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德育思想及其启示
儒家德育思想对大学生德育培养的启示

儒家德育思想对大学生德育培养的启示儒家德育思想强调以德立身,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个人修养,对于大学生的德育培养有着重要的启示。
以下是儒家德育思想对大学生德育培养的几点启示。
第一,明修树德。
儒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倡个人的道德修养和自我完善。
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应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注重自己的德育修养。
要学习尊重他人、守纪律、遵守法律、诚实守信等基本道德准则,努力塑造自己的品德和形象。
第二,勤学好问。
儒家思想提倡学习,认为学习是人之常情,通过求知、思考和探索来提高个人的素质和能力。
大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应当树立起学习的热情和好奇心,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并不断自我提升。
在学习中,要勤于思考,勇于质疑,善于发现问题,以追求真理和进步。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家思想主张个人修身与社会责任的结合,认为只有个人修身齐家后才能治国平天下。
大学生应当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同时也要关心家庭和社会的发展。
要注重家庭道德建设,尊重父母、关心亲友,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社会进步和人类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四,尊师重道。
儒家思想强调师德的重要性,提倡学生要尊敬师长、敬重师长的教育和培养。
大学生要学会尊重和倾听老师的意见和建议,虚心向老师学习,从老师身上汲取经验和智慧。
也要关心同学和朋友的成长,积极帮助他们,互相促进、共同进步。
第五,乐善好施。
儒家思想提倡仁爱和善行,认为个人应该乐善好施,关心他人的疾苦,帮助他人解决困难。
大学生应当培养爱心和同情心,主动关心他人,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为他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通过乐善好施的行为来满足内心的善意,培养自己的仁爱之心。
传承与创新。
儒家德育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大学生德育培养具有宝贵的启示。
大学生在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也要与时俱进,创新德育教育的方式和方法。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责任感和社会担当,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论儒家的德育思想及现代意义

论儒家的德育思想及现代意义儒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文化流派。
儒家学说为春秋时期孔丘所创,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其核心是“仁”。
儒家学说经历代统治者的推崇,以及孔子后学的发展和传承,使其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中国文化的深层观念中,无不打着儒家思想的烙印。
儒家又称儒学、儒家学说,或称为儒教,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学派。
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爱,它的特点是重精神,轻物质;重道德,轻技能;重理论,轻实践。
儒家注重的是大方向,重视的是精神生活的充实和丰富,关心的是健全人格的培养和正确人生观的建立,即教导人成为正人君子。
儒家文化就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文化,这就是追求进步的人们再次高度关注儒家文化的原因所在,这就是沉积了几百年韵儒家文化又被人们热情地发掘出来的原因所在。
一.儒家文化的精髓儒家思想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思想。
它以心灵的自我学识与自我完善为主要目的。
而儒家文化的精髓主要在仁、礼和中庸这三个方面,一直延绵至今。
其具体内容意义如下:1.儒家文化的“仁”儒家文化中“仁”,就是爱人,就是以“爱人”之心,实行仁政,并使社会各阶层的人们都拥有存活和美好的权利。
礼,就是社会的道德秩序,就是用“翻案”即为道德教化的方法,并使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对自身社会地位存有平衡的道德普遍认可和道德定位。
仁的作用是使民无造反之必要,礼的作用是使民无造反之意识。
——人们普遍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权利,就没有造反作乱的必要;人们普遍认可社会的道德秩序,普遍遵守符合自身社会地位的道德规范,造反作乱就没有道德依据(即没有意识形态基础)。
人民既没叛变起兵的必要,又没叛变起兵的意识,社会就可以长治久安。
古今中外,凡是能并使国家达至太平的统治者,事实上都没违反儒学的仁和礼两小原则。
2.儒家文化的“礼”儒学的真谛就是仁礼一体。
不讲究仁,只讲究礼,人民就可以抵抗其统治者。
