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东汉散文
西汉后期及东汉的散文和词赋

第三节
王充的文学批评
一、王充《论衡》
王充所著《论衡》八十五篇,是东汉重
要的政论散文。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
无邪’;《论衡》篇以十数,亦一言也, 曰:‘疾虚妄’。‛
文学批评:
1、重视文学的实用价值;
2、主张书面语和口语一致;
3、要求创新,反对模拟和抄袭。
三、刘向《新序》、《说苑》
引用大量先秦经传子史中以及流行于民
间的故事、传说和寓言,基本上是旧文, 有些经过了加工剪裁。
四、扬雄(前53
- 18)
‚四大赋‛:
《甘泉赋》、《羽猎赋》、《长杨赋》、
《河东赋》。
《太玄》(仿《周易》而作)
《法言》(仿《论语》而作)。
《解嘲》(受东方朔《答客难》影响)
艺术;班固为尊者讳,常常删去讽刺语 言和细节描写。
如班固将《史记· 项羽本纪》之‚鸿门
宴‛一节,移入《汉书· 高帝纪》,但 删去了其中几处显现人物风采的对话。
像这样的例子很多,班固的这些改动,
不仅降低了原作的思想性,而且使人物 的风神举止大为减色。
4、语言表达
《史记》语言感情浓烈,气势奔放,简
赵晔的《吴越春秋》,在体例上兼有编
年体和纪传体史书的特点,是历史演义 小说的雏形。
四、袁康《越绝书》
《越绝书》各篇之间不是连贯的故事,
而是独立成篇,显得比较松散。除讲述 历史故事外,中间还有地理、占气等方 面的专章,给人以驳杂之感。
《吴越春秋》和《越绝书》都以吴越争
霸为主要线索,又都是出自吴越文士之 手,都具有鲜明的吴越文化的特点。
作品为《两都赋》。
《两都赋》假设‚西都宾‛向‚东都主
汉代论说散文[全文5篇]
![汉代论说散文[全文5篇]](https://img.taocdn.com/s3/m/2ca1ec52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92.png)
汉代论说散文[全文5篇]第一篇:汉代论说散文汉代论说散文第一节汉初论说散文一、贾生《贾生》八篇。
(《汉书·艺文志·儒家类》)文帝时则有颍川贾生,尝借景为喻,言治乱之道.名曰《至言》。
其后每上书,言多激切,善指事意.然不见用。
所言今多亡失,惟《至言》见于(汉书)本传。
(《汉文学史纲要》第七篇《贾谊与晁错》)臣个敢以久远谕,愿借秦以为谕、唯陛下少加意焉。
夫布衣韦带之士,修身于内,成名于外,而使后世不绝息。
至秦则不然。
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赋敛重数,百姓任罢,赭衣半道,群盗满山,使天下之人戴日而视,倾耳而听。
一夫大呼,天下响应者,陈胜是也。
秦非徒如此也,起咸阳而西至雍,离宫三百……又为阿房之殿……为驰道于天下……死葬乎骊山,吏徒数十万人,旷日十年……秦以熊焘之力,虎狼之心,蚕食诸侯,并吞海内,而不笃礼义,故天殃已加矣。
……《至言》今方正之士皆在朝廷矣,又选其贤者使为常侍诸吏,与之驰驱射猎.—日再三出.臣恐朝廷之解弛,百官之堕于事也,诸侯闻之,义必怠于政矣。
……今功业方就,名闻方昭,四方乡风.今从豪俊之臣,方正之士,直与之日日射猎,击兔伐狐,以伤大业,绝天下之望,臣窃悼之。
《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臣不胜大愿,愿少衰射猎,以夏岁二月.定明堂.造大学,修先王之道。
风行俗成,万世之基定.然后唯陛下所幸耳。
……《至言》(《至言》)雄肆之气,喷薄横出,汉初之文如此。
昭宣以后,盖希有矣,况东京而降乎!(姚鼐《古文辞类纂》)(《至言》)大旨谓国家广益,在贤士纳忠。
欲得忠益,则在平时尊礼以养士气。
如秦以极盛而速灭者,不闻忠告也。
所以然者,暴士故也。
盖礼士为中主,为当日与方正之士驰猎而发也。
若只作谏猎书看,失之千里。
云合澜回,每回目眩然眼豁。
(浦起龙《古文眉诠》古厚而发辉丽之色,矫健而涵博大之规。
《吕览》、《韩非》之流,文章尚未与著书分途。
