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身技术
隐身技术的主要原理措施

隐身技术的主要原理措施隐身技术,又称为隐形技术,是一种能够使物体不被探测到的技术。
它在各个领域中都有许多应用,包括军事、航空航天、通信、计算机等。
隐身技术的主要原理措施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减少雷达反射信号1.使用吸波材料:吸波材料可以吸收雷达波并将其转化为热能或其他形式的能量。
这样可以大大降低反射信号。
2.减小物体的截面积:通过减小物体的截面积,可以减少雷达波在物体表面的反射。
这可以通过改变物体的形状、角度和曲率来实现。
3.降低反射率:使用雷达反射率低的材料可以减少反射信号。
这可以通过使用低反射率的涂层或材料来实现。
4.减少边缘散射:减少物体表面的边缘散射可以降低雷达反射信号。
这可以通过使用雷达透明材料、边缘切割或边缘弯曲等方式来实现。
二、混乱热红外辐射隐身技术还需要应对热红外探测。
主要的原理措施包括:1.降低热红外辐射:通过选择低辐射率的材料、减少热源的温度或遮挡热源等方式可以降低热红外辐射。
2.混淆热红外辐射:通过使用热红外干扰器、发射干扰源或干扰热红外传感器等方式可以混淆热红外辐射,增加目标的隐身性。
三、抑制声纳探测隐身技术还需要应对声纳探测。
主要的原理措施包括:1.降低声纳反射:通过选择吸声材料、降低结构共振或表面形状等方式可以降低声纳反射。
2.混淆声纳信号:通过使用干扰器、发射干扰源或隐蔽传感器等方式可以混淆声纳信号,增加目标的隐身性。
3.减小水动力噪声:通过优化物体的外形设计、使用水动力垫片或调整潜艇的速度等方式可以减小水动力噪声,降低目标被声纳探测的概率。
四、对抗光学探测隐身技术还需要应对光学探测。
主要的原理措施包括:1.减小目标的可见光反射:通过选择低反射率的材料、使用光学吸收剂或使用反射率低的涂层等方式可以减小目标的可见光反射。
2.混淆目标的光学特征:通过使用光学干扰器、发射干扰源或使用光学迷彩等方式可以混淆目标的光学特征,降低目标被光学探测的概率。
以上是隐身技术主要原理措施的一些例子。
隐身技术的主要原理措施

隐身技术的主要原理措施隐身技术,也称隐形技术,是一种使物体不被探测到的技术,常用于军事和侦察领域。
其主要原理包括以下几种措施:1.吸收技术:这种技术通过利用材料的特殊结构和成分,将电磁辐射吸收并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从而减少或消除物体反射的信号。
常见的应用是利用特殊涂层或材料,吸收、消耗雷达波、红外线、紫外线等各种波长的电磁辐射。
2.反射技术:这种技术通过控制物体表面的结构和材料,使其能够将入射信号反射到其他方向,从而减少或完全消除目标物体的反射信号。
这一技术的关键是设计和制造具有特殊几何形状或材料的表面,使得反射信号不会返回到探测器。
3.散射技术:这种技术通过控制入射信号在物体上的散射方向和强度,使其不易被探测到或被误认为是其他物体。
常见的散射技术有雷达散射剖面(RCS)减小和声纳反射剖面(SCR)减小等。
4.探测信号屏蔽技术:这种技术主要通过在目标物体周围放置探测信号屏蔽装置,从而削弱或屏蔽探测信号的传播和接收。
常用的屏蔽装置包括电磁波反射材料、电磁波吸收材料、遮蔽幕和窒息器等。
5.符合技术:这种技术通过抑制或改变目标物体发出的信号,使其不容易被探测到或被误认为是其他物体。
常见的符合技术包括电子对干扰、频率对干扰、光学对干扰和声学对干扰等。
6.混淆技术:这种技术通过将目标物体与背景环境融为一体,使其在视觉上难以被觉察到。
常用的混淆技术包括视觉伪装、光学伪装、声音伪装和热信号伪装等。
7.干扰技术:这种技术通过发射特定信号或电磁波,干扰和干扰探测器的性能,从而减少对目标物体的探测和定位能力。
干扰技术常用于军事电子战和侦察任务中,包括无线电频率干扰、红外线干扰和雷达干扰等。
总之,隐身技术是通过吸收、反射、散射、屏蔽、干扰、混淆等多种技术手段,来减少或消除物体在各种探测系统中被发现的能力。
这些技术主要应用于军事和侦察领域,可以提高武器系统的生存能力和作战效果。
隐身技术的主要原理措施

隐身技术的主要原理措施一、介绍隐身技术,又称为隐身术或隐形技术,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手段来隐藏特定目标的存在,使其对外界无法察觉。