不讲究礼,只讲究仁,人民就可以轻慢其统治者——即为人民不受到道德约束,就可以由思想上的无政府状态引起现实中的无政府状态。
浅析孔子的德育思想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浅析孔子的德育思想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黄洁扬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史上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
他年轻时虽有积极从政的愿望,却终始不得志,晚年致力于教育事业。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开创私人办学的教育家,在他的一生几十年中,培养出三干弟子和七十二贤才;并且在晚年整编了《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古代文化典籍。
由此可见,他对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的贡献,在中国文化教育史有着重要的地位。
在西方人的眼里,孔子可谓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东方文明的象征。
他在长期的教育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他的教育思想就是其教育经验的总结。
一 孔子德育思想的内容孔子的德育思想主要反映在《论语》中,下面我们就以《论语》为依据,对孔子德育思想的内容作一粗浅分析。
孔子的德育思想非常繁杂,概括起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的内容。
1、重德孔子非常重视道德教育与道德修养,“德治论”是其德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德治论”在政治上注重以道德教育为主,把德育与政治相提并论,强调德育必须为政治服务。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
他还说“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在他看来,刑政不如德治好,刑罚只能使民众畏惧而不敢为非,还不能使他们耻于为非,而实行“德治”后,就不但能使民众知耻,还能从内心改正其非,收到化民的效果。
而“德治”的关键,在于君主、臣民、父子等整个社会成员都具备相应的道德品质,遵守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
为了做到这一点,他认为这就有赖于道德教育。
通过道德教育,培养社会成员的道德品行,形成整个社会遵守道德的风气,为政治上实行“德治”创造条件。
一旦社会遵守道德的风气形成,势必风吹草偃,产生巨大的安定社会的力量。
2、为仁“仁”被孔子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也是他的德育思想的核心。
在《论语》中,孔子经常提到“仁”,那么,孔子心中的“仁”指的又是什么呢?总的来说,孔子“仁”的思想的主要内容是“爱人”、“克己复礼”、“孝悌”。
论儒家德育思想及对当代学校德育的启示

( )学思并 重 一 “ 而 知 之 ”是 孔子 进行 教 学 的 主导 思想 ,他 提 出 “ 闻择 学 多
其 善 者而从 之 ,多见 而识之 ,知 之次 也”① ,要多 听 、多 看 ,还 要
多 问 ,扩 大知 识 的来 源 和范 围 ,以获 得一 些直 接 的经 验 。在论 述 学与 思关 系 时说 : “ 而不 思则 罔,思而不 学则 殆 。”② 纯的学 学 单
学校德 育 启示
生正 确 的德 育学 习动机 以及 德育教 育 的社会 合作 。 关键 词 :儒 家德 育 思想
一
、
儒 家德 育思 想的 内容
母会包办一切 ,孩子们就像温室里的花朵 ,不能独立的去做些事
情 。面对 这 种现 象 ,首先 我 们应 先 和家 长 多联 系 ,给 他们 讲 述 这 样做 的弊端 ,让 他们 认识 到 自己在 教 育孩 子 问题 上 的不 足 。 同时
( ) 强情感 教育 一 加
一
课 本 ,模 拟生 活场 景 ,可 以更 直 观 的教导 学 生们 面 对某 些 问题 该
如何 去做 。
( ) 育教 育的社 会合 作 三 德 孔 子 十分 重视 教 育环 境对 人 的 品德 形成 的 影 响 。他说 : “ 性
个健全 的人 ,必须 有健 全健康的思想情感世界。人的情
思 想 教 胄
论儒 家德育思想及对 当代学校德育 的启示
谢 晓军 ( 山西农 业大学 信息 学院 山西 晋中 000 3 8 0)
摘
要 :儒 家德 育思 想的 内容 包括 学思 并重 、因材 施教 、环境 陶冶等 ,对 当代 学校德 育 的启示 有加 强情 感教 育、 以活动 为 载体 ,调 动 学
孔子的道德思想

孔子的道德思想
孔子的德育思想是其修身养性和实现发展的核心理念,这些理念不仅在思想方面引领着人们正确的实现为人处世之道,同时在实践中也体现了道德的重要性。
仁爱、礼义、忠恕、明智和诚信是孔子德育思想中的主要内容。
1、仁爱是孔子思想中的核心理念,主要是指一种高尚的品德,孔子是仁学的开创者;在孔子的德育思想中,仁爱是其核心的价值理念,而礼则是其德育教育的修身准则,是具体的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是把仁爱的思想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和学习中的行为规范。
2、“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应该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修养和道德,才能够实现道德的标准,才能够为实现最高境界的仁爱奠定基础。
