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礼记》二则 虽有嘉肴
第22课《虽有嘉肴》知识点梳理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虽有嘉肴》知识点梳理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一、诵读理解1、字音兑(yuè)学(xiào)教学相长jiāo 强qiǎnɡ2、字词虽:即使。
嘉肴:美味的菜。
嘉,好、美。
肴,用鱼、肉做的菜。
旨:味美。
至道:最好的道理。
至,达到极点。
是故:所以。
教:把知识或技能传授给人。
困:困惑。
自反:反省自己。
自强:自我勉励。
强:勉励。
教学相长: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
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兑命》:《尚书》中的一篇。
兑,通“说(yuè)”,指的是殷商时期的贤相傅说(yuè)。
命,《尚书》中的一种文章体裁,内容主要是君王任命官员或赏赐诸侯时发布的政令。
学学半: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第一个“学”是教的意思。
其此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其,表示推测。
之:是代词,复指前置的宾语“此”。
3、译文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
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
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二、文学常识1、《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相传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礼记》章法谨严,映带生姿,文辞婉转,前后呼应,语言整饬而多变,是"三礼"之一、"五经"之一,"十三经"之一。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部编版)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嘉肴》教案

最后,总结回顾环节,我感到欣慰的是学生们能够较好地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并在一定程度上将古代礼仪文化与现代生活联系起来。然而,我也意识到,仅仅掌握知识点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体现出良好的礼仪素养。
2.结合课文注释,分析文章结构,体会作者对比、设喻的修辞手法,理解“教”与“学”的相互关系,探讨其在当代教育中的现实意义。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
1.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学生对古代文献的感知、理解和鉴赏能力,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2.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通过分析《礼记》中的论述,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提高表达和论证的技巧。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言文词汇、句式以及修辞手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例句和现代语境的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古代礼仪文化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模拟古代的礼仪场景,体验古代的礼仪之道。
-举例:分析“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中的对比和设喻,理解其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2.教学难点
-文言文阅读理解: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文言文的阅读理解是一个难点,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文言文基础和语境理解能力。
-解决方法:通过注释、翻译辅助,结合教师的讲解,逐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虽有嘉肴

自我反思
自我勉励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
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 教人是学习的一 表示推测
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半。第一个“学”
同“敩”,教导
知道自己的不足,这样以后才能反省自己;感到 不了解,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学与学 习互相促进。《尚书·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 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写作特色
1.多使用对偶句,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文 章共五句,就有三句采用对偶句。
2.有较强的逻辑性。先是以类比强调学习,要实 践,接下来指出“学”和“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 困),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自反和自强),最后 得出结论。文气贯通,层层递进。
类比引入 弗食嘉肴,不知其旨
虽
弗学至道,不知其善
1.本文论述了哪两者之间的关系? 教和学的关系 。 2.本文说明了什么道理? 实践出真知,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2.学者有四失:或失则多,或失则寡, 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3.教育教学九原则:教学相长、长善救失、 启发诱导、因材施教……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 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 教学问题的论著。
《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 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 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 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RJ教学课件 第6单元 22 《礼记》二则 第1课时 《虽有嘉肴》

自我反思
自我勉励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
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 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第
促进的。
一个“学”同“敩”,教导
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表示推测
译文: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
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
总结课文
课堂小结
如果说学是一支红烛,那教只是红烛上的火 苗;如果说学是一只春蚕,那教只是春蚕嘴里吐 出的一根丝线。学是整个人生的常态,我们只有 不断学习,才能充实自我,才能有更多的感受与 别人分享。
拓展延伸
搜集关于学习的名言,背诵其中感悟最深的名言。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②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 毁于随。
2.“教学相长”与“学学半”有何异同?
教学相长
学学半
相同点 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 环节。
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阐述 主要是从教的角度来说 不同点 教和学的关系,即二者是 明,将学的部分暗含其
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 中,说得含蓄委婉。 同提高的。
3.“教学相长”与“学学半”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主 “教学相长” 从
关
“学学半”
系
中心论点
论据,是用来补充强调 观点的
4.读完课文,你有何体会? 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
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 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 己的机会。“教学相长”还 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
5.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本文论述了学习要重视实践的重要性,要求 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 理是否正确,即实践出真知。另一方面,论述 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礼记两则》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礼记两则》【原文】《礼记》二则【朝代】先秦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教育目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学习过程五步骤: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人的完善八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教育教学九原则:教学相长、豫、时、孙、摩、长善救失、启发诱导、藏息相辅、因材施教教学三方法:讲解、问答、练习学者有四失: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教师所必备:博喻《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有较丰富的哲学思想。
《礼记》,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礼仪著作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十三经之一。
是战国以后及西汉时期社会的变动,包括社会制度、礼仪制度和人们观念的继承和变化,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49篇分属于制度、通论、名堂阴阳、丧服、世子法、祭祀、乐记、吉事等,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有较丰富的哲学思想。
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礼有周礼、仪礼、礼记,春秋有左传、公羊、毂梁,加上论语、尔雅、孝经,这样是十二经;宋明又增加入孟子,于是定型为十三经”,为士者必读之书。
【赏析】《虽有嘉肴》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以及工作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
【注释】(1)“虽有佳肴”,“虽”,连词,虽然。
“佳肴”,美味的鱼肉。
第22课《虽有嘉肴》课件(共25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C.但能说之也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诗》)
D.行道以利世也
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
2.将选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___知_道__了__自__己__的_不__足__,__然_后__就__能__自__我_反__思__;__知__道_了__自__己__困__惑_的__地__方__,__然_后__才__能__勉_励__自__己__。________________ (2)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___讲_解__谈__论__文__章_(__讲__论__文__章_)__,__就__好_比__赏__玩__春__花_,__涵__养__德__行_,__以__利__于__事_(__修__身__利__行_)__,__就__好_比__摘__取__秋__果_。____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礼记·学记》
《礼记》简介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 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由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 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其内容分 为两大类:关于礼乐的一般理论和关于礼乐制度。 《礼记》与《诗经》《书经》《易经》《春秋》合 称“五经”。《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写作 于战国晚期,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 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朗读课文
读准字音,读出韵 味
yáo fú
虽有/嘉 , 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
jiāo
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然后知困。
qiǎng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 也。故曰:
jiào
zhǎng
yuè
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嘉肴》知识点总结

