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国散文史

浅论中国散文史
浅论中国散文史

浅论中国散文发展史

论文摘要:中国散文史,源远流长。如果从《尚书》中初步成型的作品算起,至今也有近四千年的历史。期间经历古代、近代、现代这样几个大的发展阶段,积累的散文精品和相关典籍,浩如烟海;各阶段涌现的散文作家,灿若星群。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一笔巨大的文化财富。无论古代散文、近代散文,还是现代散文,都是作家们对社会、人生的思索和感悟的结晶,也是我们观察世相,观察人生的窗口。这些散文,尤其是那些散文精品,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体裁万殊,章法各异。而这其中的演变更是一个长远而复杂的过程。

关键词:中国散文史古代现代影响

散文史中国文学中最大的一个家族,种数繁衍最为庞杂,甚至古今散文概念也不一致,但是中国散文史在中国社会和中国和中国传统文化氛围中产生、发展和演变的。漫长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还有半封建办殖民地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各自形成了散文的若干特色,也积淀了一些共同特质。

具体来说,中国的散文史可以分为四个大时期:上古期(先秦、秦汉);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现代期(“五四”运动以来至今)。

一、上古期(先秦、秦汉)

先秦

首先,是先秦时期。先秦这个历史时期,是中国散文发展的第一个阶段。从殷商、西周,到春秋、战国,文章由简而繁,由质而文,由简单记事到长篇大论,由官府独占到百家争鸣,这是一次飞跃的发展。

散文的产生,始于文字记事。从现有的材料看,中国的文字记事,大约是从商代开始的。这是不仅有了甲骨刻辞,而且有了铜器铭文。《尚书?盘庚》等篇章,虽有后代润色附益的辞语,但那文章基本事实,也是写于商代的。这些卜辞和铭文的特点是单纯,质朴,据事直书,无所文饰。

到了西周,奴隶制社会达到极盛时期,但物盛而衰,由于礼乐大备,这时的文章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内容增加了历史经验和道德说教,形式也更重文采了。一志一文,可以说是从殷商到西周散文发展的基本情况。在这以后,质文递变,也是散文发展史上的一条合乎规律的现象。春秋时代,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历史阶段。这时礼坏乐崩,王纲解纽,原来王公贵族曾经独占的文化,这时再也不得专擅了。这时候私人讲学,处士可以横议。由于讲学和横议,散文便得到了划时代的发展。例如代表孔子之文的《春秋》和《论语》。总的看来,春秋之文是周朝尚文的继续。由春秋到战国,社会的变革更大,战国时代,社会的各方面都发生了比春秋时代更大的变革。文化上甚至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巨变,因此在这个历史时期,文章的变化也是空前的。从文体的发展变化看,这时的文章,已经由《论语》那样的语录、对话发展为长篇大论以至专门论著,如《荀子》、《韩非子》、《孙子》、《吕氏春秋》等;由《春秋》那样简约的记事发展为《国语》、《左转》、《战国策》等近于纪传的史籍。从文风的发展变化看,这时各家的论著,有的虽然“尚文”,有的则已开始“尚质”。文质并存的情况出现了。孟子、荀子、庄子是尚文的,而墨子韩非子是尚质的。这反映了社会急剧变革的时代,不同的阶级和阶层对文、质的不同需求。而在百家争鸣中,其中压倒一切的是论辩文章。战国文章在用语方面还有一个特征是:散文杂而韵语。后代所谓散文与韵文、散体、骈体,在战国时代,还没有区分。特别是诸子的论说文章,常常是韵、散并用的。这也是这

个时代的特征。从晚周到战国,从王纲解纽到百家争鸣,先秦文章已经发张到极盛的程度。但是物极必反,文盛至极,也复归于质。

秦汉

到了秦始皇一统天下,“秦世不文”,是一大特点。秦代文化专制的制度施行后,百家争鸣的局面也就结束了。此后,秦王朝统治时期,几乎们没有产生什么文章。但秦二世而亡,天下又归大乱。当楚汉之际,百家之学再兴,游学之风复起。

在这一个时期里,学术思想相当活跃,百家之学都无禁忌。当时尤为时人所重的是纵横之学。由于从横之学曾经极盛,所以汉初文章的一大特色,就是纵横驰骋,尚有战国之风。但到了武帝之时,此风开始变化,因为这时的国家形势变了。武帝将儒学作为新的统治思想,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这样一来,文章发生了新变化,而另外,武帝文政的另一个特色就是立乐府,用文人,爱辞赋,因此汉代辞赋特别发达,达到一个高潮。从文章的形式看,秦汉以后尤其是东汉以后,也有变化。首先是秦汉以后,文章的篇章结构比较严整了。不仅论说文章已经完整成片,史传之文也以纪传体而自成篇章了。其次是,这时的文章,尤其是东汉的文章,用语造句,已开始注重工丽,逐渐出现了骈俪之体。还有,先秦的文章主要记言、记事和说理,尚少刻画和描写,而到了汉代,则逐渐出现了着力刻画描写的汉字。这一时期的散文代表作有:说理散文《吕氏春秋》《淮南子》;政论散文《过秦论》《贤良对策》;传记散文《史记》《汉书》;记叙文和小说《说苑》《韩诗外传》。这就说明,叙述、说理、描写的文章,终于汉代,已经“大备”了。

二、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散文发生又一次大变化的时代。首先政权变了,由于曹操实掌政权,因此他对当时文章的明确要求直接就导致了“魏初章表,指事造实”而不“靡丽”的特点。在曹操的“勿得浮华”这类指令的影响下,魏初文章颇有“不尚华词”的倾向。但是到了曹丕以后,文风又趋向浮华。而到了两晋时期“精明理”“善论难”是两晋的共同特点,而“析理”之类,则东晋超过西晋。其特点是“清通简要”。此外晋人独擅的文章还有“哀吊:之辞,文辞之茂超过前代。总的看来,晋代文章最商场的仍是议论。虽然没有嵇康阮籍那样的长篇大论,但多种多样,思想相当活跃,形式也有特色。

到了南朝,文章的发展更加多样。总的趋势是由质到文,文章更像骈偶发展。南朝之文,是文章由单体向骈体发展的高峰,这是这个阶段的文章最主要的特点。但骈体文章不便于议论,所以这时的论难之文仍多是散体。至于被炒,文章的变化也受南朝影响。这是因为北方各族的文化水平较低,早期又值战乱相寻,文化受到很大破坏。但值得注意的是,北方作者虽少,而当南北民族融合、文化交流之际,也产生了一些很有特色的文章著作。例如庾信和颜之推的文章,还有郦道元的《水经注》等。

隋朝

隋唐五代是文章变化的又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其中隋朝年代虽短,二世而亡,其历史地位,与秦相似,但“秦世不文”,隋则颇有文章。而且唐承隋制,唐文之发展变化,亦与隋制有关。

隋制对于文章影响最大者,是废除九品中正的官人之法,而行科举取士,为布衣之士开了入仕之门。在这之后,作者发生了变化,文章自然也要变化。唐宋的“古文运动”,主要就是一些布衣之士从政治活动在文学上的表现。还有,隋文帝初并天下,政策曾是比较开放的。隋世文章,大概曾有四类。一是歌功颂德之文,如李德林的《天命论》。二是献策献计之文。三是牢骚怨愤之文,作者可推刘炫和王通。四是消极厌世之文,如萧大圆的《闲房之

言》。

唐代

文章发生根本变化,是在唐朝。唐承隋制,开科取士,选拔了大批的布衣之士。所不同者,是隋时作者,歌功颂德;而唐初作者,直言极谏。这是唐代文章的第一个变化,很值得注意。但人们论及唐文之变,往往舍此不谈,而专讲文章复古的经过。

现在看来,唐文之变,似可划分更多的阶段,就文风而言,变化之始,可以上溯到贞观年间。在这以后,从唐末到五代,文章都有变化。

在唐代,散文的发展变化与诗歌的发展变化并不同步。当诗歌已经高度繁荣的时候,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才开始。文体文风的改革,自内容言,是明道载道,把散文引向政教之用,和当时的政治形势有密切的关系;自形式言,是由骈体而散体,是散文自身发展的一种要求。这是一次有目的、有理论主张、有广泛参与者并且有深远影响的文学革新,今人习惯上把它称为“古文运动”。

在安史之乱以后。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使盛唐时代强大繁荣、昂扬阔大的气象一去不返,代之而起的,是藩镇割据、佛老蕃滋、宦官专权、民贫政乱以及吏治日坏、士风浮薄等一系列问题,整个社会已处于一种表面稳定实则动荡不安的危险状态。面对严峻的局面,一部分士人怀着强烈的忧患意识,慨然奋起,思欲变革,以期王朝中兴。陆质、王叔文、吕温、韩愈、柳宗元、刘禹锡、裴垍、李绛、裴度等都在贞元、元和之际挺身而出,参政议政,研讨治国方略,与邪恶势力斗争,表现出改革现实的强烈愿望。

与强烈的中兴愿望相伴而来的,是复兴儒学的思潮。韩愈、柳宗元将复兴儒学思潮推向高峰。韩愈最突出的主张是重新建立儒家的道统,越过西汉以后的经学而复归孔、孟。当然,韩愈弘扬儒家道统的基本着眼点,不是想在理论上有大的建树,也不是想当孟子之后儒学的第一传人,而是在于“适于时,救其弊”(《进士策问》其二),解救现实危难。在韩愈看来,当时最大的现实危难乃是藩镇割据和佛老蕃滋,前者导致中央皇权的极大削弱;后者作为儒家思想的对立面,以紫乱朱,使得人心不古,同时寺庙广占良田,僧徒不纳赋税,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因而都在扫荡之列。围绕这一核心,韩愈撰写了以《原道》为代表的大量政治论文,明君臣之义,严华夷之防,对藩镇尤其是佛、老进行了不遗馀力的抨击。

