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性不育细胞学观察综述
油菜生态雄性不育的研究与应用初探

油菜生态雄性不育的研究与应用初探摘要综述了油菜生态雄性不育系的研究进展、育性变化机理,初步探讨了利用油菜生态雄性不育系存在的问题及应用前景。
关键词油菜;生态雄性不育系;研究进展;应用前景目前,利用油菜杂种优势的方法主要有细胞质雄性不育、细胞核雄性不育、自交不亲和性、化学杀雄。
细胞质雄性不育以其制种产量高、繁殖系数大利用得最广泛,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在制种时育性不稳定影响种子质量;细胞核雄性不育系不育彻底,但制种时须拔除50%可育株,费工费时,由于其制种难度大,在发达国家一直不受重视,目前我国只有少数地区和单位利用并配制了杂交组合;自交不亲和性亲本繁殖困难,化学杀雄难以掌握药剂浓度及喷施时间,目前后两种方法均无大面积推广,但也配制了杂交组合。
自石明松(1973)发现水稻光温敏不育现象以来,生态雄性不育现象引起了育种界的普遍兴趣和重视。
何觉民等(1994)提出生态雄性不育理论,认为植物雄性育性作为一个性状,必然同时受基因影响和环境制约。
所谓雄性不育,不过是不育基因在特定生态下的表达。
到目前为止,在水稻、小麦、棉花、油菜等作物上均发现了生态雄性不育现象并加以利用,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在油菜上利用生态雄性不育现象,可简化育种程序,提高制种纯度,有效降低制种风险,其利用前景是可观的。
本文综述了油菜生态雄性不育系的发现、选育、利用,随着进一步的研究,生态两系油菜也将成为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的一个重要途径。
1油菜生态雄性不育系研究进展1.1油菜生态雄性不育系的选育杨光圣等(1987)于昆明油菜夏繁期间,在2个甘蓝型油菜品系杂交(84-1×84-2)后代中发现一个F3株系表现雄性不育、雌性可育,经3年连续选择自交(F5)、鉴定和选择,选育出甘蓝型油菜雄性不育两用系AB1,表现为在武昌秋播,春天开花表现雄性可育;在昆明或西宁夏播开花表现雄性不育。
袁美等报道了双低生态不育两用系8-8112AB,该不育系由生态雄性不育两用系AB1与双低甘蓝型油菜品种杂交选育而成。
不同类型雄性不育苎麻细胞学机理研究

别为园青 5号花芽在分化出花药 和花丝后 ,花药不会继续分化形成花粉囊 ,而是变形 萎缩甚 至消失形成空腔 ;弯 子苎麻在花粉分化阶段 花被木质化严重 ;黄小叶花粉囊不破裂 ,花粉粒颜色逐渐变深 ,花丝发 育异常 。
湖南 农业 大 学学报 ( 自然科 学版 ) 2 0 1 4年 2 月
第4 0卷 第 1 期
J o u r n a l o f Hu n a n A  ̄ r i c u l t u r a l Un i v e r s i , ( N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s ) , F e b . 2 0 1 4 , 4 0 ( 1 ) : 1 3 - 1 8
c o mp a r e t h e d e v e l o p me n t o f ma l e l f o we r b u d s b y p a r a in f s e c t i o n t e c h n o l o g y . T h e r e s u l t s s h o we d t h a t lo f we r b u d s o f ma l e s t e r i l r a mi e d e v e l o p f a s t e r t h a n Zh o n g z h u No . 1 . Wh e n t h e lo f we r b u d s a r e 0 . 3 — 0 . 5 c m l o n g , t h e d i fe r e n t i a t i o n o f
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分子生物学及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进展

细 胞 质 雄 性 不 育 性 (y o ls cmaeseit , c tpa mi l tr i ly
油菜 品种R 3 rn wsi杂 交 , D5 ×Bo o kl F 代结 实正 常。 在
F 代 发 现雄 性 不育 株 , B o o kl 。 用 r n w s i 回交 选 育 出 T
C MS 。在 C i y n tn ×Ho u iu 3的杂 交后 代 中 hs a aa e a k rk 2
