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育种的现状与方向
水稻栽培现状与高产栽培技术建议

水稻栽培现状与高产栽培技术建议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粮食需求的增加,水稻的栽培现状以及高产栽培技术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就水稻栽培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以期能够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一、水稻栽培现状分析1.土壤资源: 我国水稻种植面积广阔,土壤种类繁多,但大部分水稻种植区土壤肥力较低,存在养分不足的情况。
一些水稻种植区还存在土壤盐碱化严重的问题,这些都制约了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2.种植方式: 目前,我国水稻主要通过传统的种植方式进行栽培,农民在播种、施肥、除草、灌溉等环节主要依靠人工操作,劳动密集度高,效率低下。
3.病虫害: 水稻生长期间容易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袭,且由于常规种植方式下较难进行有效的防治,导致病虫害对水稻产量的影响较大。
4.气候变化: 近年来,气候变化不稳定,出现了频繁的极端天气,如干旱、水灾等,这对水稻的生长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二、高产栽培技术建议1.选优土壤、科学施肥: 针对土壤肥力低下的情况,建议采用科学的施肥方法,选配合理的肥料和施肥时间,保证水稻生长所需的养分供应。
可以利用有机肥、复合肥等方法进行土壤改良,提高土壤肥力。
2.优化种植方式: 引进现代化的种植技术,如水稻直播、秸秆还田、稻田机械化作业等,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种植效率。
通过科技手段,实现对水稻生长环境的精准监测与管理,提高产量。
3.疫病防治: 推广抗病虫害水稻品种,采用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式,对水稻病虫害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保障水稻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4.应对气候变化: 针对气候变化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建议适当调整水稻的生长季节,选择抗旱、耐涝的水稻品种,引进抗旱耐涝的栽培技术,加大抗灾品种的推广力度,以应对气候不稳定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5.培肥种技术: 通过现代生物技术手段,选育更具优势的水稻品种,提高其抗逆性和生产力,比如培育耐盐碱的水稻新品种,以适应盐碱地的栽培需求。
水稻栽培现状与高产栽培技术建议

水稻栽培现状与高产栽培技术建议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水稻栽培的现状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
为了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需要不断探索和推广高产栽培技术。
本文将从水稻栽培现状和高产栽培技术两个方面展开论述,以期为水稻种植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一、水稻栽培现状1.水稻产量不断提高我国水稻的总产量已经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都在不断增加。
南方地区的水稻产量占据了主导地位,如江南平原、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等。
这种情况表明水稻栽培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改良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
2.土地资源有限尽管水稻产量在不断提高,但是与此土地资源的紧缺问题也在逐渐凸显。
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土地资源受到了很大的压力,农田面积不断减少,这给水稻的种植和生长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3.面临各种病虫害的威胁水稻在生长期间,容易受到各种病毒和害虫的侵害,这给水稻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了一定的威胁。
尤其是随着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的恶化,这种情况可能会更加严重。
二、高产栽培技术建议1.科学施肥科学施肥是提高水稻产量的关键。
在施肥方面,建议采用有机肥和化学肥相结合的施肥方法,以满足水稻生长的需求。
尤其是在氮肥的施用上,要特别注意施用量的科学性,以免造成氮肥过多导致的秧苗旺盛而影响产量。
2.合理浇水水稻是水田作物,充足的灌溉是水稻高产的重要保障。
灌溉也要讲究方法和时机,尽量采用滴灌和喷灌等技术手段,而且在水稻的不同生长期,灌水的量和频率也要有所不同。
3.优良品种选育水稻的品种对产量和品质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所以要重视优良品种的选育和推广。
目前,我国已经有了一批优良的水稻品种,但是这些品种的推广应用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4.节水灌溉技术随着水资源的日益紧缺,水稻的节水灌溉技术也越发显得重要。
通过科学的灌溉技术和设备,可以更加有效地利用水资源,提高水稻的产量。
5.综合管理技术在水稻的栽培过程中,还要结合其他的管理技术,如灭虫、杀菌、田间管理等,以提高水稻的抗病能力和产量。
