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镇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

合集下载

古城镇 旅游的开发

古城镇 旅游的开发
4、南诏古镇古村落群,主要分布在云南, 以和顺为代表。
5、江南水乡古镇古村落群,分布在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和海, 以江南六镇以及朱家角为代表。 6、徽派古村落群,重要分布安徽江西, 以西递、婺源为代表。 7、岭南古村落群, 主要分布在福建 ,广东,以永定开平为代表。 8、湘黔古镇古村落群,布在湘南、贵州, 以凤凰古城、青岩为代表。
由于几大古镇都处于江南,所以具有明显的江南水乡特征。 大都是重复性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氛围。很难形成差 异化的突破。
1.古城镇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
(3)、游览观光多、休闲度假少
目前,古镇大多是以接待观光客为主,还是典型的门票经 济,还没有完全形成真正的休闲、度假市场,而后者恰好是 旅游收入的主要来源。
1.古城镇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
(
4)、产业缺乏突破
目前江南古镇的旅游发展几乎全依赖于古镇的旅游收入, 缺乏对古镇发展的产业突破尝试。
2.凤凰古城案例
(1)有力的宣传

5 月份邀请湖南卫视《新青年》、 7 月份邀请凰古 城文化遗产的保护带来了明显的压力。任何游客 进《快乐大本营》等栏目到凤凰录制节目,宣传凤 凰
三、古镇旅游开发的案例
1.古城镇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

(1)、就古镇做古镇
在分析的古镇中,除了周庄和高科技产业联动以外。期于几 乎全是单纯的依靠门票收入来带动古镇的保 护和发展。没有形成古镇以外的附加值。旅游产业 要素比较匮乏。还处在就古镇做古镇的局面。
1.古城镇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

(2)、产品同质化明显
3.我国当前古城镇开发的现状问题

再者,开发商急功近利,重商业轻文化。有些古城镇开发 项目在规划定位时,过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不 尊重城镇原有的文化特性,随意增设或删减景点设施,甚 至不惜破坏整体布局和格调,采用大量仿古建筑或现代建 筑,造成改建后的古城镇与原始城镇在风格、文化气质上 相冲突,使得古城镇完全失去了应该有的灵魂韵味。最终 造成古城镇的形象、吸引力及后期运营效果大打折扣。

民族地区古镇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民族地区古镇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民族地区古镇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研究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民族地区的古镇文化遗产日益受到关注与重视。

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不仅可以推动旅游业的发展,还可以增强当地居民的文化认同和自豪感。

因此,研究民族地区古镇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有助于推动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并保护地方文化遗产。

一、民族地区古镇文化遗产的特点民族地区的古镇往往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时代特色。

古镇中的建筑、街道、遗址、传统手工艺品等都是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这些古迹在历史长河中承载着过去的文化和历史,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同时,民族地区的古镇也有着一些共性。

例如,多数民族地区的古镇主要集中在山区和水乡地区,地形复杂,自然环境优美,以及民俗文化传承较为完整。

这也决定了古镇的旅游开发需要注重保护自然、人文环境和传统文化内涵,不能过度商业化,要注重文化内涵的传承和开发。

二、民族地区古镇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模式1.文化遗产保护与继承古镇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首要任务就是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继承。

因为民族地区的古镇中,存在着大量属于世界文化遗产或国家级文化遗产的建筑和景观。

旅游开发需要考虑到保护性开发原则,尽量减少对自然、历史和文化环境的破坏。

2.历史人文文化内涵的挖掘与整合民族地区的古镇具有独特的历史人文文化内涵,旅游开发需要挖掘这些内涵。

例如,传统手工艺品、民俗文化、历史遗迹等都是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保护文化内涵的实践,可以采用慢旅游模式、文物复原、历史文化体验等方法,让游客可以更好的认识和体验当地文化。

