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地理成因类

合集下载

高考地理非选择题解题方法 4分析地理成因类

高考地理非选择题解题方法 4分析地理成因类
类型四 分析地理成因类
原因类设问常以区域图为信息载体,就区域内典型地理现象或地理事物 进行设问,常见的设问形式有 “ 说明××形成的原因 ”“ 试分析××地 理现象发生的(自然或人为)原因”“简述××地区发展××的理由”等。 在分析该类试题时,要注意把握两点:(1)要清楚重要地理事象的组成因子, 并理解因子与地理事象之间的因果联系;(2)明确要分析的原因类型。地 理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种。自然原因一般从纬度位置、海陆 位置、地形、地势、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矿产、洋流等方面来分析;
土地沙
漠化
对点练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据报道,近年来我国出现了很
多大片房屋空置没人居住的“鬼城”。
内蒙古鄂尔多斯的康巴什新城是中国
“鬼城”的代表。它位于鄂尔多斯市
中南部,是鄂尔多斯市新的政治、文
化中心,2006年成为市政府驻地,常
住人口2.8万人,总面积355平方千米。
鄂尔多斯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
的河流水能丰富 ①气候:降水量大,流量大,降水季节变化 通航。②地形:平原地形,河宽水深,水流 经济发达,客货运输量大,则航运价值大
里程、水量大小及其变 小,冬季气温在0℃以上,无结冰期,常年可 域内经济发达程度、人 平缓,则航运价值大。③流域内人口密度大,
3.人口变化的原因分析 原因分析 自然原因 迁往自然条件好的地区(具体结合地区特
解析 答案
印度尼西亚是全世界最大的群岛国家,海域面积广阔;河流众多, 原因:①岛屿多,海域广阔;②热量充足,生物生长速度快;③入
解析答案
从陆地上带来众多饵料;纬度位置低,有利于浮游生物生长。 海河流众多,饵料丰富。
模板构建 常见问题的原因及答题术语: 1.气候成因分析 地理 要素

中学地理学习困难成因类型及对策研究报告

中学地理学习困难成因类型及对策研究报告

中学地理学习困难成因类型及对策研究报告[摘要]:初中学生刚升上高中,对于高中地理的学习普遍存在一定的困难,初中学习地理的方法不一定再适用于高中。

本次教育调查研究主要是研究古镇高级中学高一学生地理学习困难的成因类型有哪些,并对调查结果作出分析和制定相应对策。

[关键词]:高中生地理学习困难对策一、调查方式与对象本次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设计的问卷以客观问题为主要形式,问卷包括28条选择题,3条选填的简答题。

选择题涉及的调查内容主要是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和自身的认知、课前准备情况、上课情况、课后复习情况、作业情况、交流、考试以及自学情况等。

简答题主要询问学生地理学习的其他原因以及学生自己应该怎么来提高自己的地理成绩。

本次研究的调查对象为高一新生,在高一级随机抽取比较有代表性的四个班,包括高一(1)(2)(7)(11)班,共发放200份问卷,实收183份,回收的问卷有效率为91.5%。

本次问卷不记名,无对错,只要有选项符合自己情况的就可以选出来。

二、调查结果统计分析根据调查数据汇总整理之后,我们从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和自身的认知、课前准备情况、上课情况、课后复习情况、作业情况、考试以及交流与自学情况等进行分析,从数据中找出学生学习地理困难的成因类型,并研究解决对策。

1.对地理的兴趣和自身认知:问卷开头,我们设计调查了学生对自己地理成绩的满意度。

根据调查数据,只有9%的学生对自己的地理成绩感到满意,55%的学生觉得一般,而对自己地理成绩不满意的也占了不少,有36%。

那么到底又有多少学生对地理学科感兴趣呢?调查结果显示,只有12%的学生很感兴趣,有65%比较有,无所谓和不喜欢的也占有7%,这个结果说明大多数学生都是比较喜欢地理的。

再来看看他们在学习地理过程中遇到困难怎么办,只有14%的学生会主动请教老师,请教同学的有38%,自己查资料和参考书的占了最多,有47%,这个结果说明大多数学生遇到困难都是自己想办法或者找同学解决的,而找老师帮忙的学生不多。

