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分级诊疗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简介及参考治疗方法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简介及参考治疗方法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是一种罕见的胃肠道疾病,以胃肠道局限性或弥漫性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可累及胃肠道任何部位,临床表现因病变累及部位、浸润深度各异。
发病机制及病因尚不明确,一般认为由于外源性或内源性致敏因子刺激嗜酸性粒细胞产生细胞毒性颗粒、细胞因子等所致,部分学者认为该病与食物过敏有关,通过胃肠黏膜促发一系列炎性反应。
目前尚无EG的诊治共识,现有资料认为,糖皮质激素是治疗本病最主要的药物,通过抑制变态反应达到症状缓解,长期随访疗效确切,多数病例在用药后1~2周内症状即改善,某些研究中的缓解率可达90%。
【糖皮质激素的应用】泼尼松:20~40mg/d,7~14天为1个疗程。
症状控制后可减量维持,维持剂量10mg/d,逐渐停药,停药后部分病例可复发。
通过抑制中性粒细胞的迁移、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以减轻炎症反应,也可用等效剂量的泼尼松龙及甲泼尼龙、地塞米松。
【注意事项】糖皮质激素治疗EG的时间是未知数,易复发,往往需要长期治疗,但治疗需要个体化。
由于本病较为罕见,目前全世界报道仅约300例,诊治经验较少,糖皮质激素在本病中的应用还需更多证据。
【禁忌证】(1)激素药物过敏;(2)严重精神病史、癫痫;(3)活动性消化性溃疡、新近胃肠吻合术后;(4)骨折、创伤修复期;(5)单纯疱疹性角、结膜炎及溃疡性角膜炎、角膜溃疡;(6)严重高血压、糖尿病、较严重的骨质疏松;(7)未能控制的感染(如水痘、真菌感染)、活动性肺结核;(8)妊娠初期及产褥期;(9)寻常型银屑病。
参考文献1.Yi-Xuan Dai,Chuan-Bing Shi,Bo-Ta Cui,et al.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and prednisone for severe eosinophilicgastroenteritis.World journal ofgastroenterology,2014,20(43):16368-16371.2.Sachin B Ingle,Chitra R Hinge,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an unusual type ofgastroenteritis.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13,19(31):5061-5066.3.Aceves SS,Bastian JF,Newbury RO,et al.Oral viscous budesonide:apotential new therapy for eosinophilic esophagitis in children.Am J Gastroenterol,2007,102(10):2271-2279.4.孙梅,左佳.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研究进展.中国实用医学杂志,2011,26(8):563-565.。
【VIP专享】嗜酸性粒细胞肠炎

编辑本段 疾病病因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病因尚不清楚,有食物过敏假设,但是儿童多见, 成人很少能找到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敏的食物,有些药物或毒素引起本病的报告。
