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结构抗震设计授课教案

合集下载

结构抗震设计教学设计

结构抗震设计教学设计

结构抗震设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本文旨在讲解结构抗震设计的教学设计,以便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结构抗震设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掌握结构抗震设计的方法,并能够应用到实践中,为建筑物的安全提供保障。

二、教学内容1.结构抗震设计的理论基础了解结构抗震设计的原理和基本理论,掌握地震对建筑物造成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结构设计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2.结构抗震设计的实践应用学习如何对建筑物进行结构抗震设计,主要涉及结构形式、结构配置、结构计算和结构监测等方面。

3.结构抗震设计的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深入了解结构抗震设计在实践应用中的具体表现和效果。

三、教学方法1.讲授理论知识,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等方式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进行实践操作,例如针对某个建筑物进行结构抗震设计,并通过计算验证其效果。

3.观看相关的视频资料并进行讨论和思考。

四、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评价评估学生理解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的程度,以及学生的表现和参与度。

2.实践课评价评估学生对实践操作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以及学生对工具和软件的运用能力。

3.课程考核对学生进行笔试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进行整体评分。

五、教学资源1.教学课件2.实验室3.网络资源:相关论文、案例及参考书籍等。

六、总结结构抗震设计是建筑学中重要的一部分,掌握其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能力对于保障建筑物的使用安全至关重要。

通过本文的教学设计,旨在使学生对结构抗震设计有深入的理解和实践应用能力,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技能和能力,为建筑行业做出更多的贡献。

工程结构抗震教案设计模板

工程结构抗震教案设计模板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地震对工程结构的影响,掌握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

2. 掌握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反应分析方法,包括反应谱分析和时程分析法。

3. 了解不同结构体系的抗震设计方法,包括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钢结构等。

4.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工程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1. 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反应分析方法。

2. 不同结构体系的抗震设计方法。

教学难点:1. 反应谱分析和时程分析的计算过程。

2. 复杂结构体系的抗震设计。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地震吗?地震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2. 引入主题:今天我们将学习工程结构抗震设计,了解如何使建筑物在地震中保持稳定。

二、地震基本知识1. 地震的定义、成因、分类。

2. 地震波的传播、地震烈度、地震震级。

3. 地震对工程结构的影响。

三、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1. 强度原则: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应保持足够的强度,防止结构破坏。

2. 稳定原则: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应保持足够的稳定性,防止倒塌。

3. 灵活原则: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应具有足够的灵活性,降低地震对结构的影响。

四、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反应分析方法1. 反应谱分析法:介绍反应谱分析的基本原理、计算方法及适用范围。

2. 时程分析法:介绍时程分析的基本原理、计算方法及适用范围。

五、不同结构体系的抗震设计方法1. 框架结构:介绍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法,包括柱、梁、板的截面设计、配筋设计等。

2. 剪力墙结构:介绍剪力墙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法,包括剪力墙的布置、截面设计、配筋设计等。

3. 钢结构:介绍钢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法,包括梁、柱、支撑的截面设计、配筋设计等。

第二课时一、复习与提问1.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学生掌握情况。

2. 学生分组讨论,解决实际问题。

二、案例分析与讲解1. 案例一:某住宅楼抗震设计案例分析,讲解框架结构抗震设计方法。

2. 案例二:某办公楼抗震设计案例分析,讲解剪力墙结构抗震设计方法。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教学设计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教学设计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工程结构抗震设计是建筑结构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旨在教会学生掌握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理论和设计方法,提高其工程实践能力。

本教学设计的目标如下:1.理解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掌握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知识和设计方法;3.能够综合应用相关知识和方法,进行工程结构抗震设计;4.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2.1 基本概念和原理1.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的定义、目的、原则和内容;2.地震的产生机理、影响因素和震害形式。

2.2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知识和设计方法1.地震动力学基本概念和理论;2.工程结构抗震设防烈度和地震动强度的确定;3.结构设计参数的确定;4.结构地震响应的分析和计算;5.抗震设计措施的选取和应用。

2.3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的实践操作1.工程结构抗震设计案例分析;2.结构地震响应计算软件的使用。

