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复习参考资料10页word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

1.青春性高血压:青春发育期后,心脏发育相对处于落后状态,加之内分泌功能的影响,血压明显升高,一些人甚至出现暂时偏高的现象。
2.最大吸氧量:人体在严格定量控制的运动器械上进行全身大肌肉肌群的递增运动负荷的力竭运动中,当人体的氧运输系统的功能的供氧能力和肌肉的用氧能力达到本人的最高水平时,人体每单位时间所能摄取的氧量。
3.极点:运动员在进行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剧烈运动中,由于运动开始阶段内脏器官的活动不能满足运动器官的需要,常会产生一些非常难受的生理反应,如呼吸困难,胸闷,头晕,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甚至不想再继续运动下去,这种功能状态称为“极点”。
4.血型:红细胞膜上特异抗原的类型。
5.内环境:是人体内每个细胞所浸浴的液体环境。
体内细胞和外环境进行交换的桥梁。
6.第二次呼吸:极点出现后,依靠坚强的意志品质和调整运动节奏继续坚持运动,这些不良的生理反应便会逐渐减轻或消失,此时呼吸变得均匀自如,动作变得轻松有力,运动员能以较好的功能状态战胜极点,继续运动下去,这种状态称为第二次呼吸。
7.热习服:在热环境下持续重复训练,可逐渐提高克服中暑与热疲劳的能力,这个过程称为热习服。
8.基础心律:是指清晨醒来之际的心率,基础心率十分恒定。
9.敏感期:是指人们某种素质发展的较快的一段关键时期。
10.间歇训练:由重复的短时间运动组成,期间都有短暂的恢复期,运动时间及运动强度以及间歇时间。
11.阈值:生理学中把能引起组织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成为阈值。
12.心力储备:又称心脏泵血功能的储备,指心脏在神经和体液因素调节下,适应机体代谢的需要而增加心输出量的能力。
心力储备可用最大心输出量与安静时的心输出量之差值表示。
13.时间肺活量:在最大吸气之后,已尽快的速度完成呼气,分别测量第一二三秒末的呼出气量,计算其所占肺活量的百分数,分别称为第一二三秒得时间肺活量。
健康成人第一秒为83%,第二秒为96%,第三秒为99%。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Word版

绪论1、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有哪几个?(1)新陈代谢;(2)应激性;(3)适应性;(4)兴奋性;(5)生殖。
2、人本内的调节作用有哪几种?(1)神经调节;(2)体液调节;(3)自身调节。
3、调节是指机体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实现体内活动的适应性调整,使机体内部以及机体与环境之间达到动态平衡的生理过程。
在不同的事与环境或运动条件刺激下,细胞或机体的内部代谢和外部表现所发生的暂时性、应答性功能变化,称为反应。
长期系统的运动训练可使机体的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发生适应性改变,称为适应。
在机体内进行各种生理功能的调节时,被调节的器官向调节系统发送变化让人信息,而调节系统又可以通过回路对调节器官的功能状态施加影响,改变其调节的强度,这种调节方式称为反馈。
在调控系统中,干扰信息可以直接通过受控装置作用于控制部分,引起输出效应发生变化预测干扰、防止干扰,具有前瞻性的调节特点,称为前馈。
第一章1、生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储存、释放、转移和利用、称为能量代谢。
2、基础代谢是指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称为基础代谢率。
3、骨肉活动时能量的来源:ATP、糖类、脂肪、蛋白质。
其中直接来源是:ATP,间接来源是:糖类、脂肪、蛋白质,而:糖类是机体最主要、来源最经济,供能又快速的能源物质。
4、能量代谢对急性运动的反应是什么?(1)急性运动时的无氧代谢;(2)急性运动时的有氧代谢;(3)急性运动中能代谢的整合。
5、简述急性运动中能量代谢的整合。
大强度运动中各能量代谢系统对能量供应的参与并非以顺序出现,而是相互整合、协调,共同满足体力活动的基本器官肌肉对能量的需求。
一般来讲,依运动模式、运动持续时间和强度不同,3种供能系统都参与能量供应,只不过各自在总体能量供应中所占的比例不同。