编辑本段 病理生理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以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认为本病受某些 物质刺激引起全身或局部过敏反应,是继发于某种原因不明抗原和过敏反应 的一种综合征。一般认为是通过嗜酸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各种酶类,造成 组织损伤导致发病。根据本病用激素治疗有效,部分病人血液 IgE 增高, 有过敏史或家族史,提出 Ⅰ型变态反应假说。认为由于某种因素破坏了胃肠 道黏膜的完整性,食物等抗原进入组织,使肥大细胞致敏并脱颗粒,释放组 胺嗜酸细胞趋化因子等,引起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及脱颗粒,造成组织损伤, 所释放的嗜酸性粒细胞过氧化酶又进一步刺激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形成恶性 循环。除外 Ⅰ型过敏反应外,免疫功能异常在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发病中占 重要位置,但尚未发现一致的免疫功能异常。有提出嗜酸细胞性胃肠炎是消 化道的特异性炎症,这种嗜酸性炎症是某些不明抗原引起的过敏反应,可作 为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阿米巴痢疾、乳蛋白结肠炎反应的一部分。有 报告指出嗜酸细胞性肠炎有遗传倾向,因无家族性调查,还不能有定论。累 及部位可以从食管到直肠各段,以小肠和胃受累最为常见。组织学特点为大 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可聚集成堆,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可以累及胃肠壁全层, 也可以某一层受累为主。最常见为黏膜和黏膜下层,其次为肌层,浆膜层少 见。其他病理改变有水肿、小肠绒毛萎缩、黏膜及腺上皮细胞坏死和再生。 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可见于任何炎症过程,同时有其他炎性细胞明显增加时, 应注意与之鉴别。
6.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对比及分析综合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蚯蚓教的学实难验点,线培形养动观物察和能环力节和动实物验的能主力要;特2征.通。过教对学观方察法到与的教现学象手分段析观与察讨法论、,实对验线法形、动分物组和讨环论节法动教特学征准的备概多括媒,体继课续件培、养活分蚯析蚓、、归硬纳纸、板综、合平的面思玻维璃能、力镊。子情、感烧态杯度、价水值教观1和.通过学理解的蛔1虫.过观适1、察于程3观阅 六蛔寄.内列察读 、虫生出蚯材 让标容生3根常蚓料 学本教活.了 据见身: 生,师的2、解 问的体巩鸟 总看活形作 用蛔 题线的固类 结雌动态业 手虫 自形练与 本雄学、三: 摸对 学动状习人 节蛔生结4、、收 一人 后物和同类 课虫活构请一蚯集 摸体 回并颜步关 重的动、学、蚓鸟 蚯的 答归色学系 点形教生生让在类 蚓危 问纳。习从 并状学理列学平的害 题线蚯四线人 归、意特出四生面体以形蚓、形类 纳大图点常、五观玻存 表及动的鸟请动文 本小引以见引、察璃现 ,预物身类 3学物明 节有言及的、导巩蚯上状 是防的体之生和历 课什根蚯环怎学固蚓和, 干感主是所列环史 学么据蚓节二样生练引牛鸟 燥染要否以举节揭 到不上适动、区回习导皮类 还的特分分蚯动晓 的同节于物让分答。学纸减 是方征节布蚓物起 一,课穴并学蚯课生上少 湿法。?广的教, 些体所居归在生蚓前回运的 润;4泛益学鸟色生纳.靠物完的问答动原 的4蛔,处目类 习和活环.近在成前题蚯的因 ?了虫以。标就 生体的节身其实端并蚓快及 触解寄上知同 物表内特动体结验和总利的慢我 摸蚯生适识人 学有容点物前构并后结用生一国 蚯蚓在于与类 的什,的端中思端线问活样的 蚓人飞技有 基么引进主的的考?形题环吗十 体生行能着 本特出要几变以动,境?大 节活的1密 方征本“特节化下物.让并为珍 近习会形理切 法。课生征有以问的小学引什稀 腹性态解的 。2课物。什游题主.结生出么鸟 面和起结蛔关观题体么戏:要利明蚯?类 处适哪构虫系察:的特的特用确蚓等 ,于些特适。蛔章形殊形征板,这资 是穴疾点于可虫我态结式。书生种料 光居病是寄的们结构,五小物典, 滑生?重生鸟内学构,学、结的型以 还活5要生类部习与.其习巩鸟结的爱 是如原活生结了功颜消固类构线鸟 粗形何因的存构腔能色化练适特形护 糙态预之结的,肠相是系习于点动鸟 ?、防一构现你动适否统。飞都物为结蛔。和状认物应与的行是。主构虫课生却为和”其结的与题、病本理不蛔扁的他构特环以生?8特乐虫形观部特8征境小理三页点观的动位点梳相组等、这;,哪物教相,理适为方引些2鸟,育同师.知应单面导鸟掌类结了;?生识的位学你握日构解2互.。办特生认线益特了通动手征观识形减点它过,抄;察吗动少是们理生报5蛔?