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群与身份
论叶广岑小说中的族群身份建构与认同———以《采桑子》为例

论叶广岑小说中的族群身份建构与认同———以《采桑子》为例作者:李晨律来源:《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7年第8期叶广芩是满族女作家,祖姓叶赫那拉,生于一个世居北京的满族世家。
她在胡同老宅中长大,耳濡目染满族贵族家庭的生活,她的代表作——家族小说《采桑子》,描绘了民国以降,故清宗室后裔金氏家族的成员各自飘零、曲折百端的人生经历。
本文即以《采桑子》为例,梳理、分析其中的族群身份建构与认同。
一、多民族家庭——族群身份建构的基础族群身份的建构,始于族群意识的产生。
费孝通指出:“同一民族的人感觉到大家是同属于一个人们共同体的自己人的这种心理,就是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质或民族意识。
”民族和族群在这里实际上是一个同义词,都指向满族、汉族这样的人们的共同体。
以往我国学界称之为“民族”(nation),但在引入族群(ethnicgroup)一词后,用族群来称呼便更加恰当,便于与以国家为基础的“民族”相区分。
族群身份认同是以族群意识为基础的身份认同的一种。
族群意识不是先天产生的,而是后天在环境中经由不同族群之间的接触逐渐明晰的,通过对差异的认知形成了“我者”与“他者”的区分。
具体到《采桑子》而言,族群意识最初产生,族群身份开始建构的所在,就是戏楼胡同的金家老宅。
《采桑子》讲述了贵族家庭金家从清末到当代几代人的生活,老宅是故事发生的主要地点。
叙述者金舜铭是金家七子七女中最小的女儿七格格。
金家老姓爱新觉罗,祖父有“镇国公”衔,祖母是蒙古亲王之女,父亲有“镇国将军”衔,曾留学日本。
父亲的三个妻子,大福晋瓜尔佳氏是满族世家之女,二夫人张氏出身安徽桐城的汉族世家,三夫人陈氏是北京普通旗人家庭的女儿,是舜铭的生母。
从家庭构成看,这个家庭中有满、汉、蒙三个族群的家庭成员,通过彼此的日常接触,族群意识因此萌生,族群身份逐步建构。
舜铭对族群的认知,最早来自于身体上的差异,因为二夫人是家中唯一缠足的女性,而满族女性是不缠足的。
另一方面,满汉之间又有习俗上的差异,三哥的妻子过门不久即去世,三嫂的娘家人来闹,认为是二娘作为汉人有重男轻女的想法,对儿媳太过严厉,不像满族人家“宠女孩”。
族群身份建构及其政治化影响——巴基斯坦穆哈吉尔人族群化过程的启示

觉醒,他们成立了代表族群利益的穆哈吉尔民
活以及同的民族文化特点的基础上。 正如
族运动党。 该党不断为穆哈吉尔族群争夺话
约翰·布勒伊提出,族群民族主义最重要的是
语权,并最终实现了从“移民群体” 到“国家公
政治和权力。 在现代世界中,权力主要是关于
民” 再到“ 穆哈吉尔人” 的族群身份建构。 这
国家控制,其中心任务是将族群民族主义与获
20 年后,巴基斯坦政府和信德省通过的一系
列事件,使穆哈吉尔人的孤立感逐渐凸显。
刺激穆哈吉尔人族群建构的因素主要有
三个方面:一是 1964 年 12 月总统选举期间,
穆哈吉尔人支持阿里·真纳的妹妹法蒂玛·
基斯坦政治舞台上的一股新势力。 印巴分治
以来,“穆哈吉尔” 一词作为术语一直未引起
人们的重视,直到 1984 年该党的兴起才在政
吉尔人对巴基斯坦国家建设的历史贡献,也低
估了穆哈吉尔人族群民族主义形成过程及其
和其他族群之间的冲突。
·真纳,第一任总理利亚夸特·阿里汗,首席
部长、州长、司法部长等在内的 27 个最高国家
职位中,穆哈吉尔人担任的有 18 个。 在巴基
斯坦军队,准将以上的 48 个职位中,11 个由
穆哈吉尔人担任,占高级将领的 23% [5] 。 独
立初 期, 穆 哈 吉 尔 人 占 巴 基 斯 坦 总 人 口 的
3. 5%,而他们却占据了 21%的公务员职位[6] 。
其对国家初创时期行政体制建立和维护的贡
献可见一斑。
穆哈吉尔人的来源可追溯到莫卧儿帝
国,印度北方邦是莫卧儿帝国穆斯林地主阶级
一、国家建立与族群生成
1947 年,在穆斯林联盟及其精英的努力
被认为是既定的,是人类社会中固有的东西。
身份认同与族群关系的历史形成

身份认同与族群关系的历史形成身份认同和族群关系是人类社会中重要的构成要素,其形成与历史进程紧密相连。
