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复习

运动生理学复习
运动生理学复习

运动生理学

第一章运动的能量代谢

1、能量代谢:生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储存、释放、转移和利用。

2、ATP稳态:在氧气浓度较低或利用相对不足的条件下,细胞的ATP来源首先在磷酸激酶催化下迅速将CP的高能磷酸键转移至ADP,依赖糖的无氧酵解和有氧氧化及其他物质参加的三羧酸循环和电子传递链合成大量ATP。

CP + ADP→C(肌酸)+ATP

3、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人体通过摄入体内食物提供人体化学能的物质包括: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4、能源物质的消化与吸收

消化:是指食物中所含的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吸收:食物经消化后形成小分子物质,以及维生素、无机盐和水通过消化道黏膜上皮细胞等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

吸收部位:食物在口腔及食道内一般不被吸收,胃仅吸收酒精和少量水分,大肠主要吸收水分和盐类。小肠是重要的吸收部位,小肠具有食物停留时间长、内容物多为已消化的结构简单的可吸收物质、食物吸收面积达大、管壁血液、淋巴循环丰富等多方面的有利条件。

5、机体能量的利用

物质分解释放能量的最终去路包括:细胞合成代谢中储存化学能,肌肉收缩完成机械外功,转变为热能。

6、基础代谢

基础代谢是指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基础状态是指室温在20℃~25℃、清晨、空腹、清醒而又极其安静的状态。

7、急性运动中能量代谢的整合(P26-27)

8、能量代谢对慢性运动的适应(P27-28)

第二章肌肉活动

1、肌肉的物理特性:是指它的伸展性、弹性和黏滞性。

2、肌肉的生理特性:兴奋性、收缩性。

3、兴奋性:是指一切生命所具有的生理特性。

4、产生兴奋三个基本条件:一定刺激强度、持续一定作用时间和一定的强度——时间变化率。

5、阈值:通常把在一定刺激作用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下,引起组织细胞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6、兴奋的本质:组织细胞产生动作电位及其传导。

7、静息电位:膜内为负膜外为正的电位差。

8、动作电位:当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膜两侧电位的极性即发生暂时迅速的倒转。

9、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动作电位,习惯称为神经冲动,它具有以下特征:生理完整性、双向传导、不衰减和相对不疲劳性、绝缘性。

10、三联管:由每一横管和两侧的终池构成。

11、肌肉收缩的步骤:

12、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传递的机制

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的传递是通过化学递质乙酰胆碱和终版膜电位变化来实现的,具体情况如下:

(1)、当运动神经元兴奋时,神经冲动沿运动神经纤维传至周图末梢,并刺激接点前膜。接点前膜去极化使膜上的钙通道开放,使得细胞外液中的钙离子进入接点前膜,触发轴浆中

的囊泡向接点前膜的内侧靠近。

(2)囊泡与接点前膜融合,其中所含的乙酰胆碱被释放进入接点间隙,随后立即与接点后膜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引起接点后膜的钠离子和钾离子等离子的通透性,接点后膜除极化,形成终板点位。终板电位通过局部电流作用,使邻近肌细胞膜去极化而产生动作电位,实现了兴奋由神经传递给肌肉。

(3)由于接点间隙中和终板膜上有大量胆碱酯酶,在它的作用下每次冲动从轴突末梢释放的乙酰胆碱,能在很短时间(约2ms)被全部水解而失活从而维持神经——肌肉接头下次正常的传递功能。

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传递如下特点:1)化学传递。2)兴奋传递节律是1对1的,即每一次神经纤维的兴奋都可以引起一次肌肉细胞兴奋。3)单向传递。4)时间延搁。5)高敏感性,易受化学和其他环境因素变化的影响,易疲劳。

13、肌肉兴奋——收缩耦联

肌细胞兴奋过程是以膜的电位变化为特征,而肌细胞的收缩过程是以肌纤维机械变化为基础,它们有着不同的生理机制,肌肉收缩时必定存在某种中介过程把它们联系起来,这一中介过程称为肌肉的兴奋——收缩耦联。

肌肉的兴奋——收缩耦联至少包括三个主要步骤:1)电兴奋通过横管系统传向细胞深处;2)三联管结构处的信息传递;3)肌浆网中钙离子释放入胞浆以及钙离子由胞浆向肌浆网的再聚积。

14、肌肉的收缩与舒张过程:(1)当肌细胞兴奋动作电位引起肌浆钙离子的浓度升高时,钙离子与细肌丝上肌钙蛋白钙结合,引起肌钙蛋白分子构型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又传递给原肌丝球蛋白分子,使后者构型亦发生变化。(2)横桥与肌动蛋白结合形成肌动球蛋白。(3)当刺激中止后,终池膜对钙离子通透性降低,钙离子释放也中止。

16、肌肉的收缩形式与力学特征

肌肉的收缩的形式:缩短收缩、拉长收缩、等长收缩。

17、肌肉的收缩速度取决于ATP水解速度,收缩力量取决于活化的横桥数目。

18、人类肌纤维的类型:慢肌(红肌)、快肌(白肌)

快肌:收缩快、力量大、耐力差、易疲劳。

慢肌:收缩慢、力量小、耐力好、不易疲劳。

19、训练对肌纤维的影响:训练引起肌纤维组成的改变;训练对肌纤维形态和代谢的影响。第三章躯体运动的神经控制

1、神经:

神经元:

神经纤维:

神经细胞:

2、神经元的类型: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中间神经元。

3、神经纤维传导有以下特征:1)完整性2)绝缘性3)双向性4)相对不疲劳性。

5、神经冲动的传导有两种:局部电流方式传导、跳跃式传导。

6、突触分为三类:信息传递媒介物是神经递质的突触称为化学性突触;信息传递为局部电流的突触为电突触;在一个接点同时存在化学突触和电突触,则为混合性突触。

7、突触传递:化学突触传递、电突触传递。

8、受体:是指那些在细胞膜以及细胞浆与核中对特定生物活性物质识别并与之发生特异性结合,产生生物效应的特殊生物分子。

9、受体具有以下几个特征:饱和性、特异性、可逆性。

10、感受器:在人和动物的体表或组织内部存在着一些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化所形成的

刺激结构和装置。

11、适宜刺激:一般感受器通常只对某种特定形式的能量变化最敏感,这种形式的刺激就称为该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12、位觉:身体进行各种变速运动和重力不平衡时产生的感觉。

13、位觉产生机制:

重力及直线正负加速度运动的感受器是囊斑;

旋转加速度的感受器是半规管壶腹嵴。

14、前庭反应和前庭稳定性

过度刺激前庭感受器而引起机体各种前庭反应的程度,称为前庭功能稳定性

15、本体感觉:肌梭和腱器官是存在骨骼肌内的感受器。

16、脊髓反射:牵张反射、屈肌反射。

17、姿势反射:状态反射、翻正反射。

状态反射:头部空间位置的改变以及头部与躯干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时,将反射性地引起躯干和四肢肌肉紧张性的改变。

翻正反射:当人和动物处于不正常体位时,通过一系列协调运动将体位恢复常态的反射活动。

18、小脑的运动调节功能

小脑对调节肌紧张、维持姿态、协调和形成随意运动均起重要作用。

第四章运动与内分泌

1、激素的生理作用可概括为一下几个方面:1)调节三大营养物质及水盐代谢,参与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2)促进细胞分裂、分化,调控机体生长、发育、成熟和衰老过程;3)影响神经系统发育和活动,调节学习、记忆及行为活动;4)促进生殖系统发育成熟,影响生殖过程;5)调节机体造血过程;6)与神经系统密切配合,增强机体对伤害性刺激和环境激变的耐受力和适应力,参与机体的应激反应。

2、胰岛素的主要生理作用如下:对糖的作用、对脂肪代谢的作用、对蛋白质代谢的作用。第五章血液

1、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流体组织。

2、我国正常男性Hb浓度为120~160g/L,成年女性为110~150g/L。

3、血液的理化特性

颜色和比重、黏滞性、渗透压、血浆pH

4、血液的运输作用

氧的运输血液对气体的运输有两种:物理溶解、化学结合(主要)。

5、氧解离曲线的含义(P104):

