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江苏高考作文题审题指导

合集下载

2019高考语文作文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山登绝顶我为峰“七法”

2019高考语文作文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山登绝顶我为峰“七法”

第七部分 作 文
[例 3] (2016·高考北京卷)书签,与书相伴,形式多样。 设想你有这样一枚神奇的书签:它能与你交流,还能助你实 现读书的愿望……你与它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请展开想象,以“神奇的书签”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表现爱读书、读好书的主题;有细节,有描写。 本题的题眼: 写作的重心:
第七部分 作 文
2.动宾式命题。在动宾短语的题目中,宾语一般规定 了写作的范围、对象,而动词一般是写作的重点所在,它也 往往就是题眼。如“看家乡”,题眼就是“看”,“看”是 视觉的感受,题目规定了是从视觉写家乡,写出来的应该是 自己眼中所见的家乡的独特的风土人情,或家乡的变迁。文 章中当然能写思索,但一定是由“看”而引发的思索。
第七部分 作 文
[例 4] (高考江苏卷)不避平凡,不可平庸。为人不可平 庸,平庸则无创造,无发展,无上进;处世不可平庸,因此 要有原则,有鉴识,有坚守。
请以“拒绝平庸”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不必面面俱到;④ 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本题的题眼: 写作的重心:
也可以在词语后面添加一定的内容:尝试投稿、尝试游 泳、尝试自立等。
再如《北京的符号》:可以在短语前再添加内容,使命 题更明确,如“留住北京的符号”“创新北京的符号”“设 计北京的符号”“什么可以称为北京的符号”等;
也可以在短语后添加内容,使命题更具体,如“北京的 符号是什么”“北京的符号有什么特点”等。
第七部分 作 文
请以“虚掩着的门”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自定立 意,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 800 字。
审题立意:
第七部分 作 文
[参考示例] 命题作文题“虚掩着的门”是一个偏正式 短语,“门”是中心词,它的本义是指房屋、车辆等的出入 口,它的比喻义(寓意)是指人生、事业等的出入口。“虚掩 着”是修饰语,点明了“门”的特点——只要去推,便可打 开。如果你的写作选择了本义实指的“门”,那么这扇“虚 掩着的门”在文中就可以作为一个意象、一个道具、一个细 节等,由此来生发出为文、为事、为人之道,文章的中心可 能还要升华到“门”的比喻义、象征义、双关义上。如果你

2019年-2020年江苏省高考语文作文写作指导+满分范文+名师点评

2019年-2020年江苏省高考语文作文写作指导+满分范文+名师点评

2020年高考语文江苏卷作文原题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人们总是关注自己喜爱的人和事,久而久之,就会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

智能互联网时代,这种环绕更加紧密,这种塑造更加可感。

你未来的样子,也许就开始于当下一次从心所欲的浏览,一串惺惺相惜的点赞,一回情不自禁的分享,一场突如其来的感动。

【审题分析】材料中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一句出自《易经》,意在说明同类事物、志趣相投的人容易产生共鸣、互相吸引。

整段材料围绕这个话题展开讨论,最后落脚在今天的信息时代,每个人的样子都被自己喜爱和关注的信息环绕和塑造。

材料揭示了一种现象,即在智能互联网时代,每个人的形象都被身边所环绕的信息塑造,而这一塑造在未来将会更加可感。

考生在写作时,可以聚焦于在此时代背景下,人们是如何通过同类信息寻找“同好”,在群体中找到归属感,从而更好地悦纳自我、塑造自我。

另外,考生也可以从“信息茧房”的角度来思考解读这段材料,我们在享受着“志同道合”所塑造的和谐温情氛围时,不应该忽略甚至拒绝其他的信息。

总体来说,今年江苏卷的高考作文充分体现了贴近时代脉搏、注重思辨能力的命题特点。

【优秀作文】01在低俗的网络中访我高雅之灵魂孙中山曾告诫世人顺应时代:“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我们现在这一代人,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呢?无疑是大数据时代,它能根据我们的喜好,推送给我们爱看的资讯和内容。

这是科技带给我们的便利,也是大数据时代的弊端,一旦我们陷入低俗趣味的审美中,它就会向我们源源不断地推送类似的视频、文章,让我们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乐此不疲,茫然不自知。

但它同样是机遇,一旦我们总是爱听高雅的音乐、看深刻的书籍、进行高雅的活动、看着别人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进行深度的思考,大数据也会对应推送类似的内容,让我们的审美更上一层楼。

哔哩哔哩在2020年五四青年节之际,发布了一个《后浪》的视频,里面有这样一句话:“你们只凭相同的爱好,就能结交千万个值得干杯的朋友,你们拥有了,我们曾经梦寐以求的权利,选择的权利”我们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又满是诱惑的时代,我们可以自由选择我们所热爱的东西,并能找到趣味相投的朋友,一起爬山,一起滑雪,一起冲浪,一起跳伞,一起健身,一起旅行。

