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记忆1.雄性不育基因(s)与雄性可育

合集下载

雄性不育

雄性不育

雄性不育系几乎所有的二倍体植物,不论是野生或栽培的,都可以找到导致雄性不育的核基因。

据不完全统计,现已发现近200种植物存在着核质互作型的雄性不育性,其不育程度和遗传稳定性颇不相同。

育种上需要的是对环境条件不敏感,能够稳定遗传的雄性不育系。

雄性不育系主要在杂种优势利用(植物)上作母本,可以省去去雄工作,便于杂交制种,为生产上大规模利用杂种一代优势创造条件。

核、质互作型不育系的种子繁殖,须靠一个花粉正常而又能保持不育系不育特性的雄性不育保持系授粉。

杂交制种则须有一个花粉可育,并能使杂种恢复育性的育性恢复系。

这样,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分别简称A、B和R 系)三系配套,就成为利用不育系以大量配制杂交种子的重要前提。

雄性不育系主要可分两类:一、细胞核雄性不育系即由控制花粉正常育性的核基因发生突变而形成的不育系。

1、不育机制:一般由1对隐性基因控制,但也有由2~3 对隐性基因互作而产生的雄性不育性(如莴苣)。

假如控制花粉正常育性是一对显性基因RfRf,则由于隐性突变,杂合体Rfrf自交后将会分离出纯合基因型rfrf,表现为雄性不育。

大麦、玉米、高粱、大豆、番茄、棉花等很多作物都有这样的突变体。

但偶尔还发现有杂合的显性核不育现象。

其正常可育的基因型为msms,而经显性突变后产生的杂合基因型Msms会由于Ms的显性作用表现为雄性不育,当它被正常育性植株msms授粉结实时,其子代按1:1比例分离出显性不育株和隐性可育株,并依此方法代代相传。

1972年中国在山西省发现的由显性单基因控制的太谷核不育小麦就属于此类。

2、利用:因隐性核不育系难以找到有效的保持系,故不能大量产生不育系种子供制种用;但可用杂合可育株给不育株授粉,在正常育性受 1对显性基因控制的情况下,其子代将按1:1比例分离出纯合不育株和杂合可育株。

用杂合可育株对不育株授粉,下一代育性分离仍是1:1的比例。

采用这种作法可以较大量地繁殖不育株与可育株的混合群体。

第10章 雄性不育

第10章 雄性不育

因此,孢子体不育的特点是:不 育系与恢复系杂交时,所获得的杂种 一代,花粉全部正常,结实也全部正 常,但杂种二代因不育基因分离重组, 将有不育株产生。
当孢子体中带有可育的细胞质基因N 或核Rf时,不论配子体(花粉)的基因是 Rf或rf,这种花粉都是正常可育的。不育 系与纯合的恢复系杂交所得到的杂交种F1 是正常雄性可育的,F1自交的F2群体中的 植株产生3∶1或9∶7或15∶1 的育性 (可育∶不育)分离。
第一季高不育系混合种子自交种子有标记无标记恢复系具有显性标记杂交苗用于大田用于制种高不育系利用杂种优势示意图90二核不育系的选育和利用1核不育系的选育将适宜做不育系的品种进行诱变处理在其后代群体中可获得核不育株核不育株经与原品种杂交杂种表现可育收获其种子种植成群体单株间将会出现不育和可育的分离该群体自由授粉在不育株上收获种子后代又呈现不育和可育分离几代后分离比例将稳定为11
(1)诱导育性转换的主导因子是光和 温。根据光温作用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光照长度是决定育性转换的 主要因子,温度只起协调作用,称为光敏 型核不育 。这类型包括长光不育、短光可 育和短光不育、长光可育两种。
第二类,育性受控于幼穗发育敏 感期的温度,光照长度基本不起作用, 称为温敏型核不育,这类型包括高温 不育低温可育和高温可育低温不育两 种。
2、配子体雄性不育
配子体雄性不育是指不育系花粉的育 性受配子体本身基因型控制的这一类型的 雄性不育,配子体基因为不育时花粉表现 不育,配子体基因为可育时花粉育性表现 正常。
因此,配子体不育的特点是:不育系与恢复 系杂合所获得的杂种一代,花粉有二类(不育与 可育),而且各占1/2。即子一代的花粉只有半 数左右是正常的,但是它并不影响结实,子一代 的结实率全部正常。由于子一代带有不育基因的 花粉败育不参加受精,因此子二代配子有两种基 因型(Rf Rf、Rf rf)存在,但都结实正常,没 有不育株出现。