6、影响氧解离曲线的因素(P105):

第六章呼吸

1、呼吸: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需要不断的从外界环境中摄取氧并排出二氧化碳,这种机体与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称呼吸。

2、胸内压:是指胸膜腔内的压力。意义:1)使得肺处于扩张状态,便于气体交换。2)促进静脉回流。

胸内压=肺内压—肺的弹性回缩力

3、肺活量:尽力吸气,再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量。

4、肺通气功能的评定:

1)肺总容量2)肺活量和时间肺活量3)每分最大通气量和每分最大随意通气量4)肺泡通气量

5、呼吸运动的调节

1)呼吸的反射调节2)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3)运动时呼吸变化的调节。

第七章血液循环

1、血液循环:是指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周而复始地、不间断地沿一个方向流动。

2心率:单位时间内收缩和舒张的频率。

3、最佳心率范围:只有当心率在120~180次/min时,心输出量才能维持在较高水平,使心输出量处于较高水平的这一心率范围,称最佳心率范围。

4、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搏出量、心率。

5、运动生理学将每搏出量达到峰值时的心率水平称为心博峰。

6、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1)心肌收缩力量2)体位改变3)骨骼肌的挤压作用4)呼吸运动

7、重力性休克:在较长时间剧烈运动结束时,如果骤然停止并站立不动,由于肌肉泵消失,加上重力作用,会使大量静脉血沉积于下肢的骨骼肌中,回心血量少,心输出量随之减少,动脉血压迅速下降,使脑部供血不足而出现晕厥,这种现象称为重力性休克。

8、心血管反射:1)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2)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

9、第四节运动训练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所有内容,p140~142)

第八章运动与免疫

1、“J”型曲线模式(p148~149)

2、“开窗户期”的理论(p149)

第九章酸碱平衡

1、肾小球过滤作用的动力是有效滤过压。

肾小球的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

2、滤过膜:是指肾小球毛细血管壁与肾小囊内层之间的组织结构,由内侧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层、中间的基底膜和外侧的肾小囊脏层上皮细胞层构成

3、酸性物质的来源

1)ATP水解2)6-磷酸葡萄糖和1-磷酸甘油的生成3)乳酸的生成4)不完全氧化和完全氧化。

第十章肌肉力量

1.身体素质:肌肉在其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能力,如力量、速度、耐力以及灵敏和柔韧等机能能力的统称.

2.肌肉力量:肌体神经肌肉系统在工作时可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

3.影响肌肉力量的生理学因素?

(1)肌源性因素①肌肉生理横断面积;②肌纤维类型;③肌肉初长度;④关节运动角度;

(2)神经源性因素;①中枢神经神经系统的兴奋状态;②运动中枢对肌肉活动的协调和控制能力;

(3)其他因素;①年龄;②性别;③激素;

4. 肌肉力量训练的生理学原则?

(1)超负荷原则;(2)专门化原则;(3)安排练习原则;

5.抗负荷练习是决定力量发展的关键因素。能重复的最高次数(以RM表示)是负荷逐渐增加的适宜标准。RM为1,代表此时的负荷重量只能被完成1次。1-5RM肌纤维增粗力量增大,适合举重和投掷运动。6-10RM肌纤维增粗力量速度提高,适合100M跑、跳跃等项目;10-15RM肌纤维增粗不明显,力量速度均增加,适合400-800米跑。30RM是肌肉毛细血管增多,耐力显著提高,适合长距离运动。

第十一章有氧工作能力

1.需氧量:是指人体为了维持某种活动所需要的氧气量。

2.摄氧量:机体摄取并被实际消耗或利用的氧量。

3.最大摄氧量: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长时间参加的长时间激烈运动中,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所能摄取的最大氧气量。可用绝对值和相对值两种方法来表示。绝对值L/民

4.影响最大摄氧量的因素

(1)心脏的泵血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影响最大摄氧量的主要机制是心脏的泵血功能此功能的大小又取决于心脏容积和心肌收缩力,根据Fink原理,摄氧量=心率X每搏输出量X 动静脉氧差

1.氧亏

概念:人体进入运动时,摄氧量随运动负荷的增加而增大,在运动初期运动所需要的氧和摄氧量之间出现差异。

2.运动后过量氧亏:运动后恢复期内,为了尝还运动中的氧亏,以及在运动后使处于高水平代谢的集体恢复到安静水平是消耗的氧气量。

(1)运动后过量氧耗的生理基础:在进行低强度的运动中,运动开始阶段由于摄氧量满足不了需氧量,此时由ATP,CP分解供能,并由此而形成了一部分氧亏。为了偿还运动中所欠下的氧亏,在恢复期机体并不能立即恢复到安静状态,而是逐渐恢复到安静时的水平。

3.乳酸阈与通气阈

乳酸阈(1.4-7.5mmoL/L,一般为4mmoL/L也称个体乳酸域):在递增负荷运动中,运动强度较小时,血乳酸浓度于安静值接近,随运动强度的增加,当运动强度超过某一负荷时乳酸浓度急剧上升的开始点。

(2)乳酸阈的生理机制:人体在运动中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大,运动肌肉的氧供应不足,使得一部分肌糖元在无氧条件下分解功能产生乳酸,肌乳酸有肌细胞扩散进入血液中,导致血乳酸浓度增高.与此同时,在运动中由于血液的重新分配,流入肝脏的血液减少,降低了肝脏对乳酸的消除能力,从而导致血乳酸浓度急剧堆积。

(3)通气阈:在递增负荷运动中,用肺通气变化的拐点来测定乳酸阈。

4.研究乳酸阈、通气阈的意义:

(1)评定有氧耐力;(2)制定有氧耐力的训练强度;(3)制定康复健身运动处方。

5.影响有氧耐力的因素:

(1)氧运输系统的功能;(2)骨骼肌的特征;(3)神经调节能力;(4)能量供应特点。6.有氧耐力的训练:(1)持续训练(乳酸阈训练法);(2)间歇训练;

7.PWC170是指心率在170次/min时的身体工作能力。

8.速度:人体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某种运动的能力。A反应速度.B.动作速度.C.周期性运动的位移速度。

(1)反应速度:指人体对各种刺激反应的快慢,如短跑运动员从听到发令到起动所需的时间。

(2)动作速度:指完成单个动作时间的长短。

(3)位移速度:指周期性运动中人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或通过一定距离所需要的时间。与肢体运动的幅度、频率、及协调性有关。以跑为例,跑的快慢主要取决于步长和步频两个变量。

9.速度素质的检测与评价的指标和方法:反应时测定、非乳酸能力测定以及短时间、高强的的快速运动等。

10.无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高低主要取决于肌肉内糖无氧酵解供能能力、缓冲乳酸的能力以及脑细胞对血液PH值变化的耐受能力。-----肌肉内糖无氧酵解能力主要取决于肌糖元含量

及其无氧酵解酶的活性,所以欲提高它必须提高后两者。

11.发展无氧耐力的训练:(1)最大乳酸训练;(2)耐乳酸能力训练;(3)缺氧训练;

第十三章平衡、灵敏与柔韧

1.平衡:是身体所处的一种姿态以及在运动或受到外力作用时能够自动调整并维持姿势的能力;

第十四章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的变化

2.赛前状态的生理变化主要有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内脏器官活动增强,物质代谢加强,体温升高。

3.准备活动:指在正式训练和比赛前为提高身体机能而进行的有组织、有目的、专门的身体练习。

4.极点:是运动中机能暂时紊乱的一种表现,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内脏器官的机能惰性大,每分吸氧量水平的提高不能适应肌肉活动对氧的需求,造成供氧不足,乳酸积累使血液PH 向酸性偏移。

