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一则虽有佳肴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虽有佳肴》原文及译文

《虽有佳肴》原文及译文尽管有味美可口的菜肴,不吃是不会知道它的美味的;尽管有高深完善的道理,不学习也不会了解它的好处。
所以,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人才能感到困惑。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虽有佳肴》原文及译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原文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记》曰:"蛾子时术之"。
其此之谓乎!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
《宵雅》肄三,官其始也。
入学鼓箧,孙其业也。
夏楚二物,收其威也。
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
时观而勿、语存其心也。
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
此七者,教之大伦也。
《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
其此之谓乎!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
不兴其艺,不能乐学。
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
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
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
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
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虽有嘉肴(礼记)原文

虽有嘉肴(礼记)原文
《虽有嘉肴》原文及
原文: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相长也。
《兑命》曰:「学,敩,教也】学半。
」其此之谓乎?
虽然有好菜摆在那里,如果不吃,也就不能知道它的美味;虽然有至善的道理(最好的义理),如果不去学习,也不能知道它的美好可贵。
所以说:学习过后才知道自己的学识不够,教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的学识不通达。
知道不够,然后才能反省,努力向学。
知道有困难不通达,然后才能自我勉励,发奋图强。
所以说:教与学相辅相成的。
《兑命篇》说:教别人能够收到一半学习的效果,教学互进。
是这个意思。
1。
初中语文 文言文 礼记《虽有嘉肴》原文及译文(通用)

礼记《虽有嘉肴》原文及译文
原文:
《礼记·学记》:“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译文:
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
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难。
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
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
(1)“虽有嘉肴”,“虽”,连词,虽然。
“嘉肴”,美味的鱼肉。
“嘉”美好。
“肴”,做熟的鱼肉等。
(2)“弗食不知其旨也”,“食”,动词,吃。
“其”代词,指代“食”的对象。
“旨”,味美。
(3)“至道:最好的道理。
“至”,达到极点的。
(4)“弗学不知其善也”,“善”,良好。
(5)“是故”,连词,所以。
(6)“困”,不通,理解不清。
(7)“自反”,意思是反过来要求自己。
(8)“自强”,意思是自己努力。
“强”,竭力,尽力。
(9)“故”,连词,所以。
(10)“教学相长”,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2024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虽有嘉肴礼记原文及解析

《虽有嘉肴》翻译及知识点原文及译文原文《礼记·学记》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译文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
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难。
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
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
知识点分析知识点归纳课文背景:《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由西汉戴圣编纂而成,共49篇。
《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词语解释:虽:即使。
嘉肴:美味的菜肴。
旨:味美。
至:到达了极点。
是故:因此。
困:困惑。
自反:自我反思。
自强:自己督促自己。
主题思想:课文通过“嘉肴”与“至道”的比喻,阐述了教与学的重要性及其相互关系。
强调了学习使人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使人知道自己的困惑,进而自我反思和自强不息。
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观点,即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论证方法:课文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以“嘉肴”喻“至道”,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通俗易懂。
课文从教与学两个方面进行论证,通过对比和逻辑推理得出结论。
结尾引用:课文结尾引用了《兑命》中的“学学半”,证明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使论证更有权威性。
总结《虽有嘉肴》是一篇论述教与学关系的经典文章,通过比喻论证和逻辑推理,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和教与学的相互关系,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观点。
文章语言简练、意义深远,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体现。
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

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这篇短小精悍的《虽有嘉肴》出自儒家经典著作《礼记》。
接下来,咱们来详细地解读一下这篇文章的意思。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意思是说,即使有美味的菜肴,如果不去品尝,就无法知道它的美味;即使有最好的道理,如果不去学习,就无法了解它的好处。
这里通过“嘉肴”和“至道”的类比,形象地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不亲自去尝试、去学习,就难以真正体会到事物的精妙之处。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通过教导别人才能知道自己还有哪些困惑不解的地方。
学习是一个不断发现自己知识漏洞的过程,而教导他人则能够更深刻地检验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自我反省;知道自己有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能够自我勉励。
当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和困惑时,要有积极的态度去面对,通过自我反思来改进,通过自我激励来提高。
“故曰:教学相长也。
”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
教别人的同时,自己也能从中得到收获,不断进步;而学习的过程又为更好地教导他人奠定基础。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兑命》说:“教导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说的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吧!这里引用了古代典籍中的话来进一步强调教学相长的观点。
这篇文章虽然篇幅不长,但蕴含的道理却十分深刻。
它强调了学习和教学的重要性,以及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能体会到“学然后知不足”。
比如,在学习一门新的语言时,刚开始可能觉得自己掌握了一些基础知识,但随着学习的深入,会发现还有很多语法规则、词汇用法需要进一步学习,还有很多听说读写的技能需要不断提高。
《虽有嘉肴》阅读原文及译文

