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一则(虽有佳肴)复习资料
部编八年级下册《虽有嘉肴》知识点

《虽有嘉肴》知识点一、文学常识《虽有嘉肴》选自《礼记正义》。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相传是西汉(朝代)经学家戴圣(作者)编纂的,是战国至秦汉(时期)间儒家(学派)论著的汇编。
二、重点字词虽有佳肴虽:即使不知其旨也旨:味美然后能自强也自强:自我勉励教学相长长:推动,促进然后能自反也自反:自我反思三、通假字学学半:“学”同“xiào”,教导四、古今异义①虽有至道古:即使今:虽然②不知其旨也古:味美今:意义,用意,目的③教然后知困古:困惑今:困难④教学相长也古:促进今:增长五、一词多义①学:学学半(xiào)(教导)学学半(xué)(学习)②其:其此之谓乎(表推测,大概)不知其旨也(它的)六、重点句子翻译1.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译:即使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
2.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译: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所以,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别人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困惑。
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译: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5.故曰:教学相长也。
译: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七、课文内容理解1.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文章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2.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
想一想: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从“虽有佳肴”写起?开头一句有什么作用?以“嘉肴”“至道”作类比,运用类比论证的方法,说明“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通俗易懂。
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指出了学习与实践的重要性。
3.“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强调了什么问题?强调了亲身学习的重要性。
4.课文最后引用《兑命》的话有什么作用?作为佐证,进一步加强论证“教学相长”这一中心,增强说服力。
《礼记》知识点归纳

22《礼记》二则一、《虽有嘉肴》1.文学常识:本文选自《》,家经典著作之一,(时代)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
相传为西汉(姓名)编撰。
是《四书》《》之一。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嘉肴.()兑.命()学.学半()弗.食()3.通假字(1)兑.命(2)学.学半2.一词多义不知其.旨也其.此之谓乎3.古今异义①教然后知困.困:古义:今义:②虽.有至道虽:古义:今义:③不知其旨.也旨:古义:今义:④然后能自强..也自强:古义:今义:4..解释下列的词语。
①虽有嘉肴..②弗.食③不知其旨.④虽有至道..⑤是故..学然后知不足⑥教然后知困.⑦然后能自反..也⑧然后能自强.也⑨教学相长.也⑩学学.半⑪不知其善.也5.翻译句子。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3)故曰:教学相长也。
6.简答题(1)本文的主旨句是那一句?请指出并解释。
二、《大道之行》1.通假字①选贤与.能②矜.、寡、孤、独、废疾者2.古今异义①大道..之行也。
大道:古义:今义:②男有分,女有归.。
归:古义:今义:③盗窃乱贼..而不作。
乱:古义:今义:贼:古义:今义:3.一词多义①不独亲.其亲.②不独子.其子.③谋闭.而不兴外户而不闭.4.词类活用①选贤.与能.②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③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养。
5.重点实、虚词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之;行②男有分,女有归。
分③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兴;作④是谓大同。
是;谓6.翻译句子。
(1)选贤举能,讲信修睦。
(2)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3)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7.课文理解(1)本文主旨是什么?(2)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虽有佳肴知识梳理及习题

《虽有佳肴》知识点梳理1.划分节奏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2.本文阐明的道理:重视实践,在教和学的实践中“知不足”、“知困”明事理,出真知,得到进步与发展。
3.文章开头“虽有佳肴”一句有什么作用:答:用“佳肴”作喻,由浅入深,引出要论证的道理。
4.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教学相长。
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
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5.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
想一想: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从“虽有佳肴”写起?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由“佳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佳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
6.引用《兑命》中的话有什么作用?《兑命》中的话作为引用论证来讲道理,证明论点——教学相长,说明教与学的关系,并进一步强调学的重要性,这样把中心论点阐述得非常清楚,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7.艺术特色:①运用类比,引出论点,层层递进论证论点。
开篇举出嘉肴不食而不知其味,引出至道不学不知其善,进而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层层推进,最终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教学相长。
使得论证严谨、有条理。
②引用论证,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文章在总结出中心论点——教学相长后,又引用《兑命》中的话,以增强对中心论点的阐述且作为有力证据。
8.请写出一句同本文意思相近的诗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9.读了这篇短文,结合你的学习实际,谈一点你的学习体会教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理解得更深刻。
在学习中,当别的同学遇到问题的时候,要学会去教别的同学,这样也能明白自己的不足的地方,同时提升自我。
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嘉肴》知识点总结

