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和“座右铭”的由来
传统文化|齐文化经典故事——桓公守信

传统文化|齐文化经典故事——桓公守信齐桓公即位之初,对相国管仲“以德服天下”、对诸侯诚信友善的劝谏置若罔闻,多次攻打鲁国。
公元前683年,齐桓公率军大举进攻鲁国,在长勺之战中被鲁庄公、曹刿所率鲁军击败。
但他没有吸取教训,一心想复仇。
公元前681年,他不顾相国管仲的反对,再次征伐鲁国。
这次,鲁国见齐军来势凶猛,不敢迎战,就请求服从齐国,并希望齐国不再侵略鲁国。
齐桓公许诺了。
两国在柯地(今山东东阿西南)举行会盟。
齐桓公竟然未带兵器,欣然前去赴盟。
鲁庄公和曹刿却怀中带剑,暗藏凶险。
上了盟台之后,鲁庄公突然从怀里抽出剑来,左手举剑对着齐桓公,右手指着自己说:“你们齐国逼人太甚,侵占了我们鲁国大片国土。
现在鲁国的边境,距离国都曲阜只有五十里了。
罢罢罢,反正鲁国灭亡了我这国君也当不成,干脆和你同归于尽!”管仲在台下见情况紧急,准备跑上台去,护卫齐桓公。
曹刿站在两个台阶之间,拔出利剑,挡住管仲的去路。
口气强硬地说:“你不能上台去!两位国君将改变原来计划,重新谈判。
谁也不能上台,否则利剑伺候!”管仲只好在台下,对齐桓公高喊:“君上快把占领鲁国的土地归还给鲁国吧!两国就以汶水为界好了!”最后,齐桓公在鲁庄公、曹刿的威逼下,签订了盟约。
齐鲁两国确定以汶水为界,从此两国友好,息兵罢战。
回国后,齐桓公咽不下这口恶气,想撕毁盟约,教训一下鲁国。
管仲不同意毁约,劝说齐桓公不要失信于诸侯,失信于天下,应该如约归还占领的鲁国国土。
齐桓公听取了管仲的意见。
各诸侯见齐桓公言而有信,恪守承诺,都纷纷服从齐国。
不久,齐桓公成了公认的霸主。
十大齐文化名人

十大齐文化名人1、齐桓公:名姜小白,春秋中期齐国国君,公元前685年至公元前643年在位。
他任用管仲为相,推行政治、军事、经济改革,采取“尊王攘夷”的策略,伐戎救燕,存邢助卫,定襄王之位,迫楚订盟,建立了春秋首霸的赫赫功业。
桓公台,位于临淄区齐都镇西关村北。
2、管仲:名管夷吾,字仲,谥号敬,也称敬仲。
春秋中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
公元前685年,齐桓公拜管仲为相,尊为“仲父”。
管仲执政四十年,通货积财,富国强兵,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辅佐齐桓公完成了春秋首霸的宏伟大业。
其思想、言论被后世德管仲学派收集在《管子》一书之中。
管仲墓在临淄区齐陵街道北山村、牛山北麓。
3、鲍叔牙:鲍叔牙,春秋时期齐国大夫,著名政治家。
与管仲相交很深,史称“管鲍之交”。
公元前685年,劝齐桓公不要记一箭之仇,力荐管仲为相。
让相后多次劝谏桓公、管仲不要骄傲自满,尽心竭力辅佐桓公成就霸业,为齐国的繁荣富强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鲍叔牙墓在济南市王舍人镇济钢新村鲍山脚下。
4.晏婴:字仲,谥号平。
时人尊为“晏子”,世称“晏平仲”。
他历灵公、庄公、景公三朝,长期担任景公时期齐国相国,是春秋晚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
他廉洁勤政、崇礼爱民、机智善辩,并能力谏齐侯,身体力行,使齐国在列国诸侯的纷争中一直保持着大国的地位。
晏婴墓,在临淄区齐都镇永顺庄东南350米处。
5.田穰苴:春秋晚期齐国著名军事家。
他出身低贱,在晏婴的举荐下为将,为了严明军纪,斩了监军庄贾,率齐军击退晋、燕入侵,因功被封为大司马,世称司马穰苴。
后人将他的军事思想整理成《司马穰苴兵法》一书,简称《司马法》。
田穰苴墓,在临淄区齐都镇尹家村南250米处。
6.孙武:字长卿,春秋晚期齐国军事家。
因齐国内乱逃奔到吴国,经伍子胥推荐,被吴王阖闾任用为将。
公元前506年指挥数万吴兵,以少击众,柏举一战大破楚军,后攻下郢都。
