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下册 天平教案 牛津上海版五四制

合集下载

《天平和质量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牛津上海版五四学制》

《天平和质量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牛津上海版五四学制》

《天平和质量》作业设计方案《天平宁质量》作业设计方案一、设计目标和意义本次作业设计旨在帮助学生稳固和加深对“天平宁质量”这一物理观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实验技能。

通过本次作业,学生将学会应用天平进行测量和比较不同物体的质量,并体会到质量对于物体的重要性。

二、设计内容1. 实验目标:通过实验,学生将学会应用天平测量不同物体的质量,并了解质量对于物体的影响。

2. 实验材料:天平、不同质量的物体(如铅笔、橡皮、书等)。

3. 实验步骤:(1)准备实验材料,确保天平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2)选取不同质量的物体,依次放在天平的两端,记录下每个物体的质量。

(3)比较不同物体的质量,观察它们在天平上的表现。

(4)总结实验结果,得出结论:质量对于物体的影响。

4. 实验要求: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准确记录实验数据,积极思考并总结实验结果。

三、评判方式1. 实验报告:学生需按照实验步骤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并结合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撰写实验报告。

2. 实验表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将作为评判的重要依据,包括观察力、实验操作技能和思考能力等方面。

3. 实验成绩:根据实验报告的质量和实验表现,给予学生相应的成绩评定。

四、延伸活动1. 实验展示:学生可将实验结果进行展示,并向同砚们分享自己的实验心得和体会。

2. 实验讨论:学生可结合实验结果进行讨论,探讨质量对于物体的影响以及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和改进方法。

3. 实验应用:引导学生思考质量在平时生活和科学钻研中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五、实施方案1. 时间安排:本次作业设计建议安排在物理课程的实验环节进行,预计需要1-2课时完成实验和实验报告的撰写。

2. 实验准备:教师需提前准备好实验材料,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3. 实验指导: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指导,并引导他们观察和思考实验现象。

4. 实验评判:教师应认真评判学生的实验报告和实验表现,及时反馈学生的实验成绩。

《天平和质量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牛津上海版五四学制》

《天平和质量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牛津上海版五四学制》

《天平和质量》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目标:1.了解天平和质量的基本概念2.掌握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方法3.理解质量的单位及其换算4.能够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导学内容:一、天平和质量的基本概念1. 天平是一种用来测量物体质量的工具,通常包括一个横杠和两个盘子。

2. 质量是物体所含有的物质的量大小,在国际单位制中用千克表示。

二、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方法1. 将天平放置在水平的平台上,待天平平稳后开始称量。

2. 将要称量的物体放在一个盘子上,同时在另一个盘子上加入适当的砝码,直至天平保持平衡。

3. 根据砝码的重量和数量,可以计算出物体的质量。

三、质量的单位及其换算1. 质量的单位有千克、克等,常用的换算关系是1千克=1000克。

2. 在实际问题中,需要根据不同的要求进行质量单位的换算,例如计算一箱水果的总重量时就需要将不同水果的质量单位统一。

四、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1. 通过练习题和实例分析,学生可以掌握如何利用天平和质量单位解决实际问题,比如购买食材时如何合理计算其总质量。

导学活动:1. 观察实验:让学生观察老师使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过程,引导他们理解天平和质量的基本概念。

2.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亲自使用天平测量不同物体的质量,体会天平的使用方法。

3. 讨论交流:结合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如何使用天平和质量单位解决问题,并进行交流汇报。

4. 解答疑惑:老师随堂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帮助他们理清思路,掌握知识。

导学反思:通过本次导学,学生对天平和质量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掌握了使用天平测量物体以及质量单位换算的方法。

希望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课时一、导入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天平和质量》这一重要的物理知识。

在我们的生活中,天平和质量是我们经常接触的,但你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吗?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将了解天平的工作原理以及质量的概念。