母性 遗传 性状 菜细 胞质 雄性 不育 类 型很 多 , 油 根据 其 细胞 质 来 源大 体 上 可 以分 为 两类 , 类 是 植 物 自然 繁 一 殖 过程 中 的突变 或 品种 间杂 交 产生 的雄 性不 育 , 即同
发 现 半 不育 株 , Muu u aa e连 续 回交 , 到 了 S 用 ts ntn 得 C 。进一 步研究 发现 SC MS MS和 T C MS这两 种起 源 不 同的不 育细 胞 质有 共 同的保 持 品种和 恢 复 品种 , 在
恢 保 关 系上 完 全 一 致 , S ia将 二者 统 称 甘蓝 型 油 故 hg 菜 细胞 质雄 性不 育 ( pC ) Na MS 。Na MS属于 高 温 pC 可育 类 型 , 当温度 大 于 2 ℃时 , 5 变成 可育 , 温条 件 下 低
C 。进 一步 研究 表 明其 雄性 不育 是 由 1对纯合 隐性 MS
基 因所控 制 , 且其 雄性 不育 基 因与 蜡 叶基 因有 密 切 而
连 锁关 系 。 R ns l 而 o sel e和Re ad认 为T C nr MS的育 性 与 2对 基因有 关 , 复基 因 R l R 2 重叠作用 。 恢 厂和 厂有 S ia和 B b hg a a分别 于 1 7 9 1年 、 9 3年 报 道 了 S 17
细胞异常程序性死亡与植物雄性不育

细胞程序性死亡 (P rogramm ed Cell D eath, PCD )的概 念由 G luchsman[ 6] 于 1951 年 首 先 提出。 1972 年 K err 等 [ 7] 将生理 刺激下细胞 的死亡命名 为 Apoptos is (凋 亡 ), 是指生物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 由自身基因编码、 主动并有序的进程, 是生物体新陈代谢过程中正常的生 理反应。植物细胞凋亡的研究开始较晚, 最早提出植物 存在细胞凋亡的是 Greenb ery等 [ 8] 于 1994年发表的关于 拟南芥的过敏反应中出现细胞程序性死亡的报道。在 PCD发生过程中, 一般伴随有特定的形态、生化特征的 出现, 此类细胞死亡被称为凋亡 (A pop tosis)[ 9] 。当然, 也 有的细胞在 PCD 过程中并不表现凋亡的 特征, 这一类 PCD被称为非凋亡的程序 化细胞死亡 ( Non - apop totic Programmed Cell D eath)。
p lasm ic- gen icMale Sterility, CMS)。 由于植物雄性不育在杂交育种方面具有较大的利
用价值, 近年来已经成为植物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 的一大热点, 并且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 善, 从遗传、生理生化、细胞、分子生物学等各个生物学角 度都已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
江西农业学报 2011, 23( 4): 115~ 117 Acta Agr iculturae Jiangxi
细 胞异 常程 序性 死亡 与 植物 雄性 不育
李振星 1, 蔡 雄 2*
( 1. 云南农业大学 园林园艺学院, 云南 昆明 650000; 2. 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绿化工程服务中心, 云南 昆明 650000)
植物线粒体蛋白质组与细胞质雄性不育研究进展

植 物 线 粒 体 蛋 白质 组 ( tc o dil rto ) 理和 育性 恢复 基 因 的作用机 制提 供 有力 的帮 助 。 i m o h n r oeme ap
含有 20 0 300个 基 因产编 码 包括 氧 化磷 酸 化 、 胞色 素 C、 细 核糖 体复 合 物
维普资讯
分 子 植物 育 种 ,0 7年 , 5 , 6S期 , 1 卜1 7页 20 第 卷 第 () 第 1 1 Moeua ln reig 2 0 , 1 , o6S, 卜 1 l l Pat ed , 0 7Vo. N .() 1 c r B n 5 1 1 7
的亚 基等 3 -0种 蛋 白质 ,其 它 由核 基 因编 码 的线 04
i d c t d t a n i ae tCM S wo l e t e r s l fi tr ci n e we n m t c o d i l n u l a e e . r ti , e h u d b e u t o e a t s b t e o h n ra d n c e g n s P o e t h s n o i a r n h
Ad a c s f ln i c o d i1 r t o n t p a m i a eS e i t v n e a t t h n ra o e mea d Cy o l s cM l trl y o P M o P i
.
