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重视并加强风景名胜区保护的提案
景区保护措施提出建议

景区保护措施前言随着人们对旅游的需求增加,国内景区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开发和保护压力。
如何在满足人们对旅游需求的同时,保护景区的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是一个重要而紧迫的问题。
重视法律与法规1.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如《旅游法》、《文化遗产保护法》等,确保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和保护工作。
加强规划与管理1.制定科学合理的景区规划,包括游客容量、游览路线、设施建设等,确保景区资源的合理利用。
2.加强景区的管理,设置保护区域和限制区域,限制游客活动范围,防止人为破坏。
提高游客意识1.发放宣传材料,告知游客景区的保护意义和重要性,引导他们爱护景区环境。
2.加强游客教育,举办讲座、展览等活动,提高游客的环保意识和文化素质。
加强科学研究1.加强对景区的科学研究,了解景区的自然特征、生态系统,为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2.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措施,如生态修复、物种保护、灾害防治等,提高景区的生态环境质量。
加强景区建设1.景区的建设应以保护为前提,注重自然环境的保护,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2.合理规划景区内的建筑和设施,注重与自然和谐相融,尊重当地文化和历史遗产。
3.加强对景区建设的监管,严格落实建设标准和质量控制。
加强监测与评估1.建立景区环境监测系统,定期对景区的生态环境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2.建立景区保护效果评估体系,对各项保护措施的效果进行评估和调整,不断提高景区保护的水平。
加强合作与交流1.与相关部门和社会组织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参与景区保护工作,共同承担保护责任。
2.加强同其他景区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其他景区的保护经验,推进保护工作的改进和创新。
结语景区保护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加强合作与交流,才能达到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的目标。
只有重视法律与法规、加强规划与管理、提高游客意识、加强科学研究、加强景区建设、加强监测与评估,才能更好地保护我国的景区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景点保护与提升方案

景点保护与提升方案介绍景点是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游玩的地方,它们在推动当地经济、促进文化交流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景点管理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
景区游客数量的突然增加可能导致生态破坏、交通拥堵、垃圾增多等问题,这些问题对当地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都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因此,制定景点保护与提升方案是十分重要的。
景点保护方案生态保护景点保护的首要问题是生态保护。
旅游业的突飞猛进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生态环境将可能遭受严重破坏。
因此,保护景点生态环境是必不可少的。
1.合理规划资源–控制景区核心区域游览密度,增加游客流动区域,减轻核心区域压力;–建立良好的山地旅游路线,划定游览区域与非游览区域,遏制恶劣拓展行为,并尽可能减小人为破坏。
2.加强环境监管与保护–严格控制污染排放,对旅游客运车辆、旅游餐饮用品等,严格标准化管理和环保检测;–人为破坏与偷盗行为,颁发严厉处罚措施。
3.宣传教育–采取各种手段加强景区宣传,教育游客文明旅游;–鼓励景区开展“”山野垃圾并非可见垃圾“”柜员机积极提交垃圾,加强环保宣传,引导游客采取文明游览行为。
文化保护景点保护不仅仅是生态保护,也包括关心文化保护。
景点的文化价值直接影响到旅游产业的发展和当地文化的传承,因此文化保护也是十分重要的。
1.建立智库–建立旅游策划与研究等专业性智库,采取多渠道多层次的思路,加强对当地文化、旅游产业和旅游市场的了解和把握;–建立专业机构,促进文化艺术的传承、创新和融合,推动当地文化产业的升级和发展。
2.加强旅游服务–细化旅游服务流程,提高游客旅游体验,增加旅游收益;–丰富旅游产品,推出各种文化类旅游产品,吸引更多文化爱好者和游客前来观光游玩。
景点提升方案景点保护不仅仅是抵御外在的不良影响,也希望景区一定程度上能进一步提升游客体验,创造更高的商业价值和经济回报。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1.交通–修建公路、铁路、轻轨等交通基础设施,方便游客出行;–配备GPS导航和文化旅游服务APP,方便游客导航、参观和游玩。
景区保护措施提出建议

景区保护措施提出建议
x
景区保护措施提出建议
一、景区环境整治
1、加强景区环境保护,积极建设美丽景区环境,深入开展景区环境改造,消除污染点,加强景区环境卫生管理。
2、加强景区绿化建设,增加植被,减少景区污染,增加游客体验,提高景区品质。
3、完善景区环境监测,及时发现景区环境问题,及时采取防治措施,保护景区环境质量。
二、景区安全防护