本教学设计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重点采用如下方法:1.讲授与演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3.课堂讨论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4.学生团队合作式教学方法。

四、教学评价与考核本课程采用形成性评价方法,重点评价如下方面:1.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出勤、课堂表现、作业以及小组讨论等;2.期末考核: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主要考查学生对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的理解和应用能力;3.报告评价:对学生撰写的抗震设计报告进行评价,重点考查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五、教学资源与保障本次教学所需资源和保障如下:1.教师:本课程需要有地震工程或建筑结构专业的教师担任主讲人,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2.学生:学生应是建筑结构专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3.课件和教辅材料:本课程需要配备适当的课件和教辅材料,以便于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4.实验室:本课程需要依托有相应的实验室资源,提供实验指导和操作支持;5.数据库:本课程需要依托有可靠的地震数据资源和结构设计计算工具。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原理课程设计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原理课程设计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原理课程设计
一、课程背景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原理课程是土建工程专业必修的一门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针对中国地处在地震多发区域的特点,工程结构抗震设计原理课程对于工程师的职业素质与能力要求有较高的要求。

本次课程设计,我们将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践操作,来深入掌握工程结构抗震设
计原理的知识,提高学生的抗震设计理论素质和实践能力。

二、课程目标
本次课程设计的具体目标如下:
1.掌握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及设计方法;
2.学习如何进行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的风险评估,并了解设计中的一些常
用方法与工具;
3.了解一些抗震设计实践中的工程案例,以及因地制宜的抗震设计策略。

三、课程内容
课程设计将涵盖以下内容:
1.地震动理论与地震动力研究;
2.传统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地震风险评估及抗震等级划分;
4.抗震设计中的新兴理论和方法。

四、实践操作
为了更好地学习与掌握工程结构抗震设计原理,我们将开展多项实践操作。

1。

建筑结构抗震课程教案

建筑结构抗震课程教案

建筑构造抗震课程教案【篇一:2023 版课程教学大纲:建筑构造抗震】“建筑构造抗震”课程教学大纲程编号:英文名称:resisting earthquake of the buildin课g0001033 课程性质:专业限选课学分:2.0 学时:32 面对对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先修课程:理论力学、构造力学、构造动力学、钢筋混凝土构造使用教材及参考书:[1] [2] [3]李国强,李杰,陈素文,陈建兵.建筑构造抗震设计〔第四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3 年 8 月吕西林.建筑构造抗震设计理论与实例.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23 年 5 月建筑抗震设计标准 gb50011-2023.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3 年 8 月一、课程简介构造抗震是减轻地震灾难的有效技术手段,建筑构造抗震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必需把握的重要专业课程,建筑构造抗震涉及到构造力学、构造动力学、混凝土构造、钢构造、砌体构造等根底及专业课程学问,涵盖的内容丰富。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了解地震的成因、地震带的分布以及地震惊的根本要素,把握抗震构造的主要形式、构造抗震的概念设计与构造措施以及典型常用工业、民用房屋构造的经典抗震设计方法,加强建筑物抗震防灾的意识和措施,减轻生命和财产损失。

二、课程地位和教学目的课程地位:地震是一种自然灾难,猛烈地震会造成建筑物倒塌或损坏,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频发的国家,故建筑构造抗震是土木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

本课程主要介绍地震作用的根本原理及构造抗震的设计方法,使学生把握构造抗震的根本理论及设计方法,具有较强的有用性。

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为学生从事专业工作,以及进一步争论打下确定的根底。

教学目的: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介绍地震作用的根本原理及构造抗震的设计方法,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理解与把握建筑构造抗震的概念、原则和方法,构造地震作用的计算原理,多层钢筋混凝土构造和砌体构造的抗震设计,为学生进展毕业设计以及今后对实际工程进展抗震设计打下根底。

工程结构抗震课程设计

工程结构抗震课程设计

工程结构抗震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工程结构抗震的基本原理,掌握抗震设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 学习各类建筑结构的抗震特点,了解不同结构类型的抗震性能。

3. 掌握我国抗震设防标准,了解抗震设防等级的划分。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建筑结构的抗震需求,提出合理的抗震设计方案。

