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doc
宏观经济学第八章 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

续
许多为新兴的私人投资部门提供基础设施的
投资都只能由政府来承担。这些投资被称作 社会基础资本,如公路、灌溉和引水工程, 公众医疗保健事业等。这些工程一般都具有 外部经济或溢出效应,私人公司无法投资经 营,所以政府必须介入,以保证这些社会基 础投资能够有效进行。
⒋技术变革和创新 (科学、工程、管理、企业家才能)
续
即使在一个国家内,生活水平也随着时间推 移而发生了巨大变化。在美国过去一个世纪 以来,按人均实际GDP衡量的平均收入每年增 长2%左右。虽然2%看来并不大,但这种增 长率意味着平均收入每35年翻一番。由于这 种增长,今天的平均收入是一个世纪以前的8 倍左右。
续
用什么来解释这些呢?富国如何能确保自己
资增加,繁荣;反之衰退。
4)创新理论:技术革新和发明不是连续和均匀的。
续
5)预期过度论:在心理上的乐观预期和悲观预
期,说明了繁荣和衰退的交替。乐观时,投资和 消费增加,繁荣。
6)政治周期论:政府的交替扩张和收缩。经济
续
同除以劳动数量N,得到:△K/N=sy-δk
所以 △k+ △Nk/N =sy-δk,
由于资本增量有两个去处:△K=N
△k+ △Nk
即△K/N=△k+ △Nk/N
sy =△k+(n+δ)k
人均储蓄=资本广化+资本深化
所以 △k=sy-(n+δ)k
4.经济增长的稳态分析
稳态:指一种长期均衡,人均资本达到并维持
★经济增长的四个要素
经济增长的良方是什么呢?首先需要说明一
点的是,成功的国家并非经由同一条道路。 例如,英国最早开始进行工业革命,并在19 世纪成为世界经济的领导者。日本则相反, 加入经济增长竞赛的时间较晚。它最初是通 过模仿外国技术、限制进口、保护国内工业, 然后大力发展自己的制造业和电子业,最终 成功地发展了本国经济。
第八章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

人口增长率提 高后,资本广化 曲线向上移动。 与人均储蓄曲线 交于一个新的稳 态水平。
此时:
1)人均产出 减少。
2)人均资本 减少。
(七) 考虑到技术进步的新古典增长理论
将技术进步因素引入。
考虑技术进步:Y=F(AN,K) A=技术进步,随着时间推移而增大,是一个外生变量。 会导致劳动效率提高。
AN被称为有效劳动。
1.0
1.3
1960-1970
4.4
1.4
1.2
1.8
1970-1980
3.6
1.4
1.2
1.0
1980-1990
3.4
1.2
1.6
0.6
1990-1999
3.7
1.2
1.6
0.9
(三) 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劳动
经
济 增
资本存量的规模
长
因
资源配置状况
素
分
规模经济
类
丹
知识进展
尼
森
其他影响单位投入产量的因素
(四) 稳态分析
y Y N
y Yt Nt
ln y ln Yt ln Nt
0 Yt Nt
Yt Nt
0 Yt Nt
Yt
Nt
Y n Y
(四) 稳态分析
经济增长的稳态
(四) 稳态分析
问题:为什么一些国家如此富裕,而另一些国家 如此贫穷?
