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研究现状(精)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

急性发作期
急性发作期常表现为恶心 、呕吐、腹痛、腹泻等消 化道症状。
缓解期
缓解期症状较轻,可表现 为食欲不振、乏力等。
反复发作
该病可反复发作,导致贫 血、消瘦、消化不良、食 欲减退等症状。
03
治疗及预防
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使用激素类药物、抗过敏药物 、止泻药物等,可减轻症状并
控制病情发展。
饮食调整
避免过敏源,如海鲜、牛奶等, 同时避免油腻、辛辣、刺激性食 物。
补液治疗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防止脱水、休 克等。
预防措施
避免过敏源
了解患者的过敏源,避免接触 可预防发病。
注意饮食卫生
注意食品卫生,避免食用过期 、变质食品。
增强免疫力
加强锻炼,保证充足的睡眠和 饮食均衡,增强免疫力。
注意事项
01
02
03
关注病情变化
若病情持续不见好转或出 现高热不退、剧烈腹痛、 出血等严重症状时应及时 就医。
发病原因
过敏体质
部分患者可能对某些食物或药 物存在过敏反应,如使用头孢 类抗生素或磺脲类降糖药物等 ,可能诱发嗜酸性粒细胞性胃
肠炎。
饮食习惯
长期饮食不节制、暴饮暴食或过 度饮酒等不良饮食习惯可能破坏 胃肠道黏膜,导致嗜酸性粒细胞 浸润,从而引发炎症。
感染
细菌、病毒等感染因素也可能引起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
病理学表现
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是该病的典型病理表现。
黏膜损伤
炎症导致胃肠道黏膜损伤,出现糜烂、溃疡等。
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
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在病变黏膜处浸润。
病变部位
01
02
03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诊治研究进展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诊治研究进展作者:吴金容宋正己来源:《中国医药科学》2022年第13期[摘要]嗜酸细胞性胃肠炎是一种较少见的慢性消化道疾病,以胃肠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胃肠壁增厚为特征,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明。
该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可伴或不伴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影像学表现为局部肠管壁增厚、腹腔积液,内镜可表现为黏膜充血、糜烂、溃疡等,依据病理活检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数量确诊。
由于该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等缺乏特异性,病理诊断标准仍不规范,临床诊断仍较困难,本文通过对该病临床表现、治疗进展等方面做一综述,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
[关键词]嗜酸细胞性胃肠炎;临床表现;诊断;内科治疗[中图分类号]R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616(2022)13-0048-05Research advance in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WU JinrongSONG Zhengji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Yunnan Province,Yunnan,Kunming 650032,China [Abstract] 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 is a relatively rare chronic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eosinophil infiltration in gastrointestinal tissues and thickening of gastrointestinal wall. Its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remain unknown.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the disease are diverse,with or without the elevated peripheral blood eosinophil. The images can show local intestinal wall thickening and peritoneal effusion,and the endoscopy can show mucosal congestion,erosion,ulcer,etc. The diagnosis was made according to the number of eosinophil infiltration in pathological biopsy. Due to the lack of specificity in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auxiliary examinations of the disease,the pathological diagnostic criteria are still not standardized,and the clinical diagnosis is still difficult.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treatment progress of the disease are reviewed in this article,so as to improve clinicians,understanding of the disease.[Key words] 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Clinical manifestation;Diagnosis;Medical treatment嗜酸細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E)是嗜酸性胃肠道疾病中的一种,嗜酸性胃肠道疾病还包括嗜酸性食管炎、嗜酸细胞性胃炎、嗜酸细胞性肠炎和嗜酸细胞性结肠炎[1]。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研究现状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研究现状【摘要】嗜酸细胞性胃肠炎是以胃肠道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异常浸润为特征的胃肠道少见疾病。