6、三个供能系统:(1)有氧氧化供能系统;(2)磷酸原供能系统(ATP—CP供能系统);(3)糖酵解供能系统。
第二章1、兴奋是指神经、腺体、肌肉等可兴奋组织受刺激后产生生物电反应的过程,以及由相对静止转为活动状态或活动由弱变强的表现。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精华整理版)

生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生理学绪论第一节生理学的研究任务、方法和水平一、生理学的研究任务二、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水平1、研究方法是一门实验性科学,某些研究可在不损害健康的前提下对人体进行试验,也可在人群中进行测量和统计。
2、研究水平在完整的机体情况下,研究体内各个器官、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协调的规律,以及整体与环境之间的联系。
第二节生命的基本特征¥一、新陈代谢机体与其周围环境之间所进行的物质交换和能量转化的自我更新过程,称为新陈代谢,包括合成代谢(同化作用)和分解代谢(异化作用)两个方面。
二、兴奋性*是指机体感受刺激产生反应的特性或能力。
*阈强度是指刚能引起组织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
三、适应性机体对环境变化产生反应而适应环境的能力称为适应性(adaptability)。
第三节机体的内环境及稳态1.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2.细胞外液成为细胞生存和活动的直接环境,称为机体的内环境,简称内环境。
3.这种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的稳态状态,称为内环境的稳态(homeostasis)。
第四节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一、神经调节反射弧分为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
二、体液调节是指体液中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运输,对机体器官或组织细胞的功能活动进行调节的生理过程。
三、自身调节是指体内某些细胞组织或器官在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情况下,自身对刺激产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相对其他调节方式,自身调节范围较小,灵敏度比较差。
四、生物节律五、人体生理功能调节的自动控制1.负反馈是指反馈作用与原效应作用相反,使反馈后的效应朝着原效应的相反方向变化。
2.前馈干扰信息通过监测装置对控制部分的直接调控作用称为前馈,条件反射就是前馈调节。
3.非自动控制系统第二章骨骼肌机能第一节肌纤维的结构一、肌纤维的结构¥*肌细胞:又称肌纤维,是肌肉的基本结构与功能单位。
肌细胞,分为肌腱与肌腹,肌腹又可分为肌束和肌外膜,肌束可进一步分为肌束膜和肌纤维(肌纤维可以进一步分为肌原纤维和肌内膜)。
运动生理学好好资料.doc

运动生理学1.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的影响下机能活动变化规律的科学。
2.人体的基本胜利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应激性、适应性。
应激性:机体和一切活组织对周围环境条件的变化有发生反应的能力,这种能力和特性叫做应激性。
可以引起反应的环境的变化叫刺激。
3.神经调节:特点是迅速而且精确;体液调节的特点是缓慢而广泛,作用持久。
体液调节:机体的某些细胞产生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包括各种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通过细胞外液或借助于血液循环被送到一定器官和组织,以引起特有的反应,并以此调节着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以及对肌肉活动的适应等重要机能。
4.反馈分正反馈和负反馈5.肌肉的生理特性:兴奋性、收缩性、传导性。
6.引起兴奋的刺激条件:A刺激的强度B刺激强度的变化速率。
C刺激作用时间。
8.时值:法国生理学家拉披克提出以两倍基强度的刺激作用于组织引起兴奋所需的最短时间,作为衡量兴奋性的指标。
拉披克把这一特定时间称为是值。