1、加强景区安全管理,建立完善景区安全防护体系,健全安全审核和安全检查制度,加强景区安全管理,确保景区安全。
2、开展景区安全培训,健全景区安全技术规范,及时发布安全事故预防建议,加强景区安全教育,提高景区安全防护水平。
3、加强景区安全技术改造,检查景区安全设施,完善景区安全技术建设,防止安全事故发生。
三、景区秩序管理
1、加强景区秩序管理,建立健全景区秩序管理制度,控制景区游客人数,实行景区禁游措施,避免拥挤。
2、完善景区礼仪规范,强化景区公共卫生教育,规范景区行为,构建文明游憩氛围。
3、建立志愿者队伍,以礼让礼貌为原则,引导游客文明游玩,维护景区秩序。
四、景区游览指引
1、完善景区游览指引,提供游客参观景区的信息,及时发布景区游览指引,提供游客参观景区的方便。
2、根据景区景点设置,合理分类景区游览指引,清楚地标明景点位置,便于游客游览景区。
3、根据景区景点特点,实施不同的游览模式,满足游客不同的游览需求,提高游客体验感。
长城保护建议书

长城保护建议书
尊敬的有关部门: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长城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宝贵文化
遗产。
然而,长城的保护工作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环境污染、游客破坏、自然侵蚀等问题。
为了更好地保护长城,我们提出以下
建议:
1. 加强监管和执法,加大对长城保护区的监管力度,加强执法
力度,严厉打击破坏长城的行为,确保长城的安全和完整。
2. 提高游客教育意识,加强对游客的宣传教育,提高他们对长
城保护的意识,引导游客文明游览,不随意涂鸦、乱丢垃圾等破坏
行为。
3. 加强环境保护,加大对长城周边环境的保护力度,减少工业
排放和农业污染,保护长城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
4. 科学修复和保护,采用科学的修复和保护方法,对长城进行
定期维护和修复,确保长城的安全和稳固。
5. 加强国际合作,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的合作,共同保护和传承长城这一世界文化遗产,共同守护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也是世界文化的宝贵遗产,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共同保护和传承好长城。
希望有关部门能够重视长城保护工作,采纳我们的建议,共同努力,共同守护长城的安全和完整。
谢谢!。
旅游景区行业环境保护建议

旅游景区行业环境保护建议在当今社会,旅游业正日益兴盛,旅游景区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景区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环境保护压力。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有必要提出一些建议,以保护旅游景区的环境并提高游客的环境保护意识。
一、加强环境教育和宣传旅游景区应加大环境教育力度,提高游客的环保意识。
可以在景区设置环境保护宣传牌,介绍景区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提醒游客不要随意破坏环境。
此外,景区可以组织开展环境保护讲座和活动,向游客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引导游客爱护景区环境。
二、控制游客数量旅游景区作为自然资源的利用者,应确保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景区管理者有责任采取措施来限制游客数量。
可以通过设置门票价格、预约参观等方式,控制游客流量,避免过度开发和过度拥挤对景区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三、加强垃圾分类和处理随着旅游景区的人流量增加,垃圾问题变得更加突出。
景区管理者应制定垃圾分类管理制度,并加强对游客的垃圾分类宣传。
同时,可以设置垃圾回收站点,方便游客投放垃圾,并加强垃圾处理工作,确保垃圾得到正确处理,不对景区环境造成污染。
四、推广可持续旅游可持续旅游是一种注重环境、经济和社会发展平衡的旅游方式。
旅游景区应推广可持续旅游理念,提供环保的旅游产品和服务。
例如,可以引导游客选择环保交通工具、推广低碳旅游,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和社区参与旅游发展。
五、加强生态保护保护景区的生态环境是旅游景区环境保护的核心任务。
景区管理者应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修复和保护计划,加强对植被、水域等自然资源的保护。
同时,可以引入生态导向的旅游开发模式,将生态保护融入到景区的规划和建设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六、加强管理和监督为了确保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旅游景区需要加强管理和监督。
景区管理者应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加强对景区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督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整改。
同时,可以建立和完善与相关部门的联络和合作机制,共同推动旅游景区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景点保护与提升方案

景点保护与提升方案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选择到各地旅游观光。