2. 学会使用相关软件进行工程结构抗震分析,具备一定的抗震设计能力。

3. 能够针对特定工程,编制抗震设计方案,并进行简要的抗震评估。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使其认识到工程结构抗震的重要性。

2.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沟通协调能力。

3. 激发学生对土木工程事业的热爱,培养其从事相关工作的责任感。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提高学生的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能力。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以便学生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明确预期成果。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工程结构抗震知识,具备实际操作技能,同时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安全意识。

为实现课程目标,将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抗震原理概述:介绍地震波、地震作用、抗震设防目标等基本概念。

- 教材章节:第一章 地震与抗震基本概念2. 抗震设计方法:讲解静力法、反应谱法、时程分析法等抗震设计方法。

- 教材章节:第二章 抗震设计方法3. 建筑结构类型及抗震特点:分析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等不同结构类型的抗震性能。

- 教材章节:第三章 建筑结构类型及抗震特点4. 抗震设防标准与等级:阐述我国抗震设防标准,介绍抗震设防等级的划分及应用。

- 教材章节:第四章 抗震设防标准与等级5. 抗震设计案例分析:选取典型工程案例,分析其抗震设计要点及措施。

- 教材章节:第五章 抗震设计案例分析6. 抗震设计软件应用:学习使用PKPM、ETABS等抗震设计软件,进行工程结构抗震分析。

- 教材章节:第六章 抗震设计软件应用7. 实践操作与团队协作:分组进行抗震设计方案编制,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结构抗震设计课程设计

结构抗震设计课程设计

结构抗震设计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和重要性;2. 掌握结构抗震设计的主要方法、步骤和关键参数;3. 了解我国建筑抗震设防标准和相关法规。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结构抗震设计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 提高学生运用计算软件进行结构抗震分析的能力;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表达和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结构抗震设计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2.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认识到结构抗震设计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中的重要性;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工程伦理观念,遵循职业道德,关注生态环境。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和认知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提高学生结构抗震设计的综合素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具备一定的结构抗震设计能力,为将来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沟通表达和创新等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工程意识。

内容可以直接从以下几点展开:教学大纲的制定;本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本节内容的教材章节关联...',二、教学内容本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教学大纲制定:- 结构抗震设计原理及方法;- 抗震设防标准与法规;- 结构抗震设计实例分析;- 结构抗震设计软件应用。

2. 本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结构抗震设计原理、抗震设防标准、设计方法和步骤;- 难点:结构抗震设计软件的操作与应用。

3. 本节内容的教材章节关联:- 教材第5章:结构抗震设计原理;- 教材第6章:抗震设防标准与法规;- 教材第7章:结构抗震设计方法与实例;- 教材第8章:结构抗震设计软件介绍。

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进度如下:1. 引言:介绍结构抗震设计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1课时);2. 结构抗震设计原理:讲解基本原理,分析地震作用对结构的影响(2课时);3. 抗震设防标准与法规:解读我国相关法规,了解设防标准(2课时);4. 结构抗震设计方法与实例:分析实际案例,掌握设计方法和步骤(3课时);5. 结构抗震设计软件应用:学习软件操作,进行实际操作练习(3课时)。