3、孔子十分注重人的品格的修养,也就是人的德育教育,认为人的品格的塑造主要取决于道德的自主性,完善的人格需要不断的积累和道德的培养,小人和君子的区别就在于其道德思想的培养,同时,仁爱虽然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准则,但却不是不可以追求的,只要努力地提高自己的内在修养,就会达到仁爱的境界。
扩展资料:
儒家德育思想的目标是通过礼规范人的行为,使社会的
道德、社会的法律和家庭的准则对受教育的人都具有规范作用,使礼成为每一个人应该自觉遵守的准则,达到人对自己有礼、人对人有礼、人对自然界有礼的境界。
社会上生活的人存在着多种多样的秉性和特征,倘若不用一种统一的道德加以规范,就没有秩序可言,所以,礼是个人立身行事的最基本的东西;其次,要以礼待人,在社会交际的过程中,如果每个人都能够以礼相待,利用礼去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其协调发展,才能够达到社会的和谐发展。
儒家德育思想对大学生德育培养的启示

儒家德育思想对大学生德育培养的启示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强调人的修养和德育培养,对于指导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大学生的德育培养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儒家德育思想对于大学生德育培养的启示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儒家强调修养和自律。
在儒家思想中,修养是一种内在的修炼,而自律则是对自己的要求和规范。
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培养自律自尊的品质,提高自我管理和自我调节能力。
只有通过自律,大学生才能在面对挑战和困难的时候保持镇定和沉着,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决定,实现德育的自我提升。
儒家注重仁爱和人际关系。
在儒家思想中,“仁”是一种广泛的人际关系和社会责任,强调个人在社会中的社会责任感和情感关怀。
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需要建立积极向上的人际关系,培养关爱、协作和团队合作的意识。
在面对同学、老师和社会各界人士时,要处理好人际关系,平等对待他人,积极帮助他人,增进友谊,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儒家重视学习和修身。
在儒家思想中,“学”和“修”是同等重要的。
学习不仅是获取知识,更是培养品德和修养的过程。
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德育的培养,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追求。
通过学习,大学生应该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
儒家强调实践和道德。
在儒家思想中,“实践”和“道德”是相辅相成的,提倡在实践中培养道德品质。
大学生应该注重实践,将所学的知识和理论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通过实践培养自己的道德意识和道德素养。
要注重道德的培育,坚守道德底线,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儒家注重榜样和师友。
在儒家思想中,“榜样”和“师友”对于德育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大学生需要树立正确的榜样,践行良好的品德和行为,积极向优秀的师长和前辈学习,虚心向老师请教,和同学交流,形成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
儒家“仁”学思想的德育意义

不 可 否 认 ,由 于时 代 和 阶级 的 局 限 , “ ”学 思 想 含 有 一 仁
学 思 想 ,他 说 : “ 隐 之 心 ,仁 之 端 也 。 意 为 恻 隐 之 心 是 仁 侧 ”
的 丧 失 。 孔 子 说 : “ 而 无 信 ,不 知 其 可 也 ” “ 无 信 不 人 。 民
颜 渊》 )
儒 家 思 想 强 调家 庭 内部 的 父 子 兄 弟 和 睦 有 序 关 系 ,这 有 其 立 ” 《 记 ・ 庸 》 强 调 “ 之 者 ,人 之 道 也 ” 。 礼 中 诚 。社 会 信 用 的 封建 的等 级 思 想 ,但 也 有 尊 老 爱 幼 的 含 义 ,有 利 于 维 护 家庭 的 确 立 ,需 要法 律 的维 护 ,更 需 要 社会 教 育 的培 养 。 目前 .社 会 稳定 ,而 家 庭 的 稳定 有 利 于 社 会 的 稳 定 。儒 家 思 想 还 把 家庭 内 主 义 市 场 经 济体 制 尚未 健 全 ,尔 虞 我 诈 ,言 而无 信 的社 会 丑 恶 部 的 感 情 交 流 推 广 到 整 个 社 会 的 人 际 交 往 ,强 调 换 位 思 考 , 现 象 时 有 发 生 ,树 立 诚 信 观 念 的 现 实 价 值 显 得 更 为 突 出 和 迫
隐 之 心 。 今 天 ,德 育 无 论 怎 么 改 革 ,都 离 不 开 情 与 爱 , 德 育 “ 掘池 ”不 能 忘 记 “ 蓄水 ” “ , 蓄水 ”则 不 能 忘 记 儒 家 仁 爱 这 一
文化源头。
( ) 有利 于 明确 加 强 道德 教 育修 养 的 意 义 一
在 传 统 德 育 中 ,我 们 只强 调 德 育 的社 会 意 义 ,把德 育 的意 义 提 高到 一 个 很 高 ,甚 至是 一 个 不 可 能 达 到 的 高 度 。但 内容 空 洞 ,概念 模 糊 ,效 果很 差 。究 其 原 因 ,是 没 有 将 德 育 的 意义 与
孔子德育思想及其对学校德育的启示

孔子德育思想及其对学校德育的启示摘要:孔子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教育家,他的教育理念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基本格局和发展方向。