由通经致用到改革现实,是此一时期的一大变局。中兴的愿望促成了儒学的复兴,促成了政治改革。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文体文风的改革得到了发展。换言之,是经世致用的需要促成了文体文风改革高潮的到来。

韩愈、柳宗元明确提出“文以明道”的主张。韩愈一再说自己“修其辞以明其道”(《争臣论》),其主要目的,除了致力于建立儒家道统外,便是用“道”来充实文的内容,使文成为参预现实政治的强有力的舆论工具。柳宗元最初“以辅时及物为道”(《答吴武陵论非语书》),将全副精力都投入到了更具实效性的政治改革运动中去,待到改革失败、被贬南荒之后,才不得已而主张以文来明其“道”。由此可见,出于相同的政治目的,韩、柳二人不约而同地走向了以文明道、反对不切实际的文体文风的路途。他们将文体文风的改革作为其政治实践的组成部分,赋予文以强烈的政治色彩和鲜明的现实品格,去其浮靡空洞而返归质实真切,创作了大量饱含政治激情、具有强烈针对性的感召力的古文杰作。在这一过程中,韩愈还以文坛盟主的地位,对从事古文写作的人予以大力扶持和称赞,在他周围,聚集了张籍、李翱、李汉、皇甫湜、樊宗师、侯喜等一批古文作者,声势颇为强盛。柳宗元当时身在南方贬所,创作古文的声势和影响虽不及韩愈,却也不是默默无闻。至此,由儒学复兴和政治改革所触发、以复古为新变的文体文风改革高潮便到来了。

五代

唐代灭亡之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时期。这时期,军阀割据,彼此互相攻代,政权皆由军人所掌,政局十分的混乱。

这个时期唯美文风高涨,散文没落,不受重视。这时期重要的散文作家有杨夔、沉颜、牛希济、孙郃等。

杨夔,为文学《春秋》,精通《文选》,所作叙议兼擅,肉容以关国事,反映现实为主,形式上多为小品文。又善写寓,言想丰富,下笔琳瑯,至风格之幽隐,则与陆龟蒙类类似。沉颜,著《聱书》,他十分崇仰元结,工议论,如《象刑解》、《时日无吉凶解》等文章,内容皆与政教有关,善于破除迷信,而且逻辑严密,风格爽朗,颇具特色,故清圣祖誉其“清拔之气,矫然自异”。洪迈亦把他与孙樵、刘蜕并称。牛希济所存散文,全为论辨体,是针对当时时政、文学的积弊,提出一连川改革的方针文采博辩,洞识深刻,有助于教化生民。孙郃,为文慕韩愈,所作议论侃侃,譬贴,切法度尤为严谨。

这些作家作品所存数量多寡不一,风格亦迥然各异,然而作品体类样,结构严密,有的技巧灵活,有的文采勃发,在五代是较为突出的作家。

一般而言,五代时期的散文成就,比不上前代的唐,及后继的宋。

宋代

宋初,承唐末五代的陋习,“四六文”盛行,学者只知道雕琢字面,堆砌辞藻,外型虽然装饰得美丽,但却没有真实的情感,在文学上实在没什么价值。柳开、穆修、尹洙等,要变更当时的文体,只因能力薄弱,没有多大影响。直至欧阳修出,倡导师法韩愈、柳宗元,力扫雕琢堆砌之弊,才使宋初华丽的风气为之一变。

晚唐温庭筠、李商隐、段成式所倡导之三十六体骈文乘韩派散文衰败而起;至北宋初,与西崑体诗歌并行,形成华美文风之再度全盛。李商隐名其文集为樊南四六甲集、樊南四六乙集,四六文遂承唐末、两宋骈丽文字之定名,且隐然与六朝骈文有别。

四六文至宋初臻于鼎盛,实得力于西崑诗之推波助澜,两者体制虽异,然其重视对偶用典,致力于雕琢字句,则并无二致,故能相得益彰。仁宗庆历以后,欧阳修所领导之古文运动大盛,文坛开始出现散文独尊的局面,四六之势渐衰,然两宋应用文字仍以四六为之,终宋之世,此体不废。北宋散文家如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等人,皆有四六之作。南渡之后,犹有汪藻,洪迈、周必大、綦崇礼、叶适等工为四六。不过,“组织繁碎,文格日卑”,较北宋之作又有逊色。

元代

元代的散文,仍是沿袭着唐宋古文的发展,虽不能有宋代那样辉煌的成就,但散文作家仍是不少。元初的散文,虽没有各树旗帜,互相攻击,却也没有一个公正是非作一般的标准。元代中叶的散文,以吴澄的弟子虞集、许衡的弟子姚燧以及马祖常等最为知名,为文仍承袭元初路线。此时期出现了文学四杰:虞集、杨载、范谆、揭徯斯。四杰为诗本源于江西,而稍著之以清丽,为文亦各有其特色。

元代中叶以后,则以柳贯、黄溍、吴莱三人最为重要。而中叶文人,亦即明文所自出。他们三人,一方面承受元初前辈的文学余润,另一方面又开启了其后的文路,也为王伟、戴良、宋濂作了良好文学典范。其中,以吴莱的成就最高。

到了有明一代,文学辉煌,其散文创作领域,亦高手如林,风格多样,流派分呈。不过,明初较佳的散文,多以前人为模式,时或别出心意,但仍旧不脱昔人窠臼; 较下等的散文则多剽窃抄袭,或务艰涩,或饰外华,较不具文学价值。

明初至中叶

明初的散文承继元末的文学,而后出现的台阁体,其弊流为散冗,遂引起了七子的文学复古运动;但后来却又走回句模字拟的方式,食古不化,遂发生了王唐之主唐、宋,规矩谨严,结果这两派一起一伏,直到明末,影响到清代的文学发展。但是,不管如何,明代散文无论是在思想内容的表现上,或是艺术形式的创造上,都有其不容忽视的地位。

明代的散文,大致经历了洪武、永乐、弘治、嘉靖、万历和崇禎六次显著的变化。这期

间,出现了众多文学派别,或着意于传统的恢复,或致力于新形式的创造,或强调心灵世界的开拓,或力主对现实社会的反应。总而言之,明代散文大致有如下三方面的特点:一是对“文以载道”、“温柔敦厚”传统文学观点的突破,把表现作者的真情实感作为文章的第一要义,而不是代圣贤立言。李贽的“童心说”、公安派的“性灵说”都传达此种文学精神,这是我国散文史上的重要发展之一。二是扭转了宋、元以来唯“道”是尊,轻文贱艺的衰颓文风,恢复并振兴了古文传统。注重师法唐、宋,同时博取先秦、两汉、六朝,拓宽了古文创作的途径,增强了散文的艺术表现力。三是晚明小品文的产生:它突破了正宗古文的传统,使古老的文体出现了新的生机及气象。

中国传统古文的发展到了中唐、北宋,已进入其辉煌的顶峰,“唐宋八大家”正代表它伟大的成就。南宋以后,程、朱理学统治了思想文化界,重道轻文,视辞章为末技的观念弥漫文坛。许多作品呈现出一副道学家的面孔,内容陈腐,质木无文,又模仿语录体的腔调,读来令人生厌。而明代散文的发展,正好把散文创作从宋、元古文的死胡同中解放出来,重新使传统的古文闪耀出艺术的光辉,就成了明代散文的重要责任了。

明代著名的散文家,以宋濂、刘基、高启、方孝儒等人为代表。他们携带著一股清新刚劲的文风。他们大部份从事创作于元末,多起于民间或下层官吏,亲身感受过民生的疾苦、社会的疮痍,抱有匡时济世的理想,并且学识渊博,善著文章。虽然在学术思想上仍为脱离宋、元理学的轨辙,但由于他们有着较深厚的生活基础,故能超越理学的束缚,写出反应时代精神的作品。这些作品或感叹人生变故,或渴求天下治安,或记叙高人奇事,或探索兴衰之道,将元明之际的社会生活毕现其中。其文风苍劲悲凉,闳深雄丽。

三、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

明后期

面对明末的社会现实,古文家们怀着匡时济世的抱负和亡国易代的悲痛,奋发挥毫,感时而作。一时之间,文坛上名手四起,雄文如林。当时的散文风格,多的是正气凛然之作。明代近三百年来的散文创作,就在明末国破家亡,异族入主的情形之下,悲壮的结束了。明朝的遗民孤臣在清初文学创作上,便继续着雄健高迈,慷慨激昂的散文风格,直到另一种散文革新出现。

清朝

清代是女真人入主中原所建立的朝代,而清初的文学发展乃承袭着明末的文学风格,充满复国中兴的思想。不过,在清朝开国皇帝的良好奠基之下,清代的发展逐渐走上轨道,而散文的发展也产生另一番局面。大体而言,清代是一个学术昌盛的时代。于各种思想与学派在清代都找到它的继承者。因而清人一般以治学为第一要务,清代文人要立足于士林,首先便要在学术上有所建树。而清代的散文在桐城派的领导之下,自成一格。这是很值得我们去探究的散文发展史之一。清代的散文,可说是桐城派的天下。除了清初时候的几位名士,以唐宋八大家为宗。清中叶以后,受到桐城派影响的先后有阳湖派与湘乡派。而桐城派文人以他们鲜明的文学主张与创作风格形成一个文学流派,而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学术思想,便是格守程、朱理学的立场。桐城派在清初不满阳明之学,与颜、李学派立异,迎合了统治者提倡理学的意图;嘉靖时期,他们不受世风所染,笃守宋学,与以考据为特点的汉学派对峙;道咸年间,则于程、朱理学中融入经世致用的思想,与洋务派、改良派有某些共通之处;在清末,他们又以程、朱理学为武器对抗新思想、新文化。桐城派历时两百多年,几与清朝的统治相始终。前期桐城文人的经历体现了清初统治者对文人恩威并施的政策,而清代中叶之后,桐城派文人与政治的关係更为密切,其中有像曾国藩这样的辅弼大臣,历次史上颇有争议的人物; 也有向薛福成、吴汝纶这样的洋务派成员;还有像严复、林紓这样对于传播西方思想