5.第二次呼吸:极点出现后,如果依靠意志力和调整运动节奏继续运动,一些不良的生理反应便会逐渐减轻或消失,此时呼吸变得均匀自如,动作变得轻松有力,运动员能以较好的机能状态继续运动下去,这种状态称为第二次呼吸。

6.稳定状态:(1)真稳定状态:在进行中小强度的长时间运动时,当进行工作状态阶段结束后,机体所需要的氧可以得到满足,即吸氧量和需氧量保持动态平衡,这种状态称真稳定状态。(2)假稳定状态:在进行大强度、持续时间较长的运动时,当进入工作状态阶段结束后,机体的摄氧量已达到并稳定在最大摄氧量水平上,但仍不能满足机体对氧的需求,运动过程中氧亏不断增多的这种状态。

7.运动性疲劳:在运动过程中,当机体生理过程不能继续保持在特定水平上进行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的状态。

8.恢复过程是指人体在健身锻炼、运动训练和竞技比赛过程中及结束后,各项生理机能和能源物质逐渐恢复到运动前水平的变化过程。

9.恢复过程的阶段特点:(1)为运动中的恢复。在这一阶段运动时能源物质消耗占优势,体内能源物质逐渐减少,各器官系统功能逐渐下降。(2)为运动的恢复;在运动停止后消耗过程减少,恢复过程占优势,能源物质和器官系统的功能逐渐恢复到原来水平。(3)为超量恢复;在运动中消耗的能源物质在运动后一段时间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的这种现象为超量恢复。超量恢复保持一段时间后又回到原来水平。图14-3。

第十五章运动技能学习

1.记忆过程的四个阶段:感觉性记忆、第一级记忆、第二级记忆、第三级记忆。

2.一切随意运动严格地讲都是反射。其实,学习和掌握运动机能的过程,其本质就是建立运动条件反射的过程,其生理机制是以大脑皮层为运动基础建立的运动条件反射暂时性神经联系。

3.运动技能形成过程及发展:(1)发动认识阶段;(2)粗略掌握动作阶段;(3)改进提高阶段;(4)巩固与应用自如阶段。

4.水蒸气的饱和度或湿度,对散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蒸发。在任何时候都存在蒸发。

5.高原环境特点:低氧、低压、高辐射。

6.常用的指标是体重指数(BMI),即体重(kg)/身高的平方(m2).反映选材对象体重与身高的比例或身体的充实度。

第十八章肥胖与体重控制

1.标准体重(kg)=(身高(cm)-100)*0.9。或(身高(m))的平方*22。

2.BMI超过23(kg/m2)和25(kg/m2)分别定为超重和肥胖。

3.体适能:人体在应付日常工作之余,身体不会感到过度疲倦,还有余力享受休闲及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

(1)健康体适能;(2)竞技体适能;

4.运动处方:是根据参加活动者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和体适能水平以处方的形式确定其运动目的、运动形式、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运动频率和注意事项的系统化、个性化的运动方案。

5.青春性高血压:青春发育期后,心脏发育速度加快,血管发育处于相对落后状态,加之内分泌功能的影响,血压明显升高,一些人甚至处于相对落后状态。

体育学院运动生理学考试必考试题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必考) 1、简要说明血液的生理功能。 答:血液的生理功能有:⑴血液的运输功能,血液能够携带机体所需要的氧、蛋白质、糖、脂肪酸、维生素、水、电解质等,把它们运送到全身各部分的组织细胞,把体内产生的代谢产物CO2、尿素、肌酐等运送到肺、肾、皮肤和肠道等排出;⑵能够保持血液酸碱平衡,血液中有抗酸和抗碱的缓冲对,能对酸、碱物质进行中和,保持pH相对稳定;⑶能够调节体温,血液能大量吸收体内产生的热量,并运送到体表散发;⑷有防御和保护功能,血浆中有多种免疫物质,白细胞能对抗或消灭外来的细菌和毒素,血小板能防止损伤部位继续出血,对人体有保护作用。 2、试述肾的泌尿过程。 答:肾的泌尿过程比较复杂,它是在肾单位和集合管中进行的,包括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与排泄三个过程。 ⑴肾小球的滤过:循环血液流过肾小球毛细血管网时,除红细胞和大分子是的蛋白质外,血浆中的水和小分子溶质,包括少量较小分子量的血浆蛋白,都可滤入事囊腔内而形成滤液; ⑵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滤液在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时,99%的水被重吸收,葡萄糖全部被重吸收,电解质也大部分被重吸收,尿素等代谢尾产物仅小部分被重吸收或完全不被重吸收;⑶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与排泄:分泌是指管腔上皮细胞通过新陈代谢,将所产生的物质分泌到小管液的过程;排泄是指小管上皮细胞将血液中的某些物质直接排入小管液中的过程。 总之,肾小球滤过生成的滤液,经过重吸收和分泌与排泄处理后,就成了终尿,并排出体外。 3、为什么说运动技能形成是建立复杂的、连锁的、本体感受性的运动条件反射? 答:运动技能的形成与建立一般的条件反射不同,它是在本能和一般简单的运动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更复杂的运动条件反射。 ⑴参与形成运动条件反射活动的中枢是由许多个中枢,有视觉、听觉、皮肤感觉、内脏活动中枢与运动中枢联合进行的;⑵所有的运动技能都是成套的动作,动作之间有如连续的链条,前一个动作的结束是后一个动作的开始的刺激信号,使整套动作技能形成一连串的链锁性的运动条件反射;⑶在形成运动条件反射过程中,肌肉的传入冲动起着重要作用,这是条件刺激强化的因素,没有这种传入冲动条件刺激得不到强化,运动条件反射就不能形成。所以形成运动条件反射是建立复杂的、连锁的、本体感受性的运动条件反射。

体育研究生考试运动生理复习重点.

研究生考试运动生理复习重点 绪论 一. 必背概念 新陈代谢、兴奋性、应激性、适应性、体液调节 二. 当前生理学的几个研究热点 (热点即考点) 最大摄氧量、个体乳酸阈、运动性疲劳、骨骼肌、高原训练(重点中的重点) 第一章骨骼肌机能 一. 必背概念 动作电位、静息电位、“全或无”现象、兴奋-收缩耦联、阈强度、运动单位募集、肌电、几个收缩 二. 重点问题 1. 肌纤维的兴奋-收缩耦联过程. 2. 骨骼肌的几种收缩形式及实践中的应用. 3. 肌纤维的分类与生理生化特征及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 (第六节,必背) 4. 肌电的应用(了解)熊开宇老师在研究生课中讲过,还可以与后面的生理指标的运用结合 第二章血液 一. 必背概念 红细胞压积(比容、内环境、碱储备、渗透压、等渗溶液、假性贫血、运动员血液

二. 重点问题 1. 血液的作用,防止简答出现意外题 2. 血红蛋白在实践中的应用。A 机能评定 B 运动选材 C 监控运动量 第三章循环机能 一. 必背概念 心动周期、心率、心输出量、射血分数、心指数、心电图、动脉脉搏、心力储备、血压、减压反射、窦性心动徐缓、基础心率、减压反射、窦性心动徐缓、脉搏、运动性心脏肥大、 二. 重点问题 1. 心肌细胞和骨骼肌细胞收缩的不同特点。 2心输出量的影响因素? 3. 静脉回心血量响因素? 4. 动脉血压的影的影响因素? 5. 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A 肌肉运动时血液循环的变化 B 长期的运动训练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6. 脉搏(心率)和血压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可出综合题) 第四章呼吸机能 一. 必背概念 胸内压、肺通气量、肺泡通气量、肺活量、时间肺活量、最大通气量、通气/血流比值、氧解离曲线、氧脉搏、血氧饱和度、氧利用率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 人体生理学:是生命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医学科学的重要基础理论学科。 2、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分支,是专门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过程的科学,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学科。 3、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自我更新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它包括同化和异化过程。 4、兴奋性:是在生物体内可兴奋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性。 5、应激性:是机体或一切活体组织对周围环境变化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6:适应性:是生物体所具有的这种适应环境的能力。 7生理负荷:是指机体内部器官和系统在发挥本身所具有的生物学功能,保持一定生理机能活动水平的过程中,为克服各种加载的内、外阻力(负荷)所做生理“功” 8、糖酵解:指糖在人体组织中,不需耗氧而分解成乳酸;或是在人体缺氧或供氧不足的情况下,糖仍能经过一定的化学变化,分解成乳酸,并释放出一部分能量的过程,该过程因与酵母菌生醇发酵的过程基本相似故称为糖酵解(一系列酶促反应的过程)。 9、超量恢复:运动时消耗的能源物质及各器官系统机能状态在这段时间内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超