发病机理尚未明确,自1937年首次报道以来,国内外仅有300余例报道,且报道的病例特点不一,具有临床多样性,容易造成误诊。
本文就嗜酸性胃肠炎的诊治进行阐述。
【Abstract】eosinophilic gastricoenteritis is a rare disease, which is characteristic of eosinophile granulocyte excessively infiltrating. The etiopathogesis is not distinct.Since the first case was reported in 1937,there were only about 300 cases in the world. The features of cases were diversified, and it s easily misdiagnosed. The text describes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Key words】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 Clinical manifestatio;Diagnosis;Therapy嗜酸细胞性胃肠炎亦称嗜酸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icoenteritis,EG)是一种少见的胃肠道疾病,以胃肠道的某些部位弥漫性或局限性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
通常累及胃窦部和近端空肠,累及结肠以盲肠和升结肠多见,也可以累及腹膜,甚至累及食管、肝胆系统(罕见)等[1]。
临床表现为腹部痉挛性疼痛,可伴恶心、呕吐、发热、腹泻等,部分患者有特殊食物过敏史。
EG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多见于30~50岁,男女比例为2:1[1]。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研究

进 行数 据资料的处理 ,采用 S P S S 1 3 + 0统计软件进行 ,利用 3 2 检验计数资 料 ;采用 t检验计量资料 ,P< 0 . 0 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 果
2 . 1临床表现 治疗的三十六例患者 中, 约占百分之六 十九的患者病程在一个月 内, 为二 十
五例 , 时间最 短的为一天 , 时间最长在三年 。 患者主要的临床表现最多 的是 以支 气管哮喘 , 有八例患者 。 三十六例患者没有家族遗传史 , 其他 表现还包 括过敏性 紫癜 、鼻炎 、湿疹 、荨麻疹 。
2 . 2 . 实 验 室检 查
百分之六十 九的患者在进行血液学检查外 周血 中 , 嗜酸性粒细胞增高 , 占到
三 十六例患者 中的九例 。 在对七例 患者进行 血清学检查 I g E检查中 , 有五例是 比
正常水平高 的, 对六例患者进行 的抗体实验 、 抗核实验等项 目中 , 患者均呈 阴性 。
1 、 资 料 与 方 法
有 三十例 患者进行 胃镜检 查 , 表现形式多样 , 通常还是 以炎性 改变的提示为 主 ,例如黏膜粗糙 、 充血水肿 、点片状平坦糜烂 、 红斑等 。 有 二十患者例进行结 肠镜检查 , 有一例进行小肠镜检查 。 有百分之五十八的患者出现嗜酸性细胞浸润 , 有二十一例 , 三例患者的牯膜出现溃疡 , 不过还有五例 患者在 十二指肠的内镜检 查下是 没有异 常 ,活检之后 才能体会是有 嗜酸性细胞异常浸润的现象 。 统计消化道各 部位黏膜 活检情况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

实验室检查
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升高,粪 便中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也升高。
病理学检查
胃肠组织活检发现嗜酸性粒细胞浸 润。
鉴别诊断
其他原因引起的消化 系统炎症:如克罗恩 病、溃疡性结肠炎等 。
其他原因引起的嗜酸 性粒细胞升高:如寄 生虫感染、皮肤病等 。
过敏反应:如食物过 敏、药物过敏等。
实验室检查与影像学检查
血液检查
血常规、血液生化检查 、免疫学检查等,有助 于了解全身状况和病因
。
粪便检查
粪便常规、粪便培养、 粪便寄生虫检查等,有 助于排除其他原因引起
的腹泻。
内窥镜检查
X线检查
胃肠镜检查可以直接观 察胃肠黏膜病变,并取 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
腹部X线平片、钡剂造影 等影像学检查有助于了
解胃肠形态和功能。
04
腹泻也是常见的症状之一,通常为水样便 或糊状便,有时带有黏液和血。
恶心和呕吐
体重下降
患者可能会出现恶心和呕吐的症状,尤其 是在疾病发作的早期。
由于腹痛、腹泻和食欲不振,患者可能会 出现体重下降的情况。
体征表现
01
02
03
腹部压痛
医生在检查时可能会发现 腹部有压痛,通常在上腹 部或脐周。
腹部肿块
有时在腹部可以摸到肿块 ,这通常是肠道增厚或腹 腔淋巴结肿大的表现。
定期复查与监测
定期复查
在医生的指导下定期进行相关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监测症状
留意自身症状变化,如出现不适及时就医检查。
遵循医嘱
遵循医生的治疗建议和用药指导,不要擅自更改治疗方案。
THANKS
感谢观看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 肠炎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研究现状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研究现状
谭东毅;姚宏昌
【期刊名称】《医学综述》
【年(卷),期】2008(14)12
【摘要】嗜酸细胞性胃肠炎具有临床多样性,病理研究证明胃、肠黏膜中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同时伴有大量与嗜酸粒细胞密切相关的毒性颗粒蛋白及细胞因子,是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重要原因.本文综述了国内外近年来对嗜酸细胞性胃肠炎发病机制、诊断、治疗的研究现状.
