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结构抗震设计授课教案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授课教案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授课教案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电子教案

第一章地震基础知识与工程结构抗震设防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了解地震的主要类型及其成因;

2、了解世界及我国地震活动性以及地震成灾机制;

3、掌握地震波的运动规律和震级、地震烈度等地震强度度量指标;

4、掌握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抗震设防目标和抗震设计方法;

5、了解基于性能的工程结构抗震概念设计基本要求

二、课程内容与知识点

1、地震按其成因可分为三种主要类型,即火山地震、塌陷地震和构造地震。其中构造地震为数最多,危害最大。构造地震成因的局部机制可以用地壳构造运动来说明;构造地震成因的宏观背景可以借助板块构造学说来解释。

2、地球上地震活动划分为两个主要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南亚地震带。我国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南亚地震带之间,是一个多地震国家,抗震设防的国土面积约占全国面积%。

3、地震灾害主要有地表的破坏、工程结构的破坏造成的直接灾害,地震引发的火灾、水灾、海啸等次生灾害,以及由前面两种灾害导致的工厂停产、城市瘫痪、瘟疫蔓延等诱发灾害。

4、地震波是一种弹性波,它包括体波和面波,体波分为纵波和横波,面波分为瑞雷波和乐甫波。地震波传播速度以纵波最快,横波次之,面波最慢。纵波使工程结构产生上下颠簸,横波使工程结构产生水平摇晃,当体波和面波同时到达时振动最为剧烈。

5、地震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等级,它以地震释放的能量为尺度,根据记录到的地震波来确定的。地震烈度是指某地区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它是按地震造成的后果分类的。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烈度随距离震中的远近而异。

6、工程结构抗震设防的依据是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中给出的基本烈度或其他地震动参数。为反映不同震级和震中距的地震对工程结构影响,《建筑抗震规范》将建筑工程的设计地震划分为三组,不同设计地震分组,采用不同的设计特征周期和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

7、三水准的抗震设防要求:(1)当遭受低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建筑物一般不损坏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小震不坏);(2)当遭受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建筑物可能损坏,经过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中震可修);(3)当遭受高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预估罕遇地震影响时,建筑物不倒塌,或不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大震不倒)。

二阶段设计方法:第一阶段设计是多遇地震下承载力验算和弹性变形计算。取第一水准地震动参数,用弹性方法计算结构弹性地震作用和弹性变形,保证必要强度、控制侧向变形,满足第一水准“不坏”和第二水准“可修”的要求;再通过合理的结构布置和抗震构造措施,

增加结构耗能和变形能力,满足第三水准“不倒”的要求。第二阶段设计是罕遇地震下弹塑性变形验算。对于特别重要的结构或抗侧能力较弱的结构,取第三水准的地震动参数进行薄弱部位弹塑性变形验算。

8、抗震设计中,根据建筑遭受地震破坏后可能产生的经济损失、社会影响及其在抗震救灾中的作用,将建筑物按重要性分为甲、乙、丙、丁四类,对于不同重要性的建筑,采取不同的抗震设防标准。

9、抗震概念设计就是依据历次震害总结出的经验,进行合理结构布置,采取可靠构造措施,提高结构抗震性能。概念设计包括结构平面和竖向布置,复杂体型处理、结构体系选择以及结构构件强度、刚度和延性的合理匹配、非结构构件的连接等方面的内容。

三、习题与思考题

1、地震按其成因分为几种类型按其震源深浅又分为哪几种类型

2、试述构造地震成因的局部机制和宏观背景

3、试分析地震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震害现象

4、地震波包含了哪几种波它们的传播特点是什么对地面运动影响如何

5、什么是地震震级什么是地震烈度两者有何关联

6、地震基本烈度的含义是什么

7、为什么要进行设计地震分组

8、试列出三座城市的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所属的设计地震分组

9、什么是建筑抗震三水准设防目标和两阶段设计方法

10、我国规范根据重要性将抗震类别分为哪几类,不同类别的建筑对应的抗震设防标准是什么

11、什么是建筑抗震概念设计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12、根据经验公式,某次地震释放的能量大约是5×1024尔格,它对应的里氏震级是多少

四、考核目标与要求

识记:构造地震、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源距、震中距、震级、地震烈度、地震基本烈度

领会:地震的类型(分别按成因、震源深浅、震级大小);地震波的种类,传播特点及对地面运动的影响;建筑抗震的三水准设防目标和两阶段设计方法;建筑类别和设防标准;建筑抗震的概念设计

第二章场地、地基和基础抗震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了解工程地质条件对震害的影响

2、掌握建筑场地类别划分的依据及划分方法

3、了解天然地基基础抗震验算方法

4、掌握场地土液化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了解场地土液化的判别方法与抗液化措施

二、课程内容与知识点

1、工程地质条件对震害的影响包括对局部地形的影响、局部地质构造的影响以及地下水位的影响;

2、建筑场地类别是根据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和场地覆盖层厚度划分的;

3、地基土抗震承载力是在地基土的静承载力基础上乘以一个大于1的调整系数,但对软弱土的抗震承载力不予提高;

4、地震引起饱和砂土和粉土的颗粒趋于密实,同时孔隙水来不及排出,孔隙水压力增大,颗粒间的有效应力减少,达到一定程度,土体完全丧失抗剪能力,呈液体状态,称为砂土液化,影响因素包括:土层的地质年代、土的组成、土层的相对密度、土层的埋深、地下水位的深度以及地震烈度和地震持续时间;

5、场地土的液化判别分两步进行,即初步判别和标准贯入试验判别。初步判别主要根据土层地质年代、粉土的粘粒含量百分率、基础埋深和上覆非液化土层厚度以及地下水位深度来判别。标准贯入试验判别是利用专门的试验设备并按规定的方法在现场进行试验;

6、地基抗液化措施应根据建筑物的抗震设防类别和地基的液化等级,结合具体情况综合确定,主要包括全部消除液化沉陷、部分消除液化沉陷以及基础和上部结构处理;

三、习题与思考题

1、什么是场地,怎样划分场地土类型和场地类别

2、简述选择建筑场地的相关规定

3、如何确定地基抗震承载力简述天然地基抗震承载力的验算方法

4、已知某建筑场地的钻孔资料见下表,试计算该场地土层的自振周期,并按《抗震规范》的规定来确定该建筑场地的类别

土层资料

5、什么是砂土液化液化会造成哪些危害影响液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6、怎样判别地基土的液化,如何确定地基土液化的危害程度

7、简述可液化地基的抗液化措施

四、考核目标与要求

识记:发震断裂、场地、场地覆盖层厚度、砂土液化

领会:场地土的类型和场地类别的划分;地基抗震承载力的确定;影响砂土液化的主要因素,如何影响;地基土液化的辨别方法

第三章 工程结构地震反应分析与抗震验算

一、 学习目的与要求

1、了解地震作用的机理和计算基本原则

2、了解单质点和多质点弹性体系运动方程的建立和求解

3、掌握底部剪力法、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和时程分析法的适用范围

4、掌握设计反应谱和地震影响系数的确定方法

5、掌握底部剪力法、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用于地震作用和地震作用效应的计算

6、了解平移-扭转藕联体系的振动、考虑扭转影响的水平地震作用和作用效应的计算

7、了解竖向地震作用的特点和计算方法

8、掌握地震作用效应和其他荷载效应的组合、截面抗震验算。抗震变形验算的方法和计算公式

二、课程内容与知识点

1、结构由地震引起的振动称为结构的地震反应,振动过程中作用在结构上的惯性力就是“地震作用”,它使结构产生内力,发生变形。地震时结构所承受的地震作用实际上是地震动输入结构后产生的动态反应。地震作用的数值大小不仅取决于地面运动的强弱程度,而且与结构的动力特性有关,即与结构的自振周期、质量、阻尼等直接相关。目前我国和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均把反应谱理论作为确定地震作用的主要手段。

2、 单质点弹性体系在地震作用下的运动微分方程的通解可由常微分方程理论求得,方程的特解可由杜哈曼积分给出,求解方程过程中采用了迭加原理,杜哈曼积分只能用于弹性体系。