量恢复”。其保持一段时间后又回到原来水平。 10、牵张反射:有当骨骼肌受到牵拉时会产生反射性收缩,这种反射称为牵张反射 11、运动单位:是一个@-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肌纤维所组成的最基本的肌肉收缩单位(运动性单位、紧张性运动单位) 12、肌丝滑行学说的过程:肌肉的缩短是由于肌小节中细肌丝在粗肌丝之间滑行造成的.即当肌肉收缩时,由z线发出的细肌丝在某种力量的作用下向A带中央滑动,结果相邻的各z线互相靠近,肌小节的长度变短,从而导致肌原纤维以至整条肌纤维和整块肌肉的缩短. 13、动作电位与静息电位产生原因:静息电位是K离子由细胞内向细胞外流,造成内负外正,这是基础,当K离子的静移动两等于零时,其电位差值就稳定在一定的水平,这就是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由于Na离子在细胞外的浓度比细胞内高的多,所以他一般向内扩散,但他由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控制,安静时关闭,受刺激时,通道激活钠离子内流,造成内正外负,出现电位变化,形成峰电位上升支,最后达到一个平衡点时,钠离子平衡电位。。 14、骨骼肌的收缩形式:动力性收缩(等动收缩、离心收缩、向心收缩)静力性收缩(等长收缩)。向心收缩:肌肉收缩时,长度缩短的收缩。向心收缩时肌肉长度缩短、起止点相互靠近,因而引起身体运动。离心收缩是肌肉在收缩产生张力的同时被拉长的收缩。 15、绝对力量与相对力量:一个人所能举起的最大重量为该人的绝对力量。相对力量=绝对力量/体重。

运动生理学题库

09运动生理学 一,名解 心力储备基础代谢疲劳进入工作状态最大摄氧量红细胞比容 有氧耐力氧脉搏条件反射最大摄氧量摄血分数等张收缩 乳酸阈超量恢复肺通气量 二.填空 心肌的生理特性有——,——,——和—— 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有——,——。 呼吸过程包括——,——,,—— 尿液的生成过程包括——,——,——三个阶段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过程包括——,——,——,——,—— 运动效果评价的“三态”是指——,——,——、 根据摄氧量和需氧量的关系,将稳定状态分为——,—— 疲劳产生的原因有——,——,——,——,—— 红细胞的主要机能有——。—— 牵张反射包括——,—— 运动技能的形成就是建立——,——,——的运动条件反射 反应速度的指标是——。投掷标枪时。器械出手的速度是——速度 内分泌细胞分泌的特异性生物活性物质称为—— 消化与吸收的主要器官是—— 减压反射是一种——反馈调节,它的生理意义在于—— 按照能量代谢的特点,可将耐力分为——,——、 肾脏具有保持——和维持——平衡的作用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有——,—— 骨骼肌的生理特性有——,—— 速度素质包括——,——,——、 本体感受器包括——,—— 视调节主要包括——,—— 运动性心脏增大有——增大为主和——增大为主两种 体温升高使氧离曲线——移,PH值升高——移 通常根据——和——关系判断真假两种稳定状态 血浆的渗透压包括——,—— 正常成年人的动脉收缩压为——,舒张压为—— 外呼吸包括——,—— 肾上腺髓质分泌的主要激素有——,—— 支配心脏活动的神经有——,—— 三判断= 前负荷越大,肌肉的初长度越长,故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力量越大 心肌不发生强直收缩的原因是其绝对不应期特别长 构成人体心脏的所以心肌细胞均具有自动节律性 在长期运动训练的影响下,运动员安静时的心肌收缩力量,每博输出量和心输出量均有所增加 心率可反应运动强度,运动员对运动负荷的适应能力和疲劳程度 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越高,血液运输氧气的能力就越强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10994

绪论 1、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有哪几个 (1)新陈代谢;(2)应激性;(3)适应性;(4)兴奋性;(5)生殖。 2、人本内的调节作用有哪几种 (1)神经调节;(2)体液调节;(3)自身调节。 3、调节是指机体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实现体内活动的适应性调整,使机体内部以及机体与 环境之间达到动态平衡的生理过程。在不同的事与环境或运动条件刺激下,细胞或机体的内部代谢和外部表现所发生的暂时性、应答性功能变化,称为反应。长期系统的运动训练可使机体的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发生适应性改变,称为适应。在机体内进行各种生理功能的调节时,被调节的器官向调节系统发送变化让人信息,而调节系统又可以通过回路对调节器官的功能状态施加影响,改变其调节的强度,这种调节方式称为反馈。在调控系统中,干扰信息可以直接通过受控装置作用于控制部分,引起输出效应发生变化预测干扰、防止干扰,具有前瞻性的调节特点,称为前馈。 第一章 1、生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储存、释放、转移和利用、称为能量代谢。 2、基础代谢是指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称为基础代谢率。 3、骨肉活动时能量的来源:ATP、糖类、脂肪、蛋白质。其中直接来源是:ATP,间接来源 是:糖类、脂肪、蛋白质,而:糖类是机体最主要、来源最经济,供能又快速的能源物质。 4、能量代谢对急性运动的反应是什么 (1)急性运动时的无氧代谢;(2)急性运动时的有氧代谢;(3)急性运动中能代谢的整合。 5、简述急性运动中能量代谢的整合。 大强度运动中各能量代谢系统对能量供应的参与并非以顺序出现,而是相互整合、协调,共同满足体力活动的基本器官肌肉对能量的需求。一般来讲,依运动模式、运动持续时间和强度不同,3种供能系统都参与能量供应,只不过各自在总体能量供应中所占的比例不同。 6、三个供能系统:(1)有氧氧化供能系统;(2)磷酸原供能系统(ATP—CP供能系统);(3) 糖酵解供能系统。 第二章 1、兴奋是指神经、腺体、肌肉等可兴奋组织受刺激后产生生物电反应的过程,以及由相对 静止转为活动状态或活动由弱变强的表现。兴奋性是指组织细胞接受刺激具有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肌肉在刺激作用下具有产生兴奋的特性)。动作电位是指,当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膜两侧电位的极性即发生暂时迅速的倒转(内正外负)。 2、刺激引起兴奋应具备哪些条件 (1)一定的刺激强度;(2)持续一定的作用时间;(3)一定的强度——时间变化率。 3、依肌肉收缩的张力和长度变化,肌肉收缩的形式可分为哪三类各类概念体育实践中的应 用(举例)。 (1)缩短收缩(向心收缩):指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张力大于外加的阻力时同,肌肉缩短,并牵引杠杆做相向运动的一种收缩形式。如:前臂弯举、高抬腿跑、挥臂扣球等练习;(2)拉长收缩(离心收缩):指当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张力小于外力时,肌肉积极收缩但被拉长的收缩形式。如:跑步时支撑腿后蹬前的屈髋、屈膝等,使臀大肌、股四头肌等被预先拉长,为后蹬时的伸髋、伸膝发挥更大的肌肉力量创造了条件;(3)等长收缩:当肌肉收缩生的张力等于外力时,肌肉积极收缩,但长度不变。如:一些静力性运