其军事理论著作《孙子兵法》,言简意赅,博大精深,被誉为“兵学圣典”、“世界古代第一兵书”,对中国乃至世界军事理论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齐桓公的三个典故

齐桓公的三个典故
齐桓公(公元前685年-公元前643年),是春秋时期齐国的一个有名的君主,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下面介绍与其相关的三个典故:
1. 肝胆相照
据传,春秋时期齐国国君齐桓公和国相管仲情谊深厚,常常以“肝胆相照”来形容他们之间的深厚感情。
一次在举行盂兰盆节时,齐桓公做了一次非常难吃的肉,但是管仲却吃得津津有味,齐桓公问他“这肉难吃,你怎么还这么能吃?”管仲回答说“身体不一定能承受得住,但是肝胆是常常要用到的东西,所以我们应该经常锻炼它”。
这种“肝胆相照”的精神一直流传至今。
2. 宴平原
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齐桓公为了除掉周王室的霸权,召集了晋、宋、卫、蔡、陈、郑等国的贵族一起拟定盟约。
为了增加和协调各国之间的对话性,齐桓公决定在平原上举行盛大的盟约宴会。
在宴会上,齐桓公对来宾们的款待真诚周到,即使是自己的臣属,也不忘提醒他们守护国家利益,拳拳爱民,提高自己的素质。
这样的宴会至今仍然是“宴平原”这一经典场面,为人称道。
3. 画虎不成反类犬
据传,在齐桓公时代,有一位画家非常擅长画虎,他的
画虎极为传神,神态、气势栩栩如生,观者有如身临其境。
但是,他不喜欢向命令他画虎的人交代如何捕捉虎,想的是随便讲一讲,虎也不会跑出来。
齐桓公知道了这个事情,就特意安排人手去捕猎虎,让这位画家观察野生虎的神态,这样他的画虎更加传神动人,这也就造就了“画虎不成反类犬”的一句成语,意思是做美化、吹嘘自己的工作,一定要真实,符合实际情况。
齐桓公提出的口号_尊王攘夷是什么意思

齐桓公提出的口号_尊王攘夷是什么意思为了维护君王的统治,排斥外族的侵略,齐桓公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后来成为一个故事被人们广为流传。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齐桓公提出的口号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齐桓公提出的口号尊王攘夷的故事首次出现在中国东周的春秋时期,字面上的意思就是维护君王的统治,排斥外族的侵略。
而春秋时期执行这个尊王攘夷的主人公就是齐国的第一位霸主,齐恒公。
公元前655年,周惠王有过废除太子的动向,但是被齐恒公得知了。
于是齐恒公率领诸侯君主在首止同周惠王会盟,齐恒公以天下诸侯的意向,确立了周朝太子的正统地位。
第二年,考虑到当初会盟首止时,郑国不出会,齐恒公率领联军前去讨伐郑国。
后来周襄王即位,齐恒公同诸侯一同于周襄王的使者会盟,承认周襄王的王位。
公元前651年,在葵丘齐恒公和鲁国、宋国、曹国等诸侯国会盟,见证了宰孔代表周王封齐恒公为诸侯长,由此春秋出现了一霸。
齐恒公身为春秋诸侯长,有着维护华夏文明的责任。
当山戎发兵攻打燕国的时候,燕国抵挡不住,燕国国君向齐恒公求救。
于是齐恒公排兵攻打山戎,一直打到了孤竹,将山戎逐出燕国国境。
当山戎攻占了刑国,毁掉了刑国都城后,齐恒公率军救刑国。
齐国军队又一次成功击退山戎,还帮助刑国在夷仪建立了新的都城。
另外齐恒公还率联军伐楚,逼迫楚国向中原的周王室进贡,楚国也加入了齐国的联盟中,尊齐国为诸侯长。
齐恒公的尊王攘夷一方面成功阻止了外敌对华夏文明的侵袭,另一方面也为齐国的霸业显得更加合理合法,后世就很多诸侯王效仿齐恒公。
尊王攘夷是什么意思“尊王攘夷”最早出现在《春秋公羊传》当中,是源于中国春秋时期的一系列政治、军事行动,而《春秋公羊传》则是对春秋时期所发生的事进行的记载,其中就有这尊王攘夷。
尊,就是尊重,推崇。
王,就是当时的周天子,或者知他在中原的正统地位。
攘,是抵御的意思。
夷,就是当时的游牧民族等外来的侵略民族。
字面上的意思就是,尊崇和维护周王的统治地位,抵御排斥外来的侵略民族。