屈肌的时值比伸肌短。
9.“全和无‘’现象:用阈下刺激单个肌纤维,不能引起收缩;若用阈刺激就可以引起收缩,如果加大刺激(用阈上刺激)肌纤维的收缩幅度并不会增长,这种现象叫“全和无‘’现象。
14.跳跃式传导:在有髓鞘纤维中,它的兴奋和静息电位部位间的局部电流集中地通过邻近的朗氏结使之去极化,所以有髓鞘纤维中总是一个朗氏结兴奋,再刺激下一个朗氏结,是跳跃式的传导。
15.兴奋-收缩藕连:兴奋由神经传递给肌肉的传递过程。
(神经肌肉传递):运动神经末梢去极化,改变神经膜的通透性,使Ca进入末梢内,导致突触小泡的破裂,释放出Ach,Ach经过突触间隙扩散至终膜与终膜上的受体(R)结合,形成R-Ach复合体,R-Ach是终膜去极化,产生终板电位(EPP)-(EPP)达到一定的阈限时,作用于肌膜使它发放可传播的动作电位,肌膜动作电位通过-收缩耦联引起肌纤维收缩。
16.肌纤维的兴奋-收缩过程:A肌膜的电位变化触发肌肉收缩即兴奋收缩耦联。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1)(1)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 运动生理学定义及任务。
答: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过程的科学,主要研究在运动过程中,人体各细胞、器官、系统的机能变化和它们的协同工作的能力和机理,进而观察其对人体运动能力的影响;同时,还要观察运动对人体的形态和机能产生适应性变化的影响。
运动生理学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学科。
运动生理学的任务是:在对人体生命活动规律有了基础认识的基础上,揭示体育运动对人体机能影响的规律及机理,阐明运动训练、体育教学和运动健身过程中的生理学原理,指导不同年龄、性别和训练程度的人群进行科学的运动锻炼,以达到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增强体质、延缓衰老、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的目的。
2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答:新陈代谢、兴奋性、应激性、适应性和生殖3 什么叫内环境和稳态。
答:细胞外液被称为机体的内环境,细胞生存要求内环境各项理化因素相对稳定。
然而,内环境理化性质不是绝对静止不变的,而是各种物质在不断交换、转变中达到相对平衡状态,即动态平衡状态,这种平衡状态被称为稳态。
4 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方式有哪几种?答: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和生物节律5 人体生理机能调节的控制方式有哪几种?答:非自动控制系统,反馈控制系统,前馈控制系统第二章骨骼肌机能1 论述骨骼肌肌纤维收缩的原理。
答:(1)兴奋—收缩耦联当运动神经上的神经冲动到达神经末梢时,通过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使肌细胞膜产生兴奋。
之后,肌质网向肌浆中释放Ca2+,肌浆中的Ca2+浓度瞬时升高。
肌钙蛋白与Ca2+结合,引起肌钙蛋白的分子结构改变,进而导致原肌球蛋白的分子结构改变。
(2)横桥的运动引起肌丝滑行原肌球蛋白滑入F-肌动蛋白双螺旋沟的深部,肌动蛋白分子上的活性位点暴露。
一旦肌动蛋白分子上的活性位点暴露,粗肌丝上的横桥即与之结合。
横桥与肌纤蛋白结合后会产生两种作用:A.激活了横桥上的ATP酶,使ATP迅速分解产生能量,供横桥摆动之用;B.激发横桥的摆动,拉动细肌丝向A带中央移动。
《运动生理学》复习参考资料

《运动生理学》复习参考资料一、名词解释;1、时值:是指以2倍基强度刺激组织,刚能引起组织兴奋所需要的最短时间。
2、基强度:当刺激的强度低于某一强度时,无论刺激的作用时间怎样延长,都不能引起组织兴奋,这个最低的或最基本阈强度,称为基强度。
★3、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静息时细胞膜处出于某种极化状态,表现为膜的两侧存在着一个膜内为负,膜外为正的电位差。
反之,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电位发生暂时迅速的倒转,为动作电位。
4、肌肉收缩:(一)缩短收缩:张力大于外力(二)等动收缩:张力等于外力(三)拉长收缩:张力小于外力★5、牵张反射:在脊髓完整的情况下,一块骨骼肌如果受到外力牵拉使其伸长,能反射性地引起受牵扯的同一肌肉收缩。