《虽有嘉肴》一、基础积累1.重点词汇释义(1)虽有至道(至道:最好的道理)(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是故:因此)(3)教然后知困(困:困惑)(4)然后能自反也(自反:自我反思)2.重点虚词不知其旨也(代词,它的)其其此之谓乎(语气词,表示推测)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表示选择)3.通假字《兑命》曰“学学半”(学:同“敩”,教导)《兑命》曰(同“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4.古今异义(1)教然后知困(困:古义:困惑。
今义:困难。
)(2)不知其善也(善:古义:好。
今义:善良。
)(3) 虽有嘉肴(古义:即使今义:虽然)(4)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主旨,意义)(5) 然后能自强也(古义:竭力,尽力今义:健壮的,有力的)(6) 教学相长也(古义:促进,提高今义:增长)词类活用1.弗食,不知其旨也。
(旨:名词用作形容词,甘美。
)2. 弗食,不知其旨也。
(食:名词用作动词,吃。
)3. 不知其善也。
(善:形容词用作名词,好处。
)5.作家作品《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共49篇。
与《周礼》《仪礼》全称为三礼。
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6.主题解读本文运用了类比的手法,阐述了教与学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即“教学相长”,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7.重难点解析如何理解“教学相长”这一观点?在现代教育学中,“教学相长”是对师生关系的一种描述。
教师在教学中受到教益,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反过来对老师有所启发。
比如学生对某一问题的回答可能会引发教师的思考,使教师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入;学生提出的某个疑问,可能正是教师自己理解上的难点;等等。
8.整体感知1..划分文章层次。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论述这一观点的?3.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从“虽有佳肴”写起?4.课文结尾引用《兑命》的语句,有什么作用?5.如何理解“教学相长”这一观点?6.请试概括归纳本文主旨。
答案:1.第一层(第一句)运用类比,从反面阐述学的重要性。
《礼记》二则易考知识点复习

《虽有嘉肴》易考知识点复习一、易考词语解释(选择题)易考词语正确解释错误选项解释易考词语正确解释错误选项解释不知其善也好处擅长不知其旨也味美主旨然后能自强.也勉励强盛教然后知困.困惑困难二、易考通假字:学学半学:同“敩”,教导三、易考句式:倒装句:其此之谓乎正确顺序:其谓此乎四、易考课文理解序号正确理解错误选项的说法1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间各种法家论著的汇编,是儒家经典著作。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间各种法家论著的汇编,是法家经典著作。
2 课文先以“嘉肴”与“至道”做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
课文开头用比喻的方法,指出学习的重要性。
3 课文所讲的“教学相长”与现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并不是一个概念。
文中的“教学相长”与现在的含义完全一致。
4 开头运用类比,引出学和教的话题,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通俗易懂。
《虽有嘉肴》开头由美食说到求学,深入浅出的告诉我们,学习要多向老师请教,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奥妙。
5 “学学半”意思是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引用《兑命》里的话,再一次强调和印证“教学相长”这一道理,增强了说服力。
《虽有嘉肴》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从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在学习上要安排一半的时间去热心帮助别人,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学学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6 引用《兑命》里的话,不属于事例论证《兑命》曰‘学学半”属于事例论证,进一步论证“教学相长”这一观点。
《大道之行也》一、易考词语解释(选择题)易考词语正确解释错误选项解释易考词语正确解释错误选项解释讲信修.睦培养修养(或修理)选贤与.能通“举”和独亲.其亲以......为亲亲人独亲其亲父母亲人不独子其子以......为子儿子不独子其子子女儿子选贤与.能(同“举”,推举)三、易考课文理解序号正确理解错误选项的说法1 “天下为公”,这是说政权(也可以把社会财富包括进来)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而不属于任何个人。
“天下为公”是说所有的社会成员都要有公心,为人民多做好事。
《虽有嘉肴》知识点归纳

《虽有嘉看》知识点归纳一、相关资料《礼记》,儒家经典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由西汉戴圣编纂而成,共49篇。
《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方面,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有较丰富的哲学思想。
二、课文翻译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注释虽:即使。
嘉肴:美味的菜肴。
旨:味美。
至:到达了极点。
译文: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原文: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日:教学相长也。
《兑命》日“学学半”,其此之谓乎!注释是故:因此。
困:困惑。
自反:自我反思。
自强:自己督促自己。
译文:因此,学然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
知道了(自己的)欠缺,然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的)困惑,然后才能自己督促自己。
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三、问题归纳1开头写嘉肴的作用是什么?以嘉肴喻至道,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说明“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通俗易懂。
2.”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这句话有什么作用?写出了“学''"教"之后的结果,为下面的观点作铺垫。
3.“教学相长”该如何理解?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互相促进,教使学有所增长,教人学习又反过来促进教人者知识的积累。
4.结尾引用《兑命》中的言论有什么作用?引用《兑命》中的言论,证明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使论证更有权威性。
5.试分析《虽有嘉肴》一文的论证思路。
本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继而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论证,最后得出“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礼记》知识点归纳