(《骈体文钞》卷一一谭献评)《贾子·先醒篇》:“君好谄谀而恶至言。
两汉散文

王充《论衡》
宗旨:疾虚妄 特点:批判性 论辩性 汉代口语,准确精炼,朴实 无华
王符《潜夫论》
指斥时弊之作 文字准确简练 文风朴实无华 气势较《论衡》温和富雅
一、西汉散文
(二)西汉散文 1、淮南王刘安《淮南子》 2、董仲舒《春秋繁露》 《贤良对策(3篇)》 3、刘向《说苑》《新序》 *司马迁《史记》
一、西汉散文(二)西汉散
文
4、淮南王刘安《淮南子》 《史记· 淮南衡山列传》,《汉书》本传 《淮南子》21篇 刘安群臣或宾客集撰 思想:“容该百家”,以阴阳、道家思想为主, 主张“至道无为”的黄老思想 目的:具文化总结性质,试图为汉制法 文学价值: 多用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说理,保存之功 文章排比铺张,颇受辞赋影响
“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 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若其背理而伤 道者,难遍以疏举” 诸侯之害,匈奴 侵扰,粮食储备不足
贾谊的成就与地位
汉初最重要的思想家和最杰
出的文人
其政论散文兼具深刻政治思
想,高瞻远瞩的袁盎晁错列传》,
《汉书》本传 政治家 主张抑制诸侯 “诛晁错, 清君侧” 衣朝衣就斩于东市 主张务农贵粟 《论贵粟疏》
贾谊创作
内容:总结秦亡原因 汲取秦末农民起义教训 发展先秦的民本思想 为巩固完善新政权提出主张 代表作:《过秦》《陈政事疏》 《论积贮疏》
《过秦》
内容:过秦+主张 特点:铺排,对照,
比喻众多 气势奔放,富丽壮美
《陈政事疏》
又名《治安策》
长篇政论文
“万言书之祖” 内容:陈弊+主张 特点:眼光敏锐,情感强烈,动人心魄
一、西汉散文
(二)西汉散文 5、董仲舒
6、刘向
东汉论说散文

东汉论说散文东汉论说散文呀,那可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相当璀璨的一部分呢。
东汉的论说散文有着自己独特的韵味。
就像一群性格各异的人在那里高谈阔论,各抒己见。
它们有的像老学究,满腹经纶,讲起道理来是一套一套的;有的又像热血青年,充满激情地表达着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看法。
咱们先说说王充的《论衡》吧。
这《论衡》就像是一个超级理性的智者,站在那里对世间的种种迷信观念进行批判。
它就好比是一阵清风,想要吹散那弥漫在人们心头的迷信迷雾。
在那个时候啊,很多人都相信一些神神鬼鬼的东西,王充就站出来了。
他的文字犀利得很呢,就像一把锐利的剑,直刺那些荒诞的说法。
他写的东西不是那种空口说白话,而是有根有据的。
他就像是一个严谨的侦探,在寻找真相,用事实和逻辑来构建自己的观点。
你想啊,如果当时的社会是一个大屋子,里面乌烟瘴气的,那《论衡》就是那个打开窗户透气的人。
再看看班固的论说散文。
班固啊,他就像是一个文化的传承者和记录者。
他的散文有着浓厚的历史感和文化底蕴。
他在讲述事情的时候,就好像是一位老祖父在给小孙子讲过去的故事,娓娓道来,把那些历史事件、人物都描绘得活灵活现。
他的散文里有对历史的尊重,有对文化的热爱。
这就好比是一个手工艺人,精心雕琢着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
他的文字就像是一幅幅历史的画卷,展开在读者的眼前,让人们能够看到东汉时期的风貌,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气息。
还有蔡邕,他的论说散文也别有一番风味。
他的文章就像是一条灵动的小溪,流淌着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有时候呢,他会抒发自己对人生境遇的感慨,那感觉就像是一个漂泊的游子在对着月亮诉说自己的孤独和思念。