安徽省定远中学2023届高三下学期5月高考冲刺卷(一)生物试卷(含答案)

安徽省定远中学2023届高三下学期5月高考冲刺卷(一)生物试卷(含答案)

安徽省定远中学2023届高三下学期5月高考冲刺卷(一)生物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心肌长期负荷过重引起的心肌细胞肥大、间质纤维化等过程称为心肌重塑,与基因Snhg5过表达相关,Snhg5转录出的RNA并不翻译产生蛋白质,而是以RNA的形式发挥调节作用。

通过基因工程构建了人心肌细胞特异性过表达Snhg5的转基因载体α‑MHC‑Snhg5‑hGH,将其导入动物的受精卵中,通过受精卵移植得到稳定携带外源目的基因的动物子代为心肌细胞特异性Snhg5转基因小鼠。

结合题干信息,以下说法中不合理的是( )A.可以使用促性腺激素作用于雌性小鼠超数排卵B.可以使用显微注射法将转基因载体α‑MHC‑Snhg5‑hGH导入到小鼠受精卵中C.该小鼠可以作为研究心肌重塑疾病的模型小鼠,利于人类用来研究相关的治疗药物D.可以使用凝胶电泳法分离心肌细胞的蛋白质,检查目的基因是否表达2、在煤燃烧、有色金属冶炼过程中铅会以微小颗粒被排放进入大气,然后沉降在土壤和植物表面,而铅进入植物和动物体内后将不易被排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铅能沿食物链在生物体内聚集,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内铅含量越高B.铅随大气、水和生物迁移等途径扩散,生态系统中铅循环具有全球性C.铅通过动植物呼吸作用、分解者分解作用和化石燃料燃烧等返回无机环境D.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开发清洁能源是减少铅的生物富集现象的有效措施3、真核生物的某些基因的编码序列是不连续的,编码序列(外显子)被不编码序列(内含子)所间隔。

如图是α-原肌球蛋白基因转录产物(前体mRNA)以不同方式进行剪切和拼接,产生不同mRNA的过程示意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α-原肌球蛋白基因在特定的细胞中表达,这体现了基因的选择性表达B.基因和性状的关系并不都是简单的线性关系,一个基因也可能控制多个性状C.由于内含子的碱基序列不编码蛋白质,所以内含子的碱基改变不属于基因突变D.前体mRNA以不同方式进行剪切和拼接可以使真核生物产生更多种类的蛋白质4、皮质醇的分泌需要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的严密调控下进行。

刘祖洞遗传学第三版答案 第13章 细胞质和遗传

刘祖洞遗传学第三版答案 第13章 细胞质和遗传

第十三章细胞质和遗传1.母性影响和细胞质遗传有什么不同?答:1)母性影响是亲代核基因的某些产物或者某种因子积累在卵细胞的细胞质中,对子代某些性状的表现产生影响的现象。

这种效应只能影响子代的性状,不能遗传。

因此F1代表型受母亲的基因型控制,属于细胞核遗传体系;细胞质遗传是细胞质中的DNA或基因对遗传性状的决定作用。

由于精卵结合时,精子的细胞质往往不进入受精卵中,因此,细胞质遗传性状只能通过母体或卵细胞传递给子代,子代总是表现为母本性状,属于细胞质遗传体系,2)母性影响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细胞质遗传是非孟德尔式遗传。

