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装男性化与男装女性化

合集下载

论性别模糊的现代服装设计

论性别模糊的现代服装设计

论性别模糊的现代服装设计作者:孙海洋来源:《现代装饰·理论》2012年第05期摘要:在两性性别越趋模糊的年代,服装不再是绝对的男女有别,频频出现女装男穿男装女穿现象,和一些极端违反世俗、背离规范着装的行为。

此种种现象反映了多元的文化发展的背景下人们着装方式的不断演变,服装审美和思想情感的进化;正为开拓现代服装设计思路提供更多可能。

关键词:性别模糊;文化;着装;服装设计由于世界文明程度的发展,我们开始能够正常地谈论和探讨不同与传统男女性别划分的一些中间状态的性别认同。

无论是早期研究较多的男性女性化、女性男性化,还是近来探讨的双性化、同性恋等等,都在现今社会里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因此,作为文化表现的服装也作为研究对象,性别模糊的文化现象为服装设计艺术提供了现实依据,人类的性别模糊化的发展趋势将为现代服装设计寻求更多的个体体现。

一.性别模糊的服装文化性别模糊早在二十世纪就已在敏感的时尚界初露端倪。

服饰的花样造型也已超越性别的界限,穿西服的女性早已被社会普遍接受;性别模糊的牛仔服大行其道一百多年,经久不衰。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出生的一代人在战后已成为社会的主要力量,他们希望及时享乐追求意识形态的非理性、怪诞的生活方式,服装便是他们发泄不满的对象,嬉皮士、朋克服饰将性别模糊,打破旧时着装观念,动摇着人们的传统着装观念。

而他们成长的土壤是在物质丰裕的发达国家,多元的文化基础,支撑年轻人狂妄的行为方式。

这正是流行文化的反叛行为,是亚文化的表现。

从这些可以看出来,服装是一种文化的表现,是人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所发生、变化、发展的。

性别模糊的服装设计也是文化的宽容体现,我们对男女性别这个严格的界限开始有了更多期望和发展。

在面对琳琅满目的服装设计和色彩搭配时会感觉眼花缭乱,人们开始从对过去自身自然身材条件的接受,逐步转变为自我实现和发展的心理需求,希望自己的存在是个性的,是另一种状态的发展。

二.性别模糊的男女着装方式从服装历史我们可以了解到进入文艺复兴时期后,人文主义"关怀人、尊重人和个性解放"的思想直接深刻影响到西方的服装文化。

中性化服装市场现状调查分析报告

中性化服装市场现状调查分析报告

浅析中性化服装市场现状及企业发展战略中性化服装市场现状在新闻媒体和大众娱乐的刺激下,中性风潮已经不可避免地走上了历史的舞台。

一批中性偶像的出现使整个社会审美受到了不小的震荡,一时间,不仅仅是热爱时髦的年轻人在追捧那些具有中性气质的偶像,甚至中老年人也在在关注着他们。

偶像们的中性装扮也被大量复制与模仿,这成为推动中性化风潮的强大动力。

我们国家人口众多,对服装的消费日趋扩大,未来我国消费者对中性服装的需求也会渐渐扩大,市场前景很乐观。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分工的越来越合理,更多的女性走进职场并逐渐走向职场的中心位置,形成了男性与女性共同创造社会财富的局面。

因此,在职场中,不同性别之间开始互相渗透,对“中性”职业装的需求在直线上升,有了这些潜在的消费人群,为中性化服装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中国产业信息网资料显示,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在文化折衷主义、文化包容性的影响下,对服装的审美观也产生了变化,服装传统的两性模式也在动摇,服装设计中的性别特征开始模糊起来了。

不仅女装出现了男性化的倾向,男装也开始向女性化转变,服装的中性化模式具有更广泛的发展空间。

目前,国内外成功的中性化服装企业,如G2000、basic house、太平鸟、真维斯等都紧跟潮流,满足人们中性化服装的消费需求。

未来的文化发展方向将更趋于多元化,在多元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服装企业生产和经营中性化服装将为企业赢得长足的发展空间。

而设计师也会以此为向导,遵循流行规律,满足广大中性化服装消费者的消费需求,设计出更多服务大众的服饰。

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我国中性化服装的发展还处于上升阶段,很多方面还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中性化服装市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产品缺乏创新,更新缓慢。

