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治疗技术治疗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疗效分析_龙佳佳
针刺触发点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进展

针刺触发点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进展一、内容概览本文旨在综述近年来针刺触发点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的临床研究进展。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软组织疼痛疾病,其特点是肌肉和筋膜的无菌性炎症,常导致疼痛、运动功能障碍等症状。
针刺触发点治疗作为一种非药物治疗方法,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达到缓解疼痛、改善肌肉功能的目的。
本文首先介绍了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病因及病理生理机制,然后重点分析了针刺触发点治疗在MPS中的应用及其疗效。
针刺触发点治疗可以显著缓解MPS患者的疼痛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肌肉功能和运动能力。
本文还探讨了针刺触发点治疗的操作方法、注意事项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
针刺触发点治疗为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选择,其疗效和安全性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临床实践支持。
由于MPS的病因和病理机制复杂多样,针刺触发点治疗仍需结合个体情况进行综合治疗。
有必要开展更多高质量的临床研究,以进一步验证和完善针刺触发点治疗MPS的临床应用。
1.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定义和概述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yofascial Pain Syndrome, MPS)是一种常见的软组织疼痛疾病,主要表现为肌肉和筋膜的无菌性炎症,伴随疼痛、肌肉紧张、僵硬和活动受限等症状。
MPS的发病机制复杂,可能与慢性劳损、外伤、炎症、免疫反应等多种因素有关。
疼痛性质:通常为慢性、持续性或间歇性疼痛,疼痛性质多样,可能为刺痛、酸痛、胀痛等。
疼痛范围:疼痛通常集中在肌肉或筋膜的起附点或应力集中区域,如颈肩、腰臀、背部等。
肌肉触诊:医生在检查时可能会发现受累区域的肌肉紧绷、压痛和结节。
活动受限:患者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活动受限,如弯腰、转身、张口等动作困难。
并发症:长期MPS可能导致肌肉萎缩、功能障碍,甚至影响全身健康。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治疗通常包括对症治疗、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和心理干预等。
针刺触发点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已在临床上显示出一定的疗效。
肌筋膜触发点(激痛点)疗法治疗慢性肌肉骨骼疼痛

肌筋膜触发点(激痛点)疗法治疗慢性肌肉骨骼疼痛以下内容为本人原创,如需转载请标注出处一.95%的慢性疼痛来自肌筋膜触发点的活化现代人工作压力日益增大,加之生活习惯不良,经常保持固定姿势使用手机、电脑、电视,或因运动创伤、肌肉疲劳等致长期体态失衡,加重的慢性损伤会导致疼痛以及肌肉运动模式的重新分配,长时间后会导致动作控制模式的变化,短期来看很多患者不发生疼痛一般是其他肌肉保护性代偿的结果,但长此以往必然会出现动作障碍及各种急慢性疼痛。
因此很多人频繁出现头颈肩部的酸胀不适甚至疼痛,手麻,腰腿痛等,依据疾病严重程度的不同可有如颈源性头痛,颈椎失稳,颈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肩袖损伤,肱骨外上髁炎(网球肘),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症,梨状肌综合征,腰肌劳损,足底筋膜炎等各种诊断。
这些疾病除了对症处理疼痛发生部位和修复压迫损伤之外,这一类患者还同时具有一个共同的疾病特点,即肌筋膜疼痛综合征;ICD-11诊断标准里又根据是否找得到原发因素分为“慢性原发性/继发性肌肉骨骼疼痛”。
其中肌筋膜触发点(MyofascialTrigger Points,MTrPs),又称激痛点,简单来讲就是肌肉里面出现的异常小结节或条索,是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标志性特点。
它最早是由美国临床教授Janet Travell 于1942 年提出,可分为隐性触发点和活化触发点。
该理念在国内于上海体育学院黄强民教授的带领下获得普及推广。
据流行病学调查统计,95%慢性疼痛病人与此有关。
当疲劳、抵抗力下降、反复感冒、营养物质缺乏等因素出现时,可促使隐性触发点发展为活化触发点,继而产生疼痛、关节功能受限等。
如图1 中显示的“x”便是常见的触发点部位,其活化后往往表现为远隔部位(红色部分)的疼痛,因此患者疼痛的部位往往不是真正出现问题的点,对着疼痛部位推拿按摩针刺效果往往不佳的原因也在于此。
二.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如何灭活既然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活化是大部分疼痛疾病产生的源头,那么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治疗原则就是以各种方法灭活触发点。
肌筋膜触发点治疗胸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肌筋膜触发点治疗胸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疗效观察摘要:目的针对肌筋膜触发点治疗胸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疗效进行观察研究。