他的文字充满了感染力,能够让读者深深地感受到他内心的喜怒哀乐。
这就像你听到一首动人的歌曲,歌手的每一个音符都能触动你的心弦,蔡邕的文字也是这样,能让你感同身受。
东汉的论说散文啊,它们不仅仅是一些文字的组合,更是那个时代人们思想的火花。
它们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
古代先秦两汉散文

古代先秦两汉散文读散文是一种高层次的享受,读散文能获取很多的营养和乐趣。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古代先秦两汉散文,供大家欣赏。
古代先秦两汉散文:论贵粟疏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
故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无捐瘠者,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
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
加以亡天灾数年之水旱,而畜积未及者,何也?地有遗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也,游食之民未尽归农也。
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
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脂;饥寒至身,不顾廉耻。
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
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民者,在上所以牧之;趋利如水走下,四方亡择也。
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众贵之者,以上用之故也。
其为物轻微易藏,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内而亡饥寒之患。
此令臣轻背其主,而民易去其乡,盗贼有所劝,亡逃者得轻资也。
粟米布帛生于地,长于时,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
数石之重,中人弗胜,不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饥寒至。
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
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
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
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
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
两汉散文

一、秦代散文秦灭六国,实现统一,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大帝国。
“车同轨,书同文”,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有积极意义,但由于秦王朝的极端专制和愚民政策,也使思想文化受到极大的摧残。
短促的秦王朝,文学上没有多大成就。
刘勰说:“秦世不文”(《文心雕龙•诠赋》),鲁迅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汉文学史纲要》)李斯(?~前208),秦代政治家、文学家,楚国上蔡(今属河南)人。
曾官至丞相。