运动生理学总复习

名词:运动生理学:是从人体运动的角度研究在体育运动的影响下技能活动变化规律的科学,在实验基础研究人体对记性运动的反应和长期运动训练的适应所引起的机体结构和机能变化的规律. 兴奋:兴奋性、反应与适应性、★兴奋:是指组织细胞接受刺激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 兴奋性:指组织细胞在受刺激时具有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或特性。 反应:生物体生活在一定的外界环境中,当环境发生变化时,细胞、组织或机体内部的新陈代谢及外部的表现都将发生相应的改变,这种改变称为反应。 适应性:长期系统的运动训练可以使集体的结构、功能、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发生适应性改变。 反馈: 在机体内进行各种生理功能的调节时,被调节的器官向调节系统发送变化的信息,而调节系统又可以通过回路对调节器官的功能状态施加影响,改变其调节的强度,这种调节方式称为反馈 2.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新陈代谢、兴奋性,应激性,适应性和生殖。 3.人体生理机能是如何调节的?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生物节律 4.人体生理机能调节的控制是如何实现的?通过非自动控制系统、反馈控制系统、前馈控制系统 5.运动生理学的先锋(即被誉为“运动生理学之父”的科学家)是谁?阿奇博尔德·希尔 1.名词:基础代谢:指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能量节省化:当机体在同等负荷运动下能够达到更大的功率输出或更高的摄氧量水平,表明机体的运动节省化程度提高 2.人体运动的能量来源:直接能源:A TP、间接能源:糖、脂肪、蛋白质 3.三大供能系统及与运动能力的关系。 4.能量供应对运动的反应和适应。 (1)、能量代谢对急性运动时的反应:运动开始时,能量主要来源于A TP-CP的分解。如果大强度运动持续,随后动用糖的酵解,此时产生大量乳酸,易致运动性疲劳。如果运动持续,强度降低时,机体将以三大物质的氧化分解供能为主。(2)、急性运动中能量代谢的整合:运动中各能量代谢系统的参与并非顺序出现,而是相互整合,协调,共同满足运动时对能量的需求。 (3)、能量代谢对慢性(长期)运动的适应 *长期运动可增加能量代谢相关酶的活性,使运动时神经、激素的调节更加敏感搞笑,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更加协调,同时加速能量物质以及各代谢调节系统的恢复,促进疲劳的消除。由此,运动能量提高。 *长期运动还可使能量利用节省化,即完成同样负荷的运动消耗的能量减少,从而提高运动能力 1、兴奋?兴奋性?见另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后将在细胞膜两侧发生一次可传播的电位变化 向心收缩、等长收缩、离心收缩?①缩短收缩(向心收缩):指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张力大于外加的阻力同时,肌肉

2018年自考运动生理学试题及答案

2018年自考运动生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 名词解释 1运动生理学 2新陈代谢 3运动单位 4疲劳 5兴奋 6膜电位 7动作电位 8体液 9人体内环境 10红细胞比容 一. 填空 1.可兴奋组织包括( )( )( )。 2.肌肉具有( )和( )生理等特性。 3.引起兴奋的刺激条件有:( ),( )和( )。 4.单收缩包括三个时期:( ),( )和( )。 5.慢肌属于( )型肌纤维,收缩( )能( );快肌属于( )型肌纤维,收缩( ),但易( )。 6 较大强度运动时()纤维首先被动员。 7.要使组织兴奋,刺激必须达到一定( )。 8.体液由于存在部位不同,分为( )和( )。

9.血液总量约占人体体重的( )。 10.血液的有形成分包括( ),( )和( )。 11.血液的渗透压分为( )和( )。 12.正常人血红蛋白值男子为( );女子为( )。 三.是非判断 1.阈刺激小,表示组织的兴奋性高;相反,则低。( ) 2.无论刺激强度多大,要引起组织兴奋,必须有足够的作用时间。( ) 3.神经肌肉接点可以认为是突触的一种,可将冲动由神经传递给肌肉。( ) 4.在正常机体中,骨骼肌的收缩以单收缩形式为多见。( ) 5.有髓鞘神经纤维传导速度快,是因为有郎化结使兴奋呈跳跃传导的原故。() 6.ATP是肌肉收缩的直接能量来源。() 7.血液属于细胞外液。( ) 8.粘滞性对于血液流动速度和血压都有影响。( ) 9.血浆胶体渗透压比晶体渗透压大。( ) 11.内环境的稳定是指血液理化因素的恒定。( ) 12.血液是属于结缔组织的一种。( ) 四选择题 1.粗微丝由()构成,细微丝主要由()构成。 A肌凝蛋白B肌纤蛋白C肌质蛋白

运动生理学考试重点(海师)

绪论 一、生命活动基本特征: (一)新陈代谢。 (二)兴奋性。 (三)生殖。 二、“反应”的定义:机体或细胞受到刺激后所发生的功能活动的变化,称为反应。 三、“兴奋”的定义:生物体的器官、组织或细胞受到刺激后产生的动作电位,称 为 兴奋。 四、“兴奋性”的定义:生物体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称为兴奋性。 五、“内环境”的定义:细胞外液是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又称内环境。 六、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 (一)神经调节。 (二)体液调节。 (三)自生调节。 第一章:肌肉活动 一、“静息电位”的定义: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 差。 二、“动作电位”的定义:动作电位是指细胞受到刺激而兴奋时,细胞膜在原来静 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的一次迅速、短暂、可向周围扩布 的电位波动。 三、肌肉三种收缩形式的比较:

四、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 (一)张力--速度关系:当前负荷不变,改变后负荷时,张力与速度成反比关系。(二)长度--张力关系:初长度过长和过短都会使张力减小,只有达到最适初长度, 张力才最大。 五、人类肌纤维的类型及比较:

第二章:能量代谢 一、合成ATP的三种途径及比较: 二、“基础代谢”的定义:基础代谢是指人体在清晨极其安静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三、“基础代谢率”的定义: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称为基础代谢率。 第三章: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 一、“前庭器官”的定义:前庭器官是人体对自身姿势、运动状态及空间位置感知 的感受器,对保持身体平衡起重要作用。 二、“前庭反应”的定义:当人体前庭感受器受到过度刺激时,反射性的引起骨骼 肌紧张性的改变以及自主功能的反应,这些反应称为前 庭反应。 三、“前庭稳定性”的定义:过度刺激前庭感受器而引起机体各种前庭反应的程度, 称为前庭稳定性。 四、“牵张反射”的定义:在脊髓完整的情况下,一块骨骼肌如受到外力牵拉使其 伸长时,引起受牵拉肌肉反射性缩短,该反射称为牵张 反射。(包括:腱反射、肌紧张) 五、“状态反射”的定义:头部空间位置改变时反射性地引起四肢肌张力重新调整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Word版

