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教学课件

《观沧海》教学课件
《观沧海》教学课件

观沧海

曹操

曹操,即魏武帝。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市)人。善诗歌,其诗大都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他的散文亦清峻整洁。与其子曹丕、曹植合称“三曹”。

写作背景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选自《乐府诗集》,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是他北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胸怀。

掌握字音、字义,扫除阅读障碍

课文注释:

临:来到,文中指登上的意思。

海:渤海。

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高高地挺立。竦,高。峙,挺立。

观:看,统领全篇。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洪:大。

行:运行。

若:如同。

星汉:银河。

幸甚至哉:庆幸得很,好极了。至,极点。

志:思想感情。

内容分析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向东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的奇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我站在山巅,心中的波涛也像海浪在起伏。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萧瑟的风声传来了,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大海,多么博大的胸怀啊)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啊,庆幸得很,美好无比,让我们尽情歌唱,畅抒心中的情怀。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事)

第二层:(3----8句):描写海水与山岛。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实景。

第三层(9---12句):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写的是虚景即诗人的主观感受,是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

赏析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头二句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以下十句描写,由此拓展而来。“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澹澹”,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样子;“何”,何其,今言“多么”,是叹美之词。“澹澹”而加叹美,那沧海的辽阔苍茫气象便可想而知了。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生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

曹操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托现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

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

《观沧海》这首诗,从字面看,海水、山岛、草木、秋风,乃至日月星汉,全是眼前景物,这样纯写自然景物的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曹操以前似还不曾有过。它不但通篇写景,而且独具一格,堪称中国山水诗的最早佳作,特别受到文学史家的厚爱。值得指出的是:客观自然景物反映到诗人头脑中,必然经过诗人主观的过滤--理解、融会、取舍、强调,然后形成艺术的产品。这种产品,既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也是诗人主观精神的凝结,这就叫做意境。。这首诗写秋天的大海,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这与曹操的气度、品格乃至美学情趣都是紧密相关的。

独立训练合作交流

1、开头两句交代了什么?

地点—碣石山;目的-—观沧海

2、诗人观看到什么景色?这些景色又有什么特点?

3、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其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想像之景?

海水、山岛、草木、秋风、洪波、日月星辰

4、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5、为何最后要加上“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但不能缺少。

6、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感情绘制大海形象的?

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国解除了后顾之忧。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句。

7、全诗是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小结:

这首乐府诗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奋发昂扬的精神。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读其诗如见其人。

检查

1、《观沧海》一诗选自,作者,字, 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与其子、合称为“三曹”。

2、从《观沧海》一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体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写景诗(抒情诗)。

3、《观沧海》诗中最能反映作者的博大胸襟的诗句是;

4、《观沧海》一诗以字统领全篇,先写景,然后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

阅读《观沧海》,回答问题。

1、试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两句作简要赏析。

答案:描绘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2、诗中描写的沧海景色有什么特点?通过写景表现诗人怎样的心态?

答案:诗人眼中的沧海波澜壮阔、生机勃勃,映衬出诗人雄心勃勃、渴望建功立业的积极向上的心态。

3、分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所表现的意境。

答案:这四句是诗人奇特的想象,描写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使我们从中领略到诗人开阔的胸怀和远大的抱负。