从古至今,人们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通过各种途径塑造着自身的身份认同和族群关系。
本文将探讨身份认同与族群关系的历史形成,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论述。
一、地理环境与身份认同地理环境是人们身份认同的重要因素之一。
人们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逐渐形成了对自身身份的认同和归属感。
举个例子,长时间的居住在海洋边的居民,很可能形成对海洋的特殊感情和身份依附。
他们可能以海洋为标志,将其作为身份认同的象征。
同样的道理,山地区域、沙漠地带或者平原地区的居民,也会因为对于特定地理环境的适应和依恋,形成不同的身份认同。
二、历史事件与族群关系历史事件对族群关系的形成与演变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战争、迁徙、部落联盟等事件都可以导致不同族群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也可以造成族群之间的隔离和对立。
例如,古代的游牧民族因为其生活方式的特殊性,往往具有强烈的部落意识和族群认同。
而随着历史的进程,游牧民族逐渐与农耕民族产生接触和交流,一些族群可能融合成一个更大的集体,形成新的身份认同。
然而,这种融合并不总是顺利的,历史上也发生过许多因为不同族群之间的矛盾而导致的冲突和战争。
三、文化共同体与身份认同文化是个体形成身份认同的基础。
每个族群都会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这对于个体的身份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共同体所倡导的特定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往往会影响到个体的身份认同。
比如,宗教信仰对很多人来说是身份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通过信仰体系来建立自身的认同感和身份边界。
此外,语言、习俗、风俗等也是塑造身份认同的重要因素。
人们常常以自身所处的文化共同体为依归,与其他文化共同体形成差异化。
四、多元文化与族群关系现代社会中,多元文化的存在使得人们的身份认同与族群关系变得更加复杂。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不同文化共同体之间的交流和联系日益频繁。
这种情况既带来了文化的交融和相互学习的机会,也带来了文化冲突和认同困惑。
族群身份之论争:跨文化间的交流与互动——郝瑞与李绍明的论争分析

t o s・ Cu t r lCo m u c to he Cr s — — lu a m nia i n And I t r c i n n e a to
国彝族的认 同谈族体理论——与郝瑞教授商榷》 ,发表于 《 民族研究》20 02年第 2期。李绍 明就彝 族认 同、攀 枝 花彝族 认 同和族 体理论 三 个方 面摆 出了 自己 的观 点 :指 出对 攀枝 花这 些彝族 支 系的识 别是正确的,而且国外关于民族、族群的一些理论不一定适合中国的国情 。随后 ,郝瑞回应了李绍 明,用汉语写了一篇文章 《 再谈 “ 民族”与 “ 群”—— 回应李绍明教授》 族 ,发表在 《 民族研究》 2 0 年第 6 02 期上。在此文中,郝瑞首先承认 “ 按照民族识别的标准 ,彝、苗、瑶、哈尼等较复杂 的群体 是一 种族 体 ,虽然这 些族 体在 其 内部存 在 差异 ,但 也有相 同 的特征 和共 同 的历史来 源 。在这 点上 ,我 原则上 完全 接受 李教 授和 其他 中 国 同行 对 我 的观点 所 做 的纠 正 。①接 下来 ,郝 瑞 认为 中 ”
族群归属和身份认同的意义以赛亚·伯林的文化多元论对自由主义的批评

族群归属和身份认同的意义:以赛亚•伯林的文化多元论对自由主义的批评!杨晓内容提要以赛亚•伯林坚信文化对人具有特殊意义。
他通过对维柯和赫尔德为主的反潮流思想家的解读,在价值多元主义的基础之上建构了一种文化多元论(cultural pluralism)----即文化并非是普遍单一,而是多元并立的。