G oB oin C e iga g LuB oh n u aj h nB n tn i a se ’ a
a r t i swo l e i a o f x l r g t e e s n e f l o e u d b fv ro p o i s e c so S I i a e e iwe c u i g t e o e v e p n n e n h CM . n t sp p r h we r v e d i l d v r i w n n h o l t t c o d i l r to e a d CM S t e s u t r n i lg c l u ci n o e tti o e t e r p a e e f a o h n ra o e m pn m i p n , t c u e a d b o o i a n t f n arc p p d e e t n s h r f o p i g n i e u a o s o CM — s o it d g n . a d t err g lt n S a s c a e e e h i t
2021植物花粉败育相关因素综述范文1

2021植物花粉败育相关因素综述范文 摘要: 雄蕊心皮化、雄蕊受损和花粉发育异常等多种因素都可以导致植物雄性不育,形成败育的花粉粒。
综述了在雄性不育中植物花粉败育与呼吸作用、膜脂过氧化、物质代谢和小RNA等的关系。
关键词: 花粉败育;呼吸作用; 膜脂过氧化; 物质代谢; 小RNA; Abstract: Manyfactors, such as pistillody of stamens, damage of stamens and abnormal pollen development, can lead to male sterility in plants and the formation of abortive pollen grain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llen abortion and respiration,membrane lipid peroxidation, material metabolism and sRNA in male sterile plants was reviewed. Keyword: pollenabortion; respiration; membrane lipid peroxidation; material metabolism; sRNA; 在对玉米、水稻、小麦和油菜的研究中都有雄性不育的报道[1,2,3,4]。
雄蕊心皮化、雄蕊受损和花粉发育异常等多种因素都可以导致植物雄性不育,形成败育的花粉粒[5]。
目前,基于大量的研究发现,导致花粉败育主要与线粒体的呼吸作用异常、膜脂过氧化、物质代谢紊乱和小RNA功能异常等有着密切的关联。
1、植物花粉败育与呼吸作用的关系 在雄性不育系中,与呼吸过程有关的酶类活性普遍低于保持系,表明雄性不育系中花药的呼吸作用受到了抑制,使得能量平衡被打破,这是不育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6]。
甜椒雄性不育两用系小孢子发育的显微观察

试 验材料 为 甜椒雄 性 不育 两用 系 A 9 , B 1 由河北
省 农林 科学 院 经济作 物研 究所 提供 。
1 2 方 法 .
系小 孢子 发育 时期 生 化 特 性 进 行 了 初 步研 究 , 在 但
甜椒 核型 雄性 不育 细胞 学研 究 方 面 尚未 见报 道 。河
利用 雄性 不育 系进 行 杂种一 代 制种 可 以提高 种 子纯度 , 低生 产 成 本 。 国 内多 家 科 研 单 位 及 种 子 降
公 司在辣 椒雄 性不 育两 用 系 的选 育及.
做 了大量 工作 , 并取 得 了很 大进 展 , 对其 不 育机 理 但 的研 究相 对较 少 。蒋伟 明- 和谢 冰- 分 别对 甜椒 雄 1 J 2 J
(. 北农业大学 园艺学院, 1河 河北 保 定 0 10 ;. 北 省 农 林 科 学 院 经 济 作 物 研 究 所 , 北 石 家 庄 7 0 12 河 河 005 ) 50 1
摘要 : 以甜 椒 雄 性 不 育 两 用 系 为 试 材 , 不 育 株 与 可 育 株 花 粉 母 细 胞 减 数 分 裂 过 程 中 染 色 体 行 为 、 药 和 小孢 子 对 花 发育 过程 进行 了 研 究 。结 果 表 明 , 育 株 花 粉 母 细 胞 减 数 分 裂 染 色 体 行 为 未 见 异 常 , 育 发 生 在 四 分 小 孢 子 形 成 之 不 败 后 。 导 致 小 孢 子 败 育 的原 因与 四分 体胼 胝 质 壁 不 适 时 解 体 和 绒 毡 层 细胞 发育 异 常 、 迟 解 体 有 关 。 延 关 键 词 : 椒 ; 型 雄 性 不 育 ; 孢 子 ; 胞 学 甜 核 小 细
人工诱导雄性不育的研究进展

植 物 雄 性 不 育 是作 物 杂 种 优 势 利 用 的 重 要 途 径 .杂种 优 势 利 用 已成 为 许 多 作 物 育种 的 主要 方 向和 目标 .并 在 生 产 上 取 得
12 基 因工 程创 造 雄 性 不 育 的 方 法 .