《观沧海》公开课教案

《观沧海》公开课教案 一、教材分析: 《观沧海》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古体诗。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登山望海所看到和想到的景象,大海吞吐日月,其气势雄伟,尤为壮观。诗人以此来展示自己阔大的胸襟和豪迈乐观地进取精神,抒发自己渴望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诗人写山岛的盎然生机,寄托了他的昂扬斗志;写沧海的波澜壮阔,表达了他豪迈乐观、勇往直前地进取精神;写沧海吞吐日月,展示了他博大的胸襟。而诗人的这种思想感情并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隐藏在对景物地描写之中。托物言志、写景抒情,把眼前看到的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句句写景,又句句抒情,体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学习本诗,重在朗读背诵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托物言志、写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所以这堂课我注重把握以下两点: 1、力求学习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 2、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接受知识、锻炼能力。 二、学习目标: 1、了解曹操,积累有关的文学常识。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写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3、运用“首字背诵法”背诵古诗。 三、学习重点: 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解释课题。 盛夏早已过去,寒冬即将来临。沐浴着冬天这亮丽的阳光,让我们绽放出学习的热情,走进碣石山,跨越的千年时空跟随诗人一起去观赏沧茫的大海! (根据天气状况设计导语,使语文生活化、诗意化,激发学习兴趣) 〈二〉、检查预习,积累文学常识。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并简要评析。我想这样:让学生读诗,既是走进文本,感知大 意,也是检查字音。 2、检查字音。 碣石澹澹竦峙萧瑟谯郡毫州乌桓 3、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宜选择主要的,与本诗有关的内容扼要介绍。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汉献帝时任丞相,封为魏王。其子曹丕代汉称帝,追尊他为武皇帝,史称“魏武帝”。曹操一生南征北战历尽艰辛,其中既有胜利的喜悦,也有失败的痛苦。但是他从不消极,总是积极进取,把统一中国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最大追求。在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北方的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在文学方面,他创作了《观沧海》、《龟虽寿》、《蒿里行》等优秀的诗篇,其诗歌以“慷慨悲壮”的艺术风格而留名于后世。 写作背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五月曹操率兵讨伐乌桓;八月即大获全胜;九月,班师凯旋。归途中经过碣石山,诗人登山观海,看到了雄伟壮观的沧海景象,触景生情,于是就写下了这首名传千古的佳作《观沧海》。诗中写山岛的盎然生机,寄托了他的昂扬

《观沧海》优秀教案设计

《观沧海》优秀教案设计 《观沧海 》 是曹操苍凉慷慨写景抒情的一首优秀作品。 这首诗描绘了祖国河山的壮丽, 表达了作者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能使学 生触摸到作为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感受到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 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能陶冶学生情操,激励学生志存高远。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全诗。 2、体会诗中有画,画中含情,理解曹操的抱负。 3、体会、学习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此诗。 2、了解诗的内容,理解作者的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教学难点 1、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体会诗人博大的 胸怀。 2、培养学生感悟古代诗歌 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苏轼在他的《赤壁赋 》中写道:“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古一世之雄也。”大家知道苏轼在文中 称赞的是谁吗?(由此引出曹操及其诗作《观沧海》) 二、了解作者及作品 分别请几位同学介绍作者及作品,其他同学补充、纠正。
1/7

明确: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善诗歌,代表作有《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以慷慨悲壮见称。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 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 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 诗篇。诗作融会了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三、朗读《观沧海》,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 2、指导诗歌朗读方法:停顿、重读、语调、延缓。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 4、请几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评价。 四、合作探究,理解诗歌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思考、探究下列问题: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 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写想象的? (3)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体现了诗人怎样的胸怀? (4)诗中哪些句子 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2、小组在全班展示,其他同学评价。 (1)学生回答,其他同学补充、纠正并评价。 (2)明确:以“观”统领此诗。 三层。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以“观”统领此诗。第二层 (“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 描写海水和山岛。 第三层 (“日月之行”至“若 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最后两句诗附文, 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实景:树木丛林,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 涌起。虚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明确:日月之行,若 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首诗描写了海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尤其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以丰富的想象表现了大海 浩瀚壮阔、包容天地的宏大气概与形象,显示出诗人博大的胸怀。
2/7

《观沧海》教学设计教案

《观沧海》教学设计(教案)《观沧海》教学设计(教案) STEAM与创客教育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 计划。一般包括教材内容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 重点和难点、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教学环境与资源、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而不断深入的语文教学改革对 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应该充分意识到初中语文古 诗词教学的重要性,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 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以《观沧海》为例,为大家讲解在新课程改革理念指导下,教师应如何编写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观沧海》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中的第一首诗歌,选自《乐府诗集》中的《步出厦门行》,是曹操的名篇。这篇诗歌是在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后,归途中登 山观海,触景生情所写。通过描写辽阔雄壮的沧海景色,表现诗人开阔、博大的胸襟,抒发诗人统一中国、建功 立业的豪情壮志和远大抱负。这篇诗歌在第四课中担负 着引领学生诵读、感悟诗歌魅力的作用。 学情分析