隐身技术在军事、情报、网络安全等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探讨隐身技术的主要原理及措施。
二、隐身技术的原理隐身技术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光学隐身原理光学隐身是利用材料的吸收、散射和反射等物理特性,使目标对可见光和红外光的探测和识别能力降低,从而达到隐身的目的。
常见的光学隐身技术包括抗红外热成像技术、抗雷达技术、抗光学观察技术等。
2. 电磁隐身原理电磁隐身是通过降低和模糊目标对雷达、无线电频谱等电磁波的散射和反射特性,使其在电磁波中难以被探测。
电磁隐身技术包括减小雷达截面积、降低雷达回波信噪比、干扰雷达信号等。
3. 声学隐身原理声学隐身是利用声音的传播规律和特性,通过减小或改变目标的声波反射、散射和吸收等特性,降低目标在声纳系统中的探测概率。
声学隐身技术主要包括降噪、声纳干扰、控制声波的传播方向等。
4. 热学隐身原理热学隐身是通过控制目标的热辐射和热传导等特性,使目标在红外探测中难以被探测。
常见的热学隐身技术包括降低热辐射、热绝缘、热红外干扰等。
5. 感应隐身原理感应隐身是通过遮蔽目标所产生的电磁、声学或热学信号,使目标无法被敌方感应设备探测到。
感应隐身技术包括降低电磁辐射、屏蔽热源、减小声音等。
三、隐身技术的措施隐身技术的措施是指实现隐身效果的具体手段和方法,涉及到材料、结构、设备等多个方面。
1. 材料措施隐身技术中常用的材料措施包括使用低雷达反射率的材料、减少电磁波信号的材料、降低热传导的材料等。
这些材料通过改变目标的物理特性,减弱目标对外部探测的响应,从而达到隐身的目的。
2. 结构措施结构措施是指通过改变目标的外形、几何结构和表面形态等,来减少目标的雷达截面积和电磁波的反射等。
常见的结构措施包括采用多面体结构、使用吸波材料、减少棱角等。
3. 设备措施设备措施是指通过使用隐身设备和系统,对目标进行干扰、屏蔽或模糊等处理,使其在探测设备中无法被识别。
隐身技术的名词解释

隐身技术的名词解释隐身技术,也被称为隐形技术,是指一种能够使人、物或设备在视觉、声音或其他感知方式上变得不可察觉或难以侦测的技术。
这一技术通常应用于军事、安全、侦察、情报收集以及其他隐秘行动中,旨在保护人员和设备,增强作战力量的效能。
隐身技术最早来自军事领域,其中最著名的应用是隐身飞机。
这些飞机采用了一系列设计和材料创新,以降低雷达、红外、视觉等感知系统的探测能力。
其中,采用雷达吸波材料,如RAM(复合吸声材料)和雷达吸收涂层,能够有效地吸收和消除从雷达系统发出的信号,使得飞机在雷达屏幕上呈现较小的截面。
此外,还有隐身结构设计,如减少外部突出构件、采用斜面以及使用充气背负结构,可以在阻止飞机发生反射、散射和折射的同时,减小飞机对电磁波和声波的敏感程度,使其在雷达、红外和声学系统中不易被探测到。
除了飞机,隐身技术还被广泛应用于其他领域,如军舰、潜艇、步兵装备、无人机等。
隐身技术在航空航天、海洋、陆地等战场环境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敌人不易察觉到自己存在的情况下,作战单位能够更好地执行任务,取得战斗优势。
除了军事领域,隐身技术也在其他领域得到应用和探索。
在民用航空中,隐身设计可以降低飞机的雷达截面积,减少雷达波对机体的反射和散射,提高飞行器的隐形能力,增强安全性。
此外,还有一些探索隐身技术在汽车、建筑物、服装等领域的应用,以提供更好的保护和隐私。
隐身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和创新。
隐身技术涉及许多学科领域,如材料学、结构学、雷达技术、电磁学等。
与此同时,隐身技术的研究也推动了相关学科的发展。
科学家和工程师们通过不断探索新材料、设计新结构和改进传感器技术,不断提高隐身技术的性能和应用领域。
然而,隐身技术并非完美无缺。
虽然隐身技术可以减小目标在某些感知系统中的探测范围,但并不能完全消除探测的可能性。
随着技术的进步,也会有新的感知技术和方法被开发出来,从而提高对隐身目标的探测能力。
此外,在实际战斗和使用中,隐身技术还面临一系列实践问题,如维护、保养、成本等方面的挑challenge。
名词解释隐身技术

隐身技术一、引言隐身技术(Stealth Technology),又称隐身科技或隐身技巧,是一种通过减少或隐藏目标对电磁辐射的敏感度,以达到在电磁波谱中几乎无法被探测或无法被有效跟踪的技术手段。