土木工程结构抗震设计 - 教案

土木工程结构抗震设计 - 教案

教案土木工程结构抗震设计教案一、引言1.1地震对土木工程结构的影响1.1.1地震的破坏性1.1.2地震对建筑结构的潜在威胁1.1.3抗震设计在土木工程中的重要性1.1.4全球地震灾害实例分析1.2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1.2.1安全性原则1.2.2可靠性原则1.2.3经济性原则1.2.4抗震设计的现代发展趋势1.3教案的结构与目标1.3.1教案的结构安排1.3.2教案的学习目标1.3.3教案的实施方法1.3.4教案的评价体系二、知识点讲解2.1地震工程基础理论2.1.1地震波的产生与传播2.1.2地震震级的测定2.1.3地震烈度的概念2.1.4地震动参数的确定2.2结构动力学原理2.2.1单自由度体系的地震反应2.2.2多自由度体系的地震反应2.2.3结构动力特性的分析2.2.4地震反应谱的应用2.3抗震设计方法2.3.1地震作用的计算方法2.3.2结构抗震验算2.3.3抗震措施与构造要求2.3.4抗震设计规范与标准三、教学内容3.1地震工程基础3.1.1地震波的分类与特性3.1.2地震震源机制3.1.3地震活动性与地震危险性评估3.1.4地震动参数的选取与应用3.2结构动力学分析3.2.1单自由度体系的分析方法3.2.2多自由度体系的分析方法3.2.3结构动力特性的测试技术3.2.4地震反应谱的编制与应用3.3抗震设计技术3.3.1地震作用的确定与分配3.3.2结构抗震验算的方法与步骤3.3.3抗震措施的分类与实施3.3.4抗震设计规范的解读与应用四、教学目标4.1知识与理论目标4.1.1掌握地震工程基础理论与地震动参数的确定方法4.1.2理解结构动力学原理及其在抗震设计中的应用4.1.3了解抗震设计方法与相关规范标准4.2技能目标4.2.1能够进行地震作用计算与结构抗震验算4.2.2能够根据抗震设计规范制定合理的抗震措施4.2.3能够分析和解决土木工程结构抗震设计中的实际问题4.3态度与价值观目标4.3.1培养对地震工程与抗震设计的兴趣与热情4.3.2增强对土木工程结构安全性的认识与责任感4.3.3形成科学严谨、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教学难点5.1.1地震工程基础理论与地震动参数的确定方法5.1.2结构动力学原理及其在抗震设计中的应用5.1.3抗震设计方法与相关规范标准的理解与应用5.2教学重点5.2.1地震作用的计算与结构抗震验算方法5.2.2抗震措施的分类与实施5.2.3抗震设计规范的解读与应用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教具准备6.1.1地震模拟软件6.1.2结构模型与试验装置6.1.3抗震设计案例分析资料6.1.4多媒体教学设备6.2学具准备6.2.1笔记本电脑或纸质笔记材料6.2.2抗震设计相关教材与参考书6.2.3计算器与绘图工具6.2.4学习小组讨论材料6.3教学辅助材料6.3.1抗震设计规范与标准手册6.3.2地震工程与结构动力学相关学术论文6.3.3抗震设计实例视频资料6.3.4网络资源与在线学习平台七、教学过程7.1导入新课7.1.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7.1.2提出问题,引发思考7.1.3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与内容7.1.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7.2知识讲解与案例分析7.2.1讲解地震工程基础理论与地震动参数的确定方法7.2.2分析结构动力学原理及其在抗震设计中的应用7.2.3案例分析:实际工程中的抗震设计方法与措施7.2.4引导学生参与讨论与思考7.3实践操作与小组讨论7.3.1分组进行地震作用计算与结构抗震验算的实践操作7.3.2小组讨论:抗震措施的分类与实施7.3.3汇报与分享:各组实践操作与讨论的结果八、板书设计8.1知识框架8.1.1地震工程基础理论与地震动参数8.1.2结构动力学原理8.1.3抗震设计方法与措施8.2教学重点与难点8.2.1地震作用的计算与结构抗震验算方法8.2.2抗震措施的分类与实施8.2.3抗震设计规范的解读与应用8.3教学过程与活动安排8.3.1导入新课8.3.2知识讲解与案例分析8.3.3实践操作与小组讨论九、作业设计9.1课后练习题9.1.1地震工程基础理论与地震动参数的计算题9.1.2结构动力学原理的应用题9.1.3抗震设计方法与措施的案例分析题9.1.4抗震设计规范的解读与应用题9.2小组研究报告9.2.1选择一个实际工程案例进行抗震设计分析9.2.3小组汇报与分享研究成果9.2.4教师点评与反馈9.3扩展阅读与学习9.3.1阅读抗震设计相关的学术论文与书籍9.3.2观看抗震设计实例视频资料9.3.3参与网络学习平台上的抗震设计讨论与交流9.3.4完成相关的在线测试与练习十、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0.1教学效果评估10.1.1学生对地震工程基础理论与地震动参数的掌握程度10.1.2学生对结构动力学原理及其在抗震设计中的应用的理解程度10.1.3学生对抗震设计方法与相关规范标准的掌握程度10.1.4学生参与实践操作与小组讨论的积极性和效果10.2教学方法与策略反思10.2.1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与难易程度控制10.2.2教学过程的引导与学生的参与度10.2.3教学方法的选择与效果评估10.2.4教学资源的利用与效果评估10.3拓展延伸与未来发展10.3.1引导学生关注抗震设计领域的新技术与发展趋势10.3.2鼓励学生参与抗震设计的科研项目与实践活动10.3.3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源与辅导支持,帮助学生深入学习抗震设计10.3.4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团队合作能力,为未来的土木工程抗震设计领域发展做出贡献重点和难点解析一、重点关注环节1.地震工程基础理论与地震动参数的确定2.结构动力学原理及其在抗震设计中的应用3.抗震设计方法与相关规范标准的掌握4.实践操作与小组讨论的引导与参与度5.教学效果评估与教学方法的选择二、详细补充和说明1.地震工程基础理论与地震动参数的确定学生需要理解地震波的产生与传播机制,掌握地震震级的测定方法和地震烈度的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电子教案第一章地震基础知识与工程结构抗震设防一、学习目的与要求1、了解地震的主要类型及其成因;2、了解世界及我国地震活动性以及地震成灾机制;3、掌握地震波的运动规律和震级、地震烈度等地震强度度量指标;4、掌握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抗震设防目标和抗震设计方法;5、了解基于性能的工程结构抗震概念设计基本要求二、课程内容与知识点1、地震按其成因可分为三种主要类型,即火山地震、塌陷地震和构造地震。