方法选择2018年5月~2021年5月期间,医院收治的胸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80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药物镇痛治疗,观察组采用肌筋膜触发点治疗。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7.50%,对照组的为77.50%,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在胸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的治疗中,对其采用肌筋膜触发点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关键词:肌筋膜触发点治疗;胸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疗效引言:胸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患者常见的症状为疼痛,疾病主要是因为劳损或者风寒湿邪侵犯造成患者的胸背筋膜、肌肉损伤或者粘连等刺激神经引发疼痛[1]。
在胸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治疗中,以患者的疼痛点进行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治疗效果的提升。
文章针对肌筋膜触发点治疗胸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疗效进行了研究,具体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8年5月~2021年5月期间,医院收治的胸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80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有26例,女性有14例,年龄在23~77岁,平均年龄为(51.23±2.13)岁。
观察组患者中男性有27例,女性有13例,患者的年龄在22~75岁,平均年龄为(051.21±2.11)岁。
1.2方法对照组:采用药物镇痛治疗。
本组的患者对其使用药物进行镇痛治疗,口服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连续服用1个月。
观察组:采用肌筋膜触发点治疗。
本组的患者采用的是肌筋膜触发点进行治疗,让患者俯卧在治疗床上,将胸背肌完全暴露,医生用手指触及患者相关的胸背肌,用大拇指指腹寻找紧、僵、硬、滑的肌带,触压有疼痛,用0.35*75mm 的刃针针刺产生局部抽搐或远处的牵涉痛,即对触发点进行松解,每周1次,根据患者情况连续治疗3-6次。
肌筋膜疼痛触发点联合电针治疗慢性腰肌损伤的临床研究

肌筋膜疼痛触发点联合电针治疗慢性腰肌损伤的临床研究徐永辉(大余县人民医院,江西大余341500)基金项目:江西省卫生计生委中医药科研课题(20188124)作者简介:徐永辉,男,本科,主治中医师。
【摘要】目的探讨肌筋膜疼痛触发点联合电针治疗慢性腰肌损伤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018年10月—2019年11月我院收治的60例慢性腰肌损伤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
对照组使用电针治疗,观察组使用肌筋膜疼痛触发点联合电针治疗,比较2组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联合电针治疗慢性腰肌损伤可提高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慢性腰肌损伤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电针联合治疗Clinical study on pain myofacial trigger points combined with electroacupuncture in treatment of chronic lumbarmuscular injuryXu Yonghui.The People's Hospital of Dayu County ,Dayu ,Jiangxi 341500【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pain myofacial trigger points combined withelectroacupuncture in treatment of chronic lumbar muscular injury.Methods60patients with chronic lumbar muscularinjury who admitted in the hospital from October 2018to November 2019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ith 30cases in each group.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electroacupuncture ,and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pain myofacial trigger points combined with electroacupuncture.The curative effects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after treatment for 1month.ResultsThe curative effective rate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ConclusionPain myofacial trigger points combined with electroacupuncture in treatment ofchronic lumbar muscular injury can increase curative effects ,which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Key Words 】Chronic lumbar muscular injury Myofacial pain trigger pointsAcusectorCombined treatmentDOI :10.19435/j.1672-1721.2020.17.005[7]王冰,田文,王美祺,等.