导语:《虽有嘉肴》告诉我们学习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当然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而不能掺杂使假或者骄傲浮躁。
下面就由店铺为大家带来《虽有嘉肴》阅读原文及译文,欢迎阅读学习!【原文】虽有嘉肴(2),弗食,不知其旨也(3)。
虽有至道(4),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5)。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6)其此之谓乎!【注释】①本节选自《学礼》。
②肴:带骨头的肉。
(3)旨:甘美的味道。
④至道:好到极点的道理。
(5)困:不通。
(6)自反:反躬自省。
(7)强(qiang):勉励。
(8)学(xiao)学半:意思是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译文】虽然有美味的内食,但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味道的甘美。
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说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这话说的.饿就是这个道理。
【读解】看了这段文学,很容易让我们想起毛泽东在《实践论》当中说的一段话:“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尝一尝.....”从这里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一大特点:非常重视实践,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于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
进行实践必须抱着现实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以清醒冷静的态度面对现实,是一就是一,绝不说是二。
即使错了,也不敢于承认,使知道行合一,理论和实际联系在一起,反对空头理论。
这样就有了“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这种自然而然的结论。
学习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当然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而不能掺杂使假或者骄傲浮躁。
正如毛泽东所说的,“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另一方面,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铺相成。
这样来看问题,同样也是现实的和实际的。
礼记《虽有嘉肴》原文及译文

礼记《虽有嘉肴》原文及译文
原文:
《礼记·学记》:“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译文:
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
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难。
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
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
(1)“虽有嘉肴”,“虽”,连词,虽然。
“嘉肴”,美味的鱼肉。
“嘉”美好。
“肴”,做熟的鱼肉等。
(2)“弗食不知其旨也”,“食”,动词,吃。
“其”代词,指代“食”的对象。
“旨”,味美。
(3)“至道:最好的道理。
“至”,达到极点的。
(4)“弗学不知其善也”,“善”,良好。
(5)“是故”,连词,所以。
(6)“困”,不通,理解不清。
(7)“自反”,意思是反过来要求自己。
(8)“自强”,意思是自己努力。
“强”,竭力,尽力。
(9)“故”,连词,所以。
(10)“教学相长”,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解析

《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解析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译文《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读解】看了这段文学,很容易让我们想起毛泽东在《实践论》当中说的一段话:“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尝一尝.....”从这里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一大特点:非常重视实践,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于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
进行实践必须抱着现实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以清醒冷静的态度面对现实,是一就是一,绝不说是二。
即使错了,也不敢于承认,使知道行合一,理论和实际联系在一起,反对空头理论。
这样就有了“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这种自然而然的结论。
学习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当然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而不能掺杂使假或者骄傲浮躁。
正如毛泽东所说的,“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另一方面,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铺相成。
这样来看问题,同样也是现实的和实际的。
(以《教师教学用书》上的翻译为基础,结合课本课下注释稍作修改,使译文尽量与课本一致。
)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它,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
《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虽有嘉肴(1)——实践出真知【原文】虽有嘉肴(2),弗食,不知其旨也(3)。
虽有至道(4),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5)。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6)其此之谓乎!注释】①本节选自《学礼》。
②肴:带骨头的肉。
(3)旨:甘美的味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礼记一则虽有佳肴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原文: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办。
”其此之谓乎?
翻译:
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味道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学了之后才知道不足,教了之后才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
知道不足,然后才能反省自己;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
所以说: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兑命》中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