(维持躯体的基本姿势)6、屈肌反应:当皮肤或肌肉受到伤害性刺激时,引起受刺激一侧的肢体快速的回撤★7、贫血:外周血中单位容积内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及(或)红细胞积压低于相同年龄、性别和地区的正常标准。
8、肌电图:记录深层肌肉电活力。
(有损伤,有痛苦)9、受体:在生物膜、细胞浆、细胞核中对特定生物活性物质能有选择性的识别递质和活性效应器。
10、心力储备:心输出量可以随着机体代谢需要而增加,具有一定的储备11、博出量:一次心脏博动由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
12、射血分数:博出量占心室舒张末充盈量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
★13、有氧耐力:指人体长时间进行有氧工作(糖、脂肪等氧化供能)的能力。
★14、最大吸氧量: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参加的长时间激烈运动,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内所能摄取的最大氧气量称为最大摄氧量。
15、运动性疲劳:在运动过程中,机体生理过程不能继续保持在特定水平上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
二、简答题:1、为什么最适初长度时肌肉产生最大张力?因为影响肌肉力量的生理因素主要有肌源性和神经源性两类,肌源性生理因素又包括关节运动角度、肌肉生理横断面积、肌纤维类型和肌肉初长度,在神经源性因素与其他生理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粗,细肌丝处于最理想的重叠状态,因而其作用的横桥数目最多,所以最适初长度时肌肉产生最大张力。
运动生理学复习材料.doc

运动生理学复习材料一、名词解释1、时值:以两倍的基强度刺激组织,引起组织兴奋的最短时间。
2、无氧耐力:是指机体在无氧代谢的情况F较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
3、外抑制:额外刺激引起原有条件反射减弱或消失的抑制。
4、消退抑制:条件刺激氏期不强化信号失去意义条件反射减弱或消失。
5、分化抑制:区分为条件刺激相仿的刺激的能力。
6、条件抑制:条件反射形成后阳性刺激加上附加刺激不强化则条件反射抑制。
7、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的溶剂百分比8、心指数:以每一平方米体表而积计算的心输出量。
9、时间肺活鱼在最大吸气Z后,以最快速度进行呼气,记录着一定时间内所能呼出的气量。
10、速度素质: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或在最短时间完成某种运动的能力。
(反应速度、动作速度、位移速度)11、有氧耐力:人体长时间进行以有氧代谢供能为主的运动能力。
12、眼震颤:张体绕纵轴旋转时,眼球不自主的运动。
13、超限抑制:由于过强或过长的刺激超过了人脑皮质神经的工作承受能力,为防止皮质细胞受损害而产生的保护性抑制。
14、运动技能:人体在运动中掌握和有效的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
15、AT (无氧阈):在递增负荷的运动中由有氧代谢到大量动用无氧代谢的临界运动强度。
通常以血乳酸达4mmol/L浓度來表示。
16、第二次呼吸:极点出现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植物性神经与躯体性屮枢的关系得到改善,动力定型恢复人体的动作变得轻松有力、呼吸均匀、白如。
17、最大摄氧量:是指人体在进行冇大量肌肉群参加的长时间剧烈运动中,当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内(通常以每分钟为计算单位)所能摄収的氧量。
也称最大吸氧量。
18、极点:剧烈运动的开始阶段,由于内脏器官的活动满足不了运动器官的需要,出现呼吸困难、胸闷、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心率剧增、情绪低落等症状。
19、疲劳: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定水平上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
运动生理学考研复习资料.doc