物,与的解.参一了虫它和有寄主蛔与份解结们环些生要虫其。蚯构都节已生特对中爱蚓。会动经活征人培鸟与飞物灭相。类养护人吗的绝适这造兴鸟类?主或应节成趣的为要濒的课情关什特临?就危感系么征灭来害教;?;绝学,育,习使。我比学们它生可们理以更解做高养些等成什的良么两好。类卫动生物习。惯根的据重学要生意回义答;的3.情通况过,了给解出蚯课蚓课与题人。类回的答关:系线,形进动行物生和命环科节学动价环值节观动的物教一育、。根教据学蛔重虫点病1.引蛔出虫蛔适虫于这寄种生典生型活的线结形构动和物生。理二特、点设;置2.问蚯题蚓让的学生生活思习考性预和习适。于穴居生活的形态、结构、生理等方面的特征;3.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多样性及诊治分析

EG患者多以消化不良为首发症状 ,可伴腹泻。 随着疾病的发展可出现肠梗阻和 /或腹水。 症状与嗜酸细胞浸润所累积的部位和深度有关 。
目录
研究结果
误诊原因 : (1)对EG认识不足,缺乏内镜下足够部位和深度 的黏膜活检 ; (2)对腹水患者未行腹水涂片检查嗜酸细胞 ; (3)腹腔镜检查不普及。
目录
研究二
景
1937年Kaijser 首次报道,国内病例较少, 且报道的病例特点不一,容易造成临床误 诊。 本研究分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消化科收治 的7例EG患者,对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 查、内镜表现和治疗预后做一详细探讨。
目录
研究目的
探讨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G)的诊断要点和 治疗预后。
目录
研究方法
对7例EG患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内镜表 现和治疗随诊情况进行分析。
目录
研究结果
1.
2.
3.
粘膜型EG患者常以腹痛和腹泻为首发症状,而浆 膜型以腹痛和腹胀为首发症状,可伴恶心呕吐、 低热等。 外周血和骨髓中嗜酸细胞计数明显增高 (45.0%±22.4%和35.5%±2.6%),以成熟型为主, 并随症状的有无而增减。 血沉、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等指标正常,IgG 可下降。
目录
结论
EG多以消化不良为主要表现。 内镜表现缺乏特异性 ,胃肠道黏膜组织病理 学检查是诊断的关键 ,浆膜病变应查腹水嗜 酸细胞 ,腹腔镜检查有助于此类患者的诊断 。
目录
段丽萍,吕愈敏,胡传松,王爱英,叶嗣懋,林三仁.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多样性[J].中华消化杂 志,2001,01:28-30.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的诊断及治疗

程度 与嗜 酸 性 粒 细胞 计 数 无 明显 相 关 性 _ ] ” ] 。有 研 究报 道 , 多数 E G 患者 的外 周 血 嗜 酸性 粒 细 胞计 数 增加 , 嗜酸 性 粒 细胞 的百 分 数 可 高 达 7 ( ) , 但 这 不
E G患 者 内镜 下 的表 现 无 特 异 性 , 可 见 黏 膜 充 血、 水肿 , 严重患者可见黏膜 糜烂、 溃 疡、 结 节 或 息 肉样 肿块 , 部分 患 者可见 幽 门及肠 道狭 窄_ 3 j 。 4 诊 断 E G可 反复 、 多次 发作, 但 尚无 恶 变 的 报 道 , 该
嗜酸性 粒 细 胞 性 胃肠炎 ( E G) 是 指 嗜 酸 性粒 细
3 辅助 检查
3 . 1 实验 室检 查
胞 在 胃肠道 浸润 , 可 表 现 为局 限性 或 弥 漫性 浸 润并
且伴或不伴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 常见浸润 部 位是 胃和小 肠 , 结肠较少 浸润 , 其 通 常 以 腹 痛 为 主要 临床表 现 。
易感性 。 2 临床 分型 E G 可根 据过 敏 反应 的类 型 进行 分 型_ 6 j 。但 最
E G患 者 的影像 学检查 无 特 异性 , C T 检查 可 见 胃或小 肠肠壁 结 节样 改 变 或 不 规则 增 厚 , 但 这 些 表
现 不具 有 特 异 性 , 淋 巴瘤、 肉 芽 肿 变 及 克 罗 恩 病 ( C D) 患者 的影 像 学检 查 也 可见 上 述 表 现l 。超 声 规 检 查 可见 嗜酸 性 粒 细胞 增多 , 黏膜 型 患者 表 现 更 为 明显 ] 。当外 周 血 嗜酸