本诗歌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小学阶段学习过描绘大海的课文,已经建立了对大海的直观印象;学习过古诗词的基本知识,但是对诗歌中语言文字的妙处体会不深、对诗歌的节奏感把握不强,不利于感悟和理解诗歌。此外,七年级学生的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创造能力较小学阶段有了较大的提高,在教学中,教师应适当引导学生通过品析语言文字,抓住诗歌情节发展,体悟诗人心境,从而产生读好诗歌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正确读、写本课中的生字、新词并知道字义; (2)能够准确地理解全诗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自由朗读,在读中理解与想象,分析这首诗的意思和写作特点; (2)分析全诗是如何展开的,归纳描写实景、虚景及体现诗人博大胸怀的诗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想象辽阔雄壮的沧海景色,感悟诗人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和远大抱负;

观沧海--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观沧海》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优势一: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学习积极性高。 弱势:课堂听讲精力集中不会超过15分钟,回答问题较少通过大脑思考。 措施:精讲多练,讲课时间不超过15分钟,练习以读为主,穿插口语、书写训练。 优势二:持有争强好胜之心,稍加鼓励便对学习(尤其是课文背诵)勇往直前。 弱势:背得快忘得快,多以死记硬背;书写以快为荣,错误较多。 措施:背诵的数量每次递减,而质量要求递增,按照背诵——默写——再背——再默——书面测试——背诵巩固模式进行。让学生逐渐明白,背诵不是目的,牢记在心并会熟练运用才是根本。另外不定期配合班主任、美术老师进行书法训练。 ]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在反复朗读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2. 培养学生的远大的志向。 二、过程与方法 1. 品味诗句,感悟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文修养。 2. 了解诗歌情境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3、教学方法: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 @ 三、知识与技能 1. 回忆汉乐府的相关知识。 2. 揣摩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 诵读诗歌,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2. 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激趣导入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短歌行》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龟虽寿》(从了解灿烂文学入手,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习兴趣)、 二、走进作者 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 曹操(155~220) 字孟德,东汉人。汉献帝时官至丞相,后被封为魏王。死后其子曹丕称帝,追尊他为魏武帝。曹操是汉末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重要作家。在文学上的主要成就是诗和散文。他的诗继承汉代乐府民歌反映现实的优良传统,风格悲凉慷慨。文学史家习惯将他与其子曹丕和曹植称为“曹氏父子”或“三曹”。现存乐府诗二十余首,散文四十余篇,有中华书局辑校的《曹操集》。 三、解题(多媒体显示) 《观沧海》是一首乐府诗,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沧”是暗绿色的意思。“沧海”一词,可泛指大海。 《步出夏门行》是乐府旧题,又名《陇西行》。夏门,是洛阳的一个城门。

观沧海 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观沧海 【教学目标】 1.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2.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能背诵,用“读-译-析-悟”四步法学诗,理解诗歌意思。品悟作者的情感。 3.品味语言,体味诗词的意境。 4.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重难点】 1.诵读并背诵,用四步法理解诗歌意思(重点)。 2.品味语言,体会意境及其情感(难点) 【教学过程】 【导入】 1.播放一分钟大海视频,头脑中会出现许多描绘大海的词语,以“我看到了一个大海”说话。 【讲授】了解作者 2.以你在电视中所见的曹操形象,你觉得曹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今天,我们先来历史地客观地认识一下曹操。哪位同学可以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曹操? 屏显: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毫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迎汉献帝到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北方。曹操一生未称帝,他病死后,曹丕继位后不久称帝,追尊曹操为武帝。 除此之外,读这首诗我们还会看到一个更为真实的曹操! 【讲授】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曹操乐府诗《步出夏门行》组诗中的第一章——《观沧海》。乐府,是原来汉武帝掌管音乐的官署机构名称,后来演化为诗体名称,是