3)母性遗传杂交后代有一定的分离比, 只不过是要推迟一个世代而已;细胞质遗传杂交后代一般不出现一定的分离比。

2.细胞质基因和核基因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答:1)相同:细胞核遗传和细胞质遗传各自都有相对的独立性。

这是因为,尽管在细胞质中找不到染色体一样的结构,但质基因与核基因一样,可以自我复制,可以控制蛋白质的合成,也就是说,都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变异性和独立性。

2)不同:A. 细胞质和细胞核的遗传物质都是DNA分子,但是其分布的位置不同。

细胞核遗传的遗传物质在细胞核中的染色体上;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在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中。

B. 细胞质和细胞核的遗传都是通过配子,但是细胞核遗传雌雄配子的核遗传物质相等,而细胞质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卵细胞中;C. 细胞核和细胞质的性状表达都是通过体细胞进行的。

核遗传物质的载体(染色体)有均分机制,遵循三大遗传定律;细胞质遗传物质(具有DNA的细胞器如线粒体、叶绿体等)没有均分机制,是随机分配的。

D. 细胞核遗传时,正反交相同,即子一代均表现显性亲本的性状;细胞质遗传时,正反交不同,子一代性状均与母本相同,即母系遗传。

3.在玉米中,利用细胞质雄性不育和育性恢复基因,制造双交种,有一个方式是这样的:先把雄性不育自交系A【(S)rfrf】与雄性可育自交系B【(N)rfrf】杂交,得单交种AB,把雄性不育自交系C【(S)rfrf】与雄性可育自交系D【(N)RfRf】杂交,得单交种CD。

遗传学复习题参考答案

遗传学复习题参考答案

遗传学复习题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通常认为遗传学诞生于(C)年。

A 1859B 1865C 1900D 19102、水稻体细胞2n=24条染色体,有丝分裂结果,子细胞染色体数为(C)。

A、6条B、12条C、 24条D、 48条3、公认遗传学的奠基人是( C):A J·LamarckB T·H·MorganC G·J·MendelD C·R·Darwin4、染色体存在于植物细胞的( B)。

A内质网中 B细胞核中 C核糖体中 D叶绿体中5、一个合子有两对同源染色体A和A'及B和B',在它的生长期间,你预料在体细胞中是下面的哪种组合( A ):A AA'BB'B AABB'C AA'BBD A'A'B'B'6、蚕豆正常体细胞内有6 对染色体, 其胚乳中染色体数目为 ( D )条。

A、3B、6C、 12D、187、一个大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后形成四个大孢子,最后形成( A)个雌配子。

A、1B、2C、3D、48、一个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后形成四个小孢子,最后形成( A )个雄配子.A、8B、6C、4D、29.由等位基因A-a组成的遗传平衡群体,A基因频率为0.8,那么Aa基因型频率为( C )A、0.8B、0.64C、0.32D、0.1610、AaBb的个体,减数分裂后,产生的配子组合是( C )。

A、 Aa AA aa Bb BB bbB、 A a B bC 、AB Ab aB ab D、 Aa Ab aB Bb11、分离定律证明, 杂种F1形成配子时, 成对的基因( B )。

A、分离, 进入同一配子B、分离, 进入不同一配子C、不分离, 进入同一配子D、不分离, 进入不同一配子12、Aabb与AaBb杂交产生A_B_类型子代的比率为( D )A、 9/16B、7/8C、5/8D、3/813、豌豆红花基因(R)对白花基因(r)是不完全显性,另一对与之独立的高杆(T)对矮杆(t)是完全显性,RrTt的个体自交后代会产生( B )A. 1/8高杆,开粉红色花 B.1/8矮杆,开粉红花C.3/16矮杆,开白花 D.3/16矮杆,开红花14、有一豌豆杂交:绿子叶×黄子叶→F1全部黄子叶→F2 3黄子叶:1绿子叶。

