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国散文史
古代散文的发展历程

古代散文的发展历程古代散文,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大流派,其发展历程可追溯到先秦时期。
在这个漫长的历程中,古代散文经历了从雏形到成熟的过程,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貌。
古代散文的发展始于先秦时期的散文文化。
先秦时期,书面文字的普及和士人文化的兴盛,为散文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那个时候,散文多以文章、笔记、谱录等形式存在,虽然内容多以政治、军事和科技为主,但已经显现出一些散文的风貌。
公元前3世纪的战国时期,散文迎来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
这个时期的散文,不再仅仅是记录和记载,而更多地融入了作者个人的感悟、思考和议论。
以《吕氏春秋》为代表的政治散文,以及《怀仁堂集》等个人散文的出现,使得散文逐渐从实用文体向文学艺术迈进。
到了西汉时期,散文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汉代最重要的散文作家就是司马迁,《史记》是他的代表作品。
这部兼具记载和评价的巨著,被称为华夏史学之宗,不仅成为了后世评书、史传、修教材的经典之作,也为后世文人提供了范本和启示。
随着晋唐五代的文学繁盛和文人风气的兴盛,散文在唐代达到了全盛期。
唐代散文以韩愈、刘义庆、柳宗元等为代表。
他们以才情横溢、文字优美的散文作品,丰富了散文的形式和内容,使之达到了一个顶峰。
这个时期的散文以“杂”为主,内容多以各种文学题材为主,既有评论文,也有记录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
宋代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又一个重要的时期。
这是一个注重写实、关注现实生活的时代。
苏轼、陆游等名家在散文创作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使得宋代散文成为了中国散文史上的黄金时期。
苏轼的《东坡志林》是一部以随笔形式为主的文章集,他以简练、明快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社会现象、人生哲理的独到见解,被誉为散文的代表作之一。
明清时期,散文进入了衰落期。
尽管仍有许多重要的作家和作品,但整体来说,明清散文风格趋于刻板,内容偏重描述和记载,失去了先秦到唐代散文的创新精神和艺术追求。
然而,一些作家如沈复、袁枚等依然在散文创作上做出了一些积极的尝试。
中国散文发展简史

中国散文发展简史中国散文发展史一、先秦散文文学的起源是远在文字之前的。
我国最古老的文学便是始于诗歌;有了文字以后,由于中国文字具单音、独体等特性,在用字造句的时候,自然会因为声气调和的关系,产生了奇、偶的自然音韵。
于是讲求对偶的便逐渐形成诗赋一派,好奇的则产生为散文一派。
然而我国在汉以前所谓的“散文”,并不能算纯文学,大多都是一些记事说理的实用文,像XXX的“教”,XXX的“占”,都属这一类。
仅管如此,这些说理记事的散文,随着时间不断的累积,除了提供前人的思想见解给后人了解外,文章的写作手法,实际上也不断的在往纯文学的艺术标准迈进着。
先秦散文是我国古典散文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指的是后殷商到战国末年这一段时期的散文。
以目前的文献资料看来,我国最早的“书面文学”应该起于商朝的甲骨卜辞及铜器铭文,它们包括了韵文和散文的记载,这就是散文的起源。
接着在春秋战国时代,由于社会文化变迁,提供给散文一个很好的孕育、发展环境,使散文迈向中国古典散文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春秋战国时代的散文可分为两大派:史传散文与诸子散文。
其时的散文之所以会大量出现、发展,成为先秦时代散文最重要的时代,是由于春秋战国之际,由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增加了土地的利润,也增加了土地的侵犯掠夺情形;且其时列国并立,竞争激烈,经常有兴亡纷争的事件发生,需求有文章记录这些事情。
于是史传散文因用而生,而且开始迅速发展。
同时,由于农业生力的发展,渐接造成商业繁荣,商人抬头。
其时有不少富商置身政治舞台,而封建制度则日益损坏,从此贵族衰败,平民鼓起。
贵族在封建制度破坏后漂泊民间,与庶民无异,只能以教授知识技能谋生,学术文化也从贵族专有遍及于民间。
再加上社会政治的影响,一般的才智之士,可以表达己见,用以劝谏君王,或著书立作,匡救时弊,百家争鸣局面由此产生,于是有诸子散文的产生,而且呈现长足的进步,与史传散文互相辉映。