水稻种植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水稻种植的现状和发展前景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水稻的种植现状和发展前景备受关注。
本文将围绕水稻种植的现状和发展前景进行探讨。
一、水稻种植的现状1. 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我国是水稻生产大国,水稻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居世界前列。
据统计,我国水稻种植面积约为3000万公顷,产量约为2.5亿吨,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三分之一以上。
水稻的种植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和华南地区,其中以长江流域的江苏、安徽、湖北、湖南等省份的种植面积和产量最大。
2. 种植方式和技术水稻的种植方式主要包括秧插和直播两种,其中以秧插为主。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地区采用机械化、智能化的种植方式,以提高生产效率和减少劳动成本。
水稻的种植技术也在不断提高,包括水肥一体化、杂交水稻、高产栽培等技术的应用,以提高产量和品质。
3. 面临的问题虽然水稻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在不断增加,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首先是土地资源的紧缺和污染,部分地区的土地资源供给不足,部分地区的土壤污染严重,对水稻的种植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其次是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气候变化导致了降雨量和温度的波动,加剧了水稻的生长周期和产量的不稳定性。
再者是农业劳动力的短缺,随着城乡人口的流动和劳动力的外流,农村地区的农业劳动力短缺问题逐渐凸显。
最后是市场需求和价格波动,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和价格波动对水稻的生产和销售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二、水稻种植的发展前景1. 科技创新的推动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水稻种植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农业科技的不断突破将为水稻生产带来新的种植方式和技术,包括无人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将为水稻的生产和管理提供更多的可能性,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
2. 精准扶贫和农村振兴随着国家精准扶贫和农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水稻种植将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政府将加大对水稻种植的支持力度,包括提供技术培训、资金支持、市场保障等政策措施,推动农户增收致富,扶持农村产业发展。
水稻种植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水稻种植的现状和发展前景水稻作为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在我国农业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目前,我国水稻种植已经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现状和发展前景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现状1. 科技水平不断提高随着科技的不断推进和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深入,我国水稻种植的科技水平也不断提高。
例如,农业生产装备迅速更新换代,各种机械化设备被广泛应用,新型农药和肥料的使用也得到了广泛推广,从而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2. 水稻品种不断优化我国水稻品种繁多,随着优质高产水稻的推广,水稻的品种也在不断优化。
许多新品种的研发应运而生,这些新品种具有抗虫、抗病、抗灾能力强、耐贫瘠等优点,为水稻种植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3. 产量稳步增长随着科技不断进步和农业技术的不断普及,水稻产量也在不断的提高。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水稻的年产量自1980年代以来就一直处于高位上升趋势,到2020年已经达到了2.19亿吨,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产国。
二、发展前景1. 加强品种选育,推广抗旱、抗病、高产品种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气候干旱、暴雨等天气现象频繁出现,给水稻生产带来很大的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品种选育,研发抗旱、抗病、高产的水稻品种,成为未来水稻种植发展的重要方向。
2. 应用新型技术,提高水稻品质、营养价值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重视,提高水稻品质、营养价值也成为未来水稻种植发展的重要方向。
例如,采用新型肥料、生物技术等手段,可以提高水稻粒的营养成分和品质,从而更好地满足人们的营养需求。
3. 推广智慧农业,提高生产效率和品质智慧农业包括了传感器技术、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等新型技术的应用,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的同时,也可以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