甲状腺手术中喉返神经保护方法综述[J].解放军医学院学报,2016,37(9):1017-1018.[8]郑子玲.甲状腺乳头状癌右侧喉返神经背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及清扫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6,36(8):912-914.[9]刘溦薇,邓先兆,樊友本,等.甲状腺术中喉返神经的损伤和预防[J].国际外科学杂志,2015,42(2):122-126.[10]邵渊,白艳霞,权芳,等.喉返神经显露技术在甲状腺癌手术中的应用[J].现代肿瘤医学,2014,22(2):301-303.[11]屈新才,肖勇,黄韬,等.甲状腺癌患者术中喉返神经的显露及损伤预防[J].中国癌症杂志,2008,18(9):700-703.(收稿日期:2020-03-19)慢性腰肌损伤是基层劳动者常见的痛性损伤之一,患者出现骨骼肌疼痛、关节功能受限、肌筋膜炎、肌损伤或疲劳等现象,均与骨骼肌内有活化的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有关,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处可触摸到一条紧绷的肌带,是骨骼肌内结节处异常的大量高度敏感小点,肌筋膜疼痛触发点会使骨骼肌较易受到损伤,其产生与患者工作生活均有着较大的关系。
针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联合肌肉牵伸治疗颈肩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针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联合肌肉牵伸治疗颈肩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效果评价作者:舒永进来源:《中外医学研究》2019年第35期【摘要】目的:评价针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联合肌肉牵伸治疗颈肩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效果。
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的72例颈肩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36)和观察组(n=36)。
对照组采用针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治疗,观察组采用针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联合肌肉牵伸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疼痛程度。
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觀察组治疗后疼痛程度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颈肩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治疗中应用针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联合肌肉牵伸方法,临床疗效显著,患者疼痛程度得到了有效缓解,可在临床上做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肌筋膜疼痛触发点肌肉牵伸颈肩腰背疼痛程度[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acupuncture myofascial pain trigger point combined with muscle drafting in the treatment of neck, shoulder, lumbar and back myofascial pain syndrome. Method: From January 2017 to January 2018, 72 patients with neck, shoulder,lumbar and back myofascial pain syndrome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the study subjects.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n=36)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n=36) by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acupuncture myofascial pain trigger point,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acupuncture myofascial pain trigger point combined with muscle drafting.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pain degree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reatment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pain degree scor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after treatment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Acupuncture myofascial pain trigger point combined with muscle drafting method in the treatment of neck,shoulder, lumbar and back myofascial pain syndrome has a significant clinical effect, and the pain degree of patients has been effectively alleviated, which can be further promoted in clinical practice.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属于慢性软组织源性疼痛病症,以“激痛点”为标志性特点,肌肉、肌腱、筋膜等部位多发,临床症状为颈、肩、腰、背肌肉固定压痛、牵涉痛、抽搐反应等,是运动、自主神经等功能障碍诱因,对患者生活、工作质量等产生了严重影响[1-2]。