性粒 细胞 绝对计 数 >6 0 0 / L时需 考 虑该 病 。根 据未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分级诊疗

消化病科疾病分级诊疗指南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EG)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是以胃肠道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胃肠道水肿增厚为特点的胃肠道炎症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腹痛或不适、恶心、呕吐等,部分可出现肠梗阻及腹水,病变亦可累及肝胆系统,引起黄疸。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分类一、按部位分类1.局限性:多见于中老年,病变仅累及胃,约占EG26%,此型又称嗜酸性粒细胞性胃炎。
胃窦部最常见,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的痉挛性疼痛、恶心呕吐等,胃内的肿块可以导致恶变或胃流出道梗阻。
2.弥漫性:多见于中青年,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痉挛性疼痛、恶心及呕吐,发作有规律,可能与进食某种食物有关,约占50%患者可出现肠梗阻表现。
二、按浸润程度分类(Klein分型)1.粘膜型:此型病变主要累及胃肠粘膜。
患者可有过敏性病史及较高的血IgE浓度,其临床表现为胃肠道蛋白丢失、贫血、吸收不良、体重下降及腹泻等;2.肌层型:此型病变主要累及肌层,其临床表现为梗阻,这种梗阻有时需要手术治疗,另外,还偶有胃肠道出血和瘘管形成;3.浆膜型:此型病变主要累及浆膜层,其临床表现为腹痛,且常伴有腹膜炎、腹水等。
根据上述分类,按照如下分级诊疗指南实施救治:一级医院根据患者病史、临床表现、血常规化验等做出初步诊断,在尽量保证患者安全前提下尽快转诊至二级或三级医院进一步明确诊断及治疗。
二级医院接诊病人后做出初步诊断,在安全前提下尽快完善胃肠镜及病理化验以在最短时间内完成诊断,有腹水患者需行腹水常规、生化、脱落细胞化验。
同时嘱患者尽量避免引起胃肠过敏食物,给以维持水电解质热量平衡,给予对症及支持治疗。
诊断明确后,可给以口服糖皮质激素、色甘酸钠或抗过敏药物治疗。
若发生肠梗阻,除禁饮食、胃肠减压、通便灌肠、抗感染、抑酸、补液等基础治疗外,有经验的医院可行肠梗阻手术切除梗阻的部分胃肠道。
手术经验不丰富的医院可转三级医院手术治疗。
三级医院对诊断困难或者治疗效果不佳患者可转三级医院进一步完善检查化验,并根据病人具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密切临床观察。
嗜酸性胃肠炎

嗜酸性胃肠炎定义: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EG)系指胃壁和(或)肠壁以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 伴或不伴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的增高的一种少见疾病。
流行病学:嗜酸细胞性胃肠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20~50岁发病最多。
无性别差异。
病因: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
部分病例与食品、药品过敏及过敏性疾病有关。
病理:病变可侵犯自食管至结肠的全消化道黏膜。
根据胃肠壁受浸润的深度和食管胃小肠和结肠病变的有无,临床可分为3型:( 1) 累及黏膜层: 最常见,嗜酸性粒细胞仅局限于黏膜层和黏膜下层,主要以蛋白丢失性肠病、粪便隐血阳性、吸收不良为特点。
( 2) 累及肌层: 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至肌层,可导致胃肠道完全或不完全性梗阻,未出现腹水症状。
( 3) 累及浆膜层: 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至浆膜层,以合并腹水为特点,腹水中可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