【总页数】2页(P1833-1834)
【作者】谭东毅;姚宏昌
【作者单位】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消化内科,天津,300192;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消化内科,天津,30019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7
【相关文献】
1.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研究现状 [J], 张莉
2.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研究现状 [J], 张莉;付晓霞
3.以大量腹水为首发表现的儿童嗜酸细胞性胃肠炎诊治分析 [J], 袁丽萍;周其莲;桂明
4.儿童嗜酸细胞性胃肠炎合并急性胰腺炎超声表现1例 [J], 付遵峰;张家君
5.儿童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治疗进展 [J], 王华;方莹;韩亚楠;葛库库;刘欢宇;任晓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分析(精)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分析【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6-0083-02嗜酸细胞性胃肠炎是一种胃肠道组织中嗜酸细胞增多性疾病,临床大宗报道少见,误诊率高,我科自2009年10月至2010年10月共诊断治疗此类患者13例,并随访至今;症状缓解率100%,停用激素复发2例,血中嗜酸细胞始终较高2例,临床首诊误诊率100%,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将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13例,男6例,女7例,发病年龄25.62岁,姐妹、父女共同发病各1对,病史30天-2年。
临床主要表现:上腹部阵发性绞痛13例(100%),反酸、烧心、恶心、呕吐10例(80%),腹泻7例(54%),恶液质1例(6%)。
13例患者未发现明显食物及药物过敏,其中4例患者进行了血清及皮肤过敏源检查,结果阴性。
13例患者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均明显增高,占外周血粒细胞比例35-72%,绝对值为1.3—11.6×109/L,外周血粒细胞总数1.300×109/L-27.780×109/L。
1.2 内镜表现。
13例患者均行胃镜或肠镜检查,其内镜下表现:13例均表现为黏膜斑片状充血、水肿、糜烂,1例胃窦多发疣状隆起。
病变同时累及胃、十二指肠、结肠2例,胃及十二指肠2例,单纯十二指肠黏膜病变8例,无明显变化1例。
出现梗阻症状者1例,腹水1例。
11例患者均经病理证实胃黏膜、十二指肠黏膜或结肠黏膜组织中嗜酸细胞浸润。
1例胃及十二指肠肌层增厚出现梗阻症状患者,经激素治疗有效,复查后胃及十二指肠肌层正常,支持此病诊断。
另外1例腹水检查发现大量嗜酸细胞,从而明确诊断。
1.3 病程及转归。
确诊的13例患者均无明显食物或药物过敏,11例症状较轻患者给予口服强的松20-40mg/d,1例恶液质及1例梗阻症状患者给与静脉全营养治疗3-5天,同时给与静脉输注地塞米松10-20mg/d,症状改善后改为口服强的松治疗,体质恢复后给与肠内营养,支持治疗10-12天,症状消失给与正常饮食。
小儿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研究进展

小儿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研究进展
李在玲
【期刊名称】《国际儿科学杂志》
【年(卷),期】2004(031)003
【摘要】小儿嗜酸细胞(EC)性胃肠炎是一种比较少见的胃肠道疾病.发病机制不甚明确,可能是对外源性或内源性过敏原的全身或局部变态反应所致.以EC浸润从食管到直肠的全胃肠道壁的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甚至浆膜层为典型特点.EC浸润的范围和深度决定了该病临床表现的多样化.诊断的金标准取决于内镜活检、腹水找EC、腹腔镜检查、外科手术活检.治疗主要有饮食治疗、激素洽疗及其他药物治疗.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在儿科临床的广泛应用,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治提出了许多新观点,该文就有关小儿EC性胃肠炎临床研究的进展作一综述.