3、 单质点体系作用于质点上的水平地震作用F 可表示成地震系数k 、动力系数β与质点重量G 的乘积,即G k F β=,k 反映地面运动强弱程度,β反映结构动力特性。《抗震规范》将地震系数与动力系数的乘积用一个地震影响系数α表示,并以α为参数给出了设计用反应谱。该设计反应谱由四部分组成,谱的形状与场地条件、震中距远近和结构阻尼比有关,设计时地震影响系数α可根据结构自振周期及其它条件确定。

4、 对于多质点弹性体系可建立n 个联立的运动方程,每个方程均包含n 个未知的质点位移,利用振型的正交性,采用以振型为基底的广义坐标,可将联立的运动方程解耦,转化为n 个独立方程,再比照单质点体系的求解方法,即可得到多质点体系在地震作用下任一质点的

位移反应,该位移反应等于n 个相应的单自由度体系相对位移反应与相应振型的线性组合。

5、 利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可确定多质点体系在地震作用下相应于j 振型i 质点的水平地震最大作用:

i ji j j ji G X F γα=

相应于各振型的最大地震作用不会在同一时刻出现,可按“平方之和再开方”的组合公式确定水平地震作用效应,即: 2

EK j S S ∑=

6、对于高度不超过40m ,以剪切变形为主且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结构,可采用底部剪力法计算水平地震作用。结构底部总剪力按下式计算:

eq 1EK G F α=

各质点水平地震作用: )1(n EK 1δ-=∑=F H G H G F n j j

j

i

i i 7、 采用底部剪力法计算多质点体系的地震作用时,需要确定结构的基本自振周期,结构基本周期计算的近似方法有能量法、折算质量法和顶点位移法。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多质点体系的地震作用时,需求出多个频率和相应振型,可采用矩阵迭代法,通过振幅方程反复迭代逐步逼近求得频率或周期。

8、体型复杂的结构,质量和刚度分布明显不均匀、不对称的结构,在地震作用下会发生扭转振动。引起扭转振动的主要原因是结构质量中心与刚度中心不重合,水平地震力的合力通过质心,结构抗力的合力通过刚心,质心和刚心的偏离使得结构除产生平移振动外,还围绕刚心作扭转振动,形成平扭耦联振动。考虑平扭耦联振动的多质点体系,体系自由度增至3n 个,各振型的频率间隔大为缩短,进行各振型作用效应组合时,应考虑振型间的相关性。

9、 在高烈度区,竖向地震运动的影响明显,应在抗震设计中加以重视。对于高耸结构、高层建筑和对竖向运动敏感的结构物可采用建立在竖向反应谱基础上的底部剪力法确定竖向地震作用;对于大跨度结构及长悬臂结构可将其重力荷载代表值放大某一比例即认为已考虑了竖向地震作用。

10、建筑结构抗震承载力验算涉及地震作用的考虑、重力荷载代表值确定和结构构件截面抗震验算。一般情况下,水平地震作用对结构起控制作用,可沿结构两个主轴方向分别验算;对于质量和刚度明显不均匀、不对称的结构应考虑水平地震作用引起的扭转影响;高烈度区的高耸及高层结构、大跨及长悬臂结构应考虑竖向地震作用。抗震设计的重力荷载代表值中,永久荷载取标准值,可变荷载取组合值,适用于计算地震作用以及与地震作用相遇的其他重力荷载。构件截面抗震承载力验算时,结构构件内力组合设计值采用多遇地震的作用效应和

其他荷载效应组合的多系数表达式,结构构件承载力设计值应考虑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予以调整,适当降低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可靠度。

11、建筑结构的抗震变形验算包括在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弹性变形验算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变形验算。

三、习题与思考题

1、什么是地震作用如何确定结构的地震作用

2、地震系数和动力系数的物理意义是什么通过什么途径确定这两个系数

3、 影响地震反应谱形状的因素有哪些设计用反应谱如何反映这些因素影响的

4、简述确定结构地震作用的底部剪力法和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基本原理和步骤

5、何谓求水平地震作用效应的平方和开方法(SRSS ),写出其表达式,说明其基本假定和适用范围

6、简述计算地震作用的方法和适用范围

7、什么叫鞭端效应设计时如何考虑这种效应

8、什么叫结构的刚心和质心结构的扭转地震效应是如何产生的

9、哪些结构需要考虑竖向地震作用如何计算竖向地震作用

10、 什么是结构或构件恢复力特征曲线,反映了结构或构件的什么性能

11、地震动的三要素是什么采用时程分析法选取地震波时如何考虑这三要素

12、 抗震设计中如何考虑结构的地震作用依据的原则是什么

13、什么是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为什么要引入这一系数

14、什么是楼层屈服强度系数怎样确定结构薄弱层或部位

15、一单层单跨框架如图1所示。假设屋盖平面内刚

度为无穷大,集中于屋盖处的重力代表值G =1200kN,

框架柱线刚度i c =×104 ,框架刚度h =5.0m ,跨度

l=9.0m 。已知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

0.2g ,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Ⅱ类场地,结构阻尼

比为。试求该结构在多遇地震和罕遇地震时的水平地

震作用。

16、求图2所示体系的频率、振型.

已知:m1=m2=m,k1=k2=k 17、试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图3所示框架多遇地震时的层间剪力。

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Ⅱ类场地,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

18、试用底部剪力法计算图3所示框架多遇地震时的层间剪力。已知结构的基本周期T1= ,每层的层高均为3.5m,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Ⅱ类场地,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

19、已知某三层框架各层的层间侧移刚度K(1)=×105kN/m ; K(2)=×105kN/m ;K(3)=×105kN/m ;各层层高h(1)=4m ;h(2)=3.8m ; h(3)=3.6m ;各层的抗剪承载力V y (1)=2500kN, V y (2)=800kN, V y (3)=900kN,罕遇地震作用下各层的弹性地震剪力V e (1)=4200kN, V e (2)=3800kN, V e (3)=2000kN,试计算罕遇地震时该框架结构的薄弱层位置,并验算其层间弹塑性位移。

四、考核目标与要求

识记:地震作用、地震系数、动力系数、水平地震影响系数、反应谱、振型、鞭端效应、质心、刚心、重力荷载代表值、楼层屈服强度系数、承载力调整系数

领会:地震作用的计算方法和适用范围;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计算步骤;底部剪力法的计算步骤,如何考虑高振型的影响;地震动的三要素;竖向地震作用的计算

应用:单质点体系地震作用的计算

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和底部剪力法进行多质点体系地震作用的计算

第四章 多层及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抗震设计

一、 学习目的与要求

1、了解多层及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震害现象并能分析其原因。

2、掌握和深刻理解多层及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概念设计的基本要求与一般规定。

3、掌握多层及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的特点。

4、熟练掌握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房屋抗震设计的内容与方法步骤。

5、掌握框架结构和框架—抗震墙结构房屋的抗震设计方法。

6、掌握和深刻理解多层及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的主要抗震构造措施,并深刻理解其意义。

二、课程内容与知识点

1、钢筋混凝土结构因结构方案不当引起的震害主要是设计时平面布置不规则、竖向布置不连续以及防震缝构造不当等原因造成。在设计时应注意结构选型和结构布置,

综合考虑建筑

MN/m 245=MN/m 195=MN/m 98=

抗震重要性类别、设防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等因素,确定房屋的抗震等级;

2、框架结构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分析常采用D 值法,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分析常采用二次弯矩分配法;内力组合时一般考虑两种基本组合:(1)地震作用效应与重力荷载代表值效应的组合;(2)竖向永久荷载与可变荷载的荷载效应组合;

3、在进行框架结构抗震设计时,应使框架结构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良好的变形能力以及合理的破坏机制,即在抗震设计时应遵循“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强锚固”的设计原则

4、为实现“强柱弱梁”,避免或推迟柱端产生塑性铰以形成合理的破坏机制,对柱端弯矩应进行调整:

5、为实现“强剪弱弯”,防止构件先发生脆性的剪切破坏,应使构件的受剪承载力大于构件弯曲屈服时实际达到的剪力值: 梁端截面的剪力设计值调整为:

柱端截面的剪力设计值调整为: 6

震害经验教训以及抗震试验研究得到的规律后,以规范条文的形式确定下来的抗震设计要求。对框架梁、柱和节点核心区的构造措施应深刻理解和掌握。

三、习题与思考题

1、 多层及高层钢筋混疑土房屋有哪些结构体系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是什么

2、 多层及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震害有哪些有哪些抗震薄弱环节在设计中应如何采取对策

3、 抗震概念设计在多层及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时具体是如何体现的概念设计与计算设计的关系是什么

4、 抗震设计为什么要限制各类结构体系的最大高度和高宽比

5、 多层及高层钢筋混疑土结构设计时为什么要划分抗震等级是如何划分的

6、 框架结构和框架—抗震墙结构房屋的结构布置应着重解决哪些问题

7、 框架结构和框架—抗震墙结构在水平力作用下各有什么变形特点

8、 框架结构和框架—抗震墙结构的抗震计算采用了哪些假设如何确定各自的计算简图

9、 如何合理选用框架结构和框架—抗震墙结构的抗震计算方法各有哪些主要步骤

10、如何计算在水平地震作用下框架结构的内力和位移

11、在计算竖向荷载下框架结构的内力时要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

12、 如何设计结构合理的破坏机制

13、 框架结构柱的截面设计应考虑哪些因素纵筋和箍筋的配置应注意结构问题

∑∑=b

c c M M η

14、框架结构梁的截面由哪些因素确定纵筋和箍筋的配置应注意什么问题

15、框架—抗震墙结构如何实现多道抗震防线的设计思想

16、什么是“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原则在设计中如何体现

17、怎样保证框架梁柱节点的抗震性能如何进行节点设计

18、框架结构和框架—抗震墙结构在抗震设计中有哪些主要构造措施

19、多层及高层钢筋混疑土结构的抗震设计对楼屋盖有什么要求

20、框架—抗震墙结构中的框架部分的地震剪力为什么要调整,如何调整

21、框架—抗震墙结构协同工作体系其内力分布有哪些特点

22、框架—抗震墙结构中的框架抗震墙的端柱和边框梁有什么作用应如何进行设计

23、在9度区建设两相邻的钢筋混凝土框架楼房,总高度分别为26m和32m,试计算其防震缝的最小宽度

四、考核目标与要求

识记:剪压比、轴压比、延性框架、强柱弱梁、强剪弱弯

领会:抗震等级的划分;各类结构体系最大高度和高宽比的限制;如何实现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如何提高梁的延性;限制轴压比的意义

应用:应用底部剪力法进行多层钢筋混凝土房屋的抗震计算和抗震设计

第五章多层砌体房屋和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抗震设计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了解砌体房屋、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震害特点;

2、掌握砌体房屋抗震设计的一般规定、抗震验算的基本方法和抗震构造措施

3、了解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抗震设计的一般规定、抗震验算的基本方法和抗震构造措施

二、课程内容与知识点

1、根据多层砌体房屋和底部框架房屋的震害现象及原因分析,提出了砌体结构房屋抗震设计的一般规定,包括结构的总体布置和细部构造措施等,以提高砌体房层的抗震能力并在地震作用下不致倒塌;

2、多层砌体房层在抗震计算时一般只考虑水平地震作用,不考虑地震扭转的作用,因此在建筑平面、立面布置时应尽量做到质量、刚度均匀,以减少扭转的影响。由于多层砌体房层整体的刚度较大,在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变形为剪切型,地震作用的确定可用底部剪力法求得;

3、楼层地震剪力在各墙体间的分配主要取决于楼盖的水平刚度及各墙体的侧移刚度;

4、多层砌体房层,可只选择纵、横向的不利墙段进行截面抗震承载力的验算,不利墙段为:

①承担地震剪力较大的墙段;②竖向压力较小的墙段;③局部截面较小的墙段。

5、由于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是一种“上刚下柔”的结构体系,为防止底层变形集中而发生严重震害,应对这类房屋的结构方案和结构布置进行严格限制,如:①底部框架沿纵、横两个方向应均匀对称设置一定数量的抗震墙;②规定底部与上部砌体房屋的刚度比限值;

③上部砌体抗震墙与底部的框架梁或抗震墙应对齐或基本对齐;④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抗震墙下应设置条形基础、筏式基础或桩基。

6、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地震作用的计算、底层水平地震作用的分配、底层倾覆力矩的分配以及钢筋混凝土托墙梁的计算。

三、习题与思考题

1、多层砌体房屋在地震作用下,其震害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多层砌体房屋在抗震设计中,除进行抗震承载能力的验算外,为何更要注意概念设计及抗震构造措施的处理

3、多层砌体房屋的计算简图如何选取地震作用如何确定层间地震剪力在墙体间如何分配墙体的抗震承载力如何验算

4、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的结构方案和结构布置时应注意哪些方面

5、底层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为什么要限制第二层与底层的侧移刚度比如果底层的侧移刚度大于第二层砌体房屋的侧移刚度,对结构是否有利为什么

6、在计算底部框架—抗震墙结构地震倾覆力矩时,如何求得倾覆力矩在框架柱中引起的轴力

四、考核目标与要求

领会:砌体房屋计算简图、地震作用的确定;层间地震剪力在墙体间的分配原则;楼梯间不宜设在房屋两端和转角处的原因;设置圈梁和构造柱的目的;限制抗震横墙的最大间距的原因

应用:多层砌体房屋的抗震计算和抗震设计

第九章结构隔震、减震设计与制振技术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了解结构基底隔震原理、基底隔震装置的类型及组成、隔震结构设计方法和计算要点;

2、了解结构消能及阻尼减震原理、消能减震装置和部件、消能减震结构的设计方法;

3、了解结构被动控制P-TMD体系及TLD体系的工作原理和工程应用,以及结构主动控制体系制振工作原理和工程应用。

二、课程内容与知识点

1、基底隔震是在结构物底部与基础面之间设置隔震装置,使之与固结于地基中的基础顶面分开,限制地震动向结构物的传递,减小主体结构的振动反应。隔震装置由隔震器、阻尼器、复位装置组成,目前应用最多的隔震装置是叠层橡胶支座。

2、隔震结构动力分析模型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单质点模型、多质点模型或空间模型。隔震体系水平位移主要集中在隔震层、可近似将上部结构看作一个刚体,将隔震结构简化为单质点模型分析。在分析上部结构的地震反应时,可以按照多质点模型,采用底部剪力法或时程分析法进行计算,当采用底部剪力法分析时,隔震层上以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沿高度可采用矩形分布,但应乘以水平向减震系数对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进行折减。

3、结构消能减震和阻尼减震是把结构的某些非承重构件,如节点和连接处装设阻尼器,在结构物中设置耗能支撑,以消耗地震传给结构的能量为目的减震方法。在小震和风载作用下,耗能子结构处于弹性工作状态;在强烈地震下,随结构受力和变形增大,这些耗能部件和阻尼器率先进入非弹性变形状态,产生较大阻尼,大量消耗输入结构的地震能量,有效衰减结构的地震反应,从而保护主体结构在强震中免遭破坏。结构消能和阻尼减震装置主要有塑性耗能支撑、摩擦耗能支撑、粘弹性阻尼器。

4、主体结构加上消能部件后不改变主体承载结构的基本形式,计算消能减震结构的关键是确定消能部件附加给结构的有效刚度和有效阻尼比,进而可确定结构的总刚度和总阻尼比。消能减震结构的计算分析宜采用非线性时程分析法或静力非线性分析方法。

5、结构被动控制是指没有任何外部能源支持控制系统,通过附加子结构改变体系的动力特性,利用系统响应所形成的势能产生控制力。子结构为质量、弹簧系统的称为“调频质量阻尼器”,子结构为荡液水箱的称为“调频液体阻尼器”。调谐减震体系的减震作用与附加子结构的频率和质量密切相关。