3.景点与商业的平衡旅游开发需要考虑到商业和景点的平衡,不能完全追求商业利润而破坏景点的文化内涵。

旅游开发需注重在经济和生态间寻求平衡和发展,让景点和商业相互依存,达到带动数以千计的地方居民增收的效果。

4.联合旅游开发民族地区的古镇大多与周边景点、地方村庄联合开发,以形成丰富的旅游线路。

例如,可以将塞罕坝林区、云冈石窟、草原、湖泊景点等结合起来,共同推出一条与民族地区古镇文化遗产相关的旅游线路。

崇武古城闽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崇武古城闽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崇武古城闽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崇武古城位于福建省漳州市的南端,是中国闽南地区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古城之一。

崇武古城以其独特的闽南风情、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古老的城市风貌而闻名于世,是闽南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崇武古城的旅游资源开发成为了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研究课题。

本文将对崇武古城闽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

一、崇武古城的历史文化底蕴崇武古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是中国闽南地区最早形成的镇城之一。

古城内保存着大量的历史建筑和古老的街巷,这些建筑展现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貌,历史建筑群包括古城墙、城门、祠堂、戏台等,构成了一幅独特的历史画卷。

崇武古城还是闽南地区的重要港口之一,古代航海贸易文化与崇武古城的发展密切相关,这为古城增添了不少历史文化色彩。

闽南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语言文字、建筑艺术、美食文化、宗教信仰等多个方面,深深影响着崇武古城的风景和人文景观。

崇武古城的建筑风格与闽南建筑相似,具有独特的风格特征;崇武古城的饮食文化也深受闽南美食的影响,是闽南特色美食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古城内还保存着众多寺庙和庙会,闽南地区的宗教信仰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展现。

崇武古城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厚,为其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了丰富的内在条件。

二、崇武古城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崇武古城的旅游资源逐渐得到了开发和利用。

古城内的历史建筑得到了一定的保护和修缮,成为了游客游览的热门景点;古城周边的传统手工艺品也得到了一定的宣传和推广,成为了当地旅游特色产品;古城内还举办了一些文化活动和民俗表演,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参观。

崇武古城旅游资源开发还存在一些问题。

古城的保护和管理还不够完善,一些历史建筑和文物的保护工作有待加强;古城内的旅游设施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游客的游览体验不够完美;古城的宣传和推广力度不够,知名度和美誉度亟待提升。

尽管崇武古城的旅游资源开发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仍有很多方面有待改进和加强。

国内古镇旅游研究综述

国内古镇旅游研究综述

国内古镇旅游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古镇旅游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吸引了大量游客的目光。

国内古镇旅游研究在近年来逐渐受到学术界的关注,成为旅游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

本文旨在综述国内古镇旅游研究的现状、发展趋势及主要研究成果,以期为古镇旅游的健康发展和学术研究的深入推进提供参考。

本文将首先梳理国内古镇旅游研究的起源与发展,分析古镇旅游在国内旅游市场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随后,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评价,总结古镇旅游研究的主要领域和热点,包括古镇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古镇旅游的市场营销与品牌建设、古镇旅游的社会影响与文化传承等方面。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探讨古镇旅游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包括研究方法的创新、研究视角的拓展以及研究成果的应用转化等。

通过本文的综述,旨在为国内古镇旅游研究提供一个全面、系统的视角,以期推动古镇旅游研究的深入发展,为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二、古镇旅游的概念与特点古镇旅游,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旅游形式,近年来在国内逐渐受到广泛的关注与追捧。

它指的是以拥有一定历史积淀、文化底蕴和自然风貌的古镇为载体,通过向游客展示其独特的建筑艺术、传统工艺、地方文化和民俗风情等,来满足游客对于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双重需求的旅游活动。

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古镇作为历史的见证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记忆。

这些古镇往往有着数百甚至上千年的历史,其建筑风格、街巷布局、传统工艺等方面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自然风光优美:许多古镇都位于山水之间,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