礼记》知识点归纳礼记》二则一、《虽有嘉肴》本文选自《礼记》,是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之一,收录了各种礼仪论著。
相传为西汉时期的___编撰。
它是《四书》《五经》之一。
本文中的通假字有“嘉肴”、“兑命”和“学学半”等。
虽有嘉肴”一词表示虽然有美食,但不一定要食用。
古今异义方面,本文中的“教然后知困困”在古义中表示通过研究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而在今义中则表示通过教育才能让人意识到自己的困境。
本文中的“虽有至道虽”在古义中表示即使有至高无上的道德标准,也不一定能得到实践,而在今义中则表示即使有至高无上的道德标准,也不能完全达到。
___”表示不食用。
不知其旨”表示不知道其意义。
虽有至道”表示即使有至高无上的道德标准。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表示只有通过研究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只有通过教育才能让人意识到自己的困境。
本文的主旨是:只有通过研究和教育才能让人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困境,并且只有通过教育才能让人不断地自我反思和自我提高。
二、《大道之行》本文中的通假字有“选贤与能”和“矜、寡、孤、独、废疾者”等。
古今异义方面,本文中的“大道之行也”在古义中表示大道的实践,而在今义中则表示大道的理论。
而“归”在古义中表示回归本位,而在今义中则表示归属。
不独亲其亲”表示不仅关心自己的亲属。
谋闭而不兴”表示计划不实施。
选贤与能”表示选拔有才干的人。
男有分,女有归”表示男女有不同的责任和归属。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表示大道的实践是让天下人共同分享。
本文的主旨是:大道的实践是让天下人共同分享,实现社会的公平和和谐。
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包括选拔有才干的人、男女有不同的责任和归属、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计划不实施,不仅关心自己的亲属,而且让老人、壮年人和幼儿都有所依靠。
虽有嘉肴复习

理解性默写
1. 揭示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的句子: 教学相长也。
2.说明学习和教学之后能让人知道自身不足 的句子: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运用类比手法,指出学习重要性的句子: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 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4.强调要自我勉励的句子是:
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尚书·兑 命》说:“教育别人,能收到一半的学习效 果。”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主要内容
文章运用类比的手法引 出要阐述的观点,指出教和 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即“教学相长”,告诉我们 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பைடு நூலகம்
合作探究
读完本文,你有哪些体会?
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 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 提高自己;
虽虽有有佳佳肴肴
《《礼礼记记》》
文学常识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 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 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 圣编撰。
《礼记》和《周礼》《仪礼》 合称“三礼”。
古汉语知识
一.通假字
《兑命》曰 二.古今异义
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的 贤相傅说。
1.虽有至道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2.不能知其旨也 古义:甘美。 今义:意义。
3.教学相长也 古义:促进。 今义:增长。
4.教然后知困 古义:不通,理解不了。 三.词类活用 今义:困难。
1.不知其旨也 名词作形容词,甘美。
2.不知其善也 形容词作名词,好处。
四、一词多义 学: 学学半—— 教
学学半—— 向别人学习 其: 其此之谓乎—— 表示推测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5.说明重视实践,要求把明白的道理付诸行 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的句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礼记》一则(虽有佳肴)复习资料
一、内容:(掌握加点字词)
虽.(即使)有嘉.(好,美)肴.(用鱼肉做的菜),弗食.(动词,吃),不知其.(代词,代
“食”的对象)旨.(味美)也。
虽有至.(达到极点)道,弗学,不知其善.(好处)也。
是故
..
(所以,因此)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不通)。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
..(反过来要求自己)也;知困,然后能自强.(勉励,勉强)也。
故曰:教.(教学)学.(学习)相长.(促进)也。
《兑(yuè)命》曰:“学.(xiào)(教)学.()(学习)半。
”其.(表推测。
大概,恐怕)此之谓乎。
二、巩固:【译文】
即使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也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也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也有不懂得地方。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
知道了自己不懂得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所以“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
《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三、朗读节奏。
虽有/ 嘉肴,弗食,不知/ 其旨也;虽有/ 至道,弗学,不知/ 其善也。
是故/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 能自反也;知困,然后/ 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 相长也。
《兑命》曰:“学/ 学半。
”其/ 此之谓乎?
四、文学常识:
《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
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
相传西汉戴圣编纂。
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
五、通假字
《兑.命》曰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六、古今异义
1、虽.有至道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2、不能知其旨.也古义:甘美。
今义:意义。
3、教然后知困.古义:不通,理解不了。
今义:困难。
4、教学相长.也古义:促进。
今义:增长。
七、词类活用
1、不知其旨.也名词作形容词,甘美。
2、不知其善.也形容词作名词,好,好处。
八、一词多义
学.学半音xiào,教
1、学
学学.半向别人学习
其.此之谓乎表推测。
大概,恐怕
2、其
不知其.旨也它的
九、文言句式
倒装句其此之谓乎?(宾语前置)
“其此之谓……乎”是一种固定倒装句式,通常翻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
”
十、合作探究
1、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作者是怎么论述的?
“教学相长”。
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辅相成。
重视实践,在学和教的实践中“知不足”、“知困”、明事理,出真知,得到进步与发展。
2、读了“教学相长”,结合你的学习实际,谈谈学习体会。
示例:教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理解得更深刻。
在学习中,当别的同学遇到难题的时候,要主动帮忙,这样也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同时提升自己。
3、文章以“弗食”“嘉肴”开篇,有什么用意?
以“嘉肴”喻“至道”,以“弗食”“嘉肴”来论述“弗学”“至道”不知其善的道理。
以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作比,形象生动地引出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有力地论证观点。
(开头运用类比手法,由“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吃,不知道它的甘美”,引申到“即使好的道理,不学,不知道它的好处”两个转折复句,自然过渡到教与学的关系,为“教学相长”提供有力的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