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散文

合集下载

东汉政论散文代表作

东汉政论散文代表作

东汉政论散文代表作东汉(25年至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当时辉煌的汉文化在中国发展了一种新的文学形式政论散文。

它既抒发着作者的感情,也反映出当时时局及其所发生的变化。

政论散文是东汉文学史中重要的文学形式,其代表作品包括《经学纪要》、《淮南子》、《汉书》、《尚书》等等。

新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变革滋养了政论散文的发展。

新政府提出了更加广泛的社会参与以及运用理论解决社会问题的新型思想。

因此,当时的政论散文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

它既反映出对时局的体察,也表达了对于社会和时局变革的看法。

汉代政论散文代表作《经学纪要》由马祖洛编纂,是当时最流行的政论散文之一,它把两汉时代的道学思想与现实社会环境相结合,提出了一种新的政治思想。

《经学纪要》实际上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多角度的政治指导性文献,包括对正义、公正、民生保护等政治理念的讨论。

另一本政论散文作品《淮南子》由商鞅创作,是汉代最重要的政治思想著作,它探讨了政治、道德、军事、教育等一系列政治问题。

《淮南子》提出了积极的政治观点,提倡国家以统一、调和、协调的方式处理政治事务,鼓励个人贡献自己的力量来改善社会形势。

《汉书》与《尚书》是古代官方档案的缩影,它们反映出当时的官方政策,是东汉时期官方政策思想的缩影。

《汉书》写到“民有信任,则君政稳定;民有庆贺,则君政祥和”,论述了当时政府应当如何争取民心,运用民众的智慧来促进社会和谐。

《尚书》则把“忠诚”作为官吏们做事的基本原则,并认为官员应当端正其言行,保持中立和公平,为实现政府的统治而努力。

从上述可以看出,东汉政论散文代表作品,既反映出道学思想,倡导政治秩序,也反映出对时局的体察和反映,对当时社会及时局变革的看法,丰富了汉文化的内涵。

在当代社会,我们仍可以从这些古代文学作品中思考,从中感悟出作者智慧的精髓,以及历史社会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

两汉散文发展演变大势

两汉散文发展演变大势

两汉散文发展演变大势
两汉时期,散文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

在西汉初期,散文主要是官方文书和史书,内容单调、形式呆板。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散文逐渐发展出了多种形式,如叙事、议论、赞赏、描写等,内容也更为丰富多样。

到了东汉时期,散文迎来了全面发展。

刘向的《说苑》、班固的《汉书》、《后汉书》、《续汉书》以及陶渊明、刘禹锡等人的文章,都有不同的风格和主题,成为中国古代散文的重要代表作,对后世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一时期的散文在语言表达和艺术构思上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比如运用了富有感染力的夸张、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进一步推动了文学的发展。

此外,东汉时期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文化现象,如市井文化、俚俗文学,这些都成为散文的厚实土壤。

总的来说,两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重要时期,散文不断创新,多样化的形式和内容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

两汉散文

两汉散文

王充《论衡》
宗旨:疾虚妄 特点:批判性 论辩性 汉代口语,准确精炼,朴实 无华
王符《潜夫论》
指斥时弊之作 文字准确简练 文风朴实无华 气势较《论衡》温和富雅
一、西汉散文
(二)西汉散文 1、淮南王刘安《淮南子》 2、董仲舒《春秋繁露》 《贤良对策(3篇)》 3、刘向《说苑》《新序》 *司马迁《史记》
一、西汉散文(二)西汉散

4、淮南王刘安《淮南子》 《史记· 淮南衡山列传》,《汉书》本传 《淮南子》21篇 刘安群臣或宾客集撰 思想:“容该百家”,以阴阳、道家思想为主, 主张“至道无为”的黄老思想 目的:具文化总结性质,试图为汉制法 文学价值: 多用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说理,保存之功 文章排比铺张,颇受辞赋影响
“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 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若其背理而伤 道者,难遍以疏举” 诸侯之害,匈奴 侵扰,粮食储备不足
贾谊的成就与地位
汉初最重要的思想家和最杰
出的文人
其政论散文兼具深刻政治思
想,高瞻远瞩的袁盎晁错列传》,
《汉书》本传 政治家 主张抑制诸侯 “诛晁错, 清君侧” 衣朝衣就斩于东市 主张务农贵粟 《论贵粟疏》
贾谊创作
内容:总结秦亡原因 汲取秦末农民起义教训 发展先秦的民本思想 为巩固完善新政权提出主张 代表作:《过秦》《陈政事疏》 《论积贮疏》
《过秦》
内容:过秦+主张 特点:铺排,对照,
比喻众多 气势奔放,富丽壮美
《陈政事疏》
又名《治安策》
长篇政论文
“万言书之祖” 内容:陈弊+主张 特点:眼光敏锐,情感强烈,动人心魄
一、西汉散文
(二)西汉散文 5、董仲舒
6、刘向