6、结构主动控制是指由外部输入能量的控制方式使结构减振的方法,它能在结构经受地震激励的过程中,瞬时改变结构动力特性并施加控制力,来衰减结构的地震反应。根据控制器工作方式不同,又可分为开环控制、闭环控制和开闭环控制三种类型。

三、习题与思考题

1、隔震结构与传统的抗震结构相比有何异同

2、基底隔震装置一般应具备什么功能,应满足什么要求

3、如何进行隔震结构的抗震计算。

4、什么是水平向减震系数如何确定这一系数

5、如何认识消能减震结构的减震原理

6、消能部件附加给结构的有效刚度和有效阻尼比如何取值

7、试述结构被动控制调谐减震体系工作原理及附加子结构的作用

8、结构主动控制体系工作原理是什么有什么优点

四、考核目标与要求

领会:基底隔震原理、基底隔震装置的类型及组成;消能及阻尼减震原理、消能减震装置和部件;结构被动控制P-TMD体系及TLD体系的工作原理;结构主动控制体系制振工作原理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后习题答案

武汉理工大学《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复试 第1章绪论 1、震级和烈度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震级是表示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只跟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有关,而烈度则表示某一区域的地表和建筑物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平均强烈的程度。烈度不仅跟震级有关,同时还跟震源深度、距离震中的远近以及地震波通过的介质条件等多种因素有关。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不同的地点有不同的烈度。 2.如何考虑不同类型建筑的抗震设防? 规范将建筑物按其用途分为四类: 甲类(特殊设防类)、乙类(重点设防类)、丙类(标准设防类)、丁类(适度设防类)。 1 )标准设防类,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抗震措施和地震作用,达到在遭遇高于当地抗震设防烈度的预估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安全的严重破坏的抗震设防目标。 2 )重点设防类,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按比9度更高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地基基础的抗震措施,应符合有关规定。同时,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地震作用。 3 )特殊设防类,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按比9度更高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同时,应按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结果且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确定其地震作用。 4 )适度设防类,允许比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适当降低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不应降低。一般情况下,仍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地震作用。 3.怎样理解小震、中震与大震? 小震就是发生机会较多的地震,50年年限,被超越概率为63.2%; 中震,10%;大震是罕遇的地震,2%。 4、概念设计、抗震计算、构造措施三者之间的关系? 建筑抗震设计包括三个层次:概念设计、抗震计算、构造措施。概念设计在总体上把握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抗震计算为建筑抗震设计提供定量手段;构造措施则可以在保证结构整体性、加强局部薄弱环节等意义上保证抗震计算结果的有效性。他们是一个不可割裂的整体。 5.试讨论结构延性与结构抗震的内在联系。 延性设计:通过适当控制结构物的刚度与强度,使结构构件在强烈地震时进入非弹性状态后仍具有较大的延性,从而可以通过塑性变形吸收更多地震输入能量,使结构物至少保证至少“坏而不倒”。延性越好,抗震越好.在设计中,可以通过构造措施和耗能手段来增强结构与构件的延性,提高抗震性能。 第2章场地与地基 1、场地土的固有周期和地震动的卓越周期有何区别和联系? 由于地震动的周期成分很多,而仅与场地固有周期T接近的周期成分被较大的放大,因此场地固有周期T也将是地面运动的主要周期,称之为地震动的卓越周期。 2、为什么地基的抗震承载力大于静承载力? 地震作用下只考虑地基土的弹性变形而不考虑永久变形。地震作用仅是附加于原有静荷载上

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教学大纲

《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课程教学大纲 Detection,Identification and Strengthening of Building Structures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必修课 2、课程学时:总学时72 3、学分:3 4、适用专业:土木工程 5、考核方式:考试 6、大纲执笔:(土木工程教研室伍宜胜) 7、制定(修订)时间:2011年8月 二、课程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了解各种结构材料强度的主要检测方法,初步掌握结构损伤的诊断方法,并学会选择合适的加固方法对结构进行加固设计。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熟悉几种主要结构构件材料强度检测的方法及判别检 测结果的可信度; (2)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几种结构损伤的诊断方法,并了解较为复杂的工 程实例的分析思路; (3)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两、三种主要结构加固方法的计算和构造要求, 并了解其他常用加固方法。 四、课程主要内容和学时分配 主要内容: 1 绪论 1.1 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的必要性、原因及发展概况 1.2 建筑结构加固与改造的工作程序和基本原则 1.3 “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课程的学习方法 2 混凝土结构的检测 2.1 概述 2.2 混凝土结构的外观及裂缝和变形检测 2.3 混凝土结构的损坏机理 2.4 混凝土强度的检测 2.5 混凝土耐久性的检测 3 砌体结构的检测 3.1 砌体的损坏机理 3.2 砌体结构检测的一般原则 3.3 原位轴压法 3.4 扁顶法 3.5 原位单剪法及原位单砖双剪法 3.6 推出法 3.7 筒压法 4 建筑地基基础的检测 4.1 建筑地基基础检验与监测的一般要求 4.2 地基承载力的检测 4.3 桩基静载试验和动测技术

手球基础兴趣课教案教案资料

手球基础兴趣课教案

×××小学自主拓展型课程教案 课程名称:手球基础 执教: 时间: 总体教学安排

教学要求: 1、手球运动是一项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开设这门拓展课的目的首先是推广与普及我校传统项目,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体质,培养学生集体观念,陶冶情操。 2、通过介绍手球技术动作,观摩校手球队训练比赛,让学生在激烈的身体对抗中去发现手球的魅力,从而产生对手球浓厚的兴趣。 3、让学生掌握手球基本传球与跳起射门技术,发展学生灵敏、速度、力量等素质,培养顽强的拼搏精神。 4、通过分组、分层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手球项目在场上千变万化的特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应变能力,承受能力,组织能力。 内容安排: 1、基本步法练习 2、传球练习 3、原地三步跳起射门 4、综合练习 具体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了解手球运动的起源、特点与作用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手球运动的起源、特点及作用,让学生对手球项目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明白手球运动具有对抗性强、攻守转换快、技术丰富多样、战术灵活多变的特点。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机智灵活、团结友爱等综合素质。 教学过程: 第 1 课时 一、教学常规: 二、基本内容: 1、介绍手球运动的起源及我国开展手球运动的历史,和历届在国际大赛上所取得的成绩。 2、讲解手球运动的规则及场地的规格要求。 3、结合我校手球队的现有资源,引导学生观看校手球队训练及教学比赛,增强学生对手球运动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手球情感。 4、让学生谈谈感受。 四、结束内容:(师生呼别) 具体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手球基本步法,发展学生下肢力量、灵敏、速度等素质。 2、让学生了解基本步法在手球运动中的各种作用。 教学过程: 第 2 课时 一、绕大操场慢跑: 二、准备操: 三、基本内容: 1、手球基本步法练习 (1)原地小跑步,听哨声加快频率。 (2)行进间听哨声变向跑。 (3)行进间跳步急停。 (4)听哨声快跑中做急停练习。 (5)二人一组,一人防守,一人采用变速跑或急停摆脱防守。 2、球性练习:一人一球熟悉球性练习 四、结束内容:(放松活动) 具体教学过程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要点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要点分析 提要:本文主要针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要点展开了分析,对建筑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薄弱的部位作了详细的概述,并给出了一系列提高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措施,以期能为有关方面的需要提供有益的参考借鉴。 近年来,随着我国地震灾害的频繁发生,建筑抗震设计成为了我国建筑结构设计一个新的重要发展方向。但是由于实际操作经验缺乏经验,建筑抗震设计存在着一定的薄弱环节,是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给予足够的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建筑抗震的性能,以减轻地震灾害对建筑的破坏。 1 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薄弱部位 1.1 从震害中找出结构薄弱部位 某次地震中,多层混凝土框架教学楼的倒塌,使我们对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根据地震现场的调查,混凝土框架结构的震害大致如下:6、7度区,底层柱上下端出现斜裂缝,并且柱头比柱脚更厉害。8、9度区,底层柱上下端保护层混凝土脱落,箍筋拉脱,柱心混凝土被压碎,纵筋压成灯笼状。二层柱端及底层梁端也出现不同程度的开裂。在地震中倒塌的框架结构,估计也是底层柱上下端先出现斜裂缝,最后被折断的,只不过整个过程时间很短。不难判断:框架结构薄弱层在底层,底层柱是薄弱构件,底层柱的上下端是最薄弱的部位。震害同时表明:在底层柱中存在某些比较薄弱的柱,地震作用下,这些柱的柱端首先出现斜裂缝,最先形成塑