【总页数】3页(P159-161)
【作者】李在玲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儿科,北京,10008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73.3
【相关文献】
1.小儿推拿治疗小儿泄泻的临床研究进展 [J], 张慧中; 许增华
2.小儿推拿治疗小儿发热临床研究进展 [J], 沈睿
3.补铁与补锌对小儿生长发育作用的临床研究进展 [J], 吴小玲;黄翠兰;王珍春
4.小儿川崎病发病机制及临床诊治的研究进展 [J], 路振;张玉玲
5.针灸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临床研究进展 [J], 李锌夷;杨丽梅;盛彩玲;霍俐颖;赵彩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研究现状【关键词】嗜酸细胞性胃肠炎;临床表现;诊断;治疗The research status of 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ZHANG Li, FU Xiao-xia.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dogyNO.252 of PLA,Bao ding,071000,China【Abstract】 eosinophilic gastricoenteritis is a rare disease, whichis characteristic of eosinophile granulocyte excessively infiltrating. The etiopathogesis is not distinct.Since the first case was reportedin 1937,there were only about 300 cases in the world. The featuresof cases were diversified, and it s easily misdiagnosed. The text describes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Key words】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 Clinical manifestatio;Diagnosis;Therapy嗜酸细胞性胃肠炎亦称嗜酸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icoenteritis,EG)是一种少见的胃肠道疾病,以胃肠道的某些部位弥漫性或局限性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
通常累及胃窦部和近端空肠,累及结肠以盲肠和升结肠多见,也可以累及腹膜,甚至累及食管、肝胆系统(罕见)等[1]。
临床表现为腹部痉挛性疼痛,可伴恶心、呕吐、发热、腹泻等,部分患者有特殊食物过敏史。
EG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多见于30~50岁,男女比例为2:1[1]。
自1937年Kajiser[2]首次报道以来,国内外仅有300余例报道,且报道的病例特点不一,具有临床多样性,容易造成误诊,许多EG患者被误诊或未报告,故评估其发病率较困难。
1 病因与发病机制本病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一般认为是由外源性或内源性过敏原引起的变态反应所致。
近半数患者个人或家庭有哮喘、过敏性鼻炎、湿疹或荨麻疹等病史;部分患者的症状可由某些食物如牛奶、蛋类、羊肉、海虾或某些药物诸如磺胺、痢特灵和消炎痛等诱发[3];某些患者摄食某些特殊食物后,血中IgE 水平增高,并伴有相应的症状,因而认为本病与特殊食物过敏有关。
食物过敏引起EG的机制可能为[4]:①由于病灶中存在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有人认为食物过敏原与胃肠道敏感组织接触后,在胃肠壁发生抗原抗体反应,吸引嗜酸性粒细胞进入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的部位,这是由于嗜酸细胞表面有C 3受体;②有人认为系由于淋巴细胞衍生的嗜酸性趋化因子(ECF)吸引嗜酸性粒细胞所致;③有人认为本病属Ⅰ型变态反应。
认为胃肠组织中肥大细胞通过Fc受体与食物抗原引起的IgE抗体相结合后,再遇相应的抗原,促使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ECF、和缓激肽等物质。
ECF可吸引嗜酸性粒细胞,组胺进一步加强其趋化性。
有人则持相反意见,认为:①并非每个患者都有过敏史;②有些人在控制可疑过敏食物的摄入后,并不能使其胃肠道症状缓解;③血清IgE水平仅在少数病例中增高,其他免疫指标如IgG、补体、淋巴细胞计数等均未见异常;④有报道肥大细胞和组胺、碱性蛋白参与嗜酸性细胞增多,浸润胃肠道损伤机制。