东汉散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东汉散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东汉散文知识点总结归纳东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深远影响的时期。

在东汉时期,散文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不仅形成了一大批优秀的散文作品,而且对后世的散文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就东汉散文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

一、东汉散文的特点1. 内容丰富多样:东汉散文的内容非常丰富多样,包括了政治、军事、文学、科技、风土人情等各个方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各种面貌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2. 文风清丽:东汉散文的文风清丽,给人以清新淡雅的感觉,这主要得益于当时人们对文学的重视和对语言文字的精研。

3. 传统与创新并重:东汉散文既继承了先秦时期的传统,如《论衡》《吕氏春秋》等,又有所创新,如《汉书》《汉简》等。

4. 表达方式灵活多样:东汉散文的表达方式非常灵活多样,有议论文、记叙文、描写文、抒情文等多种形式,为后来的散文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东汉散文的代表作品1. 《汉书》:《汉书》是东汉时期司马迁所著,是中国古代第一部以年代为体例的通史。

《汉书》的写作思想、艺术风格对后世的散文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汉简》:《汉简》是东汉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的代表作,以其优美清新的文风和别具一格的艺术表现力,成为东汉散文的代表作品之一。

3. 《论衡》:《论衡》是东汉文学家王充的代表作品,以其独特的见解和辩证的思维方式,对后来的散文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吕氏春秋》:《吕氏春秋》是东汉文学家吕不韦的经典之作,以其宏大的视野和灵活的表达,成为东汉散文的代表作品之一。

5. 《山海经》:《山海经》是东汉文学家郑伦的代表作品,以其丰富多彩的描写和独特的风格成为东汉散文的代表作品之一。

三、东汉散文的发展历程1. 建国初期:在东汉建国初期,由于社会动荡和战争频繁,散文创作相对较少,大多集中在政治文学和军事文学方面。

2. 文学繁荣时期:东汉文学的繁荣时期大约是建武至永平年间,当时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散文作品,如《汉书》《汉简》《论衡》等。

中国古代文学史 第三章:汉代散文

中国古代文学史 第三章:汉代散文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三章:汉代散文
汉代散文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主要包括汉武帝时期的散文和汉昭帝时期的散文两个时期。

汉武帝时期的散文以历史记载和传记为主要形式,代表作品有司马迁的《史记》和刘向的《战国策》。

司马迁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他以详实的史料和精细的叙述,创作了《史记》这一中国历史上的巨著,被誉为中国史学研究的奠基人。

《史记》不仅对汉代历史有详尽的记载,还涉及上古及战国时期的历史,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系统的通史。

刘向则以《战国策》记录了战国时期的政治斗争和外交策略,成为研究战国时期史料的重要参考。

汉昭帝时期的散文以辞章赋体和乐府风格为主要形态,代表作品有班固的《汉书》和左思的《史记补》。

班固是东汉时期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他创作了《汉书》这一东汉史书的巨著,继承了《史记》的撰写风格,是中国历史学研究中的重要著作。

左思则以《史记补》对《史记》进行了补充和发挥,填补了《史记》中一些内容的不足,同时在文学上也有独特的风格和表现手法。

汉代散文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不仅丰富了散文体裁的发展,也为后世的历史研究和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和参考。

《汉书》及东汉散文

《汉书》及东汉散文

《汉书》及东汉散文东汉散文在西汉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

史传散文中,班固的《汉书》和赵晔的《吴越春秋》都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政论散文相继出现了以王充《论衡》、王符《潜夫论》为代表的一批积极参与现实的作品。

另外,游记、碑文等新的散文样式也崭露头角,开始成为文体大家庭的一员。

从总的趋势看,东汉散文向着骈俪化的方向发展,同时,不少语体散文作家也着意追求通俗易懂、浅显明快的文章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对浮华文风有所矫正。

第一节《汉书》西汉士人宦海沉浮的艺术再现家族兴衰史的展示李陵、苏武的悲剧人物形象精密的笔法对起始事件的交待篇末的轶闻逸事班固编撰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在叙事写人方面取得很大成就,它是继《史记》以后出现的又一部史传文学典范之作,因此,历史上经常把司马迁和班固并列、《史记》和《汉书》对举。

《史记》最精彩的篇章是楚汉相争和西汉初期的人物传记,《汉书》的精华则在于对西汉盛世各类人物的生动记叙。

《汉书·公孙弘卜式宽传》对于武帝和宣帝朝涌现的各类人材作了概述,其中提到的绝大多数人物都在《汉书》中有一席之地,分别为他们立传。

通过叙述这些历史人物的事迹,全面地展现了西汉盛世的繁荣景象和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