起过重要作用的翻译家。总之,桐城派文人在清代史中留下一段不可磨灭的痕迹,这是相当肯定的。研究桐城派的文学历史,也就相当于研究清代散文的发展史。

清代后期,正值西方文化入侵的时期,许多传统的文化都遭受到严重的冲击。散文发展到此,已经准备迈入另一个新阶段了。民国建立,白话文学运动的提倡,使得散文由传统的古典散文进入到白话散文的时代,一直影响到今天的散文创作。

四、现代期(“五四”运动以来至今)

现代

中国现代散文三十年丰富多样、起伏变迁的发展,反映了现代中国社会整个生活面貌,而且从各种典型的散文作品中,都可以发现出作家的心灵轨迹,个性特色,郁达长说:“现代散文的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出的个性,比以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现代散文的发展变迁深受时代的推动和制约。现代中国社会在各方面所进行的反帝反封建,民族民主革命是时代发展的主流,现代散文作家队伍在时代的变迁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一次次的分化的组合,各人的选择不一,在历史上起的作用也就因人而异、对现代的中国文学,现代的中国散文史作出的贡献也不同,这一时期作家有:林语堂、周作人、郁达夫等,可以说,鲁迅是中国现代散文的最主要的奠基人,鲁迅的散文,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和无与伦比的艺术成就,被公认为是世界文学的奇葩。

中国现代文学是指1919年-1949年间的文学,中国现代散文也同样如此,在这三十多年中,散文的发展也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19-1927,以反帝反封建为主题,从五四新文学革命至1927年,这是中国现代散文的开创时期。开创了现代散文关注人生、参与历史变革,其基本主题是反帝反封建,艺术上创建了各式各样;有效表达现代人思想感情,适合现代读者审美需要的散文,奠定了现代文学的发展基础,这一时期在中国的散文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第二阶段1928-1937,以阶段斗争为主题,大革命失败后,革命形势的逆转,新文学阵营地也在这个历史转折关头发生了新的分化和组合,广大作家的创作面临了新的考验和选择,这一时期散文取材的范围扩展,写实性,战斗性增强,社会政治思想主题深化,使现代散文沿着反帝反封建的方面继续前进,并为下一阶段的服务于民族,民主革命的战争提供了宝贵经验。

第三阶段,1937-1949,以抗日战争、抗日救亡主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社会进入了战时大动荡、大变迁的状态,由于这一时期客观上不同政治区域,文化据点不同,作家的创作也因时因地而异,比如上海的“孤岛”时期,国统区,解放区各地的散文创作及特点也有不同。

在“文学革命”的呐喊中就有散文变革的呼声。刘半农首先提出“文学散文”的概念。周作人率先把文学散文称为“美文”。这些理论观点,更新了散文观念,在散文的语言形式、文体格式、思想内容诸方面提出了革故鼎新的任务和要求,对现代散文的创建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五四”时期的新型散文以性质和功用区分,主要包括议论性散文和记叙抒情散文两大类型。抒情性散文小品的勃兴发生在“五四”运动爆发之后。

散文诗跨过幼稚的试作阶段,出现了鲁迅《野草》这样的艺术丰碑,和焦菊隐《夜哭》、高长虹《心的探险》、于赓虞《魔鬼的舞蹈》以及不少单篇的成功之作,标志着散文诗这种新创的抒情文体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在短短五六年间,抒情性散文小品领域就出现了名家辈出、佳作连篇、形式多样、风格各异的盛况。

“五四”记叙抒情散文率先发展成为一种自觉的艺术创作和独立的文学形式,形成了以它为文学散文主体的新的发展格局。这是“五四”散文艺术变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另一个重

要方面是,散文的语言形式发生了根本变革。人们不仅用白话写作议论文、杂感文,而且用白话创作叙事抒情散文,不仅写得平易畅达,自然活泼,而且也能写得简洁缜密,优美隽永。在20世纪20年代末,杂感短评因为形势严峻,不能不由正面交锋变为旁敲侧击,由锋芒毕露变为隐晦曲折。散文小品领域也发生明显的分化和变化:茅盾等人的抒情小品曲折表达自己对大革命失败的情感经验和理性反思,沉郁顿挫,含蓄蕴藉;周作人等人开始改弦易辙,往闲适、趣味一路发展。游记方面出现了流亡、避祸、销忧之类的新内容。这种种变迁的迹象预示着20世纪30年代散文将迎来一个更为丰富复杂、五光十色的发展前景。

进入30年代,伴随民族民主革命浪潮日益高涨,散文界重新趋于活跃。以1932年底黎烈文接编并改革《申报·自由谈》为重要标志,散文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繁荣兴盛期另外,在20世纪30年代这热闹繁杂的散文界,存在着两种主要艺术倾向、两种流派的鲜明对立,即“论语派”和“太白派”的抗争:以林语堂、周作人为代表的“论语派”。他们在趣味、游戏、幽默、闲适中改变了20年代散文“问世”的路径,从意兴湍扬的激扬文字走向了沉潜适世的生命关怀与日常人生的吟味咀嚼。所谓“太白派”,指的是团结在《太白》杂志周围,以左翼作家为骨干,积极提倡反映现实生活斗争的“新的小品文”,促进了30年代散文写实精神的发展和深化。

超然于“论语派”和“太白派”之外,有些名作家独自拓展个人的创作道路,如朱自清、谢冰心等,或絮语家常琐事,领略人生情趣;或记述异域文化风习,陶写古国山水名胜;或回忆个人经历,怀念师友亲人;大多回避政治性题材和尖锐问题,但又不流入消闲玩世之类,主要以益人心智的知识、情趣和自然美吸引读者,在随笔、游记、传记和抒情散文等方面取得很高艺术成就。

东北作家群,代表作家有萧军、萧红等。“东北作家群”的散文创作以反映东北沦陷区人民的生活斗争和自身的逃难经历为主要内容,充满着血泪的控诉、悲愤的呼号和对白山黑水、父老同胞的刻骨镂心的思念,开了抗战文学的先声。

当代散文

当代散文同样渊源于中华民族的文化母体,有着相同或相近的语言形态,以及隐含在语言之中的民族性格、心理、情感、思维方式和浮现于语言之上的道德规范、价值取向、人格理想、生活态度、审美观念,因此,半个世纪以来的中国当代散文史堪称“一部民族文化性格的演变史,一部民族审美性格的变迁史和发展史”。

新时期散文的创作在内陆主要继承了四十年代解放区以记实为主的记实性散文和古典散文,导致建国初期“通讯”、“报告”极盛一时,后者则促成六十年代“诗”化的散文创作的热潮,在前二十七年的时间里,散文创作缓慢而有限地发展,无论创作方法,艺术个性,还是品种样式,风格流派,都比较单调,甚至趋于雷同化、模式化、公式化。为了摆脱这样的框架和模式,一辈散文作者回归“五四”散文创作传统,他们在作品中高扬个性意识、文体品位和文体意识,使现代散文得以薪火相传,只有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思想个性的解放,封闭体制的打破,艺术视野的扩大,才使大陆散文经历了长时间的徘徊与停滞之后,迎来了真正的转机,散文创作形成热潮。

在台湾,散文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典文学传统和“五四”文化余韵,成为台湾文坛最能保持中国传统中国气派的一种文体,台湾早期散文出现软硬两种主要倾向。“硬性散文”即是带有强烈反共意识,文章中有口号式的宣言;“软性散文”即继承冰心《寄小读者》风格的“闺秀散文”,随着政治禁忌的减少,散文中意识形态的杂然并呈,实为七十年来所未见,出现了“山林/乡土散文”、“生态环保散文”、“政治散文”和“私散文”。

正是在振兴散文创作的诉求下,一直被认为是超稳定结构的散文文体从八十年代开始在台海两岸掀起变革热潮。在大陆,首先是一批老作家突破了散文“简约”、“抒情”的审美规范,接着是一批学者、小说家、诗人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大散文”的理论主张,重新恢复

散文的大度和洒脱。真正给传统散文美学观念带来天翻地覆的变革,并在散文文体的创新发展上具有革命性意义的是唐敏、赵玫、黄一鸾、斯妤等女作家和曹明华、胡晓梦、元元、苇岸、钟鸣、张锐锋等新生代散文家。

在台湾,散文文体求变革新的追求一直未曾中断。早在六十年代,余光中就提倡过“散文革命”,他的散文文体革新,从理论到创作实践都比较全面。八十年代兴起的都市散文不再耽溺于以抒情为主流的叙述模式,突破抒情散文第一人称的主体中心,改以知性的角度观察人生的感官世界,发掘其背后潜藏的多重形而上意义,因而越来越趋近于当代小说形构的思维,并明显地寓言化。