隐身技术最早应用于军事领域,后来逐渐扩展到航空、航天、舰船等领域,并对其他诸如侦察、情报收集等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介绍隐身技术的概念、原理、分类以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二、概念隐身技术是指通过采取一系列技术手段,使目标在电磁波谱中呈现出低反射、低散射、低辐射等特性,从而降低被探测和识别的概率。
其目的在于在战争、侦察等敌对环境中保护自身,增加生存能力和战斗优势。
同时,隐身技术也具备一定的平民应用领域,如反雷达设备、石墨烯涂层等。
三、原理隐身技术主要依靠以下几种原理来实现:1. 散射减小原理隐身技术的一项关键原理是通过减小目标对电磁波的散射,使其不会反射到目标探测器上。
这可以通过改变材料的电磁性质、减小目标的尺寸、改变目标表面形状等方式来实现。
例如,采用低散射材料覆盖目标表面,能够大幅度降低雷达波的散射效果,从而减小被侦测的可能性。
2. 干扰技术与技巧隐身技术中的干扰技术和技巧是指通过产生与目标信号相同或相似的干扰信号,使得目标在干扰噪声中难以被探测。
这包括使用合适的干扰源、频率捷变、频率扫描等方式来干扰敌对的电子侦测设备,削弱其探测能力。
3. 伪装技术伪装技术是指通过给目标增加额外的电磁特征或改变目标的外形,使其在电磁波谱中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这包括采用适当的材料作为伪装涂层、使用光学干涉原理等方式来达到减小目标在电磁波谱中的可见性。
四、分类根据隐身技术的应用领域和原理,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种分类:1. 空中隐身技术空中隐身技术是指针对飞机和无人机等空中目标的隐身技术。
其中最著名的是飞机的雷达隐身技术,采用低散射材料、航空外形设计、涂层技术等手段来减小目标的雷达反射面积,从而实现在雷达探测范围内的低可探测性。
隐身技术

隐身技术隐身技术是一种神秘而又令人着迷的技术,它可以使人们在身体上或者数字世界中消失,成为一个无形之人。
无论是在科幻小说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中,隐身技术都经常出现,给人们带来无限的遐想和愉悦。
然而,要实现真正的隐身,并非易事。
本文将探讨隐身技术的不同类型、原理、应用以及可能的未来发展。
隐身技术主要有两种形式:物理隐身和数字隐身。
物理隐身是指通过特殊材料或设备使人或物在视觉上无法被观察到。
这种技术的原理主要涉及光学和材料科学,在特定条件下利用吸收、反射、透明度等性质,使人或物消失在环境中。
数字隐身则是指在数字世界中隐藏自己的身份或活动轨迹,通过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技术来保护个人信息。
这种技术涉及密码学、网络协议和隐私保护算法等多个领域。
物理隐身技术的原理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早期的隐形飞机就是通过特殊材料来实现隐身效果的。
这种材料能够吸收雷达波,使飞机在雷达屏幕上几乎不可察觉。
随着科技的发展,物理隐身技术也得到了更加先进的应用。
例如,现在的光学迷彩服可以通过改变光的路径,使穿着者在视觉上消失。
此外,科学家还研究了一种名为“折断光线”的技术,它可以把光线绕过一个物体,使其看起来像是透明的。
数字隐身技术在信息社会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随着个人信息的共享和传播,我们的隐私和安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数字隐身技术可以帮助我们保护个人信息,防止被不法分子利用。
例如,通过使用虚拟专用网络(VPN)来隐藏IP地址,我们可以在网络上匿名操作,不被别人追踪。
此外,加密技术也是数字隐身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加密通信内容,只有收件人才能解密,他人无法窃取信息。