设计是时装的灵魂,设计能力高低决定着是服装企业的成败。

而我国的中性化服装在款式上仍然停留在模仿或抄袭国外品牌的阶段,缺乏独创性的设计。

这种广泛的“拿来主义”势必无法满足国内消费市场的真正需求,无法赢得国内消费者的认可。

浅析近现代女装的男性化风格

浅析近现代女装的男性化风格

浅析近现代女装的男性化风格作者:王巧李正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3年第31期[摘要]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人类发展进入新纪元,女装男性化风格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男女地位趋于平等的具体表现。

本文介绍了近现代女装男性化风格的历史演变以及产生的社会原因、审美标准及具体表现,表现了女装男性化的必然趋势以及与现代社会的接轨,从而了解女装男性对社会的影响。

女装男性化风格抛弃了传统女性审美标准,代之为以传统男性审美标准为特征的审美。

[关键词]女装男性化女性风格中图分类号:TU-86 文献标识码:TU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1―0477―02“最基本的奢华就是简约”,女装男性化并非使女装变成男子化身,而是在女装设计范畴内冲破已有观念束缚,在造型上借鉴典型的男装外形特点,突出女性曲线、强调外形夸张的廓型被完全摒弃,二代之以直线型的体态,再设计手法上也是简化了女装复杂装饰,使得服装呈现简约的男性风格。

创造出别具一格的女装新形象,从而探索出女装设计的新领域、新天地。

其实服装“同一性”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男女逐渐走向平等的结果,是对过去男女特征片面发展的纠正。

1.近现代女装男性化的历史演变近现代女装设计男性化产生于20世纪初,两次世界大战改变了女装传统审美,奠定了女装男性化的发展雏形,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大批妇女走向职业市场,女装开始盛行结实耐用、穿着方便、带男士风格的工作衣,加上现代户外运动的出现,借鉴男装款式特点的女装成为时尚。

成名于20世纪初期的夏奈尔借助妇女解放呼声日高之机,将原本繁复的女装推向了简单、舒适。

40年代女装更加突出了实用,受战争影响的带军装元素的款式非常普及,如制服式工装背带裤、外形轮廓分明硬挺的套装。

女式发型流行男童式风格,具假小子气。

自70年代起,设计师将设计触角频频伸向这一领域,YSL无疑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他将长裤、外套、风衣等男装设计元素引入女装设计中,线条严谨、裁剪精良、简便合身,带有浓郁的男性风格。

男装女性化为何止于“非主流”?

男装女性化为何止于“非主流”?

男装女性化为何止于“非主流”?【摘要】现代社会已进入到消费社会,消费社会的逻辑下出现多元的需求,这些需求部分是真实的,部分是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下广告和媒体等运用符号建构的。

从社会结构因素来看,男装女性化是市场主体联合时尚领域和传媒领域制造新的消费需求的结果。

这种被社会建构的男装女性化潮流在一定时期内还难以克服性别的二元划分、固化的男性气质、男性统治的性别政治等的桎梏而被大众所接受并采纳成为主流的着装风格,男装女性化在长期一段时间内仍将停留于非主流文化。

【关键词】男装女性化;非主流;消费社会;男性气质;男性统治人类社会中,传统的男女两性世界有着鲜明的区别,男人和女人的性别差异、角色定位、身份认同、社会分工,有着严格的界限。

最直观的体现就是服饰的规则。

成年人的服装被分作两类:男装和女装,性别标识作为服装生态标识机能中的组成部分,是服装造型的重要手段和特征,男、女性服装形态及其所表达的性别特点,一方面是随着现代社会男性、女性的性别特征而形成的,另一方面,也是在性别观念统摄的对两性性别秩序及社会地位的表达。

然而,如今我们似乎进入到一个“中性化”的时代,男装和女装正向对方延伸并逐渐趋同。

虽然男装女性化特征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存在于现代社会中,但是从当今的主流文化角度看,女性化男装仍然处于非主流的亚文化的范围,虽然它经由时尚和传媒的推动不断冲击主流文化,但是仍然和主流文化保持着相当一段距离。

苏刚在《中性化服饰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力的变革》分析了服装中性化的历史。

指出服装中性化的根源在于社会生产力的变革和发展,并预测了未来信息社会服饰将真正摆脱性别角色的社会性束缚。

顾英娇、张宏邦的《从性别视角看服饰的言说》从男女易装,到女扮男装,到男女混装,到男装“女性化”,沿着朱迪思·巴特勒的理论进行尝试性的分析,寻找服饰背后的深层内涵,指出了男权文化的虚伪性。

周振东在《性别的僭越—男装中性化现象研究》一文中指出现代服装的主要特征是对不同性别的划分,男装的形式追随了社会对男性性别特征的塑造的这一内容,同时也表现了社会对性别观念的沿袭和社会分工等方面的不平等。