其中构造地震为数最多,危害最大。

构造地震成因的局部机制可以用地壳构造运动来说明;构造地震成因的宏观背景可以借助板块构造学说来解释。

2、地球上地震活动划分为两个主要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南亚地震带。

我国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南亚地震带之间,是一个多地震国家,抗震设防的国土面积约占全国面积%。

3、地震灾害主要有地表的破坏、工程结构的破坏造成的直接灾害,地震引发的火灾、水灾、海啸等次生灾害,以及由前面两种灾害导致的工厂停产、城市瘫痪、瘟疫蔓延等诱发灾害。

4、地震波是一种弹性波,它包括体波和面波,体波分为纵波和横波,面波分为瑞雷波和乐甫波。

地震波传播速度以纵波最快,横波次之,面波最慢。

纵波使工程结构产生上下颠簸,横波使工程结构产生水平摇晃,当体波和面波同时到达时振动最为剧烈。

5、地震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等级,它以地震释放的能量为尺度,根据记录到的地震波来确定的。

地震烈度是指某地区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它是按地震造成的后果分类的。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烈度随距离震中的远近而异。

6、工程结构抗震设防的依据是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中给出的基本烈度或其他地震动参数。

为反映不同震级和震中距的地震对工程结构影响,《建筑抗震规范》将建筑工程的设计地震划分为三组,不同设计地震分组,采用不同的设计特征周期和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

7、三水准的抗震设防要求:(1)当遭受低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建筑物一般不损坏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小震不坏);(2)当遭受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建筑物可能损坏,经过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中震可修);(3)当遭受高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预估罕遇地震影响时,建筑物不倒塌,或不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大震不倒)。

二阶段设计方法:第一阶段设计是多遇地震下承载力验算和弹性变形计算。

取第一水准地震动参数,用弹性方法计算结构弹性地震作用和弹性变形,保证必要强度、控制侧向变形,满足第一水准“不坏”和第二水准“可修”的要求;再通过合理的结构布置和抗震构造措施,增加结构耗能和变形能力,满足第三水准“不倒”的要求。

第二阶段设计是罕遇地震下弹塑性变形验算。

对于特别重要的结构或抗侧能力较弱的结构,取第三水准的地震动参数进行薄弱部位弹塑性变形验算。

8、抗震设计中,根据建筑遭受地震破坏后可能产生的经济损失、社会影响及其在抗震救灾中的作用,将建筑物按重要性分为甲、乙、丙、丁四类,对于不同重要性的建筑,采取不同的抗震设防标准。