在水稻种植中,推广智慧农业技术,有助于实现高效、精准、可持续的生产方式。
综上所述,水稻种植的现状与发展前景非常值得关注,我们应该更加重视水稻生产,加强科技研发,探索新型的生产方式,助力我国水稻产业实现更加高质量、高效率、高增长的目标。
水稻栽培现状及高产栽培建议

水稻栽培现状及高产栽培建议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水稻栽培方式也在不断改进和优化。
本文将介绍水稻栽培的现状,并提出高产栽培的建议。
水稻栽培的现状:1.地域分布广泛:水稻栽培遍布我国各个地区,尤以南方和东北地区为主要产区。
其中华东地区的水稻产量占全国的很大比例。
2.耕种方式多样:水稻的耕种方式包括直播和插秧两种。
其中南方地区以插秧为主,而北方地区以直播为主。
3.栽培技术逐渐提高:随着科技的进步,水稻栽培技术也在不断提高。
大田水稻种植采用机械化作业,施肥、灌溉等技术也得到了改进。
节水灌溉技术、无土栽培技术等新型栽培技术也逐渐应用于水稻生产中。
高产栽培建议:1.选择适宜的品种:根据种植区域的气候、土壤条件和水资源状况,选择适应性强、产量高的水稻品种。
注意选择抗逆性强、抗病虫害的优良品种。
2.合理施肥:根据土壤的养分状况和作物的需求,合理施用有机肥和化肥。
在施肥过程中,注意调节不同元素的比例,避免养分过多或不足的情况。
3.科学管理水田:合理排水、灌溉是高产栽培的重要环节。
根据水稻的生长阶段和土壤湿度,科学控制水位,避免水涝或旱涝。
4.合理密植和补插:根据不同品种的特点和土壤条件,合理密植水稻,增加单株产量。
在生长过程中,注意及时补插和调整植株的密度,避免植株之间竞争过大。
5.合理防治病虫害:加强病虫害的监测和防控,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包括培育抗病虫害的品种、合理施用化学农药、利用生物防治等手段。
6.科技支撑:积极引进和应用先进的农业科技,包括沟、翻、全程机械化、精准施肥、优化灌溉等技术,提高水稻栽培效率和产量。
水稻栽培在不断发展和进步,通过选择适宜的品种、合理施肥、科学管理水田、合理密植和补插、合理防治病虫害以及科技支撑等措施,可以进一步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为我国粮食安全做出贡献。
水稻栽培现状及高产栽培建议

水稻栽培现状及高产栽培建议水稻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许多国家的主要农作物之一。
水稻的栽培现状及高产栽培建议一直是农业界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水稻栽培现状和高产栽培建议两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水稻栽培现状1. 水稻产量不断增加近年来,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种植业的发展,全球水稻产量不断增加。
据统计,2019年全球水稻产量达到7.1亿吨,较10年前增加了20%。
特别是在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等水稻主产国,产量持续增长,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
2. 水稻栽培存在一些问题虽然水稻产量不断增加,但水稻栽培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种植面积逐渐减少,土地资源的压力越来越大。
其次是水稻病虫害问题严重,影响产量。
再者是水稻栽培技术相对滞后,没有及时应用新技术。
最后是耕作方式和施肥管理不合理,导致土地退化和产量下降。
二、高产栽培建议1. 合理选择种植地点水稻的生长适宜温度为20-35摄氏度,较适宜温度为25-32摄氏度。
在中国南方地区,由于气候温暖,可以选择适宜的地点栽培水稻,增加产量。
在北方地区也可以适当选择一些品种,通过调整播种时间和管理措施,提高产量。
2. 积极防治水稻病虫害水稻病害主要有稻瘟病、白叶枯病、白粉病等,虫害有螟虫、稻飞虱等。
要积极预防和控制水稻病虫害,选择抗病虫害的水稻品种,加强病虫害监测和防治,合理使用农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3. 推广先进的栽培技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先进的水稻栽培技术也不断涌现。
比如利用无人机、遥感技术进行水稻的精准种植,利用大数据分析土壤情况和植株生长状况,优化管理措施。
还可以采用秸秆还田、有机肥料等新技术,促进土地肥沃,增加产量。
4. 合理施肥管理水稻对养分的需求较大,特别是对氮肥的需求最大。
合理的施肥管理可以提高水稻产量。
在施肥上,应根据土壤肥沃程度和水稻生长期进行科学施肥,采用有机肥和无机肥相结合的施肥方式,增加土地养分,提高产量。
水稻 育苗 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水稻育苗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水稻育苗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于我国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而水稻的育苗阶段对于后续水稻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对水稻育苗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进行分析。
一、水稻育苗的发展现状1. 传统育苗方式传统育苗方式主要是利用水稻种子进行湿润、透气的环境中,使种子发芽并生根形成幼苗。
这种方式简单、易操作,但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种子使用量大,不利于节约资源。
其次,种子发芽率不高,影响幼苗质量。
另外,传统育苗方式对于杂草的控制相对较差,容易导致幼苗与杂草竞争营养、光照和水分。
2. 新型育苗技术的应用为了提高水稻育苗效果,减少资源浪费和杂草生长对幼苗的影响,近年来新型育苗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