内陆作家在散文文体实践上最大胆也最有创新的是钟鸣,他的《旁观者》被认为“是九十年代以来最具个性的散文作品之一”。

进入九十年代,一股散文文体革命潮正悄然勃兴于台海两岸文坛,这就是文类的跨越与整合。

第二个十年的散文继承和发扬“五四”文学期刊的传统,适应时代需要,在现实生活土壤中不断拓展散文的疆土,充分发挥了散文反映现实轻便自由的特长,在现代散文史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至此,中国散文的流变发展已有了一个大概的梳理。在这里,将明清时期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散文文体八股文单独提出来介绍一下——

八股文,也称“时文”、“制艺”、“制义”、“八比文”、“四书文”,是中国明、清两朝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八股文专讲形式、没有内容,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

八股文是在中国语言、文字、考试制度等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萌芽、产生、发展形成的。它对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也有着一定的影响。首先,在古代散文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也有其相对稳定的一面,主要表现就是科举所用的时文,其前期为骈文,后期为八股文。且八股文的写作理论和技巧可为后人借鉴同时也后世提供了文精意赅的典范。但是另一方面,明清时期,由于程朱理学占了人们思想领域的统治地位,甚至成为官方哲学,因此八股文在作为科举之法的同时也就成了士子功名富贵之所系,成为官方文体,占了文坛的统治地位,其他散文虽也流行,毕竟难与八股文抗衡。明代的唐宋派散文、清代的桐城派散文,都未免受到理学的影响。明清散文流派始终是在时文(八股文)这一强势文体存在的文化环境中谋求发展,导致多数散文流派与诗歌流派同体,有的流派(如秦汉派)的领袖人物,实际上是长于诗而短于文。因此,明清之文已难以有新的开拓,八股文已将古文引入将死之路成为散文发展的巨大的阻碍,知道五四运动时期白话文运动才将其取代。由此看来,八股文对我国的散文发展尤其是明清时期的散文产生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影响,虽然有积极的成分在,但总的来说还是弊大于利的,因为八股文的存在不但限制了人们的创作形式也禁锢了人们的创作思想,这是极不利于文学作品的创新和发展的。

参考文献:《中国散文史》郭预衡著,《中国散文史纲》刘衍著

情商与智商的重要性(上)

一、智商是情商的基础、源泉。一个人情商高,一个人交际能力、应变能力强,源于什么?源于他的智商高,他的知识水平高。情商的高低决定于智商的高低!一个人知道去奋斗、去努力、去用毅力战胜困难,源于什么?同是源于他的知识水平高。社会上那么多文盲、半文盲,是他们不去努力、不去奋斗吗?不,凭他们的智商还未认识到学习、奋斗的重要性啊!笛卡尔说:“越学习越发现自己的无知。”才越会刻苦努力,所以,我方认为智商是情商的源泉。 二、古今中外任何一位伟人,任何一位成功者,均是有高的智商,有丰富、扎实、广博的知识基础。虽然,他们不一定都能言善辩,懂得社会交际的。我们看到了,陈景润的“1+2”是数十年在书斋中用数学知识研究出来的,不是侃侃而谈或是交际场上产生出来的。试问,若陈景润没有高的智商,能够去演算“1+2”吗?居里夫人发现镭元素,是由于她有巴黎大学物理、数学系的学习经历,否则,既使再刻苦、再努力、再有毅力恐怕也难于成为镭元素的发现者。 三、智商高、知识广、能力强,才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基础。社会需要实干家,不需要空谈家,不需要干劲十足,却头脑简单的高情商者。因为,原子弹、氢弹的上天,阿波罗号的登月,阿尔法磁普仪的探寻反物质、暗物质,克隆技术的发明,哪一个不需要高智商,哪一项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呢?仅仅有毅力、有交际能力够吗? 纵观古今中外有为之士,哪一位不是在雄厚知识的基础上努力奋斗、实现理想的呢?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不断提高自身智力水平,才有聪明才智进行革新、创造、发明,知识是伟业的辅翼,智商是一切能力的源泉,所以我方认为:智商比情商更为重要 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简写成IQ)是用以表示智力水平的工具,也是测量智力水平常用的方法,智商的高低反映着智力水平的高低。情商(emotional quotient简写成EQ)是表示认识、控制和调节自身情感的能力。情商的高低反映着情感品质的差异。情商对于人的成功起着比智商更加重要的作用。 智商和情商,都是人的重要的心理品质,都是事业成功的重要基础。它们的关系如何,是智商和情商研究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正确认识这两种心理品质之间的差异和联系,有利于更好地认识人自身,有利于克服智力第一和智力唯一的错误倾向,有利于培养更健康、更优秀的人才 总之,智商更多地反映了个体的生物学特性,而情商更多地反映了个体的社会学特性

情商比智商更重要例子

情商比智商更重要例子 1、我方的例子: 为什么有的人在学校就是尖子生,进入社会后却“泯然众生”碌碌无为?难道她们的智商不高不? 为什么面对困难与烦恼时,有的人轻松愉快,若无其事;有的人情绪沮丧,无精打采? 为什么有的人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很好地适应,而有的人只因环境的稍微调整,就显得无所适从呢? 为什么清华、北大的尖子生在毕业后还有人找不到工作?她们缺智商不?这不就是说明情商比智商更 重要不? 微软全球副总裁李开复说到:“大家都认为,在高新技术企业中,领导的智商很重要,但实际上,情商的重要 性超过了智商”。请对方回答您说对不对? 美国一家很有名的研究机构调查了188个公司,测试了每个公司的高级主管的智商与情商,并将每位主管的测试结果与该主管在工作上的表现联系在一起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对领导者来说,情商的影响力就是智 商的9倍。这又怎么解释? 据调查:百份之七八十的专家认为情商比智商重要,您对这又怎么理解? 再比如:“我去一家著名公司去面试的时候,总经理就直接跟我说:‘小伙子,我们现在要人,绝对不会要求您有多高的学历,学历只就是一个参考’”难道她们还要求您要有高智商不? 新东方总裁余敏洪说过:“新东方的选人标准绝对不会瞧她的智商有多高,而就是瞧她就是否能够做好自己的事情,能够认可企业的文化,就是否有教好的社交能力”。请问对方辩友这就是情商问题,还就是智商问 题? 阿甘作为一个智商比较低的人,却能够创造出“飞毛腿”、在战争结束后能够受到约翰逊总统的接见,这就是情商的表现还就是智商的表现呢?请对方辩友回答! 拿破仑说过,一个军官的知识与素质应该成一个正方形,光有不行,军官还要有做决断的勇气。智商高的人往往这方面弱。我想问对方辩友:“这难道不就是情商比智商更重要不?” 其中《100位诺贝尔奖得主的童年故事里》讲到这些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智商令人叹服,但就是她们的情商更深深地震撼了我们。从这100个故事里,我可以知道到:情商比智商更重要!(因为她们,主动性、应变能 力、心理调适能力多超强!) 我方回答: 对方辩友,您可就是大错特错,我方并没有否定智商的重要性,您们一直在否认情商的重要性!这就是智 商的问题嘛? 在座的各位同学中,智商比对方辩友高的一定有,但为什么今天坐在辩手席的就是对方辩友,而不就是其 她同学呢?就是智商问题不?请回答? 在当今社会中,我想问对方辩友有哪个高智商而没有高情商的人有成功了?请马上回答! 那些智商并不高的人,却有数不尽的成功例子(如:牛根生),我想问对方这您又怎么认为? 21世纪,难道不就是情商比智商更重要不?

建国初期的模范精神及其时代价值

建国初期的道德模范精神及其继承 新中国建国初期涌现了一大批道德、劳动模范人物,雷锋、邓稼先、王进喜、焦裕禄等,他们的伟大精神鼓舞着一代代的我们。 1 道德模范精神 道德模范是时代的先锋、社会的楷模,他们是一定历史时期人们的共同道德理想追求,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令人敬佩的道德行为,能够对他人产生示范、激励和引导作用,对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产生重大影响,并且可学、可做。作为一种道德教育手段,道德模范在我国道德建设中发挥了重大作用。通过对近几年道德模范事迹的分析,从他们身上提炼出了爱国爱民、自强不息、艰苦奋斗、自我牺牲、奉献服务、诚实守信、与人友善、爱岗敬业等伟大精神,它们通过教育培养、个性修养、实践养成和环境熏陶等途径而生成。这些精神具有先进性、时代性、民族性和大众性等特点,符合我国倡导的道德主流精神,并且易于为人们接受,具有良好的导向、示范、激励、推广和引领价值。选树、推广道德模范,是为了感染、号召更多的人去学习、弘扬道德模范精神。推进公民道德建设,需要道德模范精神。 2 雷锋精神 雷锋(1940—1962)同志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共产主义战士;他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却助人无数,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于1963年3月5日亲笔为他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并把3月5日定为学雷锋纪念日;一部可歌可泣的《雷锋日记》令读者无不为之动容。“雷锋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学习。 雷锋精神的实质和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具有内在的先进性、浓厚的民族性、广泛的群众性、强烈的实践性、广阔的拓展性、永恒的传承性等特征。八种“精神”是雷锋人生哲学的集中体现、雷锋精神的主要构成、当今时代最需要的精神食粮。雷锋精神为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人类进步提供道德资源,具有丰厚的时代价值和重大的实践意义。必须从精神实质、活动载体、生活实际、实践渠道、体制机制等方面切入,积极探索学雷锋常态化的现实路径,实现时间经常化、场合全域化、主体全民化,时时学、处处学、人人学,让雷锋精神永放光彩。 2.1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 雷锋精神是对雷锋言行事迹所表现出来的先进思想、道德观念和崇高品质的理论概括和总结,是以雷锋名字命名、雷锋的崇高品质为基本内涵、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着、为雷锋传人所敬仰和追求的文化精神。雷锋精神的实质和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雷锋精神最具时代意义、永恒价值、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八种“精神”是雷锋人生哲学的集中体现,是雷锋精神的主要构成部分,也是当今时代最需要的精神食粮。 雷锋精神的当代内涵主要表现为:1)爱党爱国爱人民的“赤子”精神,2)追求崇高不断学习的“钉子”精神,3)克己奉公一心为民的“奉献”精神,4)忠于职守爱岗敬业的“螺丝钉”精神,5)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百宝箱”精神,6)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傻子”精神,7)英勇无畏奋不顾身的“牺牲”