y f (k) k
引入技术进步的新古典增长模型
(七) 考虑到技术进步的新古典增长理论
在有技术进步的新古典增长模型中的稳态增长率
变量
按有效劳动平均的资本 按有效劳动平均的产量
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

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是经济学中两个极其重要的概念。
经济周期是从一个经济景气周期到下一个经济景气周期的总和。
经济增长是指一定时间段内国家或地区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加。
虽然这两个概念有一定的区别,但是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经济周期。
经济周期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扩张期、繁荣期、收缩期和衰退期。
在扩张期和繁荣期,经济增长速度较快,就业率高,公司利润增加。
这两个阶段一般在供需平衡时发生,即经济中存在一个相对稳定的通货膨胀率和利率。
在收缩期和衰退期,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公司利润下降,失业率增加。
这两个阶段一般在产生过度供给或过度需求时发生,即经济中又产生了通货紧缩或利率上升。
经济周期的变化会直接影响经济增长。
在扩张期和繁荣期,企业的利润率可能会增加,这可能导致更多的投资和更高的经济增长率。
相反,在收缩期和衰退期,企业的利润率可能会下降,导致投资机会减少,从而导致经济增长率下降。
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间内生产总值的增加。
与经济周期不同,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不是短期的。
经济增长可以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储蓄、优化税制和扩大贸易等方式来实现。
劳动生产率是指每个工人每小时生产的产品数量。
如果一个企业可以更有效地使用其工人和其他资源,并生产更多的产品,则该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将增加。
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最简单的方法是使用更好的技术和设备。
因此,政府可以通过创新,投资和其他方式来鼓励企业采用更好的技术和设备。
增加储蓄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因为储蓄可以用来投资。
政府可以通过提供税收激励和刺激文化改变来鼓励人们增加储蓄。
例如,政府可以鼓励人们购买国债,或者提供税收抵免,以奖励人们储蓄。
优化税制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促进企业投资,进而促进经济增长。
政府可以通过降低税率、减少税收壁垒和简化税收程序来优化税制。
扩大贸易可以提高劳动效率,促进竞争,降低价格并提高效率。
政府可以通过与其他国家达成自由贸易协议来扩大贸易。
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

经济增长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的核算方式:当将产出的增长分为两个不同的来源:生产要素的增加和技术进步。
当生产要素只包括资本和劳动,则主张核算方式把产出的增长分解为资本增加、劳动增加和技术进步三个来源。
增长核算方程:设经济的生产函数为:(,)Y AF N K = ①式中,Y,N 和K 为总产出、投入的劳动量和投入的资本量,A 为解决的技术状况,或称为全要素生产率。
(,)N K Y MP N MP K F N K A ∆=⨯∆+⨯∆+⨯∆ ②N MP 和K MP 分别为劳动和资本的边际产品。
方程式②整理可得:N K MP N MP K Y A Y Y Y A⨯∆⨯∆∆∆=++ ()()N K MP N MP K Y N K A Y Y N Y K A⨯⨯∆∆∆∆=++ ③ 在竞争性的市场上,厂商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是,将要素需求量固定在使要素的边际产量等于要素实际价格的水平上。
因此,表达式N MP N ⨯和K MP K ⨯分别为劳动和资本的收益,从而表达式N MP N Y ⨯称为劳动收益在产出中所占的份额,简称为劳动份额,并计其为α。
而表达式K MP K Y ⨯称为资本收益在产出中所占的份额,简称为资本份额,并计其为β。
由此,式③可改写为:Y N K A Y N K Aαβ∆∆∆∆=⨯++ 产出增长=(劳动份额X 劳动增长)+(资本份额 X 资本增长)+技术进步A Y N K A Y N Kαβ∆∆∆∆=-⨯- A A∆被称为索洛余量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基本假定: (1) 社会储蓄函数 ()S s Y =式中,s 是作为参数的储蓄率。
(2) 劳动力按照一个不变的比率n 增长2. 基本方程索洛推导出的新古典增长的基本方程为:()k sy n k δ∆=-+式中k 为人均资本,s 为储蓄率,y 为人均产量(y=f(k)),n 为劳动力的增长率,δ为资本的折旧率。
从而sy 为社会的人均储蓄;()n k δ+为新增劳动力所配备的资本数量和资本折旧,称为资本广化(意味着为每一个新生的工人提供平均数量的资本存量);k ∆为人均资本的增加,称为资本深化(意味着每个工人占有的资本存量上升)。
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

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是经济学中不可忽视的两个重要概念。