9、抗震概念设计就是依据历次震害总结出的经验,进行合理结构布置,采取可靠构造措施,提高结构抗震性能。

概念设计包括结构平面和竖向布置,复杂体型处理、结构体系选择以及结构构件强度、刚度和延性的合理匹配、非结构构件的连接等方面的内容。

三、习题与思考题1、地震按其成因分为几种类型按其震源深浅又分为哪几种类型2、试述构造地震成因的局部机制和宏观背景3、试分析地震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震害现象4、地震波包含了哪几种波它们的传播特点是什么对地面运动影响如何5、什么是地震震级什么是地震烈度两者有何关联6、地震基本烈度的含义是什么7、为什么要进行设计地震分组8、试列出三座城市的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所属的设计地震分组9、什么是建筑抗震三水准设防目标和两阶段设计方法10、我国规范根据重要性将抗震类别分为哪几类,不同类别的建筑对应的抗震设防标准是什么11、什么是建筑抗震概念设计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12、根据经验公式,某次地震释放的能量大约是5×1024尔格,它对应的里氏震级是多少四、考核目标与要求识记:构造地震、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源距、震中距、震级、地震烈度、地震基本烈度领会:地震的类型(分别按成因、震源深浅、震级大小);地震波的种类,传播特点及对地面运动的影响;建筑抗震的三水准设防目标和两阶段设计方法;建筑类别和设防标准;建筑抗震的概念设计第二章场地、地基和基础抗震一、学习目的与要求1、了解工程地质条件对震害的影响2、掌握建筑场地类别划分的依据及划分方法3、了解天然地基基础抗震验算方法4、掌握场地土液化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了解场地土液化的判别方法与抗液化措施二、课程内容与知识点1、工程地质条件对震害的影响包括对局部地形的影响、局部地质构造的影响以及地下水位的影响;2、建筑场地类别是根据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和场地覆盖层厚度划分的;3、地基土抗震承载力是在地基土的静承载力基础上乘以一个大于1的调整系数,但对软弱土的抗震承载力不予提高;4、地震引起饱和砂土和粉土的颗粒趋于密实,同时孔隙水来不及排出,孔隙水压力增大,颗粒间的有效应力减少,达到一定程度,土体完全丧失抗剪能力,呈液体状态,称为砂土液化,影响因素包括:土层的地质年代、土的组成、土层的相对密度、土层的埋深、地下水位的深度以及地震烈度和地震持续时间;5、场地土的液化判别分两步进行,即初步判别和标准贯入试验判别。

初步判别主要根据土层地质年代、粉土的粘粒含量百分率、基础埋深和上覆非液化土层厚度以及地下水位深度来判别。

标准贯入试验判别是利用专门的试验设备并按规定的方法在现场进行试验;6、地基抗液化措施应根据建筑物的抗震设防类别和地基的液化等级,结合具体情况综合确定,主要包括全部消除液化沉陷、部分消除液化沉陷以及基础和上部结构处理;三、习题与思考题1、什么是场地,怎样划分场地土类型和场地类别2、简述选择建筑场地的相关规定3、如何确定地基抗震承载力简述天然地基抗震承载力的验算方法4、已知某建筑场地的钻孔资料见下表,试计算该场地土层的自振周期,并按《抗震规范》的规定来确定该建筑场地的类别土层资料5、什么是砂土液化液化会造成哪些危害影响液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6、怎样判别地基土的液化,如何确定地基土液化的危害程度7、简述可液化地基的抗液化措施四、考核目标与要求识记:发震断裂、场地、场地覆盖层厚度、砂土液化领会:场地土的类型和场地类别的划分;地基抗震承载力的确定;影响砂土液化的主要因素,如何影响;地基土液化的辨别方法第三章 工程结构地震反应分析与抗震验算一、 学习目的与要求1、了解地震作用的机理和计算基本原则2、了解单质点和多质点弹性体系运动方程的建立和求解3、掌握底部剪力法、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和时程分析法的适用范围4、掌握设计反应谱和地震影响系数的确定方法5、掌握底部剪力法、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用于地震作用和地震作用效应的计算6、了解平移-扭转藕联体系的振动、考虑扭转影响的水平地震作用和作用效应的计算7、了解竖向地震作用的特点和计算方法8、掌握地震作用效应和其他荷载效应的组合、截面抗震验算。