(情绪管理)关于情商和智商

练习2 1.关于情商和智商,说法正确的是()。 A.情商是先天的,是与生俱来的能力 B.智商是后天的,通过后天培养出来的能力 C.情商高的人往往能够较顺利地取得事业的成功 D.智商高的人一定能够担当管理人员 2.小刘刚加入一家新公司,他雄心勃勃,决心十年后当上公司的高层领导,他的这一目标属于() A.长期目标 B.中期目标 C.精确目标 D.短期目标 3.关于制订工作计划,说法正确的是() A.“计划必须是非常精确的” B.“人人都能从计划中获益” C.“计划对于经常变化的工作来说是没有必要的” D.“计划必须是适合自己的,才能从中获益” 4.小张性格很急躁,工作中经常出问题,因此他得到的别人的反馈意见多是批评性的。针对这些反馈意见,下面做法错误的是() A.将它们看作有价值,认真倾听并进行反思 B.听事实,不争吵 C.寻求如何改善 D.这是别人吹毛求疵,不值得去浪费时间关注 5.个人SWOT分析是一种对自己的工作、职业、生活及大环境进行分析的方法,其中SW 是指对个人的( )分析。 A.优势和机会B.劣势和机会 C.机会和威胁D.优势和劣势 6.如果你是自信果断的人,你就会恰当地表达你的需求和情感,在()的前提下争取自己的权利。 A.保护自己利益 B.不侵犯他人利益 C.受人尊重 D.不顾他人利益 7.建立自信对于每个人都是很重要的,那么,建立自信的首要步骤是() A.学会适当的拒绝 B.给自己积极暗示 C.直接说出自己的需求 D.学会应付打扰 8.有这样一个故事,说一个农夫在耕地的时候农具坏了。计划先借用一下邻居的农具。在去邻居家的路上他一直想“也许邻居自己一定也要用耕具,他肯定不会借我”、“他决不会帮我的,他为什么要帮我?”、“他也许根本不喜欢我。”最后,他决定放弃向邻居借农具。这个故事中的情况说明农夫( )。 A.不能主动说出自己的需求B.采用了一种积极的自我暗示

情商与智商的关系

情商与智商的关系 智商,即人的智力发展水平,通常用智力商数来表示,英文简称为IQ。智商反映了一个人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等。 情商,即认识管理自己情绪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通常用情绪商数来表示,英文简称为EQ。情商涵盖了一个人的自制力、热情、毅力、自我驱动力等。 智商是前提,情商是保证,两者的关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两者相比,情商比智商更为重要。 智商高的人适合从事科学研究;情商高的人适合从事经商或从政。仔细比较对照一下生活中的人好象是这么回事。 纵观古今,大凡成就一番事业者,不但智商高人一筹,而且情商也超乎寻常。情商不仅影响个人的健康、情感、人际关系等,而且可以让智商发挥更大的效应。著名心理学家戈尔曼认为,在人成功的要素中,智力因素是重要的,但更为重要的是情感因素,前者占20%,后者占80%。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能够冷静地分析古往今来大多数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满腹经纶的经天纬地之才者为何会“英雄无用武之地”——或怀才不遇而含恨一生,或自恃才高而英年早逝,或才艺出众而人生曲折。 因此,想成大事者,在才智过人的同时,砺炼情智显得非常重要。都是告诫世人要砺炼情商,要有较好的自我抑制力、驱动力。惟有如此,才能顺应时代和潮流,成为有用之才,成为时代的佼佼者。

一个人情商高,他的目标远大,他的人际关系好,他善于合作,他心情舒畅,这个结果对开发智商有促进作用的。一个人智商高,他知识广,他受到人们的尊敬,对于他找到很好的办法进行合作,控制自己的情绪,对于他处理好人际关系保持强大的情感分寸,对于他开发情商潜能也是大有益处的。 智商虽然是成功的极其重要的因素,但是影响一个人一生的,更多的还是你的性格,你的世界观,你的价值观,你的耐心,你的信心,你的毅力,你的情绪,你的情感,这些品质。 有的人虽然很聪明,但是性格孤僻,怪异,不合群,不宜合作。有的自卑脆弱不能面对挫折,有的急躁,固执,自负,情绪不稳定,有的冷漠,易怒,神经质,与周围的人很难沟通。特别是有的以我为中心,不关爱关心他人。有的专家,有的哪怕是大专家的人,智商特别高,做课题也可能是一把好手,也有名气。但是他们与人合作方面不尽人意,对人苛刻挑剔,不能宽容人,人们对这个大专家只能敬而远之,到后来成为孤家寡人,带科研团队也不会成功。也有不少人,智力虽然不太出众,也不是太聪明,甚至大家认为他可能还是低智商的,但后来却干成了大事业,取得了大成功。 情商这么重要,那情商是什么呢?让我们撩开情商的面纱,看看情商为

现当代散文欣赏

现当代散文欣赏 中国的文学、文化博大精深,徜徉其中,时时都会感到它的丰美和璀璨;深入其中,则会在学识、修养,乃至气质上得到熏陶、冶炼和熔铸。 一、什么是现当代散文 现、当代散文,是一个历史的范畴。现代散文,是指由“五四”到建国这30年间的散文创作;当代散文,则是指开国后至今天的散文创作。 中国现代散文,发端于伟大的“五四”新文化运动。郁达夫曾说:“五四运动的最大的成功,第一要算‘个人’的发现。” 正是这种“发现”,沟通了我国新文学和世界现代文学的精神联系,奠定了“自我”在现代散文中的主体地位,激活了“散文的‘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散文的写作从此变得面貌一新:不仅“白话”替代了“文言”,在文字媒体的使用上完成了一次全新的转换;而且,由“代圣贤立言”变成“表现自己”,从内容记写上实现了和世界文学的同步对接;同时,由“文章”上升为“文学”,则又极大地提升了散文的审美品位。现代散文石破天惊般地辉煌发展与巨大业绩,是继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之后中国散文史上又一次思想、文体的大解放、大突破! 当代散文,在“十七年”(1949-1966)期间,由于“颂”的抒情基调的确立,同时,也由于写作“主体”的被置换(“自我”被“工农兵新人”所置换),散文似乎是有“得”有“失”,但实际在个性和艺术表现上都呈现了严重滑坡的趋势。新时期,在“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精神滋润下,散文在静悄悄中“魂兮归来”,真正实现了和现代散文的精神衔接。90年代散文,更以新的探索态势,开拓着新世纪“中华散文”伟大复兴的前程! 二、现当代散文特点 1、以“我”为主

夫说:“现代的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 可以这样说:散文,是一种最适合抒写作者主观情感、心灵的文学形式。它是一种“自我”的文学,“个性”的文学! 巴金,在总结他自己写散文的“经验”时说道:“我自己有一种看法,那就是我的任何一篇散文里都有我自己。” 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就是以“我”为主的散文名篇——作者真实“自我”的个性,特别是其思想感情、内心波动、情绪变化、心理体验等,都被表现得具象而生动,使“我”成为全文“表现”的主角;此外,而《背影》等散文,“我”虽非主角但有很深的介入,是一个重要人物;鲁迅的《“友邦惊诧”论》(杂文)、汪曾祺的《胡同文化》(随笔)等,也还有个一切皆“着我之色”的问题——不管情况如何,“无我”是断不可取的! 所谓“散文笔调”,其实正是以“我”为主角、以第一人称娓娓“告白”的亲切口吻所写出的叙述文字。有“我”是其灵魂!因此,欣赏散文,看其是否真的写出了鲜明的自我个性,是很要紧的。 2、因“实”出“虚” 散文是一种“实”“虚”结合、因“实”出“虚”的艺术。 所谓“实”,指的是显示生活中人、事、物、景等真实的客观外物。写作主体(我)生活在社会现实里,处身于这些人、事、物、景的实生活环绕之中,他自然会有所观照、感应,并生出一系列的“生理—心理”反映。因此,在散文中写出这样激活主体精神“映射”的实生活来,就显得很有必要:它实在是营造作品精神家园不可或缺的基石,是构筑整个情感大厦必不可少的铺垫。 在散文的“实生活”层面上,作者所做的是生活运动。在这里,真实是绝对的要求。其记写应准确无误,取信后世,力戒虚构编织,矫情伪饰。散文的这种纪实性,是这种文体和读者之间千百年来所达成的一种信任默契,是不可率性改动的。 散文需要写“实”,但写“实”并非终极目的。散文的真正作意或精神是在铺垫好这些基石后,向情感、精神等“形而上”的领域大胆进发,构建出一个精神或心灵的大厦! 而这即是写“虚”。 写“虚”,可向两方面发展:一是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着力,走客观、向外的路,重哲理感悟,求思想深邃,以理智的深刻、明澈取胜——杂文、随笔等走的即是此路;二是在“人类自身”的观照上着力,走主观、向内的路,主“情”,重人性开掘,求心灵净化,以情感的明净、深沉动人——艺术散文走的即是此路。 杂文和随笔是极其亲近的两姊妹:它们都是说理性散文,重哲理,崇个性,富理趣,有文采等,二者都是共同的。其区别仅为:在取材上,杂文“硬”些,多为抨击时政、针砭时弊之论,战斗色彩强烈;而随笔则“软”些,多为逸闻旧事、风花雪月之谈,文化意蕴深厚;在笔调上,杂文十分犀利,善“取类型”“画眼睛”,且常以“寸铁杀人”,仅以一击即制强敌于死地,所谓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被誉为“投枪、匕首”,而随笔则“软”些,较为闲适,常取即兴的“絮语”笔调,随心而谈,无所拘碍,见个性、浮神情,从容不迫,温文尔雅,不失“绅士”风度,被尊为“美文”或讥为“小摆设”;在语言色彩上,杂文辛辣,擅长讽刺,读之使人解气,而随笔惬意,推崇幽默,读之使人解颐。总之,二者的共同性大于差别性。也可以这样说:杂文是硬性的随笔;而随笔则是软性的杂