植物的雄性不育和雌性不育

植物的雄性不育和雌性不育

植物的雄性不育和雌性不育植物的繁殖方式多种多样,其中包括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两种。

有性繁殖通过雄性和雌性精细的配对过程,确保了基因的多样性。

然而,有时植物会产生雄性不育和雌性不育现象,导致了无法进行有性繁殖。

本文将探讨植物的雄性不育和雌性不育的原因和影响。

一、雄性不育雄性不育是指植物在生殖过程中无法正常产生可育花粉。

花粉是植物繁殖过程中的男性配子,它通过传粉作用与雌蕊结合形成种子。

当植物的花粉无法成功发育或无法与雌蕊结合时,就会发生雄性不育现象。

1. 原因雄性不育通常由基因突变引起。

植物的基因组中负责花粉发育的基因发生了突变,导致花粉无法正常形成或发育不完全。

这些基因突变可以是自然发生的,也可以是人为引起的,例如通过基因编辑技术。

2. 影响雄性不育的植物无法自我繁殖,只能依赖于外界的传粉媒介,如昆虫或风力。

这使得雄性不育植物在繁殖上受到限制,往往繁殖率较低。

此外,由于基因多样性的减少,植物种群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也可能受到损害。

二、雌性不育雌性不育是指植物在生殖过程中无法正常产生可受精的卵细胞。

卵细胞是植物繁殖过程中的雌性配子,它需要与雄性配子结合形成种子。

当植物的卵细胞无法正常形成或无法与雄性配子结合时,就会发生雌性不育现象。

1. 原因雌性不育的原因与雄性不育类似,通常也是由基因突变引起。

植物基因组中负责卵细胞发育的基因发生了突变,导致卵细胞无法正常形成或发育不完全。

2. 影响雌性不育的植物无法自我受精,只能依赖外界的花粉来进行授粉。

由于无法产生可受精的卵细胞,这些植物往往无法正常结实,导致繁殖率降低。

此外,雌性不育也可能导致种群内基因多样性减少,进而影响植物的遗传适应性和生存能力。

综上所述,植物的雄性不育和雌性不育会限制其有性繁殖能力,影响种群的繁衍和适应性。

研究雄性不育和雌性不育的原因,可以为植物繁殖技术和种质资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进一步推动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

遗传学名词解释朱军(3)

遗传学名词解释朱军(3)

遗传学名词解释朱军(3)遗传学名词解释朱军70、假显性:(pseudo-dominant):和隐性基因相对应的同源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缺失了,个体就表现出隐性性状,(一条染色体缺失后,另一条同源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便会表现出来)这一现象称为假显性。

71、假连锁:两对染色体上原来不连锁的基因,由于靠近易位断点,易位杂合体总是以交替式分离方式产生可育的配子,因此就表现出假连锁现象。

72、染色体组(Genome):是指二倍体生物配子中所具有的全部染色体。

每个染色体组中各个染色体具有不同的形态、结构和连锁基因,构成—个完整体系,缺少任何一条均会造成不育或变异。

73、整倍体(Euploid):指具有基本染色体数的完整倍数的细胞、组织和个体。

74、单倍体:具有配子染色体数的细胞、组织和个体。

75、同源多倍体:由同一染色体组加倍而成的含有三个以上的染色体组的个体称为同源多倍体。

76、77、非整倍体:体细胞染色体数目(2n)上增加或减少一个或几个的细胞,组织和个体,称为非整倍体。

78、超倍体;染色体数多于2n的细胞,组织和个体。

如:三体、四体、双三体等。

79、亚倍体:染色体数少于2n的细胞,组织和个体。

如:单体,缺体,双单体等。

80、缺体:缺掉一对或一对以上同源染色体的个体,2n-2或(n-1)”表示。

81、单体:缺失掉一条染色体的个体。

表示为:2n-1。

82、“Turner氏综合症” (性腺发育不全):性X染色体单体,45,X0。

83、三体:指二倍体的染色体组中多一条染色体的个体。

表示为:2n+1。

84、先天愚型(Down 氏综合征) 21 三体型:这是一种最常见的常染色体疾病,核型为47,+21,患儿的核型中比二倍体(46)多了一条第21号染色体85、影印培养法:细菌和病毒遗传研究的常用方法。