可以入乐歌唱的诗歌。 1.学生自由朗读, 请同学评价。(注意纠正字音) 学生评价朗读的语调、语速、重音 2.听视频朗读:注意把握诗人豪迈的情感 【活动】疏通文意,根据注释译诗 一、疏通文意,注解重要字词(译) 请学生翻译,并注意提醒校正。 补充:临:到,登上,登临;何:多么;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屏显:参考译文 (曹操)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在萧瑟的秋风中,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星辰运行不息,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产生的。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豪情壮志吧。 【活动】精析诗句 二、精析课文(析) 学生带着问题,先自主学习,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PPT:[问题组] 1.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所写主要景物是什么? 2.3-10具体描绘了四幅画面,请结合每幅画面中的诗句或词语,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海呢?这是一个怎样的曹操?该句怎样读? 答案参考:①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②参考:A“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总写全景,其中前一句写海波动荡,后一句写山岛巍然耸立。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这是一个辽阔和威严的大海;曹操53岁依然亲率大军北上,可见这是一个充满豪情的曹操!该句朗读要舒缓,语调高亢! B“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这两句是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这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大海;他相信自己人生即使到了秋天也会像春天一样奋发向上,这是一个乐观自信的曹操。该句朗读要突出“丛生”“丰茂”重音!

《观沧海》公开课优秀教案

4.《观沧海》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了解诗歌大意,能够把握诗歌中的景物特征。 2.通过补充资料,品析关键词语,体会作者的情怀抱负。 教学重难点 从朗读中把握诗歌大意,品析关键词语,把握诗歌中的景物特征。(重点) 结合背景资料,体会作者的情怀抱负。(难点) 一、导入 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中,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天下,雄才大略。他的一生,政治上最得意的一笔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军事上最成功的一仗是官渡之战,失败最惨的一次是在赤壁,大家猜猜他是谁? 二、了解古诗 1.作者简介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善诗歌,常借诗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其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壮,是文学史上建安文学的开创者。《步出夏门行》《蒿里行》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壮。 2.背景链接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他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乌桓是当时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勾结乌桓首领,屡次侵犯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 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而《观沧海》正是曹操在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下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帝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会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因而成为一篇优秀的作品。 3.字词疏通 根据拼音写出恰当的词语。 cāng(沧)海jié(碣)石sǒng zhì(竦峙) 水何dàn dàn(澹澹)xiāo sè(萧瑟) 补充词语解释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至:极点。

《观沧海》教学课件

观沧海 曹操 曹操,即魏武帝。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市)人。善诗歌,其诗大都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他的散文亦清峻整洁。与其子曹丕、曹植合称“三曹”。 写作背景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选自《乐府诗集》,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是他北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胸怀。 掌握字音、字义,扫除阅读障碍 课文注释: 临:来到,文中指登上的意思。 海:渤海。 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高高地挺立。竦,高。峙,挺立。 观:看,统领全篇。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洪:大。 行:运行。

若:如同。 星汉:银河。 幸甚至哉:庆幸得很,好极了。至,极点。 志:思想感情。 内容分析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向东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的奇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我站在山巅,心中的波涛也像海浪在起伏。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萧瑟的风声传来了,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大海,多么博大的胸怀啊)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啊,庆幸得很,美好无比,让我们尽情歌唱,畅抒心中的情怀。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事) 第二层:(3----8句):描写海水与山岛。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实景。 第三层(9---12句):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写的是虚景即诗人的主观感受,是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 赏析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头二句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以下十句描写,由此拓展而来。“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澹澹”,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样子;“何”,何其,今言“多么”,是叹美之词。“澹澹”而加叹美,那沧海的辽阔苍茫气象便可想而知了。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生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 曹操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托现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

观沧海(初中语文精品教案)