2 临床类型Klein[5]根据嗜酸性粒细胞在消化道壁内浸润的部位,将EG分为3型:①黏膜病变型:黏膜内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伴明显的上皮细胞异常,肠绒毛可完全消失,导致失血、缺铁、吸收不良和蛋白丢失等;②肌层病变型:浸润以肌层为主,胃肠壁增厚,呈结节状,导致狭窄与梗阻;③浆膜病变型:浸润以浆膜为主,浆膜增厚,并可累及肠系膜淋巴结,有腹水形成。
3 临床表现EG临床表现症状多样,缺乏特异性,症状的表现取决于病变累及部位、病理类型、范围和程度。
病变以黏膜为主者最常见,以消化吸收不良症状为主要表现,常有腹痛、腹泻、胃肠出血、缺铁性贫血、蛋白丢失性肠病和营养不良;以肌层浸润为主者较少见,可表现腹痛、腹泻、呕吐、幽门狭窄或胃排空障碍等;病变以浆膜浸润为主者罕见,浆膜增厚并可累及肠系膜淋巴结,可表现嗜酸细胞性胸腹水,腹腔镜或剖腹探查活检可见浆膜下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腹水中可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6]。
4 辅助检查外周血和骨髓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是诊断EG的重要线索,但由于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会随病情变化而经常出现波动,因此至少有20%的患者在整个病程中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始终未见升高[7]。
骨髓细胞学检查对诊断十分必要,有助于排除其他疾病。
腹水多为渗出液,腹水中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对EG的诊断有重要意义[8]。
EG的内镜表现无特异性,主要表现为胃窦、十二指肠、回肠末端和回盲部受累黏膜散在红斑、充血水肿、糜烂出血、溃疡形成、可覆盖白苔。
其他部位(食管、小肠)亦可累及,病变散在而分布较广[9]。
内镜下黏膜活检证实胃肠道黏膜组织有嗜酸性粒细胞浸润(>20个/HP),是诊断EG的关键,但胃肠道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常呈局灶性分布,内镜下黏膜活检可能为阴性表现,因此内镜下多点活检(6点以上)可有效提高诊断率[10]。
Talley等[11]报道内镜结合活检检查至少可以诊断80%的EG患者。
内镜对黏膜型和混合型的诊断意义较大。
胃肠X线检查可见受累胃肠道黏膜水肿、皱壁增宽、结节样增生,胃肠壁增厚,腔狭窄及梗阻征象等。
CT检查可显示胃肠壁增厚,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或腹水[4]。
5 诊断与鉴别诊断Talley[7]提出的诊断标准:①进食特殊食物后出现胃肠道症状和体征。
②周围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③组织学证实胃肠道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或浸润。
凡出现不能解释的胃肠道症状,尤其个人或家族中有过敏性疾患史者或进食某类食物、摄入某些药物后出现或加重胃肠道症状及体征、周围血嗜酸小生粒细胞增厚者,应考虑本病的可能。
内镜检查多点活检病理检查有助诊断。
如胃镜、小肠镜或结肠镜有时1次活检阴性尚需再次内镜活检。
活检阴性并不能在临床上完全除外本病的存在。
需要强调的是目前关于EG的诊断还没有统一的标准[12]。
5.1 寄生虫感染周围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见于钩虫、蛔虫、旋毛虫、华支睾吸虫、包虫、肠绦虫、囊类圆线虫所致的寄生虫病,各有其临床表现,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明显升高;通过反复检查粪便卵不难鉴别。
5.2 肠道癌肿与恶性淋巴瘤也可有周围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但属继发性,应有癌肿与淋巴瘤的其他表现。
5.3 主要发生于胃和大肠、小肠呈局限性肿块,病理组织检查为嗜酸性肉芽肿混于结缔组织基质中。
过敏史少见,周围血中白细胞数及嗜酸性粒细胞常不增加。
病理学特点为黏膜虾层的结节或息肉内有不同程度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5.4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HES):HES除周围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外,病变不仅累及肠道,还广泛累及其他实质器官,如脑、心、肺、肾等,其病程短,预后差,常在短期内死亡。
5.5 过敏性紫癜(腹型、Henoch型)除伴有一系列消化道症状及体征外,多伴随皮肤紫癜。
实验室检查可有半数以上的毛细血管脆性试验阳性,BT可延长,毛细血管镜检查有助于诊断。
6 治疗本病的治疗原则是避免接触过敏原,抑制变态反应和稳定肥大细胞,达到缓解症状,清除病变的目的。
一般认为,EG是一种自限性变态反应性疾病,部分患者不经治疗而痊愈,但可复发。
