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检查技术复习题

磁共振检查技术复习题
磁共振检查技术复习题

磁共振成像技术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磁共振成像

是利用处在静磁场中人体内的原子核磁化后,在外加射频磁场作用下发生共振而产生影像的一种成像技术。

2.弛豫

当停止射频脉冲后,被激发的氢原子核把吸收的能量逐步释放出来,其相位和能级都恢复到激发前的平衡状态。

3.横向弛豫

驰豫期间,横向磁化矢量逐渐减小直至消失的过程。

4.纵向弛豫

驰豫期间,纵向磁化矢量开始恢复的过程。

5.T1WI

T1加权,图像对比度主要来自组织间的T1差异。

6.T2IW

T2加权,图像对比度主要来自组织间的T2差异。

7.质子密度加权像

图像主要反应不同组织间氢质子在含量上的差异。

8.重复时间TR

脉冲序列执行一次所需要的时间,也就是从第一个RF激励脉冲出现到下一周期同一脉冲再次出现所经历的时间。

9.回波时间TE

RF激励脉冲的中心点到回波信号中心点的时间间隔。

10.对比度噪声比:contrance nose ratio,CNR

图像中相邻组织、结构间信号强度差值的绝对值与背景噪声的比值。

11.K空间

空间频率K所对应的频率空间,是一个抽象的频率空间。

12.自旋回波

以90°脉冲激励开始,后续以180°相位重聚焦脉冲并获得回波信号的脉冲序列。

13.化学位移

在外磁场不变的情况下,相同的原子核再不同分子中具有不同的共振频率。

14.信噪比

图像中感兴趣区域的平均信号强度与背景平均噪声强度的比值,是衡量图像质量最重要的指标。

二、填空题

1. MR成像仪主要由以下五部分构成:磁体系统、梯度系统、射频系统、控制系统和运行保障系统。

2.受激励后核自旋与周围物质交换能量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纵向弛豫过程;二是横向弛豫过程。

3. MRA是在MR的临床应用中较为普遍的技术,常用的技术有三种:时间飞越法、相位对比法

及对比增强MRA。

4.磁共振K空间的常用填充方式有循序对称填充、K空间中央优先采集技术、K空间放射状采集技术、迂回轨迹采集技术。

5.MRI患者相关的伪影有运动伪影、金属伪影、磁敏感性伪影。

6.空间编码包括频率编码、相位编码。

7.常用的MR图像的质量指标有噪声、对比度、信噪比、分辨率、伪影等。

8.快速成像序列的参数有ETL 、有效回波时间和回波间隔时间。

9.图像处理相关的伪影有卷叠伪影、化学位移伪影、截断伪影、部分容积伪影和鬼影。

10.在当前的磁体中,通常都安装有三个方向正交的梯度场,分别称为X轴梯度场、Y轴梯度场和Z轴梯度场,完成MR成像的频率编码、层面选择和相位编码。

三、选择题

【A型题】

1.下列哪项属于MRI的优点(E)

A、软组织对比优于CT

B、多参数、任意方向成像

C、除提供形态学信息外,还能提供功能和代谢信息

D、无骨伪影

E、以上均正确

2.下列哪一项不是MRI的优势(B)

A、不使用任何射线,避免了辐射损伤

B、对骨骼,钙化及胃肠道系统的显示效果

C、可以多方位直接成像

D、对颅颈交界区病变的显示能力

E、对软组织的显示能力

3.有关MRI优点的表述,错误的是(E)

A、无辐射损伤,无骨伪影

B、软组织分辨力高

C、多参数成像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

D、MRS提供组织代谢信息

E、不能直接进行多方位成像4.MRI检查心脏的优点是(E)

A、心内血液和心脏结构之间的良好对比

B、能分辨心肌、心内膜、心包和心包外脂肪

C、动态观察心肌运动

D、无损伤检查,十分安全

E、以上全对

5.MRI诊断关节疾病的优势主要是(C)

A、时间分辨率高

B、密度分辨率高

C、软组织对比分辨率高

D、多参数成像

E、多方向扫描6.MRI可提供多种信息,其中描述错误的是(D)

A、组织T1值

B、组织T2值

C、质子密度

D、组织密度值

E、组织代谢信息

7.装有心脏起博器的病人不能进行下列哪种检查(A)

A、MRI

B、CT

C、X线平片

D、SPECT

E、PET

8.下列哪类患者可以行MR检查(B)

A、带有心脏起搏器者

B、心脏病患者

C、术后动脉夹存留者

D、换有人工金属瓣膜者

E、体内有胰岛素泵者9.与X线CT相比,MRI检查显示占绝对优势的病变部位为(B)

A、头颅病变

B、颅颈移行区病变

C、肺部病变

D、肝脏病变

E、骨关节病变

10.目前能够进行活体组织内化学物质无创性检测的方法是(C)

A、PWI

B、DWI

C、MR波谱

D、MR动态增强

E、MRA

11.MRI检查的禁忌证为(E)

A、装有心脏起搏器

B、眼球内金属异物

C、人工关节

D、动脉瘤用银夹结扎术后

E、以上都是12.心脏MRI检查的绝对禁忌证是(A)

A、安装心脏起搏器的患者

B、长期卧床的老年患者

C、下腔静脉置人金属支架的患者

D、体内置有金属节育环的患者

E、装有义齿的患者

13.下列何种情况的病人绝对禁止进入MR室(B)

A、装有人工股骨头

B、装有心脏起搏器

C、宫内节育器

D、幽闭恐惧综合征

E、对比剂过敏14.危重病人一般不宜进行MRI检查,是因为(E)

A、MR扫描中不易观察病人

B、一般的监护仪器在MR室内不能正常工作

C、MRI一般检查时间偏长

D、危重病人一般难以配合检查

E、以上都是

15.发生共振现象要求供应者和接受者哪种参数一致(D)

A、形状

B、重量

C、体积

D、频率

E、密度

16.关于进动频率的叙述,正确的是(A)

A、与主磁场的场强成正比

B、与梯度场的场强成正比

C、与磁旋比成反比

D、与自旋频率成正比

E、以上均正确

17.对Larmor公式ω=γ·B0的描述,错误的是(C)

A、ω代表进动频率

B、γ·代表磁旋比

C、B0代表梯度场强

D、进动频率与磁旋比成正比

E、Larmor频率也就是进动频率

18.下列有磁核磁现象的表述,正确的是(C)

A、任何原子核自旋都可以产生核磁

B、质子的自旋频率与磁场场强成正比

C、质子的进动频率明显低于其自旋频率

D、MRI成像时,射频脉冲频率必需与质子自旋频率一致

E、在场强一定的前提下,原子核的自旋频率与其磁旋比成正比

19.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D)

A、由于静磁场的作用,氢质子全部顺磁场排列

B、由于静磁场的作用,氢质子全部逆磁场排列

C、由于静磁场的作用,氢质子顺、逆磁场排列数目各半

D、顺磁场排列的质子是低能稳态质子

E、逆磁场排列的质子是高能稳态质子

20.在MR仪的主要硬件中,对成像速度影响最大的是(A)

A、主磁体

B、激发线圈

C、接收线圈

D、梯度线圈

E、计算机系统

21.下列有关弛豫的表述,正确的是(A)

A、射频脉冲关闭后,宏观横向磁化矢量指数式衰减被称为横向驰豫

B、横向驰豫的原因是同相进动的质子失相位

C、同一组织的纵向驰豫速度快于横向弛豫

D、纵向弛豫越快的组织T1值越长

E、T2值越长说明组织横向弛豫越快

22.核磁弛豫的概念及宏观磁化矢量的变化如下(C)

A、出现于90°射频脉冲之前

B、出现于90°射频脉冲之中

C、M XY由最大恢复到平衡状态的过程

D、M XY最小

E、M Z最大

23.横向弛豫是指(B)

A、T1弛豫

B、自旋-自旋弛豫

C、自旋-晶格弛豫

D、氢质子顺磁场方向排列

E、氢质子逆磁场方向排列24.关于横向弛豫的描述,不正确的是(E)

A、又称自旋-自旋弛豫

B、纵向磁化矢量由零恢复到最大值

C、横向磁化矢量由量大值降到零

D、与T2弛豫时间有关

E、与T1弛豫时间有关

25.有关横向弛豫的描述,错误的是(D)

A、也称自旋-自旋弛豫

B、伴随有能量的释放

C、与T2值有关

D、其直接原因是质子失相位

E、横向磁化矢量由大变小

26.T2值是指横向磁化矢量衰减到何种程度的时间(A)

A、37%

B、63%

C、36%

D、73%

E、99%

27.同一组织T1与T2值的关系是(A)

A、T1值大于T2值

B、T1值小于T2值

C、T1值等于T2值

D、T1驰豫发生早于T2驰豫

E、T1驰豫发生晚于T2驰豫

28.纵向弛豫是指(C)