旅游景点作为人们旅游的目的地,不仅可以推动当地经济发展,还可以丰富游客的文化娱乐生活,然而过度开发和不当管理也会对景点带来不可挽回的破坏,因此保护景区、提升景点品质已成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从景点保护和提升两个方面谈谈景点保护与提升的方案。
景点保护方案强化法规监管针对当前景点保护监管不严,不法商贩、游客乱丢垃圾等问题严重,需要加强景点保护法规的制定、完善和执行。
同时,要对违规行为开展严格的处罚,提高违法成本。
停止过度开发过度的商业化开发和过度的旅游人流量都会对景区造成伤害,因此应严格限制景区承载量,避免开发规划过度。
引入环保理念强化景点环保理念,为游客提供环保意识教育、提供环保设施,鼓励游客自带环保餐具等,减少环境对景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景点提升方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景点基础设施的完善可以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
例如,引入新的交通配套设施、完善景区景点标识,提升景区停车设施条件等。
引入优质旅游资源优质旅游资源的引入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提升景区的知名度。
可以考虑文化演艺秀、惊险刺激项目、民俗文化展示等,不同的特色项目可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加强人才培养景区的人才队伍的水平和素质也是提升景区品质的关键因素。
应加强景区人员岗位培训,提高服务水平,为游客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提高游客满意度。
引入电子化管理系统引入电子化管理系统可以提高景点管理水平,通过信息化手段对景点的游客流量、消费、评价等进行监管,同时也可以对旅游过程中的问题发现、解决和任务分派更加便利。
总结景点保护和提升是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只有通过强化法规监管、停止过度开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引入优质旅游资源、加强人才培养、引入电子化管理系统等一系列措施,才能将景区打造成一个安全、舒适、具有特色的旅游目的地。
姚寨沟风景区管理所政协提案

姚寨沟风景区管理所政协提案标题:姚寨沟风景区管理所政协提案:保护与发展并重导语:作为中国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姚寨沟风景区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
然而,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该地区也面临诸多挑战。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发展姚寨沟风景区,管理所提出了一份重要的政协提案。
本文将综合考察姚寨沟风景区的现状、问题和发展前景,以及政协提案所涉及的关键措施,旨在为我们深入理解该提案的价值和意义。
一、姚寨沟风景区概述1. 历史与文化底蕴:姚寨沟风景区位于中国XXX省,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民俗风情。
2. 自然景观:该区域地势险峻,沟壑纵横,山脉连绵不断,拥有壮丽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3. 旅游资源价值:姚寨沟风景区成为游客瞩目的旅游胜地,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蜂拥而至。
二、姚寨沟风景区问题及挑战1. 游客数量剧增:随着旅游业的兴盛和交通网络的完善,越来越多的游客涌入姚寨沟风景区,给景区环境、文化遗产和生态平衡带来了巨大压力。
2. 资源过度开发:为了满足旅游需求,一些商家和开发者在姚寨沟风景区周边进行过度开发,破坏自然生态环境。
3. 文化传承和保护问题:随着现代化的浪潮,传统的姚族文化逐渐式微,亟需采取措施加以保护和传承。
三、政协提案及关键措施1. 加强管理力度:提案呼吁加大对姚寨沟风景区的管理力度,修订相关法规,加强执法和监督力度,严查违规行为。
2. 引入限流措施:为了控制游客数量,提案建议引入限流措施,限制每天进入风景区的游客数量,以保护生态环境和提升游客体验。
3. 持续投入保护与修复工作:提案强调加大对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修复力度,修缮古迹、恢复生态系统,并制定长期规划。
4. 加强旅游宣传与教育:提案呼吁加强对游客的宣传和教育,提高游客的文化素质和环保意识,推动可持续旅游经营理念的普及。
四、姚寨沟风景区的发展前景1. 保护与发展相辅相成:通过政协提案所建议的措施,姚寨沟风景区可以更好地平衡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兼顾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
景点保护与提升方案

景点保护与提升方案引言旅游是一种娱乐休闲的活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
然而,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旅游业对资源的占用率也越来越高,一些景点的环境和生态系统遭受了极大的破坏。
因此,在保护景区生态的前提下,在景区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提升景区的档次和品质,是当前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景点保护保护景点,就意味着保护景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和文化遗产,防止人类活动对景区产生负面影响。