其议论风发、文采丰富的散文实为秦统一以前所创作,代表作品为《谏逐客书》。
《谏逐客书》又名《上秦王书》,写于秦王政十年(前237),是谏劝秦王取消错误的逐客令而要有气量容纳人才的一封奏章。
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以下作者紧紧抓住秦王心理,从“跨海内、制诸侯”的远大政治目标出发,说明用客之利、逐客之害,批驳逐客的错误主张。
文章首先铺陈秦国历史上四位著名国君重用客卿使秦富强的史实,说明任用客卿于秦有利。
接着,铺陈秦王为满足生活享受而对异国色乐珠玉唯美是用的事实,以小喻大,说明为实现统一天下的远大目标,对于比色乐珠玉宝贵得多的客卿更应唯贤是用。
最后,指出逐客之害。
文章末尾,对上述三层内容加以概括。
全文铺陈排比,比喻形象生动,气势充沛,音韵铿锵,文采斐然,既富有战国纵横家说辞的特色,又开启汉代辞赋铺叙藻饰的特色,是一篇趋向骈偶化的政论散文,被后人誉为“骈体初祖”。
秦朝建立后,李斯写了一些歌功颂德的刻石文(如《琅邪台刻石文》、《会稽山刻石文》等),具有法家辞气,清峻峭悍,质朴浑壮,铺张尽致,对汉魏以后的碑铭文体有一定影响。
二、西汉政论散文西汉散文主要有史传散文、论说散文、书信体散文等。
(一)汉初政论散文两汉政论散文以西汉初期成就最高。
刚刚建立的汉王朝需要总结秦王朝覆灭的教训,并面临着长期战乱导致的经济凋敝、外族威协、政治制度革新等一系列现实问题,这对催生优秀的政论散文有内在关系。
一、两汉散文之政论散文

2、东汉政论散文
②仲长统
仲长统之文或针对图谶迷 信、或针对社会风尚、或 针对外戚宦官,批判锋芒 几乎遍及社会现实的各个 方面,表现出士人与政权 的疏离、国家意识的淡薄 和个人意识的强化。风格 上,言辞锋利,骈俪色彩 很浓,具有工丽整齐的特 色。
2、东汉政论散文
东汉时期的政论散文创作继承了西汉散文的 传统,又独具特色,直接开启了魏晋南北朝 文学。 东汉政论文以王符的《潜夫论》、仲长统的 《昌言》、崔瑗的《政论》等著作为代表。
2、东汉政论散文
这些作品: 在内容上,以理性精神,对社会黑暗现象和 官方统治思想的尖锐批判,形成了批判性政 论散文。 在风格上,作者继承了西汉散文一直发展着 的骈偶化传统,文章更为整齐工丽。
1、两汉散文之西汉政论散文
(3)晁错
在夹叙夹议过程中,作者还有意插入抒情之笔。如写 农夫之苦时,作者以同情的语调写出:“有卖田宅, 鬻子孙以偿责者矣”;写奸商害农时作者又道:“此 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这里不仅 夹叙夹议,而且抒发了自己的爱憎感情,具有一定的 感染力量。 作者还多用对比手法。如古今对比,五谷与金玉对比, 农民与商人对比,车骑法与入粟拜爵的主张对比,等 等。通过对比来论证问题,能够找出差异,突出利弊 和优劣,增加文章的说服力。
(3)晁错
②《论贵粟疏》赏析 西汉建国初期,汉高祖刘邦由于采取了罢兵归家、 抑制商人、轻徭薄赋等一系列措施,使秦朝末年 因连年战争而遭到严重破坏的农业生产逐渐得以 恢复。文帝即位后继续奉行“与民休息”的政策, 重视农桑,促进了农业的繁荣和商业的发展。但 由此也产生了因商业发展而导致谷贱伤农,大地 主、大商人对农民兼并侵夺加剧,大批农民流离 失所,阶级矛盾日趋激化的社会现象。
汉代散文

2 晁錯散文 晁錯作品見于漢書本傳與食貨志中,如《賢良文學 對策》、《上書言太子宜知術數》、《上疏言兵 事》、《言守邊備塞務農力本當世急務二事》 (即守邊勸農疏)、《復言募民徙塞下》、《說 文帝令民入粟受爵》(即《論貴粟疏》)、《復 奏勿收農民租》、《說景帝削藩》等。漢書藝文 志著錄晁錯三十一篇,今所存的亦只漢書所載數 篇。
一淮南王劉安生平
淮南王劉安的父親名劉長,是劉邦的少子。和文 帝是同父異母的兄弟。因為常驕縱不法,得罪被 流放,不食而死。劉安即劉長的長子。襲其父爵 為淮南王。所以劉安是武帝叔父。