总之,先秦时代散文能突然蓬勃发展、大放光彩,主如果受到政治经济的改变、社会阶级的变动、文化思想、文学本身的发展等因素的影响。
中国古代散文史

中国古代散文史一、引言中国古代散文历史悠久,以其华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而闻名于世。
自古以来,中国文人在不同的时代中创作了许多杰出的散文作品,这些作品展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情感,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历程、特点以及一些杰出的作品。
二、发展历程1. 先秦时期中国古代散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在这个时期,散文的写作形式并不规范,主要体现为语录、记录和议论等形式。
其中,《左传》是一部重要的史书,它记录了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此外,孔子的《论语》也被视为中国古代散文的重要作品,其中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学生的对话。
2. 齐、楚、秦汉时期在齐、楚、秦汉时期,中国古代散文迎来了快速发展。
这个时期的散文作品以议论文、赋和辞表等形式为主,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为目的。
《诗经》是这个时期的一部重要作品,它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的《风》、《雅》等篇章具有鲜明的散文特点。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古代散文进入了一个高峰期。
这个时期的散文作品以骈文(同时使用两个以上的对偶句的文学形式)为主,追求简洁明了的表达方式。
代表性作品包括陆机的《集仙录》和嵇康的《琴赋》等。
4. 唐宋时期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黄金时期。
这个时期的散文作品多样丰富,不仅有议论文、骈文,还有赋和韵文等形式。
其中,韩愈的《进学解》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被公认为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
唐宋时期的散文作品注重于语言的优美和简练,同时注重思想性和感情的表达。
5. 元明清时期元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散文逐渐走向衰落。
散文的写作形式逐渐变得僵化,主题也偏向于宫廷政治和社会文化的描述。
代表性作品包括明代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和清代郑板桥的《北游记》。
三、特点中国古代散文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1.华美的语言:中国古代散文注重用文字表达美感,追求大气磅礴和婉转动人的语言风格。
散文作品常使用诗词的手法,以优美的辞藻和纯熟的韵律来表达思想和情感。
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历程1. 定义和特点散文是一种自由写作形式,以白话表达感情、思想和意境。
它与诗歌和骈文相对,不受严格的格式要求,注重真实性和表达个人情感。
中国古代散文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 追求自然真实:强调对生活细节的观察和描写,反映社会风貌。
- 注重个体情感:展现作者内心体验、情感抒发,以及人性的喜怒哀乐。
- 批判思辨性:反思社会问题,审视人生道德伦理等。
- 融合修辞技巧:运用比喻、夸张、对偶等手法提升艺术感染力。
2. 先秦散文时期中国古代散文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其中,《离骚》是最早被公认为散文的作品之一。
除此之外,还有《庄子》、《列子》等哲学类著作。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大量优秀的散文作品。
代表性的作家有嵇康、阮籍、刘宋慧远等人。
其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感和寄托理想为主题,形式上则注重韵律的运用。
4. 唐宋时期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全盛时期。
这一时期的散文风格更加多样化,包括了骈文、小品文、游记等多种形式。