上海牛津版(五四学制)六年级科学上册:1.3.1 测量 教案设计

上海牛津版(五四学制)六年级科学上册:1.3.1 测量  教案设计
2.播放“感觉应用”VCD资料片。
1.观看科学家利用感觉进行科学探究;
2.自我感悟自身视觉、听觉等感觉的应用。
唤起学生对感觉的注意。
二、关于感觉的讨论
设问:日常生活中你是相信看到的还是听到的?
俗语说:“百闻不如一见”,依据此观点,亲眼所见一定是真的吗?
我们的感觉一定可靠吗?哪些证据可以帮助你判断?
学生思考、讨论。
我们的视觉有时会发生错觉,视觉有时并不可靠。
学生感悟人的视觉有时不可靠。
2.触觉
实验指导:
我们的双手对同一个材料的感觉肯定是一样的吗?
请在同一时间把你的左手食指浸入冰水中、右手食指浸入热水中,数到30后,把你的左右手食指同时浸入中间的温水(自来水)中,请同学们试一下。
在这一实验中,你有什么体验?
学生凭生活经验:
学生利用教材呈现的资料为自己的观点进行争论。
激发学生质疑、思维。
三、活动
1.视觉
实验指导:
请阅读教材,做出直观判断:
图1的帽子,你的直观感觉,宽A和高B哪个线段更长一点?
图2的线段C和D,是直线吗?哪个线段更长?
图3中瀑布的流动,可能吗?为什么?
提供部分其他错觉图片。
我们仅仅只有视觉有时不可靠吗?
学生阅读、思考、判断、讨论、交流:
测量
【教学目标】
知道研究科学需要利用我们的视觉、听觉和触觉等感觉,但人类的感觉有时并不可靠。
【教学重难点】
人体认识自然、认识环境必须利用感觉,但人的感觉有时不可靠。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景导入——感觉应用
1.设问:科学家怎样认识自然?我们又是怎样认识自己的学习、生活环境的?

上海远东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五四制六年级科学第二学期试用本全套教案

上海远东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五四制六年级科学第二学期试用本全套教案

人类活动离不开能能的形式【教学目标】1.通过讨论“人为什么每天要吃饭?”体会人类活动离不开能;进一步拓展理解任何活动都需要能量才能进行。

2.通过机器人实验,认识动能、声能、光能和热能的含义。

3.通过童年的游戏:荡秋千和蹦床,体会势能(位能和弹性势能)的含义。

4.通过点燃食物和酒精灯,明白化学能需要通过化学反应(包括燃烧)才能把潜藏的能量释放出来。

5.通过观察开/关电灯前后状态的变化,了解电能是在“通电状态”下存在的。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能量的各种形式。

难点:分辨能量的各种形式。

【教学过程】导入活动:问题讨论“人类活动离不开能量”。

活动目的:1.通过讨论“人为什么每天要吃饭?”及学生举例,体会人类活动离不开能。

2.通过对课本活动“物体的温度与粒子的运动”(第一册教材)的回顾,让活动一:认识光能、声能、热能和动能。

活动目的:1.通过演示实验“机器人实验”,认识动能/盛能/光能/热能。

活动二:认识势能(位能和弹性势能)。

活动目的:1.通过童年的游戏:荡秋千和蹦床,体会势能(位能和弹性势能)的含义。

活动三:认识化学能。

活动目的:1.通过点燃食物和酒精灯,知道化学能需要通过化学反应(包括燃烧)才能把潜藏的能量释放出来。

活动四:认识电能。

活动目的:通过观察教室内电灯(开/关)状态的改变,明白电能的含义。

回顾与小结:人类活动离不开各种形式的能(总结)。

简单的能的转化【教学目标】1.通过实例分析,知道能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

2.通过实验操作,比较能量转化的前后变化;分析在转化过程中能量的初始形式和最终的形式。

3.通过实验操作,体会“能量转化器”在能量转化过程中的作用。

4.在实验中,养成细心观察、仔细记录结果的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1.重点:(1)了解能量转化前后的初始形式和最终形式。

(2)知道能量转化器。

2.难点:(1)了解能量转化前后的初始形式和最终形式。

(2)了解能量守恒定律。

【教学过程】1.内容与设计:导入活动:教师演示实验:酒精灯的燃烧。

《天平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青岛版五四制》

《天平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青岛版五四制》

《天平》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中国天平的发展历程和原理;2.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技巧;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激发学生对科学实验和发明创造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古代中国天平的历史发展;2.天平的原理和结构;3.天平的使用方法;4.天平在现代科学实验中的应用。

三、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展示天平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对天平产生兴趣,并提出问题:“天平是如何工作的?”2.讲解:介绍古代中国天平的历史发展和原理,让学生了解天平的起源和重要性。

3.实验:让学生分组进行天平的使用实验,比较不同物体的重量和重量的单位。

4.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讨论天平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技巧。

5.应用:让学生设计一个实验项目,利用天平测量不同物体的重量,并记录数据进行分析。

6.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天平的作用和意义,以及在现代科学实验中的应用。

四、教学评价:1.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和分析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

2.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和讨论的参与度。

3.思维能力:评价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以及对天平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五、拓展延伸:1.让学生参观实验室或科技馆,了解天平在现代科学研究中的应用;2.组织学生设计并展示自己的天平实验项目,展示他们的发现和成果;3.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讲座,讲解天平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和前景。

六、总结与反思:通过本次课程设计,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天平的发展历程和原理,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技巧,还能够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对科学实验和发明创造的兴趣。