齐桓公称霸提出的口号是什么

齐桓公称霸提出的口号是什么齐桓公是春秋战国时期有名的国君,是春秋五霸之首,那么齐桓公称霸提出的口号是什么?下面是本人为你收集整理的齐桓公称霸提出的口号,希望对你有帮助!齐桓公提出的尊王攘夷尊王攘夷的故事首次出现在中国东周的春秋时期,而“尊王攘夷”这一词最早见于《春秋公羊传》中。
字面上的意思就是维护君王的统治,排斥外族的侵略。
而春秋时期执行这个尊王攘夷的主人公就是齐国的第一位霸主,齐恒公。
公元前655年,周惠王有过废除太子的动向,但是被齐恒公得知了。
于是齐恒公率领诸侯君主在首止同周惠王会盟,齐恒公以天下诸侯的意向,确立了周朝太子的正统地位。
第二年,考虑到当初会盟首止时,郑国不出会,齐恒公率领联军前去讨伐郑国。
后来周襄王即位,齐恒公同诸侯一同于周襄王的使者会盟,承认周襄王的王位。
公元前651年,在葵丘齐恒公和鲁国、宋国、曹国等诸侯国会盟,见证了宰孔代表周王封齐恒公为诸侯长,由此春秋出现了一霸。
齐恒公身为春秋诸侯长,有着维护华夏文明的责任。
当山戎发兵攻打燕国的时候,燕国抵挡不住,燕国国君向齐恒公求救。
于是齐恒公排兵攻打山戎,一直打到了孤竹,将山戎逐出燕国国境。
当山戎攻占了刑国,毁掉了刑国都城后,齐恒公率军救刑国。
齐国军队又一次成功击退山戎,还帮助刑国在夷仪建立了新的都城。
另外齐恒公还率联军伐楚,逼迫楚国向中原的周王室进贡,楚国也加入了齐国的联盟中,尊齐国为诸侯长。
齐恒公的尊王攘夷一方面成功阻止了外敌对华夏文明的侵袭,另一方面也为齐国的霸业显得更加合理合法,后世就很多诸侯王效仿齐恒公。
尊王攘夷口号什么意思“尊王攘夷”最早出现在《春秋公羊传》当中,是源于中国春秋时期的一系列政治、军事行动,而《春秋公羊传》则是对春秋时期所发生的事进行的记载,其中就有这尊王攘夷。
尊,就是尊重,推崇。
王,就是当时的周天子,或者知他在中原的正统地位。
攘,是抵御的意思。
夷,就是当时的游牧民族等外来的侵略民族。
字面上的意思就是,尊崇和维护周王的统治地位,抵御排斥外来的侵略民族。
齐桓公、管仲和鲍叔的历史典故

齐桓公、管仲和鲍叔的历史典故在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中,齐桓公、管仲和鲍叔都是著名的历史人物,他们在不同的时代和领域中都有着杰出的贡献和卓越的实践成果。
他们之间也有着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故事和典故,这些故事大多体现了他们的智慧、胆略、才干和人格魅力。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关于齐桓公、管仲和鲍叔的历史典故。
一、齐桓公,“用智斗智”的千古之谜齐桓公,姬姓,名称,是春秋时期齐国的重要君主和政治家。
他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人民的政策,推行了以“民为本”的理念,秉承了“仁政”和“罚不至于民”的思想,被誉为“仁君”和“齐国之春秋圣君”。
据传说,齐桓公曾经有一次与管仲比试谋略的经历,被称为“用智斗智”的千古之谜。
当时,齐桓公想要通过施行封赏政策来安定国内的政治动荡,但是他又考虑到如果直接封赏,可能会引起官员的不满和反对,甚至会导致叛乱和内乱。
于是,齐桓公决定考验管仲的谋略,看看他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管仲被考验之后,提出了一个看似简单的办法。
他说:“陛下可以开始封赏,但不要告诉大臣们封赏的具体名单和等级,等到大家问时,就逐一告诉他们,显示你的诚信和公正。
”齐桓公听后感觉很意外,觉得这个办法太简单了,不足为奇,但是管仲却向他保证这一办法一定能够成功。
于是,齐桓公同意了管仲的建议,开始逐步封赏,并在不久之后,确实获得了全国的民心和官员的支持。
这个典故,虽然简单,但却充分体现了齐桓公和管仲的才干和智慧,表明了他们重视民生、听取意见和善于妥善处理复杂问题的政治追求和人格魅力。