隐身技术在军事、情报和安全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军事上,隐身技术可以使战机、舰船等装备在战场上更难被探测到,从而提高对敌方的打击效果。
在情报工作中,隐身技术可以帮助特工进行秘密行动,保护其身份和安全。
在安全领域,数字隐身技术可以应用在各种网络安全场景中,保护个人和组织的信息不被黑客获取和利用。
隐身技术的基本原理

隐身技术的基本原理
隐身技术是一种通过改变物体表面特征来减少或屏蔽其反射、散射和吸收光线的技术。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物体表面的微观结构,引导入射光线在物体表面上发生多次反射、折射和干涉,从而消除或削弱光线的反射和散射,使物体不易被探测到。
隐身技术的主要原理包括:多层反射、吸收和散射抑制、光学迷彩和光学干涉等。
其中,多层反射是一种通过在物体表面上涂覆多层光学薄膜来实现的技术,可减少物体的反射和散射。
吸收和散射抑制则是通过利用物体表面的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抑制光线的散射和吸收,从而达到隐身效果。
光学迷彩则是一种通过改变物体表面的光学属性,使其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从而避免被探测到。
光学干涉则是一种利用物体表面的微观结构,通过光的干涉效应来消除或削弱光线的反射和散射,从而实现隐身效果。
总之,隐身技术是一种利用物理学原理来实现物体隐身的高科技技术,其应用领域包括军事、航空航天、通信等众多领域。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隐身技术的应用前景将会更加广阔。
- 1 -。
隐身技术

隐身与反隐身技和武器系统战争历史表明,在战场上采用一种新技术或部署一种新系统,总会产生新的技术和系统与之对抗。
发展隐身技术对付雷达、红外、可见光、声学探测,但反隐身技术也应运而生就是一个例子。
这种技术、武器系统之间的对抗循环不已,推动相关技术和武器系统向更高水平发展。
隐身技术和武器系统概述隐身技术(又称低可观测性技术)和隐身武器系统的出现是提高作战平台生存能力的作战需求、电磁理论和电子技术发展的共同作用的结果。
1975年美国开始研制F-117A标志现代真正隐身武器系统的诞生。
1.隐身技术的含义隐身是个通用的术语,是控制目标的可观测性或控制目标特征信号的技巧和技术的结合。
与隐身有关的术语还包括特征信号控制、降低雷达截面、特征信号互动、低可观测性、十分低可观测性等。
目标特征信号是描述某种武器系统易被探测的一组特征,包括电磁(主要是雷达)、红外、可见光、声、烟雾和尾迹等6种特征信号。
据统计,空战中飞机损失80~90%的原因是由于飞机被观测。
降低平台特征信号,就降低了被探测、识别、跟踪的概率,因而可以提高生存能力。
降低平台特征信号不仅仅是为了对付雷达探测,还包括降低被其它探测装置发现的可能性。
隐身是通过增加敌人探测、跟踪、制导、控制和预测平台或武器在空间位置的难度,大幅度降低敌人获取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降低敌人成功地运用各种武器进行作战的机会和能力,以达到提高己方生存能力而采取的各种措施。
2.隐身技术和隐身武器系统发展历史隐身技术和武器系统的发展可以分为探索阶段、发展阶段、应用阶段。
①探索阶段(70年代以前)飞机一出现,人们就企图降低它的可见光特征信号,后来,重点转变为反雷达探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美国和英国都曾尝试降低飞机的雷达特征信号。
德国潜艇通气管采用过能够吸收雷达波的涂料。
60年代中期以后,一体化防空系统效能得到很大提高,提高飞机生存能力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变得异常突出,西方国家研究出了一些战术和技术对抗措施,并研制出U-2、A-12、YF-12、SR-71、D-21等具有一定隐身能力的飞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隐身技术科技前沿
【摘要】隐身技术是当今世界战略防御中十分重要的一项科学技术。
文章粗略的介绍了隐身技术、隐身材料的分类、原理,以及现在的发展应用,以及未来的发展。