例如,气动播种技术能够实现种子的精确定量播种,减少种子的使用量,提高幼苗质量。
另外,利用生物质炭覆盖床面能够提高温度,增加土壤湿度,促进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同时有效抑制杂草的生长。
二、水稻育苗的未来趋势1. 精准农业的应用随着科技的发展,精准农业的概念和技术已经逐渐被引入到农业生产中。
在水稻育苗中,精准农业技术可以实现对种子的精确投放,监控和调控育苗环境,提供个性化的生长管理方案,从而提高育苗效果和产量。
例如,利用遥感技术和无人机监测农田的土壤含水量和营养状况,结合智能控制系统调整种子的湿度和养分供给,可以实现精准育苗。
2. 环境友好型育苗技术未来水稻育苗技术的发展趋势是朝着环境友好型方向发展。
通过采用无土栽培或少量土壤栽培技术,可以减少土壤的耕作,避免土壤侵蚀和环境污染。
另外,利用优良品种和遗传改良技术,培育出抗病虫害、抗逆性强的水稻品种,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实现生态友好型育苗。
3. 数据驱动的育苗管理随着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已经开始应用于农业领域。
在水稻育苗中,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气象数据、土壤数据和作物生长数据,可以为育苗阶段的管理提供依据和指导。
水稻种植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水稻种植的现状和发展前景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是许多人的主食。
在中国,水稻也是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而水稻种植的现状和发展前景也备受人们关注。
本文将从水稻种植的现状和发展前景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水稻种植的现状1. 水稻产量不断增加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和科学种植管理的推广,我国水稻产量不断增加。
根据国家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水稻年产量已超过2000万吨,占全球水稻产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居世界首位。
2. 种植结构不断优化近年来,我国水稻种植结构不断优化。
大力推广优质水稻、丰产水稻、抗病虫害水稻等新品种,提高水稻品质和产量。
逐步减少种植高产、老品种水稻,实现水稻种植的高效化、优质化。
3. 种植技术不断提升我国在水稻育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水稻的机械化种植、施肥、除草等各项技术已得到广泛应用,提高了水稻的生产效率和品质。
二、水稻种植的发展前景1. 科技创新促进水稻生产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以及农业科技的不断创新,未来我国水稻生产将会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新的育种技术和方法的应用,将会推动水稻产量和品质的提升,同时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2. 加强品种改良,提高水稻抗逆能力在气候变化不断加剧的背景下,加强水稻品种改良,提高水稻的抗逆能力将成为未来的重点工作。
培育出既高产又抗病虫害、耐旱和耐候的新品种,将有助于提高水稻的生产稳定性和抗灾能力。
3. 推广绿色高效的种植技术未来,水稻种植将更加依赖于绿色高效的种植技术。
例如有机肥料、生物防治、节水灌溉等新技术的应用,将有助于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提高水稻的品质,同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4. 拓展水稻产业链,提高水稻附加值未来,水稻产业将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不仅仅是单纯的粮食生产。
通过深加工,可以生产出米饼、米粉、米酒、米糖等各种产品,拓展了水稻产业的价值链,提高了水稻的附加值。
5. 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水稻产业升级未来,水稻种植将更多地融入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大格局中,通过农业科技的创新、农业产业的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推动水稻产业的升级,实现水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稻育种的现状与方向宋幼良,钱国壬,周幸愿,郦永堂(绍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浙江绍兴312003)摘要:通过对国内外水稻育种历史的回顾和现状分析,结合育种实践,提出了强化优质水稻育种、继续坚持水稻超高产育种、积极开展功能型水稻育种等三个研究方向,并大胆设想了未来水稻育种的新理念。