建国初期对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历史必然性

建国初期对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历史必然性 夏杏珍 如何看待建国初期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运动,一直以来众说纷纭。今天我们把这一运动放在新中国成立的大历史背景下来认识和分析,就能看到其价值和历史的必然性。 一、思想改造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的情况是极其复杂的,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一方面,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已经成为主要任务;另一方面,还有繁重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革命尚待进行。整个社会处于全面转型时期,意识形态领域呈现思想多元化,价值观念混乱,“新”“旧”两种文化面貌之间的边界并不十分明晰。当时,中国知识分子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来自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以及军队中的知识分子。他们在新中国成立前就参加了革命,通常称他们为革命知识分子。这部分人人数相对较少,新中国成立后都成为各级党政机关的领导人。二是解放战争中接收的国民党留下来的大量宣传、教育机构,各类学校、厂矿企业和各种文化艺术团体中的知识分子,其中包括教育工作者、科技工作者、文艺工作者、新闻工作者、医生等等。他们是建国初期知识分子队伍的主要组成部分,知识分子问题主要是就他们而言的。三是当时大学还没有毕业的青年学生。后两部分人中也有一定数量的人曾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激进分子,或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影响下,参加过1946年的抗暴斗争和反饥饿、反内战、反独裁运动的知识分子。 但建国初期知识分子队伍的主要成分,是从国统区过来的旧知识分子。他们大多有留学欧美的教育背景,并长期生活和工作在旧社会,不可避免地带着一些与新社会、新政权格格不入的旧习惯和旧思想;有美国情结的大学教授们,虽然极度不满于腐败的国民党政府以及美国的“扶蒋反共”政策,但仍对美国的民主充满着幻想,希望借助美国的帮助来实现中国的民主;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权性质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表示怀疑,对共和国、共产党、人民政府存在偏见和疑虑,甚至于想在国共两党之外能产生一种新的力量以稳定中国的政局。这种“新的力量”,当然指的是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解放战争时期,这些人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就较为活跃,形成了一股很有影响的政治势力。当时,美国对这些人抱有极大的期望。在美国政府组织人员编写的《美国与中国关系——着重于1944—1949年时期》的白皮书,和艾奇逊为此致美国总统杜鲁门的信中,就“公开宣称要招收中国的所谓‘民主个人主义’分子,组织美国的第五纵队,推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府”。(《中国民主同盟历史文献》,文史资料出版社1983年版,第76、77页) 尽管毛泽东写了五评白皮书,反复告诫这些知识分子切勿对美国寄予幻想,尽管以民盟为代表的各民主党派及所属的知识分子都表态批驳了美国白皮书,但是不容置疑的,毛泽东对美国以及它所寄予希望的在中国的这“一层薄薄的社会基础”的动向是保持警觉的。这些也成为日后中国共产党对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改造的现实依据。 应该说,1950年下半年开始在知识分子中间提倡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的方针,与当时准备在新解放区全面开展土地改革的形势也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的旧知识分子,大都出身于剥削阶级家庭,与封建地主阶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土改中,他们要想与自己的家庭划清界限,就不能不来一个思想上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毛泽东曾把战争和土改看成是在新民主主义的历史时期内考验全中国一切人们、一切党派的“两个关”,号召大家做一个完全的革命派,过好土改这一关。 二、思想改造具备客观条件 新中国成立初期对知识分子进行的思想改造运动,不仅是必须的,也是完全可以实行并取得了效果的。也就是说,这个“历史的必然要求”在实际上不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在总体上说,不会构成“悲剧性冲突”。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对知识分子思想改造政策继承和拓展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政策,对广大知识分子采取团结、

情商与智商

关于情商与智商 作者:田宝记来源:更新日期:2005-01-09 关于情商与智商 最近在报刊上看到有关于“情商”与“智商”关系的见解,认为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情商比智商更重要,情商决定了智商。我想就这个话题做再深入一点的探讨,以有益于我们重视习惯养成教育工作。 什么是情商?情商又称情感智商。按照提出这一术语的美国耶鲁大学的彼得·沙洛维教授和新罕布什尔大学的约翰·梅耶教授的解释,情感智商(EQ)为3种能力结构,即准确评价和表达情绪的能力;有效地调节情绪的能力;将情绪体验运用于驱动、计划和追求成功等动机和意志过程的能力。这样理解似乎抽象了一点。国内外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存在较大分歧,也没有一个被大多数认可的准确表述。 那么从汉语文字理解。《说文解字》:“情,人之阴气有欲者,从心,青声。”徐憬注释为“发于本心谓之情”。我们可以理解为,情是人的的本质需要,是人的内在动力。《说文解字》:“商,从外知内也。”《中华大字典》:“商,数学名词,一数除以不为零的数的结果。”我们可以理解为,商是一种反映人或某事物的已经确定的质量。 那么,我们就能够为情商做如下的定义:情商是人内在的精神和动力的质量。情商所指的人内在的精神和动力有那些因素呢?它是指人的性格力量、意志力量、情感力量、处事(社交)力量等。什么是智商?智商是人的智力商数。是人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质量,表示人的智力发展水平。智商的计算公式:智商=智力年龄÷实足年龄×100。智商的检测办法是,以实际年龄和前后年龄各检测得出结果,可得知其智力年龄。智商100分为中等;120分以上为聪明;80分以下为愚笨。可见,智商是相对稳定的,智商取决于人的先天素质。 那么,智商是人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吗?情商与智商是怎样的关系呢? 首先,根据情商概念,我们可以确定情商是人的后天素质,而且很难用“商”的办法来确定它的质量。至少目前在国内外还没有专家研究出情商的计算方法。如果情商没有商数的话,则情商的含义是不正确的。如果情商可以没有商数的话,则使用情商这个概念是适当的。 其次,我们还可以知道影响智商的因素是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这些因素不完全是先天的,大多数需要后天的培养。比如在人的记忆活动中,记忆的速度、质量、程度都是经过一定的教育、引导、训练然后形成的。 这样,我们就可以发现情商与智商的关系: 1、情商因素极大地影响了智商因素,也就反映出情商决定了智商。人的情商因素性格、意志、情感、社交与智商因素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存在着既对应又交叉的影响力。情商因素就象太阳光的赤橙黄绿青蓝紫,智商因素就象禾苗的氢氧氮磷钾氯氨。反映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如果没有良好的性格、意志、情感、社交的修养和能力,欲想有良好的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和判断的能力是不可能的。离开了情商因素,智商因素就成了无源之水或无本之木。因此,我们就可以对生活中存在的一些现象作出科学的评判,比如学生中学习成绩,并不是智商的原因,而是情商的原因。比如在政治生活或经济生活中,人的发展的不平衡,并不是智商的不平衡,而是情商的不平衡。 2、情商对智商的决定性也不是绝对的,智商对情商又有反作用力。智商条件有差别的人,在情商的同等条件下,智商高的人要好于智商一般的人。同时,在情商得到一定发展的条件下,智商又对情商的发展起着促进其发展的作用。因此,情商与智商之间存在着倒因果关系。这是一种相

免费在线作业答案福师《中国现当代散文》在线作业二15秋100分答案 (1)

福师《中国现当代散文》在线作业二15秋100分答案 一、单选题(共 15 道试题,共 30 分。) 1. 鲁迅杂文的内容,可以用广泛、持久、冷峻、深刻的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来概括。其中“冷峻”是指()。 A. 从广袤性、广度上讲,鲁迅杂文的内容包罗万象,他的笔锋对准了千奇百怪的病态社会的方方面面。 B. 从时间上讲,指其持久性和韧战精神。 C. 从感情态度上讲,指其冷峻无情、尖锐泼辣,大憎表示大爱。 D. 指其观察、分析问题深刻,逻辑上无可辩驳,而且挖到历史的根脉、现实的底蕴、人的灵魂深处。 正确答案:C 2. 香港学者散文文笔优美,辞采飞扬。如()的散文名篇《车喧斋》,我们就可以充分感受到其中的语言艺术魅力。 A. 黄维樑 当代中国经济作业答案 B. 梁锡华 C. 董桥 D. 金耀基 正确答案:A 3. ()是沈从文1934年冬重返阔别十一年之久的故乡时,所见所闻的实录,共十三篇,各篇以作者的游踪为总的贯穿线,但又各自独立成篇。 A. 《湘行散记》 B. 《水车》 C. 《小草与浮萍》 D. 《生之记录》 正确答案:A 4. 八十年代中期以后,女性散文在澳门文坛崛起,它的标志是()的出版。 A. 《澳门笔汇》 B. 《七星篇》 C. 《澳门日报》 D. 《澳门文学论集》 正确答案:B 5. ()不再像一般的女性爱情散文那样热衷于描写痴迷的旷世之爱或缠绵的闺阁之怨,而是更执着于“灵魂牵手,异地同心”的精神恋爱或忘年之交、隔世之爱的命定缘份。她的《四月裂帛》是一篇大胆表白新女性爱情的心路历程的长文。 A. 张秀亚 B. 琦君 C. 张晓风 D. 简媜 正确答案:D 6. ()以学识、才情为基础,表现对社会、文化、人生深刻的思考和领悟,用余光中的话说,就是“融合情趣、智慧和学问的文章”,“反映一个有深厚的文化背景的心灵”。 A. 学者散文