著名的散文家有韩愈、柳宗元、苏东坡等。
5. 元明清时期在元明清时期,散文进入了一个相对低谷。
散文作品大多是政治宣传或礼仪制度方面的论述,缺乏个性和艺术性。
6. 当代散文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国当代散文也取得了重要成就。
许多作家将自己身世经历与社会状况相结合,深入探讨现实问题和个人情感。
7. 总结中国古代散文经历了漫长而丰富的发展历程,从先秦到当下都留下了许多精彩之作。
这些散文作品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风貌,更深刻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通过阅读古代散文,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人性情感的交融。
中国的散文艺术与散文发展

中国的散文艺术与散文发展中国的散文艺术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就卓有成绩。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出发,探讨中国散文艺术的发展,并分析其特点与魅力。
一、古代散文的起源与发展古代中国的散文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尚书》和《春秋》,这些经典中包含着大量的散文篇章。
到了汉代,散文艺术逐渐得到扩展和发展。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有《史记》和《汉书》,它们不仅是史书,也兼具散文的特点,文字流畅,思想深刻。
二、唐宋散文的继承与创新唐宋时期是中国散文的黄金时代,也是散文形式和内容得到极大丰富的阶段。
唐代的散文以韵文散文为主,它们描绘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和人与自然的关系,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其中,《醉翁亭记》以其生动细致的描写著称。
宋代的散文则更加注重于人情和社会风俗的反映,艺术手法更加成熟。
最为著名的代表作有苏轼的《东坡志林》和欧阳修的《醒世恒言》,它们以智慧和幽默见长,引人入胜。
三、明清散文的表现与创新明清时期,散文艺术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宋代的风格,注重于人物描写和情感的表达。
明代的杨慎《世说新语》记录了大量的历史典故和人物趣事,展现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智慧和趣味。
清代的鲁迅是中国现代散文的奠基人之一,他以其犀利的言辞深入人心。
他的《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被广泛阅读,在中国散文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四、当代散文的发展与挑战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当代中国的散文艺术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当代散文主题更加多元化,并且更加关注个人情感和思想的表达。
一些作家以自我讲述和寓言的形式写作,例如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和《活着》。
同时,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兴起也给散文带来了新的可能性,让更多的人可以轻松地创作和分享自己的散文作品。
总结起来,中国散文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
从古代到当代,散文的发展不断突破旧有的形式和主题,呈现出更加多样化和丰富的内容。
散文艺术是一面镜子,反映了人们的思想和情感,也见证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和变化。
我们应该珍视并发扬散文艺术,为其保留和传承做出积极的努力。
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历程散文是文学中的一个重要体裁,它既可以传递思想,表达情感,也可以记录事实,反映人生。
在中国文学史上,散文的发展历程非常丰富,有着不同的流派风格和代表作品。
先秦散文:先秦时期的散文主要是《诗经》中的《国风》、《楚辞》等。
这些散文和现代的散文有所不同,大多数是通过歌谣的形式传唱流行的。
在这些文字表达中,也没有太多精致与深入的思想,更多的是对生活、对美好的追求和表达。