关键词:水稻;新品种选育;研究方向Current Status and Prospects of Rice BreedingSONG You-liang, QIAN Guo-ren, ZHOU Xing-yuan, LI Yong-tang( Shaoxi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Shaoxing, Zhejiang 312003)Abstract: By looking back at rice breeding history and analyzing actual situations, three research directions for different rice cultivars were established: consolidating high quality rice breeding; keeping on superhigh yield rice breeding; and developing functional rice breeding actively. And new concepts of rice breeding in the future were imagined boldly.Key words: Rice (Oryza sativa L.); Breeding of New Cultivars; Research Directions水稻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年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40%左右。
同时,世界上约有半数以上的人口也以稻米为主食[1]。
随着人口的增加, 未来对稻米的需求还将不断增长。
因此, 努力培育水稻新品种, 增加稻谷总产量, 对于确保本世纪粮食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 国内外水稻育种现状水稻起源于中国长江流域。
众所周知,我国水稻育种经历了三个重要发展时期。
第一阶段是20世纪40年代末期到50年代后期高秆良种的评选利用,代表性品种有早籼南特号、中籼胜利籼、中粳黄壳早廿日、晚粳老来青等,改变了生产上品种多、乱、杂的现象。
第二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初期的矮化育种,代表性品种有矮脚南特、广场矮、台中在来1号等,引起了水稻育种方向性的转变。
第三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到80年代初期杂交优势的利用,代表性品种有袁隆平、李必湖的南优系统和谢华安的汕优系统(汕优63等),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将杂交水稻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国家[2,3]。
随后至今,高产、优质、多抗水稻新品种的选育与生产应用一直是我国水稻育种的主题。
同时,分子育种也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而兴起,更加注重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方法的结合,注重多科学的交叉研究和超前研究。
—————————作者简介:宋幼良(1984-),男,浙江绍兴人,硕士,研究方向为水稻遗传育种。
E-mail: 3031612012@。
基金项目:浙江省育种专项(0406)、绍兴市科技计划项目(2012B70040) 、绍兴市科技计划项目(2011A22014)。
国外水稻育种著称的有日本、菲律宾、韩国、美国、泰国和澳大利亚等国,育种的总体水平较高,并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4]。
目前,国外水稻育种的目标主要集中在提高品种的产量潜力,改进稻米品质,普遍重视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和新技术的应用。
亚洲水稻产量占世界水稻总产量的90%以上。
设在菲律宾的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对世界稻作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其育种方向主要是选育高产、稳产、适应于不同环境类型的新品种,强调品种的耐旱及耐淹性,注重株型改良,提高光能利用效率和收获指数,抗主要病虫害、耐盐碱和抗逆土壤环境。
IRRI育种专家指出,目前水稻育种仍然存在两个重要的问题:一是选育出适应于不良环境的高产抗逆品种;二是选育出适应于灌溉地区的高产稳产品种[5]。
2 今后水稻育种方向的探讨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多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养活13.7亿人口已成为我国农业科研的重要挑战;其次,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对稻米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亟需培育一大批满足不同市场需求的水稻新品种,这无疑对水稻育种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笔者认为以下三方面的研究可能成为水稻育种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
2.1强化优质水稻育种长期以来,政府部门追求的是高产,区试和品种审定注重的也是高产,育种者的首选目标当然是高产。
致使我国的优质稻育种比较薄弱,只有选育优质的品种,通过审定并在生产中推广应用,才能扭转我国“缺粮压库”的被动局面,才能使我国自产稻谷购销顺畅,提高我国粮农的种粮效益和积极性。
过去优质稻育种主要利用系统选育、杂交技术进行新品种改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航天育种技术、基因工程技术、诱变技术、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等与常规育种技术结合越来越紧密,为将来的优质稻育种提供了良好的手段,将在扩大品种间的遗传差异、创造丰富的遗传背景上大有作为。
2.2 继续坚持水稻超高产育种水稻超高产育种由日本农林水产省于1981年首先提出,接着,IRRI于1989年也正式启动了“新株型”稻育种计划,我国水稻超高产育种的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6]。
优质、高产、多抗、适应性强已成为当前超级稻育种的主要目标,其中要求产量增幅达13%左右,米质达国家优质米标准,抗1-2种主要病虫害。
水稻超高产育种应注重生物产量和收获指数,并结合株型改良和杂种优势的利用,适当增加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