A、T2弛豫

B、自旋-自旋弛豫

C、自旋-晶格弛豫

D、氢质子顺磁场方向排列

E、氢质子逆磁场方向排列29.关于纵向弛豫的描述,不正确的是(C)

A、又称自旋-晶格弛豫

B、纵向磁化矢量由零恢复到最大值

C、横向磁化矢量由量大值降到零

D、与T2弛豫时间有关

E、与T1弛豫时间有关

30.T1值是指90°脉冲后,纵向磁化矢量恢复到何种程度的时间(B)

A、37%

B、63%

C、36%

D、73%

E、99%

31.T1值定义为MZ达到其平衡状态的(C)

A、100%

B、83%

C、63%

D、50%

E、37%

32.T1值规定为(A)

A、MZ达到最终平衡状态63%的时间

B、MZ达到最终平衡状态37%的时间

C、MZ达到最终平衡状态63%的信号强度

D、MXY衰减到原来值37%的时间

E、MXY衰减到原来值63%的时间33.下列组织T1值最短的是(D)

A、水

B、皮质骨

C、肌肉

D、脂肪

E、脑白质

3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E)

A、正常组织MR信号80%来源于细胞内

B、水对MR信号形成贡献最大

C、自由水的T1明显延长

D、结合水的T1有延长

E、以上均对

35.有关组织的信号强度,下列哪一项正确(C)

A、T1越短信号越强;T2越短信号越强

B、T1越长信号越强;T2越长信号越强

C、T1越短信号越强;T2越短信号越弱

D、T1越长信号越弱;T2越长信号越弱

E、T1越短信号越弱;T2越短信号越弱

36.下列关于加权成像表述,正确的是(A)

A、T1WI即组织的T1值图

B、在任何脉冲序列图像中质子密度都影响组织的信号强度

C、T1值越长的组织在T1WI上越呈高信号

D、组织的T2值越长,其信号强度越低

E、T2WI是指成像参数的设置延长了组织的T2值

37.下列关于K空间特性的表述,错误的是(A)

A、K空间某一点的信息,代表图像上相应部位的组织信息

B、K空间在相位编码方向镜像对称

C、K空间在频率编码方向也是对称的

D、K空间中心区域的信息代表图像的对比

E、K空间周边部分的信息代表图像的解剖细节

38.有关K空间填充方式的描述,错误的是(C)

A、循序对称填充

B、放射状填充

C、逐点填充

D、中央优先采集技术

E、迂回轨迹采集技术39.在不同区域的K空间数据与图像质量的关系中(A)

A、K空间的中心部分决定图像的对比,边缘部分决定图像的细节

B、K空间的中心部分决定图像的细节,边缘部分决定图像的对比

C、K空间的中心与边缘部分均决定图像的对比

D、K空间的中心与边缘部分均决定图像的细节

E、只有K空间的中心部分对图像的质量起作用

40.K空间周边区域的数据主要决定(B)

A、图像的信噪比

B、图像的解剖细节

C、图像的对比

D、成像的速度

E、图像的矩阵41.梯度磁场的目的是(B)

A、增加磁场强度

B、帮助空间定位

C、增加磁场均匀性

D、减少磁场强度

E、减少噪音42.实现层面选择应用的方法是(E)

A、改变射频脉冲频率

B、使用表面线圈

C、提高信噪比

D、改变主磁场强度

E、使用梯度磁场43.TR是指(D)

A、纵向弛豫

B、横向弛豫

C、回波时间

D、重复时间

E、反转恢复时间

44.下列MRI扫描参数中,不直接影响采集时间的是(E)

A、TR

B、回波链长度(ETL)

C、TE

D、激励次数

E、矩阵

45.在SE序列中,射频脉冲激发的特征是(C)

A、α<90°

B、90°—90°

C、90°—180°

D、90°—180°—180°

E、180°—90°—180°

46.在SE序列中,TR是指(D)

A、90°脉冲到180°脉冲间的时间

B、90°脉冲到信号产生的时间

C、180°脉冲到信号产生的时间

D、第一个90°脉冲至下一个90°脉冲所需的时间

E、质子完成弛豫所需要的时间

47.在SE序列中,TE是指(C)

A、90°脉冲到180°脉冲间的时间

B、90°脉冲到信号产生的时间

C、180°脉冲到信号产生的时间

D、第一个90°脉冲至下一个90°脉冲所需的时间

E、质子完成弛豫所需要的时间

48.在SE序列中,T1加权像是指(C)

A、长TR,短TE所成的图像

B、长TR,长TE所成的图像

C、短TR,短TE所成的图像

D、短TR,长TE所成的图像

E、依组织密度所决定的图像

49.下列SE序列的扫描参数,符合T1的是(C)

A、TR2500ms,TE100ms

B、TR400ms,TE100ms

C、TR400ms,TE15ms

D、TR1000ms,TE75ms

E、TR2500ms,TE15ms

50.在SE序列中,T2加权像是指(B)

A、长TR,短TE所成的图像

B、长TR,长TE所成的图像

C、短TR,短TE所成的图像

D、短TR,长TE所成的图像

E、依组织密度所决定的图像

51.质子密度加权成像主要反映的是(A)

A、组织中氢质子的含量的差别

B、组织密度差别

C、组织中原子序数的差别

D、组织弛豫的差别

E、组织中水分子弥散的差别

52.与SE序列相比,FSE序列的优点是(A)

A、成像速度加快

B、图像对比度增加

C、脂肪信号增高

D、能量沉积减少

E、图像模糊效应减轻53.与SE序列相比,FSE或TSE序列的主要优点在于(E)

A、T1对比更好

B、T2对比更好

C、伪影更少

D、信噪比更高

E、加快了成像速度54.IR代表(B)

A、自旋回波序列

B、反转恢复序列

C、部分饱和序列

D、梯度回波序列

E、快速梯度序列55.反转恢复脉冲序列,施加的第一个脉冲是(A)

A、180°

B、90°

C、270°

D、50°

E、25°

56.FLAIR序列的主要特点是(D)

A、扫描速度快

B、很好的T1对比

C、很好的T2对比

D、脑脊液的信号得到有效抑制

E、采用短的TI 57.梯度回波脉冲序列应使用(E)

A、180°射频脉冲

B、>180°射频脉冲

C、90°+180°

D、>90°射频脉冲

E、<90°射频脉冲

58.梯度回波序列的主要优点是(D)

A、提高图像信噪比

B、提高空间分辨率

C、增加磁场均匀性

D、减少磁场强度

E、减少噪音59.在TSE序列中,射频脉冲激发的特征是(D)

A、α<90°

B、90°—90°

C、90°—180°

D、90°—180°—180°

E、180°—90°—180°60.下列造影技术中,哪些不属于MR水成像范畴(C)

A、MR胰胆管造影

B、MR尿路造影

C、MR血管造影

D、MR泪道造影

E、MR腮腺管造影61.MRA是利用了流体的(D)

A、流空效应

B、流入性增强效应

C、相位效应

D、以上均是

E、以上均不是

62.下列哪一项不是MRA的方法(B)

A、TOE法

B、密度对比法

C、PC法

D、黑血法

E、对比增强MRA

63.GD-DTPA的临床应用剂量为(A)

A、0.1mmol/Kg体重

B、1mmol/Kg体重

C、2mmol/Kg体重

D、3mmol/Kg体重

E、4mmol/Kg体重

64.Gd-DTPA增强主要是因为(A)

A、缩短T1驰豫时间

B、信噪比下降

C、空间分辨率下降

D、对比度下降

E、信号均匀度下降65.MRI装置所不包含的内容有(C)

A、磁体系统

B、梯度磁场系统

C、高压发生系统

D、射频系统

E、计算机系统

66.早期脑梗塞最适宜的扫描方式为(D)

A、T1加权成像

B、T2加权成像

C、质子加权成像

D、弥散加权成像

E、灌注成像

67.为区分水肿与肿瘤的范围,常采用(D)

A、T1加权成像

B、T2加权成像

C、质子加权成像

D、Gd-DTPA增强后T1加权成像

E、Gd-DTPA增强后T2加权成像

68.MRA对下列血管变显示最好的是(A)

A、动静脉畸形

B、急性期出血

C、网膜下腔出血

D、亚急性期出血

E、海绵状血管瘤69.下述哪一项不是MR图像质量组成(C)

A、噪声

B、对比度

C、清晰度

D、分辨率

E、伪影

70.信噪比(SNR)是MRI最基本的质量参数,其正确的概念表述应为(D)

A、图像的亮度与暗度之比

B、两个像素的信号强度之比

C、两个体素的信号强度之比

D、图像的信号强度与背景强度之比

E、图像的T1值与背景噪声T1值之比

71.下列影像学方法,哪个可直接显示脊髓(E)

A、超声

B、PET

C、X线平片

D、CT

E、MRI

72.目前能够进行活体组织内化学物质无创性检测的方法是(C)