《观沧海》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2、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理解诗歌意思。 3、品味语言,体味诗词的意境。 4、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诵读并背诵,理解诗歌意思。 2、品味语言,体会意境(难点)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1、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熟读并尝试先背诵课文。 2、准备多媒体教学。 教学设计 导入课文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 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 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在课外已经接触了不少优秀的古代 诗词,从今天开始,我们将陆续学习课本中的五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 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和讲究炼字炼句的创作精神。 观沧海曹操 1、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曹操吧?说起曹操,常常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我们同学从历史或文学作品中认识了曹操,你认为他是怎样一个形象呢?(作一个简单的名义调查)评价一个人物,历史和文学两种角度是不同的,前者更注重客观性,后者强调艺术性,加上不同时代不同个体,出现对立的观点是可以理解的,但要科学地评价一个历史人物,还是以客观为准。 今天,我们先来历史地客观地认识一下曹操。哪位同学可以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曹操?PPT: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毫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迎汉献帝到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曹操一生未称帝,他病死后,曹丕继位后不久称帝,追尊曹操为武帝。 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其诗内容较为丰富,风格慷慨悲壮,《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和《蒿里行》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求贤若渴之心,或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苍劲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魏武帝集》,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后人对其评价,尤其《三国演义》将其刻画为乱世奸雄形象,与历史颇有出入。

《观沧海》优秀教学设计

《观沧海》优秀教学设计 《观沧海 》是曹操苍凉慷慨写景抒情的一首优秀作品,同时又是一首诗中有画,画中 含情的名篇。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此诗, 应先让学生简单了解曹操的生平思想 及政治抱负,理解诗中景色描写,流露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的感情。 通过学习后,培养学生面对多姿多彩大自然,也能悟出自己的情感。 曹操是《三国演义》中一个著名人物,同学们是比较了解的,因此我在教学 上设计:先让学生自主去了解曹操生平及思想抱负,然后文中诗句 师生共同合作切磋,在学习中一定要质疑问难,师生再深入探究并解决之。 一、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全诗。 2、体会诗中有画,画中含情,理解曹操的抱负。 3、培养学生感悟古代诗歌 的能力。 二、导入新课及写作背景 同学们都很熟悉曹操是《三国演义》中一位著名的人物。建安五年(200), 他在官渡之战中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后,于建安十二年(207),又亲率大军北 上,大破乌桓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在凯旋班师途中登上碣石山,面对着洪波涌起 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三、教学设计 1、学生课前预习,扫清文字障碍。 指名两位学生来朗读,注意节奏、语调、情感。读完后请其他同学来指出读 错的字词。 2、朗读,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 全班齐读,讲究抑扬顿挫,铿锵有力,充满豪情壮志诵读,然后请两位学生 来说说诗中画面及诗人的情感。
1/6

1、整体感悟 诗人站在碣石山上,望着苍茫的大海,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 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 诗人感到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 多美好的 图画啊!看到太阳、月亮的运行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就仿佛是日月星辰的母 亲一样,这是多么博大的胸怀啊! 2、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开始共同研讨下列问题。 问:整首诗是由一个字来展开诗的线索,统领全篇的,请指出是哪个字? 理解:“观”是全诗的“诗眼”,以下十句都是观海所见。 问:“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此句主要交代什么?句中直接写到人吗? 理解:主要交代观海地点、方位,句中虽没有写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 登山观海时那种勃勃英姿。 问:诗中哪几句是写实景?主要写了哪些景色?显示了什么? 理解: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 全是实景, 主要描写了沧海水波荡漾的动态景色和山岛挺立, 草木丰茂的静态景 象。显示了在茫茫苍苍的大海上,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 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生机勃发,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山河 图画啊! 问: 诗中哪几句又是写虚景?能说出这景象吗?这种景象是一种什么样意境? 理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全是写虚景,即作 者的主观感受,可从两个“若”看出。主要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好像 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这些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 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状观景象。是一种极其开阔 博大的意境。 问:实景是一幅美丽的山水图画,虚景能把我们带进一个极其开阔,博大胸 怀的境界,你能悟出诗人写实虚景的感情吗? 理解: 诗人描写实景实际上在讴歌祖国壮丽的河山, 流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 感情。诗人目睹祖国山河壮丽景色后,更加激起要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强烈愿 望。 虚景描写是诗人实际借助丰富奇特想象, 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 以沧海自比, 勾画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景象来表现诗人博大胸怀和豪迈气魄。 3、小结,朗读、背诵。 这是一首以写景为主题的名作, 通过对登山观海的描写, 抒发了诗人统一中 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学生齐读,当堂背诵。 问:你能说出此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 理解:实景也能看出诗人的博大胸怀,但跟虚景比较,气象略逊一筹,因为 诗人的意图在虚景中,所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最 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 问: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2/6