汉代散文:汉代是中国文学史上散文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时期,散文开始逐渐从音乐歌谣向纯文字发展。
韩愈、刘禹锡等人的散文成为了汉代散文的代表。
韩愈在文学世界里的地位非常高,他的散文深受人们欣赏,成为了无数后人学习的典范。
他的《进学解》、《师说》等作品,不仅对当时的文化教育水平有了深层次的理解,也对后来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散文: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散文的发展更加深入。
这个时期的散文更注重写作技巧,尤其是语言的艺术表现。
岳阳楼记、梁甫吟、杂录等是这个时期著名的散文代表。
杂录是一种以写作者日常所见所闻为主题的散文题材,它反映了这个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同时,这个时期的散文注重了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提倡“天人合一”、“自然感人”,影响了以后散文的写作风格。
唐代散文:唐代是散文达到繁荣全盛期的时期。
唐代散文家有白居易、韩愈、刘禹锡、杜甫等许多文学巨匠。
他们不仅在传统散文因素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唐代散文独特的特点:如以美感、典雅、洒脱为精神特征,以骨力、节奏、意味为语言魅力,以志向、个性、地域为艺术特色,以述叙、议论、抒情为基本手段。
这个时期的散文代表作品有《漫兴》、《庐山谣》、《六一山房文集》等。
宋代散文:宋代是散文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时期。
宋代散文是所有中国散文中弘扬哲学思想最多、结构最严密的一类作品。
这个时期的散文代表作品包括《东篱乐府》、《岳阳楼记》等。
宋代散文有着深厚的思想内涵,同时也在语言表达上达到了一种深度的升华,成为中国散文史上的一个重要标志。
中国古代散文史古代散文发展

中国古代散文史古代散文发展中国古代散文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散文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既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又反映了当时社会、思想和文化的发展状况。
本文将从先秦时期起,概述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轨迹,探讨其特点与影响。
先秦时期,中国古代散文的雏形开始出现。
《诗经》中的《小雅》、《齐民要术》等篇章,已经展示了散文的一些特点。
散文以均衡、平实的语言表达,描绘了古代中国人民的生活与情感。
同时,散文也注重语言的节奏与韵律,以呼应其所描绘的场景或情节。
进入战国时期,散文逐渐脱离了《诗经》的束缚,成为独立的文体。
《吕氏春秋》、《管子》等重要著作,体现了战国时期散文的成熟与多样性。
这时期的散文多以议论、训诲、记述等方式呈现,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与实用性。
散文以清晰简练的表达,准确地传达作者的观点与思想。
秦汉时期,随着统一大一统思想的推行,散文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礼记》、《汉书》等著作,不仅是对前人文学成就的整理与发展,还注重形式的规范与风格的塑造。
这一时期的散文在内容上更加宏大,体现了对国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与追问。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古代散文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魏晋时期的文学家以王羲之、陆机、阮籍为代表,他们的散文作品描绘了社会的变革与动荡,并通过对个人命运的抒发,展示了个体在历史进程中的微妙定位。
南北朝时期,散文开始以谴责官场腐败、赞美自然风光和反映个人命运多变等内容为主题,呈现了较强的个性化与艺术感染力。
唐宋时期,古代散文进一步丰富多元。
唐代的韩愈、刘禹锡、白居易等文学家以及宋代的苏轼、欧阳修等文人都对散文发展有重要贡献。
他们的散文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并以各自独特的视角展示了时代的风貌与社会的变迁。
总体而言,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是一个多样化与持续增长的过程。