淮南王安为人好书,鼓琴,不喜弋猎狗马驰骋,亦 欲以行阴德拊循百姓,流名誉。招致宾客方术之士 数千人,作为《内书》二十一篇,《外书》甚众, 又有《中篇》八卷,言神仙黄白之术,亦二十余万 言。时武帝方好艺文,以安属为诸父,辩博善为文 辞,甚尊重之。每为报书及赐,常召司马相如等视 草乃遣。初,安入朝,献所作《内篇》,新出,上 爱秘之。使为《离骚传》,旦受诏,日食时上。又 献《颂德》及《长安都国颂》。每宴见,谈说得失 及方技赋颂,昏莫然后罢。 …伍被自诣吏,具告与 淮南王谋反。吏因捕太子、王后,围王宫,尽捕王 宾客在国中者,索得反具以闻。上下公卿治,所连 引与淮南王谋反列侯、二千石、豪桀数千人,皆以 罪轻重受诛。 ……上使宗正以符节治王。未至,安 自刑杀。后、太子诸所与谋皆收夷。国除为九江郡。 (漢書本傳)
第五章 漢代諸子散文
第一節 賈誼晁錯政論文
長沙賈誼故宅
一 賈誼 1生平
賈生名誼,洛陽人也。年十八,以能誦詩屬書聞於郡 中。…文帝召以為博士。是時賈生年二十餘,最為少。… 孝文帝說之,超遷,一歲中至太中大夫。…絳、灌、東陽 侯、馮敬之屬盡害之,…於是天子後亦疏之,不用其議, 乃以賈生為長沙王太傅。賈生既辭往行,聞長沙卑濕,自 以壽不得長,又以適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為賦以弔 屈原。…後歲餘,賈生徵見。…既罷,(文帝)曰,吾久 不見賈生,自以為過之,今不及也。居頃之,拜賈生為梁 懷王太傅。梁懷王,文帝少子,愛,而好書,故令賈生傅 之。…居數年,懷王騎,墮馬而死,無後。賈生自傷為傅 無狀,哭泣歲餘,亦死。(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王符的《潜夫论》
1、作者:
王充、王符以及后来的仲长统,并称东汉政论 散文三大家,而又各有自己的特点。 2、内容: 王符的《潜夫论》和王充的《论衡》都成书于 东汉中期,也是一部愤世嫉俗之作,对当时社 会上各种丑恶现象及不合理的制度多有指斥, 切中时弊。
3、特点: (1)在议论政治上的得失时,往往采用正反对 照和排比的笔法,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2)王符批判靡丽浮华的文风,《潜夫论》一 书的文字皆朴实无华,准确简练。书中虽不 时显露批判的锋芒,但以温雅弘博见长,不 为卓绝诡激之论,和王充的《论衡》稍有不 同。
4、《吴越春秋》的文学成就
① 曲折多变的故事情节 《吴越春秋》在记载吴越两国争霸的历史时,特别集中描写 了伍子胥奔吴和破楚;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发愤图强,最终灭 吴雪耻的故事。故事取自正史,但作者在写入本书时,又根 据民间传说和想象,增加了一些合理的情节,特别是增加了 一些生动的细节,使故事情节曲折多变,引人入胜。 ② 荒幻离奇的浪漫色彩 《吴越春秋》的许多故事荒幻离奇,具有浓郁的浪漫色彩。 其源在于《吴越春秋》吸收了许多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 ③ 个性突出的人物形象 《吴越春秋》注重人物形象的刻画,书中的几位主要人物如 伍子胥、范蠡、勾践等人都写得很成功,个性非常突出,尤 以伍子胥的形象最为丰满。
四、《汉书》的思想
1、尊显汉室,汉有世家 2、独尊儒术 倾向于上层但又不失客观
五、《史记》与《汉书》
比较
(一)人物刻画的差异 123456 (二)叙事艺术的不同 1234
(一)人物刻画的差异
1、《史记》最精彩的篇章是楚汉相争和西汉初 期的人物传记,《汉书》的精华则在于对西汉盛 世各类人物的生动记叙。 2、《汉书》所写的西汉盛世人物则不同,他们 是在四海已定、天下一统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其中固然不乏武将和谋士,但更多的是法律之士 和经师儒生。 3、和秦汉之际的战将谋士相比,西汉盛世的法 律经术文学之士的阅历虽然缺少传奇色彩,但许 多人的遭遇却是富有戏剧性的。
*
第二节
《吴越春秋》
一、《吴越春秋》