绪论 1、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有哪几个? (1)新陈代谢;(2)应激性;(3)适应性;(4)兴奋性;(5)生殖。 2、人本内的调节作用有哪几种? (1)神经调节;(2)体液调节;(3)自身调节。 3、调节是指机体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实现体内活动的适应性调整,使机体内部以及机体与 环境之间达到动态平衡的生理过程。在不同的事与环境或运动条件刺激下,细胞或机体的内部代谢和外部表现所发生的暂时性、应答性功能变化,称为反应。长期系统的运动训练可使机体的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发生适应性改变,称为适应。在机体内进行各种生理功能的调节时,被调节的器官向调节系统发送变化让人信息,而调节系统又可以通过回路对调节器官的功能状态施加影响,改变其调节的强度,这种调节方式称为反馈。在调控系统中,干扰信息可以直接通过受控装置作用于控制部分,引起输出效应发生变化预测干扰、防止干扰,具有前瞻性的调节特点,称为前馈。 第一章 1、生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储存、释放、转移和利用、称为能量代谢。 2、基础代谢是指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称为基础代谢率。 3、骨肉活动时能量的来源:ATP、糖类、脂肪、蛋白质。其中直接来源是:ATP,间接来源 是:糖类、脂肪、蛋白质,而:糖类是机体最主要、来源最经济,供能又快速的能源物质。 4、能量代谢对急性运动的反应是什么? (1)急性运动时的无氧代谢;(2)急性运动时的有氧代谢;(3)急性运动中能代谢的整合。 5、简述急性运动中能量代谢的整合。 大强度运动中各能量代谢系统对能量供应的参与并非以顺序出现,而是相互整合、协调,共同满足体力活动的基本器官肌肉对能量的需求。一般来讲,依运动模式、运动持续时间和强度不同,3种供能系统都参与能量供应,只不过各自在总体能量供应中所占的比例不同。 6、三个供能系统:(1)有氧氧化供能系统;(2)磷酸原供能系统(ATP—CP供能系统);(3) 糖酵解供能系统。 第二章 1、兴奋是指神经、腺体、肌肉等可兴奋组织受刺激后产生生物电反应的过程,以及由相对 静止转为活动状态或活动由弱变强的表现。兴奋性是指组织细胞接受刺激具有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肌肉在刺激作用下具有产生兴奋的特性)。动作电位是指,当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膜两侧电位的极性即发生暂时迅速的倒转(内正外负)。 2、刺激引起兴奋应具备哪些条件? (1)一定的刺激强度;(2)持续一定的作用时间;(3)一定的强度——时间变化率。 3、依肌肉收缩的张力和长度变化,肌肉收缩的形式可分为哪三类?各类概念?体育实践中 的应用(举例)。 (1)缩短收缩(向心收缩):指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张力大于外加的阻力时同,肌肉缩短,并牵引杠杆做相向运动的一种收缩形式。如:前臂弯举、高抬腿跑、挥臂扣球等练习;(2)拉长收缩(离心收缩):指当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张力小于外力时,肌肉积极收缩但被拉长的收缩形式。如:跑步时支撑腿后蹬前的屈髋、屈膝等,使臀大肌、股四头肌等被预先拉长,为后蹬时的伸髋、伸膝发挥更大的肌肉力量创造了条件;(3)等长收缩:当肌肉收缩生的张力等于外力时,肌肉积极收缩,但长度不变。如:一些静力性运动。

浙江2020年10月自考运动生理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浙江省201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运动生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0486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 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30分) 1.刺激强度低于阈值的刺激,可引起( )。 A.动作电位 B.静息电位 C.局部电位 D.阈电位 2.不同的肌肉收缩方式中,产生肌力最大的是( )。 A.拉长收缩 B.缩短收缩 C.等长收缩 D.单收缩 3.血浆蛋白中,数量最多的蛋白是( )。 A.白蛋白 B.球蛋白 C.纤维蛋白 D.血红蛋白 4.下列各部分中,氧分压最高的是( )。 A.肺泡气 B.静脉血 C.动脉血 D.组织 5.男子最大吸氧量的峰值出现在( )。 A.15-17岁 B.18-20岁 C.20岁之后 D.15岁之前 6.主导整个心脏兴奋和跳动的正常部位是( )。 A.窦房结 B.房室交界 C.房室束 D.浦肯野纤维 7.心肌不产生强直收缩的原因是( )。 A.心肌细胞有自动节律性 B.心肌细胞之间有闰盘 C.心肌细胞有效不应期长 D.心肌细胞不受神经支配 8.最重要、最经济及快速的能源物质是( )。 A.糖 B.脂肪 C.蛋白质 D.维生素 9.对滤液重吸收最多的部位是( )。 A.近球小管 B.髓袢 C.远球小管 D.集合管 10.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直接能量来源是( )。 1

A.糖 B.脂肪 C.蛋白质 D.A TP 11.跳水运动中的转体动作,其反射的基础是( )。 A.牵张反射 B.翻正反射 C.旋转运动反射 D.状态反射 12.用引体向上动作训练上肢肌肉力量,该练习是( )。 A.等张练习 B.等长练习 C.等动练习 D.离心练习 13.人体中的绝大部分钙,存在的部位是( )。 A.肌肉 B.肝 C.血液 D.骨骼 14.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比毛细血管壁大( )。 A.10倍 B.15倍 C.20倍 D.25倍 15.比赛前由于兴奋过度进而引起超限抑制,此状态为( )。 A.准备状态 B.起赛热症 C.起赛冷淡 D.非稳定状态 二、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每小题1分,共 15分) 16.通常情况下,伸肌的时值比屈肌的时值短。( ) 17.动作电位的成因是刺激对膜的去极化作用。( ) 18.神经肌肉接头处,神经末梢保持原有的髓鞘。( ) 19.肌钙蛋白和原肌球蛋白是肌丝中的调节蛋白。( ) 20.快、慢肌之间在收缩速度和力量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 21.ABO血型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物质的类型。( ) 22.营养物质在消化管的各段中都可以被吸收。( ) 23.头面部感觉冲动投射到大脑皮质呈左右交叉。( ) 24.血红蛋白和一氧化碳的亲合力是氧气的210倍。( ) 25.人体的肌糖原是糖原贮备的最大部分。( ) 26.肾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方面起重要作用。( ) 27.视觉冲动传到大脑的过程中是左右交叉的。( ) 28.中间神经元在脊髓组成中属于白质部分。( ) 29.激素在对组织细胞的作用中,仅仅起化学信使作用。( ) 30.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即功率。( ) 2

13体31运动生理学复习

运动生理学 一、名词解释 1、状态反射:头部空间位置改变时反射的引起四肢肌力重新调整的一种反射活动 2、吸收:食物中的某些成分或消化后产物通过上皮细胞进入血液或淋巴液的过程。3、激素:分泌腺和分泌细胞分泌的具有高活性的有机物质 4、最大摄氧量: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参加的长时间激烈运动中,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所能摄取的最大氧气量称为最大摄氧量。 5、超量恢复:运动中消耗的能源物质在运动后一段时间不仅恢复到原来的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 6、乳酸阈:在递增负荷运动中,运动强度较小时,血乳酸浓度与安静值接近,随运动强度的增加,乳酸浓度逐渐增加,当运动强度超过某一负荷时乳酸浓度急剧上升的开始点称为乳酸阀。 7、碱贮备:每100ml血浆的碳酸氢钠的含量。 8、心指数:以每平方米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 9、排泄:是指机体将代产物,多余的水分和盐类以及进入体的异物经过血液循环由排泄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 10、运动性疲劳:运动过程中,当机体生理过程不能继续保持在特定水平上进行进行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时,称之为运动性疲劳。 11、潮气量:每一呼吸周期中,吸入或呼出的气量。 12、视力:眼分辨物体细微结构的最大能力,也就是分辨两点之间最小距离的能力 13、分泌系统:是体分泌腺和分散存在某些组织器官中分泌细胞组成的一个体信息传递系统。 14、运动后过量氧耗:运动后恢复期超过安静状态耗氧水平的额外耗氧量。 15、氧亏:人体进入运动时,摄氧量随运动负荷的增加而增大,在运动初期运动所需要的氧和摄氧量之间的差异。 16、食物的热价:每单位重量(每克)食物完全氧化时所释放的热量。 17、有氧耐力:人体长时间进行以有氧代功能为主的运动能力。 18、稳定状态:运动时当进入工作状态阶段结束后,人体的机能活动在一段时间保持在一