第五章 男性化、女性化及双性

第五章  男性化、女性化及双性

心理学家热衷于识 别、测量、描述人 们在男性和女性特 征上的个体差异。
早期用于测量男性化一女性化概 念的量表基于两个假设:第一, 假定男性化和女性化特征位于性 别角色行为连续体的两个极端上; 第二,性别角色行为越符合性别 模型,心理越健康。
模型用连续统一体上不同等级来表达男性和女性。
模型也意味着:1、男性化与女性化特征是相互对立的, 处于同一个连续体上的对立面;2、意味着一个人身上 的男性化特征越多,则女性化特征就越少。
目前最流行的的 量表是贝姆编制 的性别角色调查 表和个人特征问 卷。
一些心理学家提出,应该用更具 体的、不夹杂情感的术语代替男 性化和女性化这两个术语 (Helgeson,1994;Spence, 1993)。
男性化
双性化
女性化
未分化Biblioteka 第一种,传统的一致性模型,即男人化男人、 女性化女人适应力强。
五、性别角色发展的阶段
约斯伯·普莱克(Josehp Pleck,1975)提出儿童在理解 性别角色过程中,会经历一些阶段。他基本上像科尔伯 格那样把认知发展理论应用于儿童对性别角色的理解上。 只是柯尔伯格的理论对儿童的描述到5-6岁为止。普莱 克则把这一理论扩展到可以描述更大的儿童和成年人。
在儿童道德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即 前习俗阶段也是性别角色发展的第 一个阶段,儿童的性别角色概念模 糊不清,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的性 别,也不知道某些事只有男人能做, 而另一些事则只有女人能做。此阶 段儿童还没有获得性别认同和性别 恒常性的观念。
第二种解释是贝姆 的双性化模型。根 据这种理论,双性 化的人适应能力最 强,因为跟其他类 型的人相比,他们 能适应更多的情境。
从总体上看,验证双性化理论模型的研究结果是不 一致的,虽然有研究显示双性化的人适应能力更强, 但还有一些研究并没得出这样的结论(Taylor&Hall, 1982;Wordl,1978)。具体而言,双性化的人可以 很好地应付各种情境,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身心更 健康,自尊心更强。

撕下标签——无性别服装的流行分析

撕下标签——无性别服装的流行分析

纺织报告| T extile Reports113伟大的英国女作家Virginia Woolf (弗吉尼亚·伍尔芙)曾经说过:“伟大的灵魂都是雌雄同体。

”人无法选择外貌或身体,但灵魂可以。

性别与服装的关系在服装设计中一直存在,人类的着装史一直围绕着性别与性别角色变化,服装被作为一个性别符号加以区分。

随着科技的进步、多媒体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越来越开放,服装的性别界限也变得越来越模糊。

1 无性别服装的概念“无性别(Unisex )”一词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纽约时报》在1968年首次使用了“Unisex ”一词,这是一种非正式用语,指没有特定的性别,客观上适合任何性别对象[1]。

服装中的无性别概念也是由英文“Unisex ”翻译而来,早期的中文翻译是“中性”的服装,即不分男女或者男女皆宜的服装。

1919年,未来主义艺术家Ernesto Thayaht 设计了一款名为“TATu ”,以实用、通用为设计意图的连体服,并在次年将其纸样公开发表在《La Nazione 》报纸上。

Thayaht 用前所未有的剪裁结构以及人人皆可穿着的理念来模糊性别。

后来,随着语言的不断进撕下标签—无性别服装的流行分析谷锦霞,周 双(武汉设计工程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Rip off the label: a popul aranalysis of unisex clothingGu Jinxia, Zhou Shuang(Wuhan Institute of Design and Sciences, Wuhan 430000, China)Abstract As a product of social culture, clothing is no longer a gender visual symbol that distinguishes men and women. It has become a worldwide cultural phenomenon. Unisex clothing came into being and has become one of the fashion trends.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ender free clothing, and expounds the reasons for the popularity of unisex clothing from the aspects of designers, star effect, consumers and brands.Key words unisex clothing; design; fashion摘 要 服装作为社会文化的产物,不再是区别男女的性别视觉符号,已模糊化为一种世界范围内的文化现象,无性别风格的服装应运而生,并成为时尚流行趋势之一。