古镇与山水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为游客提供了极佳的视觉享受。

民俗风情独特:古镇居民的生活方式、传统节庆、风俗习惯等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游客在古镇旅游中,可以亲身感受到这些独特的民俗文化,增强了旅游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可持续发展性强:古镇旅游强调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注重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南浔古镇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问题探讨

南浔古镇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问题探讨

南浔古镇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问题探讨南浔古镇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是国家AAAAA级景区,被誉为“江南水乡小垣千古韵”、“小乌镇”的姊妹镇。

南浔镇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遗存,古建筑、民俗文化和风景区等旅游资源丰富,但由于旅游业的繁荣发展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南浔古镇的自然和文化环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针对南浔古镇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一、加强景区管理南浔古镇需要加强对游客的管理,增设监控设备、加强巡逻力度,规范游客行为,遏制游客涂鸦、乱扔垃圾等不当行为。

同时,加强对旅游从业者的监管,要求旅游从业者规范经营行为,维护景区文化和自然环境。

二、加强对古建筑的保护南浔古镇拥有许多古建筑,需要加强对其的保护和修缮。

应该加强对古建筑的监测和维护,及时修缮受损的古建筑,保护好古建筑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三、加强文化传承南浔古镇的民俗文化传统丰富,需要加强对其的传承和保护。

可以开展文化活动,如传统婚礼、庙会、乡村游等,让游客了解和感受南浔古镇的文化底蕴。

四、选择游客流量南浔古镇是一个非常受游客欢迎的旅游景点,但过量的游客流量对景区的环境和文化都会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

应该通过合理规划来控制游客数量,确保景区的生态和文化环境不受破坏。

五、加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南浔古镇需要加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推广生态旅游和资源节约型旅游,同时通过提高旅游质量来吸引更多的高品质游客,减少低素质游客的涌入,从而达到保护景区生态环境和文化传承的目的。

总之,保护南浔古镇的生态和文化环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广大游客、旅游从业者和管理者共同参与。

只有充分发挥南浔古镇的文化和景观价值,控制游客数量,加强对旅游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才能实现南浔古镇的可持续发展和长远利益。

(完整版)阆中古城旅游资源开发提升研究

(完整版)阆中古城旅游资源开发提升研究

阆中古城旅游资源开发的提升研究-旅游管理阆中古城旅游资源开发的提升研究黄骁阳东浦一、阆中古城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在还未发展旅游业之前,阆中古城只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小县城。

当地人们都靠务农和外出打工来维持生计。

近年来,阆中古城的旅游业蓬勃发展,阆中古城将“修旧如旧”作为古城区开发的主导思想。

经过对一系列基础设施的完善,2013年,阆中古城被正式评定为5A级的旅游风景区。

二、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一)旅游资源开发缺乏深度跟大多数古城镇旅游景区一样,阆中古城旅游景区的产品出现雷同。

缺乏当地特色,阆中古城拥有独一无二的风水文化,但对其并未深入挖掘,仍然停留在走马观花式的旅游形式上。

(二)体验型的旅游产品较少阆中古城虽然已有嘉陵江游船、观看大型实景演出、熊猫乐园等旅游体验项目,但体验型的旅游产品开发力度不够,不具备较大的竞争力。

(三)基础设施有待完善旅游旺季,游客蜂拥而至,古城已超负荷运作,对相应的配套基础设施提出了挑战。

交通设施不完善,导致交通瘫痪。

古城的住宿也供不应求,全阆中的宾馆床位容纳不了如此多的游客,旅游娱乐设施及旅游商品开发都还有待提升。

三、阆中古城旅游资源开发的提升对策(一)完善产品体系旅游产品体系的构建上需要重点突出主题旅游产品,遵循多样性的原则,再适度开发一些辅助性的旅游产品,使整个旅游产品体系主次结合、内容丰富多样。