肌筋膜触发点在非特异性下背痛诊断与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肌筋膜触发点在非特异性下背痛诊断与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陈杰
【期刊名称】《按摩与康复医学》
【年(卷),期】2022(13)18
【摘要】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是造成非特异性下背痛的常见原因,以肌筋膜中存在的触发点为主要特征。
下背痛患者的腰臀部肌群如腰方肌、臀中肌处触发点分布率较高。
目前,触诊是触发点的最高效的诊断方式,但其准确性难以保证,仪器诊断具有较高客观性,但存在成本昂贵、操作复杂等局限,今后的诊断策略应设法结合两种方式
的优势。
对于触发点的治疗,手法治疗、注射疗法、运动疗法和替代疗法等皆有一
定疗效。
侵入性疗法如注射与干刺,若结合超声等仪器的引导能获得更高的准确性、更低的治疗风险。
中国传统疗法如推拿、拔罐,对下背痛也有一定疗效,把治疗重点
集中在触发点区域可能会有更好的效果。
此外,部分多种疗法联合的方式有更佳疗效,如手法结合运动等。
【总页数】6页(P66-71)
【作者】陈杰
【作者单位】青岛恒星科技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93
【相关文献】
1.肌筋膜释放技术训练方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的临床观察
2.肌筋膜释放技术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影响的临床研究
3.肌筋膜释放技术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影响的临床研究
4.肌筋膜释放技术训练方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的临床观察
5.针刺肌筋膜触发点在疼痛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针灸联合肌筋膜触发点针刺技术治疗顽固性腰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医针灸联合肌筋膜触发点针刺技术治疗顽固性腰痛的临床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中医针灸联合肌筋膜触发点针刺技术治疗顽固性腰痛效果。
方法:选取2022年1月-12月期间于我科治疗的顽固性腰痛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纳入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45例。
对照组患者予以中医针灸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肌筋膜触发点针刺技术治疗。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疼痛程度和功能障碍、中医症候积分。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11%,高于对照组的73.33%(P<0.05);两组腰痛、下肢痛以及下肢麻木的症候积分均下降,且观察组腰痛、下肢痛以及下肢麻木的症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中医针灸联合肌筋膜触发点针刺技术治疗可增强对腰痛患者的治疗效果,加强对患者疼痛程度、关节功能以及临床症状的改善效果,且不增加不良事件发生风险。
关键词:中医针灸;肌筋膜触发点针刺技术;顽固性腰痛引言近年来,随着人们工作压力加大,生活节奏不断加快,腰痛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而且易反复发作,成为顽固性腰痛,给患者身体健康和日常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近年来,针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MTrP)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研究采用中医针灸联合肌筋膜触发点针刺技术治疗顽固性腰痛患者90例,获得了较令人满意的临床治疗疗效,现将该诊疗过程以及观察报告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22年1月-12月期间于我科治疗的顽固性腰痛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纳入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45例。
观察组男性24例,女性21例;年龄22~69岁,平均年龄(46.23±3.47)岁;病程2~10个月,平均病程(5.16±2.35)个月;病因为腰椎间盘突出症19例,退行性脊柱炎14例,腰肌劳损8例,其他4例。
对照组男性25例,女性20例;年龄24~68岁,平均年龄(45.76±3.51)岁;病程1~11个月,平均病程(5.21±2.42)个月;病因为腰椎间盘突出症19例,退行性脊柱炎15例,腰肌劳损9例,其他2例。
推拿手法治疗腰背臀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临床观察

推拿手法治疗腰背臀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临床观察目的研究分析对腰背臀肌筋膜触发点疼痛患者采用推拿手法治疗的效果,为其临床应用和研究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
方法本次研究中共入选研究对象43例,均为在本院接受治疗的疗腰背臀肌筋膜触发点疼痛患者,入选研究的时间为2012年6月~2014年2月,分成观察组(21例)与对照组(2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给予临床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推拿手法进行临床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效果分别为100%、77.27%,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临床上针对腰背臀肌筋膜触发点疼痛患者,采用推拿方式进行治疗,其治疗效果显著,无毒副作用,值得临床重视与推广使用。