性铰,使整个结构内力重新分布,导致底层柱逐根被击破,引起连续倒塌。 1.2 从结构分析中确定结构薄弱部位 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有其特性,与带有剪力墙的其他混凝土结构相比,框架结构侧向刚度小,变形能力强。对抗震有利的是吸收地震总能量少,不利的是抗侧力能力差。框架唯一的竖向构件——柱的侧向刚度比剪力墙的墙肢小得多,比梁板组成的楼层平面刚度也小很多。地震通过地层土晃动框架楼房,刚度大而且质量集中的各楼层就会前后左右来回移动,产生楼层水平地震剪力,这些力由梁传给柱。结构的整体变形主要是各楼层按一定的振型和周期往复侧移。柱本身刚度较小,其竖向变形被动地随各楼层。梁属于楼层的一部分,变形较小。框架的水平地震力和侧移变形主要来自梁板,而抗侧力和侧移主要靠柱。在结构分析中,若忽视板对梁刚度的影响是不现实的,尤其是一起现浇的梁板。相对于梁来说,柱是薄弱构件。因此,“强柱弱梁”便成为框架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之一。 框架结构底层柱托起整栋楼房,除了承受整栋楼全部垂直力外,还要承受地震产生的水平力。结构分析显示:底层任何一根柱的轴力、剪力及弯矩都比上层柱大,底层柱比上层柱更容易被破坏。底层柱上下端弯矩最大,成为整个框架结构内力最大的部位,也就是最薄弱的部位。不难理解:为什么地震时,首先出现裂缝的总是底层柱上下端。各楼层抗剪承载力分析结果表明,底层抗剪承载力最小,验证了底层是抗震薄弱层。底层柱既是框架结构抗震的“中流砥柱”,又是薄弱

《建筑结构抗震》课程教学大纲

《建筑结构抗震》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建筑结构抗震(Resisting Earthquake Of 课程代码: 07116010 The Building) 课程类别:学科专业课课程性质:必修(选修) 总学时:48 理论学时:48学分:3 先修课程:工程力学、结构力学、混凝土结构、钢结构设计原理 - 适用专业:土木工程专业开课院部:建筑工程学院 一、课程性质、目的 课程性质: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强烈地震会造成建筑物倒塌或损坏,我国作为一个地震多发频发的国家,故建筑结构抗震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本课程主要介绍地震作用的基本原理及结构抗震的设计方法,使学生掌握结构抗震的基本理论及设计方法,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课程目的: 本课程的目的是介绍地震作用的基本原理及结构抗震的设计方法,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理解与掌握建筑结构抗震的概念、原则和方法,结构地震作用的计算原理,多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和砌体结构的抗震设计,为学生进行毕业设计以及今后对实际工程进行抗震设计打下基础。 ? 二、课程内容和建议学时分配 第一章地震与抗震概论 2课时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地震及地震动的基本知识,熟悉抗震设防目标; 2、掌握地震震级、地震烈度及抗震设计的总体要求。 【教学内容】 1、地震与地震动; 2、地震震级与地震烈度; { 3、地震灾害概说; 4、工程抗震设防; 5、抗震设计的总体要求。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构造地震的成因及地震的基本术语; 2、建筑抗震设防依据及我国抗震设防中的“三水准、两阶段”。 难点: * 1、地震震级与地震烈度; 2、抗震设计的总体要求。 第二章场地与地基 4课时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建筑场地; 2、掌握场地土及场地覆盖层厚度的基本概念; 3、熟练应用天然地基及基础抗震承载力验算方法。

“小手球”队训练计划

小学生怎样进行手球训练 我通过对我国现在大部分地区小学生体质健康做了的分析,明确了小手球运动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价值,即:通过对小手球运动的练习可有效增强小学生的身心素质、通过正确运用教学方法有效调节课堂气氛,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通过小手球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化的发展等优势,并对如何对小学生进行小手球训练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目前我国小学生的体质普遍较差,为有效提高学生的体质,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多传授一些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比如小手球,作为体育教学过程中的新鲜事物,在增强学生体质方面有着较强的作用,且很受学生的欢迎。 一、当前我国小学生的体质状况 眼下我国很多地区小学都存在着学生数量和教学器材不成正比、学校对体育课程不够重视、学生本身对体育课缺乏兴趣等情况,这将直接导致小学生的运动机会少,运动量也相对较少,大部分小学生的身体素质较差,也没有自主锻炼的习惯和能力,这很显然不符合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标准对学校体育的要求,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增加较为新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趣味性、合理安排提高体育场地和运动器材的利用率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主动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从根本上改善学生体育较差的现状。 二、小手球运动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价值 (一)通过对小手球运动的练习可有效增强小学生的身心素质手

球运动对学生的速度、力量等多项素质有着一定的要求,相应对提高这几方面的素质也有着较明显的作用。其次,小手球运动除对个人技术方面有着一定要求,团队合作也至关重要,因此,在小手球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德育教育很自然的与之进行融合,可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正确的人格形成同时发展。 (二)通过正确运用教学方法有效调节课堂气氛,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为接下来的体育教学顺利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通过小手球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化的发展,当然在体育课上或是课外,体育教师可通过多种方式去了解学生的运动需求,从而在课堂中引入更多更加丰富多彩的内容。 (四)通过对小手球运动的教学实践总结,教师可整理出一套属于自己的体育特色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体育教学工作的进行更加顺利。 三、如何对小学生进行小手球训练 (一)明确教学目标 只有确定了明确的教学目标,才能更好的把握教学进度和使用正确的教学方法,且通过一系列有计划的教学活动,最终达成预期的教学目的。因此,在小手球教学课时开始,教师应明确告诉学生“我们今天的教学内容是对小手球这一运动项目进行学生,我希望同学们可以掌握的是小手球最基本的练习方法”。长期下来可以培养学生强烈的目标感,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多引入符合小学生身心特点的教学方法,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及时正确的引导,充分

《建筑结构》课程教学大纲

《建筑结构》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 《建筑结构》课程是土建类专业进行职业能力培养的一门职业核心课程,集理论与实践为一体,培养学生直接用于房屋建造、工程管理、工程监理、建筑设计、工程造价等岗位工作中所必需的结构分析能力,掌握房屋结构构件的基本计算原理和初步设计方法,同时满足后续专业课程《建筑施工技术》、《建筑工程质量事故分析与处理》、《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PKPM结构设计》、《建筑工程质量控制》等课程准备必要的结构概念及结构知识。 二、课程任务 《建筑结构》课程由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及建筑结构抗震等结构模块内容组成,讲授结构用材料的基本力学性质,结构设计标准,钢筋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基本构件的受力特点。使学生掌握钢筋混凝土梁、板、柱、楼(屋)盖,砌体结构的墙、柱及钢结构的连接,梁、柱的设计计算方法和一般结构的构造知识;同时掌握与施工和工程质量控制有关的结构基本知识。能进行一般民用房屋和单层工业厂房结构选型与结构计算,熟练识读结构施工图,并能绘制结构施工图。 三、课程设计思路 按照土建工程技术领域和二级建造师、施工员、质检员、实验员、资料员、预算员、监理员、设计员等岗位职业资格标准,以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为导向,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选取和改革课程教学内容;会同企业技术人员,设计教学能力训练项目,设计职业体验训练项目,设计融学习过程于工作过程中的职业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职业综合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达到胜任一般建筑工程的结构计算及设计能力;借助电子计算机及结构设计软件,能从事较为复杂的结构分析和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直接用于房屋建造、工程管理、工程监理、建筑设计、工程造价等岗位工作中所必需的结构分析能力。 二、具体目标