经济增长指的是经济总量在一段时间内的不断扩大,通常以国民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为衡量标准。
经济周期则是指经济活动在一段时间内的波动和循环,包括繁荣、衰退、复苏和萧条四个阶段。
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也是社会进步和国家富强的重要保障。
通过不断提高生产效率、丰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改善环境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途径,经济增长能够实现更好的资源配置和分配,促进国家全面发展。
然而,经济增长并非一帆风顺,与之相伴的是经济周期的周期性波动。
经济周期是由内外部因素不断作用下的自然结果。
内部因素包括投资、消费、出口等经济活动,外部因素则包括国际经济环境、政治局势等。
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使得经济活动呈现出周期性的波动,从而形成经济周期。
经济周期通常包括四个阶段:繁荣、衰退、复苏和萧条。
繁荣阶段是经济活动迅速增长、市场需求旺盛、就业率高企的阶段。
随着繁荣阶段的延续,一些问题逐渐显现,如投资过热、通货膨胀加剧等,这将引发衰退阶段。
衰退阶段是经济活动下滑、生产减少、企业倒闭增多的阶段,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就业率下降。
复苏阶段是衰退后的阶段,经济活动开始恢复,市场需求增长,企业重新振兴,就业率开始回升。
最后是萧条阶段,当经济活动无法恢复,市场需求持续低迷时,经济进入低迷状态。
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相辅相成,相互影响。
经济周期的起伏波动会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而经济增长则能够缓解经济周期的波动。
在经济周期的繁荣阶段,经济增长可以进一步促进经济的蓬勃发展,而在经济周期的衰退阶段,经济增长也能够为经济提供动力和支持。
为了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和更好地应对经济周期波动,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这包括宏观经济调控、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改善金融市场监管等。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稳定经济增长,同时减轻经济周期的影响。
经济发展中的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

经济发展中的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经济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其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两个相互作用的概念。
本文将探讨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在经济发展中的关系,并分析其对经济的影响。
一、经济周期的概念和特征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在一定时间内所经历的上升和下降的波动过程。
其周期性的变化使得经济处于不断演进的状态,包含了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等不同阶段。
1. 繁荣期繁荣期是经济周期中的上升期,经济增长处于高速阶段。
在这个阶段,生产活动蓬勃发展,就业率上升,利润增加,投资增加,消费信心高涨等。
2. 衰退期衰退期是经济周期中的下降期,经济增长开始放缓。
在这个阶段,生产活动逐渐减少,就业率下降,企业利润减少,投资和消费信心下降等。
3. 萧条期萧条期是经济周期的低谷期,经济增长出现负增长甚至停滞不前的情况。
在这个阶段,生产活动减少,失业率上升,企业利润下降,投资减少,消费信心低迷等。
4. 复苏期复苏期是经济周期中经济从低谷回升的过程,经济增长重新启动。
在这个阶段,生产活动开始逐渐复苏,就业率回升,企业利润增加,投资和消费信心逐渐恢复等。
二、经济周期对经济的影响经济周期的波动对经济有显著的影响,不同阶段的经济表现会导致不同的社会与经济问题。
1. 就业问题经济周期的变动直接影响到就业市场。
在繁荣期,企业生产活动增加,需求的增长会刺激就业机会的增加;而在衰退和萧条期,企业为了应对不确定性,往往会采取裁员措施,导致失业率上升。
2.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往往伴随着需求的增加和价格上涨,这可能引发通货膨胀问题;而经济周期的下降阶段则可能导致需求下降和价格下跌,引发通货紧缩问题。
3. 政府财政与货币政策经济周期的波动对政府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带来挑战。
在繁荣期,政府会采取紧缩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防止通货膨胀;而在衰退和萧条期,则可能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复苏。
三、经济增长的概念和影响经济增长是指经济总量的扩张,即国民经济综合实力的增强。
第三节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第八章 经济增长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 宏观经济学课件高鸿业