阆中古城目前的旅游产品体系是以古城区为核心,四周环绕其余的各个景点。

根据阆中古城现有旅游景点的实际情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旅游产品体系。

1.打造茶文化休闲街。

阆中历史上为产茶区,君山茶、西山茶都相当有品位,现今阆中的茶馆很多,完全有潜力打茶文化牌。

打造茶文化一条街,设置一些茶具美学馆、科学饮道馆、保健茶点坊、茶文化演艺园等,给远道而来的游客提供一个幽静、放松心灵的环境。

2.打造农业观光园。

依山傍水的生态环境使得当地有丰富的农业资源,这就为开发绿色有机食品或是采摘类旅游产品提供了条件。

古镇旅游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古镇旅游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古镇旅游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一、引言古镇旅游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兴旅游形式,它以文化遗产和历史风貌为依托,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

然而,在古镇旅游开发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问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古镇旅游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景区环境破坏问题1.1 建设规划混乱在很多古镇旅游开发过程中,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导致建设项目无序进行,给景区环境造成破坏。

例如,在扩建酒店或商业设施时会忽视对历史建筑和自然环境的保护。

**对策:**制定完善的综合规划,明确建设目标和步骤。

同时加强监管力度,严格执行相关法规和政策,保障景区环境不被破坏。

2.2 垃圾处理不当随着游客数量增加,垃圾产生量也相应增加。

部分景区未能及时处理垃圾,导致环境脏乱差。

垃圾对古镇的风貌和文化价值构成了一定的威胁。

**对策:**加强景区卫生管理,增加垃圾桶以方便游客投放垃圾,并设立专门的清理机构,确保及时清理和处理垃圾。

三、商业开发与保护冲突问题3.1 商业化程度过高一些古镇旅游景区为了迎合商业需求,盲目引入大量商业设施,打造“网红古镇”。

这种过度商业化破坏了古镇原有的历史文化氛围,使得整个景区变得浮华而失去了真正的魅力。

**对策:**在商业开发中要综合考虑文化保护与经济利益之间的平衡。

可以制定相关规定限制商业化程度,注重保护古镇独特的历史和人文风情。

3.2 商贩秩序混乱在部分古镇旅游景区中,各种商贩随意摆卖商品,导致景区秩序混乱。

这不仅影响了游客的体验,还可能给景区带来安全风险。

**对策:**加强商贩管理,制定明确的商贩摆卖规则,限制商贩数量和经营范围。

同时,加大执法力度,监督商贩按规定经营,维护景区秩序。

四、旅游服务质量问题4.1 缺乏专业人员一些古镇旅游景区缺乏专业的导游、讲解员等服务人员。

这导致游客无法深入了解古镇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从而影响了旅游体验。

**对策:**培养更多具备专业知识和良好服务意识的旅游从业人员。

古城、镇、村旅游开发模式及竞争态势分析

古城、镇、村旅游开发模式及竞争态势分析

爱国思想的诗句1、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

——杜甫2、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

——陈毅3、向来忧国泪,寂寞洒衣巾。

——杜甫4、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卢纶5、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

——李白6、宁做流浪汉,不做亡国奴。

——丰子恺7、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管子》8、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礼记·儒行》9、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就义诗》10、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

——陆游11、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秋瑾12、以国家之务为己任。

——韩愈《送许郢州序》13、爱国如命,见义勇为。

——蔡锷《致柏文蔚电》14、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15、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文天祥16、胸中有誓深如海,肯使神州竟陆沉!——郑思肖17、宁不知倾城与倾国。

——李延年《北方有佳人》18、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宋·陆游19、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宋·陆游20、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南园》21、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满江红》22、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关山月》23、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杜甫《小至》24、乘云径到玉皇家。

——刘克庄《木兰花慢·丁未中秋》25、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屈原《国殇》26、轻生本为国,重气不关私。

——南朝·江晖《雨雪曲》27、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28、东南西北效皇极,日月星辰奏凯歌。