灵动如水,沉稳如山——简评2019年江苏高考作文题

灵动如水,沉稳如山——简评2019年江苏高考作文题

年第期———简评2019年江苏高考作文题灵动如水,沉稳如山江苏木渎高级中学陈祥书伴随着高考的钟声,2019年江苏高考作文题新鲜出炉。

上网搜索,获得文题。

第一段,是写作要求: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第二段,为作文材料: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

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

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

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

读完命题,掩卷思考,忽闪一感:今年文题,灵动如水,富于变化;沉稳如山,一如既往。

就灵动而言,自主开放,新颖鲜活。

首先,层次多样,角度多种,发散思维。

细读材料,分为三层:第一层,物各有性,同类同性;第二层,物性调和,共存相生;第三层,推而广之,和而不同。

由此开去,角度多种:就味道而言,可谈滋味,说味道,借味明道,演绎有滋有味的生活;可讲调味,论品味,寻味述理,阐述有调有品的人生。

从中心来说,可从局部到整体,表现调和的生活;可从具体到抽象,展现共生的人生;可从个性到共性,展示融合的事业。

由推论去说,可扣住物性,谈物物有性,调合生辉;可抓住物融,说同存共生,纷呈百味;可紧扣物合,讲合作融合,相和不同。

源此自选,角度多样:可任选人事,在记叙中体现协调,在议论中强调和合;可扣住道理,倡导尊重多元、兼容并包,提倡多边共生、融和大同;也可智慧发挥,强调做好自己、各显其美,注重取长补短、美人之美,突出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还可评价挖掘,尊重个性、珍视共性,做好自己、悦纳他人,融入群体、共生共美,合则两利、斗则俱伤。

其次,关系多多,思辨种种,追求辩证。

感悟材料,关系辩证:材料起点,是事物与本性:不同事物原本就各具特性,同类事物相处而不改其性,异类事物调和而共存共生。

材料核心,是物性与调和:五味调和,相存相生,百味纷呈;异物调和,物性改变,和而有异;各美其美,共美其美,互利共赢。

材料推论,是事物与人事:物物有本性,事事有特性:有的顺手,有的棘手;有的正常,有的蹊跷;有的平庸,有的非凡。

2019江苏高考作文解析与范文

2019江苏高考作文解析与范文

2019江苏高考作文解析与范文【真题】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

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

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

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

人间有味是清欢试题解析2019年江苏省高考作文题再次体现了其贴近生活的特色,请看:“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

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

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

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

”从内容层面看:材料以“水”和“盐”两个物象为载体,托出关键词“味”。

材料共48个字,“味”字出现了4次,与味道直接相关的有“淡、咸、酸、甜、苦、辣、咸”等7个字。

这就充分体现了材料作文中“类话题”作文的特点,因此,这道题的实质就是以“味道”为话题进行写作。

从语言层面看:材料句子简短,语言简洁,略带浅显的文言味道。

读材料,犹如品尝一碟美味快餐。

高中语文新课标的核心素养第一点是“语言建构与运用”,命题中的语言表达为考生做了漂亮的示范。

从主题层面看:类话题作文的取材范围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所写内容确定立意。

材料中的“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是在警醒人:不要孤军奋战,不要做孤胆英雄,更不用搞个人主义,要懂得一加一大于二的道理。

“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是在提示考生:要懂得合作,要增进友谊,要创建和谐。

如果把格局放大一点,那就是“一带一路”,那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

这样的试题既有享受生活的情韵,还有放眼天下的胸怀,也有充满能量的哲理。

从主体(考生)层面看:写作时,无论写记叙文,还是写议论文,你都要扣住一个“味”字,或者扣住一个词:“味道”。

江苏前两年的作文题也是“类话题”型,所以,今年的考生拿到这样的试题,一定会在心里笑着说:“这个题,不难。

”是的,不难,而且有味。

试题意味深长,耐人寻味;但愿考生兴味盎然,写出人间清欢!阅读审题认真阅读材料,圈出材料中的“味”字,认清题型,明确写作的大方向。

2019年江苏卷高考作文解析及范文

2019年江苏卷高考作文解析及范文

2019年江苏卷高考作文解析及范文题目: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

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

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

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

【权威专家解析】该作文类型属于材料作文,材料内容的解读逻辑清晰,先是提供了世间万物都有各自的秉性: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

接下来谈到了各自发展境界的局限: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

前面的这两句话实际为后面的内容张本,很自然地为转折作了铺垫: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

这些话语是本次作文的解读关键:“万物共存相生”是因,“百味纷呈”是果,由果溯因这则材料的所揭示的中心就跃然而出:万物只有互联互通,共存相生,才能百味纷呈,异彩纷呈。