德育思想在其教育理念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以“仁”为核心、以促进个体德性人格的养成和现实伦理秩序的完善为宗旨的道德教育思想体系,不仅对整个封建社会产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而且对当前学校德育有着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孔子德育思想基本内容学校德育重要启示孔子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德育经验,提出了以“‘仁’为核心,‘仁人君子’为最高理想人格”的德育思想,对提高全民族的道德文化水平、维护国家的安定、提升民族的凝聚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孔子德育思想的基本内容儒家思想以其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著称;孔子的德育思想作为其源头,内容也非常丰富。
1.“圣贤”、“君子”的德育目标关于“圣贤”人格,儒家论述很多,概括起来有两个方面:“一是内在的心性修养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其道德品质足以为人楷模、教化百姓;二是外在的经世济民、治国、平天下建立了丰功伟绩,其历史作用足以名垂千古、百世共仰。
”不过孔子认为一般人是难以达到圣贤人格的,他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论语·述而》),就连孔子自己也不敢承认已经达到这一目标。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能够努力做到的是成为“君子”。
孔子的德育目标是将人培养成道德高尚的“君子”。
孔子对“君子”有着多方面的定义。
《论语·里仁》中讲,君子“无终日之间违仁”,君子的言行举止必须遵行仁的原则。
2.“仁人”的德育内容孔子德育思想是以“仁”为内核的理论体系,从不同角度和层面阐释了“仁”的内涵。
《论语·颜渊》讲“仁者爱人”,“爱人”是“仁”的一个基本内容,“仁”的道德品质是成为君子的重要条件。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从政的君子,而成为君子的主要条件是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因此不论何时何地,君子都要始终保持仁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家德育思想及其启示潘双双摘要:儒家德育思想代表着中华民族的道德取向, 体现了中华民族创造精神文明的智慧, 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瑰宝。
对其进行再研究、再认识、再发展,能够更好的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对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理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价值。
特别是其重视实践结果的德育实施目标,注重行为规范的德育实施内容,倡导知行合一的德育实施原则,启发引导为主的德育实施方法,对于现代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具有直接和重要的直到作用。
本文主要从阐述儒家德育思想的基本内容出发,探讨其德育理论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儒家德育启示儒家教育理念是以儒家精神为主的中国传统教育理念,它已经延续了两千余年,博大精深,对中华名族的历史与文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两千余年里逐渐创造积累发展的具有生生不息的内在活力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强大的精神支柱,也是我们民族凝聚力和生命力之所在,是历史留给炎黄子孙引以为豪的无价之宝。
所谓德育,狭义上指的就是道德品质教育,无论在国家、民族还是个体的发展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古今中外几乎所有的教育都高度重视德育,把德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当然,在现代的德育也被提到了首要地位,但它却是一个外延很宽广的概念,它不仅包括道德教育,而且也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世界观教育、人生观教育甚至心理教育和环境教育(有人称之为大德育观)。
一、儒家德育思想(一)德育思想的内容孔子为中国古代教育内容奠定了基础,他认为道德教育首先要学“礼”,而“礼”的精神必须灌注“仁”。
以“仁”为最高道德准则,凡符合“礼”的道德行为,都要以“仁”的精神为指导,因此,“礼”和“仁”成为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礼”包括政治等级制度、伦理道德规范、一切交往礼仪等,到了西周已经发展成了较完备的礼制。
学礼即一切视听言动都要符合礼的规范。
“仁”通常指的是“爱人”,也就是承认别人的资格,把人当作人来爱,当然不是不分善恶而普遍地爱一切人,而是以仁为准则,有所爱也有所憎。
从“仁”出发,孔子根据当时的社会需要,在总结和吸取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孝悌、忠义、直、知、信、谦、勇、惠等道德规范。