1 . 特 异 表 达 基 因 破 坏 花 药绒 毡 层 的雄 性 不 育 基 因 绒 毡 层 .1 2 是 开 花植 物 花粉 发 育 过 程 中 独 特 的分 泌 细 胞 。它 活跃 的代 谢 与
造 和 筛选 才 能 获 得 雄 性 不 育植 株 .所 以人 工 选 育 雄 性 不 育 植 株
就 成 为 获得 杂种 优 势 的 捷 径
启 动 子 如 T 3T 9A A 1 、A 2 、 3和 A 9等 . 这 些 启 动 子 与 细胞 毒 紊 将
基 因 嵌 合 , 样 由于 细胞 毒素 基 因的 特 异 表 达破 坏 了花 粉 、 这 花药 的 发 育过 程 . 而导 致 雄 性 不 育 , 可 以破 坏 绒 毡层 的发 育来 创 从 就 造 雄 性 不 育 了 。B mae基 因 是 Ha e a s r v在 淀 粉 芽 孢 杆 菌 B e. l f ai l
峰 。() U l 从 拟 南 芥 中分 离 出 来 的 编 码 微 管 蛋 白基 因 。 的 dT A : 它 转 录 只 在 花 器 官 中 。在 开 花 期 时 含 量 达 到 最 高 。 5 侧 翼 区 的 9b 7 p一 段 序 列 可 保 证 基 因在 花 粉 和 未 成 熟 花药 中 表 达 T A U 1 启 动 子 的 5 /9 O 66 B X位 于 T Al 录 起 始 位 点 上 游 的一8 — 7 U 转 7 9 处 的 序 列决 定 了启 动 子 的 活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学院本科课程论文题目:玉米雄性不育的细胞学机理专业班级:农学1002班学号: 2010014010220学生姓名:倪志玲指导教师:祝丽英职称:副教授二O一三年十月二十日玉米雄性不育的细胞学机理摘要:随着生产和科研的需求,玉米雄性不育的细胞学机理及其利用已成为国内外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
本文从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分类、败育的细胞学特征、败育机理等方面对近年来国内外关于玉米雄性不育细胞学机制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探讨了今后该领域的研究前景。
关键词:玉米;雄性不育;败育;小孢子Cytological Mechanism of Male Ster ility in MaizeAbstracts: With the need of production and research, the study of cytological mechanism of male sterility and its use has become a hot at home and abroad.This article summarized the latest progress on the cellular mechanisms of male sterility in maize from the classification of maize 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 abortion cytologic features, mechanism and other aspects of abortion at home and abroad in recent years. It also recapitulated the development foreground of this research fields.Key words:Maize; male sterility; abortion; small spores1.前言雄性不育是指植物本身不能产生正常可育花粉的一种生物学现象。
雄性不育系是保证杂交种纯度、降低种子生产成本的最佳材料。
雄性不育生产杂交种是作物育种中利用杂种优势的重要途径。
利用雄性不育系生产杂交种不仅节省了人工去雄环节,减轻了劳动强度, 降低了种子生产成本;同时, 由于雄性不育使玉米生长发育节省了大量的养分消耗,雌穗发育得到充足的养分,从而大幅度地提高玉米制种的产量[1]。
玉米是最早应用雄性不育性的作物之一,但大部分玉米不育系并不是全部不育,因此生产的杂交种中会混有大量自交系种子,严重影响种子质量。