性别与服装:无性别风的格雷马斯方阵演绎

性别与服装:无性别风的格雷马斯方阵演绎

性别与服装:无性别风的格雷马斯方阵演绎摘要:无性别风服装作为一种新的服装风格,从本世纪开始流行并成为时尚的新流行趋向。

它打破了常规服装与性别的界定,传递出一种新世代的精神。

本文利用标出性和格雷马斯方阵对其进行分析,结合符号学理论与时尚传播理论,性别与服装进行探讨并进一步研究无性别服装的形成背景与影响。

关键词:符号学;服装;格雷马斯方阵;时尚(fashion)早在15世纪就被西方国家的贵族视为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以至于有人向查理七世请求设立单独的时尚部。

到现在,时尚已经不仅仅是贵族或少数特权者的专属品,时尚渗透在每一个现代人的生活中,没有人能够脱离它的影响,不管是当季的流行色彩,或是出门是选择的衣服材质,甚至每个时代流行的画作、音乐风格,每一个不经意的小细节都透露着时尚的影响力。

服装是时尚表现的重要部分,相比于包含生活方式、音乐、建筑等的宏观定义,狭义范围的时尚仅被看作是服饰风格的一种流行。

时尚衣着是一种社会现象,社会世界是着衣的世界,服装不仅仅给人提供了功能性的用途,还将人社会化并赋予其意义与身份,它使人在社会中被接受、被尊敬。

穿合适的衣服,展现自己恰当的一面,我们就会在社会中感到自在舒适,反之就会感到尴尬、不对劲。

服装不仅仅是融入社会的必要条件,更是人类个体的私密性经验与公开表达。

从古至今,服装的变化反映了政治和社会的变化,但服装与时尚常常被忽略,认为是无意义的炫耀攀比,这种忽略是很令人惊讶的。

在今天,时尚已经成为一个具有深远经济与文化双重意义的重大产业,时尚与服饰的研究不仅包含人本身的心理、身体的耦合机制,更包含社会、历史、政治、经济的相互作用。

但传统时尚一直被刻板认为是男性注视下的女性时尚,对比男装与女装的差异,男装大多是单一的、严肃的、没有过多款式变化的,而女装大多是色彩丰富的、多变的、活泼的,女性在社会层面被标出,利用多元的服饰以及妆容装扮自己。

“很多时候时尚一词似乎在暗示女性化进程中充满轻浮的变化、多彩的细节、繁复的花边以及浅薄无知。

1910到2010中欧服饰变化

1910到2010中欧服饰变化

1910—2010年女性服装演变过程(wmh)1910到1920欧洲:1910年,俄国芭蕾舞团在巴黎的公演时的芭蕾舞衣,开创了服装设计的新局面。

欧洲掀起了东方热潮,设计师纷纷将中国,日本,俄罗斯和印度的设计特色与古希腊,古罗马的古典披垂式风格熔于一炉,创造出了霍布尔裙子。

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女装删去所有的繁琐装饰、大胆地缩短裙长。

运动套装、直筒套装等在战时和战后初期受到妇女的广泛欢迎,这样的着装使她们活动起来更加方便,舒适。

霍布尔裙子之后:裙子上升到距地20CM左右,腰身也越来越宽。

1919年:宽腰身直筒型。

中国:1911年辛亥革命后,剪辫易服接纳西式服饰,创出“新中装”。

时尚初现,经典盘扣1921到1930欧洲:爵士乐时代妇女们有了更自由的生活,除了工作外,她们还热衷运动和跳舞。

摒弃传统的紧身胸衣,上衣变短,腰带也开始使用。

妇女地位得到提高,主张平等,所以使得裤装流行。

保罗•波列特设计的正式场合的女长裤,影响长久。

法国女设计师可可•夏奈尔也把男装布料用于女装。

(女男孩期:女装功能化、男性化)中国:流行西式服装1925年前后,上海女生以男装袍的广泛使用为背景,旗袍马甲为衣身、文明新装的袖型、西式连衣裙的配伍的结合。

(合身裁剪,旗袍摆长至地、收腰显胸、高领短袖、摆衩高开)1931到1940欧洲:优雅时代:1929年到1933年为时4年的经济危机使西方各国遭受的经济损失。

且要求女人具有女人味。

女装又一次出现尊重优雅的非机能性倾向。

20年代的"假小子"们这时已长成成熟优雅的女士。

30年代夜礼服中大胆露背的形式很时髦。

1938年,裙子又开始缩短,并且伴随着政治气氛的紧张不断加剧。

中国:1930-1940年代,是旗袍发展的黄金时期,由于受西方服饰的影响,旗袍设计变得窄身修长,两侧开高衩,尽显中国女性的体态美,旗袍成为中国妇女最普遍的服饰。

许多在华的外国女性在那时已经开始尝试穿华服,这些都带动了旗袍的改良和流行风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