运动生理学一•名词解释1・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科学的分支,是专门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运动反应与适应过程的科学,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科学。
2.极点:运动员在进行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剧烈运动中,由于运动开始阶段内脏器官的活动不能满足运动器官的需要,常会产牛一些非常难受的生理反应3•适应性:生物体所具有的这种适应环境的能力。
4•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兴奋时,细胞产生的可抗布的电位变化。
5•内环境:内环境是指细胞生活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6•兴奋性:可兴奋组织接受刺激后产生反应的能力和特性。
7•应激性:机体和一切活纽织对环境条件变化发生反应的能力和特性。
8•第二次呼吸:极点出现后,依靠坚强的意志品质和调整运动节奏继续坚持运动,这些不良的纶理反应便会逐渐减轻或消失,此吋呼吸变得均匀自如,动作变得轻松有力,运动员能以较好的功能状态战胜极点,继续运动下去。
9 •运0技能:人体在运动过程中掌握和有效地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
10•身体素质:人体在运动过程中所表现出來的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及灵敏等机能能力。
□•有氧耐力: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有氧工作的能力。
12•赛前状态:在进入归弋比赛或训练询,人体的某些器官、系统产牛的一系列条件翩扌性变化。
进入I作状态,在运动的开始阶段,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并不是一开始就立亥1炭倒最高水平,而是有一个逐步提高的咏13•疲劳:机体不能将它的机能隅在某-特定水平或不能维持某特定的运动强度。
14.超量恢®:运动时消耗的能源物质及各器官、系统的机能恢复得超过原有水平。
15•碱贮备:血液屮缓冲酸性物质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常以每100ml血浆屮碳酸氢钠的含量表示碱贮备量。
16•体液:即人体的水分和溶解于水中的各种物质》。
17•心动周期: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次。
心输出量(每分输出量):指每分钟左心室射入主动脉的血量。
19•血压:指血管内的血液对单位而积血管壁的侧压力,称为血压(动脉血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生理学》复习参考资料一、名词解释;1、时值:是指以2倍基强度刺激组织,刚能引起组织兴奋所需要的最短时间。
2、基强度:当刺激的强度低于某一强度时,无论刺激的作用时间怎样延长,都不能引起组织兴奋,这个最低的或最基本阈强度,称为基强度。
★3、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静息时细胞膜处出于某种极化状态,表现为膜的两侧存在着一个膜内为负,膜外为正的电位差。
反之,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电位发生暂时迅速的倒转,为动作电位。
4、肌肉收缩:(一)缩短收缩:张力大于外力(二)等动收缩:张力等于外力(三)拉长收缩:张力小于外力★5、牵张反射:在脊髓完整的情况下,一块骨骼肌如果受到外力牵拉使其伸长,能反射性地引起受牵扯的同一肌肉收缩。
(维持躯体的基本姿势)6、屈肌反应:当皮肤或肌肉受到伤害性刺激时,引起受刺激一侧的肢体快速的回撤★7、贫血:外周血中单位容积内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及(或)红细胞积压低于相同年龄、性别和地区的正常标准。
8、肌电图:记录深层肌肉电活力。
(有损伤,有痛苦)9、受体:在生物膜、细胞浆、细胞核中对特定生物活性物质能有选择性的识别递质和活性效应器。
10、心力储备:心输出量可以随着机体代谢需要而增加,具有一定的储备11、博出量:一次心脏博动由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
12、射血分数:博出量占心室舒张末充盈量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