地理新课标变化对比+解读,附87条高考地理成因类问题分析思路整理

地理新课标变化对比+解读,附87条高考地理成因类问题分析思路整理

地理新课标变化对比+解读,附87条高考地理成因类问题分析思路整理2022版《地理新课标变化对比+解读》,附87条高考地理成因类问题分析思路整理_课程_素养_教学2022版《地理新课标变化对比+解读》一、整体变化二、变化要点概括1.新增了核心素养;2.课程内容进行了重新划分,全球观,宇宙观凸显;3.新增教师培训与教学研究,一方面给教师教学指明方向,另一方面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期望;4.新增了附录一地理活动参考示例,落实地理核心素养,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5.新增了附录二地理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设计示例。

三、具体变化1.课程性质两版课程标准的课程性质有所不同:2022年版课标首先从地理学的特征与性质切入,突出地理学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其次论述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对于培养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强调地理课程与小学科学、小学道德与法治等课程的衔接及其与初中其他课程的相关性,渗透跨学科教学的思想,同时关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与高中地理课程的层级关系,全面体现了2022年版课标的修订思路。

2.课程理念修订后的课程理念共包括五个方面:①坚持育人为本,确定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地理课程目标;②优化课程结构,搭建基于地理空间尺度的主题式内容框架;③活化课程内容,优选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地理素材;④推进教学改革,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地理教学方式;⑤发挥评价功能,促进学生学业进步和全面发展。

这五条课程理念以培养核心素养为宗旨,覆盖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以及评价方式。

3.学业质量2022年版课标将学业质量纳入其中,地理课程学业质量标准将地理课程核心素养与课程内容进行了有机统一,检测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相应的价值观等。

2022年版课标根据不同课程内容的教学特点和学习方式,将课程内容的五个主题分为三大部分,分别为:①“地球的宇宙环境”与“地球的运动”;②“地球的表层”;③“认识世界”与“认识中国”。

中考地理主观题答题模式:地理成因分析的描述

中考地理主观题答题模式:地理成因分析的描述

中考地理主观题答题模式:地理成因分析的描述地理成因分析的描述1、分析气温的成因太阳辐射(纬度)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环流)下垫面因素(海陆位置地势地势洋流地面植被状况地面反射率)人类活动因素。

气温高低:纬度--太阳辐射,洋流--寒暖流,海陆分布--海陆热力差异,地势--地势高低,人--植被破坏和都市热岛。

2、分析某地气候中气温要素的成因(1)纬度(理想球面上同纬度气温相同,低纬高于高纬度);(2)下垫面(海陆,洋流,地势);(3)大气环流和下垫面结合,如地势。

举例:我国一月份0°C等温线东部呈东西走向,西部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的缘故?答:东部呈东西走向的缘故是纬度因素。

西部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是地势因素。

3、分析气温年变化的因素(1)纬度(不同纬度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2)下垫面(地势、洋流和海陆);(3)大气环流(风的性质和风向)举例:试析我国西北内陆气温年较差大的缘故?答:我国西北内陆属温带大陆气候,夏季太阳高度大,云层少,地面得到太阳辐射多,大陆热得快,温度高,冬季大陆冷得快,温度低,离冬季风源地近,加剧严寒。

4、分析某地降水的因素(1)大气环流(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具体要由所在纬度和东西海岸决定。

(2)下垫面:专门是地面物理性质,地势高低,迎风坡和洋流的作用。

(下垫面是通过改变大气环流的性质阻碍降水的)5、阻碍某地降水多少的因素:--位置、大气、地势、洋流、植被及水文(1)位置:要紧是海陆位置对降水的阻碍,通常大陆内部洪涝少雨。

(2)大气:要紧包括大气环流、锋面、气旋(反气旋)等因素对降水的阻碍。

①大气环流包括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

三圈环流中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其中低压带操纵地区降水较多,高压相反;西风带内西岸降水多于东岸,信风带内东岸降水多于西岸。