《虽有嘉肴》一、基础积累1.重点词汇释义(1)虽有至道(至道:最好的道理)(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是故:因此)(3)教然后知困(困:困惑)(4)然后能自反也(自反:自我反思)2.重点虚词不知其旨也(代词,它的)其其此之谓乎(语气词,表示推测)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表示选择)3.通假字《兑命》曰“学学半”(学:同“敩”,教导)《兑命》曰(同“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4.古今异义(1)教然后知困(困:古义:困惑。
今义:困难。
)(2)不知其善也(善:古义:好。
今义:善良。
)(3) 虽有嘉肴(古义:即使今义:虽然)(4)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主旨,意义)(5) 然后能自强也(古义:竭力,尽力今义:健壮的,有力的)(6) 教学相长也(古义:促进,提高今义:增长)词类活用1.弗食,不知其旨也。
(旨:名词用作形容词,甘美。
)2. 弗食,不知其旨也。
(食:名词用作动词,吃。
)3. 不知其善也。
(善:形容词用作名词,好处。
)5.作家作品《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共49篇。
与《周礼》《仪礼》全称为三礼。
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6.主题解读本文运用了类比的手法,阐述了教与学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即“教学相长”,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7.重难点解析如何理解“教学相长”这一观点?在现代教育学中,“教学相长”是对师生关系的一种描述。
教师在教学中受到教益,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反过来对老师有所启发。
比如学生对某一问题的回答可能会引发教师的思考,使教师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入;学生提出的某个疑问,可能正是教师自己理解上的难点;等等。
8.整体感知1..划分文章层次。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论述这一观点的?3.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从“虽有佳肴”写起?4.课文结尾引用《兑命》的语句,有什么作用?5.如何理解“教学相长”这一观点?6.请试概括归纳本文主旨。
答案:1.第一层(第一句)运用类比,从反面阐述学的重要性。
礼记二则原文及译文