文化的差异性仅仅是人类发展特定历史阶段的星现,并不能形成一种囊括所有文化模式的人类共同体文化体系。
从这种文化多元论出发,与个人自由相对的族群归属必须在肯定共同体价值的基础上才能得到合理阐释。
社群与历史文化之归属感是人类的根本需要,个体必须归属于群体并形成严格意义上的认同——亦即身份认同和肯定,否则将会在强制性同化中导致身份的丧失。
伯林强调族群归属和身份认同的意义,强调文化不应该是单调的、统一的规则和格式,坚持在共同价值前提下尊重文化多元性和差异性,这是对西方自由主义普世主义梦想的一种反省、批评与自我纠偏。
透过自由主义阵营中以伯林为代表的文化多元论对自由主义的批评,可辨识出一条穿透西方普世价值话语之迷雾、阐释族群归属和身份认同之意义的思想道路。
关键词伯林文化多元主义族群归属认同自由以赛亚•伯林通常被描述为20世纪自由主义的捍卫者,这很容易导致这种印象:伯林的“自我”观是个人主义的。
但是,伯林的自由主义与强调原子式的个人主义的自由主义不同,它并没有主张只有个体自由才具有最终的或内在的价值。
除了个体自由以外,伯林还关注个人归属问题,肯定共同体的价值,认为归属于某一特定族群是个人发展和实现个体自由的重要条件,也是繁荣多元文化的必要条件。
伯林确信,社会和文化样式本身具有内在的价值,自主性主体的选择活动之所以具有价值,是因为它们分享了这些社会样式的价值;在一个没有丰富和深邃的公共文化的社会中,没有艺术、科学、友谊或爱,自主性的选择将枯竭或近于无益。
对伯林而言,具有自主性的人必然是归属在一个社会之中的,而所谓适用于所有人的普世价值也被他理所当然地拒斥。
清代宦游文人对台湾原住民书写与族群身份认同

清代宦游文人对台湾原住民书写与族群身份认同清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而宦游文人在这个时期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他们通常是出身于望族,受过良好教育,有着丰富的学识和文学才华。
在清代,台湾原住民地区成为了宦游文人探索的对象之一,他们对台湾原住民的书写和对族群身份认同的表达,往往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与文化观念,也影响了后世对这一时期的认知。
宦游文人对台湾原住民的书写往往带有浓厚的功利性质。
在当时,清朝政府对于开发边疆有着极大的兴趣,因此台湾原住民地区成为了官方和私人探险家的目标。
宦游文人对台湾原住民的描绘往往带有浓厚的冒险色彩,表现了他们对未知地域的好奇心和对探险的渴望。
在他们的作品中,台湾原住民往往被描绘成野蛮、原始,甚至是畏人而逃的狂野动物。
这种描绘往往带有明显的偏见和歧视,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对于边疆民族的不理解和排斥。
《揭海录》中的“虎蛮,人名锡良,以首领为上,兴兵抗志,好耍军势”等描绘,可以被视为当时对于台湾原住民的典型表述之一。
宦游文人对台湾原住民的描绘并不单一,也存在着对原住民的理解和尊重。
在一些作品中,宦游文人通过对台湾原住民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的描述,展现了对这些民族的尊重和理解。
乾隆时期的文学家袁枚曾在其游记中对台湾原住民进行了详细的描绘,描述了他们的语言、服饰、婚姻习俗等,表现出对他们生活方式的尊重和理解。
这种对于原住民的描绘,不仅呈现了当时文人的开阔视野和人文关怀,也对后世学者研究台湾原住民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宦游文人对于台湾原住民的描绘往往也受到其族群身份认同的影响。
在当时,中国的族群观念十分严格,士族之间的区分尤为明显。
宦游文人对于台湾原住民的描绘也存在着对自身族群身份的彰显和对原住民的对比。
他们常常通过对原住民野蛮、愚昧的描绘,来突出自身的文明和高雅。
乾隆时期的文学家袁枚在其游记《随园杂记》中,对台湾原住民的描绘虽然有着对其生活方式的尊重,但也不乏对他们的不理解和轻蔑,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宦游文人对自身文明身份的自我认同。