把长有许多菌落的母培养皿倒置于包有灭菌丝绒布的圆木柱上,然后把这一“印章”上的细菌一次接种到一系列选择培养基平板上。

经培养后,就可选出适当的突变型。

雄性不育系的选育和在杂种种子生产中的利用

雄性不育系的选育和在杂种种子生产中的利用

4、双亲回交法 远缘杂交所获得的雄性不育材料,往往由于杂种不
育性和不稔性而难以保存下去,与亲缘关系较近的亲 本回交可增加成功的机会。
(三)选育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的方法
获得了雄性不育原始材料并不等于获得了雄性不 育系(稳定不育性,经济性状优良,配合力高的系 统)。
选育不育系的同时要选育保持系,不同遗传类型 的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的选育方法不一样。
4 1:1
3:1
亲本可能基因型
Smsms×Nmsms Smsms×NMsms Smsms×NMsMs Smsms×SMsMs Smsms×SMsms
原始不育株
Smsms
1
Smsms
100%不育
父本株S0代
1 Nmsms
S1代群体
Nmsms
100%可育
Nmsms 保持系
2 NMsms
NMsMs
NMsms
不育株基因型MsMs理论上存在,但实际上不存在。 乙型两用系:可育株自交全为可育株,可育株与不育
株杂交,后代出现50% 可育株和50% 不育株的两用系。
Msms × msms
(不育株)
(可育株)
1 Msms
(不育株)
1 msms
(可育株)
msms
(可育株)
核显性单基因雄不育乙型两用系
(3)新型核基因控制的雄性不育性
稳定性雄性不育
环境敏感型雄性不育 温敏雄性不育:
有些植物在临界以上的温度下表现雄性不育,临界以 下温度表现雄性可育。有些植物恰恰相反,在低于临界 温度下表现雄性不育,在高于临界温度下表现雄性可育。
光敏雄性不育:对光周期敏感。
利用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生产以果实或种子为 产品的植物的F1杂种种子时,则必需三系配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效记忆1.雄性不育基因(s)与雄性可育
高效记忆 1.雄性不育基因(s)与雄性可育基因(n)的记忆。

学习细胞质遗传时,介绍了植物中的雄性不育,是由核质基因共同决定的。

细胞核中可育基因(r)对不育基因(r)为显性,这点易记;细胞质中的可育基因(n)与不育基因(s)无显隐关系,就容易混淆了。

可把“n”理解成英文单“no”,“s”理解英文单词“yes”,然后再把这两个单词的含义反一下,“yes”为不育、“no”可育,这样就易记多了。

高效记忆2.支原体无细胞壁,衣原体有细胞壁。

常见的原核生物中只有支原体没有细胞壁,但学生常将支原体和衣原体混淆,搞不清两者谁有谁无细胞壁。

我就对他们说,“衣”原体就像穿了一层衣服,因此衣原体有细胞壁,支原体也就无细胞壁了。

高效记忆 3.常见的七种微量元素。

可采用谐音记忆法,“甜梦童心盆沐浴”即“fe、mn、cu、zn、b、mo、cl”七种微量元素。

高效记忆 4.人体必需的八种氨基酸。

采用联想记忆法,“苏赖甲、本色亮、洁异亮”,想象出意义:苏赖(人名)的指甲,本来颜色就亮,清洁之后异常亮了。

即“苏氨酸、赖氨酸、甲硫氨酸、苯丙氨酸、色氨酸、亮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八种氨基酸。