礼记二则原文及译文《礼记二则》的原文及译文如下:原文一: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译文一: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学习以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后才知道困惑不通。
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反思。
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
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兑命》上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原文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译文二: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所以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能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的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
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因此奸邪之谋就会熄灭,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
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示推测语气。 大概,恐怕。
种固定倒装句式,通常翻 译为“大概说的就是……
译文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即使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也不知道其味 道的甘美;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也不知道它的 好处。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 才知道自己也有不懂得地方。
背景资料二
《学记》,是《礼记》中的名篇,是古 代教育史上比较有价值的教育论著。主要讲述 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和方法,阐述了教学相长、 循序渐进、长善救失等教学经验。
全文虽然只有1229个字,却对我国先秦时 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经验做了高度的概括 和总结,它不仅对中国古代教育史的发展产生 过深远影响,而且至今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值得认真地研究和借鉴。
字词归纳
1、通假字 《兑命》曰
2、古今异义
A、虽有至道 B、不能知其旨也 C、教然后知困 D、教学相长也
兑,通“说”,指的是殷商 时的贤相傅说。
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古义:甘美。 今义:意义。 古义:不通,理解不了。 今义:困难。 古义:促进。今义:增长。
3、词类活用
A、不知其旨也 名词作形容词,甘美。
小结
• 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说理短文,本文在论 述时先以“ ________________”作比,继而 引出“ __________”,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 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 ____________” 这个结论。(用原文填空)
明确: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教学相长
嘉肴( yáo ) 自强( qiǎng ) 兑命( yuè ) 学学半( xiào) 教学相长(zhǎng)
自由诵读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 第一层(“虽有嘉肴……不知其善也”) • 第二层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然后能自强也”) • 第三层(“故曰……其此之谓乎”)
问题探讨,分析文意
• 分析课文第一层:找出与“嘉肴”“弗 食”“旨”相对应的词语。文章以“弗 食”“嘉肴”开篇,有什么用意?
• 明确:嘉肴——至道;弗食——弗学;旨— —善。以“嘉肴”喻“至道”,以“弗 食”“嘉肴”来论述“弗学”“至道”不知其 善的道理。以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作比,形象生 动地引出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有力地论证观点。
《礼记》
@
教学目标
• 1.能够熟读背诵本文。 • 2.小组合作,翻译并理解课文内容。 • 3.当堂训练,积累掌握文中重点词句。
背景资料一
• 《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 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 编撰。全书用记叙文形式写成,一些篇章 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生动 的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 构严谨;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 擅长运用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 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 儒 家 学者解释说明经书《 仪礼 》的文 章选集,是一部 儒家 思想的资料汇 编。又叫《小戴礼记》。与《仪礼》
《周礼 》合称“三礼”。 内容主要 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 礼制、礼仪,, 解释__仪__礼____,记录 孔子和弟子 等的问 答,记述 修身作人的准则 。
读准字音
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 比推理”。
拓展延伸
在日常学习中,有些同学担心给别的 同学讲题会耽误了自己的学习,这种 想法对吗?请你给TA合理的建议好吗?
拓展延伸
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 “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了你怎 样的启示?
参考:
1、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 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 会。 2、“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 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 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 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 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懂得理解中存在漏洞 或缺陷,这时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 分析课文第二层:分别找出与学、教相 承接的词语。这一层与上下文有什么联系?
• 明确:学——知不足——自反,教——知 困——自强;“学然后知不足”承接上文 “弗学,不知其善也”进一步展开议论, 并引出下文“教学相长”的观点。
• 分析课文第三层:“教学相长”的结论 在前面已经道明,课文最后《兑命》的一 段话是否多余?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了自己不懂得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故曰:教学相长也。
所以“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教别人, 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兑命》曰:“学学半。 ”
《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其此之谓乎?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分清层次
文章主题
文章应用“类比手法”引出要阐 述的观点,讲述了“教学相长” 的道理。即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 进,相辅相成的。告诉我们实践 出真知的道理。
课堂反思
这节课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是没 掌握的?
语言特点
1、多使用对偶句,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 文章共五句,就有三句采用对偶句。
2、有较强的逻辑性。先是以类比强调学习, 要实践,接下来指出“学”和“教”的作用 (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 (自反和自强),最后得出结论。文气贯通, 层层递进。
其/此之谓乎?
文意疏通
(学习小组形式)以圈点、勾画、批注的形式,结 合课文下注释,将组内不能理解的字词勾画出来。
翻译原则:
逐字译文 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 增添删补
注意即使以下词语
(1)虽有嘉 肴
用鱼、(肉味做道的)菜甘。美 好处
(2)弗食,不知其旨也 (吃3好),,品虽美尝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45最自))好我所知知是的勉以困不故道励,,足学理因然,然此后后然能知后自不能强足自也,反教也然;反后省不不知通了困,。理。解 ((67))故 其曰此:之教谓学也相长说 “的其也就此促是之进这谓。个…道…理也吧”?是一
1、文章如果压缩成一句话,你会保 留哪句?为什么?
文章应用“类比手法”引出要阐 述的观点,讲述了“教学相长” 的道理。即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 进,相辅相成的。告诉我们实践 出真知的道理。
2、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由“佳肴”、 “至道” 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佳 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
拓展提升
《礼记·学记》 ① •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
故古之王者,建国君②民,(以)教学为 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 此之谓乎!
• 【注释】 ①第2节选自《学礼》。②君:这里的 意思是统治。③念终始:始终想着。
• 【译文】 玉石不经过琢磨,就不能用来做
器物。人不通过学习,就不懂得道理。因 此,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治理民众,都 把教育当作首要的事情。《尚书.说命》中 说:“自始自终想着学习。”大概就是说 的这个意思吧。
• 明确:不多余,“学学半”的意思是 “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是对观点的补 充说明。《兑命》的话进一步论证了“教 学相长”的道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脉络梳理
弗食佳肴,不知其旨 类比引入
弗学至道,不知其善 虽有佳肴 逐层论证 学知不足,教后知困 教学能相长
不足自反,知困自强 实践出真知
引用作结 ——学学半,此 之谓
根据提示齐背课文
• 虽有 有 学 困, “
,弗
,不知其 ;虽
,弗
,不知
。是故
,教
。知不足, ;知
。故曰: 也。《兑命》曰:
。”其
?
名句积累
1、学习过程五步骤: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 之、明辨之、笃行之
2、学者有四失: 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 则易,或失则止。
3、教育教学原则: 教学相长、长善救失、启 发诱导、因材施教……
B、不知其善也 形容词作名词,好,好处。
4、一词多义
学学半 学
学学半
音xiào,教 向别人学习
其此之谓乎 表推测。大概,恐怕 其
不知其旨也 它的
5、文言句式
倒装句
其此之谓乎?(宾语前置)
主旨把握
1、文章如果压缩成一句话,你 会保留哪句?为什么?
2、文章一开头写“虽有佳肴” 有何作用?
合作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