对建国初期知识分子的认识

对建国初期知识分子的认识 知识分子是世界上普遍受到尊重和重视的群体,他们对人类社会的进步起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在中国灿烂的五千年文明中,知识分子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建国之初这一特殊历史阶段中,知识分子群体具有明显的时代印记,对于他们,我们应正确认识,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 提及建国初期的知识分子,不得不提建国初期的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因为他们在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前中后在思想、立场、对中共和人民的态度上等方面有着或大或小的变化,思想改造运动是建国初期知识分子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在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之前,知识分子占不到总人口的百分之一,但是建国初期的祖国是非常需要这一群体的支持和贡献。当时的知识分子按结构分为以下几类:一是革命知识分子,他们是建国初期我国知识分子队伍的核心骨干;二是从旧社会过来的各类专家、学者、教授以及文艺工作者、医生、工程师、记者、教员等,它们是知识分子队伍的主要组成部分;三是旧社会培养出来的广大青年、学生,他们绝大多数具有爱国主义和民主思想。面对知识分子复杂的局面,加之有的知识分子对党制定的方针,政策和措施表示不理解,持怀疑观望态度,留念资本主义或封建主义的东西,并且有的知识分子看不起工农出身的革命干部,以及有的知识分子妄自尊大,自命清高,文人相轻,互不服气,闹不团结这些问题,国家决定对知识分子进行思想运动改造。

在思想改造运动中,改造京津两市波及全国,从高校扩大到文艺界、科技界以及整个知识界。绝大多数知识分子都主动或被动地进行了学习,他们由有的人歧视人民群众到站到人民的立场上,甚至从站到了无产阶级立场上。 改造运动之后,整个知识分子阶层的精神面貌为之一新。绝大多数知识分子树立了为人民服务的新思想,转变了立场,改变了旧的思想。同样是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在建立之初,同样面对着如何对待知识分子这一群体。列宁采取主张迅速、广泛和全面利用旧社会遗留下的技术专家,随后便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而斯大林则主要以猜疑的态度来对待留用的专家,旧知识分子甚至被放到同资产阶级同等地位去对待,甚至做出一系列迫害旧专家的事件。很显然,我国知识分子和他们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祖国重视并尊重他们,他们呢便会全心全意为祖国服务,反之亦然。 相比现在的知识分子,建国之初的知识分子经历过重大的社会制度的变革,他们对祖国对社会有着独特的深刻见解。有着特殊印记的他们,必将成为历史长河中独特的浪花。 对建国初期的知识分子值得后人继续去研究和评说。

情商比智商更重要---辩论赛

一辩陈述观点: 主席,评委,对方辩友及在座各位大家好: 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了用智商来预测人的成功。我们经常说:哇,这个人的智商好高,将来一定前途无量。但是有一些现象却引起人们的思考。 为什么有的人在学校是尖子生,进入社会后却“泯然众生”碌碌无为? 为什么面对困难和烦恼时,有的人轻松愉快,若无其事;有的人情绪沮丧,无精打采? 为什么有的人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很好的适应,而有的人只因环境的稍微调整,就显得无所适从呢? 为什么清华、北大的尖子生在毕业后还有人找不到工作?他们缺智商吗?这不是说明情商比智商更重要吗? 微软全球副总裁李开复说到:“大家都认为,在高新技术企业中,领导的智商很重要,但实际上,情商的重要性超过了智商”。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中,情商起的作用越来越让人思考。 首先,什么是情商呢?情商是情绪智力,也就是EQ,表示认识、控制和调节自身情感的能力,归根到底是对生命内在力量的尝试性把握和描述。它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概括为五个方面:认识自身情绪的能力、妥善管理自己情绪的能力,自我激励能力、认识他人情绪能力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高情商表现为:尊重所有人的人权和人格尊严,不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他人,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能承受压力,自信而不自满,人际关系良好,和朋友或同事能友好相处,善于处理生活中遇到的各方面的问题以及认真对待每一件事情。 而智商是用以表示智力水平的工具,也是测量智力水平常用的方法,智商的高低反映着智力水平的高低,简称IQ。我们不否认智商存在的必要性,因为我们不会要求一个智障能够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绪,调控自己激励自己。世界上真正智商在130以上的只占2.27%,难道除了这2.27%的人别人就无法成功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当今社会是个信息爆炸的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合作也越来越紧密,人际关系非常重要,许多智商平平但情商高的人却可以获得成功。

中国文学史唐宋时期复习整理

中国文学史复习资料整理 初唐四杰:初唐时期诗坛上出现的以“文章齐名天下”的四位杰出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在诗歌创作上,他们扩大了诗歌创作领域与题材,并把诗歌从宫廷引向市井,从京都引向边塞荒漠 王孟:唐代诗人王维、孟浩然的并称。二人都善用五言诗描写自然景物,诗歌艺术风格也相似 高岑:唐代诗人高适、岑参的并称。二人都长于写边塞诗,风格相似 温韦:温庭筠和韦庄,都是花间派的代表词人,故并称为“温韦”。但二人词风不尽相同。温词浓艳、缜密、含蓄;韦词清丽、疏淡、直率。 唐传奇:唐代文言小说,小说的内容、情节往往离奇曲折,故称之为传奇。唐传奇是文人有意识创作小说的开始,标志着古代文言短篇小说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其代表作有《柳毅传》、《霍小玉传》、《莺莺传》等 花间派:后蜀赵崇祚编辑了一个词集,名为《花间集》,其中收录了十八位词人的五百余首词作,后人称其中的作家为“花间派”。该派继承了温庭筠的词风,重要词人有韦庄、欧阳炯等。词风多为浓艳香软,内容多为离别相思和男欢女爱 上官体:唐初以上官仪为代表的诗风,其特色为“绮错婉媚”。题材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重视诗的形式,追求诗的声辞之美,在唐诗发展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西昆体:是宋初影响极大的重要文学流派。诗学李商隐,艺术特征是整饰典丽。代表作家有杨亿、刘筠等。“西昆”之名是因创始诸人在秘阁唱和诗集称《西昆酬唱集》 稼轩体:一种在宋代词坛别开生面,既慷慨豪放又温婉妩媚,以豪放悲壮为主导风格的词。代表人物是具有英雄气慨的词人辛弃疾,号稼轩 古文运动:是中国散文史上一次重要的文学革新运动。中唐时期,以韩愈、柳宗元等为代表,以儒学复古为号召,反对骈文,力倡古文,一改六朝以来文风之浮靡。主张文章要能够做到“文以明道”、“不平则鸣”、“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 新乐府运动:以白居易、元稹等为代表的一批诗人,有感于中唐以后藩镇割据、政治腐败等一系列重大社会问题,要求改革政治,用诗歌宣传自己的主张。他们大量创作“即事名篇”的新题乐府诗,以反映民瘼,讽谕时事,于是新乐府运动应运而生 诗文革新运动:一场推动宋代文学发展,使宋文、宋诗都能够自具面目而独树一帜的文学变革运动。代表人物有欧阳修以及他提携的王安石、曾巩和三苏,他们积极从事古文创作,甚至使诗歌创作领域出现了“以文为诗”的现象,确立了古文在散文领域的正宗地位 山水田园诗派:唐代诗歌流派,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景物为主要内容。以诗人王维、孟浩然为代表人物,因此也叫王孟诗派。其中的王维成就最高,能以画理通之于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边塞诗派:唐代诗歌流派。以诗人高适、岑参为代表人物,因此也叫高岑诗派。他们的诗歌诗风悲壮,格调雄浑。主要是描写边塞战争和边塞风土人情,以及战争带来的各种矛盾如离别、思乡、闺怨等。 韩孟诗派:中唐的诗歌创作流派,以韩愈为领袖,包括孟郊、李贺等。主张“不平则鸣”,

唐宋散文研究教学大纲(康震)