《史记》所写的秦汉之际的杰出人物是在天下未定的形势下云蒸龙变,建功立业,此时涌现出一批草莽英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战将和谋士。

《汉书》所写的西汉盛世人物则不同,他们是在四海已定、天下一统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其中固然不乏武将和谋士,但更多的是法律之士和经师儒生。

和秦汉之际的战将谋士相比,西汉盛世的法律经术文学之士的阅历虽然缺少传奇色彩,但许多人的遭遇却是富有戏剧性的。

他们有的起于刍牧,有的擢于奴仆,但通过贤良文学对策等途径平步青云,扶摇直上,其中有许多轶闻逸事。

公孙弘年六十余才以贤良征为博士,奉命出使匈奴,因奏事不合天子之意,不得不移书言病,免职归乡。

后再次征选贤良文学,菑川国又推荐他应召。

东汉散文知识点总结

东汉散文知识点总结

东汉散文知识点总结一、时代背景东汉散文产生于东汉时期,东汉王朝自25年建立,延续至220年结束。

祖氏宗族世卿世家的新兴士大夫,以及一些源远流长的旧族豪强,官宦世家、学士门第,新旧交替,社会阶层对比尖锐,这一时期的社会风气新增异变,文风也同步出现变迁。

二、文学特点1. 多样性东汉散文内容包罗万象,形式多样,包括散文、辞赋、文章等形式。

在内容上,东汉散文作品既包括了关于政治、社会、伦理道德等方面的作品,也包括了描写风景、抒发感情、吟咏自然的作品。

形式上,东汉散文的体裁多种多样,有志怀抒情、议论辩证、描写记载、赋诗文章等等。

2. 崇尚自然在东汉时期,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散文作家们崇尚自然,讴歌山水风物,提倡超脱世俗,追求心灵的净化和升华。

3. 抒发感情东汉散文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表现了作者内心的真实感受,如《阿房宫赋》、《出师表》等作品,均以真挚的情感,真实的语言,深刻的思想深入人心。

4. 辞赋之美东汉散文中辞赋的运用十分广泛,形成了东汉散文独特的写作风格,使得散文具有了浓厚的文学意义和艺术价值。

三、代表作品1. 《阿房宫赋》作者:司马相如内容:描写了秦始皇的阿房宫的奢华壮观,反衬了百姓的疾苦和社会的黑暗,以及作者对社会现实的痛苦和不满。

2. 《出师表》作者:诸葛亮内容:表达了作者诸葛亮对国家兴亡的忧虑和对刘备的忠诚,展现了作者高尚的政治理想和家国情怀。

3. 《沉香令》作者:刘植内容:以富有诗意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幽兰沉香的美丽画面,展现了作者对美的追求和热爱。

四、影响和意义东汉散文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在当时取得了较高的艺术造诣和文学成就,也为后代文学家提供了宝贵的艺术遗产和创作素材,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也为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以上是对东汉散文的知识点进行的总结。

通过对东汉散文的内容、形式、代表作品以及影响和意义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东汉散文的特点和价值。

对于喜爱中国古代文学的读者来说,深入了解东汉散文,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成就。

中国古代文学之:东汉辞赋、散文

中国古代文学之:东汉辞赋、散文

东汉的另一部历史散文《越绝书》的许多内容 和《吴越春秋》相同,区别在于,《越绝书》各 篇之间不是连贯的故事,而是独立成篇, 显得比 较松散。除讲述历史故事外,中间还有地理、占 气等方面的专章,给人以 驳杂之感。
吴越之民重剑轻死,信巫淫祀, 这两部历史散 文中曲折的故事情节、荒幻的神话传说、强烈的 复仇意识和崇武尚 勇的义侠形象,
新鲜内容:1、令人叹为观止的 民俗事象;2、充满诗情画意的景 物描写。
《两都赋》与《二京赋》的异同:
异:
1、 《两都赋》题旨比较复杂,《二京赋》相对 集中;2、 《两都赋》用回环往复的笔法写长安 景物(2次循环), 《二京赋》只外内,内 外。
同:
1、用理性态度描写京都,在民俗事象与朝廷礼仪 的处理上持相同的态度;都有审美判断和道德道 德相疏离和矛盾的倾向。2、均采用主客问答的方 式,主方象征尊重客观事实,客方则隐入虚妄, 故作者皆抑客扬主。
《汉书》及东汉散文
东汉散文中,《汉书》和《吴越春秋》在 历史散文中有很高文学成就;政论散文以 《论衡》和《潜夫论》为代表。游记与碑 文等新形式也开始出现。
《汉书》
班固编撰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与《史记》并称。
《史记》最精彩篇章是楚汉相争和西汉初期的人 物传记,而《汉书》的精华在于对西汉盛世各类人 物的生动记叙。
最能代表王充疾虚宗旨的是“九虚”、“三 增”、《论死》、《订鬼》诸篇。
《论衡》一书是论辩性著作,是一部“实论” 型散文。作者用事实说话,援引历史和现实生活 中的事例批驳各种虚妄之论。
《论衡》的用词朴实无华,不重雕琢,文不摹 拟前人,完全根据 内容的需要组织文辞,富有创 新精神。
《论衡》一书以疾虚妄为宗旨,但是,由于历 史条件和认识上的原因,其中 也有许多局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思想:与《史记》比较,《汉书》的思想正统化,缺乏