季风环流中,夏季风降水多于冬季风。

②锋面:冷、暖锋、准静止锋过境时都易产生降水。

③气旋对应的是低压,气流上升多阴雨;反气旋对应高压,气流下沉多晴天。

中考地理综合题答题思路分析02成因分析类

中考地理综合题答题思路分析02成因分析类

频繁的旱涝(华北平原);地势低洼;不合理的灌溉
交通选线原因
①线路施工难度,投资多少;②沿线的人口、城镇、资源分布及经济发展状况;③线路里程 等
典型例题
“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成为现代生活的时 尚.某中学生社团在暑期进行了环球网上模拟旅 游.如图是他们确定的旅游线路,请结合所学地理知 识完成下列各题.
2、规范答题合理组织答案。
(1).要点全面:不遗漏、无多余 (2).顺序合理:先自然后人文;先主要后次要 (3).富有逻辑:前因后果、有理有据 (4).点面结合:提出论点、结合实际 (5).地理术语:使用地理专业词语 (6).格式整齐:答案“段落化”或用分号隔开。 (7).简洁精炼:不啰嗦、不拖沓、不写错别字b (8).书写工整:格式整齐,不涂画
究地点
欧洲西部、地 中海沿岸
细筛选
抓关键词
答案:欧洲西部大部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夏季多阴雨天气 地中海沿岸属
于地中海气候,夏季阳光明媚
整语言
针对训练
(2018·湖南·中考真卷) 阅读我国西部地区局部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题目。
审题干
列模板
地形、气候、交通、 经济发展等要素
图示主要区域人口分布十分稀疏,请简述原因:
审题干
列模板
气温和降水要素
海沿岸旅游.请你从气候的角度分析 原因.
答案解析:题目有提示从气候的角度分析,结合课本欧洲西部所学知识我们知道了欧
洲西部大部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夏季多阴雨天气,相反地中海沿岸属于地中海气候, 夏季阳光明媚;所以西欧人夏季喜欢到阳光明媚的地中海沿岸旅游,此题对区域和气候 的知识掌握好才能很准确的解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中地理教学中地理现象的成因分析

初中地理教学中地理现象的成因分析

初中地理教学中地理现象成因分析一、初中地理教学中地理现象成因分析的重要性初中地理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其教学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地理现象的成因分析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通过对地理现象成因的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爱好。

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加强对地理现象成因的分析是非常必要的。

二、地理现象成因分析的教学策略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在地理现象成因分析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例如,在讲解地形地貌的形成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不同的地形地貌图片和视频,让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的感受来理解地形地貌的形成原因。

2.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地理现象在地理现象成因分析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地理现象,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

例如,在讲解气候的形成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当地的气候变化规律,分析影响气候变化的因素,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气候的形成原因。

3.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在地理现象成因分析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例如,在讲解环境污染问题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况分析环境污染的原因和影响,从而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际应用能力。

三、初中地理教学中常见的地理现象及其成因分析1.地形的形成地形是地球表面的形态,包括山地、平原、高原、盆地等。

地形形成的因素包括地壳运动、板块运动、流水侵蚀和沉积作用等。

地壳运动和板块运动会导致地形的变化,流水侵蚀和沉积作用则会导致不同地貌的形成。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模拟地壳运动和板块运动来帮助学生理解地形形成的原因。

2.气候的形成气候是指一个地区的气象要素(如气温、降水、风等)的长期统计特征。

常见地理问题成因与措施

常见地理问题成因与措施

常见地理问题成因与措施地理问题是指在地理环境中出现的各种困扰或威胁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问题。

这些问题多种多样,包括自然灾害、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等。

本文将探讨一些常见地理问题的成因以及可行的解决措施。

一、自然灾害1. 地震:地震是地球表面因地壳运动而引起的震动。

其成因主要是地壳板块运动以及构造断裂等造成的地震活动。

为了减轻地震对人类的伤害,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在建筑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加强抗震设施,提高房屋抗震能力;加强科学研究,提高地震预警预测能力;提高公众的地震防灾意识,加强救援能力。

2. 水灾:洪水、暴雨等水灾常常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破坏,主要由于地表径流和河流水位上涨造成。

为了应对水灾,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强河道整治,提高排水能力;建设抗洪堤坝,加强防洪工程建设;加强水资源管理和利用,提高水灾应对能力。

二、环境污染1. 大气污染:大气污染是指工业、交通等活动排放的废气对空气质量造成的影响。

其主要成因包括工业排放、汽车尾气和燃烧排放等。

为改善大气污染,可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工业和交通尾气的治理,推行清洁能源和低污染车辆的使用;加大环保投入,提高大气监测和治理水平;推广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2. 水体污染:水体污染是指工业、畜禽养殖以及生活污水等物质对水资源的污染。

其成因主要包括企业和居民排放的废水、农药和化肥的使用等。

为净化水体,可采取以下措施:加强水资源保护,控制污水排放;加强农业生产管理,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加大投资力度,建设污水处理设施。

三、水资源短缺1. 水资源短缺是指某地区或某时期内水资源供需失衡的状态。

其成因主要包括气候变化、水资源污染和不合理利用等。

为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可采取以下措施:加大水资源调配和节约利用力度,开展水资源的跨区域调剂;推进水资源的综合管理,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倡导节水意识,普及节水设施的使用。

四、土地退化1. 土地退化是指土地资源的质量和功能下降,无法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需求。