标签:推拿手法;腰背臀肌筋膜触发点;临床疗效腰背肌筋膜疼痛在临床中较为常见,主要是因慢性、急性劳损、潮湿、寒冷等导致的腰部或背部肌肉、筋膜出现缺血、水肿的病症类型,在中医中属于”痹症”的范畴,在中老年群体、长时间坐位工作以及体力劳动者中多见,临床治疗本病的方法较多,近年来本院采用推拿手法治疗取得明显效果,本文以在本院接受治疗的4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患者自愿为原则,分成两组,分别采用不同方法进行治疗,鉴于临床治疗效果的显著性,现作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开展的时间为2012年6月~2014年2月,共入选研究对象43例,均为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腰背臀肌筋膜疼痛患者,所有患者均经过严格的检查和诊断,并与WHO中规定的相关诊断标准[1]相符合。
在43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7例,患者年龄在32~74岁,平均年龄为(38±6.10)岁,病程在2~10年,平均病程为(5±2.31)年。
通过观察发现,以上患者的病史均比较长,且在于本院治疗前大多数已经过多种西医治疗方案但无效。
患者主诉腰腿部疼痛、发冷、无力、酸胀,受冷时以上症状加重,休息、静止后则症状缓解,夜间因疼痛而失眠,长期服用安眠、止痛类药物,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副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 金 项 目 :广 西 科 学 基 金 项 目 (合 同 编 号 :桂 科 自 0832200) 1 广西民族医院(南宁,530001) △ 通讯作者
1 资 料 与 方 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符合诊断标准的广西民族医院门诊和康复科的住院
患者500例,男349例,女151例;年 龄 30~72 岁;病 程 0.17~ 10年;按照随机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 组 各 250 例。 治 疗 组 男 184例,女 66 例;年 龄 30~71(54±2.31)岁;病 程 0.17~9.6 (6.8±1.26)年。对照组男 165 例,女 85 例;年 龄 33~72(55± 1.98)岁;病程0.25~10(6.3±1.35)年。2 组 性 别、年 龄、病 程 等 资 料 比 较 差 异 无 统 计 学 意 义 (P>0.05)。 1.2 纳 入 标 准
观察并记录每位患者治疗前 和 治 疗 后 的 疼 痛 指 数、功 能 受 限以及腰部硬结条索状物评 分 各 项 数 值。 将 疼 痛、功 能 受 限 及 有硬结条 索 状 物 的 不 同 情 况,给 予 相 应 分 级 与 评 分 指 数。 疼 痛 、功 能 受 限 及 有 硬 结 条 索 状 物 3 项 分 别 记 分 ,满 分9 分 。 疼 痛 指数:无疼痛0分,轻 度 疼 痛 1 分,中 度 疼 痛 2 分,重 度 疼 痛 3 分;功能状态指数:不受限 0 分,轻 度 受 限 1 分,中 度 受 限 2 分, 重度受限3 分;硬 结 条 索 状 物 指 数 :无 0 分,轻 度 (1~2cm 以 内)1分,中度(1~2cm 以上)2分,重度(2~3cm 以上)3分。 1.6 疗 效 标 准[2]
X 线、CT、实验室化验检查等发现其他原因 引 起 的 腰 背 痛, 如外伤、骨结核等;其他病症并发的腰肌损害;就诊前48h使 用 过其他方法进行治疗者;孕妇以 及 有 严 重 心、肺、肾 疾 患 或 有 其 他严重性疼痛患者。 1.4 方 法 1.4.1 治疗 组 采 用 针 刺 联 合 推 拿 治 疗 。 针 灸 取 穴,按 足 太 阳 膀胱经内、外经线、督脉经线和华 佗 夹 脊 穴 线 上,探 寻 腰 部 压 痛 点、条索状物、硬结处以及阿 是 穴,配 合 膀 胱 经 穴、督 脉 经 线、华 佗夹脊穴。穴 位 常 规 消 毒 后,采 取 一 次 性 针 灸 针 针 刺 所 取 穴 位,待得气同时该肌肉产生抽搐 颤 动,针 刺 强 度 中 等,使 抽 搐 颤 动消失为准,每天1次,6次为1个疗程。起针后1h,配 合 推 拿 疗法,具体操作:患 者 取 俯 卧 位,术 者 在 其 腰 背 部 施 以 按 揉 、 法,时间约10min;待患者 腰 部 发 红 有 热 感,再 点 按 脾 俞、胃 俞、 膈俞、肾俞、命门、委中 以 及 八 髎 穴、阿 是 穴 等 穴,时 间 约 5min; 然后在扪及的条索状物或结节处及阿是穴施以深透柔和的弹 拨法,时间约3min;随之 直 擦 督 脉 及 背 部 膀 耽 经,以 透 热 为 度; 最 后按拿、拍抹患处结束,时间约15min。每天1次,6次为1疗 程。针刺和推拿治疗,均疗程之间休息1d ,连治8个疗程。 1.4.2 对照组采用盐酸替扎尼定口服,盐酸替扎尼定 片(四 川 科瑞德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 H20050788,每片4mg)口 服吸收良好。患者初次使用宜 有 2~4 周 的 剂 量 调 整 期。 开 始
腰背肌筋膜 疼 痛 综 合 征 指 由 寒 冷、潮 湿、急 性 和 慢 性 劳 损 等原因引起腰背部筋膜、肌肉出 现 水 肿、缺 血、渗 出 及 纤 维 性 病 变的一类疾病,属 于 中 医 “痹 症”范 畴,为 临 床 常 见 多 发 的 难 治 疾病,以中老年、尤 其 是 体 力 劳 动 与 长 时 间 坐 位 工 作 的 人 群 居 多。因治疗不够彻底,遗留局 部 粘 连,进 而 形 成 激 痛 点,及 疼 痛 触发点。2007年7月-2011年 7 月 广 西 民 族 医 院 利 用 针 刺 和 推拿以及西药替扎 尼 定 (Tizanidine)治 疗 腰 背 肌 筋 膜 疼 痛 综 合 征 ,均 取 得 较 好 的 疗 效 ,现 报 告 如 下 。
Effect of Trigger Point of Myofascial Pain for Treatment of Low Back Myofascial Pain Syndrome
LONG Jiajia1 ZHUANG Xiaoqiang1 TAN Shusheng1