A、PWI

B、DWI

C、MR波谱

D、MR动态增强

E、MRA

73.飞跃时间(TOF)法MRA显示血管的主要机理为(A)

A、流入扫描层面的未饱和血液受到激发

B、流动血液和相位变化

C、使用了较长的TR

D、使用了特殊的射频脉冲

E、使用了特殊的表面线圈

74.有关化学位移伪影的叙述,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D )

A.化学位移伪影是一种含有组织特性的伪影

B.化学位移伪影与呼吸运动无关

C.化学位移伪影与主磁场强度有关

D.化学位移伪影与观察视野有关

E.化学位移伪影可以通过改变相位编码的方向加以识别

75.卷褶伪影可以通过下述方法抑制( B )

A.减小层厚B.加大FOV C.全矩阵采集D.改变频率编码方向E.增加平均次数76.截断伪影可以通过下述方法抑制( C )

A.减小层厚B.加大FOV C.全矩阵采集D.改变频率编码方向E.增加平均次数77.部分容积效应可以通过下述方法抑制( A )

A.减少层厚B.加大FOV C.全矩阵采集D.改变频率编码方向E.增加平均次数78.脂肪抑制技术可以改善下述哪一项伪影( B )

A.运动伪影B.化学位移伪影C.卷褶伪影D.截断伪影E.中心线伪影79.在颈椎MR成像中,预饱和技术常用于抑制( A)

A.吞咽运动伪影B.心搏伪影C.呼吸运动伪影D.化学位移伪影E.逆向流动液体信号

80.在胸椎MR成像中,预饱和技术常用于抑制( B)

A.吞咽运动伪影B.心搏伪影C.呼吸运动伪影D.化学位移伪影E.逆向流动液体信号81.在腰椎MR成像中,预饱和技术常用抑制( C )

A.吞咽运动伪影B.心搏伪影C.呼吸运动伪影D.化学位移伪影E.逆向流动液体信号82.在MRA技术中,预饱和技术常用于抑制( E )

A.吞咽运动伪影B.心搏伪影C.呼吸运动伪影D.化学位移伪影E.逆向流动液体信号83.金属物品带入磁体孔腔内会导致( B)

A.磁场强度改变B.磁场均匀度破坏C.对射频产生影响D.图像对比度下降E.磁场稳定度下降

四、问答题

1.简述MRI成像原理和磁共振条件

答:MRI成像原理:利用处在静磁场中人体内的原子核磁化后,在外加射频磁场作用下发生共振而产生影像。

磁共振的条件:①外力的频率与共振系统的固有频率相同。②外力对系统做功,系统内能增加。③外力停止后,系统释放能量。

2.简述自旋回波序列,作出示意图

答:以90°脉冲激励开始,后续施以180°相位重聚焦脉冲并获得回波信号的脉冲序列。

3.简述磁共振血管成像及成像方法

答:MRA基本原理是利用血液的流动效应来成像的。加快扫描速度,变快速流空现象为相对慢速增强,利用相位效应增加血流与周围静止组织的对比度,抑制噪声和伪迹,即可获得一幅明亮的断层血管影像,将许多断层血管像进行叠加压缩,就可重建成清晰完整的血管影像。

成像方法:①时间飞越法:采用TR较短的快速扰相GRE T1WI序列进行采集,是利用梯度运动相位重聚技术,突出流入性增强效应,减少相位移动对图像影响。②相位对比法:采用快速扫描技术,利用流动所致的宏观横向磁化矢量M XY的相位发生变化来抑制背景,突出血管信号。③对比增强MRA:利用顺磁性对比剂的超短T1作用使血液的T1值明显缩短,短于周围其他组织,然后利用超快速且权重很重的T1WI序列来记录这种T1驰豫差别。

4.简述磁共振水成像技术及临床应用

答:磁共振水成像技术主要是利用水的长T2特性。其扫描序列重点突出组织的T2特性,使水成分由于T2值延长而保持较大的横向磁化矢量,而其他含水成分少的组织横向磁化矢量几乎衰减为零,所采集的图像信号主要来自于水样结构。

临床应用:MRCP、MRU、MR内耳水成像、MRM

5.简述化学位移伪影的特点及解决办法

答:特点:出现在频率编码方向上,在较低频率的方向出现一条亮带,而较高频率的方向出现一条暗带;多见于眼眶、椎体终板、肾和其他任何脂肪结构与水结构相邻的部位。

解决办法:①使用脂肪抑制去除脂肪信号。②视野保持不变而降低采集次数。③使用长TE。④增大带宽。⑤交换相位编码和频率编码方向。

6.简述磁共振检查的绝对禁忌症

答:(1)体内装有心脏起搏器、心脏磁性金属瓣膜、冠状动脉磁性金属支架;(2)体内植入电子耳蜗、磁性金属药物灌注泵、神经刺激器等电子装置;(3)妊娠3个月内;(4)眼眶内有磁性金属异物。

7.简述颅脑MR常规成像检查技术

答:①线圈:头颅正交线圈②体位:仰卧头先进③扫描方法:平扫:轴位(T1WI、T2WI、FLAIR)、矢状位(T1WI 或T2WI);增强:T1WI 横断位+矢状位+冠状位;必要时DWI ④序列:SE、FSE、FLAIR、EPI(DWI)

8.简述脊柱MR常规扫描检查技术

答:①线圈:颈胸腰联合线圈②体位:仰卧头先进,颈胸腰中心线不同③扫描方法:矢状位(T1WI、T2WI)、轴位T2WI;必要时加扫矢状STIR及冠状位④序列:SE、FSE、IR(STIR)

9.简述膝关节MR常规扫描检查技术

答:①线圈:专用线圈②体位:仰卧足先进③扫描方法:矢状位(T1WI、PDWI)、冠状位(STIR、T1WI)④序列:SE、FSE、STIR、GRE(T2*WI)

第三课磁共振成像基本原理和主要新技术-上海中医药大学

第三课磁共振成像基本原理和主要新技术 3.1 核磁共振物理现象 人体内含有大量氢原子核,亦称质子,质子具有自旋和磁距的特性。与地球绕太阳旋转一样,质子也不停地绕原子核旋转,称为自旋。氢原子中的质子和其外的电子在自旋过程中会产生一个小磁场,使氢质子犹如一个小磁体(Spin),其磁性大小以“磁距”表示,磁距就是反映小磁场强度的矢量,磁距具有方向性,在无外加磁场时,众多随机运动的质子的净磁距为零。与自旋强度成正比,常态下人体内众多质子的自旋方向是随机的,呈无规律状态,各方向的磁距相互抵消,因而总磁距为0。 然而,当给予一个较强大而均匀的外加磁场时,质子的自旋轴方向(磁距)会趋于平行或反平行于这个磁场方向,数秒钟后就会平衡,即为磁化,磁化的强度也就是所有质子磁距的总和。但对于某一个质子而言,其磁距的方向并不一定与磁场方向一致,而是以一种特定的方式绕磁场方向轴旋转,这种旋转运动方式称为进动或旋进。它很象一个自旋轴不平行于地心引力方向而旋转的驼螺,除了自旋之外还以一定的角度围绕地心引力轴旋转。自旋的质子,如以侧面投影方式看就很象单摆在左右摆动,此摆动频率即称进动频率,与主磁场强度直接成正比关系,可用公式进行测算,频率实际值即称为拉莫(Larmor)频率。病人被送入主磁体内后不久,其身体各部位的质子即按主磁场强度相应的拉莫频率进行旋进运动和发生磁化。磁化后的质子,在化学特性上仍然保持不变,所以对人体生理活动并无任何影响。 在特定磁场中“旋进”的质子,当受到一个频率与其旋进频率一致的外加射频脉冲(radiofrequency, RF)激发后,射频电脉冲的能量会大量地被吸收,使氢质子旋进角度增大,质子则跃迁到较高能态,磁距总量的方向将发生改变(增大),90度的RF能使纵向磁化从Z轴转到XY平面,而180度RF则从Z轴旋转180度至负Z轴方向。当RF激发停止后,有关的质子的能级和相位都在一定时间后恢复到激发前的状态,氢原子核将释放已吸收的能量,能量释放和传递的方式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那就是被激发的质子,在RF停止后将持续发射与激励RF频率完全一致的电脉冲信号,这个现象就称为“磁共振现象”。 质子在RF中止后的变化,就像拉伸的弹簧,在拉力中止后回缩一样,这个过程称为“弛豫(relaxation)”,所需的时间称为“弛豫时间”,在弛豫过程中的能级变化和总磁距的相位变化均能被MRI信号接受装置测得,并按信号强弱进行图像的重建。 弛豫时间有两种,即T1和T2,T1弛豫时间又称为纵向弛豫时间,反映被90度RF 激发而处于横向磁化的质子,在RF停止时刻至恢复到纵向平衡状态所需的时间,一个单位时间T1指恢复纵向磁化最大值的63%所需要的时间。T2弛豫时间亦称为横向弛豫时间,指90度RF激发后处于横向磁化状态的质子在RF 停止后横向磁化丧失所需的时间,横向磁化丧失至原有水平的37%时为一个单位时间T2 ,因它不是完全依靠能量释放或传递,大部分依靠相位变化导致的相干性丧失,故时间远较T1为短。 3.2 磁共振成像技术 3.2.1 图像亮暗与信号 根据以上物理学原理,首先MRI需要一个主磁场,目前产生主磁场的磁体有超导型、阻抗型和永磁型,一般超导型的主磁场强度及均匀度均较另两型为好,MRI图像质量较高。磁体中常有匀场装备以使主磁场更均匀。