【关键词】隐身技术,隐身材料,分类,战略,应用,前景。
【引言】在如今的科技领域,隐身技术和隐身材料发展越来越受到各国重视,隐身武器也是不断出现。
隐身技术到底是怎样的,在这里就来粗浅研究一下。
【正文】
1.隐身技术
1.1隐身技术定义
隐形技术俗称隐身技术,准确的术语应该是“低可探测技术”。
即通过研究利用各种不同的技术手段来改变己方目标的可探测性信息特征,最大程度地降低对方探测系统发现的概率,使己方目标,己方的武器装备不被敌方的探测系统发现和探测到。
1.2隐身技术分类
隐身技术包括:雷达隐形、红外隐形、磁隐形、声隐形和可见光隐形等。
1.3隐身技术的主要技术途径
采用独特的外形设计和吸波、透波材料,以降低飞机对雷达波的反射;降低飞机发动机喷气的温度或采取隔热、散热措施,减弱红外辐射。
雷达波吸收技术
雷达是利用无线电波发现目标及位置的装置,其工作原理是雷达的发射机不断产生高频脉冲形成微波波束,当波束遇到目标物时,其中一小部分反射回来被吸收后,就会显示目标物的距离、方向、高度及图像等。
雷达为了能发现目标,要求有强的目标反射,而回波强度将取决于目标尺寸与工作波长之比。
如何使雷达失去监视作用呢?一方面采用散射、干涉等手段破坏雷达所发散的波束,如通过设计飞机独特外形使电磁波散射。
另一方面采用能够吸收雷达波的复合材料和吸波涂料等隐身材料。
红外控制技术
该技术是为了逃避红外传感器发现目标,采用的主要方法是降低飞机的红外辐射。
具体措施为,降低发动机的喷口排气温度和改变喷口方向,使发动机排气更干净,烟道气更淡;采用喷气或气动雾化式装置,使燃油充分燃烧,以减少红外喷泄;在燃油中加入添加剂如二茂铁及其衍生物,提高燃烧速度,充分利用热能,减少排气中的红外辐射;在飞机表面涂盖放射性同位素如钋等,使放射出的高能粒子在飞机周围形成等粒子屏以达到屏蔽和吸收红外辐射等。
2.隐身材料
2.1隐身材料定义
隐身材料可以降低被探测率,提高自身的生存率,是隐身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2.2隐身材料分类
隐身材料按频谱可分为声、雷达、红外、可见光、激光隐身材料。
按材料用途可分为隐身涂层材料和隐身结构材料。
2.21雷达吸波材料
雷达吸波材料是最重要的隐身材料之一,它能吸收雷达波,使反射波减弱甚至不反射雷达波,从而达到隐身的目的。
吸波材料中尤以结构型雷达吸波材料和吸波涂料最为重要,国外目前已实用的主要也是这两类隐身材料。
结构型雷达吸波材料是一种多功能复合材料,它既能承载作结构件,具备复合材料质轻、高强的优点,又能较好地吸收或透过电磁波,已成为当前隐身材料重要的发展方向。
新型热塑性PEEK(聚醚醚酮)、PES(聚醚砜)、PPS(聚苯硫醚)以及热固性的环氧树脂、双马来酰亚胺、聚酰亚胺、聚醚酰亚胺和异氰酸酯等都具有比较好的介电性能,由它们制成的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雷达传输和透射性。
采用的纤维包括有良好介电透射性的石英纤维、电磁波透射率高的聚乙烯纤维、聚四氟乙烯纤维、陶瓷纤维,以及玻纤、聚酰胺纤维等。
雷达吸波涂料主要包括磁损性涂料、电损性涂料。
磁损性涂料主要由铁氧体等磁性填料分散在介电聚合物中组成。
目前国外航空器的雷达吸波
涂层大都属于这一类。
这种涂层在低频段内有较好的吸收性。
电损性涂料通常以各种形式的碳、SiC粉、金属或镀金属纤维为吸收剂,以介电聚合物为粘接剂所组成。
2.22红外隐身材料
红外隐身材料作为热红外隐身材料中最重要的品种,因其坚固耐用、成本低廉、制造施工方便,且不受目标几何形状限制等优点一直受到各国的重视,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热隐身材料,近年来美国等西方国家在探索新型颜料和粘接剂等领域作了大量工作。
新一代的热隐身涂料大多采用热红外透明度。
国内外目前研制的红外隐身材料主要有单一型和复合型两种。
导电高聚物材料重量轻、材料组成可控性好且导电率变化范围大,因此作为单一红外隐身材料使用的前景十分乐观,但其加工较困难且价格相当昂贵,除聚苯胺外尚无商品生产。
涂料型红外隐身材料一般由粘合剂和填料两部分组成,填料和粘合剂是影响红外隐身性能的主要因素,目前的研究大多针对热隐身。
多层隐身材料中最常见的是涂敷型双层材料,一般有微波吸收底层和红外吸收面层组成。
夹芯材料一般由面板和芯组成,面板一般为透波材料, 芯为电磁损耗材料和红外隐身材料。