混合型:同时累消化道的2层或2层以上。
临床表现:所有患者均以消化道症状为首发和突出表现, 症状缺乏特异性, 与其病变累及部位、病变类型、范围和程度有关,容易误诊。
最常见的症状为腹痛,腹痛可累及腹部任何部位,甚至全腹,腹痛性质可为阵发性绞痛、持续性隐痛、夜间痛等,可伴有腹胀、腹泻、腹水、恶心、呕吐、消化道出血及梗阻、穿孔, 用抗酸剂及抗感染治疗不能缓解。
(有学者认为EG 多先累及胃肠道黏膜层, 出现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及消化不良症状, 此时因症状缺乏严重性和特异性而不被重视, 随疾病进展, 累及胃肠道肌层甚至浆膜层, 患者可出现相应表现)检查:1.血液检查:80%的病人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但由于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会随病情变化而经常出现波动, 因此至少有20%的患者在整个病程中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始终未见升高)2.嗜酸性胃肠炎粪便检查的意义是除外肠道寄生虫感染;3. 骨髓细胞学检查对诊断十分必要, 有助于排除其他疾病。
4.内镜:EG的内镜表现无特异性, 主要表现为胃窦、十二指肠、回肠末端和回盲部受累黏膜散在红斑、充血水肿、糜烂出血、溃疡形成、可覆盖白苔。
实用综述:全面了解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

实用综述:全面了解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EG)是一种罕见的、表现多样的、以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胃肠道为特征的疾病,根据受影响的胃肠道以及受累的程度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迄今已有百余篇文献报道,大部分是以单个病例或者病例系列的形式报道,来自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的李延青教授等从流行病学、病理生理、病理、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以及治疗等多个方面对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进行了系统综述,在线发表于近期的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杂志上。
下面从上述几个方面为大家总结如下。
流行病学已有的病例报道认为EG 可见于从婴儿到老年人的任何年龄段,以 30~40 岁男性最为多见。
Guajardo 等报道在美国EG 的发病率为2.5/10 万,男女比例为1.2:1。
Kinoshita 等报道日本EG 的发病率是美国的5.5 倍,男女比例为1.2:1。
然而准确的发病率尚不明确。
病理生理学嗜酸性粒细胞浓度最高的部位是盲肠和阑尾,并参与了胃肠道黏膜免疫系统的构成。
嗜酸性粒细胞数量的增加见于多种炎症过程,包括寄生虫感染和过敏性疾病。
活化的嗜酸性粒细胞产生和释放具有高度生物活性的炎性介质,如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嗜酸性粒细胞来源神经毒素(EDN),嗜酸性粒细胞过氧化物酶(EPO)和主要碱性蛋白(MBP),进一步参与疾病的发生。
病理学最近的一项研究建议具有以下特征的患者可诊断为「组织学嗜酸性胃炎」:1. 胃活检显示平均密度>127 个嗜酸性粒细胞/mm2(或>30 个嗜酸性粒细胞/ 高倍视野),至少5 个独立高倍视野;2. 没有已知原因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例如,幽门螺杆菌感染、克罗恩病、寄生虫感染、血液或淋巴系统疾病)。
分类及临床表现EG 根据累及位置及累及深度,可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最常受累的器官是胃和十二指肠,也可累及从食管到直肠的整个消化道。
许多患者曾有哮喘、过敏性鼻炎、特应性皮炎或者食物/ 花粉过敏等病史。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18例临床诊治分析

5 8・
浙江临床医学 2 0 1 4 年1 月第 1 6 卷第 1 期