——洪秀全《吟剑》29、闻道皇华使,方随皂盖臣。

——王维《送李判官赴东江》30、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

——李商隐《隋宫》31、楚国青蝇何太多,连城白璧遭谗毁。

——李白《鞠歌行》32、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33、绝域从军计惘然,东南幽恨满词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7月刊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
57古城镇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
□刘娇
(陕西理工学院历史系陕西汉中723001)
摘要:本文从我国古城镇旅游资源的发展现状及现有的开发模式,提出我国古城镇开发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及发展对策。

关键词:古镇旅游资源开发可持续发展
一、古城镇旅游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古镇旅游的发展处于不平衡的状态,古镇旅游由于开发时间较短,游客多集中在周庄、乌镇、丽江等知名度较大的古镇,大量游客的涌入影响了古镇原有的宁静气息,而旅游开发所带来的旅游房地产开发热潮又使这些古镇陷入了"圈地运动"。

除上述知名古镇以外,多数古镇的旅游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

一些新兴的古镇缺乏科学的旅游规划,镇内的商铺或餐馆只是在原有民居的基础上稍加处理就开始接客,旅游经营者对于古镇旅游的本质普遍不太了解,
并没有形成古镇旅游应有的文化氛围,而某些古镇管理者急功近利
的开发行为也对古镇的传统风貌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此外,古镇旅游资源在一定区域内的普遍性较强,由于开发深度不够,古镇旅游在发展中易出现旅游产品雷同,对于匆匆游玩的大众游客而言,很难体验到差异性,因而回游率不高。

二、古城镇旅游开发的资源条件
古镇原本不是作为一种旅游资源而存在,而是广大农村乡土建筑的聚落地。

但是,由于年代久远、建筑风格独特古朴、民风民俗淳朴,乡土人文气息浓厚、自然环境山清水秀、自然与人文交相融合,且因历
史、自然、地理、民俗、秉性等不同,各地古镇又呈现出区域化、多样化
的人文特色,这些条件构成了古镇旅游的基础条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古民居数量和分布地越来越少,这种稀缺性资源与现代化建筑景观、生活方式形成强烈差异,并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这一资源类型的旅游价值和经济价值逐步显现出来。

因此,具有古老、独特的建筑外观和丰富文化内涵的古镇逐渐作为旅游资源被开发出来,成为一种新兴的旅游产品类型。

具体来说,古镇之所以成为旅游吸引物,有着几
个方面的因素。

1、古城镇古老的建筑。

古镇建筑保存较好,并且特色鲜明,这是进行古镇旅游开发的物质基础。

古建筑最直观的价值在它的可观赏
性与独特性。

2、古镇古朴的环境。

古镇作为旅游吸引物,却并不只是依靠几处
古老的建筑,还有构成古镇框架的传统建筑格局,以及与之相融合的自然环境,即还必须要有较为协调一致的总体建筑风格与整体环境,
要求自然与人文交相融合、浑然天成,形成古朴的环境。

3、古镇的历史文化和深厚的人文内涵。

古镇大多历史悠久,人文
内涵丰富,有着悠久的历史沉淀和多种文化的相互交融。

历经千年人文濡染,许多古镇保存有大量历史文化遗迹,且人文荟萃,留下了神奇
的传说和文化古风。

4、与古镇相适应的居民恬淡的生活状态,民俗民风。

古镇的存
在价值是以其完整的文化形态而出现的,这一文化形态,不仅包括古建筑物、古朴的环境以及众多文物遗存这些凝固的、静止的事物,而且
还包括世代生活在这些老房子里的古镇人传统的生存状态,即他们传统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文化方式。

古镇最具特色与最具生命力
的特征正在于人与古镇的相生兼容,这是古镇固有风貌和生活结构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三、我国古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及发展对策
1、理清思路、转变观念、加强宣传
拥有古城镇旅游资源的各级政府、古镇居民及相关从业企事业单位,首先要从思想观念上转变,牢固树立古城镇旅游可持续发展的
观念,并以此作为发展古城镇旅游的核心指导思想,指导古城镇发展规划的制定。