我国在超级稻育种方面已有所突破,尤其是在新株型设计、育种路线等方面,但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在育种技术上也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6]。
因此,必须借助分子标记技术、生物信息学、转基因技术等现代分子生物学手段,开展多学科合作,并加强同行间的交流。
2.3 积极开展功能型水稻育种“米成分育种”已迅速成为当今世界一种新型水稻育种战略,在传统水稻育种追求高产、优质、多抗的基础上,“米成分育种”更加注重稻米的经济附加值[7]。
功能稻米是指具有调节人体生理功能、适宜普通人群食用,又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的稻米[8,9]。
现代营养的概念,已不仅只是解决生存和温饱,更强调的是有利于保持健康和降低疾病威胁。
稻米为我国传统主食,在保证产量的前提下,对优质营养大米的消费较为迫切,吃好并吃出健康已成为市场需求和时尚选择。
目前,水稻育种仍以食用为主要目标,以营养保健为目标的水稻育种尚未规模化开展。
以功能性成分为特点的水稻育种,兼有营养和调节人体生理活动功能,适宜特定人群的稻米,但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关系到品种的专用性与新颖农产品的开发利用。
由于功能稻米具有天然、安全、有效的特性,因此,功能稻米的研究与利用不仅便于实施采取“饮食相关的疾病预防新战略”,也有利于实现农产品增值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适应国内外市场的新需求,解决“三农”问题。
目前,本课题组已推出宜糖米、曲康米、粒粒滋、福必得等功能性稻米新产品,并已投放市场。
3 未来水稻育种新理念3.1 培育“生态型水稻”在水稻生产中,随着病虫害抗性的增强,农药使用量逐年增加,不仅加大了农民的种粮成本,而且还破坏了土壤结构,造成稻米中农药残留超标。
化肥的过量使用导致土壤退化,且这一过程基本上是不可逆的。
同时,水资源的短缺也已成为我国水稻生产的一大瓶颈。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生态型水稻”是未来的大势所趋,即减少甚至杜绝使用农药;在土壤承载力范围内合理施用化肥;注重选育节水抗旱新品种,把北方旱稻优良基因通过回交育种转移到南方优质水稻中来,目前已成为绍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水稻所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3.2继续挖掘优异水稻种质资源我国水稻种质资源丰富,尤其是在传统农家品种中,蕴藏着很多有利的遗传变异。
平时应注重搜集、保存、研究评价和利用这些具有特殊价值的种质资源。
对大多数水稻而言,即使是那些表现欠佳的材料,也均带有有利基因。
通过回交育种的手段,并结合有效的性状筛选技术及分子标记技术,是发现和利用这些有利遗传变异的重要途径。
由于水稻大多数重要的农艺性状如产量、生育期、品质、抗旱性等均表现为复杂的数量性状遗传,其表型差异由多个基因位点QTL和环境共同决定。
水稻新品种选育的过程也即基因/QTL发现和遗传信息累积的过程。
3.3 水稻分子设计育种在传统育种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生物技术,大力开拓育种新途径,包括人工诱变育种、倍性育种、远缘杂交育种、细胞工程、染色体工程和基因工程等。
随着水稻基因组测序的完成和我国水稻功能基因组计划的开启,功能基因组研究、蛋白质组研究、比较基因组学研究和生物信息学研究相继展开。
水稻传统育种主要依赖于一系列优质基因,而功能基因组发现的新基因将极大程度地缩短水稻新品种培育的进程。
利用遗传工程将单个甚至多个目的基因导入已有水稻优质品种,用以改良某些性状。
随着系统生物学和整合生物学的发展,促使人们提出了水稻“品种设计”的概念[10]。
通过各种现代生物技术的融合,对水稻从分子到系统全方位进行设计和操作,培育满足人类需要的新品种。
继续开展水稻基因组学和后基因组学的研究,阐明大部分水稻基因的功能,并建立数字模型,对水稻育种进行系统化研究[11]。
4 总结上述几个水稻育种技术发展方向,体现了我国水稻育种在研究方向上已经将水稻由单一的食用,拓宽到多用途以适合市场需求,满足社会各方面的需要,也为农业产业化提供了新的契机。
水稻育种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光靠理论而脱离实践是不可能有成效的, 要想摆脱传统育种途径, 创造育种奇迹,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只有在遗传学理论的指导下, 通过实践证实的育种技术, 才能引领新一代的水稻产业革命。
参考文献:[1] 朱荣松, 邓九胜, 李勇. 水稻产量与氮肥利用率对不同配方肥料的响应[J]. 现代农业, 2008, (10): 17-21.[2] 李维科. 我国水稻育种技术的三大变革及其作用[J]. 作物杂志, 1998, (2): 16.[3] 周少川, 王家生, 李宏, 等. 我国水稻育种的回顾与思考[J]. 中国稻米, 2001, 7(2): 5-7.[4] 王才林. 江苏省水稻育种与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J]. 江苏农业科学, 2005, (02): 1-5.[5] 江云珠, 沈希宏, 曹立勇. 国外水稻育种研究近况[J]. 中国稻米, 2011, 17(5): 1-5.[6] 陈温福, 徐正进, 张文忠, 等. 中国超级稻育种研究进展与前景[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07, 38(05): 662-666.[7] 钱前, 熊振民. “米成分育种”研究的现状及其展望[J]. 种子, 1995, 2: 30-33.[8] 胡繁荣, 段智英, 张琳琳, 等.稻米功能性成分育种研究进展[J]. 核农学报, 2004, 18(05): 364-367.[9] 何琴, 卢礼斌, 蒋家焕, 等. 功能稻育种进展与产品开发[J]. 福建稻麦科技, 2004, 22(4): 41-44.[10] 苏岩, 钱前, 曾大力. 水稻分子设计育种的现状和展望[J]. 中国稻米, 2010, 16(02): 5-9.[11] 顾铭洪, 刘巧泉. 作物分子设计育种及其发展前景分析[J]. 扬州大学学报, 2009, 30(01): 6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