抗震变形验算的方法和计算公式二、课程内容与知识点1、结构由地震引起的振动称为结构的地震反应,振动过程中作用在结构上的惯性力就是“地震作用”,它使结构产生内力,发生变形。

地震时结构所承受的地震作用实际上是地震动输入结构后产生的动态反应。

地震作用的数值大小不仅取决于地面运动的强弱程度,而且与结构的动力特性有关,即与结构的自振周期、质量、阻尼等直接相关。

目前我国和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均把反应谱理论作为确定地震作用的主要手段。

2、 单质点弹性体系在地震作用下的运动微分方程的通解可由常微分方程理论求得,方程的特解可由杜哈曼积分给出,求解方程过程中采用了迭加原理,杜哈曼积分只能用于弹性体系。

3、 单质点体系作用于质点上的水平地震作用F 可表示成地震系数k 、动力系数β与质点重量G 的乘积,即G k F β=,k 反映地面运动强弱程度,β反映结构动力特性。

《抗震规范》将地震系数与动力系数的乘积用一个地震影响系数α表示,并以α为参数给出了设计用反应谱。

该设计反应谱由四部分组成,谱的形状与场地条件、震中距远近和结构阻尼比有关,设计时地震影响系数α可根据结构自振周期及其它条件确定。

4、 对于多质点弹性体系可建立n 个联立的运动方程,每个方程均包含n 个未知的质点位移,利用振型的正交性,采用以振型为基底的广义坐标,可将联立的运动方程解耦,转化为n 个独立方程,再比照单质点体系的求解方法,即可得到多质点体系在地震作用下任一质点的位移反应,该位移反应等于n 个相应的单自由度体系相对位移反应与相应振型的线性组合。

5、 利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可确定多质点体系在地震作用下相应于j 振型i 质点的水平地震最大作用:i ji j j ji G X F γα=相应于各振型的最大地震作用不会在同一时刻出现,可按“平方之和再开方”的组合公式确定水平地震作用效应,即: 2EK j S S ∑=6、对于高度不超过40m ,以剪切变形为主且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结构,可采用底部剪力法计算水平地震作用。

结构底部总剪力按下式计算:eq 1EK G F α=各质点水平地震作用: )1(n EK 1δ-=∑=F H G H G F n j jjii i 7、 采用底部剪力法计算多质点体系的地震作用时,需要确定结构的基本自振周期,结构基本周期计算的近似方法有能量法、折算质量法和顶点位移法。

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多质点体系的地震作用时,需求出多个频率和相应振型,可采用矩阵迭代法,通过振幅方程反复迭代逐步逼近求得频率或周期。

8、体型复杂的结构,质量和刚度分布明显不均匀、不对称的结构,在地震作用下会发生扭转振动。

引起扭转振动的主要原因是结构质量中心与刚度中心不重合,水平地震力的合力通过质心,结构抗力的合力通过刚心,质心和刚心的偏离使得结构除产生平移振动外,还围绕刚心作扭转振动,形成平扭耦联振动。

考虑平扭耦联振动的多质点体系,体系自由度增至3n 个,各振型的频率间隔大为缩短,进行各振型作用效应组合时,应考虑振型间的相关性。

9、 在高烈度区,竖向地震运动的影响明显,应在抗震设计中加以重视。

对于高耸结构、高层建筑和对竖向运动敏感的结构物可采用建立在竖向反应谱基础上的底部剪力法确定竖向地震作用;对于大跨度结构及长悬臂结构可将其重力荷载代表值放大某一比例即认为已考虑了竖向地震作用。

10、建筑结构抗震承载力验算涉及地震作用的考虑、重力荷载代表值确定和结构构件截面抗震验算。

一般情况下,水平地震作用对结构起控制作用,可沿结构两个主轴方向分别验算;对于质量和刚度明显不均匀、不对称的结构应考虑水平地震作用引起的扭转影响;高烈度区的高耸及高层结构、大跨及长悬臂结构应考虑竖向地震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