第三节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一、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假设 二、人均生产函数 三、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基本方程 四、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稳态分析 五、稳态的变动:sy=(n+δ)k 六、资本的黄金律水平 七、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述评 八、最优经济增长途径
一、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假定
(1)社会储蓄函数为S=sY,式中,s是作为参数的储蓄率。
第三节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前景果真如此黯淡?20世纪50年代,黄金时代真的来 临了。
一部分西方经济学学者认为哈罗德 -多马经济 增长模型的结论过于悲观,而且也不符合战后西 方国家经济发展的事实。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 方各国的经济发展经验表明,各国的国民收入虽 然经常处于波动之中,然而却还没有出现过哈罗 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所指出的那种大起大落的状 态。为了改变这一情况,一些西方学者 20世纪50 年代提出了不同的经济增长模型。其中以美国的 经济学家索洛提出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最为有 名。
(2)假定有资本和劳动两个生产要素,且两个要素能相 互替代,资本和劳动能够以可变的比例组合。在此假定下, 资本产出比率即资本生产率是可变的。
(3)劳动力按一个不变的比率n增长。
(4)生产的规模报酬不变。并且资本与劳动的边际生产 率递减。
(5)市场是完全竞争型的,价格机制起着主要调节作用。 因而劳动和资本的边际生产率分别决定工资和利润,资本 和劳动这两个生产要素都可以得到充分利用。于是对哈罗 德模型来说有意义的实际增长率与均衡增长率之间的背离 状态,对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就失去了意义。
稳态中,总产出的增长率=资本存量增长率 =劳动人口增长率。
四、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稳态分析
(二)稳态的条件
根据定义,要实现稳态,即Δk=0,则人均储 蓄必须正好等于资本的广化。换句话说,新古典 增长理论中的稳态的条件是: sy=(n+δ)k
第8章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

如当政府对这种过热的状态进行 调整时,又会带来经济增长速度 的下降。
经济体制变动
人们对今后经济增长的预期比较乐观时,就 愿意增加消费或投资,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预期变化
技术进步状况
当技术进步较快时,经济增长的速度 较快;当技术进步缓慢时,经济增长 就比较缓慢。
23 二、经济周期与经济波动
第八章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
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资本的效率 提髙就会带来经济增长。
10 一、经济增长理论
第八章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
(三)经济增长的因素分解
(1)两因素分解法
两因素分解法即假定其他因素不变,把经济增长看作某一项生产要素,认为经济增长是劳动 或资本与其生产率作用的结果,即把经济增长率按劳动和劳动生产率两项因素进行分解。其计算 公式为:经济增长率=工作小时数的增加率+每小 时产出的增加率
(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1)经济增长的含义与衡量 经济增长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总产出与前期相比所实现的增长。通常用国内生
产总值(GDP)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来衡量(人均GDP)。
①经济增长速度的衡量
经济增长速度可以使用经济增长率(G)进行度量。假定本年度经济总量的增量为ΔYt,上年 所实现的经济总量为Yt -1,则经济增长率的计算公式为: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指按着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调整经济发展各因素的配置方式和利用方法, 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到科学发展的轨道上。
30 三、经济发展理论
第八章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容
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
1 转变。
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教学目的在短期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基础上,分析长期国民收入的决定。