1、作者: 赵晔,字长君,会稽山阴人。 著有《吴越春秋》、《诗细历神渊》。 2、内容: 《吴越春秋》是成书于东汉的一部历史散文,其书今存 十卷。前五卷以吴为主,后五卷以越为主。全书以吴 越争霸为主线,具体到各章又都有自己的重点,保持 相对独立性;各章之间前后贯通,一脉相承,讲述的 故事具有连续性。
4、《史记》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有大量悲剧人 物的传记。《汉书》中悲剧人物的数量不如《史记》 那样众多,但《李广苏建传》中李陵和苏武的传记, 却和《史记》的许多名篇一样,写得酣暢淋漓,悲 剧气氛很重。 5、除《世家》外,《史记》的人物传记基本都是 以写单个人为主,很少全面叙述家庭的兴衰史。在 汉初的功臣传记中,只有《绛侯周勃世家》写了周 勃、周亚夫父子的事迹,其他人的传记基本是止于 其身。《汉书》记叙了许多世袭官僚家族的历史 。
4、 《论衡》的成书 王充《论衡》写作于明帝永平末至章帝建初末 的十馀年间。 正是在章帝年间,皇帝亲临白虎观,大会经师, 钦定经义,并命班固把会议的内容编纂成《白 虎通义》,郑重其事地把一套谶纬迷信和天人 感应的学说制定为“国宪”,也就是宗教化的 国家意识形态。 《论衡》恰恰是站在比较接近原始儒学的古文经 学立场上,激烈地批判官方这种宗教化庸俗化 的今文经学。
6、 《论衡》的特点 《论衡》的第一个特点是“疾虚妄”,深刻地批 判了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谶纬迷信。 《论衡》的第二个特点是论述范围非常广泛,八 十四篇文章,涉及了历史与现实,政治与思想的 各个方面。 《论衡》的第三个特点是论证全面,征引广博。 《论衡》的第四个特点是语言浅近通俗。
7、《论衡》的缺点 一是过于繁复 二是过于朴质无华,缺乏文采。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汉书》 《吴越春秋》 《论衡》和《潜夫论》
第一节 《汉书》
一、《汉书》的作者 班固(公元32~192),字孟坚,扶风安陵 (今陕西咸阳东)人。父班彪,是光武帝时著 名的学者,曾经采集前史遗事,参验异闻,著 《史记后传》六十五篇(一说一百余篇),记 述汉武帝以后的历史。班固二十三岁时,因父 死返乡,承继父志,于汉明帝永平元年(公元 58年)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 班固还是东汉有名的辞赋家,《西都赋》、 《东都赋》都是汉赋的名篇。
三、东汉的碑文
东汉碑文和秦代刻石铭文有渊源关系,但东汉碑 文不像秦刻石铭文那样凝重呆板,而是不时有清 丽之作。 崔瑗的《河间相张平子碑》 胡广的《征士法高碑》 蔡邕的碑文在东汉最为著名,成就尤高。
三胡碑 《郭有道碑》 《陈太丘碑》
四、东汉的游记
马第伯的《封禅仪记》是现今所能见到的最早的 游记。该文记叙建武三十二年(56年)的封禅活 动,虽然是按时间顺序依次写来,但其中时有精 彩的景物描写,攀登泰山的艰险场面也写得很传 神。 这篇游记对泰山的人文景观、封禅仪式 也多有 交待,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后来的《洛阳伽蓝 记》、《水经注》在笔法上和这篇作品有很多相 似之处。
势力的影响;与其本人经历有关,也曾入狱释放;处 于皇帝的干涉,歌颂汉代的朝廷。
三、《汉书》的体例
《汉书》记载自汉高祖元年(公元前 206)到王莽政权倾覆(公元23年)间 229年的西汉历史。计纪十二篇、表八 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凡《史记》已 载之汉武帝太初以前部分,《汉书》多 采用旧闻而略予增删。
第三节
《论衡》和《潜夫论》
一、王充与《论衡》 二、王符的《潜夫论》 三、东汉的碑文 四、东汉的游记
一、王充与《论衡》
1、王充: 王充(27—96) 字仲任 会稽上虞人 东汉思想家 出身于“细族孤门” 2、《论衡》 约20多万字,是中国古 代杰出的自然主义无神 论著作。