随着生产和科研的需求,寻找和创造育性稳定、败育彻底的新材料仍是育种专家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2.雄性不育的分类雄性不育可由环境因素诱导形成,如高温、干旱、盐碱害、低温冻害等,但是这些不育不能遗传给后代。
可遗传的雄性不育按照遗传特点的不同,分为细胞核雄性不育(genome male sterility,GMS)和胞质雄性不育(cytopiastic male sterility,CMS)。
细胞核雄性不育的育性由核基因决定且其不育特征仅由核基因控制,不受胞质影响,不具有正、反交遗传效应。
根据基因的作用方式又分为显性基因不育和隐性基因不育两种类型。
将核雄性不育纳入到制种程序中是玉米核雄性不育材料利用的最终目的。
细胞质雄性不育是由胞质基因组中控制雄花育性的有关基因发生突变,使雄配子体发育过程中的某一阶段受阻,不能形成有功能的花粉粒所致。
CMS的不育性状主要由线粒体基因控制,可以通过母体遗传给后代。
但 CMS 的遗传机理并不只限于线粒体基因组[2]。
CMS 材料具有遗传多样性。
3.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发现及类型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cytopiastic male sterility,CMS),最早发现于1930年[3]。
玉米 CMS 材料中的不育胞质与对应的核育性基因有严格的互作关系, 这即是育性恢复专效性[4]。
依据育性恢复专效性原理,即特定胞质不育基因与其相对应的核恢复基因之间发生严格的一一向对的关系,将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分为三种类型:T型、C型、S型[5]。
其分类依据:利用一组带不同恢复基因的自交系为父本,与待测不育系杂交,根据后代的育性表现来判断其所属类群。
表1 玉米CMS材料的分类组群 CMS材料T型 S(USDA),B,CA,D,E,EK,F,G,H,I,J,K,L,M,ME,ML,PS,R,S,SD,TA,TC,VG,W,唐徐双,徐远小黄,大黄,二咸C型 C(Charrua),Bb,E,Es,PR,PBS型 T(Texas),HA,P,Q,RS,SC,IA,7A,17A1932年苏联在黄硬粒地方品种中发现了C型CMS材料;1937年发现了S型USDA 材料,同时中国也发现了唐徐、双等CMS材料;1944年在美国发现并定名了T型CMS。
玉米雄性不育最早用于生产的是T型不育系,且最早应用于美国。
目前,已发现了100种玉米CMS材料,部分材料所属类别如表1所示。
4.各不育类型的主要不育特征不同胞质类型的雄花育性分别由特定的基因支配,小孢子败育的特征和的细胞学机理也不尽相同。
4.1 T型该型雄性不育系的不育性极其稳定,花药完全干瘪不外露,花粉败育较彻底,败育花粉形状多种,以菱形、三角状为多,并呈透明控胞,比正常花粉粒小。
T型不育系属孢子体型雄性不育。
其育性的反应取决于孢子体(母体)的基因型,而代出现一定比例的与配子体(花粉)的基因型无关。
因此,当不育系与恢复系杂交后,F2不育株。
其不育性的恢复受两对基因Rf1和Rf2控制。
Rf1基因位于第3染色体的短臂上,Rf基因位于第9染色体上。
Rf1与Rf2表现为显性互补效应,不育性的恢复需要同时具有2Rf和Rf2这两个显性基因,但这两个基因可以是纯合的,也可以是杂合的。
1T型不育系最显著的表型特征是对玉米小斑病菌T小种高度专化感染,因此生产上难以应用,仅在高纬度的冷凉地区有少量使用。
T型不育系最显著的表型特征是对玉米小斑病菌T小种高度专化感染,因此生产上难以应用,仅在高纬度的冷凉地区有少量使用。
4.2 C型该型雄性不育系雄穗生长正常,但花药不开裂,也不外露,花药干瘪,花粉败育,呈透明三角形,属稳定的不育群,对玉米小斑病菌T小种具有较强的抗性。
C型不育系也是孢子体型雄性不育。
其不育性的恢复,由两个恢复基因Rf4、Rf5控制,且Rf4与Rf5表现为基因的重叠作用,其中Rf4基因位于第8染色体的长臂上。
C型不育系的不育性稳定,且抗小斑病。
因此,C型是目前玉米育种与生产上应用的主要类群。
4.3 S型这种类型的不育系最早来源于美国,又称USDA型。
该型的雄性不育系雄穗上的花药由不露出颖壳到完全露出颖壳,花药大多数不开裂,有少数半裂到全裂。