在实际工作中,要加强宣传可持续发展理论,让公众认识其深远的现实意义及利害关系。

宣传重点应该放在保护上,不仅要在客源
地进行宣传,也要对古镇本身的居民进行宣传教育,让广大居民与游客深刻认识到保护古城镇资源对于自身利益与后代利益的重要性,
从而使居民与游客自觉地参与保护古城镇工作。

2、科学规划
科学规划是古城镇旅游开发的前提。

规划应该是全面系统的规划,
应包含古镇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市镇建设、土地管理、教育文化、
古镇遗产的保存修复、古镇旅游等规划的核心问题是要解决古城镇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关键要处理好开发与文物保护之间的关系问题。

有些古城镇在规划中不注意对整个历史风貌的维持,如周边广
告、
商业标志、电力通信电缆、路标及街道装饰与历史环境不协调,造成视觉污染等等,
这些问题在今后的规划和管理中都应注意。

3、遵循保护优先原则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当遇到多种利益发生冲突且难以平衡时,要遵循"保护优先"的原则,
顾全大局,以长远、全局利益为重,而不能只顾眼前与地方利益。

要树立"古城镇旅游开发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古
城镇保护"的古城镇旅游开发理念。

由于历史原因,
导致我国古城镇很多文化遗产遭到严重破坏甚至消失。

对于那些受损或消失的部分,在原真性、整体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对于现存较好的文化遗产,
一定要十分珍惜,要尽最大努力保全它们,在实际工作中,
遇到争议先搁置。

4、遵循合理开发原则合理开发,就是一方面要做到有约束、有限制的开发,尽量少开发,
多利用,尊重历史的原貌,不能为追求短暂的经济利益而牺牲整个古城镇的历史文化价值,杜绝缺乏科学规划的盲目开发。

重复建
设的粗放型开发模式不能采用,
侧重软开发,即文化价值方面开发;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古城镇的环境容量、
资源承载力,严格控制游客数量,
严防由于游客的超载带来古城镇生态环境、文化遗产的破坏。

参考文献:[1]余龙飞,肖亚波.汉中三大古镇漫谈[J ].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10):309.
[2]谢艳凤,李耀战,吴琳,等.浅谈旅游与区域的发展[J ].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0,(8):34.[3]谢艳凤,吴琳,李耀战,等.对陕南旅游形象的初步探讨[J ].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0,(8):166.
[4]石全平,闫新慰,谢文平,等.浅谈我国老年旅游市场的开发和营销策略[J ].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0,(8):167.[5]石全平,赵琨,吴琳,等.对当前地方政府"旅游热"的理性思考[J ].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9):301.
[6]高优仙,刘文静,唐玲娣,等.对农家乐的理性分析[J ].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9):302.[7]王沛,刘军波,许军让,等.旅游业对社会的影响[J ].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0,(7):11.
[8]邱晓艳,王沛,刘田天,等.论旅游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及其对策[J ].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10):258.
[9]赵丹莉,陈小丽,李晓萌,等.以商洛为例谈欠发达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问题[J ].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10):265.
[10]刘军波,范亚静,张姣,等.关于不发达地区旅游业发展的若干问题--以汉中为例[J ].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11):277.[11]张姣,刘军波,刘田天,等.浅议汉中旅游景区发展中的问题及建议[J ].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11):278.
[12]谢艳凤,吴琳,李耀战,等.汉中民俗与审美[J ].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11):338.
[13]陈瑞,刘军波,许军让,等.浅谈我国旅游环境保护与旅游可持续发展[J ].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1,(3):314.
[14]陈瑞,何磊,许军让,等.关于西北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考[J ].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1,(4):303.
作者简介:刘娇(1990-),女,重庆人,陕西理工学院历史系旅游管理专业08级本科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