高效记忆5.细胞有丝分裂五期的变化特征多而零碎,直
接记忆难度很大。

可以把各期的变化归纳为一句口诀,借助口诀记忆。

间期:“复制合成暗准备”,意为在间期细胞表面没有变化,但实质上在进行染色质复制,包括了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合成,为分裂期作物质上的准备。

前期:“膜仁消失显两体”,意为在前期核膜、核仁消失,形成纺锤体及染色质变成染色体。

中期:“形定数晰赤道齐”,意为到中期,染色体不再缩短变粗,形态固定,数目清晰,便于观察,并整齐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

后期:“点裂数加均两极”,意为后期着丝点分裂,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分裂成两条染色体,染色体数目加倍,在纺锤丝的牵引下移向细胞两极,实现平均分配。

末期:“两消三现生二子”,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纺锤体消失,染色体变回染色质,核膜、核仁重现,细胞中央出现细胞板,形成新的细胞壁,把一个细胞分隔成两个子细胞(动物细胞中归纳为“两消两现生二子”,因为不会出现细胞板了)。

高效记忆6.滤纸条上四色素带记忆用纸层析法分离绿叶中色素时,滤纸条上会出现4条色带,从上到下依次为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可用概括记忆法,概括为“胡黄ab”四个字记住。

高效记忆7.神经纤维静息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神经纤维在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学生很易跟“内正外负”混淆。

可采用联想记忆法,联想“内含丰富(负)、外树正气”这句话,从而记住“内负外正”。

高效记忆8.大脑皮层言语区四中枢的记忆人类大脑皮层言语区可分成蝶形的四区,分别是书写中枢(w区)、阅读中枢(v 区)、说话中枢(s区)、听觉中枢(h区),学生很难直接把四区的位置与名称对应起来记住(如下左图)。

可以采用联想记忆法,把大脑皮层图想象成人的头部,前下方的的s区对应口所在位置,口用来说话的,因此为说话中枢;后下方的h区对应耳所在位置,耳用来听的,因此为听觉中枢;后上方的v区对应眼睛所在位置,阅读用眼睛的,因此为阅读中枢;前上方的w区对应手在位置,人写字时手是在眼睛前方的,因此为书写中枢(如下右图)。

高效记忆9.原肠胚的分化原肠胚的外、中、内三胚层将来分化成高等动物个体哪一部分,可采用口诀记忆法,归纳为“外表感神系、内消呼肝胰、剩下是中胚”,含义是外胚层将来分化成表皮、感觉器官及神经系统,内胚层将来分化成消化系统、呼吸系统、肝脏、胰脏,剩下的都由中胚层分化而来。

高效记忆10.核酸中五种碱基英文缩写与中文名称的对应如果死记硬背会很困难,即使勉强记住,过后也易忘记混淆。

可采用形象记忆法帮助记忆。

“g”的英文手写体挺像鸟头,从而记住它代表鸟嘌呤;“c”的形状具有包围之势,从而记住它代表胞嘧啶;“t”的形状像西方人胸前挂的十字架,从而记住它代表胸腺嘧啶;“u”的形状较像尿壶,从而记住它代表尿嘧啶(有些不雅,但便于记忆);剩下一个“a”,还找不到合适的形象记忆法,就多读几遍强记住,这样就不会混淆了。

高效记忆11.雌、雄性符号的记忆在生物学中雌性用符号“♀”表示,雄性用符号“♂”表示,在这两个符号记忆时也容
易混淆,可采用联想记法。

想象精子是可以游动的,雄性符号“♂”中的箭头表示精子在向前游动;卵细胞中一般是不动的,雌性符号“♀”正像一个靶子,等待精子前去结合受精。

采用口诀记忆法,伴x隐性遗传特点归纳为“一女病则其父其子必病”,伴x显性遗传特点归纳为“一男病则其母其女必病”,伴y遗传归纳为“男性病、父传子、子传孙”。

这些归纳成的口诀,用在遗传系谱图的分析中非常有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