检查 ,提 示消 化 道管 壁增 厚 ,但 层 次基 本 清楚 ,无
克罗 恩病 、淋 巴瘤 、肉芽肿变 等 C T下也 可 出现类 似 表现 ,需结合其 它检查结果及 临床表现 鉴别诊 断。本
组E G部分 患者 C T上 表现 出 胃壁 、小 肠 及 大肠 的肠
E O S的数量会随着病情变化而时有波动。本组患者外周 血E O S 计 数增 多 ( 1 0 . 9 %~ 4 6 . 8 %) ,并且 经对症及 药物 治疗后患者外周血 E O S 计数下降 , 故在 E G诊治过程中 , E O S 计数的变化有重要指导意义。骨髓细胞学检查有助
于排除其他疾病 ,对诊断有重要意义 。
糖 皮 质 激 素 ,常 用 强 的 松 2 0 ~ 4 0 m g / d ,逐 渐 减 量 ;
对 于停 药 后 又 出现 复发 者 ,推荐 小 剂 量强 的松 维持
( 5 ~ 1 0 m g / d o( 3)可加用抗 组胺 药物 和 ( 或 )肥大 细
复正常 ,一般在 2 周一 2 个月后均能 回复正常 。随访所 有l 8例患 者 6个 月 2 年 ,4例 因停 用 糖皮 质激 素后
2 S . Kha n Eo s i no p h i l i c g a s t r o e n t e r i t i s . Be s t Pr a c t Re s Cl i n Ga s t r oe n t e r o l ,
E O S 增高可以为 E G的诊 断提供线索 ,但 由于外周血 中
复发 ,再次 给予激素后 效)外科手 术治疗 ,如肠穿 孔 、病变严 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化病科疾病分级诊疗指南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EG)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是以胃肠道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胃肠道水肿增厚为特点的胃肠道炎症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腹痛或不适、恶心、呕吐等,部分可出现肠梗阻及腹水,病变亦可累及肝胆系统,引起黄疸。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分类
一、按部位分类
1.局限性:多见于中老年,病变仅累及胃,约占EG26%,此型又称嗜酸性粒细胞性胃炎。
胃窦部最常见,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的痉挛性疼痛、恶心呕吐等,胃内的肿块可以导致恶变或胃流出道梗阻。
2.弥漫性:多见于中青年,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痉挛性疼痛、恶心及呕吐,发作有规律,可能与进食某种食物有关,约占50%患者可出现肠梗阻表现。
二、按浸润程度分类(Klein分型)
1.粘膜型:此型病变主要累及胃肠粘膜。
患者可有过敏性病史及较高的血IgE浓度,其临床表现为胃肠道蛋白丢失、贫血、吸收不良、体重下降及腹泻等;
2.肌层型:此型病变主要累及肌层,其临床表现为梗阻,这种梗阻有时需要手术治疗,另外,还偶有胃肠道出血和瘘
管形成;
3.浆膜型:此型病变主要累及浆膜层,其临床表现为腹痛,且常伴有腹膜炎、腹水等。
根据上述分类,按照如下分级诊疗指南实施救治:
一级医院
根据患者病史、临床表现、血常规化验等做出初步诊断,在尽量保证患者安全前提下尽快转诊至二级或三级医院进一步明确诊断及治疗。
二级医院
接诊病人后做出初步诊断,在安全前提下尽快完善胃肠镜及病理化验以在最短时间内完成诊断,有腹水患者需行腹水常规、生化、脱落细胞化验。
同时嘱患者尽量避免引起胃肠过敏食物,给以维持水电解质热量平衡,给予对症及支持治疗。
诊断明确后,可给以口服糖皮质激素、色甘酸钠或抗过敏药物治疗。
若发生肠梗阻,除禁饮食、胃肠减压、通便灌肠、抗感染、抑酸、补液等基础治疗外,有经验的医院可行肠梗阻手术切除梗阻的部分胃肠道。
手术经验不丰富的医院可转三级医院手术治疗。
三级医院
对诊断困难或者治疗效果不佳患者可转三级医院进一步完善检查化验,并根据病人具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密切临床观察。
若临床症状缓解,可转一级或二级医院临床观察。
口服激素患者亦可在一、二级医院监测血常规、肝肾功化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