景区保护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1. 增加警示标识在景点区域内,应加设明显的警示标识,提醒游客注意保护环境和文物,不随地乱扔垃圾,不破坏自然景观。
2. 强化监管力度景区管理部门应加大对各类不文明行为的监管力度,规范景区内各项秩序,加强对游客的安全和意识的引导,保护景区的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
3. 加强环境整治景区管理部门要及时清除垃圾,保持景点整洁,加强对环境改善的管理和维护,避免景区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破坏。
4. 人流管制景区管理部门应采用人流量控制和预约系统,防止大量游客同时涌入景点,有效减少对景区的损害。
景点提升只有在保护景区的前提下,才能进一步提升景区的档次和品质。
这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景区管理部门应加强对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例如公共卫生设施、旅游服务中心、信息咨询中心、救护站等,以便游客在景区内能够获得更好的服务体验。
2. 推广旅游文化推广旅游文化是提升景区热度和形象的重要手段。
景区管理部门应加强对景区历史和文化背景的挖掘和推广,开展各类文化、旅游活动,提高旅游体验和参与度。
3. 强化安全保障对于各类游客,安全是最重要的问题。
景区管理部门应规范景区游客服务标准,加强警务力量,加强常规巡逻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确保游客的安全。
4. 统筹规划管理景区的发展需要精心的规划和管理。
景区管理部门应根据景区的自然、人文、历史特点,制定合理可行的发展规划,统筹管理景区内各种资源和服务,保证景区发展的可持续性。
结论景区保护和景区提升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同时也是一种责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重视并加强风景名胜区保护的提案摘要: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提案第2243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案由:关于重视并加强风景名胜区保护的提案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主办单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会同中央编办,财政部办理提案人:陈勋儒主题词:园林,保护区,管理提案形式:个人提案内容:风景名胜资源是极其珍贵的自然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资源。
做好保护风景名胜区设立、保护和管理工作,切实保护好风景名胜资源,对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推动旅游业健康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多年不懈努力,我国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体系初步建立,制定政策法规,设立管理机构,开展规划编制,有效地保护了一批珍贵风景名胜资源,但仍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是:(一)认识尚未到位。
一是一些风景名胜区所在地政府领导对风景名胜区和风景名胜资源的性质、地位、作用和价值取向研究不够、认识不到位,把风景名胜资源与旅游资源、风景名胜区与旅游区混为一谈,把风景名胜资源当作获取经济利益的特种商品。
保护风景名胜区人文资源和生态环境观念淡薄,重开发、轻保护,用管理经济、管理旅游的方式管理风景名胜资源。
二是把保护风景名胜资源与发展经济对立起来。
一些地方认为建立风景名胜区会影响矿藏资源开采、水电开发、房地产业发展,制约当地经济发展,要求缩小名胜区范围,风景名胜区资源保护受到影响。
有的为了“保增长”而不愿申报设立风景名胜区。
(二)规划严重滞后。
有的地方政府对规划编制重要性和必要性缺乏认识,加之规划编制周期长、审批严、要求高,风景名胜区规模大、占地广、涉及利益关系复杂,以及风景名胜区所在地政府财政困难,规划经费严重不足,导致名胜区规划编制严重滞后。
以云南省为例,12个国家级名胜区尚有4个总体规划处于报批过程,54个省级名胜区仅有4个编制总体规划。
有的地方热衷于先制定旅游发展规划(非法定规划),并以此代替名胜区规划。
国务院《条例》规定,“风景名胜区规划未经批准的,不得在风景名胜区内进行各类建设活动”,而且所有建设项目都有严格审批程序和审批要求,但开发项目不遵循总体规划或以层次较低的旅游发展规划作为项目建设依据的现象普遍存在,给资源保护和永续利用埋下巨大隐患。
(三)交叉管理严重。
风景名胜区与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等保护地交叉重叠突出。
例如云南省三江并流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跨丽江、迪庆、怒江三州,涵盖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并与高黎贡山、白马雪山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拉市海、碧塔海、哈巴雪山、纳帕海、兰坪云岭等省级自然保护区和碧塔海、纳帕海、拉什海国际重要湿地绝大部分重叠。
目前,该区域在自然保护区基础上,又由林业部门主管建设普达措、梅里雪山、香格里拉大峡谷、丽江老君山、怒江大峡谷等国家公园。
按目前行政管理体制,不同保护地由不同部门管理,依据的法律法规各不相同,保护地交叉重叠必然出现不同的部门依据不同的法律法规管理同一区域和资源。