马克思主义后殖民理论视野下的族群身份与文学镜像

第3 1卷
第 7期
马克思主义后殖 民理论视野下的族群身份与文学镜像
马 巷
(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 闻学院 , 四川成都 6 06 ) 104
摘 要 :2 0世 纪后半期兴起的后 殖民主义批评着重从文化层 面去 分析 和批 判西方殖 民历 史及 其延 续至今 的 影 响 , 具 洞 察 力 , 其 文 化 主 义 倾 向 导 致 了对种 族 政 治 与 资 本 主 义扩 张 之 本 质 关 系的 忽 视 。 马 克 思 主 义 的后 殖 极 但 民理论 因此对之进行 了再批判 , 3代语境 下重新回到经典 马克思主 义的政 治经济 学分析 模式 , 出资本主义 的 在" - 指 全球 扩 张 才是 产 生种 族 政 治 和 西 方 中心 主 义 的根 本 原 因。
关键词 :马克 思主 义;后殖 民理论 ;族群 身份 ;资本主义 中图分类号 :A 1 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7 62 (0 2 0 0 0 — 4 6 2— 1x 2 1) 7— 0 1 0
西方 中心主义的现代世界秩序 不仅形 成并施行 于 政治经济领域 , 更生产 出与之相应 的文化话语 , 二者一 唱一和, 循环论证 , 使西方的优势地位合法化, 诱导非 西方地 区 自觉 “ 化” 西 。这是后 殖 民理论 的洞见 , 揭示 了殖 民主义 的文化认 同策 略, 为批 判理论 拓展 了理论 空 间。但是 , 是否 就是几个 世纪 以来西方殖 民 主义 这 扩 张的全部真相 , 是否就是 现代世 界秩序 的真正症结 呢?当代 马克思主义对之进行了再批判 。 “ 殖 民 ” 语 出现 于二 战 以后 , 初 用 在 “ 后 一 最 后 殖 民国家 ” teps—clna s t) 一 概念 中 , (h ot o i te 这 o l a 指 称那些在民族解放运动中摆脱了宗主国的殖民统治 而获得独立 的国家和地区, 此时的“ 后殖 民” 概念具 有 明确 的时 间性和 政 治 内涵 , 以殖 民地 的政 治独 立 为标 志 。7 O年代 后 期 , 一术 语 进 入 文学 批 评 , 这 用 于讨 论殖 民主义在 文 化 中产 生 的长期 影 响 , 以及这 种影 响在 文学 中的体 现 , 时 间外 延 不再 以 国家 的 其 政 治独 立为界 限 , 在空 间上也 不专指 前殖 民地 区域 , 因 为殖 民主 义 的意 识形 态和历 史经验 也是 宗主 国文 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赛义 德的《 东方主义》 17 (9 8 年 ) 尊为 后 殖 民理 论 的奠 基 之 作 , 此 书 并 没 有 被 但 使用“ 殖民” 语 , 个概念是在 8 后 一 这 O年 代 以后 才 从 一个 政 治概念 、 学 批评 概 念 发 展为 一 般性 的理 文 论 术语 , 开始 广 泛使用 , 后殖 民理论 的另 一代表人 物 斯 皮 瓦克 更 是 迟 至 19 90年才 首 次在 自 己的书 中使 用这个术语。 虽然文学批评较早使 用了“ 后殖民” 概念 , 但只是在以赛义德、 斯皮瓦克 、 霍米 ・ 巴巴为 旗 帜 的后殖 民主义 文化 理 论 发 展起 来 以后 , 文学 批 评 才 明确地 把文 学 中的后殖 民性 与种族 政治联 系起
社会学中的族群认同与身份建构研究

社会学中的族群认同与身份建构研究在当今快速变迁的社会中,族群认同与身份建构是社会学领域内备受关注的研究课题。
族群认同是指个体对自身所属群体的认同感,而身份建构则强调个体如何通过各种社会互动与结构塑造自身的身份。
本文将探讨社会学中关于族群认同与身份建构的研究进展与意义。
一、族群认同的成因与影响族群认同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
首先,个体的族群认同常来源于其文化、地理、血缘等背景。
比如,同一族群的人可能因为共同的语言、宗教和文化传统而形成强烈的认同感。
此外,个体的社会交往经历和社会化环境也会对族群认同产生影响。