希望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情,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二课时一、作业目的:通过《天平》这部古代神话题材的作品,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神话故事,培养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同时,通过阅读、理解和分析《天平》,让学生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培养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上海牛津版(五四学制)六年级科学上册:4.4.2 密度 教案设计

上海牛津版(五四学制)六年级科学上册:4.4.2 密度  教案设计
计算水的密度。
各小组交流结果,得出结果:水的密度为1g/cm3。
在学生活动之前,一定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若几个小组得出一样的结果,更能说明结果的科学性。
三、找出物体浮沉的规律
放视频:物体浮沉的现象;
提示学生做好记与它们的浮沉时间有什么关系?
观看视频,记录不同物质沉浮的情况。
查部分物质的密度:铁、水银、煤油、泡沫塑料、空气、木材。
比较不同物质密度的大小,结合它们浮沉的情况,找出规律。
教师演示的时候要注意:不要使用浸过水的木块做演示。
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其中的规律,并用举例说明。
四、热气球实验
演示:热气球实验。
问:塑料袋为什么会上升?
建议:课外制作孔明灯。
二、测定水的密度
问:如何来测定水的密度?提示:密度公式:
(密度=质量/体积)。
问:如何测定水的质量和体积?
问:在操作过程中,如何测量可以将误差减到最小?
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天平和量筒的方法。
提示:注意密度的单位。
思考,提出通过测定水的质量和体积。用密度公式计算。
用天平测定水的质量,用量筒测定水的体积。
分小组测定水的质量和体积。
观察现象;
记录结果;
分析原理;
拓展:课外完成孔明灯的制作。
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孔明灯的效果比看教师演示的效果要好,有条件的话,可借此开展一次孔明灯制作比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小结
问:水的密度。
问:物体沉浮的规律。
答:水的密度为1g/cm3。
答:密度小的物质浮在密度大的物质上面。
巩固知识。
通过测量水的质量和体积,体验密度是物质的一种性质。
教学重难点

《天平和质量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牛津上海版五四学制》

《天平和质量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牛津上海版五四学制》

《天平和质量》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课程背景本作业设计方案是针对小学四年级自然科学课程中的《天平和质量》单元而设计的。

该单元主要内容涉及天平的使用和质量的测量,是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实验能力的重要内容。

二、设计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天平的作用和使用方法;2. 培养学生测量物体质量的能力;3. 提高学生观察和实验的技能。

三、设计内容本次作业设计包括以下内容:1. 天平的作用和使用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和实践,了解天平是一种用来比较物体重量的工具,并学会正确使用天平;2. 物体质量的测量:学生通过实验测量不同物体的质量,并学会如何记录实验数据;3. 实验报告撰写: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过程,分析实验数据。

四、设计步骤1. 天平的作用和使用方法a. 讲解天平的作用和原理,引导学生观察天平的结构和使用方法;b. 学生分组,每组使用一台天平进行实践操作,比较不同物体的重量;c. 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结果,总结天平的使用方法。

2. 物体质量的测量a. 安排实验,要求学生使用天平测量不同物体的质量;b. 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c. 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结果,总结测量物体质量的方法。

3. 实验报告撰写a. 要求学生按照实验报告格式,撰写实验报告;b. 学生总结实验内容,陈述实验目的和方法,列出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c. 鼓励学生展示实验结果和结论。

五、评价标准学生完成作业后,按以下标准评价:1. 对天平的理解和使用方法是否清晰;2. 物体质量测量的准确性和记录的完整性;3. 实验报告的逻辑性和结论的合理性。

六、作业要求1. 所有学生必须按时完成作业,并提交实验报告;2. 学生需按照要求认真完成天平和质量的实验操作;3. 作业完成后,学生可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思考和讨论。

七、总结通过本次作业设计,学生将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和物体质量的测量技能,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天平和质量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牛津上海版五四学制》

《天平和质量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牛津上海版五四学制》

《天平和质量》导学案
《天平宁质量》导学案
导学目标:通过进修本单元,学生能够掌握天平宁质量的基本观点,了解质量的测量方法,掌握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一、导入引言
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引入天平宁质量的观点,例如让学生观察不同物体的重量,引导他们思考质量与重量的干系。

二、进修天平的原理和用途
1. 天平的原理:通过示意图和实物展示,让学生了解天平是一种用来比较物体质量的工具,通过平衡两端的物体来判断它们的质量大小。

2. 天平的用途:让学生思考天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医院称重、化验室称量等。

三、进修质量的观点和测量方法
1. 质量的观点:引导学生理解质量是物体所固有的属性,不受重力大小的影响。

2. 质量的测量方法:通过实验演示和练习让学生掌握质量的测量方法,如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