这样,各行政主管部门之间、地方政府与管理机构之间、各管理机构之间难免出现矛盾,甚至出现争权夺利或相互推诿现象,导致风景名胜区“统一管理”原则难以落实。
(四)机构形同虚设。
一是机构设置不规范。
机构名称、性质、职能、行政级别、隶属关系五花八门、各不相同,有的是行政编制,有的是事业编制,有的属于建设部门,有的与旅游局、旅游开发公司“几块牌子,一套班子”,既是行政管理和执法主体,又是企业经营主体,政企不分,权责不清,使管理机构不能从保护社会公共利益角度出发严格执法、公平执法,削弱了行政管理职能。
二是风景名胜区监管机构隶属于地方政府,在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巨大冲动面前难以独立行使监督管理权。
随着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开发利用风景名胜资源力度不断加大,有的地方政府把风景名胜区作为带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避开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直接(或由旅游部门出面)与景区经营单位签定经营合同或招商引资搞开发等违规行为时有发生。
三是从事资源管理和保护的专业干部、技术人员严重匮乏,不能适应景区管理专业化、技术化要求,导致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监督管理职能弱化。
(五)投入严重不足。
保护所需经费未能列入公共财政支出,风景名胜区中央财政和地方政府补助资金有限。
如云南省2009年仅有省财政下拨的经费300万元,2010年仅有中央财政下拨规划经费150万元。
各景区主要靠门票和服务设施经营收入维持工资支出和日常管理,难以实施严格保护及合理开发建设,加之风景名胜区多在经济不发达地区,只有靠向银行贷款进行景区维护和项目建设,负债经营。
一些地方政府还要向风景区要钱维持地方财政,更使风景区入不敷出。
(六)开发极不规范。
一是不规范、不合理的旅游地产,导致风景名胜区过度开发。
例如,“洱海天域”等项目,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中国青年报》报道:“洱海正遭受破坏性开发。
极目望去,到处是高耸林立的别墅群,这个世界级景点正日益变成富人的后花园。
”《经济参考报》也对洱海和抚仙湖旅游地产发展情况作了批评报道。
二是部分景区基础设施落后。
不少风景名胜区特别是省级风景名胜区由于景区面积大、景点分散、结构松散,开发所需投入较大,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基础设施落后,景区游道、污水处理设施、游客服务中心等不能满足资源保护和旅游发展需要,仍处于粗放开发阶段。
三是风景名胜资源综合开发不够,供给单一,以自然观光为主,参与性、趣味性、休闲型、度假型、民俗风情旅游产品缺乏,风景名胜区辐射带动作用小。
四是缺乏统一规划和有效协作,各自划地为界推销产品,缺乏涵盖较大区域的旅游环线,个别核心景区存在乱搭乱建,对历史遗存保护不力。
五是对风景名胜区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对一些景观介绍抄袭和杜撰痕迹过重,甚至有庸俗化倾向。
针对存在问题,特建议:(一)进一步提高认识。
大力宣传国家风景名胜区保护政策、资源保护重要意义和实行统一管理、规划开发建设的重要性。
把保护和开发作为领导干部培训的重要内容,不断提高领导干部和决策部门保护重要性认识,增强保护意识和管理能力。
(二)进一步健全法规。
建议定期开展《风景名胜区条例》专项执法检查,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
针对各类保护地交叉重叠、多头管理状况,建议开展保护地综合立法,尽快出台自然保护地法律,以立法促进理顺管理体制,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保护地分类体系和管理制度。
(三)进一步严格规划。
一是国家财政应安排专项经费,支持国家级和省级风景名胜区编制规划。
二是总体规划尚未完成的,依法限期完成,到期完不成者,依法依规问责相关领导。
三是严格执行规划,强化规划权威性。
未编制总体规划的,其旅游发展规划不得作为招商引资依据,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项目开发,对违反规划的行为,要进行严厉处罚。
(四)进一步加强管理。
建议由国家层面出台政策,使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直接隶属于省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省级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直接隶属于州市政府建设部门,管理人员列入公务员系列,确保其能独立、有效行使执法权。
风景名胜区与其他保护地重叠交叉的,应建立统一执法队伍,实行综合执法,对资源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和统一保护。
(五)进一步增加投入。
一是国家在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时,应综合考虑风景名胜区事业同经济、社会同步发展,从投资、信贷、税收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纳入相关规划中。
二是风景名胜区保护建设资金应列入国家和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明确国家、省、州市、县各级责任,加大风景名胜资源保护资金投入,使风景名胜区保护、建设和管理工作步入良性轨道。
三是充分整合风景科学科研部门和大专院校力量,加大风景名胜资源保护和开发研究人才培养力度,为风景名胜资源保护和开发提供人才及技术支撑。
来源:中国政协网出师表两汉:诸葛亮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