在具体写作过程中,“事犹是,人亦然”,自然过渡到谈论人的成长过程中所必需“共存相生”才能使得我们的人生异彩纷呈的问题,可以谈互相借力、合作的重要性,既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别人,或者谈双赢的智慧。

作文秉承了“立德树人”的总则,注重社会飞速发展时期人与人之间、群体与全体之间,乃至国家与国家之间通力合作的重要性和必然性,是由“小我”走向“大我”,由“有我”至“无我”之境迈进的不二途径。

范文:【01】萝卜烧萝卜,还是萝卜烧肉?牧羊人汤姆所有的羊群都是纯白的,非常纯粹,如同一大团白云。

所以极厌恶其中的一头黑羊,老想除掉它。

后来天降大雪,白色的羊群散布在大雪中根本无法找到。

最后是借助那头黑羊,使得汤姆的羊群失而复得。

由此,汤姆明白了一个道理,纯粹固然不错,但和谐共生更加美好。

事实也是如此。

物各有性,各有其美。

老虎易怒,猴子急躁,绵羊温顺,但这就是它们的特性。

植物就更有意思了,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连同样的物都不是一成不变,更何况是迥然不同的物性?物性如此,人性亦然。

《左传》说,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人心何所想,当然与其性相关。

如果要尊重人性,就要学会宽容,不要妄想统一思想,思想是无法统一的。

五味调和,共存相生——2019年江苏省高考作文解析

五味调和,共存相生——2019年江苏省高考作文解析

五味调和,共存相生——2019年江苏省高考作文解析■江苏省盐城市大冈中学/李凤成● 真题回放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

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

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

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

● 真题解析 ■■■■■■■■■■■今年的江苏作文题依然是该考区考生熟悉的“文艺小清新范儿”。

材料以“水”“盐”设喻,贴近考生日常生活,可谓接地气。

整个文题着眼于“味”,耐人寻味,其多义性能够有效激发考生进行辩证思考,由“共存相生”一词引申开去,让人又很容易联系起近期发生的中美贸易摩擦事件,所以,本道试题又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材料共由四个复句构成,第三句话为试题的立意中心,即:不同事物的个性特点的融合达到“多姿多味”的境界。

最后一句话将第三个层面的核心内涵上升到普遍性层面,在立意方向上进一步拓展了考生的思维,给考生灵活、多样的立意空间。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试题立意落脚点清楚,在选材方面容易撞车,所以选材应走小众化路线,诸如选择音乐领域中将双排键与各种风格的演唱方式融合到一起的王小玮、美术领域中熔多种艺术元素于一炉的《千里江山图》、王维将诗画融合到一起的独特艺术风格都是能让人眼前一亮的素材。

在文体难易度上,记叙文叙述不同个性的人共同干好一番事业比较容易;散文写多元文化的交流、互通有无较容易;议论文写成证明文(证明命题人观点的正确)较容易。

具体立意、构思如下:着眼于文化。

每种文化都有各自的魅力→不同文化互相融合→共存相生→本民族文化获得新鲜血液,得到更新、发展。

着眼于自然。

自然万物各有特点→存在即是合理,共生共存→形成自然美景→环境更加美好,世界更为美丽。

着眼于团队。

每个个体都有自身的优势→通过调和,各自发挥最大的作用→团队力量变强→个体、团队进入良性循环发展轨道。

● 高分作文 ■■■■■■■■■■■■■■■■■■■■■■双排键的千种音色■江苏一考生两千多年前横空出世,你的第一声气势雄伟的鸣响回荡在古罗马;两千多年后你随着著名的器乐演唱组合玖月奇迹走进了中国民众的视野。

2019年高考江苏卷作文的审题和选材

2019年高考江苏卷作文的审题和选材

2019年高考江苏卷作文的审题和选材作者:刘步春来源:《求学·素材版》2019年第08期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70分)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

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

酸甜苦辣成,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

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

2019年江苏高考作文题目仍然是熟悉的材料作文。

材料中“水”“盐”的设喻,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富有时代气息。

整个文题借“味”说理,启发考生深思,能够激发考生的辩证性思维,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2019年江苏卷高考作文题简洁明快,直截了当,一改以往高考命题作文老面孔,作文题型令人耳目一新。

首先,内涵深邃,体现传统文化精髓。

“物各有性”,此之谓坚守、本质与初心,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是为物各有性,体现的是中华民族所推崇的大丈夫风范。

“五味调和”“共存共生”则彰显中华民族坚守海纳百川、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民族精神。