不同历史时期的散文,都通过不同形式与内容的表达彰显了时代特色。
古代散文的特点主要包括均衡的语言风格、节奏感与韵律、实用性强、注重个性抒发等。
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历程分析

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历程分析
导言
中国古代散文是一种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字形式,它在中国文学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分析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历程,探讨其特点与影响。
汉赋散文的兴盛期
汉赋是中国古代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最早的形式之一。
在汉朝时期,赋与骈与“乐府”的结合逐渐发展为独立体裁,并以丰富多样、婉约动人而成为当时主导的文学风格。
魏晋南北朝时期:谢灵运和幽默派散文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散文进一步发展和多样化的阶段。
在这个时期,谢灵运被认为是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散文家之一。
他以儿女情长和自然景色描写闻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同时,在这个时期还出现了幽默派散文,在诙谐搞笑中融入深刻思考和社会批判。
这种风格的代表作品有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和嵇康的《琅琊榜》。
唐宋两大时期:骈文散文与赋领域
唐宋时期,骈文散文成为主导,其特点是行云流水、铺陈如锦。
同时赋领域也得到进一步发展,白居易的雄辩赋、杨万里的山水田园赋等都在当时产生了深远影响。
元明清时期:诗词散文并重
元明清时期,尤其是明清时期,散文与诗词并重。
此时的散文常常受到诗词的影响,并更多地关注社会现实、心灵感受和人类命运等主题。
代表性作品有施耐庵的《水浒传》和曹雪芹的《红楼梦》。
结论
中国古代散文经历了不同阶段的发展与演变,并在不同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中形成了多样化的风格。
它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变迁,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上是关于中国古代散文发展历程的分析,希望能对您有所启发和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中国散文发展史论文摘要:中国散文史,源远流长。
如果从《尚书》中初步成型的作品算起,至今也有近四千年的历史。
期间经历古代、近代、现代这样几个大的发展阶段,积累的散文精品和相关典籍,浩如烟海;各阶段涌现的散文作家,灿若星群。
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一笔巨大的文化财富。
无论古代散文、近代散文,还是现代散文,都是作家们对社会、人生的思索和感悟的结晶,也是我们观察世相,观察人生的窗口。
这些散文,尤其是那些散文精品,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体裁万殊,章法各异。
而这其中的演变更是一个长远而复杂的过程。
关键词:中国散文史古代现代影响散文史中国文学中最大的一个家族,种数繁衍最为庞杂,甚至古今散文概念也不一致,但是中国散文史在中国社会和中国和中国传统文化氛围中产生、发展和演变的。
漫长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还有半封建办殖民地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各自形成了散文的若干特色,也积淀了一些共同特质。
具体来说,中国的散文史可以分为四个大时期:上古期(先秦、秦汉);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现代期(“五四”运动以来至今)。
一、上古期(先秦、秦汉)先秦首先,是先秦时期。
先秦这个历史时期,是中国散文发展的第一个阶段。
从殷商、西周,到春秋、战国,文章由简而繁,由质而文,由简单记事到长篇大论,由官府独占到百家争鸣,这是一次飞跃的发展。
散文的产生,始于文字记事。
从现有的材料看,中国的文字记事,大约是从商代开始的。
这是不仅有了甲骨刻辞,而且有了铜器铭文。
《尚书•盘庚》等篇章,虽有后代润色附益的辞语,但那文章基本事实,也是写于商代的。