2019自然地理特征与成因分析

2019自然地理特征与成因分析

2019地理特征与成因分析一、区域自然地理特征的描述:答:低山丘陵;亚热带季风气候;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小河流众多;水资源丰富,土壤类型为红壤为主。

2、对地理位置的描述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

例:描述拉萨市的地理位置特点:地处30°N纬度位置低,处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的交汇处。

3低。

4、对气候特征的描述:包括对气候类型及分布、气温、降水、光照以及气象灾害的描述。

二、人文要素的分布特点描述1、人口和城市分布特点的描述:面状分布:平原、沿海地区密集;线状分布:沿河流、海岸线、交通线、山谷分布;斑点状分布:沙漠中绿洲。

①“点”状分布一般有“众星拱月状”,“沿某个方向区域较稀或较密”;或该地理事物在某地理事物的分布方位。

如:北京市城镇体系分布规律是西北较稀,东南较密。

上海“宝山钢铁厂”分布在上海市区的东北方向,北临长江。

②“线”状分布应说明其沿哪个方向的走势及其稀密特点。

如:新疆的聚落(城市)分布特点是沿山麓、盆地边缘分布,在铁路沿线及大河出山口处较密集。

“我国一月0℃等温线”分布,可描述为:东段大致东西走向、近似于与纬线平行,西段大致东北——西南走向、近似于与青藏高原东缘山麓平行。

③“面”状分布应说明该地理事物的分布范围,即东南西北的界限;或该地理事物在某地理事物的分布方位及大致的面积。

例:黄土高原分布范围是东起太行山、西至祁连山以东、北起长城、南至秦岭。

例:我国地理环境问题分布:西北的地理主要是荒漠化、盐碱化问题;西南的地理问题主要是石漠化、滑坡、泥石流、酸雨问题;东北主要是黑土肥力保持和湿地保护问题;江南主要是水土流失、土地的立体利用问题。

而近海主要是海洋污染、生态破坏、休渔问题。

城市主要是城市环境保护问题及城市化问题。

三、地理事物的成因分析1、阐释太阳辐射的影响因素(1)纬度(2)天气和气候状况(3)地势高低与空气密度、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结合;坡向—南北坡(阴坡、阳坡)例:西北地区太阳辐射强于海南岛的原因?答:(1)西北地区降雨少,云层少,对大气削弱作用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类型四分析地理成因类
原因类设问常以区域图为信息载体,就区域内典型地理现象或地理事物进行设问,常见的设问形式有“说明××形成的原因”“试分析××地理现象发生的(自然或人为)原因”“简述××地区发展××的理由”等。

在分析该类试题时,要注意把握两点:(1)要清楚重要地理事象的组成因子,并理解因子与地理事象之间的因果联系;(2)明确要分析的原因类型。

地理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种。

自然原因一般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地势、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矿产、洋流等方面来分析;人为原因一般从人口、工农业、城市、交通、市场、政策、科技等方面来分析。

考向1自然或人文地理事象的成因分析
[真题再现](2013·广东文综)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河流众多而短小,渔业资源丰富。

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印度尼西亚地理位置示意图。

材料二爪哇岛地处板块边界上,北部是平原,南部是熔岩高原和山地,山间多宽广盆地,是世界上雷雨最多、土壤最肥沃、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1)爪哇岛是世界上雷雨最多的地区之一,其原因是什么?
(2)分析印度尼西亚渔业资源丰富的自然原因。

答案(1)原因:①地处热带;②周围水域广阔;③地形复杂;④空气对流强烈。

(2)原因:①岛屿多,海域广阔;②热量充足,生物生长速度快;③入海河流众多,饵料丰富。

解析第(1)题,地面受热强烈,空气上升运动明显,同时空气要达到过饱和,这时才会形成雷雨天气。

第(2)题,印度尼西亚是全世界最大的群岛国家,海域面积广阔;河流众多,从陆地上带来众多饵料;纬度位置低,有利于浮游生物生长。

[模板构建]常见问题的原因及答题术语:1.气候成因分析
2.河流特征成因分析
3.
[对点练1]读“西气东输一、二、三线工程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分析与西气东输一线相比,西气东输二线的优点。

(2)试分析规划多条西气东输路线的原因。

(3)除从国外进口天然气外,解决中国能源问题的措施还有哪些?
答案(1)与西气东输一线相比,西气东输二线气源充足,覆盖华南能源短缺区;有利于优化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缓解因燃烧煤炭而造成的酸雨等环境问题;有利于从供给多元化方面保证我国的能源安全;将促进我国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进一步拉动相对落后的我国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