寥寥数语,字字珠玑,“秒显”民族文化之璀璨。

其次,观点鲜明,毫不隐晦。

材料以“物各有性”和“共存共生”明白无误地点明了题旨,并没有给考生设置审题障碍。

最后,立意开阔。

区区五十个字,就给考生提供了极开阔的立意空间,考生既可以就宏观的国际关系高谈阔论文化互鉴,也可以就微观的人际关系娓娓道来,还可以就企业、团队之间的关系谈自己的看法——既坚守自己,又包容借鉴他人。

命题材料共有四句话,层次清晰,表意明确。

审题立意时可逐句分析,以准确把握材料内涵。

第一句话,选取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水”和“盐”,指出“水至淡”“盐得味”,交代两者性质不同,各有其特点,旨在强调“物各有性”。

换句话说,“物各有性”是观点句,水和盐只是两个例子,突出的是不同之物有不同的个性与特质。

第二句话,“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点明水不会因数量改变而变其本性,盐也不因数量变化而改其味道。

此句意在点明同类事物简单相加并不能带来质的变化,强调事物本身的稳定性和纯粹性。

2019江苏高考作文五味

2019江苏高考作文五味

高考真题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70分)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

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

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

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

专家评析2019年的江苏省高考作文命题搭建了很好的思维平台。

讲到了物各有性,这是个体性,如果五味调和,那就不同了。

这就告诉我们要有一个辩证的思维方式。

同时,这个题目还体现了当下广为倡导的创新思维。

百味纷呈就是创新,两个味道、三个味道融合调和起来,就变成了新的味道,五味凝聚起来就形成了百味。

所以,作文就是要提倡从思维的角度透视材料,才能使作文有灵气,有生气。

这道题目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人可写,有事可记。

考生可以发挥想象力,根据自身的生活选取素材和有趣味的故事,无论写议论文抑或记叙文,都能写出好文章。

这个题目给善于思考的人,善于捕捉自己生活细节的人提供高分。

如果泛泛而谈,不可能得高分。

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题目的重点在后面: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

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

这个“人亦然”其实可理解为“人生亦然”,酸甜苦辣咸是人对生活的体味。

题面上在说物,说物的彼此关系,其实包含着立身处世的大道理。

小至身边,大到国际,都存在着类似的关系。

但是,这样深奥的含义,却以一种间离的、隐喻的方式表达出来,深合语文艺术的真谛。

相对来说,这个题目可能写记叙文比较好,可以从历史和现实中遴选生动的故事。

抓住平等、互鉴、沟通、坚持、互利等合乎题目主旨的关键词,可以找到很多事例;如果写议论文,也能在一些国际事件中看到符合题意的典型事例,从而找到合适的切角。

故而,在作文过程中大致应注意以下方面:首先,拿准材料的核心。

材料从“物各有性”说到“五味调和,共存相生”,所以在写作时要辩证地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即“和而不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其次,定位材料的引申义。

材料表面谈的是物,也可引申至事或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肯定“物各有性”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事物 之间共存相生的关系,从而达到“和而不同” 的境界。最后一句话由“物”及“事”至 “人”,强调了前面所说的道理既是事物发展 的基本规律,也是人类社会普遍适用的原则, 点明这一道理存在的常识性和普遍性,在立意 方向上进一步拓展了考生的思维空间。
整个材料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言说情境,让考 生由此及彼、由局部到整体、由具体到抽象的 引申发散,进而谋篇成文。
材料共有四句话构成,从三个层面进行解说, 引导考生展开联想,打开写作思路。第一句话 选取生活中最常见的两种事物,至淡之“水” 和得味之“盐”,形象地说明了“物各有性” 这一生活常识。中间两句话构成对比,即将水、 盐同物简单叠加和“五味”异物之间“调 和”“共存”两种生活现象进行比照,意在提 示材料的核心内涵:
可比照中外,智慧“拿来”,思考“和而不同” 的积极意义;可关注身边现实,以小见大,反 映“和而不同”的现实价值……考生可根据个 人感悟和写作特长,或记叙,或议论,或抒情, 自由选择,彰显个性,做到“百味纷呈”。
2019年江苏高考作文题审题指导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水加水还是水, 盐加盐还是盐。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 相生,百味纷呈。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
今年的作文题仍是考生熟悉的材料作文。材料 以“水”“盐”设喻,贴近考生日常生活,富 有时代气息。整个文题借“味”说理,意“味” 深长,启人深思,能够激活考生思辨,有着很 强的现实意义。
文题启示考生,面对多元文化和多彩文明的 社会现实,个体应该以何种姿态融入其中,智 慧生存。综合分析,“和而不同”是整个材料 的核心。“和而不同”是事物存在的基本常识, 是为人处事的智慧之举,
是文明、文化得以延续发展的精神之基,更是 人类社会交流互鉴的融合之道。“和而不同” 追求的终极价值是美美与共,互利共赢。材料 看似明白如话,实则意蕴丰厚。写作时可钩沉 历史,探求“和而不同”的典范事例,以古鉴 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