磁共振成像技术模拟题13

磁共振成像技术模拟题13 单选题 1. 部分容积效应是由于 A.病变太大 B.矩阵太小 C.信噪比太低 D.扫描层厚太薄 E.扫描层厚太厚 答案:E [解答] 层厚增加,采样体积增大,容易造成组织结构重叠而产生部分容积效应。 2. 关于矩阵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矩阵增大,像素变小 B.增加矩阵可提高信噪比 C.常用的矩阵为256×256 D.增加矩阵会增加扫描时间 E.矩阵分为采集矩阵和显示矩阵两种 答案:B 3. 关于流动补偿技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降低信号强度 B.T1加权时不用 C.常用于FSE T2加权序列 D.用于MRA扫描(大血管存在的部位) E.可消除或减轻其慢流动时产生的伪影,增加信号强度

答案:A [解答] 流动补偿技术用特定梯度场补偿血流、脑脊液中流动的质子,可消除或减轻其慢流时产生的伪影,增加信号强度。 4. 关于回波链长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在每个TR周期内出现的回波次数 B.常用于FSE序列和快速反转恢复序列 C.回波链长,即ETL D.回波链与扫描的层数成正比 E.回波链与成像时间成反比 答案:D [解答] 回波链越长,扫描时间越短,允许扫描的层数也减少。 5. 下列哪一种金属物不影响MRI扫描 A.心脏起搏器 B.体内存留弹片 C.大血管手术夹 D.固定骨折用铜板 E.固定椎体的镍钛合金板 答案:E [解答] 体内具有非铁磁性置入物的患者是可以接受MRI检查的。 6. 关于细胞毒素水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白质、灰质同时受累 B.T2WI之边缘信号较高 C.钠与水进入细胞内,造成细胞肿胀 D.细胞外间隙减少,常见于慢性脑梗死的周围

学习心得:关于磁共振成像技术学习的点滴体会

关于磁共振成像技术学习的点滴体会 每一次到医院拜访或会议上讲完课总有老师问该如何学习磁共振成像技术?到底应该看哪本书?这些的确是很多磁共振使用者一个共同的困惑。 坦率的说我和大家有着相同的困惑和痛苦。我是纯学临床医学的,当时大学课程里所学习的唯一一门影像课程就是放射诊断学。其中连CT的内容都没有,就更别提磁共振了。毕业后从事放射诊断工作,渐渐的接触到CT和磁共振诊断内容。 相比于其他影像学设备而言磁共振成像技术原理复杂,也更具多学科交叉的属性。由于我们大多数影像科医生在大学阶段渐渐淡化了数学和物理学等的学习,所以这给我们学习磁共振成像技术带来了很大挑战。那么,以我个人的经验看我们到底应不应该学习磁共振成像技术?我们又该怎样学习磁共振成像技术且能学以致用呢?在此,谈一点个人体会。需要提前声明这些绝不是什么经验,仅仅想以此抛砖引玉而已。 Q1 作为读片医生或者磁共振操作者,到底有没有必要学习磁共振技术? 显而易见,答案是肯定的。 磁共振成像技术非常复杂,学习起来耗时耗力,很容易让人望而却步、从而采取消极抵抗策略。但是我要告诉所有有这些想法的老师如果这样做牺牲的一定是自己。大家知道随着磁共振成像设备性能的不断进步和完善,新的技术也层出

不穷,然而非常遗憾的是,真正能把这些新技术用起来的医院少之又少。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使用者因为不了解这些新技术就主观上产生了畏难和恐惧心理。 事实上,要能真正快速理解、掌握新技术,就必须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我要告诉大家一点:所有的新技术都是在常规序列基础之上衍生出来的,如果我们有夯实的基础,那么面对每一个新技术你只需了解它的革新和变化点即可,而且通过与相关传统技术对比你也更容易感觉和认识到这些新技术的临床优势可能有哪些。这些对于你的临床和科研切入都至关重要。 我常常见到一些从事某项课题研究的医生或研究生,当深入谈及其课题所采用的相关技术时却没有完整或清醒的认识,每一天都懵懵懂懂的在盲目的扫描着。我不理解这样的研究工作乐趣何在? 另一方面,磁共振本身作为一门多序列多参数对比的成像技术,充分利用好其优势不仅可以大大提高病变的检出率也能为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更特异性的信息。 举个例子: 对于一个怀疑脊髓内病变的患者,如果你在颈椎轴位扫描时还只是墨守成规的扫描了FSE T2加权像,你就很难发现早期脊髓内改变。如果此时你深入了解到梯度回波准T2加权像更有利于显示脊髓内灰质结构,再进一步你还知道在GE 磁共振平台的MERGE序列较常规梯度回波序列更敏感,那你就会根据临床需求而加扫MERGE这个序列了。当然这其中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这些脊髓内病变的含水量没有那么丰富,在FSE序列T2加权像一般TE时间很长导致这些髓内病变的高信号衰减掉了,而在梯度回波我们可以在相对短的时间内获取准T2加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原理及国内外发展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原理及国内外发展 核磁共振成像(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简称NMRI?),又称自旋成像(spin imaging?),也称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简称MRI?),是利用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nance?,简称NMR?)原理,依据所释放的能量在物质内部不同结构环境中不同的衰减,通过外加梯度磁场检测所发射出的电磁波,即可得知构成这一物体原子核的位置和种类,据此可以绘制成物体内部的结构图像。 将这种技术用于人体内部结构的成像,就产生出一种革命性的医学诊断工具。快速变化的梯度磁场的应用,大大加快了核磁共振成像的速度,使该技术在临床诊断、科学研究的应用成为现实,极大地推动了医学、神经生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迅速发展。 核磁共振成像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电子电路技术、超导体技术的发展而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生物磁学核自旋成像技术。它是利用磁场与射频脉冲使人体组织内进动的氢核(即H+)发生章动产生射频信号,经计算机处理而成像的。原子核在进动中,吸收与原子核进动频率相同的射频脉冲,即外加交变磁场的频率等于拉莫频率,原子核就发生共振吸收,去掉射频脉冲之后,原子核磁矩又把所吸收的能量中的一部分以电磁波的形式发射出来,称为共振发射。共振吸收和共振发射的过程叫做“核磁共振”。核磁共振成像的“核”指的是氢原子核,因为人体的约70%是由水组成的,MRI即依赖水中氢原子。当把物体放置在磁场中,用适当的电磁波照射它,使之共振,然后分析它释放的电磁波,就可以得知构成这一物体的原子核的位置和种类,据此可以绘制成物体内部的精确立体图像。通过一个磁共振成像扫描人类大脑获得的一个连续切片的动画,由头顶开始,一直到基部。 核磁共振成像是随着电脑技术、电子电路技术、超导体技术的发展而迅速发

【2020实用】CT和MRI技术规范-腹部MRI检查技术

腹部MRI检查技术 第一节肝、胆、脾MRI技术要点及要求 1.线圈:体部、心脏相控阵线圈。 2.体位:仰卧位,头先进定位中心对准线圈中心及剑突下2~3cm。 3.方位及序列: 平扫序列:轴面呼吸触发快速自旋回波 fs-T2WI 序列(呼吸不均匀者可选用屏气fs-T2WI序列)、快速梯度回波水-脂同反相位(双回波) T1WI屏气采集序列,在设备性能允许的情况下加扫 DWI序列,扫描范围覆盖肝、胆、脾;冠状面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 T2WI屏气采集序列。 增强扫描序列:轴面快速梯度回波三维 T1WI 动态容积屏气采集序列[22],低场设备可选用二维序列行三期以上动态扫描,并补充冠状面图像。 4.技术参数:二维序列层厚6.0~8.0 mm,层间隔<1.5 mm,FOV(300~400)mm×(300~400)mm,矩阵≥256×224。三维序列层厚2.0~4.0 mm,无间距扫描, FOV(300~400)mm ×(300~400)mm,矩阵≥256×160。采用呼吸触发(婴幼儿呼吸频率过快、幅度过小时可不选用)。增强扫描以 2~3 ml/s 的流率注射常规剂量钆对比剂,再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尽量优化扫描参数将扫描周期缩减至<10 s/期[1]。 5.图像要求:

(1)完整显示靶器官及病变区域; (2)呼吸运动伪影、血管搏动伪影及并行采集伪影不影响影像诊断; (3)轴面呼吸触发快速自旋回波fs-T2WI序列为必选项,在设备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轴面 T1WI 序列优先选择梯度回波-水-脂双相位T1WI序列或非对称回波水脂分离T1WI序列,尽可能使用DWI序列; (4)至少显示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平衡期影像; (5)提供MPR、 MIP及曲面重组胆管像。 第二节胰腺MRI技术要点及要求 1.线圈:体部、心脏相控阵线圈。 2.体位:仰卧位,头先进。定位中心对准线圈中心及剑突下2~3 cm。 3.方位及序列: 平扫序列:轴面呼吸触发快速自旋回波 fs-T2WI 序列(呼吸不均匀者可选用屏气fs-T2WI 序列)、快速梯度回波 fs-T1WI (必要时可加扫同反相位 T1WI序列),在设备性能允许的情况下加 DWI序列;冠状面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T2WI屏气采集序列。 增强扫描序列:采用轴面快速梯度回波三维 T1WI 屏气采集序列行三期或多期扫描,低场设备可行二维扫描,并补充冠状面扫描。

MRI成像技术

第一节MRI常规成像技术 所谓常规MRI成像技术,是指各受检部位进行MRI检查时需要常规进行的MRI检查技术,包括成像序列(通常包括T1WI和T2WI序列)、序列的成像参数、扫描方位等。下面以1.5 T扫描机为例简单介绍临床上常见检查部位的MRI常规成像技术。 一、颅脑 颅脑是MRI最为常用的检查部位,颅脑常规的MRI检查包括:(1)横断面SE T1WI:TR=300 ~500ms,TE=8 ~15ms,层厚5 ~ 8mm,层间距1 ~2.5mm,层数15 ~25层,矩阵256×192 ~ 512×256,FOV = 220 ~ 240 mm,NEX = 2;(2)横断面FSE T2WI:TR = 2500 ~ 5000 ms,TE为100ms左右,ETL = 8 ~16,其他参数同SE T1WI;(3)矢状面SE T1WI或FSE T2WI:有助于中线结构的显示,成像参数同横断面SE T1WI或FSE T2WI;(4)冠状面SE T1WI 或FSE T2WI:有助于病变定位及近颅底或颅顶部病变的显示,成像参数同前。 除上述常规检查外,颅脑检查常需要增加的检查技术包括:(1)横断面IR-FSE FLAIR序列:TR = 6000 ~ 10000 ms,TE = 100 ~ 120 ms,TI=2100 ~ 2500 ms,ETL = 10 ~ 20,其他成像参数同前,该序列有助于被脑脊液掩盖病变的显示,如皮层病变,脑室或脑池内病变等;(2)横断面DWI序列:常用单次激发SE-EPI序列,TR无穷大,TE = 60 ~ 100 ms,b值为1000 s/mm2左右,矩阵128×128 ~ 256×256,其他成像参数同前;(3)增强扫描:静脉注射对比剂(常为Gd-DTPA)后,利用SE-T1WI序列进行扫描,常规扫描横断面,必要时加扫矢状面或冠状面,成像参数同前。 二、垂体 MRI是目前显示垂体最佳的无创性检查方法,垂体的MRI常规技术包括:(1)矢状面SE T1WI序列:TR=300 ~500ms,TE=8 ~15ms,层厚3 mm,层间距0 ~0.5mm,层数8 ~12层,矩阵256×192 ~ 256×256,FOV = 150 ~ 200 mm,NEX = 2;(2)冠状面SE T1WI序列:扫描参数同矢状面;(3)增强扫描:注射对比剂后,进行冠状面和矢状面SE T1WI,成像参数同前。 垂体MRI检查根据需要可增加以下技术:(1)冠状面或矢状面FSE T2WI:TR=2500 ~ 3000 ms,TE = 100 ms,ETL = 8 ~16,其他参数同SE T1WI;(2)动态增强扫描:可选用FSE T1WI (TR=200 ~ 300 ms,TE=10 ~15ms,ETL=2 ~4)或扰相GRE T1WI(TR=100 ~150 ms,TE 约为4.4ms,激发角度60 ~70°),其他参数同SE T1WI,于注射对比剂后30s、1min、2min、3min、5min、7min、10min进行扫描。 三、眼眶和眼球 眼球和眼眶检查时,需要嘱病人不能运动眼球,检查可使用普通头颅线圈或专用表面线圈。扫描常规序列包括:(1)横断面SE T1WI:层厚3 ~4 mm,层间距0 ~1mm,其他参数同头颅横断面SE T1WI;(2)横断面FSE T2WI,层厚和层间距同SE T1WI,其他参数同头颅横断面FSE T2WI,由于眼眶内富含脂肪组织,常需要采用脂肪抑制技术;(3)根据需要加扫冠状面和矢状面SE T1WI或/和FSE T2WI,扫描参数同前;(4)增强扫描:注射对比剂后进行横断面SE T1WI,参数同前,必要时加扫冠状面和矢状面,一般需要施加脂肪抑制技术。 四、脊柱脊髓 MRI是目前检查脊柱脊髓最佳的无创性检查方法。椎管内病变应该首选MRI检查。脊柱脊髓MRI扫描应该选用脊柱专用线圈,最好选用相控阵列线圈。常规扫描序列包括:(1)矢状面SE(或FSE)T1WI:TR = 300 ~400ms;TE=8 ~15ms;层厚3 ~ 4mm,层间距0.5 ~1.5mm,层数10 ~15层,矩阵256×192 ~ 512×256,FOV = 250 ~ 320 mm,NEX = 2,相位编码选择上下方向以减少心脏大血管搏动伪影;(2)矢状面FSE T2WI:TR大于2500 ms;TE=100ms;ETL= 12 ~ 16,其他参数同SE T1WI;(3)横断面FSE T2WI:层厚3 ~ 5 mm,层间距1~2mm,其他参数同矢状面FSE T2WI;(4)根据需要可增加冠状面扫描、脂肪抑制技

磁共振检查技术复习题

磁共振成像技术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磁共振成像 是利用处在静磁场中人体内的原子核磁化后,在外加射频磁场作用下发生共振而产生影像的一种成像技术。 2.弛豫 当停止射频脉冲后,被激发的氢原子核把吸收的能量逐步释放出来,其相位和能级都恢复到激发前的平衡状态。 3.横向弛豫 驰豫期间,横向磁化矢量逐渐减小直至消失的过程。 4.纵向弛豫 驰豫期间,纵向磁化矢量开始恢复的过程。 5.T1WI T1加权,图像对比度主要来自组织间的T1差异。 6.T2IW T2加权,图像对比度主要来自组织间的T2差异。 7.质子密度加权像 图像主要反应不同组织间氢质子在含量上的差异。 8.重复时间TR 脉冲序列执行一次所需要的时间,也就是从第一个RF激励脉冲出现到下一周期同一脉冲再次出现所经历的时间。 9.回波时间TE

RF激励脉冲的中心点到回波信号中心点的时间间隔。 10.对比度噪声比:contrance nose ratio,CNR 图像中相邻组织、结构间信号强度差值的绝对值与背景噪声的比值。 11.K空间 空间频率K所对应的频率空间,是一个抽象的频率空间。 12.自旋回波 以90°脉冲激励开始,后续以180°相位重聚焦脉冲并获得回波信号的脉冲序列。 13.化学位移 在外磁场不变的情况下,相同的原子核再不同分子中具有不同的共振频率。 14.信噪比 图像中感兴趣区域的平均信号强度与背景平均噪声强度的比值,是衡量图像质量最重要的指标。 二、填空题 1. MR成像仪主要由以下五部分构成:磁体系统、梯度系统、射频系统、控制系统和运行保障系统。 2.受激励后核自旋与周围物质交换能量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纵向弛豫过程;二是横向弛豫过程。 3. MRA是在MR的临床应用中较为普遍的技术,常用的技术有三种:时间飞越法、相位对比法 及对比增强MRA。 4.磁共振K空间的常用填充方式有循序对称填充、K空间中央优先采集技术、K空间放射状采集技术、迂回轨迹采集技术。 5.MRI患者相关的伪影有运动伪影、金属伪影、磁敏感性伪影。