3.隐身技术和材料的发展,应用
隐形技术的发展可以分为探索阶段、发展阶段、应用阶段。
隐身技术和材料主要应用于隐形
武器,发展较快的要数美国,目前居世界领先地位。
探索阶段(70年代以前)
飞机一出现,人们就企图降低它的可见光特征信号,后来,重点转变为反雷达探测。
在第二
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美国和英国都曾尝试降低飞机的雷达特征信号。
德国潜艇通气管采用过能
够吸收雷达波的涂料。
发展阶段(70年代至90年代初)
在采用降低特征信号以提高飞机生存能力的强烈需求推动下,提出了研制以降低雷达截面为
主要目标的、实用的、真正的隐形飞机的要求;由于理论,以及计算机、电子、控制、材料技术
的进步,以减小雷达截面为主要目标的实用的第一代隐形飞机——F-117 A“夜鹰”于1975年问
世。
有44架F-117A参加了海湾战争,共出动1271架次,攻击了巴格达95%的重点目标,无一损
伤,成为引人注目的高技术武器系统。
F-117A曾被称为“黑色喷气机”,原因是机体表面几乎全部涂覆了黑色的雷达吸波材料。
应用阶段(90年代以后)
第二代隐形飞机研制成功,第一、第二代隐形飞机多次参加军事行动,取得显著战果。
开始研制第三代隐形飞机。
美空军于1993年12月开始部署B-2隐形轰炸机,这是集低可观测性、高空气动力效率和大载荷于一身的第二代隐形飞机,采购数量为21架。
其外形基本是一个飞翼;发动机装在机翼内部;进气道在机翼上部,减小了雷达能量的反射。
B-2轰炸机900m\+2的外表面95%涂覆有一种具有不同厚度的韧性隐身涂层。
美空军于80年代开始设计F-22“猛禽”战斗机,1993年开始研制“联合攻击战斗机”,它们都属于第三代隐形飞机。
第一架F-22已于1997年9月7日首次试飞成功,其设计兼顾了超声速机动和隐形特性,在美国空军武器装备发展中占有最优先的地位。
F-22综合平衡了隐身性能、超音速巡航、敏捷性、可靠性和维护性的不同要求,其雷达反射截面积约为0.1~0.01m 。
F-22并非整机都涂覆吸波材料,而是采用了更先进、更成熟的隐身材料技术:大量采用了复合材料结构,复合材料占整个结构重量的26%。
F/A-18E/F飞机上采用了具有抗蚀性的吸波材料,这是隐形技术领域的一个突破。
在现有隐形飞机的基础上,美国不断开拓新项目的研究,研制新型隐形飞行器以及其他新式隐身装备。
隐形技术向导弹、舰艇、直升机、战车,甚至弹药、地面设备、服装和机场等领域推广和移植。
4.隐身技术和隐身材料的前景
隐身技术作为21世纪的一项重要技术,其发展前景是不容忽视的。
各国已经展望研究该领域的发展。
不断探索新的隐形机理,发现或者研究出新的更合适的隐形材料,对隐身材料来说,对某种探测手段的隐身性能好,往往对另一种探测手段的隐身性能就不好。
例如,对激光探测的隐身性能好,一般对红外探测就不能隐身,这就是隐身材料的相容性问题。
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研制兼容型隐身材料,除此之外,反隐身技术的研究也已初见成效。
相信在不久的未来,各国的隐身技术将会有非常大的发展,将会有更多的隐身武器出现在未来战场上。
当然,隐身技术和隐身材料还会发展的别的领域,出现科幻电影中的隐身衣,隐身房子等。
总之,隐身技术和材料的发展前景是不个估量的。
【结论】通过以上对隐身技术和隐身材料的研究,了解了隐身技术主要的方法,材料,分类,应用等。
同时还能发现,隐身技术无论是在战略方面还是在经济科技方面,都具有十分高的地位,是世界各国的必争项目,该技术对于国家发展具有非凡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然魏俊淦田建学.军用飞机隐身技术的现状与发展.硅谷,2008.23.
[2]邢丽英.隐身材料[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129-135.
[3]方亮龚荣州.雷达吸波材料的现状与展望[J].武汉工业大学学报.
[4]张考马东立.军用飞机生存力及隐身设计[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2.54-168.
[5]陈恩霖.雷达吸波材料与吸波结构[J].现代雷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