在多元文化社会中,个体可能通过接触不同族群、参与跨族群的交流与互动,进而塑造多元的族群认同。
二、身份建构的多维性与动态性身份建构是一个多维度且动态的过程。
个体的身份可以从多个角度加以理解,如性别、职业、民族、宗教等。
通过不同社会互动,个体可以在这些维度上不断调整和塑造自己的身份。
同时,身份建构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在不同的时空背景下,个体的身份可能发生变化,因此,身份建构需要考虑社会环境、历史背景和个体选择等因素。
三、族群认同与身份建构的相互关系族群认同和身份建构是相互关联的概念。
个体通过对自身所属族群的认同感,可以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进而构建和维持自己的身份。
同时,个体的身份建构也会对其族群认同产生影响。
个体在拥有多重身份的情况下,可能会选择与某些身份相关的族群认同进行强调,以满足自身的认同需求。
四、族群认同与身份建构的社会意义族群认同与身份建构在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族群认同与身份建构有助于增强社会凝聚力。
通过对共同身份的认同,个体可以与其他成员建立起互信和合作的关系,形成稳定的社会秩序。
其次,族群认同与身份建构也与社会正义密切相关。
在一个多元社会中,个体对不同族群的认同和尊重是实现社会公平和平等的基础。
总结起来,社会学中对族群认同与身份建构的研究为我们理解社会多元性和个体行为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族群与身份:东河村民的族群认同考察手记于潇,女,满族,1981- ,民族学硕士研究生,四川民族学院旅游系,教师。
四川康定,摘要:文化是人们建构族群边界的主要因素,也是族群认同的主要内容。
长期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与强度占压倒性优势的异文化共处,导致族群文化向强者趋同,并逐渐丧失自我,融入强势的异文化。
本文谨从东河人的祖先崇拜出发,对其民族认同进行初步考察分析。
关键词:族群;身份;认同族群的融合,前人多关注的是少数民族融入汉族或长期共处的民族合成次生民族,少有关注“胡化”,即汉族融入少数民族中。
一、背景简介在金阳工作时,有一位同事,他有彝族名字,能说流利的彝话,通晓彝族的习俗,家里经常请毕摩做法事,搬家的时候也按照彝族的规矩杀猪宰羊打酒招待前来帮忙和祝贺的人们。
我一直以为他是个地地道道的彝族人,但是他却再三保证他的确是汉族,并且告诉我在彝区有很多像他这样的“彝汉通”,甚至还有“不懂汉话、不懂汉族规矩”的汉族。
为了一探究竟,在他的推荐下,我们来到了东河村。
东河是构成老寨子行政村的4个自然村之一(另外3个分别是东江、双河、官地)。
属金阳县对坪区山江乡,紧邻布拖县,与云南巧家隔金沙江相望,距州府西昌300多公里。
这里属二半山区,常年干旱缺水,主要种植水稻、玉米、荞麦、土豆、花生等作物,饲养猪、牛、羊、鸡等禽畜,也饲养马、骡等驮畜。
东河人的祖辈大多是当年被抓为娃子捆卖至此地的汉族1,这些娃子及其后代因其被捆卖时的年纪大小和做娃子的时间长短等因素而不同程度地收到彝族文化习俗的影响。
虽然民主改革后这些娃子重获自由,但因在强势的彝族文化之下生存已久,已适应甚至接受了彝族文化,加之为便于社会交际、改善经济状况、提高政治地位等现实需要,他们无一例外地填报了户籍上的彝族族别。
我们的向导兼翻译2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他的曾祖在民国年间为避战祸从云南来到这里,成为东河最早的汉族。
他的祖父少年时被捆卖到美姑当娃子,被主人家强行改了彝族姓名,并配给一个同等级的彝族女人,生下他的父亲和姑妈,直到解放后才回到东河(当时他们已经不通汉语、汉俗了)。
如今他是村小里的彝语教师,他的妹妹还就读于县城中学的民族班3,看上去和一般的彝族孩子并无区别。
1对于“东河人”这个群体,我曾经尝试称其为“汉根娃子的后代”,但他们很反感“娃子”这个词,况且虽然他们承认自己的祖辈曾经被抓卖为娃子,但对不知情的外来人,他们更喜欢宣称自己是黑彝。
平日里他们多坚决否认自己户籍上的彝族身份,但实际上却又极认同彝俗,以彝族自居,且被外人认同为彝族。
