否自然,盖合严密程度;再打开盒盖,看口沿部有无损坏,砚板有无脱落破裂,盒内有无丝棉存留,紫铜内壁有无更换。

综合上述观察结果,一般即可得出该墨盒的收藏价值如何,是真是伪或真中有伪。

辨伪难度较大的是旧仿名
家墨盒。

仿制刻工拙劣者当然一望便知,但刻铜高手的仿品,辨别不甚容易。

提高辨伪能力的方法有三:一是努力学习历史、文化、书画艺术知识,熟悉名家作品的特征,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与鉴赏能力;二是拜师学艺,向内行请教,也可向诚实经营的古玩商求教;三是多看实物,真伪对照,博闻强记,通过反复实践,定能慧眼识宝、目力过人,练就一双火眼金睛。

铜墨盒作伪手法及相应的鉴定方法,一般有以下四种:
一、旧盒旧仿。

因陈寅生、姚茫父等人名气极大,他们刻画的铜墨盒作品价格较高,民国时期就有大量假冒其名的仿制品。

有些同时代的高仿品,面貌极似真品,现在鉴定起来已十分困难。

真品布局章法大方、舒展而紧凑,书画刻工形神兼备,线条坚定、流畅、爽利、深刻;仿品布局章法则往往委琐、局促而散漫,书画刻工有形无神,线条犹豫、板滞、软弱、虚浮。

二、旧盒新款。

铜墨盒是旧的,盒面图案纹饰也都是旧的,但上下款是新刻的,后加的款多为历史名人,如张学良、傅作义等,以求高价。

现在的作伪者多用电动刀或激光加刻名人款、年款,如果仔细观察,文字不如旧时刻铜艺人的作品生动自然,而显得过分规整,深浅划一,呆滞刻板,新旧痕迹差异立见。

原来的墨盒虽无名人款,但还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加工新款后,弄得不新不旧、半真半假,反而将旧墨盒毁坏,大大降低了其收藏价值。

三、旧盒新补。

使用频繁的墨盒,最易损坏的部位是子口、盒底和砚板。

子口与砚板容易破损,甚至脱落,盒底容易磕碰而变形,出现内陷、磨穿。

这些部位损坏后,使用者舍不得丢弃,往往请人修补。

因此,购买旧墨盒时,对上述部位要仔细观察,看清楚是否经过更换或修补。

当然,一个做工精良的墨盒,如果盒盖保存完好,其他部位虽经修补,仍有收藏价值。

旧盖新底盒盖书画刻工较好、旧底新盖盒底有底铭、失底的旧盖与失盖的旧底新配成套的情况,也属此类。

四、新盒新仿。

这是近年市场所见最多的仿制品。

无论从墨盒的材质、做工看,还是从盖面的图案、刻工看,仿制成本都是最低的。

有些图案模仿旧时经典墨盒,有些干脆就是胡乱臆造的,绝大多数的新仿墨盒制作粗糙。

有些也人为制作包浆,但污浊浮浅,较易识别。

很多仿品盖面采用腐蚀版,以便批量制作。

如仿照民国时期生产的北京前门图案的墨盒,为了提高价值,在腐蚀版图案两侧还刻了上下款,标上民国某某年谁赠谁或自置字样。

这些造伪者往往是大批量生产,同时投放市场,有时同一个市场就能发现数十个图案完全相同的铜墨盒。

凡遇见这种情况,即可断定为仿品。

鉴识铜墨盒还有两条十分重要的经验:第一,旧的不一定真旧,新的不一定真新。

有些近年制作的高仿铜墨盒,通过烟熏、药泡、酸咬、打蜡等手法作旧,外表形成假包浆,有的极为深厚,甚至将盒面图案遮盖,锈迹斑斑,如果简单清洗还不易褪掉。

盒内则设置丝绵,丝绵里的墨汁看上去早已干枯板结,有的一打开盒盖就掉黑墨渣。

这些都是造伪者特意打造的,以充真品卖大价钱。

第二,使用过的不一定很值钱,没使用过的不一定不值钱。

墨盒首先是实用品,作为收藏品则是第二性的。

使用过的墨盒凝结着历史的沧桑感,得以留存至今,这本身就是一种价值。

但是任何事情总有例外,近些年,也发现过个别从未使用过的老铜墨盒,有的里面不仅没有墨痕,连丝绵都没有。

一种原因是,墨盒工艺水平极高,舍不得使用;还有一种原因是,墨盒受赠于大名人,或受奖者觉得荣誉很高,舍不得使用。

这样的墨盒等于天生就是收藏品,一经发现,珍贵程度往往名副其实,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要超过那些曾经被使用过的墨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