★13、有氧耐力:指人体长时间进行有氧工作(糖、脂肪等氧化供能)的能力。
★14、最大吸氧量: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参加的长时间激烈运动,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内所能摄取的最大氧气量称为最大摄氧量。
15、运动性疲劳:在运动过程中,机体生理过程不能继续保持在特定水平上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
二、简答题:1、为什么最适初长度时肌肉产生最大张力?因为影响肌肉力量的生理因素主要有肌源性和神经源性两类,肌源性生理因素又包括关节运动角度、肌肉生理横断面积、肌纤维类型和肌肉初长度,在神经源性因素与其他生理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粗,细肌丝处于最理想的重叠状态,因而其作用的横桥数目最多,所以最适初长度时肌肉产生最大张力。
2、两类肌纤维的形态、生理和代谢特征?★3、分析比较三种能量系统的特点?★4、所有运动项目都出现“极点”吗?简述“极点”产生的原因?不是所有的运动项目都出现“极点”。
“极点”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内脏器官的机能惰性大,每分吸氧量水平的提高不能适应肌肉活动对氧的需求,造成供氧不足,乳酸积累使血液PH向酸性偏移。
影响神经肌肉的兴奋,还反射性地引起呼吸、循环系统活动紊乱,这些机能失调的强烈刺激传入大脑皮质,使运动动力定型暂时遭到破坏。
5、何为力量?决定力量大小的生理因素有哪些?机体神经肌肉系统在工作时克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称为肌肉力量。
肌原性生理因素:关节运动角度、肌肉生理横断面积、肌纤维类型和肌肉初长度。
神经源性生理因素: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状态、运动中枢对肌肉活动的调节和控制能力。
其它生理因素:年龄、性别、激素作用、力量训练。
6、运动性疲劳的诊断可用哪些生理指标?7、神经元类型有哪几种,有何作用?感觉神经:(也称传入神经)感受内外环境的影响,将各种信息从周围向中枢传递的神经元。
中间神经元:(也称联络神经元)位于中枢神经系统的传入和传出神经元之间,起联络作用。
运动神经元:(也称传出神经元)将冲动由中枢传至周围,支配骨骼肌、平滑肌和腺体等组织活动的神经元。
8、不同类型的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何特征?与神经纤维直径大小、有无髓鞘、髓鞘厚度、温度有关。
直径越大、有髓鞘、髓鞘越厚、温度越高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速度越快。
特征:一、完整性二、绝缘性三、双向性四、相对(突触)不疲劳性★9、什么是有氧耐力?试述其生理基础?名词解释:指人体长时间进行有氧工作(糖、脂肪等氧化供能)的能力。
生理基础:有氧耐力是建立在运动所需要的氧、机体摄取氧的能力以及运动后的恢复能力的动态平衡之中,人体的最大摄氧量、维持最大和次最大摄氧量的能力以及运动后过量消耗的水平与有氧耐力密切相关。
训练方法;(1)最大乳酸训练(2)耐乳酸能力训练(3)缺氧训练★10、氧离曲线在哪些情况下会出现向右偏移?当二氧化碳分压、二鳞酸甘油酸、温度上升或PH值下降时氧离曲线向右偏移。
11、试述神经冲动在神经与肌肉节点处的传递过程?神经传导:神经冲动传至末梢→ Ca2+的通透性增加,Ca2+内流入N 末梢内→接头前膜内囊泡向前膜移动、融合、破裂→ACH(乙酰胆碱)释放入接头间隙→ACH与终极板膜受体结合→受体构型改变→终极板膜对Na+、K+(尤其是Na2+)的通透性增加→产生终板电位(EPP)→EPP引起肌膜动作电位(AP)效应器传导:肌膜AP沿横管膜传至三联管→终池膜上的Ca2+通道开放,终池内的Ca2+进入肌浆→ Ca2+与肌钙蛋白结合,引起肌钙蛋白的构型改变→原机球蛋白露出细胞丝上与横桥结合位点→ 横桥与结合位点结合,ATP分解释放能量→ 横桥摆动→肌节收缩,肌细胞收缩12、肺通气:肺←→外界环境肺换气:肺←→血液13、试述“第二次呼吸”的生理机制?“第二次呼吸”:当极点出现后,如果依靠意志力和调整运动节奏继续坚持运动,一些不良的生理反应便会逐渐减轻或消失,呼吸变均匀、自如,动作变轻松有力,能以较好的机能状态继续运动下去的状态。
“第二次呼吸”的生理机制:“第二次呼吸”的出现是运动中机体重新建立平衡的一种表现。
产生的原因是运动中内脏器官惰性逐步得到克服,氧供应增加,乳酸得到逐步清除。