观沧海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观沧海》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优势一: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学习积极性高。 弱势:课堂听讲精力集中不会超过15分钟,回答问题较少通过大脑思考。 措施:精讲多练,讲课时间不超过15分钟,练习以读为主,穿插口语、书写训练。 优势二:持有争强好胜之心,稍加鼓励便对学习(尤其是课文背诵)勇往直前。 弱势:背得快忘得快,多以死记硬背;书写以快为荣,错误较多。 措施:背诵的数量每次递减,而质量要求递增,按照背诵——默写——再背——再默——书面测试——背诵巩固模式进行。让学生逐渐明白,背诵不是目的,牢记在心并会熟练运用才是根本。另外不定期配合班主任、美术老师进行书法训练。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在反复朗读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2. 培养学生的远大的志向。 二、过程与方法 1. 品味诗句,感悟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文修养。 2. 了解诗歌情境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3、教学方法: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 三、知识与技能 1. 回忆汉乐府的相关知识。 2. 揣摩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 诵读诗歌,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2. 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短歌行》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龟虽寿》 (从了解灿烂文学入手,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习兴趣) 二、走进作者 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 曹操(155~220) 字孟德,东汉人。汉献帝时官至丞相,后被封为魏王。死后其子曹丕称帝,追尊他为魏武帝。曹操是汉末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重要作家。在文学上的主要成就是诗和散文。他的诗继承汉代乐府民歌反映现实的优良传统,风格悲凉慷慨。文学史家习惯将他与其子曹丕和曹植称为“曹氏父子”或“三曹”。现存乐府诗二十余首,散文四十余篇,有中华书局辑校的《曹操集》。 三、解题(多媒体显示) 《观沧海》是一首乐府诗,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沧”是暗绿色的意思。“沧海”一词,可泛指大海。 《步出夏门行》是乐府旧题,又名《陇西行》。夏门,是洛阳的一个城门。 曹操的《步出夏门行》是他在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时所作的一组诗。这组诗共分五部分,开头是序曲“艳”,下面是《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和《龟虽寿》四章。 四、初读诗歌读准诗歌

观沧海 优秀教案

观沧海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 3.品味语言,体会诗中描绘的宏伟壮丽景象。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容,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素材。 2.学生准备:课本。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代枭雄曹操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话题,这一切都缘于河南省文物局的高调宣布——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抢救性发掘的一座东汉大墓被确定为文献中记载的魏武王曹操高陵。 曹操是一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在老百姓的眼里,他是阴险狡诈的白脸奸雄;在读书人眼里,他是文才卓异的文坛巨擘;在政治家的眼里,他是叱咤风云的乱世枭雄;在历史家的眼里,他是雄才伟略的盖世英豪,真实的曹操是一位怎样的人呢? 让我们通过一首诗来初步了解一下这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 二、知识点学习。 1.作者介绍。 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曾历任大将军、丞相,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卒。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代表诗作有《步出夏门行》、《蒿里行》、《短歌行》等。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他的诗以

慷慨悲壮见称,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2.写作背景。 东汉建安年间,曹操借许攸之计,以少胜多,击退了他在北方的主要对手——大军阀袁绍。袁绍残部逃到乌桓(当时辽东半岛上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想得到乌桓的支持,以求东山再起。曹操乘胜追击,征讨乌桓。东汉建安十二年,即公元207年,曹操挥鞭北指,所向披靡,大败乌桓。归途中,曹操登上碣石山(位于今河北省东亭县西南的大碣石山。此山现已不存,相传已沉入大海),观看沧海壮丽景色。此时,曹操踌躇满志,意气昂扬,挥笔疾书,便有了《观沧海》一诗。 三、解析题目。 《观沧海》是曹操《步出夏门行》的首章。《步出夏门行》是乐府旧题,又名《陇西行》。夏门,是洛阳的一个城门。曹操的《步出夏门行》是他在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时所作的一组诗。这组诗共分五部分,开头是序曲“艳”,下面是《观沧海》、《冬十月》、《河朔寒》、《龟虽寿》四章。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四、朗读课文。 1.读出语气,读出情感。 曹操以强大的优势平定了乌桓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实现了人生的第一个目标,心情自然是豪情万丈,激动万分。此时登碣石山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更是触景生情,坚定了他建功立业,统一中国,要做一番大事的人生信念。所以,要用“激动、豪迈、乐观、激昂”的语气,读出对大海的热爱之情和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2.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古诗的节奏一般按音节划分,但有时也要根据意义加以调整,以避免读破词语。 五、理解诗歌大意。 1.学生根据注释及老师提供的资料,分组合作,疏通文意。 2.交流学习成果。 参考译文: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眺望苍茫的大海。水波汹涌澎湃,山岛高高的挺立在水中。山岛上有丛生的树木,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生长得很茂盛。吹起萧瑟的秋风,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太阳和月亮,好像在大海里升起。银河、太阳和月亮灿烂,好像出自大海里。庆幸得很,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六、研读课文。