磁共振检查技术规范标准

磁共振检查技术规 第一节磁共振检查的准备 【检查前准备】 1、认真核对磁共振成像检查申请单,了解病情,明确检查目的和要求。对检查目的要求不 清的申请单,应与临床申请医生核准确认。 2、确认患者没有禁忌症,并嘱患者认真阅读检查注意事项,按要求准备。 3、进入检查室之前,应除去患者身上携带的一切金属物品、磁性物质及电子器件。 4、告知患者所需检查的时间,扫描过程中平静呼吸,不得随意运动,若有不便可通过话筒 与工作人员联系。 5、婴幼儿、焦躁不安及幽闭恐惧症患者,根据情况给予适当的镇静剂或麻醉药物。一旦发 生幽闭恐惧症应立即停止检查,让患者脱离磁共振检查室。 6、急症、危重症患者,必须做磁共振检查时,应有临床医师陪同。 【器械准备】 1、磁共振机,根据检查部位的需要选用相应的专用线圈或特殊的线圈。 2、磁共振对比剂,在必要时使用。 【禁忌症】 各部位检查禁忌症基本相同,因此禁忌症不在个别部位的扫描规中叙述。 1、装有心电起搏器者。 2、使用带金属的各种用具而不能去除者。 3、术后体留有金属夹子者,检查部位的临近体有不能去除的金属植入物。 4、早期妊娠(3个月)应避免磁共振扫描。 第二节颅脑磁共振检查 一、颅脑磁共振检查技术 【适应症】 1、颅脑外伤(尤其适用CT检查阴性者)。 2、脑血管疾病,脑梗塞、脑出血。 3、颅占位性病变,良恶性肿瘤。 4、颅压增高、脑积水、脑萎缩等。 5、颅感染。 6、脑白质病。 7、颅骨的骨源性疾病。 【操作方法及程序】 1、平扫 (1)检查体位:患者仰卧在检查床上,取头先进,头置于线圈,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直,双手置于身体两侧或胸前。头颅正中矢状面尽可能与线圈纵轴保持一致,并垂直于床面。 (2)成像中心:眉间线位于线圈横轴中心,移动床面位置,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线圈纵、横轴中点,即以线圈中心为采集中心,锁定位置,并送至磁场中心。(3)扫描方法:

(完整版)磁共振血管成像

磁共振血管成像 一、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是近年来应用于临床的先进影像学检查技术之一。1946年美国哈佛大学的Percell及斯坦福大学的Bloch分别独立地发现磁共振现象并接收到核子自旋的电信号,同时将该原理最早用于生物实验。1971年发现了组织的良、恶性细胞的MR信号有所不同。1972年P. C. Lauterbur用共轭摄影法产生一幅试管的MR图像。1974年出现第一幅动物的肝脏图像。随后MRI技术在此基础上飞速发展,继而广泛地应用于临床。 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是将受检物体置于强磁场中,某些质子的磁矩沿磁场排列并以一定的频率围绕磁场方向运动。在此基础上使用与质子运动频率相同的射频脉冲激发质子磁矩,使其发生能级转换,在质子的驰豫过程中释放能量并产生信号。MRI的接受线圈获取上述信号后通过放大器进行放大,并输入计算机进行图像重建,从而获得我们需要的磁共振影像。 磁共振成像的优势在于无辐射、无创伤;多方位、任意角度成像;成像参数多,对病变部位和性质有较强的诊断意义;软组织分辨率高等,日益受到临床的关注与欢迎。 二、磁共振血管成像 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是显示血

管和血流信号特征的一种技术。MRA不但可以对血管解剖腔简单描绘,而且可以反应血流方式和速度等血管功能方面的信息。近几年来该技术发展迅速,可供选择的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有多种: (一)时间飞越法 时间飞越法(Time of Flight,TOF)血管成像的基本原理是采用了“流动相关增强’机制,是目前较广泛采用的MRA方法。TOF血管成像用具有非常短TR的梯度回波序列。由于TR短,静态组织在没有充分弛豫时就接受到下一个脉冲的激励,在脉冲的反复作用下,其纵向磁化矢量越来越小而达到饱和,信号被衰减,对于成像容积以外的血流,因为开始没有接受脉冲激励而处于完全弛豫状态,当该血流进入成像容积内时被激励而产生较强的信号。 TOF MRA极大地依赖于血管进入扫描层面的角度,所以在用TOF法进行血管成像时扫描层面一般要垂直于血管走向。另外,在TOF血管成像中,通过在成像区域远端或近端放置预饱和带,去除来自某一个方向的血流信号,因而可以选择性地对动脉或静脉成像。 1.三维(3D)单容积采集TOF法MRA 3D TOF法MRA采用同时激励一个容积,这种容积通常3~8mm厚,含有几十个薄层面。3D TOF的最大优点是可以薄层采集,可薄于l mm,最终产生很高分辨率的投影。另外,3D TOF对容积内任何方向的血流均敏感,所以对于迂曲多变的血管,如脑动脉的显示有一定优势。但是对于慢血流,因其在成像容积内停留时间较长,反复接受多个脉冲的激励,可能在流出层块远端之前产生饱和而丢失信号,所以3D TOF

磁共振检查技术规范

磁共振检查技术规范 第一节磁共振检查的准备 【检查前准备】 1、认真核对磁共振成像检查申请单,了解病情,明确检查目的和要求。对检查目的要求不 清的申请单,应与临床申请医生核准确认。 2、确认患者没有禁忌症,并嘱患者认真阅读检查注意事项,按要求准备。 3、进入检查室之前,应除去患者身上携带的一切金属物品、磁性物质及电子器件。 4、告知患者所需检查的时间,扫描过程中平静呼吸,不得随意运动,若有不便可通过话筒 与工作人员联系。 5、婴幼儿、焦躁不安及幽闭恐惧症患者,根据情况给予适当的镇静剂或麻醉药物。一旦发 生幽闭恐惧症应立即停止检查,让患者脱离磁共振检查室。 6、急症、危重症患者,必须做磁共振检查时,应有临床医师陪同。 【器械准备】 1、磁共振机,根据检查部位的需要选用相应的专用线圈或特殊的线圈。 2、磁共振对比剂,在必要时使用。 【禁忌症】 各部位检查禁忌症基本相同,因此禁忌症不在个别部位的扫描规范中叙述。 1、装有心电起搏器者。 2、使用带金属的各种用具而不能去除者。 3、术后体内留有金属夹子者,检查部位的临近体内有不能去除的金属植入物。 4、早期妊娠(3个月内)应避免磁共振扫描。 第二节颅脑磁共振检查 一、颅脑磁共振检查技术 【适应症】 1、颅脑外伤(尤其适用CT检查阴性者)。 2、脑血管疾病,脑梗塞、脑出血。 3、颅内占位性病变,良恶性肿瘤。 4、颅内压增高、脑积水、脑萎缩等。 5、颅内感染。 6、脑白质病。 7、颅骨的骨源性疾病。 【操作方法及程序】 1、平扫 (1)检查体位:患者仰卧在检查床上,取头先进,头置于线圈内,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直,双手置于身体两侧或胸前。头颅正中矢状面尽可能与线圈纵轴保持一致,并垂直于床面。 (2)成像中心:眉间线位于线圈横轴中心,移动床面位置,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线圈纵、横轴中点,即以线圈中心为采集中心,锁定位置,并送至磁场中心。(3)扫描方法:

磁共振成像原理

磁共振成像是利用原子核在磁场内共振所产生信号经重建成像的一种成像技术。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是一种核物理现象。早在1946年Block与Purcell就报道了这种现象并应用于波谱学。Lauterbur1973年发表了MR成像技术,使核磁共振不仅用于物理学和化学。也应用于临床医学领域。近年来,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发展十分迅速,已日臻成熟完善。检查范围基本上覆盖了全身各系统,并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应用。为了准确反映其成像基础,避免与核素成像混淆,现改称为磁共振成像。参与MRI 成像的因素较多,信息量大而且不同于现有各种影像学成像,在诊断疾病中有很大优越性和应用潜力。 一、磁共振现象与MRI 含单数质子的原子核,例如人体内广泛存在的氢原子核,其质子有自旋运动,带正电,产生磁矩,有如一个小磁体。小磁体自旋轴的排列无一定规律。但如在均匀的强磁场中,则小磁体的自旋轴将按磁场磁力线的方向重新排列。在这种状态下,质子带正电荷,它们像地球一样在不停地绕轴旋转,并有自己的磁场. 正常情况下,质子处于杂乱无章的排列状态。当把它们放入一个强外磁场中,就会发生改变。它们仅在平行或反平行于外磁场两个方向上排列 用特定频率的射频脉冲(radionfrequency,RF)进行激发,作为小磁体的氢原子核吸收一定量的能而共振,即发生了磁共振现象。停止发射射频脉冲,则被激发的氢原子核把所吸收的能逐步释放出来,其相位和能级都恢复到激发前的状态。这一恢复过程称为弛豫过程(relaxationprocess),而恢复到原来平衡状态所需的时间则称之为弛豫时间(relaxationtime)。有两种弛豫时间,一种是自旋-晶格弛豫时间(spin-lattice relaxationtime)又称纵向弛豫时间(longitudinal relaxation time)反映自旋核把吸收的能传给周围晶格所需要的时间,也是90°射频脉冲质子由纵向磁化转到横向磁化之后再恢复到纵向磁化激发前状态所需时间,称T1。另一种是自旋-自旋弛豫时间(spin-spin relaxation time),又称横向弛豫时间(transverse relaxation time)反映横向磁化衰减、丧失的过程,也即是横向磁化所维持的时间,称T2。T2衰减是由共振质子之间相互磁化作用所引起,与T1不同,它引起相位的变化。 人体不同器官的正常组织与病理组织的T1是相对固定的,而且它们之间有一定的差别,T2也是如此。这种组织间弛豫时间上的差别,是MRI的成像基础。有如CT时,组织间吸收系数(CT值)差别是CT成像基础的道理。但MRI不像CT只有一个参数,即吸收系数,而是有T1、T2和自旋核密度(P)等几个参数,其中T1与T2尤为重要。因此,获得选定层面中各种组织的T1(或T2)值,就可获得该层面中包括各种组织影像的图像。 MRI的成像方法也与CT相似。有如把检查层面分成Nx,Ny,Nz……一定数量的小体积,即体素,用接收器收集信息,数字化后输入计算机处理,获得每个体素的T1值(或T2值),进行空间编码。用转换器将每个T值转为模拟灰度,而重建图像。 表1 人体正常与病变组织的T1值(ms) 肝 140~170 脑膜瘤 200~300 胰 180~200 肝癌 300~450 肾 300~340 肝血管瘤 340~370 胆汁 250~300 胰腺癌 275~400 血液 340~370 肾癌 400~450