通过本章的学习,同学们需要掌握的内容有:1、对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的一般认识;2、乘数-加速数模型。
3、对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一般认识;4、不包含技术进步的经济增长模型;5、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定义与衡量经济在沿着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的增长过程中,常常伴随着经济活动的上下波动,且呈现出周期性波动的特征。
无论是讨论经济增长,还是分析经济周期,都与潜在产量或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这个概念紧密相关。
所谓潜在产量,就是指在现有资本和技术水平条件下,经济社会的潜在就业量,即充分就业量所能生产的产量。
由于短期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假定:资本和技术水平在短期内是不变的,因此,与充分就业所对应的总供给曲线就是一条垂线,见图3-1。
实际产量的高低直接取决于总需求。
P ASP1 E1AD1P0AD00 Y0Y1Y图3-1 古典宏观经济模型:充分就业模型但是,在长期内,假设资本和技术水平不会发生变动是不现实的。
当资本和技术水平发生变动时,就会导致与充分就业相对应的总供给曲线向右边移动1,把不同时间的潜在产量描述在图8-1上,就可以得到潜在产量的变动趋势,或称GDP的变动趋势,它描述了经济中当生产要素被充分利用时,GDP所经过的过程(见虚线)。
给定一个特定时期,图8-1中的虚线所对应的产量即为经济中现有资源被充分利用所能生产的产量,即潜在产量。
而实际GDP相对于潜在GDP的上升(扩张)或下降(收缩或衰退),就构成了经济周期。
增长理论2和周期理论分别讨论这两种现象。
产量实际GDP潜在GDPCDB EA0 时期图8-1 潜在GDP与实际GDP二、经济周期(一)经济周期的定义和阶段1、经济周期(business cycle,trade cycle),又称商业周期或商业循环,1这里讨论的是一种正常情况。
当然,战争和自然灾害等非正常情况将导致潜在产量向左边移动,即减少。
2杰弗里萨克斯《全球视角的宏观经济学》,费方域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P004 “宏观经济学相比,增长理论研究角度的特点是:第一,研究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问题和何种长期增长率(指增长的趋势,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本期潜在增长率,而不是现实的实际增长率)为最优增长率的问题。
而宏观经济学要研究经济为何以高于或低于最优增长率的速度是指国民总产出、总收入和总就业的波动。
这种波动以经济中的许多成分普遍而同期地扩张或收缩为特征,持续时间通常为2-10年。
在现代宏观经济学中,经济周期发生在实际GDP相对于潜在GDP上升(扩张)或下降(收缩或衰退)的时候。
2、经济周期的阶段经济周期的形式虽然不规则,但它们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A、萧条或危机阶段,它是经济周期的谷底;B、复苏阶段;C、繁荣阶段;D、衰退阶段、E、回到萧条阶段。
也可以把A-C统称为扩张阶段,把C-E统称为衰退阶段。
当经济处于衰退阶段,具体表现是:①消费者购买急剧下降,同时,汽车和其他耐用品的存货会出人意料地增加。
由于厂商会对此做出压缩生产的反应,所以实际GDP会下降。
紧随其后,对工厂和设备的企业投资也急剧下降。
②对劳动的需求下降。
首先是平均每周工作时间减少,其后是被解雇员工的数量和失业率上升。
③产出下降,导致通货膨胀步伐放慢。
对原材料的需求下降,导致其价格跌落。
工资和服务的价格下降的可能性比较小,但在经济衰退期它们的增长趋势放慢。
④企业利润在衰退中急剧下滑。
由于预期到这种情况,普通股票的价格一般会下跌,同时由于对贷款的需求减少,利率在衰退时期一般会下降。
经济周期扩张阶段的情景与上述情况正好相反。
3、经济周期的划分①朱格拉周期:世界上第一次生产过剩危机于1825年发生于英国,以后经济学家们就注意并研究这一现象,但他们大多把危机作为一种独立事件加以研究。
1860年法国经济学家C·朱格拉在《论法国、英国和美国的商业危机及其发生周期》一书中指出,危机或恐慌并不是一种独立现象,而是经济中周期性波动的三个连续阶段(繁荣、危机和清算)之一,这三个阶段的反复出现就形成了经济周期。
他还根据自己对生产、就业和物价指标等的研究,确定经济中平均一个周期为9-10年。
这就是中周期,或称朱格拉周期。
美国经济学家A·汉森把这种周期称为主要经济周期,并增长?为什么会发生“过热”或“萧条”,并从中寻找“熨平”波动,实现最优增长的办法。
”根据统计资料,计算出美国1895-1938年共有18个这样的周期,其平均长度是8.35年。
②基钦周期:1923年英国经济学家J·基钦在《经济因素中的周期与趋势》中研究了1890-1922年间英国和美国的价格、银行结算、利率等指标,指出经济周期实际上有主要周期和次要周期,主要周期就是中周期,次要周期为3-4年一次的短周期,又称基钦周期。
A·汉森根据统计资料,计算出美国1808-1938年间共有38个这样的周期,其平均长度是3.51年。
③康德拉季耶夫周期:1925年俄国经济学N·康德拉季耶夫在《经济生活中的长期波动》中研究了美国、英国、法国和其他国家长期的时间序列的资料,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有一种为期50-60年,平均长度为54年左右的长期波动。
这就是长周期,又称康德拉季耶夫周期。
④库兹涅茨周期:1930年,美国经济学家S·库兹涅茨在《生产和价格的长期运动》中提出了一种与房屋建筑相关的经济周期,这种周期长度在15-25年之间,平均长度在20年左右。