四、进修质量守恒定律
1. 质量守恒定律的表述:引导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观点,即在关闭系统中,物质的质量不会减少也不会增加。

2. 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物理变化等方面的应用。

五、教室练习与讨论
1.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通过称量物体的质量来稳固进修内容。

2. 提出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质量的重要性及质量守恒定律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课后作业
1. 完成相关练习题,稳固质量和天平的观点。

2. 思考并记录生活中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途景,写一篇小结。

通过以上导学案的进修,置信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天平宁质量的相关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和实验操作能力。

愿学生在进修中不息探索、思考,提高自主进修的能力,为未来的进修打下坚实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平
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
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
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
二、教学方法:
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
(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
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
(三)讲授新课
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
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
①古文字系统
甲古文——钟鼎文——篆书
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请学生讨论这几种字体的特点?)古文字是一种以象形为主的字体。

②今文字系统
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到了秦末、汉初这一时期,各地交流日见繁多而小篆书写较慢,不能满足需要,隶书便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隶书另一层意思是平民使用,同时还出现了一种草写的章草(独草),这时笔墨纸都已出现,对书法的独立创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狂草在魏晋出现,唐朝的张旭、怀素将它推向顶峰;行书出现于晋,是一种介于楷、行之间的字体;楷书也是魏晋出现,唐朝达到顶峰,著名的书法家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请学生谈一下对今文字是怎样理解的?),教师进行归纳: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已经摆脱了象形走向抽象化。

B主要书体的形式特征
①古文字:甲骨文,由于它处于文明的萌芽时期,故字形错落有致辞,纯古可爱,目前发现的总共有3000多字,可认识的约1800字。

金文,处在文明的发展初期,线条朴实质感饱满而丰腴,因它多附在金属器皿上,所以保存完整。

石鼓文是战国时期秦的文字,记载的是君王外出狩猎和祈祷丰年,秦篆是一种严谨刻板的纯实用性的字体,艺术价值很小。

②今文字:隶书是在秦篆严谨的压抑下出现的一种潇洒开放型的新字体,课本图例《张迁碑》结构方正,四周平稳,刚劲沉着,是汉碑方笔的典范,章草是在隶书基础上更艺术化,实用化的字体,索靖《急就章》便是这种字体的代表作,字字独立,高古凝重,楷书有两大部分构成:魏碑、唐楷魏碑是北魏时期优秀书法作品的统称。

《郑文公碑》和《始平公造像》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前者气势纵横,雄浑深厚,劲健绝逸是圆笔的典型;唐楷中的《醴泉铭》法度森严、遒劲雄强,浑穆古拙、浑厚刚健,《神策军碑》精练苍劲、风神整峻、法度谨严,以上三种书体分别代表了唐楷三个时期的不同特点。

《兰亭序》和《洛神赋》作者分别是晋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两座高峰,前者气骨雄骏、风神跌宕、秀逸萧散的境界,后者在技法上达到了由拙到巧、笔墨洗练、丝丝入扣的微妙的境界。

他们都是不拘泥于传统的章法和技能,对后世学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代文征明的书法文雅自如,现代书家沈尹默在继承传统书法方面起到了不可魔灭的作用。

3、欣赏要点:
先找几位同学说一下自己评价书法作品的标准或原则是什么?[或如何来欣赏一幅书法作品?]学生谈完后,对他们的观点进行归纳总结。

然后自己要谈一下自己的观点:书法艺术的欣赏活动,有着不同于其它艺术门类的特征,欣赏书法伤口不可能获得相对直接的印象、辨识与教益,也不可能单纯为了使学生辨识书写的内容,去探讨言词语汇上的优劣。

进而得出:书法主要是通过对抽象的点画线条、结构形态和章法布局等有“情趣意味“的形式,从客观物象各种美的体态,安致这些独有的特性中,使人们在欣赏时得到精神上健康闲静的愉悦和人们意念境界里的
美妙享受(结合讲授出示古代书法名作的图片,并与一般的书法作品进行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得出什么是格调节器高雅,什么是粗庸平常)。

书法可以说是无声的音乐,抽象的绘画,线条流动的诗歌。

四、课堂评价:
根据本节课所学的内容结合板书。

让学生体会到祖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着重分析学生在书体形式特点和审美欣赏方面表现出的得失。

让学生懂得在欣赏书法时主要是通过对抽像的点画线条、结构形态和章法布局等有“情趣意味“的形式,从客观物象各种美的体态,安致这些独有的特性中,使人们在欣赏时得到精神上健康闲静的愉悦和人们意念境界里的美妙享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