磁共振技术讲解

磁共振技术 1.磁共振简介 磁共振指的是自旋磁共振(spin magnetic resonance)现象。它是指磁矩不为零的原子或原子核在稳恒磁场作用下对电磁辐射能的共振吸收现象,其意义上较广,包含有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电子顺磁共振(electron paramagnetic resonance, EPR)或称电子自旋共振(electron spin resonance, ESR)。用于医学检查的主要是磁共振共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 磁共振是在固体微观量子理论和无线电微波电子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上被发现的。1945年首先在顺磁性Mn盐的水溶液中观测到顺磁共振,第二年,又分别用吸收和感应的方法发现了石蜡和水中质子的核磁共振;用波导谐振腔方法发现了Fe、Co和Ni薄片的铁磁共振。1950年在室温附近观测到固体Cr2O3的反铁磁共振。1953年在半导体硅和锗中观测到电子和空穴的回旋共振。1953年和1955年先后从理论上预言和实验上观测到亚铁磁共振。随后又发现了磁有序系统中高次模式的静磁型共振(1957)和自旋波共振(1958)。1956年开始研究两种磁共振耦合的磁双共振现象。这些磁共振被发现后,便在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和微波技术、量子电子学等新技术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电子顺磁共振 电子顺磁共振(Electron Paramagnetic Resonance 简称EPR),或称电子自旋共振(Electron Spin Resonance 简称ESR)。它主要研究化合物或矿物中不成对电子状态,用于定性和定量检测物质原子或分子中所含的不成对电子,并探索其周围环境的结构特性。 2.1 电子顺磁共振的发展史 EPR现象首先是由前苏联物理学家E.K.扎沃伊斯基于1945年从MnCl2、CuCl2等顺磁性盐类发现的。物理学家最初用这种技术研究某些复杂原子的电子结构、晶体结构、偶极矩及分子结构等问题。 1954年美国的B.康芒纳等人首次将EPR技术引入生物学的领域之中,他们在一些植物与动物材料中观察到有自由基存在。 60年代以来,由于仪器不断改进和技术不断创新,EPR技术至今已在物理学、半导体、有机化学、络合物化学、辐射化学、化工、海洋化学、催化剂、生物学、生物化学、医学、环境科学、地质探矿等许多领域内得到广泛的应用。

磁共振检查技术规范

磁共振检查技术规范 Final approval draft on November 22, 2020

磁共振检查技术规范 第一节磁共振检查的准备 【检查前准备】 1、认真核对磁共振成像检查申请单,了解病情,明确检查目的和要求。对 检查目的要求不清的申请单,应与临床申请医生核准确认。 2、确认患者没有禁忌症,并嘱患者认真阅读检查注意事项,按要求准备。 3、进入检查室之前,应除去患者身上携带的一切金属物品、磁性物质及电 子器件。 4、告知患者所需检查的时间,扫描过程中平静呼吸,不得随意运动,若有 不便可通过话筒与工作人员联系。 5、婴幼儿、焦躁不安及幽闭恐惧症患者,根据情况给予适当的镇静剂或麻 醉药物。一旦发生幽闭恐惧症应立即停止检查,让患者脱离磁共振检查室。 6、急症、危重症患者,必须做磁共振检查时,应有临床医师陪同。 【器械准备】 1、磁共振机,根据检查部位的需要选用相应的专用线圈或特殊的线圈。 2、磁共振对比剂,在必要时使用。 【禁忌症】 各部位检查禁忌症基本相同,因此禁忌症不在个别部位的扫描规范中叙述。 1、装有心电起搏器者。 2、使用带金属的各种用具而不能去除者。 3、术后体内留有金属夹子者,检查部位的临近体内有不能去除的金属植入 物。 4、早期妊娠(3个月内)应避免磁共振扫描。 第二节颅脑磁共振检查 一、颅脑磁共振检查技术 【适应症】 1、颅脑外伤(尤其适用CT检查阴性者)。 2、脑血管疾病,脑梗塞、脑出血。 3、颅内占位性病变,良恶性肿瘤。 4、颅内压增高、脑积水、脑萎缩等。 5、颅内感染。 6、脑白质病。 7、颅骨的骨源性疾病。 【操作方法及程序】 1、平扫 (1)检查体位:患者仰卧在检查床上,取头先进,头置于线圈内,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直,双手置于身体两侧或胸前。头颅正中矢状面尽可能与线圈纵轴保持一致,并垂直于床面。

磁共振技术

磁共振技术 关键词:3T,1.5T磁共振神经成像 摘要:磁共振成像是一个技术知识要求很高的检查,运用各种适当的磁共振成像脉冲序列解决临床问题,区域神经和神经解剖。 一个好的磁共振检查应该包括临床医生,放射科医生,影像技术专家,以及病人和解说放射学专家作为一个团队,并应遵循这篇文章中提出的指导方针。 介绍:磁共振神经成像是一种提升外周神经的可视化与各种有价值的高分辨和高度比的神经非选择与神经选择性成像的脉冲序列技术。MRN形成超过20年其中主要强调2维成像,尽管2维成像依然是主要的检察标准,而高质量的三维成像主要用于显示和解决当临床和影像评估显示不清或模棱两可的结果的问题。一个好的MRN技术应该增强外周神经在各个平面的可视化效果,为医生对疾病的过程和位子的理解提供帮助。本文主要讨论MRN技术,考虑目前临床扫描仪可用的成像脉冲序列以及它们的相对优点和缺点。此外利用高分辨率和高对比度的成像技术可以提供最佳的导向,这将辅助临床医生获得高质量的检查。 2.MRN技术要点 一个好的磁共振检查应该包括临床医生,放射科医生,影像技术专家,以及病人和解说放射学专家作为一个团队,并应遵循这篇文章中提出的指导方针。 临床医生:临床医生和放射科的密切交流对于影像学表现的良好解释是很重要的,临床医生应该告知MR技术成像时的限制包括视野的大小以及最大解剖覆盖面,检察通常所需的最长时间,尤其是老年患者的周围神经病变,必须预测到图像质量的降低。使用轧基照影剂应该考虑到各种指标,此外,首先应讨论重建,因为一些临床医生喜欢最大信号强度投影或3D 重建,虽然后者对于放射科医生的解释可有可无,但它可能是外科医生术前的一个重要指南。技师在教导病人成功检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患者应该填写一个表格,关于急性/慢性的投诉,任何相关的电生理信息,糖尿病史神经病变的家族病史,以及任何先前的 区域神经手术等等。理想的标记应该放在最对症的位子,并要求病人在图像采集的时候保持安静,以及呼吸正常。四肢应该垫好并且线圈要紧紧包裹在他周围在检查时限制运动。膀胱应该避免在盆骨和腰骶部丛成像因为他干扰了MIP图像。 用3T进行扫描的理想成像是利用扫描仪获得更高的信号/噪声比,高信噪比转换成高对比度和潜在快速成像,并且将切片厚度保持在最小(图1)。2D序列的最小层厚使贯通面分辨率非常好,并且使三维成像有更薄的各向同性分辨率。如果3T 扫描仪不可用,1.5T的都可以使用,一些缺点,例如相对3D成像能力的局限性 和检查时间的延长。然而,作者鼓励使用1.5T MRN,因为他们比标准的磁共振成像技术表现出更好的性能。使用1.5T甚至可能是有利的,如在成像的视野中病人有金属时3.0T预计可能产生伪影。专用的多通道联合线圈应使用通道成像(腕、肘四肢)和正确使用应采用2至3加速因素并行成像。对于其他连续区域成像,如果需要,多通道柔性(表面或体矩阵)线圈可以紧紧地裹着四肢的更大部分,如上臂、前臂、大腿等可以结合特定的线圈。临床医生不应该尝试把关节和四肢包在一起,并让他们在同一视野中成像,因为这将使成像质量降低和感兴趣区域周围产生大量空白。对骨盆,或臂丛成像,脊柱阵列线圈可以结合身体阵列线圈用在病人的前面;在某些系统中,可以使用专用阵列设计。 视野:视野应根据医生要求并且应尽可能保持最小,使在纵向和横向平面,获得高分辨率的成像。因此,临床医生应该尽可能准确地描述病变的位置(早讨论)。然而,临床的病变定位往往是困难。而且,这往往是成像的主要指示。小神经的最佳的评估应该是四肢周围的空白不超过下肢的直径的20%。然而,这种方法可能会导致人为包裹,特别对于偏离中心的成像。相位采样或折叠抑制技术可以用来避免这种行为(图2)。在非特异性或非局限性症状的情况下,放射科医生应该使用所有可用的临床和电生理测试信息,以最佳剪裁的高分辨率