观沧海优秀教案

观沧海优秀教案 观沧海优秀教案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内容,能根据诗句中的词语,理解诗人的抱负。 2、体会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育方面: 1、培养学生诵读的良好习惯。 2、激发学生对古体诗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1、朗读,背诵全诗。 2、体会诗中有画,画中含情,理解诗人的抱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我们学习了很多诗人的诗歌,如李白、杜甫,而我们学习的诗歌中诗歌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如我们学过的《木兰诗》是一首乐府诗,《离骚》是一首楚辞体诗……今天,我们就再次进入诗歌殿堂,进一步领略一下诗歌的魅力,学习一首乐府诗曹操的《观沧海》。 2、作者曹操简介: 3、写作背景:

4.板书课题。 二、朗读诗歌: 百度视频:然后自由诵读。 三、赏析诗歌 1.学习第一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1)注释: “沧海”一词,可泛指大海,因为海水苍色,一望无际,故称。如葛洪《抱朴子·穷达》:“井蛙之不知苍海”。苍海:即沧海,大海。 “沧海”又作东海的别称。本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沧海”指东海。《初学记》六解释道:“按东海之别有澥(xiè),故东海共称渤海,又通谓之沧海。这里说的东海泛指我国东部海域,与今天特指浙江以东的海域“东海”不同。 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在现在河北省昌黎县的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百度图片搜索碣石山:上的`情景。 2)译文: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眺望苍茫的大海。 3)这句交代观海的地点。 2.学习第三至五句-——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1)注释:

[强力推荐]《观沧海》名师教学设计[特级教师]

《观沧海》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一)教学目标 1. 准确把握本诗的意义,体会诗歌的意境。 2. 学习通过朗读、想像阅读诗歌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1. 准确把握本诗的意义,体会诗歌的意境。 2. 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朗读、想像。 (三)教学难点 通过想像体会诗歌意境的具体方法。 教学过程 [录音机播放:海潮声,轻柔音乐声] 此处的导入设计,用诗化的语言将学生带入本堂课的学习情境——诗歌阅读中;同时,也是作为一个例子,让学生感性地了解一种诗歌阅读的方法——朗读,想像,进而体会诗的意境。这里的设计也明确地揭示出本堂课的思路:以学法来指导课文阅读。 同学们,听,这是什么声音?…… [板书:海] 你们喜欢大海吗?……我也喜欢。从小,海就是我的梦。于是,读了很多描绘海的诗文。 “看那闪闪的白沙闪闪地明亮/是珠贝的摇篮/是星星的憩园/是珊瑚的梦乡/太阳的梦是红的/月亮的梦是白的/也曾有美人鱼在晒月光……” 边读边想着那些优美文字所描绘的情景,突然发现,原来,我与海贴得那么近。 今天,我们就用这种朗读方法一起来神游大海。 [板书:观沧海]