建筑结构抗震课程大纲

《建筑结构抗震》课程大纲课程代码CV405 课程名称中文名:建筑结构抗震 英文名:Seismic Design of Buildings 课程类别专业课修读类别专业必修 学分 2 学时32 开课学期第6学期 开课单位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土木工程系 适用专业土木工程专业 先修课程结构力学、钢筋混凝土结构、土力学与基础工程、砌体结构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郭继武, 建筑抗震设计,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9787112050239. 2.(新西兰) T. 鲍雷, (美) M. J. N. 普里斯特利著, 钢筋混凝土和砌 体结构的抗震设计,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 ISBN: 9787112125005. 3.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理论与实例,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1, ISBN: 7560824447. 4.Anil K. Chopra. 结构动力学理论及其在地震工程中的应用,第三 版,2009,ISBN:9787302202189 一课程简介 《建筑结构抗震》是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专业核心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涉及到地震概念、场地影响、结构动力分析以及各类建筑抗震设计多学科交叉的重要专业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建筑抗震设计的发展历史以及在工程设计中的重要地位。能够掌握建筑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计算方法和设计要求,并具有把这些知识应用到一般工程抗震设计中的能力,为成为一名卓越结构工程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本课程所支撑的毕业要求 本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及比重如下: 序号毕业要求指标点毕业要求指标点具体内容支撑比重 1 毕业要求2. 2 基于所学的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 法,并结合文献查阅,能够针对复杂 土木工程问题进行分析和建模,并获 得有效结论,且能试图改进。 55% 2 毕业要求3.1 具有完成土木工程结构构件、节点和 单体的设计能力。 45%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高起专)

河南工程学院 2017年秋《建筑结构抗震》期末试题 批次专业:2016年春季-建筑工程技术(高起专)课程:建筑结构抗震 设计(高起专)总时长:180分钟 1. ( 单选题 ) 下列哪种不属于地震波的传播方式()(本题 2.5分) A、P波 B、S波 C、L波 D、M波 学生答案: 标准答案:D 解析: 得分:0 2. ( 单选题 ) 罕遇烈度50年的超越概率为(本题2.5分) A、2-3% B、20% C、10% D、5% 学生答案: 标准答案:A 解析:

得分:0 3. ( 单选题 ) 震级相差一级,能量就要相差()倍之多(本题2.5分) A、 2 B、10 C、32 D、100 学生答案: 标准答案:C 解析: 得分:0 4. ( 单选题 ) 下面哪个不属于影响土的液化的因素?()(本题2.5分) A、土中黏粒含量 B、上覆非液化土层厚度和地下水位深度 C、土的密实程度 D、地震烈度和震级 学生答案: 标准答案:D 解析: 得分:0 5. ( 单选题 ) 抗震设计原则不包括:()(本题2.5分)

A、小震不坏 B、中震可修 C、大震不倒 D、强震不倒 学生答案: 标准答案:D 解析: 得分:0 6. ( 单选题 ) 框架结构中布置填充墙后,结构的基本自振周期将(本题2.5分) A、增大 B、减小 C、不变 D、说不清 学生答案: 标准答案:B 解析: 得分:0 7. ( 单选题 ) 钢筋混凝土房屋的抗震等级应根据那些因素查表确定()(本题2.5分) A、抗震设防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层数 B、抗震设防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

C、抗震设防烈度、场地类型和房屋层数 D、抗震设防烈度、场地类型和房屋高度 学生答案: 标准答案:B 解析: 得分:0 8. ( 单选题 ) 下列哪项不属于地震动的三要素(本题2.5分) A、震幅 B、震级 C、频谱 D、持时 学生答案: 标准答案:B 解析: 得分:0 9. ( 单选题 ) 体波可以在地球内部和外部传播。()(本题2.5分) A、 B、 学生答案: 标准答案:B 解析: 得分:0 10. ( 单选题 ) 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可以先浇柱,后砌墙。()(本题2.5分)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第三版)习题解答1-5章

第一章的习题答案 1.震级是衡量一次地震强弱程度(即所释放能量的大小)的指标。地震烈 度是衡量一次地震时某地区地面震动强弱程度的尺度。震级大时,烈度就高;但某地区地震烈度同时还受震中距和地质条件的影响。 2.参见教材第10面。 3.大烈度地震是小概率事件,小烈度地震发生概率较高,可根据地震烈度 的超越概率确定小、中、大烈度地震;由统计关系:小震烈度=基本烈度-1.55度;大震烈度=基本烈度+1.00度。 4.概念设计为结构抗震设计提出应注意的基本原则,具有指导性的意义; 抗震计算为结构或构件达到抗震目的提供具体数据和要求;构造措施从结构的整体性、锚固连接等方面保证抗震计算结果的有效性以及弥补部分情况无法进行正确、简洁计算的缺陷。 5.结构延性好意味可容许结构产生一定的弹塑性变形,通过结构一定程度 的弹塑性变形耗散地震能量,从而减小截面尺寸,降低造价;同时可避免产生结构的倒塌。 第二章的习题答案 1.地震波中与土层固有周期相一致或相近的波传至地面时,其振幅被放 大;与土层固有周期相差较大的波传至地面时,其振幅被衰减甚至完全过滤掉了。因此土层固有周期与地震动的卓越周期相近, 2.考虑材料的动力下的承载力大于静力下的承载力;材料在地震下地基承 载力的安全储备可低于一般情况下的安全储备,因此地基的抗震承载力高于静力承载力。 3.土层的地质年代;土体中的粘粒含量;地下水位;上覆非液化土层厚度; 地震的烈度和作用时间。 4.a 中软场地上的建筑物抗震性能比中硬场地上的建筑物抗震性能要差 (建筑物条件均同)。 b. 粉土中粘粒含量百分率愈大,则愈容易液化. c.液化指数越小,地震时地面喷水冒砂现象越轻微。 d.地基的抗震承载力为承受竖向荷载的能力。

《减隔震建筑结构设计指南与工程应用》教学大纲

《减隔震建筑结构设计指南与工程应用》教学大纲 总教学课时: 一、教学目的 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落实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的《关于房屋建筑工程推广应用减隔震技术的若干意见(暂行)》(建质[]号)的工作要求,帮助结构工程师更好地了解与掌握减隔震技术的概念与发展历程、设计标准与研究现状、减隔震结构设计方法、减隔震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賃軔朧。 二、教学要点 与结构工程师设计工作相关的减隔震技术概念与工作原理,减隔震建筑结构设计参考依据与设计关键要点、减隔震技术工程应用方法等。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祸測樅。 三、重点内容与课时分配 第一章减隔震技术概述(学时): 减隔震技术的概念与原理(学时)、减隔震技术发展历程(学时)、减隔震技术设计标准(学时)、减隔震技术研究现状(学时)。残骛楼諍锩瀨濟溆塹籟婭骒東。 第二章减震结构设计指南(学时): 减震结构概念设计(学时)、减震结构性能设计的基本要求(学时)、减震结构计算分析的基本要求(学时)、减震装置的基本要求(学时)、减震结构的抗震构造措施要点(学时)、减震装置的施工、验收和维护(学时)。酽锕极額閉镇桧猪訣锥顧荭钯。 第三章隔震结构设计指南(学时) 隔震结构概念设计(学时)、隔震结构性能设计的基本要求(学时)、隔震结构计算分析的基本要求(学时)、隔震装置的基本要求(学时)、隔震结构的抗震构造措施要点(学时)、隔震装置的施工、验收和维护(学时)。彈贸摄尔霁毙攬砖卤庑诒尔肤。 第四章减震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学时): 屈曲约束支撑应用案例(学时)、黏滞阻尼支撑应用案例(学时)、黏滞阻尼伸臂应用案例(学时)、黏滞阻尼墙应用案例(学时)、日本典型减震案例(学时)。謀荞抟箧飆鐸怼类蒋薔點鉍杂。第五章隔震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学时): 基础隔震案例(学时)、层间隔震案例(学时)、组合减隔震案例(学时)、日本典型隔震案例(学时)。厦礴恳蹒骈時盡继價骚卺癩龔。 四、教学延伸阅读参考书目 周福霖. 工程结构减震控制[].北京:地震出版社,. 李爱群,瞿伟廉. 工程结构减振控制[].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丁洁民,吴宏磊. 黏滞阻尼技术工程设计与应用[].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日本隔震构造协会. 隔震结构入门[]. 东京:出版社,. 日本建筑学会,刘文光(译),冯德民(校). 隔震结构设计[]. 北京:地震出版社,. 1 / 1