这些卜辞和铭文的特点是单纯,质朴,据事直书,无所文饰。
到了西周,奴隶制社会达到极盛时期,但物盛而衰,由于礼乐大备,这时的文章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内容增加了历史经验和道德说教,形式也更重文采了。
一志一文,可以说是从殷商到西周散文发展的基本情况。
在这以后,质文递变,也是散文发展史上的一条合乎规律的现象。
春秋时代,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历史阶段。
这时礼坏乐崩,王纲解纽,原来王公贵族曾经独占的文化,这时再也不得专擅了。
这时候私人讲学,处士可以横议。
由于讲学和横议,散文便得到了划时代的发展。
例如代表孔子之文的《春秋》和《论语》。
总的看来,春秋之文是周朝尚文的继续。
由春秋到战国,社会的变革更大,战国时代,社会的各方面都发生了比春秋时代更大的变革。
文化上甚至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巨变,因此在这个历史时期,文章的变化也是空前的。
从文体的发展变化看,这时的文章,已经由《论语》那样的语录、对话发展为长篇大论以至专门论著,如《荀子》、《韩非子》、《孙子》、《吕氏春秋》等;由《春秋》那样简约的记事发展为《国语》、《左转》、《战国策》等近于纪传的史籍。
从文风的发展变化看,这时各家的论著,有的虽然“尚文”,有的则已开始“尚质”。
文质并存的情况出现了。
孟子、荀子、庄子是尚文的,而墨子韩非子是尚质的。
这反映了社会急剧变革的时代,不同的阶级和阶层对文、质的不同需求。
而在百家争鸣中,其中压倒一切的是论辩文章。
战国文章在用语方面还有一个特征是:散文杂而韵语。
后代所谓散文与韵文、散体、骈体,在战国时代,还没有区分。
特别是诸子的论说文章,常常是韵、散并用的。
这也是这个时代的特征。
从晚周到战国,从王纲解纽到百家争鸣,先秦文章已经发张到极盛的程度。
但是物极必反,文盛至极,也复归于质。
秦汉到了秦始皇一统天下,“秦世不文”,是一大特点。
秦代文化专制的制度施行后,百家争鸣的局面也就结束了。
此后,秦王朝统治时期,几乎们没有产生什么文章。
但秦二世而亡,天下又归大乱。
当楚汉之际,百家之学再兴,游学之风复起。
在这一个时期里,学术思想相当活跃,百家之学都无禁忌。
当时尤为时人所重的是纵横之学。
由于从横之学曾经极盛,所以汉初文章的一大特色,就是纵横驰骋,尚有战国之风。
但到了武帝之时,此风开始变化,因为这时的国家形势变了。
武帝将儒学作为新的统治思想,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
这样一来,文章发生了新变化,而另外,武帝文政的另一个特色就是立乐府,用文人,爱辞赋,因此汉代辞赋特别发达,达到一个高潮。
从文章的形式看,秦汉以后尤其是东汉以后,也有变化。
首先是秦汉以后,文章的篇章结构比较严整了。
不仅论说文章已经完整成片,史传之文也以纪传体而自成篇章了。
其次是,这时的文章,尤其是东汉的文章,用语造句,已开始注重工丽,逐渐出现了骈俪之体。
还有,先秦的文章主要记言、记事和说理,尚少刻画和描写,而到了汉代,则逐渐出现了着力刻画描写的汉字。
这一时期的散文代表作有:说理散文《吕氏春秋》《淮南子》;政论散文《过秦论》《贤良对策》;传记散文《史记》《汉书》;记叙文和小说《说苑》《韩诗外传》。
这就说明,叙述、说理、描写的文章,终于汉代,已经“大备”了。
二、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散文发生又一次大变化的时代。
首先政权变了,由于曹操实掌政权,因此他对当时文章的明确要求直接就导致了“魏初章表,指事造实”而不“靡丽”的特点。
在曹操的“勿得浮华”这类指令的影响下,魏初文章颇有“不尚华词”的倾向。
但是到了曹丕以后,文风又趋向浮华。
而到了两晋时期“精明理”“善论难”是两晋的共同特点,而“析理”之类,则东晋超过西晋。
其特点是“清通简要”。
此外晋人独擅的文章还有“哀吊:之辞,文辞之茂超过前代。
总的看来,晋代文章最商场的仍是议论。
虽然没有嵇康阮籍那样的长篇大论,但多种多样,思想相当活跃,形式也有特色。
到了南朝,文章的发展更加多样。
总的趋势是由质到文,文章更像骈偶发展。
南朝之文,是文章由单体向骈体发展的高峰,这是这个阶段的文章最主要的特点。
但骈体文章不便于议论,所以这时的论难之文仍多是散体。
至于被炒,文章的变化也受南朝影响。
这是因为北方各族的文化水平较低,早期又值战乱相寻,文化受到很大破坏。
但值得注意的是,北方作者虽少,而当南北民族融合、文化交流之际,也产生了一些很有特色的文章著作。
例如庾信和颜之推的文章,还有郦道元的《水经注》等。
隋朝隋唐五代是文章变化的又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
其中隋朝年代虽短,二世而亡,其历史地位,与秦相似,但“秦世不文”,隋则颇有文章。
而且唐承隋制,唐文之发展变化,亦与隋制有关。