运动生理学考研知识点汇总

运动生理学 1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一个分支,是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或是在长期系统的体育锻炼的影响下,人体机能的变化规律及机制,并应用这些规律指导人们合理地从事体育锻炼和科学地进行体育教学或运动训练的一门科学。学习运动生理学的任务:(1)了解人体整体及器官系统的功能及正常人体功能活动的基本规律,掌握实现这些功能的机制;(2)掌握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和长期系统的锻炼下,人体生理功能活动所产生的反应(运动反应)和适应(运动适应)变化及规律;(3)掌握体育锻炼的基本生理学原理,以及形成和发展运动技能的生理学规律,为科学地从事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提供指导。 研究对象:人体,确切说是在运动过程或长期系统体育锻炼影响下的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活动。研究目的:为大众健身锻炼、学校体育教学和竞技运动训练提供科学指导。 2人体功能的活动的调节机制:(1)神经调节: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产生的应答性反应。特点:迅速、短暂、局限。(2)体液调节:通过人体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各种激素来对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重要功能进行调节。特点:缓慢、持久、广泛。(3)自身调节:器官、组织和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对体内外环境的变化产生的适应性反应。特点:调节幅度小、不灵活,但有意义。 3肌肉的收缩过程:(1)兴奋—收缩耦联:指以肌细胞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的中介过程。Ca2+是兴奋—收缩耦联的关键因子(媒介物)。 (2)横桥运动引起肌丝滑行(3) 收缩肌肉的舒张 肌肉的缩短:是由于肌小节中细肌 丝在粗肌丝之间滑行造成的。 肌肉的收缩:由运动神经以冲动形 式传来的刺激引起的。 4肌肉的收缩的形式:(1)缩短收 缩(向心收缩):指肌肉收缩所产 生的张力大于外加的阻力时,肌肉 缩短,并牵引骨杠杆做相向运动的 一种收缩形式。特点:肌肉长度缩 短,肌肉起止点靠近,骨杠杆发生 位移,负荷移动方向与肌肉用力方 向一致,肌肉做正功。(屈肘、高 抬腿跑、挥臂扣球);(2)拉长收 缩(离心收缩):指肌肉积极收缩 所产生的张力仍小于外力,肌肉被 拉长的一种收缩形式。特点:肌肉 积极收缩但仍然被拉长,肌肉起止 点远离,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方向 与阻力方向相反,肌肉做负功。(跑 步时支撑腿后蹬前的屈髋、屈膝 等)(3)等长收缩(静力收缩): 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等于外力。特 点:肌肉积极收缩但长度不变,骨 杠杆未发生位移,肌肉没有做外 功。 5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1)张力 与速度的关系:在一定的范围内, 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和速度大致 呈反比关系:当后负荷增加到某一 数值时,张力可达到最大,但收缩 速度为零,肌肉只能作等长收缩; 当后负荷为零时,张力在理论上为 零,肌肉收缩速度达到最大。(2) 长度与张力关系:肌肉收缩前就加 在肌肉上的负荷是前负荷。前负荷 使肌肉收缩前即处于被拉长状态, 从而改变肌肉收缩的处长度。逐渐 增大肌肉收缩的初长度,肌肉收缩 时产生的张力也逐渐增加;当初长 度继续增加到某一数值时,张力可 达到最大;此后,再继续增加肌肉 收缩的初长度,张力反而减小,收 缩效果亦减弱。 5快肌纤维(FT,或??型)肌浆 网较发达,反应速度快,收缩力教 大,无氧氧化酶活性高,无氧代谢 能力强,但易疲劳;慢肌纤维(ST, 或?型)线粒体数量多且直径大, 毛细血管分布比较丰富,且肌红蛋 白较多,甘油三酯含量较高,有氧 氧化酶活性高,有氧氧化能力强, 可持续长时间运动。 6呼吸: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 与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称为呼吸。 (1)外呼吸:指外界环境与血液 在肺部实现的气体交换。包括肺通 气(肺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和 肺换气(肺泡与肺毛细血管之间的 气体交换)。(2)气体运输:气体 在血液中的运输。(3)内呼吸:指 血液与组织细胞间的气体交换。 7呼吸的形式:(1)腹式呼吸是以 膈肌收缩活动为主的呼吸运动。如 支撑悬垂、倒立(2)胸式呼吸是 以肋间外肌收缩活动为主的呼吸 运动。如仰卧起坐、直角支撑(3) 混合式呼吸。 8肺通气功能的指标:(1)肺活量: 指最大吸气后尽力所能呼出的最 大气量,反映了一次通气的最大能 力,是最常用的测定肺通气机能的 指标之一。(2)时间肺活量:指在 最大吸气之后,尽力以最快的速度 呼气。是一个评价肺通气功能较好 的动态指标,它不仅反映肺活量的 大小,而且还能反映肺的弹性是否 降低、气道是否狭窄、呼吸阻力是 否增加等情况。(3)每分通气量: 每分钟吸入或呼出的气体总量,等 于潮气量与每分钟呼吸频率的乘 积。反映一分钟通气的能力,不仅 是反映容量,而且也反映通气速 度。(4)最大通气量:是每分钟所 能吸入或呼出的最大气量。是检查 肺通气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5)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大全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大全(1) 绪论 1、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有哪几个? (1)新陈代谢;(2)应激性;(3)适应性;(4)兴奋性;(5)生殖。 2、人本内的调节作用有哪几种? (1)神经调节;(2)体液调节;(3)自身调节。 3、调节是指机体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实现体内活动的适应性调整,使机体内部以及机体与 环境之间达到动态平衡的生理过程。在不同的事与环境或运动条件刺激下,细胞或机体的内部代谢和外部表现所发生的暂时性、应答性功能变化,称为反应。长期系统的运动训练可使机体的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发生适应性改变,称为适应。在机体内进行各种生理功能的调节时,被调节的器官向调节系统发送变化让人信息,而调节系统又可以通过回路对调节器官的功能状态施加影响,改变其调节的强度,这种调节方式称为反馈。在调控系统中,干扰信息可以直接通过受控装置作用于控制部分,引起输出效应发生变化预测干扰、防止干扰,具有前瞻性的调节特点,称为前馈。 第一章节 1、生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储存、释放、转移和利用、称为能量代谢。 2、基础代谢是指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称为基础代谢率。 3、骨肉活动时能量的来源:ATP、糖类、脂肪、蛋白质。其中直接来源是:ATP,间接来 源是:糖类、脂肪、蛋白质,而:糖类是机体最主要、来源最经济,供能又快速的能源物质。

4、能量代谢对急性运动的反应有哪些? (1)急性运动时的无氧代谢;(2)急性运动时的有氧代谢;(3)急性运动中能代谢的整合。 5、简述急性运动中能量代谢的整合。 大强度运动中各能量代谢系统对能量供应的参与并非以顺序出现,而是相互整合、协调,共同满足体力活动的基本器官肌肉对能量的需求。一般来讲,依运动模式、运动持续时间和强度不同,3种供能系统都参与能量供应,只不过各自在总体能量供应中所占的比例不同。 6、三个供能系统有:(1)有氧氧化供能系统;(2)磷酸原供能系统(ATP—CP供能系统); (3)糖酵解供能系统。 第二章节 1、兴奋是指神经、腺体、肌肉等可兴奋组织受刺激后产生生物电反应的过程,以及由相对 静止转为活动状态或活动由弱变强的表现。兴奋性是指组织细胞接受刺激具有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肌肉在刺激作用下具有产生兴奋的特性)。动作电位是指,当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膜两侧电位的极性即发生暂时迅速的倒转(内正外负)。 2、刺激引起兴奋应具备哪些条件? (1)一定的刺激强度;(2)持续一定的作用时间;(3)一定的强度——时间变化率。 3、依肌肉收缩的张力和长度变化,肌肉收缩的形式可分为哪三类?各类概念?体育实践中 的应用(举例)。 (1)缩短收缩(向心收缩):指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张力大于外加的阻力时同,肌肉缩短,并牵引杠杆做相向运动的一种收缩形式。如:前臂弯举、高抬腿跑、挥臂扣球等