临床以保守治疗为主,对由于食物或药物引起的EG,应停止进食这种药物和食物,除去诱因,应用剔除过敏食物的治疗方法证明是有效的[13]。
激素是治疗EG的有效药物,能迅速缓解症状,并使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恢复正常。
EG有一定的自限性,但不接受激素治疗的患者容易复发,因此,建议对无激素禁忌证的EG患者,应常规使用激素治疗,疗程随病情及类型而定。
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或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副反应者可改用色甘酸二钠治疗,作为前者的替代药物。
对有幽门梗阻或肠梗阻患者,可考虑行手术治疗,术后如仍有症状或嗜酸性粒细胞升高者,尚可应用小剂量强的松,维持治疗一段之间[4]。
7 预后EG是一种自限性变态反应性疾病,可反复发作,但长期随访未见恶变,多数预后良好。
总之,EG是临床上很少见的疾病,病因不明确,发病率低,无任何特异性症状,极易误诊,需要引起临床医生特别是消化内科医生的注视。
参考文献[1]李晓云.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13例临床病理分析.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8,16(4):263-[2] Kalantar SJ, Marks R, Lambert JR,et al. Dyspepsia due to 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 Dig Dis Sci, 1997,42(11):2327-[3]潘国宗,曹世植.现代胃肠病学.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1177-[4]金世柱,韩明子,赵晶.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特点.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07,16(2):201-[5] KleinNC, Hargrove RL, Sleisenger MH, et al.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 Medicine(Baltimore),1970,49(4):299-[6]辛桂霞,钟延美,丁金秀.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分析.潍坊医学院学报,2008,30(3):251-[7] Talley NJ, Shorter RG, Phillips SF, et al. 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 a clinicopathological study of patients with disease of the mucosa,muscle layer and subserosal tissues.Gut,1990,31:54-[8] Zhang YW,Clinic analysis of 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 Acte Academiae Medicine Xuzhou,2000,20:76-[9]黄焕军,刘瑶,刘南植,等.20例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临床及内镜特点分析.临床内科杂志,2008,25(6):413-[10]张安忠,杨崇美,崔凯,等.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和内镜特点.中国内镜杂志,2007,13(6):602-[11] Talley NJ, Shorter RG, PhillipsSF, et al. 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 a clinicopathological study of patients with disease of the mucosa,muscle layer and subserosal tissues.Gut,1990,31:54-[12] Baig MA, QadirA, RasheedJ. A reviewof eosinophilic gastroentenritis.J Natl Med Assoc,2006,98(10):1616-[13] Khan S,Orenstein SR. 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 epidemiology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Paediatr Drugs,2002,4(9):563-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