1 Guangxi National Hospital,Guangxi 53000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superiority effect of trigger point of myofascial pain for treatment of low back myofas- cial pain syndrome.Methods:All 500patients met the diagnostic criteria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with 250cases in each group.The patients of treatment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trigger point of myofascial pain technology (acupuncture and massage therapy),while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tizanidine,all the patients were treated every other day,for 7days was a course of treatment.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each other before and 8courses after treatment.Results:The index of pain,functional status,and induration cords were decreased after treat- ment in both groups(P<0.05).There were 100cases cured (accounting for 40.00%),78cases effective(accounting for 31.20%),61cases improved (accounting for 24.40%),and 11cases ineffective (accounting for 4.40%),with the total efficiency of 95.60%in the treatment group.While,there were 80cases cured (accounting for 32.00%),92cases effec- tive(accounting for 36.80%),41cases improved (accounting for 16.40%),and 37cases ineffective (accounting for 14. 80% ),with the total efficiency of 85.20%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therapeutic effects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wo groups (P<0.05).Conclusion:It is effective for using trigger point of myofascial pain for treatment of low back myo- fascial pain syndrome,and which is superior to tizanidine therapeutic,so it is worthy for further research and extension. Key words Trigger point of myofascial pain;Low back myofascial pain syndrome;Acupuncture;Massage;Tizanidine
用量每次1~2mg,间隔6~8h服用 1 次。 单 剂 用 量 一 般 不 超 过8mg,而每天用量一般 不 超 过 12 mg。6d 为 1 个 疗 程,疗 程 之间休息1d ,连续观 察 8 个 疗 程。 服 药 期 间 嘱 患 者 每 隔 2~3 天观察1次血压,因 本 药 服 用 初 期 可 能 引 起 急 剧 的 血 压 下 降 , 出现问题随时就医,另嘱患者服 药 期 间 不 宜 从 事 驾 驶 或 操 纵 机 械等工作。 1.5 观 察 指 标 及 方 法[2]
36
Chinese J Trad Med Traum & Orthop,Dec 2011,Vol 19,No 12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临床研究·
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治疗技术治疗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疗效分析
龙佳佳1 庄小强1△ 谭树生1
[摘要] 目的:评价利用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治疗腰背肌 筋 膜 疼 痛 综 合 征 临 床 疗 效 的 优 越 性 。 方 法:将 500 例 符 合 诊 断 标 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50例,治疗组采用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治疗技术(针 刺 和 推 拿 疗 法)进 行 治 疗,对 照组采用替扎尼定进行治疗;2组治疗均隔日 1 次,7d为1个疗程;治疗8 个 疗 程 后,进 行 2 组 自 身 治 疗 前 后 对 照,以 及 2 组间疗效的比较。结果:2组自身治疗前后对照,各组疼痛指数、功能状态指数和硬 结 条 索 状 物 指 数 均 降 低 (P<0.05);治 疗组总有效率为95.6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20%;2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 学 意 义 (P<0.05)。 结 论:采 用 肌 筋 膜 疼 痛 触 发 点 治 疗 技 术 治 疗 腰 背 肌 筋 膜 疼 痛 综 合 征 疗 效 明 显 ,且 优 于 替 扎 尼 定 的 治 疗 效 果 ,值 得 临 床 进 一 步 研 究 和 推 广 。 [关键词] 肌筋膜疼痛触发点;肌筋膜疼痛综合征;针刺;推拿;替扎尼定 [中 图 分 类 号 ] R686.3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2011-0205(2011)12-003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