运动生理学考研真题题库

各校《运动生理学》考研专业课真题选编广州体育学院200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试题 (请考生将全部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考试科目:运动生理学 一填空选择 1 若增加外液中的Na浓度,可导致静息电位?;动作电位? 2 正反馈的作用是使? 3 机体处于寒冷环境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是由于? 4 胰岛素的生理作用有? 5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是使突触后膜出现 6 前庭器官的敏感度高对旋转、滚翻等运动能力的影响是 减弱轻度增强大为增强无规律 7 囊斑的适宜刺激是 8 肾小球滤过作用决定于 9胸内压在整个呼吸过程中通常都?大于还是小于大气压 10 心肌不发生强直收缩的原因是 11 机体产生热适应时其生理反应的结果是:产热?散热? 12 在水中游泳,若停留时间太长会引起小动脉?小静脉?而出现皮肤和嘴唇紫绀 13 老年人健身锻炼时适宜运动量可用?公式来掌握。 14 反应速度取决于? 15 在鼠长时间游泳至明显疲惫时,大脑中的ATP明显降低时,明显增高的物质是? 16 依据肌丝滑行理论,骨骼肌收缩表现为? 17 红细胞比容是指? 18 期前收缩之后出现代偿间歇是由于? 19 肌紧张属于?反射 20 运动技能的形成,是由于大脑皮质上各感觉中枢与?细胞发生暂时神经联系 二是非题 1 儿童在运动时心输出量增加,主要是依靠增加每搏输出量来加大的 2 准备活动可以缩短进入工作状态时间 3 对抗肌放松能力的提高,可以显著增加肌肉收缩的力量 4 速度素质的高低与能量输出功率的高低无关 5 血红蛋白的数量是影响最大吸氧量的一个因素 6 大脑皮质处于适宜兴奋状态,有益于运动技能的形成 7 运动动力定型越巩固,该动作就越难改造 8 高级神经活动是指大脑皮质的活动 9 肌紧张时由于骨骼肌纤维轮替交换地产生的微弱的收缩 10 牵张反射的感受器和效应器分别在不同的骨骼肌中 11 在学习体育动作时,若能感受到动作微细变化,在很大程度上说明本体感受器功能提高了

上海体育学院运动生理学习题

绪论 一、名词解释 反应兴奋性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反射神经-体液调节基本生理特征 二、判断题 ()1.人体生理学是研究人体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2.运动训练导致人体形态、结构和机能诸方面的变化,是人体对运动训练的一种适应性变化。 ()3.生理学实验包括动物实验和人体实验,其中人体实验又可分为急性实验和慢性实验。 ()4.人体机能的调节方式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而体液调节的关键物质是激素,又称为第二信使。 ()5.生理学是一门实验学科,生理学实验又可分为在体实验和离体实验。 ()6.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反射,巴甫洛夫将反射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两类,其中条件反射又可分为阴性条件反射和阳性条件反射。 ()7.从控制论的角度,在人体机能调节中,大部分为正反馈"调节,这种调节形式对于维持机体的内环境"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8.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的主要联系在于非条件反射是条件反射形成的基础,因此条件反射属于高级神经活动。 ()9.只要有足够的刺激强度,组织就可以产生兴奋。 ()10.组织或细胞对刺激的反应主要取决于刺激的质和量,与细胞或组织的结构和当时的机能状态无关。 ()11.活组织在刺激的作用下产生可扩布的电变化的活动过程,称为兴奋性,是一种基本生理特征。 ()12.兴奋指在刺激的作用下能够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是细胞的一种特性。 ()13.兴奋性是一切活细胞、组织或机体的基本特性,只不过有的兴奋性高,而有些兴奋性低。 ()14.可兴奋组织包括神经、肌肉和腺体,所以其余组织不具备兴奋性,而只具备应激性。 ()15.新陈代谢包括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其中物质代谢的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转移。 ()16.适应性是机体的基本生理特征,有利于机体避免环境伤害,因此,适应的结果一定对机体有利。 ()17.长期的运动训练可引起人体机能的良好变化,这种适应与运动项目无关。 三、填空题 1. 运动生理学是研究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 的科学。 2. 运动生理学以____________ 为研究对象,研究人体对运动的 __________ 和________ 。 3. 生理学的研究水平一般包括三个层次,分别为 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 。 4. 人体生理学是实验科学,人体实验可分为 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 。 5. 人体基本生理特征包括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 ,有时还将__________ 包括在内。 6. 新陈代谢包括________ 作用和____________ 作用,前者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后者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而,新 陈代谢过程中既有_____________ 代谢,又有 ______________ 代谢。 7. 当环境发生变化时,生物体可发生相应的代谢和活动变化称为_______ ,可分为________ 和 ________ 两种形式。 8. 一切活组织或细胞对内外环境变化发生反应的特性称为 ______ ;一切活组织或细胞在刺激的作用下可产生可扩布的电活动变化过程称为 _____ 习惯上被称为可兴奋组织(细胞)的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 。 9. 机体在环境变化时改变自身活动和代谢,以应付环境变化对机体的伤害,这种特性称为_________ 。 10. 可以引起反应的各种因素称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引起组织兴奋,必须具备的条件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 人体的机能调节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 两个关系密切的调节系统;前者的特点包括_________ 、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 ,后者具 有 _______ 、__________ 和________ 的特点,可以看作是前者的延续和补充。 四、选择题(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运动生理学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 1、能量代谢;生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储存、释放、转移和利用,称为能量代谢。 2、生物能量学; 3、磷酸原供能系统;对于各种生命活动而言,正常条件下组织细胞仅维持较低浓度的高能化合物。这些高能化合物多数又以CP的形式存在。CP释放的能量并不能为细胞生命活动直接利用,必须先转换给ATP。 ADP+CP——磷酸激酶ATP+C这种能量瞬时供应系统称为磷酸原供能系统或ATP-CP功能系统。 4、糖酵解供能系统;在三大营养物质中,只有糖能够直接在相对缺氧的条件下合成ATP,这一过程中葡萄糖不完全分解为乳酸,称为糖酵解。 5、有氧氧化供能系统; 7、能量代谢的整合; 8最大摄氧量;指在人体进行最大强度的运动,当机体出现无力继续支撑接下来的运动时,所能摄入的氧气含量。 9、运动节省化;系统训练后,完成相同强度的工作,需氧量及能源消耗量均减少,能量利用效率提高,即“能量节省化” 10、消化;是指事物中所含的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11、脂肪和类脂总称为脂类 12、蛋白质主要由氨基酸组成。 13、物质分解释放能量的最终去路包括;细胞合成代谢中储存的化学能,肌肉收缩完成机械外功,转变为热能。 14、基础代谢是指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代谢。 6、基础代谢率;基础代谢是指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称为基础代谢率。 15、基础状态是指室温在20—25、清晨、空腹、清醒而又及其安静的状态,排出了肌肉活动、环境温度、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和精神紧张等因素的影响。 16、甲状腺功能的改变总是伴有基础代谢率的变化。 简答 一简述能量的来源与去路 1、能量的来源 糖;能量的主要来源,葡萄糖为主(70%以上) 脂肪;能源物质主要的储存形式(30%),在短期饥饿时是机体的主要供能物质 蛋白质;正常情况下很少作为能源物质,长期饥饿或极度消耗时才成为主要能量来源。 2、去路 50%转化为热能维持体温,以自由能形式储存于ATP中,肌肉组织中还可以合成磷酸肌酸,当细胞耗能增加时还可以合成ATP。 二、能量代谢对急性运动的反应是什么 1、急性运动时的无氧代谢 急性运动开始时的能量供应主要是高能磷酸原供能系统,不需要氧气,不产生乳酸——无氧代谢的非乳酸成分,仅能维持数秒钟的极大强度运动。 如果运动保持较高的强度进行。氧运输系统不能满足运动的需氧量,糖酵解系统功能为主,糖酵解供能系统产生乳酸——无氧代谢的乳酸成分。乳酸将导致疲劳,不能长时间运动。 2、急性运动时的有氧代谢 有氧代谢供能需要氧气,输出功率最低,所要急性运动强度大,单位时间需要能量多,有氧代谢供能不能满足运动需要,不是主要的供能系统。 三、简述急性运动中能量代谢的整合 急性运动中三种能量代谢系统之间相互协调,共同满足运动对能量代谢的需求。在不同的运动中由于运动模式不同。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不同,三种供能系统在总的供能中所占比例不同。 四、能量代谢对慢性运动的适应 慢性运动的供能以有氧代谢为主,无氧代谢供能为辅。 2、能量节省化,长期的耐力训练使运动员骨骼肌能量代谢系统改善,心肺功能增强,运动技术提高,在完成相同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