磁共振检查技术规范

4.17.2.1C1 会泽县人民医院放射影像科磁共振检查技术规范磁共振检查的准备 【检查前准备】 1.认真核对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申请单,了解病情,明确检查目的和要求。对检查目的要求不清的申请单,应与临床申请医生核准确认。 2.确认病人没有禁忌证。并嘱病人认真阅读检查注意事项,按要求准备。 3.进入检查室之前,应除去病人身上携带的一切金属物品、磁性物质及电子器件。 4.告诉病人所需检查的时间,扫描过程中平静呼吸,不得随意运动,若有不适,可通过话筒和工作人员联系。 5.婴幼儿、焦躁不安及幽闭恐惧症的病人,根据情况给适量的镇静剂或麻醉药物。一旦发生幽闭恐惧症立即停止检查,让病人脱离磁共振检查室。 6.急症、危重症病人,必须做磁共振检查时,应有临床医师陪同。 【器械准备】 1.磁共振机。根据检查部位选用相应的专用线圈或特殊的线圈。 2.准备磁共振对比剂,必要时使用。 【禁忌证】 各部位磁共振检查的禁忌证,要求基本上是同一。为此,禁忌证不在各部位中分别叙述。

1.装有心电起搏器者。 2.使用带金属的各种抢救用具而不能去除者。 3.术后体内留有金属夹子者。检查部位邻近体内有不能去除的金屑植人物。 4.早期妊娠(3个月内)的妇女应避免磁共振扫描。 ?颅脑磁共振检查 一、颅脑磁共振检查技术 【适应证】 1.颅脑外伤(尤适用CT检查阴性者)。 2.脑血管疾病,脑梗死,脑出血。 3.颅内占位性病变,良恶性肿瘤。 4.先天性发育异常。 5.颅内压增高、脑积水、脑萎缩等。 6.颅内感染。 7.脑白质病。 8.颅骨骨源性疾病。 【操作方法及程序】 1.平扫 (1)检查体位:病人仰卧在检查床上,取头先进,头置于线圈内,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双手置于身体两旁或胸前。头颅正中矢状面尽可能与线圈纵轴保持一致,并垂直于床面。 (2)成像中心:眉间线位于线圈横轴中心,移动床面位置,使十字

磁共振成像原理

磁共振成像原理 K空间与图像重建方法 1.K空间填充技术一次RF激发是相同相位编码位置上的一排像 素的同时激发,这一排像素的不同空间位置是由频率编码梯度场的定位作用确 定的。因此,相位和频率的相对应就可明确某一信号的空间位置。所以,在计 算机中,按相位和频率两种坐标组成了另一种虚拟的空间位置排列矩阵,这个 位置不是实际的空间位置,只是计算机根据相位和频率不同而给予的暂时识别 定位,这就是“K空间”。K空间实际上是MR信号的定位空间。在K空间中, 相位编码是上下、左右对称的,从正值的最大逐渐变化到负值的最大,中心部 位是相位处于中心点的零位置,而不同层面中的多次激发产生的MR信号被错位记录到不同的K空间位置上。 由于一排排像素的数量在同一序列中总是恒定的,使频率变化范围也恒定,某 一排像素的频率编码起始频率低,则最末一个像素的终末频率也低。K空间中 心位置确定了最多数量的像素的信号,在傅里叶转换过程中的作用最大,处于 K空间周边位置的像素的作用要小很多。 在K空间采集中,频率和相位编码的位置一一对应,虽然图像信号采集的矩阵 为128×256或256×256,但K空间在计算机中为一个规整的正方形矩阵。如 前所述,处于K空间中心区域的各个数值对图像重建所起的作用要比周边区域 的更大,所以,在非常强调成像时间的脑弥散成像、灌注成像及心脏MRI成像时,为了节约时间,可以将周边区域的K空间全部作零处理,不花时间去采集,节约一半的时间,可能导致小于10%的图像信噪比损失。这种特殊的成像方法 就叫K空间零填充技术。 2.二维傅里叶图像重建法 二维傅里叶变换法是MRI特有且最常用的图像重建方法。二维傅里叶变换可分 为频率和相位两个部分,通过沿两个垂直方向的频率和相位编码,可得出该层 面每个体素的信息。不同频率和相位结合的每个体素在矩阵中有其独特的位置。计算每个体素的灰阶值就形成一幅MR图像。 【试题】 1.填充K空间周边区域的MR信号主要决定图像的() A.图像的边缘

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基础

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基础 MR 词汇表 ADC 图像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ent 扩散成像。ADC 图像从至少含有 2 个b- 值的扩散加权图像中计算得到的。其对比度对应于采集组织的扩散系数的空间分布,但不包含T1 或T2 * 部分。 ART Advanced RetrospectiveTechnique 图像重建。完全自动运动校正的三维技术。为将错误减到最少,3D 数据集被平移,旋转和插值,从而使之最接近于一个参照数据集。 B0 磁场 MR 物理学。磁共振系统的静态磁场,也就是主磁场。 B1 磁场 MR 物理学。发射器线圈产生的射频振荡磁场。 BOLD 成像BloodOxygenation Level Dependent Imaging MR 应用。BOLD成像使用血流中局部变化显示大脑一个区域的当前活动水平。人血液中氢离子是该信号携带者。血液是内在的造影剂:测量与血流变化相关的局部氧浓度。 (BOLD 效应 )。 BOLD 效应 神经系统活动增加时,静脉血中的氧浓度增高,并且局部血流速度增加。 由于氧的增加,红血球的磁特性近似于周围血浆的磁特性。血管的横向磁化强度衰减更慢。这BOLD 效应延长T2 和 T2 *, 使它们由于检测的血液中信号的增加而可被测量。 b- 值 扩散成像。扩散加权因子。b-值越高,扩散加权越大。 半傅里叶矩阵 MR 测量技术。原始数据矩阵具有特定对称性,从理论上这使对该矩阵取样一半数据就足够。另一半可对称地再现。在数学上这样的矩阵即为共轭矩阵。然而,由

磁场轻微不均匀性引起的不可避免的相面错误需要进行相面校正。因此,需要进行一多半的相面编码步骤。测量时间只减少50%。 饱和 MR 物理学。自旋没有净纵向磁化或横向磁化的状态。不可能从饱和组织中获得任何 MR 信号。 饱和恢复 (SR) MR 测量技术。 主要通过一系列 90 °激发脉冲产生T1 - 依赖的对比度的技术。第一个脉冲之后,由于组织被饱和,纵向磁化为零。第二个 90 °脉冲直到纵向磁化有部分恢复才使用。重复时间取决于组织的 T 常数。 饱和切片 切片定位。局部预饱和可抑制切片上的或与切片平行的特定区域的非期望的信号。-> 平行饱和 -> 预饱和 -> 移动饱和切片 被动屏蔽 MR 组件。以前,磁铁覆盖有软铁作为磁力线回路,从而显著降低杂散磁场。系统的重要性显著增加。现在首选主动屏蔽。 比吸收率 (SAR) 安全指标。单面时间每千克组织吸收的RF 能量。吸收RF 能量,可使身体变热。这对于建立安全阈值具有重要价值。未经许可的局部高度集中的RF 能量可引起灼伤。(本地SAR )。RF 能量均匀分布时,安全阈值必须观察以避免出现体温调节或心脏压力(整体SAR)。矫正方法:使用其它 RF 脉冲,减小翻转角,降低 TR,减少切片。 边缘振荡 -> 截断伪影 -> 吉布斯伪影 标记 栅格标记:横过心脏MR 图像的饱和线格子。用于查看心肌运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