二、管仲与鲍叔,“俩冤家”传奇管仲和鲍叔都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中都有着卓越的贡献和成就。
不过,由于两人的观念和理念存在差异,所以他们之间还发生了许多传奇的事件和典故。
据传说,管仲和鲍叔之间最著名的“俩冤家”的故事,就是关于“石井之盟”的故事。
当时,管仲和鲍叔分别领导着齐国和鲁国两支联军,将大军集中在石井这个地段,为争夺霸权展开了一场恶战。
春秋五霸每个人的典故

春秋五霸每个人的典故一、齐桓公:「舍糗躧齐」齐桓公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君主,他以其聪明智慧和卓越的政治手腕而闻名。
有一次,他在宫廷中听到一位官员说自己是齐国的支柱,于是齐桓公就拿起一把糗(音qiū)米问他能不能将其踏平。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齐桓公深知团结的重要性,他通过这个典故向大家传达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只有团结一心,齐国才能兴旺发达。
二、晋文公:「晋文公不弃疾」晋文公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君主,他有一次生病了,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他的责任,而是继续处理国家的事务。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晋文公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坚定的决心,即使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也不退缩。
这种精神是领导者必备的素质之一,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
三、秦穆公:「鸣条之志」秦穆公是春秋时期秦国的君主,他有一次在山林中听到鸣鸟的叫声,他深受启发,决定要像鸟儿一样自由自在地生活。
于是他开始推行一系列的政策,以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秦穆公是一个有远见和智慧的君主,他能够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并将其运用到国家治理中,为秦国带来繁荣和进步。
四、楚庄王:「人臣之心」楚庄王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君主,他非常重视听取臣子的意见,并且经常与臣子们进行讨论。
有一次,他命令臣子们分别站在不同的地方,然后他自己站在中间,以此来体察臣子们的心情。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楚庄王重视民意和臣子的声音,他通过这个举动向大家传达了一个重要的信息:一个君主应该倾听和尊重他的臣子,才能得到更好的治理效果。
五、吴王阖闾:「洪水滔天」吴王阖闾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君主,他面临着一场严重的洪水。
他决心要解决这个问题,于是他亲自带领臣子们修筑堤坝,最终成功地控制住了洪水。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吴王阖闾是一个有勇气和决心的君主,他敢于面对困难和挑战,并且能够带领团队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总结起来,春秋五霸各自以其独特的才能和领导能力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
他们的典故不仅体现了他们个人的品质和智慧,也传递了一些深刻的哲理和价值观。
齐桓公简介齐桓公为什么叫田午又叫公子小白