建筑结构抗震课程复习英文版

Seismic Design of Building Structures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The types and causes of earthquakes (地震的类型和成因) Man-made earthquakes, explode, mining operation, major project construction (such as reservoir) Natural earthquakes Tectonic earthquake, tectonic activity of lithosphere V olcanic Earthquakes, volcanic eruptions 2.Some terminologies about earthquakes, focus, epicenter, focal depth, epicenter distance and isoseismal line (地震的一些相关术语,如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等震线) Focus, center or hypocenter, The point where the seismic motion originates Epifocus or epicenter, The projection of the focus onto the surface of the earth Focal depth, The depth of hypocenter below the epicenter Epicenter distance, The distance from the epicenter to the point of the observed ground motion Isoseismal line一次地震中,在受影响的区域内,烈度相同的区域的外包线 3.The classification of seismic waves. (地震波的类型) Body waves include Primary Wave (P wave) and Secondary Wave (S wave) Surface waves include Rayleigh wave (R wave) and Love wave(Love wave) 4.The essential factors of ground motion. (地震动的三要素) Magnitude/amplitude(幅值)Frequency/spectrum (频率)Duration (持时) 5.The concept of earthquake magnitude and intensity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m. (震级与烈度的 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 The earthquake magnitude means the energy released in an earthquake Earthquake intensity is an indication of the severity of ground shaking at a specific site which is based on the observe defects of an earthquake and a qualitative assessment of the damage that caused There is only one magnitude for an earthquake, but maybe many intensities for different locations. Because intensity scales are subjective and depend upon social and construction conditions of a country, they need revision from time to time. Regional effects must be accounted for. 6.Three-level seismic fortification objectives and Two-phase seismic design method. (三水准抗震设防 与两阶段设计) The first level: No damage under minor earthquake (小震不坏) The Second level: Repairable damage under moderate earthquake (中震可修) The third level: No collapse under large earthquake (大震不倒) Phase1: By the elastic analysis,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the structure is checked under the fundamental combination of effects of seismic action of minor earthquake and other loads, and the elastic seismic deformation is checked under the action of minor earthquakes. Phase2: The elastoplastic deformation is checked under the action of rare earthquake. The structural design through the first phase can satisfy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first seismic fortification level1. The structural design through the second phase can guarantee the seismic fortification level3. The Seismic Fortification Objective2 is guaranteed by constructional measures(构造措施)and conceptual design(概念设计). 7.The meanings of Minor, Moderate and Large earthquake. (小震,中震,大震的含义) Frequently occurred earthquakes with an intensity of less than the fortification intensity of the region Earthquakes equal to the fortification intensity of the region Rare earthquakes with an intensity higher than the fortification intensity of the region.

(完整版)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整理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期末考试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地震波:地震引起的振动以波的形式从震源向各个方向传播并释放能量; (2)地震震级: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尺度,是按一次地震本身强弱程度而定的等级; (3)地震烈度:表示地震时一定地点地面振动强弱程度的尺度; (4)震中:震源在地表的投影; (5)震中距:地面某处至震中的水平距离; (6)震源:发生地震的地方; (7)震源深度:震源至地面的垂直距离; (8)极震区:震中附近的地面振动最剧烈,也是破坏最严重的地区; (9)等震线:地面上破坏程度相同或相近的点连成的曲线; (10)建筑场地:建造建筑物的地方,大体相当于一个厂区、居民小区或自然村; (11)沙土液化:处于地下水位以下的饱和砂土和粉土在地震时有变密的趋势,使孔隙水的压 力急剧上升,造成土颗粒局部或全部将处于悬浮状态,形成了犹如“液化”的现象,即称为 场地土达到液化状态; (12)结构的地震反应:地震引起的结构运动; (13)结构的地震作用效应:由地震动引起的结构瞬时内力、应力应变、位移变形及运动加速 度、速度等;(14)地震系数:地面运动最大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的比值; (15)动力系数:单质点体系最大绝对加速度与地面运动最大加速度的比值; (16)地震影响系数:地震系数与动力系数的乘积; (17)振型分解法:以结构的各阶振型为广义坐标分别求出对应的结构地震反应,然后将对应 于各阶振型的结构反应相组合,以确定结构地震内力和变形的方法,又称振型叠加法; (18)基本烈度:在设计基准期(我国取50年)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超越概率(10%)的地震烈度。 (19)设防烈度:按国家规定权限批准的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 (20)罕遇烈度:50年期限内相应的超越概率2%~3%,即大震烈度的地震。 (21)设防烈度 (22)多道抗震防线:一个抗震结构体系,有若干个延性较好的分体系组成,并由延性较好的 结构构件连接起来协同作用; (24)鞭梢效应; (25)楼层屈服强度系数; (26)重力荷载代表值:建筑抗震设计用的重力性质的荷载,为结构构件的永久荷载(包括自 重)标准值和各种竖向可变荷载组合值之和; (27)等效总重力荷载代表值:单质点时为总重力荷载代表值,多质点时为总重力荷载代表值 的85%; (28)轴压比:名义轴向应力与混凝土抗压强度之比; (29)强柱弱梁:使框架结构塑性铰出现在梁端的设计要求;(30)非结构部件:指在结构分析 中不考虑承受重力荷载以及风、地震等侧向力的部件 二、简答题 1.抗震设防的目标是什么?实现此目标的设计方法是什么? 答:目标是对建筑结构应具有的抗震安全性能的总要求。我国《抗震规范》提出了三水准的

《建筑结构抗震与防灾》教学大纲——韩杨

《建筑结构抗震与防灾》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建筑工程技术 学制:三年 学时:36 制定时间:2011年9月1日

(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 性质: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必修的技术专业课。它以混凝土结构设计、基础工程等课程为基础,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了解建筑结构抗震的基本知识,场地、地基与基础,建筑结构抗震计算方法;重点掌握结构抗震概念设计原则及各类结构抗震设计。是学习有关后继课程和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基础。 地位:《建筑结构抗震与防灾》是一门比较重要的专业课 任务: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了解建筑结构抗震的基本知识,场地、地基与基础,建筑结构抗震计算方法;重点掌握结构抗震概念设计原则及各类结构抗震设计。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知识要求:本课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从本专业的培养目标、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基本理论的讲授以实际应用和后续专业课程的要求为目的,教学內容以必需够用为度,讲授建筑结构抗震的基本知识,场地、地基与基础,结构抗震概念设计原则及各类结构抗震设计等基本知识,重点讲授结构抗震概念设计原则及各类结构抗震设计。 能力要求: 1、掌握建筑结构抗震基本知识; 2、掌握场地、地基与基础; 3、了解建筑结构抗震计算; 4、掌握结构抗震概念设计 5、掌握砌体与砖混结构抗震设计; 6、掌握建筑多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 7、了解钢结构抗震设计 8、了解隔震与消能减震设计 9、基本掌握建筑结构抗风设计 10、基本掌握建筑结构抗火设计 (三)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在建筑结构抗震与防灾学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混凝土结构设计,基础工程等先修课程的知识,因此,在学习中应根据需要对上述课程进行必要的复习,并在运用中得到巩固和提高。 (四)教学时数分配表 本课程总学时为36,各部分学时分配如下表:

手球教案---手球游戏和比赛

小手球课教案 _____《快乐的小手球》水平三人教版 明光市苏巷中心小学周祥松 一、指导思想: 本课以新的课程标准、小手球游戏为依据,从学生的健康出发,结合六年级学生身心的特点,利用游戏教学,创建一个快乐、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一系列的游戏、自主创编游戏活动,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表现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对手球运动的兴趣,以及合作练习、自我创编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运动参与:90%的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并大胆向同学展示自己的动作。 运动技能:通过玩游戏,让85%的学生掌握小手球的运球、传球、射门等动作技术。 身体健康:通过本课学习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体质,促进身心的正常发育。 心理健康:在学习中充分展示自我,提高自信心和意志品质,亲身体会合作与成功的快乐。 社会适应:培养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积极进取,乐观开朗。 三、教法: 根据六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围绕手球游戏以掌握手球运动中的传、接、射等基本技术,提高身心素质为主要任务,充分发挥体育游戏教学方法和特点的魅力,力求从游戏的新颖性、教法的创新性和寓教于乐的多样性出发,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合作学习的素养,让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运动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学生参与手球运动的兴趣,持球射门的动作要领。 五、教学场地器材: 小手球场小手球20个 六、教学过程: 1、手球游戏,激发兴趣(10′) 课前,学生自己可以在上课场地做手球或体育游戏活动。 师:(吹哨)集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今天能够同大家一起上课老师感到非常高兴,在这节课上老师要和小朋友一起来玩小手球游戏,你们高兴吗?

高层建筑结构与抗震课程教学大纲.

《高层建筑结构与抗震》课程教学大纲 中央电大教务处教学管理科 (2004年09月15日) 浏览人次120 土木工程专业(专升本) 《高层建筑结构与抗震》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高层建筑结构与抗震”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试点”工学科土建类土木工程专业本科(专升本)的一门限选课程。该课程是针对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学生,以已学过的专业基础知识(材料力学、结构力学、钢筋混凝土等)为基础,进行抗震计算理论和多层、高层建筑结构计算的学习。 二、课程的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抗震计算理论基础,掌握抗震设计原理,掌握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的基本方法。主要要求是:了解高层建筑各种结构体系、体系特点及应用范围;熟练掌握风荷载及地震作用计算方法;掌握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剪结构三种基本结构内力及位移的计算方法,理解这三种结构内力分布及侧移变形的特点及规律;学会这三种结构体系包含的框架及剪力墙构件的截面设计方法及构造要求。通过本课程学习,掌握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设计、非抗震设计的不同要求、原则及方法。对筒体结构的内力分布、计算特点、结构设计有初步知识。 三、课程的教学要求层次 教学要求中,有关定义、定理、性质、特征等概念的内容要求,由低到高分“知道、了解、理解”三个层次;有关计算、解法、公式、法则等方法的内容要求,由低到高分“会、掌握、熟练掌握”三个层次。 第二部分媒体使用与教学过程建议 一、课程教学总时数、学分数 本课程为3 学分,课内学时54,开设一学期,安排在第五学期。 二、媒体的选择及相互关系 本课程的媒体建议选用文字教材、IP课件、录像教材件等。其中文字教材是课程的基本媒体,不但包含所有教学内容,而且包含教学要求、其他媒体使方法及必要的教学信息等内容,是学生学习的核心教材。IP课件、录像教材是强化媒体,主要是分层次讲授课程的重点、难点以及分析问题的方法与思路,是对文字教材某些内容的强化与补充。 三、教学环节

手球单元计划及18课教案

手球社团单元教学计划 一、单元设计指导思想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以学生身心发展为核心,促进学生身体、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学习一个技能,掌握一个奥运会中的激励而有趣的健身项目。经过开设手球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完成五个领域目标。 二、单元设计构想 该单元学习内容多,教学难度大并且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很多的孩子具有恐惧心理。为解决该问题,我们发挥教研组集体智慧力量,深入地进行教学研究,采取集体备课的形式,共同探讨设计适合学生学习兴趣、能力提高的方法,同时我们也进行了大量的培训和学习,首先自己达到一定的水平,给学生看比赛表演赛等多种形式的辅助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树立自信心、进取心,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 在设计教学流程时,以手球技术学习教学内容为主线,中间辅以大量的手球游戏以及小型的比赛。整个教学流程强调有趣性、多样性和实效性,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将合作意识、团队精神、保护帮助融入到课堂中;在教学的个别环节,进行小组间自主互助、学生间评价,教师及时作出评价 三、学生情况分析 **年级的学生身体的灵敏度和肌肉弹性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动作不够准确,而且好表现自己,常常自以为是的进行练习不根据老师的指导。但是他们的好奇心强,喜欢激烈对抗的项目,见识多兴趣广泛,课堂上能够积极的参与进来。完成学习任务。 四、教材分析与处理 本社团内容是手球,从技术教学看包括进攻技术、防守技术、守门员技术、手球战术。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面向全体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体育健康课教学中既要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又要充分体现体育健康课的价值,使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向上,为终身体育奠定坚实的基础。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传统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益呢?通过分析探讨应用情景教学的模式进行教学,发挥学生的好奇心,以手球游戏贯穿在教学过程当中。以小型的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锻炼的热情。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学习观念,使学生终身受益。

李国强《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后习题答案

第1章绪论 1、震级和烈度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震级是表示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只跟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有关,而烈度则表示某一区域的地表和建筑物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平均强烈的程度。烈度不仅跟震级有关,同时还跟震源深度、距离震中的远近以及地震波通过的介质条件等多种因素有关。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不同的地点有不同的烈度。 2.如何考虑不同类型建筑的抗震设防? 规范将建筑物按其用途分为四类: 甲类(特殊设防类)、乙类(重点设防类)、丙类(标准设防类)、丁类(适度设防类)。 1 )标准设防类,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抗震措施和地震作用,达到在遭遇高于当地抗震设防烈度的预估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安全的严重破坏的抗震设防目标。 2 )重点设防类,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按比9度更高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地基基础的抗震措施,应符合有关规定。同时,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地震作用。 3 )特殊设防类,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按比9度更高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同时,应按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结果且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确定其地震作用。 4 )适度设防类,允许比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适当降低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不应降低。一般情况下,仍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地震作用。 3.怎样理解小震、中震与大震? 小震就是发生机会较多的地震,50年年限,被超越概率为63.2%; 中震,10%;大震是罕遇的地震,2%。 4、概念设计、抗震计算、构造措施三者之间的关系? 建筑抗震设计包括三个层次:概念设计、抗震计算、构造措施。概念设计在总体上把握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抗震计算为建筑抗震设计提供定量手段;构造措施则可以在保证结构整体性、加强局部薄弱环节等意义上保证抗震计算结果的有效性。他们是一个不可割裂的整体。 5.试讨论结构延性与结构抗震的内在联系。 延性设计:通过适当控制结构物的刚度与强度,使结构构件在强烈地震时进入非弹性状态后仍具有较大的延性,从而可以通过塑性变形吸收更多地震输入能量,使结构物至少保证至少“坏而不倒”。延性越好,抗震越好.在设计中,可以通过构造措施和耗能手段来增强结构与构件的延性,提高抗震性能。 第2章场地与地基 1、场地土的固有周期和地震动的卓越周期有何区别和联系? ;由于地震动的周期成分很多,而仅与场地固有周期T接近的周期成分被较大的放大,因此场地固有周期T也将是地面运动的主要周期,称之为地震动的卓越周期。 2、为什么地基的抗震承载力大于静承载力? 地震作用下只考虑地基土的弹性变形而不考虑永久变形。地震作用仅是附加于原有静荷载上的一种动力作用,并且作用时间短,只能使土层产生弹性变形而来不及发生永久变形,其结果是地震作用下的地基变形要比相同静荷载下的地基变形小得多。因此,从地基变形的角度来说,地震作用下地基土的承载力要比静荷载下的静承载力大。另外这是考虑了地基土在有限次循环动力作用下强度一般较静强度提高和在地震作用下结构可靠度容许有一定程度降低这两个因素。 3、影响土层液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