荀子则特别重视以礼乐教育来规范人的行为,陶冶人的性情,他说:“故乐而志清,礼修而形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
”(《荀子·乐论》)礼乐结合的实质就是:“乐以治内而不同,礼以修外而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畏敬。
”(《汉书·礼乐志》)“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土治民,莫善于礼。
”(《汉书·礼乐志》)孟子在孔子的基础上着重发展了孔子的仁和义的内容,把道德教育内容概括为仁、义、礼、智、信;荀子着重发展了孔子关于礼的内容,主张礼乐教育。
综合众多儒家学者的论述,儒家传统德育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了“仁、义、礼、智、信、乐”几个方面。
(二)德育思想的地位儒家学者继承了西周的“敬德”传统,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作用,在其教育理念中,德育优先,是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的。
孔子曰,“君子怀德。
”(《论语·里仁》)即君子所经常想的就是道德,这是最根本的,孔子认为,只有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人,才能成为圣贤君子。
在孔子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德育也始终是孔子教育的重心。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论语·述而》)孔子又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则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这里的“文”主要是指西周传统的《诗》、《书》、《礼》、《乐》等典籍,即智力教育;而“行”、“忠”、“信”即品行、忠诚、信实,都是道德教育的要求,四个方面实际上是两个方面。
他主张“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首先要求做一个品行符合道德标准的社会成员,其次才是学习以提高文化知识。
可见,在智育和德育两个方面,儒家是将德育放在首要位置的,即道德教育及其实践为本,知识为辅。
(三)德育与智育的关系在教学中培养道德,儒家是强调做到“知行合一”。
尽管孔子将道德教育居于首要地位,却没有专设学科进行教育,而是把道德教育要求,贯串到文化知识学科中,通过文化知识的传授,灌输道德观念。
道德观念以文化知识为基础,道德教育主要通过知识传授来进行,因此培养道德和传授知识是在同一的教学过程中进行的,两者有密切联系。
(四)德育的过程儒家教育把人的道德培养看作是一个过程,主张从发展过程中实施对人的教育,并认为人的品德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贯穿一个人一生的漫长过程。
孔子对人的品德形成过程的描述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在德育实施系统中,孔子十分重视构成道德品质诸因素的有机集合体的重要性。
道德品质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习惯诸因素,人们道德品质的形成,就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提高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树立道德观念和养成道德习惯的过程。
中国儒家传统德育过程是一个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孔子提出了学、思、习、行的过程,教育学生“多闻”、“多见”、“多识”,从而明白学习的次序和方法。
它说:“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论语·述而》)并主张对所闻、所见、所识的知识加以思考,使学与思结合起来。
(五)德育的原则及方法儒家教育非常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自觉能动性,在吸取知识、道德修养的过程中,始终把基本道德立足点放在主体的学生身上,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儒家学者们提出过许多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如“由近及远,推己及人”、“因材施教”、“其身正,不令而行”、“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也”等,都值得我们学习、研究和借鉴,以提高现代教育中德育的实效性。
1.由近及远,推己及人“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为!”“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论语·学而》)儒家的育人是从“孝、悌、忠、信”入手的。
孝敬父母,兄弟友爱,朋友间真诚而讲信用。
进而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可见,“孝悌”是孔子道德教育的中心与出发点,而“泛爱众”则是其最终目标与归宿。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这种“由近及远,推己及人”的育人方法和途径体现了由亲到疏、由易到难的循序渐进的原则,符合人之常情,便于学生躬行践履,值得借鉴。
2.因材施教“孔子教人,各因其材。
”这是宋代二程和朱子从孔子一生的教育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教育方法。