下文中东河人自称为彝族的部分同此。
2此处尊重本人意见,隐去姓名。
3各校民族班均系针对彝族学生开设的,实行双语教学,配备的均是该校最好的教师,享受重点寄宿制生也有祖辈都是汉族,只因在彝族的包围下生活,而刻意隐藏汉族身份、把自己当成彝族来生活的。
就像乃古长日的女人俄底么吃各,长辈就是汉族,但是从彝俗,穿着、语言完全彝族化了。
二、 东河人的祖先崇拜族群认同是“社会成员对自己族群归属的认知和感情依附。
”4 它是以文化认同为基础的,总要通过一系列的文化要素表现出来。
对彝族文化的吸收,在东河人的身上是很明显的。
这种吸收在祖先崇拜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东河常见的是土木结构的平顶房和双斜面瓦屋,与周围的彝族住房一般无二。
室内陈设极简单,有床、木桌,无凳。
不少家庭是人畜同居一室的。
比曲家的布局较有代表性(见下图)。
左图:比曲家的布局在室内都有火塘,由三块石头支承,其上置锅,汉称锅庄,既是火塘可取暖,晚上也可用以照明。
火塘上方为“呷哈”;右方称“嘎琶觉”,为“阳”的方向;左方为“呷莫觉”,为“阴”方位;火塘与前墙脚及屋门之间称为“呷西”,为火塘之脚。
火塘凹坑周围一尺以内的嵌石平面称为“呷布尔”,意为火塘背负之石,此四方的位置用于放置餐具等。
在亲友聚会时围火塘而坐,且讲究座次互不逾越(上为尊位,下位次之,客多时可延续至左方,右为主方长者位),脚不跨越或踩锅庄。
尊长、主人自火塘左上方起始顺延到左下方。
主人位近墙处由竹篾隔成一小间,布置了一个供桌,墙上是由松树枝捆成的灵牌。
男宾及其随行坐卧于火塘上方(毕摩、苏尼做法也在此)。
年轻人、本家女眷等坐卧于火塘右方。
东河人死后火葬,死后一年内,丧家要为死者举行安灵仪式,彝称“马都果”,主要给死者做一个灵牌,彝称“马都”(都,du ,轻声),当地的“马都”是用几根竹片缠好,其外用沙树枝,最后用羊毛及线捆束好,供在锅庄后上方的墙上,他们说死者的灵魂就依附在“马都”上。
经毕摩念经解秽后,即供奉于丧家锅庄上方的墙上。
每当逢年过节和家人有疾病时,必以酒食献祭。
灵牌供奉家中一年或数年后,再请毕摩举行超度,举行送灵仪式(彝称“作帛”)。
至亲好友都要携带牛、羊、猪、鸡前来献祭,毕摩在门外搭一座竹棚作经堂,将死者的灵牌供奉于内,入夜亲友们通宵达旦地举行唱歌比赛及背诵系谱等活动,尔后再通过毕摩所作十分繁琐的宗教仪式,超度亡灵到另一快乐的世界,也祈求生人和牲畜的消灾除 活补贴,有的学校还减免部分费用。
外界无偿援助的钱、物,也优先分配给民族班的学生。
4 王希恩:《民族认同与民族意识》,《民族研究》1995年第6期。
病,以及庄稼的丰收。
最后将灵牌送至本家支共同存放灵牌的岩洞或森林中去,此后就不再举行任何仪式了。
但是比曲家的经济情况非常差,全家11口人,只有鸡19(雏鸡12只)、2头猪、1头牛,如此的经济条件是无法做盛大的祭典的,因此送灵仪式一直都没做。
比曲尔打父亲的灵牌始终供奉在家里,要等待外出打工的儿子5赚到钱回来,才可能完成。
祖灵信仰彝族与汉族都有祖先的信仰系统。
彝族不仅祭祀祖先,更是信仰祖先神灵,这是异于其他宗教的一个重要环节6。
对此在诸多研究中都有所表述。
其中最系统的研究是马学良和彝族学者巴莫阿依。
马学良7通过详尽描述仪式过程来体现彝族信仰的中心是“祖先崇拜”。
巴莫阿依8不仅提及诺苏社会存在有如汉族观念的祖先崇拜,还提出祖灵信仰来描绘该社会的信仰系统。
在彝族的想法中,人-祖的关系中,不仅是人要祭祀祖先,祖先也要庇护。
祖灵弱、不洁的话都要用仪式去加强力量,洁净它。
而汉族通常认为祖先都是善的,只要祭祀了祖先,它就会庇护子孙。
汉族也没有祖界的看法。
所以官地、双河的汉族并不去请毕摩来送灵,只是在堂屋供奉“天地君亲师”的牌位。
彝族和汉族都会去做招魂的事,只是方法不同:东河人从彝俗,会在锅庄的后墙上方用竹篾隔成小间,在葬礼过后数日或数月,请毕摩扎竖灵牌,念招魂经,把死者的灵魂招回家中,以免在外成为孤魂野鬼,毕后放于室内神位上供奉。
而后还要作超度送灵的仪式——“赶止”。
而双河的汉族,则是在坟头插招魂幡,引导死者找到坟墓所在。
信仰乃是一个社会为了维护其群体生存与安全及其成员心灵的平静而创造出来的,它建立在对自然和神鬼的解释和信仰上,也建立在与之相伴的禁忌和仪式之中。
因为群体的安全与个人心灵的平静是受到其所生存的自然环境与文化环境的威胁,时刻面对意想不到的危机,所以禁忌是恒常存在的。