(2)①东部地区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大,而能源贫乏;②调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减少环境污染;③带动西部地区及沿线经济发展。

(3)建立能源储备体系;加大能源勘探与开采力度,增加石油产量;稳妥发展核电;因地制宜地发展沼气、太阳能、水能、风能、海洋能等;加大技术革新,发展清洁燃烧技术、洁净煤技术;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提高公民节约能源的意识;实现产业升级,适当限制耗能大的工业发展;发展乙醇汽油等。

解析第(1)题,西气东输二线的优点可从气源地、接受天然气的地区、对我国的能源安全以及环境保护的意义方面考虑。

第(2)题,规划多条西气东输路线与东部地区能源需求量大和带动西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有关。

第(3)题,解决我国能源问题应从“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分析。

考向2资源或环境问题的成因分析
[真题再现] (2015·新课标全国文综Ⅱ)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示意河套平原地区。

当地将黄河水通过引水渠引入区内灌溉农田,农田灌溉退水经过排水渠汇入乌梁素海。

近年来,乌梁素海出现污染加重趋势。

(1)指出长期维持河套灌渠功能必须解决的问题,并简述原因。

(2)分析近年来乌梁素海污染严重的原因。

(3)提出治理乌梁素海污染的措施。

答案(1)问题:泥沙淤积。

原因:黄河含沙量大,引水入灌渠后流速变缓,泥沙易沉积。

(2)河套灌区的农田退水绝大部分排入该湖,化肥、农药的使用使得湖水污染加剧;当地工业与城乡生活废水也都排入该湖。

所在区域气候干燥,降水少,湖水以水渠进入和排出,吞吐量较小,流动性差,污染物在湖中积累,污染逐渐严重。

(3)①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改变种植结构,采取绿色生产;②严格执行工业和生活废水的排放标准,控制入湖废水排放量;③及时清淤,采用生物措施净化;④执行环保法,加大违法排污处罚力度;⑤加大环保宣传,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等。

解析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灌渠的问题主要在于泥沙淤积,主要的原因是引水灌溉。

第(2)题,由于农田灌溉的退水经过水渠汇入乌梁素海,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大量的化肥、农药残留在土壤中,农药、化肥随灌溉退水流入乌梁素海,造成严重污染。

此外,该区域气候干燥,湖水流动性差,造成污染严重。

第(3)题,乌梁素海污染来源主要是河套平原灌溉退水从农田中带来的农药、化肥、泥沙等,因而可以从减少排放、过滤泥沙、生物净化等角度思考治理污染的措施。

[模板构建]
1.自然灾害成因分析
2.环境问题的成因及解决措施分析
[对点练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据报道,近年来我国出现了很多大片房屋空置没人居住的“鬼城”。

内蒙古鄂尔多斯的康巴什新城是中国“鬼城”的代表。

它位于鄂尔多斯市中南部,是鄂尔多斯市新的政治、文化中心,2006年成为市政府驻地,常住人口2.8万人,总面积355平方千米。

鄂尔多斯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三面被黄河环绕,南邻古长城。

区域内煤炭、天然气等矿产丰富,有库布齐沙漠。

下图为鄂尔多斯市及相邻区域略图。

(1)巴丹吉林沙漠多盐泽,简述其形成过程。

(2)从城市化角度分析康巴什新城成为“鬼城”的原因。

(3)有“扬眉吐气”(羊绒、煤炭、稀土、天然气)之称的鄂尔多斯高原,目前面临生态环境恶化的窘况。

为加快经济发展,有人提议鄂尔多斯依托丰富的资源,大力发展能源重化工业,你认为是否可行?请阐述理由。

答案(1)巴丹吉林沙漠地势四周高、中间低,处于内流区,内流河带来水分和盐分;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气候干旱,降水少;太阳辐射强,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多大风天气,加剧水分蒸发,易形成含盐量大的盐泽。

(2)康巴什新城城市用地规模扩大;鄂尔多斯地区人口稀少,本区域可供转化为城市人口的数量较少;新城区产业结构单一,无法吸引大量人口迁入。

(3)可行。

理由:鄂尔多斯高原地区煤炭等资源丰富,依托资源发展重化工业,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可以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带动该地区经济发展,加快西部大开发步伐;邻近东北和华北地区,市场广阔;邻近京包、包兰铁路,交通便利;增加就业,加强民族团结。

或不可行。

理由:该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发展能源重化工业可能造成植被破坏,进而引起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工业“三废”污染严重;重化工业需水量大,加剧水资源短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