这也是一种长周期,被称为库兹涅茨周期。
这种周期与人口增长所引起的建筑业的增长和衰退相关,是由建筑业的周期性变动引起,又称建筑业周期。
⑤熊彼特周期:一种综合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持对朱格拉周期、基钦周期和康德拉季职夫周期进行了综合分折。
熊被持认为,每一个长周期包括6个中周期.每一个中周期包括三个短周期。
他以重大的创新为标志,划分了三个长周期。
在每个长周期中仍有中等创新所引起的波动,这就形成若干个中周期。
在每个中周期中还有小创新所引起的波动.这就形成若个短周期。
(二)经济周期理论在随后的经济周期理论中,我们将主要分析图8-1中实际GDP围绕潜在GDP进行周期性波动的原因。
①纯货币理论:这种理论认为,经济周期的形成原因是由于货币信用过度扩张。
该理论的主要代表是货币学派的人物,如弗里德曼、霍特里等。
他们认为,经济周期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货币因素,在于货币需求与供给之间的不协调。
在他们看来,货币的需求相对稳定,而货币的供给则表现出不稳定。
现代货币信用制度由于法定准备率的规定很容易产生货币的乘数效应。
随着货币信用的扩大,总需求上升,产品生产增加,形成繁荣。
一旦信用扩张过度,银行为了避免风险而紧缩货币。
紧缩货币使需求急剧下降,但此时供给已经创造出来,供给调整赶不上需求的调整,衰退和危机也就不可避免。
由此得出结论,经济周期是货币剧烈增减的结果。
既然货币数量增减是经济周期的唯一原因,那么经济周期也应该唯一由货币信用政策来消除。
在纯货币信用过度论看来,中央银行执行旨在调整货币供给的货币政策加剧了原本不稳定的货币供给的波动,他们主张运用单一货币规则,即货币供给量变动与国民收入水平保持某一比例,以此来达到烫平波动的目的3。
②投资过度理论:一种用生产资料投资过多来解释经济周期的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投资过大,从而生产资料生产过多是经济周期的根本原因。
持这种观点的经济学家主要是哈耶克、米塞斯、卡塞尔和威克塞尔等。
投资过度论认为,货币市场决定市场利息率,而资本的供求一致决定自然利息率。
当市场利息率低于自然利息率时,企业就会有超额利润,企业竞相扩大投资,引起投资品价格上涨及整个物价水平的普遍上升,这样就更加刺激了用于投资品生产的投资,它给投资品供给者带来收入,从而引起消费增加,形成经济活动的扩张。
只要市场利息率低于自然利息率,这种经济的扩张就会继续下去;反之,若市场利息率高于自然利息率,企业就3是货币主义的政策主张。
为了防止货币成为经济混乱的原因,给经济提供稳定的运行环境,按平均国民收入的增长率来规定并公开宣布一个长期不变的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是货币政策唯一的最佳选择。
这种使货币供应量在一定时期(如一年)按固定的比例增长的主张便被称为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
依照货币主义的观点,最优的货币政策是按单一的规则控制货币供给量,其货币增长速度等于经济增长率加上通货膨胀率。
货币主义者反对凯恩斯主义的相机行事的货币政策,而主张以既定的数量规则来防止货币政策的摇摆性。
弗里德曼的“单一规则”货币分析逻辑是这样的:货币供给要与货币需求相适应,从货币需求角度出发,货币需求主要由恒久性收入决定。
由于恒久性收入具有高度的稳定性,所以受恒久性收入支配的货币需求也是稳定的,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也是不大的。
既然如此,就必须以稳定的货币需求函数为基础,所以货币供给也应该是稳定增长的,货币当局将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货币供应量始终不变地以一种固定的比率增加,并大致与经济增长率相适应的政策,就称为“简单规则”的货币政策。
由于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是物价水平发生变动的最根本的决定因素,通货膨胀是物价水平持续、普遍的上升,所以医治通货膨胀就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的过度增长来实现。
会因得不到正常利润而亏损,从而减少投资,投资品价格下跌,投资品供给者减少投资品供应,投资品供给者收入减少,又引起消费萎缩,使整个经济活动收缩。
由此可见,在资本市场的货币利息率和实际利息率分离的作用下,若投资品的需求相对于消费品增加时,生产就会从资本化程度较低的方式向较高方式转化,引起扩张;反之,生产由资本化程度较高的方式向较低的方式转化,就引起经济收缩。
这种结构转化可能产生于纯粹的货币膨胀和信用扩张,也可能产生于新发明、新市场开辟等因素,从而这些因素是引起经济周期的原因。
基于上述分析,威克塞尔、哈耶克等人提出了使货币保持中性4,使货币对价格形式和生产的资本化程度不发生影响,以此稳定克服周期波动。
为此,他们主张必须使货币总流通量保持固定不变,使一切价格都完全伸缩自如,一切长期契约都建立在对未来价格变动的准确预测的基础上,从而避免与资本的实际供求相背离的信用扩张和收缩5。
③创新理论6:创新理论认为,经济周期是企业创新的结果。
这一理论是由熊彼特提出来的。
他认为,创新是提供新产品或劳务,引进新生产方法,采用新原料,开辟新市场和建立新企业组织形式等行为。
创新可以提高生产率,增加利润,引起投资增长,从而刺激经济增长。
同时,创新也4货币中性是指货币供给的增长将导致价格水平的相同比例增长,对于实际产出水平没有产生影响。
货币是中性还是非中性,就是看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对一般价格水平和实际利率及产出水平的影响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