唐宋散文研究教学大纲(康震) 一、教学目标 通过对唐宋这一散文发展高峰期中各阶段各类型散文的介绍和分析,以及散文史发展的系统讲授,并精要评价重要文学现象、重要作家及其作品,使学生全面了解唐宋散文的发展概况,熟悉这一时期的散文流变,理解唐宋散文的流派和文体特征。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古代散文的能力和运用正确的观点、适当的方法分析认识唐宋散文的能力。 通过学习,学生应达到: 1 )掌握唐宋散文发展的基本轮廓和大纲规定的基本内容; 2 )配合“作品选”的讲解,能够凭借工具书或注解阅读文学作品,并体会领悟蕴涵在作品中的人文情怀; 3 )能运用正确的观点、适当的方法分析评述文学现象、作家、作品,把握其思想、情感、审美、艺术等特征; 4 )能够熟读并背诵一定数量的作品。 二、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一)总论学时1 主要内容: ?“散文”的定义 ?“古文”的定义及其特点 ?介绍唐宋散文研究现状 ?现代学者对古代散文“文学性”问题的争论 ?如何学习唐宋散文 教学要求: 1 、了解:(1 )古人对唐宋散文的研究,如元末明初朱右编选的《八先生文集》、明代唐宋派、清代的桐城派 (2 )近现代学者对唐宋散文的研究,如钱冬父的《唐宋古文运动》、郭预衡《中国散文史》等 2 、了解:古文的特点 3 、掌握:根据清代古文家、朱自清、林慧文、郭绍虞、姚鼐、方东树、张裕钊、刘大櫆等人的观点分析“散文”与“古文”的异同。 4 、掌握:学习古代散文的方法。 重点、难点: 古人和今人对唐宋散文的研究;当今学术界对“散文”与“古文”的比较分析;学习阅读古代散文的方法。这三点是这部分的重点与难点。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 可通过各种途径激发学生对学习唐宋散文的兴趣。 注意学习本章对以后学习的指导作用,并且可适当介绍唐宋散文的学术研究前沿状况。 (二)第一章初盛唐散文的发展学时3 主要内容: ?唐以前散文革新思想的萌芽 ?唐初魏征、王绩的改革 ?陈子昂:(1 )陈子昂“兴寄”与“风骨”的文学革新主张 (2 )由《谏用刑书》分析陈子昂散文的三个特色: A 、政治性、现实性

浅谈情商与智商的关系

在人的一生中,最引人注目,最重视的是智商,最容易忽视,最难把握的是情商。例如,有的人智商特别高,上进性也强,自己也付出了艰辛,却回报很不理想,几乎屡遭失败和挫折,始终找不到正确答案;而有的人智商非常平庸,由于情商把握、控制、操纵适度,做事有条不紊,得心应手,做人光明磊落,社会交际和人员关系好,仕途一路绿灯,好事占尽,让人羡慕赞叹。对此,凭自己几十年来的处世阅历,冒昧初探智商与情商处女地,切磋人生真缔。 情商是表示人情绪反映和控制能力差异的商数。是人的一种社会涵养和社会智力,是人智商之外的另一种形式的智慧。它表示了一个人认识、控制、调节自身和他人情感的能力。情商的高低反映了一个人智慧品质的高低,也反映一个人准确、有效地加工情绪信息的水平,并揭示一个人由情绪引起、激发和促进心智良好循环的潜能。 智商是用以表示人们智力水平差异的商数,是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能力。 情商与智商都是人的重要心理品质,都是事业成功的重要基础。同时,情商与智商毕竟是两种不同的心理品质,两者存在一定的区别。 智商主要反映人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能力、观察能力、计算能力、律动的能力等,也就是说,它主要表现人的理性能力。情商主要反映一个人感受、理解、运用、表达、控制和调节自己情感的能力,

以及处理自己与他人之间的情感关系的能力。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互为促进,相辅相成。 情商是智商以外的一种能力,是人对自己的情感、情绪的控制、管理能力和社会人际关系中的关注、调节能力等,它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关键。如果一个人性格孤僻、怪异、不易合作、固执、自负、情绪不稳定,他的智商再高也很难有成就。为此,我们要特别注重加强情商的后天培养和修炼,使情商适应自己的各个领域。 要加强情商修炼就一定要“把握自己”、“感知他人”的以下七种“情感智慧”能力: 1、直觉自知能力。是指在未作任何深入的分析研究的情况下,仅据现象和直觉而产生的对事物的印象,并冷静、全面、不受外界干扰地客观认识事物能力。 2、理解平衡能力。对自己、对社会、对环境、对外人等诸多方面真实意义上的明白、了解、懂得,并能自我调节。 3、控制冲动能力。当个体的感情受到外界事物的强烈刺激时,能控制自己的语言、行为不出现非理智现象的一种心里反映。 4、自我激励能力。思想上保持振作精神,自我进行激发鼓励。 5、承受挫折能力。实现自我的情感、情绪的自我调节。

建国后解放思想大讨论回顾

问题:有历史学家认为,中国改革开放经过了三次思想大解放:1978年第一次思想解放冲破了个人崇拜, 1992年第二次思想解放冲破了计划经济崇拜,1997年第三次思想解放冲破了所有制崇拜。“第二次思想解放”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提出 B.重申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 C.邓下平南巡谈话 D. 邓小平“三步走”战略的提出 建国后解放思想大讨论回顾 第一次思想大解放 1978年第一次思想解放冲破了“个人崇拜”,中国的政治生活从此与理性、、制度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一个人说了算的时代终结了。以1978年真理标准大讨论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转折为标志。这次思想大解放比较特殊的背景是,中国要从长期“左”的错误和“两个凡是”中解放出来。经过真理标准大讨论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此,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奏响了改革开放的时代乐章。 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是第一次思想大解放的宣言书。 第二次思想大解放 1992年第二次思想解放冲破了“计划经济崇拜”,中国的经济生活开始以同样的姿势和笑容与世界共舞。第二次思想大解放以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邓小平南方谈话冲破姓“社”姓“资’’的束缚,明确回答了多年来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掀起了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大潮。党的十四大在邓小平南方谈话基础上明确提出和正式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模式。从此,中国进入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阶段。从“万元户”到“十万户”再后“亿万户”一夜之间遍布全国。 邓小平南方谈话是第二次思想大解放的宣言书。 第三次思想大解放 1997年第三次思想解放冲破了“所有制崇拜”。那些在边缘戴着镣铐跳舞的诸种资本被解放出来。一时众神狂欢。从江泽民1997年“5·29讲话”为党的十五大奠定思想理论基础,到同年9月党的十五大冲破“公”姓“私”的桎梏。提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这就是自1978年以来的第三次思想解放。十五大以后,国企改革“抓大放小”实施战略性改组,股份制、合作制、租赁承包等所有制形式先后出现,民营、私营企业比重逐年上升,医疗、住房、教育等改革也随后跟进,市场经济步伐在全国明显加快。

自考资料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笔记

第七章李商隐与晚唐诗歌 第一节李商隐 1.识记:李商隐的生平。 李商隐,少时艰苦清贫。中进士后卷入党争,仕途坎坷。 理解:李商隐的政治讽谕诗和咏史诗。 李商隐的政治讽谕诗直诉胸头愤慨,悲壮沉郁;更多的是通过个人的身世遭遇的歌咏,表现自己对现实重大政治问题的肯定或批判。在精深、婉丽的辞藻中,含有丰富的感情和爱憎,多忧危凄苦之词,充满着浓厚的感伤气息。李商隐的咏史诗的深刻性,在于能够从政治着眼来看待一些历史现象。许多都是借托史事,寄其吊古伤今之意,具有深刻的讽刺性。能注意构思的凝练、取材的精当,巧妙地将历史与现实融合在一起,具有更高的概括性和典型性。将自己的感情和议论自然地寓含在鲜明的形象中,达到审意的深刻性与形象的鲜明性,情味的隽永和谐统一,增强了咏史诗的艺术表现力。 理解:李商隐的无题诗主要分两类,寄托说和爱情说。《无题二首》(凤尾香罗薄几重)、《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无题二首》其一(昨夜星辰昨夜风)。 李商隐的无题诗主要分两类,寄托说和爱情说。他的无题诗,在爱情篇章中融入对社会人生的凄凉体验和若有所失的情感,可以理解为爱情诗,又不仅仅是爱情诗。如《无题二首》(凤尾香罗薄几重)写青年女子与对方邂逅,渴望相见而不得见的心情,寄寓了作者仕进机缘稍纵即逝后落拓不遇的感伤。大部分无题诗属于纯粹的情诗,作者运用比兴象征手法写爱情生活中的种种感受。如《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伤别复伤春,明知别后会合无望,仍痴心不改、生死不渝,这种执著于苦恋的怨旷之情,已近于爱情绝唱。《无题二首》其一(昨夜星辰昨夜风)写两心相应一点通,但徒留回忆,非常失意。 简单运用:李商隐无题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①李商隐的无题诗对后代有很大影响。晚唐韩偓等人、宋初西昆派诗人,直到清黄景仁、龚自珍等,都在诗的风格上受到他的影响。唐宋婉约派词人、元明清许多爱情戏曲作家都不断向他学习。 ②李商隐表现感伤情调的诗歌,追求一种细美幽约的美,诗而词化的特征较显著,在诗与词之间搭起了一座过渡的桥梁。 综合运用: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 一、他灵心善感,一往情深,开创了诗歌上新风格、新境界。他的诗成就最高的是近体诗,尤其是七律、七绝。李商隐是唐代七言律发展史上的第二座里程碑,形成了深情绵邈、绮丽精工的独特风格。 1.写景中融合比兴象征,寄寓困顿失意的身世之感。 2.爱用冷僻的典故,故诗中的意象特别美丽,而整体意旨往往隐晦。 3.语言绮丽而对仗工整,音律圆美婉转。 4.“近而不浮,远而不尽”之趣,富于象征暗示色彩,有朦胧之美。 二、他的诗歌是一种纯属主观的生命体验的表现。他的绝句反映了衰败时代的士人心态,写得深情绵邈,沉博绝丽,有的比较隐晦,但可以在精工富丽的辞章中体会到他的婉转情思,而且很伤感。如《夜雨寄北》感情细腻,意境婉约,在艺术上的明显特色便是细美幽约、朦胧含蓄,为感伤唯美文学的典型。 第二节杜牧、许浑 1.识记:杜牧的生平。 杜牧,字牧之,童年生活富裕而快乐,有《樊川文集》。 2.识记:杜牧大量以七绝写史,其咏史诗有“二十八字史论”之誉。 理解:杜牧《泊秦淮》、《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长安回望绣成堆)诗的悼古伤今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