齐桓公简介齐桓公为什么叫田午又叫公子小白齐桓公出生于公元前716年,他出生的年代刚好是处在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无义战,这一时期是个大国吞并小国,不断扩展的版图充满杀戮和野心的时代。
在几十年前,周王室开始逐渐丧失了对各诸侯国的管控能力,也就是从那时起,周王朝主宰天下的局势消失了。
众所周知,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首,在名相管仲的辅佐下东征西讨、尊王攘夷,九合天下,最终成为春秋时期实际的最高统治者。
齐桓公,出生年月不详,春秋时代齐国第十五位国君,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
姜姓,名小白。
齐僖公的儿子、齐襄公的弟弟,其母为卫国人,春秋五霸之首。
在齐僖公长子齐襄公和其侄子公孙无知相继死于内乱后,齐桓公小白与公子纠争夺帝位。
那么,齐桓公为什么叫公子小白不能称之为姜小白?春秋时男子称氏不称姓,女子称姓不称氏。
姜是姓,只能由女人用。
应该叫”公子小白“(即位前)、齐侯小白(即位后),或直接叫”小白“。
而《左传》中是有明确记载的:”小白“是名不是字,女人名字要带姓,放在后面。
而女人的名字一般和男人、国家有关。
比如:晋文公逃亡到秦国娶的秦穆公女儿叫文嬴,嬴是秦国国姓,女子表明姓,文是晋文公的文。
最开始她叫怀嬴,是因为她最初是晋文公侄子晋怀公的老婆。
还比如:”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
“姜姓是申国的国姓,武公的老婆。
为什么又叫齐桓公田午?这里说的齐桓公可不是尊王攘夷的春秋霸主,而是另一位战国时的齐桓公,本名叫田午,田氏代齐以后的第三位齐国国君。
民间流传的”扁鹊见蔡桓公“故事中的蔡桓公,实际上指的是这位齐桓公田午。
公元前686年,齐襄公在野外打猎的时候被人袭击,受伤很严重,很快就不治身亡,齐襄公一死,齐国很快就内乱,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逃亡国外。
公子小白和公子纠都是作为爵位继承人同时也是竞争对手,作为公子纠的师傅管仲,为确保公子纠登位便在中途射杀小白,但小白并却没有被射死,而是迅速赶回齐国,继承了皇位,而齐桓公在即位后不仅没有计较管仲”一箭之仇“,反而对他予以信任和重用,之后管仲尽全力辅助齐桓公整顿军队,发展生产,促进外交,使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齐桓公和“座右铭”的由来
作者:红琴
来源:《养生保健指南》2010年第05期
很少有人知道,座右铭最初并非是置于座右的铭文,而是一种称为欹器的酒具,并且和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有关。
欹器是一种奇特的盛酒器,空着的时候往一边斜,装了大半罐则稳稳当当地直立起来,装满了则一个跟头翻过去。
这种欹器给人以不能自满、自满就要翻跟头的启迪。
齐桓公生前非常喜欢这种欹器,座位右边总是放着一个欹器,用以警戒自己,不要骄傲自满。
齐桓公死后,国人为他建造庙堂时也没忘记将此器皿放入庙堂之中供人祭祖。
有一次,孔子率弟子朝拜齐桓公庙堂,见到这种器皿,不知是何物,便问庙中看管香火的人,方
知是欹器。
孔子知道欹器的来历,便给弟子讲述当年齐桓公置欹器于座右警戒自己的故事,并教育弟子,读书学习也是这样,骄傲自满必然会招来损失。
孔子回去之后,也请人做了一个,放在座右警戒自己。
南北朝时,著名科学家祖冲之也曾为齐武帝的儿子萧子良做过一个欹器,非常成功。
可能是后来这种欹器失传了,也可能是后人感到用文字更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于是,改用铭文代替欹器放在座右了,这就是名副其实的警戒鞭策自己的座右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