3、《论衡》的选材: 《论衡》全书85篇,现存84篇,缺《招致》篇。 从开始的《逢遇》篇到《物势》篇共14篇,选 材角度较新。王充不是泛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 下的道理,而是选取当时理论界的热点问题分 别加以阐述,其中包括人的遭遇、命运、天性、 才气、骨相等颇有深度的议题,都是围绕着自 身的困扰而展开。这些专论体现了王充对现实 的积极参与,同时又流露他对于人类的终极关 怀,和《荀子》的某些篇章有相似之处。
班固既是经学家,又 是史学家和文学家。 作为一代经学大师, 班固发展了董仲舒以 来今文经学的神秘主 义哲学体系,在思想 上是忠于儒学正统的。
二、作《汉书》的原因
1、家族的有利条件:班固的祖姑母班婕妤深的皇帝
宠爱,喜好藏书,班家古书众多。
2、其父影响:其父班彪立志续写《史记》。 3、班固修写断代史:国家中心主义,受到当时政治
5、 《论衡》的宗旨 王充自称《论衡》是一部“疾虚妄”的 书:“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 邪”;《论衡》篇以十数,亦一言也, 曰‘疾虚妄’。”(《论衡· 佚文》)他 之所以将此书取名《论衡》,就是想让 它“如衡之平,如鉴之开”(《论衡· 自 纪》),用来衡量事物的轻重是非。
பைடு நூலகம்
6、《史记》对酷吏的揭露极为深刻,张汤、杜 周是酷吏的典型代表,在他们身上充分体现了西 汉社会刑法的严酷,吏士的残暴。班固也批判酷 吏,《汉书》亦设《酷吏列传》。可是,《汉书》 的《张汤传》、《杜周传》在揭露张汤、杜周文 法刻深,寡恩少义的同时,对他们的子孙张贺、 张安世、张延寿、张千秋,杜延年、杜缓、杜钦 等人的美德懿行多有称扬。
3、体例: 《吴越春秋》在体例上兼有编年体和纪传体 史书的特点,是历史演义小说的雏形。内容 主要根据《国语》,同时兼采《左传》和 《史记》。然虽采自历史,却又不拘泥于史, 里面融入了不少民间传说,并有一定的虚构 成分,不象正史那样严谨。全书所叙重要事 件都明确标示年代,但实际并不准确,多有 讹误。
第六章
《汉书》及东汉散文
周琳 1505417509@
前言
东汉散文在西汉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 史传散文中,班固的《汉书》和赵晔的《吴越春秋》 都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政论散文相继出现了以王充《论衡》、王符《潜夫 论》为代表的一批积极参与现实的作品。 另外,游记、碑文等新的散文样式也崭露头角,开 始成为文体大家庭的一员。 从总趋势看,东汉散文向着骈俪化的方向发展,同 时,不少语体散文作家也着意追求通俗易懂、浅显 明快的文章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对浮华文风有所矫 正。
(二)叙事艺术的不同
1、寓褒贬示吉凶的精密笔法
《汉书》笔法精密,在平铺直叙过程中寓含褒贬、预 示吉凶,分寸掌握得非常准确。 2、强化起始事件的叙事力度 《汉书》不但对于事情的来龙去脉能够清晰地加以叙述, 而且对于那些带有起始性质的事件,都要特别加以强 调,以引起读者的注意。 3、安排轶闻逸事的固定位置 《汉书》的谨严有法,还在于它对某些材料的位置安排 有自己的特殊规定,并且在全书一以贯之。 4、崇尚典雅藻饰的语言风格
二、《越绝书》
与《吴越春秋》内容风格类似的东汉的 另一部历史散文是《越绝书》。 学术界一般认为《越绝书》的作者为袁 康和吴平。
(补充) 两书与吴越文化
《吴越春秋》和《越绝书》都以吴越争霸 为主要线索,又都是出自吴越文士之手, 因此,它们都具有鲜明的吴越文化特点。 吴越之民重剑轻死,信巫淫祀,二书中曲 折的故事情节、荒幻的神话传说、强烈的 复仇意识和崇武尚勇的义侠形象,无不和 吴越文化的历史传统密切相关,这两部作 品是吴越文化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