隋制对于文章影响最大者,是废除九品中正的官人之法,而行科举取士,为布衣之士开了入仕之门。
在这之后,作者发生了变化,文章自然也要变化。
唐宋的“古文运动”,主要就是一些布衣之士从政治活动在文学上的表现。
还有,隋文帝初并天下,政策曾是比较开放的。
隋世文章,大概曾有四类。
一是歌功颂德之文,如李德林的《天命论》。
二是献策献计之文。
三是牢骚怨愤之文,作者可推刘炫和王通。
四是消极厌世之文,如萧大圆的《闲房之言》。
唐代文章发生根本变化,是在唐朝。
唐承隋制,开科取士,选拔了大批的布衣之士。
所不同者,是隋时作者,歌功颂德;而唐初作者,直言极谏。
这是唐代文章的第一个变化,很值得注意。
但人们论及唐文之变,往往舍此不谈,而专讲文章复古的经过。
现在看来,唐文之变,似可划分更多的阶段,就文风而言,变化之始,可以上溯到贞观年间。
在这以后,从唐末到五代,文章都有变化。
在唐代,散文的发展变化与诗歌的发展变化并不同步。
当诗歌已经高度繁荣的时候,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才开始。
文体文风的改革,自内容言,是明道载道,把散文引向政教之用,和当时的政治形势有密切的关系;自形式言,是由骈体而散体,是散文自身发展的一种要求。
这是一次有目的、有理论主张、有广泛参与者并且有深远影响的文学革新,今人习惯上把它称为“古文运动”。
在安史之乱以后。
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使盛唐时代强大繁荣、昂扬阔大的气象一去不返,代之而起的,是藩镇割据、佛老蕃滋、宦官专权、民贫政乱以及吏治日坏、士风浮薄等一系列问题,整个社会已处于一种表面稳定实则动荡不安的危险状态。
面对严峻的局面,一部分士人怀着强烈的忧患意识,慨然奋起,思欲变革,以期王朝中兴。
陆质、王叔文、吕温、韩愈、柳宗元、刘禹锡、裴垍、李绛、裴度等都在贞元、元和之际挺身而出,参政议政,研讨治国方略,与邪恶势力斗争,表现出改革现实的强烈愿望。
与强烈的中兴愿望相伴而来的,是复兴儒学的思潮。
韩愈、柳宗元将复兴儒学思潮推向高峰。
韩愈最突出的主张是重新建立儒家的道统,越过西汉以后的经学而复归孔、孟。
当然,韩愈弘扬儒家道统的基本着眼点,不是想在理论上有大的建树,也不是想当孟子之后儒学的第一传人,而是在于“适于时,救其弊”(《进士策问》其二),解救现实危难。
在韩愈看来,当时最大的现实危难乃是藩镇割据和佛老蕃滋,前者导致中央皇权的极大削弱;后者作为儒家思想的对立面,以紫乱朱,使得人心不古,同时寺庙广占良田,僧徒不纳赋税,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因而都在扫荡之列。
围绕这一核心,韩愈撰写了以《原道》为代表的大量政治论文,明君臣之义,严华夷之防,对藩镇尤其是佛、老进行了不遗馀力的抨击。
由通经致用到改革现实,是此一时期的一大变局。
中兴的愿望促成了儒学的复兴,促成了政治改革。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文体文风的改革得到了发展。
换言之,是经世致用的需要促成了文体文风改革高潮的到来。
韩愈、柳宗元明确提出“文以明道”的主张。
韩愈一再说自己“修其辞以明其道”(《争臣论》),其主要目的,除了致力于建立儒家道统外,便是用“道”来充实文的内容,使文成为参预现实政治的强有力的舆论工具。
柳宗元最初“以辅时及物为道”(《答吴武陵论非语书》),将全副精力都投入到了更具实效性的政治改革运动中去,待到改革失败、被贬南荒之后,才不得已而主张以文来明其“道”。
由此可见,出于相同的政治目的,韩、柳二人不约而同地走向了以文明道、反对不切实际的文体文风的路途。
他们将文体文风的改革作为其政治实践的组成部分,赋予文以强烈的政治色彩和鲜明的现实品格,去其浮靡空洞而返归质实真切,创作了大量饱含政治激情、具有强烈针对性的感召力的古文杰作。
在这一过程中,韩愈还以文坛盟主的地位,对从事古文写作的人予以大力扶持和称赞,在他周围,聚集了张籍、李翱、李汉、皇甫湜、樊宗师、侯喜等一批古文作者,声势颇为强盛。
柳宗元当时身在南方贬所,创作古文的声势和影响虽不及韩愈,却也不是默默无闻。
至此,由儒学复兴和政治改革所触发、以复古为新变的文体文风改革高潮便到来了。
五代唐代灭亡之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这时期,军阀割据,彼此互相攻代,政权皆由军人所掌,政局十分的混乱。
这个时期唯美文风高涨,散文没落,不受重视。
这时期重要的散文作家有杨夔、沉颜、牛希济、孙郃等。
杨夔,为文学《春秋》,精通《文选》,所作叙议兼擅,肉容以关国事,反映现实为主,形式上多为小品文。
又善写寓,言想丰富,下笔琳瑯,至风格之幽隐,则与陆龟蒙类类似。
沉颜,著《聱书》,他十分崇仰元结,工议论,如《象刑解》、《时日无吉凶解》等文章,内容皆与政教有关,善于破除迷信,而且逻辑严密,风格爽朗,颇具特色,故清圣祖誉其“清拔之气,矫然自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