因此,仪式也就周而复始的履行下去,久而久之就成为此一群体的日常生活准则与生命的理想,被认为是恒久不变的具有神圣性与神秘性的真理,同时也是不可侵犯、不可藐视的、不容怀疑的权威存在,是群体的安全基石,更是个人心灵和生命的最后归属。
东河人在长期的文化接触和迁变过程中,依据群体生存的基本要求接受了许多彝族文化的信仰和仪式,也同时舍弃了许多汉族固有的信仰和仪式。
以此解决社会规范和社会整合的问题,也解决了心理平衡和生理需要的问题。
三、身份的认同东河人最初多是被捆卖而来到该地,长期生活在彝人占压倒性的优势的空间中,他们很少或不再有使用或传承汉语、汉文化的环境,为了交往的需要,他们必须努力学习彝语、适5由于种种原因,他的儿子已两年音信全无。
6魏明德:《对鬼魂的信仰,超越迷信——从社会科学到处境神学》,《神思》,2001年8月,第50期。
7马学良、于锦绣等编著:《彝族原始宗教调查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9月。
8巴莫阿依:《彝族祖灵信仰研究》,四川民族出版社,1994年。
应彝文化。
而他们的后代,完全是在彝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宗教信仰、道德规范、价值观念中长大的,从小耳濡目染的都是彝族文化,已不同程度的接纳了许多彝族因素,并且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把自己认同为彝族,隐瞒甚至否认自己的汉族身份、特征。
例如我们刚到东河时,最先接待我们的队长说,这个村子里都是彝族,都是黑彝,一个汉族都没有,后来又补充说只有最晚搬来的阿梅家才是汉族;有他在场的时候,村人也无一例外的否认他们是汉族,但是当他离开后,所有先前否认自己是汉族的那些人,都跑来跟我们说他们真的是汉族,都是祖上被彝人抓来或买来当娃子的,刚刚因为队长在才不敢说的。
我们走访的那位老苏尼,虽然他一再强调他的父母都是汉族,他自己也是汉族,他也努力想向我们证明他是个汉族,但是他说的汉话我们都只能偶尔听懂个别词汇,我们说汉话时他则一脸茫然的看着我们,对于汉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他更是一无所知了,我们实在无法把他当作汉族,而当地彝族也已经承认了他的苏尼身份,把他当作了彝族。
族群认同在族群的现实性或工具性这两种力量间形成与变迁。
9东河人对彝族族别的认同,也不外如此。
以现实性而言,大多数东河人的祖辈被抓卖为娃子时,被主人强行改了彝族姓名、改说彝话,也有的被与彝根娃子配婚,获得自由后他们介乎彝汉之间的特殊身份,导致汉人不愿与他们通婚,他们的择偶对象只能是彝族或有着相同经历的汉族,因此他们和他们的后代,确实有彝族血统;长期生活甚至成长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与强度占压倒性优势的彝族文化共处,他们也已经疏离甚至淡忘了汉族传统文化,转而向强势的彝族文化趋同,并逐渐丧失自我,融入其中。
以工具性而言,就是为了便于社会交际、改善经济状况、提高政治地位等现实需要,具体的说,就是便于在彝族包围的环境里更好的生活,享受民族优惠政策,诸如生育指标的照顾,义务教育阶段更多的费用减免和生活补贴,孩子升学时10-30分的加分,扶贫政策、救济款物的倾斜,成为“吃工资”的人、当官以及升迁的机会,等等。
不管是仅仅填报了户口上的彝族族别,还是确实已经吸纳了彝族文化的特征,他们的彝族身份认同已经不同程度的形成了。
参考文献1、孙九霞:《试论族群与族群认同》,《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
2、张剑峰:《族群认同探析》,《学术探索》,2007年第1期。
3、张永红、刘德一:《试论族群认同和国族认同》,《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3月第25卷第2期。
4、庄孔韶:《人类学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
9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