批判精神,也不像《史记》那样富于兼容性和独特的个性。 (1)极力维护正统的统治秩序和价值观: 《古今人表》裁量一切真假历史人物,完全依照东汉统治集团 确立的道德名分作为尺度。 宣扬帝王天命说,认为汉王朝得自“天授” ,增写《五行 志》。 写刺客、写游侠,称他们“弃国背君”、“不入于道德”、 “以匹夫之细,窃生杀之权,其罪已不容诛矣。” 《司马迁传赞》:"是非颇缪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 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贫贱, 此其所蔽也。" (2)以严肃的学术态度比较真实地再现了一代的历史。 歌颂褒扬了那些忠于国家和民族、对社会有所贡献、能够体恤 人民疾苦、个人品德高尚的历史人物。批判和暴露了那些专横 暴虐、鱼肉百姓、残忍狠毒、谄媚卑鄙的历史人物。 对司马迁的不幸遭遇也表现出惺惺相惜的同情。

2、不同之处在于—— (1)《史记》以是非善恶、才能高下来评判人物。 《汉书》则重视辨别人物之忠、奸。 (2)《史记》写人“笔端常含感情”,《汉书》 写人,大多沉着冷静,中正持平,“不大声色”。 (3)《史记》爱奇,《汉书》重实。 (4)《史记》的结构常常翻新出奇,善于变化, 《汉书》则注重结构的严谨,组织的绵密,不免拘 谨呆板。 (5)《史记》受先秦散文影响,散句单行,长短 自如,错综成文,熔书面语、口语、雅语、俗语于 一炉,生动活泼。 《汉书》简洁规范、整饬富赡, 受汉赋影响,崇尚藻饰。
第四章 东汉散文

班固与《汉书》


一、班固生平简介
班固(32—92),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县东北) 人。其先祖素有边疆豪强慷慨任侠的传统。及其祖父班穉 [zhì ] 父班彪,皆务为儒术,又渐次形成儒学正宗的家世传统。 永平元年(58年)开始编撰《汉书》。永平五年,因被告私 修国史下狱。弟班超赶赴洛阳上书,言其书非妄作。同时地 方官吏将书稿呈送明帝,明帝赞赏其才华,不罪,并提拔为 兰台令史。次年,迁为郎,校典秘书。不久,命续写《汉 书》,到章帝建初七年(82年),基本完成。和帝永元元年 (89)秋,班固随窦宪出击匈奴,大破之。永元四年,和帝 惧窦宪“陵肆滋甚”,逼令自杀,班固亦因此免官。同年又 因教诸子、家奴不严被逮,死于狱中。班固卒时,《汉书》 的八表及天文志尚未完成,和帝命其妹班昭续作八表,马融 补作天文志。
三、《汉书》的艺术特色
1、《汉书》的艺术成就也和《史记》一样主
要在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基本的艺术手法仍 继承于《史记》。 《汉书》在选材结构上同《史记》一样都是 以人物主要事迹、主要特点为中心,在叙事 上也以人物行为和人物语言为主,人物描写 也具有形象、生动、传神的特点,也注重细 节的描写。
二、《汉书》的体例及思想特征
1、体例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 由纪(12篇)、传(70篇)、表(8篇)、志(10 篇)四部分组成,共一百篇。主要记载高帝元年 (前206)到王莽地皇四年(23年)的历史 。 特色: 创设《艺文志》,讲述学术源流;多载诗赋、学术 与经世文章。把文学与学术、文献纳入史的视野, 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古代文化史资料,是《汉书》的 一大贡献; 创立了《地理志》,保存了古代地理沿革、经济文 化、风俗习惯等重要资料。

东汉其他散文作家和作品
子书、政论散文——王充《论衡》、王符
பைடு நூலகம்
《潜夫论》、仲长统《昌言》、崔寔《政论》 《论衡》:独立思考、自抒机杼 ,代表了思 想领域理性精神的复苏。语言通俗浅近,提 出文章“为世用”的观点 。 杂史——《吴越春秋》 、《越绝书》:小说 色彩、吴越文化色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