此外,由于极点出现后运动强度的下降,使运动的每分需氧量减少,机体环境得到改善,动力定型得到恢复。
“第二呼吸”的出现标志着进入工作状态阶段的结束,机能水平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14、简述运动时血液循环功能的变化?运动时血液循环系统中血液氧含量、PH值下降,二氧化碳、乳酸等代谢产物含量和血压上升。
血液流速加快,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胰岛素分泌下降。
15、运动训练对肺功能和心肌功能有何影响?肺功能:每分通气量增加,通气效率上升,呼吸肌耗氧量下降,氧通气当量下降,供氧功能提高(氧通气当量=通气量//吸氧量)单位:分每升。
心肌功能:心肌收缩力量增强,心输出量、心输出量储备倍增,心机泵血、供氧功能显著提高。
耐力运动使全心扩大,左心室轻度增厚。
力量运动使左心室增厚较大,16、详细阐述从肌细胞兴奋到肌肉产生收缩的全过程?效应器传导:肌膜动作电位(AP)沿横管膜传至三联管→ 终池膜上的Ca2+通道开放,终池内的Ca2+进入肌浆→ Ca2+与肌钙蛋白结合,引起肌钙蛋白的构型改变→原机球蛋白露出细胞丝上与横桥结合位点→ 横桥与结合位点结合,ATP分解释放能量→ 横桥摆动→ 肌节收缩,肌细胞收缩,肌肉收缩。
17、乳酸阈的生理机制。
1、区分有氧运动与无氧运动的分界点。
(出现氧亏)2、需氧量大于基体的摄氧量。
3、肌纤维类型的功用。
4、肝脏对乳酸的消除能力下降。
5、血乳酸浓度也与能力代谢物质的作用有关。
(通气阈是肺损伤性判定乳酸阈值的方法)★17、分析氧离曲线呈特殊的“S”型有何生理意义?(一)氧解离曲线的上段:曲线比较平坦,poo2在这个范围内变化对氧离饱和度的影响不大,为机体摄取更多的氧o2提供了保障。
(二)氧离曲线的中段:此曲线较陡,表明在此范围内的poo2稍有所下降,便会引起血氧饱和度降低,hbo2解离释放出更多的o2保证正常状态下组织细胞O的供应。
(三)氧离曲线的下段:曲线坡度更陡,表明POo2稍有降低,血氧饱和度就明显下降大量POo2解离出o2,代表了氧的储备使机体能够适应组织活动增强时对O2的需求。
体教复习规划重点的不同点1、运动生理学是从人体运动角度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的影响在机能活动变化规律的科学。
2、稳态;在一定范围内,经过体内复杂的调节机制,维续不断变化的内环境理化性质保持相对动态平衡的状态称稳态。
3、身体素质;肌肉在其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能力,如,力量,速度,耐力以及灵敏和柔韧能力的统称。
4、突触;两个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和效应器之间的接触部称突触。
5、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是收缩蛋白。
6、血浆中碳酸氢钠/碳酸的缓冲效率最高。
7、呼吸运动是实现肺通气的动力。
肺换气的动力是分压差。
8、心肌的生理特性:兴奋性,传导性,收缩性,自动自律性。
9、通常窦房结的自动节律性最高,成为整个心脏活动的正常起搏点。
10、肺活量=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11、基础代谢;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11、.赛前状态:人体在参加比赛或训练前,某些器官,系统发生的一系列条件反射性变化。
12、运动性疲劳的诊断生理指标(1)皮肤空间阈值(2)色光融合频率(3)肌力13、胃排空的顺序;糖,蛋白质,脂肪。
14、动脉血压的定义,正常范围,形成机理。
定义:指血管内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即压强。
正常范围:收缩压为100~120mmhg,舒张压为60~80 mmhg,脉压为30~40 mmhg形成机理:(1)血管内有血液充盈(2)心室射血和外周阻力的相互作用。
15、为什么一定范围内慢而深的呼吸效果比快而浅的效果更好?因为呼吸的效果是取决于肺泡的通气量:在呼吸过程中,留在呼吸性细支气管上的呼吸道内(即解剖无效腔内)的气体是不能进行交换的,而在运动过程中呼吸频率过快时,气体将主要往返于无效腔而真正进行肺泡内的气体交换量却较少,而适当呼吸深度既能节省呼吸肌工作的能量消耗,又能提高肺泡通气量和气体交换率16、如何评价心脏泵血功能?(1)每次输出量和射血分数(2)每分输出量和心指数(3)心力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