“柴也愚(迟钝),参也鲁(耿直),师也辟(偏激),由也谚(莽撞)……”(《论语·先进》)孔子对学生了如指掌,并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长,优点缺点施以不同的教育。
如樊迟、仲弓、司马牛、颜回问“仁”,孔子以“爱人”答鲁钝樊迟,只讲“仁”的基本概念,好懂;以“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答仲弓,教导他做人要谦恭,要体谅别人;以“仁者,其言也仍”答多言而躁的司马牛,教育他说话谨慎;以“克己复礼”答德行较高的颜回,以“仁”的高标准来要求他,“视、听、言、行”一举一动都要合手礼仪规范。
孔子创造了"因材施教"的方法,并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的启发式教学相结合,使其在教育上获得巨大的成功,并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3.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正,不令而行。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这是儒家为人师表,率先垂范的真实写照。
儒家育人,身教重于言教。
孔子一生以他“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进取与乐观;以他“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安贫乐道;以他"圣则不能,我学而厌,而教人不倦也"的好学与执着;以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将心比心,与人为善;以他周游列国十四年,历尽艰辛,无功而返,但仍坚信自己的理想,甚至“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坚贞与顽强,深深感染着学生和后人。
难怪颜渊口自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
”(《论语·子罕》)孔子的人格魅力,如此神奇,令人惊叹,又发人深省。
4.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也“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也。
”(《论语·里仁》)好的坏的典型都是个人道德修养的参照系,都是“学习”的对象。
君子之学,是修养之学。
孔子的“内省之道”是道德修养的精华,一直被人们所称颂并得到了继承和发扬。
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
”二、儒家的德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的启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正是着眼于当下的生存和未来的发展,不断将文化传统与现实有机结合而不断获得新生的。
更为重要的是,文化传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面对外来先进文明,得以返本求新,在发展中保持文化精神独立的立足点。
”我们应该以一种理性的心态批判地继承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文化传统,以全新的视角诠释中国儒家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激活沉淀于中国人内心的文化传统思想精华,为教育改革增添恒久的活力。
马克思曾有过这样的论述:“一切话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需要而形成起来的,所有这些体系都是以本国过去的整个发展为基础的,是以阶级关系的历史形成及其政治的、道德的、哲学的以及其它的后果为基础的。
”树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观,实现教育的现代化,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都应当以我们中国过去的整个发展为基础。
儒家的教育理念是历史的产物,因而要做历史的分析。
儒家教育理念随着社会、自然、经济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不断丰富、完善、上升的过程。
儒家的教育理念是我国文化传统中的宝贵财富,在我国的教育现代化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为了有效推行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我们要发扬光大中华传统的优秀教育思想,古为今用的同时,要确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观念,这样才能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一)引导学生直面人生,全面认识社会。
儒家的教育目的是培养从政的君子,君子应该具有仁、知、信、直、勇、刚六种品质。
但是这仅仅是孔子作为教育者最高的理想,并非人人都能达到,正如当前的德育,也应摒弃过去教条式地传递道德基本原则和规范,而是要联系现实社会生活实际,不仅要让学生看到社会的主流,积极的、正面的东西,也要让他们认识社会的复杂性,多元性,懂得社会上除了美好的东西之外,还存在许多不良现象,还有消极的东西,需要我们去克服,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地位、权利、义务和责任,意识到作为一个责任公民还负有改造社会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