花粉败育多呈不规则的三角形,花粉败育不彻底,以至于花药裂开时,可能还有少数正常可育的花粉,其数量因遗传背景和环境而有差别。
当环境变化时,S型雄性不育系的育性反应也随之变化。
一般在温暖而干燥的地区,不育性表现稳定,在冷凉湿润或日照较短的地区,不育性表现不稳定。
因此,S型是不育性不太稳定的类群,生产上应用时应持慎重态度。
S型不育系对玉米小斑病菌T小种不专化感染。
这种类群的不育系最早来源于美国,又称USDA型。
S型不育系的不育性的恢复受显性基因Rf3控制,该基因位于第2染色体的长臂上。
该群不育系属配子体型雄性不育,它们的育性反应由花粉(配子体)的基因型决定。
不育系与恢复系杂交,其F1雄花育性被恢复,但 F1植株上的花粉发生分离,其中50%花粉可育(带有Rf3基因),另50%花粉败育(带有rf3基因),由于含有rf3基因的花粉是败育的,不能参与授粉受精,只有含有Rf3基因的花粉能参与受精。
因此,F1自交产生的F2不会出现不育株。
5. 各不育类型败育的细胞学特征5.1 T型不育系败育的细胞学特征T型不育系属孢子体不育,小孢子败育时期较早。
败育始发生于四分体期,始见于绒毡层线粒体异常;单核小孢子中期,绒毡层提前解体;单核晚期,小孢子不能形成中央大液泡,此时药壁收缩,挤压小孢子,形成无花粉型的花药,败育较彻底[4]。
夏涛[6]对T 型不育系的小孢子败育进行细胞学观察,其研究结果表明,在小孢子发育的第一次减数分裂中期和稍后,中层细胞发生异常解体。
此后,不育系小孢子母细胞可以正常形成二分体和四分体但部分四分体因肼胝质壁不能裂解,而粘连在一起,由共同的细胞壁包裹成团块状生长,游离的单核小孢子则出现各种形式的异常。
单核早期,小孢子内充满着许多小液泡,绒毡层仍以完整的细胞状存在,有较致密的细胞质,表现出推迟解体,稍后则完全败育至花期,完全败育的花药颜色为白色或褐色。
5.2 C型不育系败育的细胞学特征C型小孢子败育也属孢子体不育。
小孢子败育始于四分体,有两种败育过程。
一种小孢子在单核期败育,绒毡层提前退化,形成无花粉粒的干瘪花药;另一种败育发生在四分体期,异常绒毡层一直保留到开花期才解体,绒毡层异常伸长占满药室,挤压小孢子,使小孢子不能正常分裂而败育[4]。
陈伟程[7]通过利用光学和电子显微镜对玉米C型胞质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的花药与小孢子发育过程进行对比观察.结果表明,不育系小孢子初始败育发生在幼龄小孢子时期,单核中期基本上完全败育,绒毡层到开花前崩溃。
在小孢子初始发育时期,不育系绒毡层细胞的质体呈“杯状”变态,导致雄性不育主要的细胞学原因是绒毡层细胞结构、功能的失常.刘大文等[8]通过对C型不育系花粉进行细胞学观察,得出结果:C型不育系花粉败育发生于四分体离散后的单核初期;花药壁的绒毡层细胞液泡化、膨大,中层随花药发育而增大。
罗红兵等[9]通过对新育成的玉米GDS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其同型保持系BG的小孢子发育进行了细胞学观察。
结果表明:GDS不育系小孢子败育发生时间较早,在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前期就表现出败育的特征,不能通过减数分裂。
败育成2种形式:1)绒毡层异常膨大,小孢子母细胞浓缩解体;2)绒毡层液泡化程度低,小孢子母细胞早起开始浓缩解体。
5.3 S型不育系败育的细胞学特征研究表明,S型小孢子败育属配子体不育,败育发生较晚。
败育发生在二核花粉期,生殖核先败育,然后营养核败育,花粉粒突然解体,形成空泡状的花粉壁,为花粉败育型[4]。
夏涛等[7]对S型胞质材料 Mol7cms-唐徐、Mol7cms-双、 77cms-唐徐等材料做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单核期以前各个材料花粉发育正常。
在单核早期,四分体解体,能释放出正常的小孢子,但也发现77cms-M中有部分小孢子开始败育;单核中期,小孢子形成内、外两层细胞壁,除Mol7cms-唐徐外,其他几种材料小孢子细胞质内均不能形成大液泡;单核晚期,细胞核移至细胞边缘,形成较大的液泡;双核期,Mol7cms-唐徐、Mol7cms-双小孢子内容物逐渐积累,体积增加,但花粉粒在成熟之前突然崩解,剩下完好的控泡状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