这堂课的学习目标是______________ [板书:学习目标:给朗读插上想像的翅膀以驰骋于诗的意境] 首先,听老师把这首诗朗读一遍,大家熟悉一下。(老师范读) 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诵读,要求读准确。 请同学们一齐朗读,并展开你的想像,在眼前展现诗所描绘的图景,感受意境。(配乐朗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给予学生自由选择、自由发挥的空间,激起学生尝试探求的积极性。 我不知道你是否像我小时候一样,体会到了诗的画面和意境。如果是,那么将你最喜欢的诗句展开充分的想像,并把它描绘出来。喜欢图画的同学,画幅画;喜欢写作的同学,用三五个句子进行描绘。 四位同学一组,互相交流。然后各组推举1至2篇较好的作品。(教师巡视,预选。) 我们一起来欣赏和评点同学的作品,看看是否描绘出了诗所描绘的图景,表现出诗所表现的意境。 (老师选出第一种类型的作品一份——图画类,是否扣住诗歌文辞的描述。在投影仪上显示,由本作品作者解说。) ××同学,你为什么要画这些景物呢?…… 是的,我们想像诗的意境,要能准确体现诗歌文辞本身的描述。 [板书:以文辞为本] (老师选出第二类作品一份——文字类,是否有拓展性想像。在投影仪上显示) 请同学们说说,这段文字在“以文辞为本”这一点上做得怎样?…… 设计此问题,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及时进行反馈和矫正。“在最初学习时给予连续强化,学习速度会比较快。”(斯纳金程序教学理论) 那么,你们喜欢他哪些语句的描述呢?请说说理由。(老师引导同学着重赏评修辞的运用、描写的角度等,体会语句的生动形象性。) …… 这些句子诗中有没有写到?…… ××同学,你怎么会想出这个情景来的?

观沧海 公开课优秀教案

《观沧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在反复朗读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2. 培养学生的远大的志向。 二、过程与方法 1. 品味诗句,感悟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文修养。 2. 了解诗歌情境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3、教学方法: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 三、知识与技能 1. 回忆汉乐府的相关知识。 2. 揣摩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 诵读诗歌,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2. 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人云,诗言志,歌言情,他们常借山川景物抒情言志。当打了胜仗的曹操面对汹涌澎湃的大海时,他又有怎样的情感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诗歌《观沧海》。板书:观沧海 二、作者简介 (划)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安徽亳bo州)人。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补充)与其子曹丕、曹植合称为“三曹”。(划)代表诗作:《蒿里行》《短歌行》《龟虽寿》等。 (补充)他的诗歌散文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三、背景简介 (想要很好地理解一首诗歌,需要了解它的写作背景。)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紧接着北征乌桓,在胜利回师途中经过碣石山。此时的曹操志得意满、意气风发,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歌。透过它,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这种胸怀和抱负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呢?)

四、整体感知 1.一读:教师泛读。(解决生字词、讲停顿,四言诗) 2.二读:学生自读,找代表读。(注意评价) 3.掌握大意。(出示重点字词,学生结合资料了解诗歌大意,学生小组讨论,挑代表回答)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向东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的奇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海水多么起伏荡漾,海中的山岛高耸挺立。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海岛上树木丛生在一起,百草长得丰盛茂密。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萧瑟的秋风吹过来,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日月的运行,好像出自浩瀚的大海之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灿烂的银河,也像从大海里出来的。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庆幸得很啊,用诗歌来抒发心中的情怀吧。 4. 三读:边读边想象画面,出示课件。 5. 四读:学生体会读。 五、研读诗文 1.全诗是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明确:全诗以“观”字展开,并统领全篇,以下十句都是写登山所见所想。 2、诗中哪几句是写实景?主要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描绘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结合课件讲解。在辽阔苍茫的大海上,波浪起伏,拍打海岸,山岛耸立,旺盛茂密的草木在秋风中摇曳,显示出一派生机勃勃的壮丽秋景。 3、诗中哪几句是写虚景?(从哪个字看出来的)主要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又描绘出一幅怎样的画面?若这是诗人的想象 这几句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显示出一种极其开阔

观沧海优秀教案

《观沧海》教学设计方案 东桥中学刘阳青 课题名称《观沧海》 科目语文年级七年级 教学时间1课时(45分钟) 学习者分析教学对象是农村中学七年级学生。特别强调后进生的原因是这些学生学习基础差,尤其是不能深入的赏析诗词,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对知识的渴求;从而使学生树立 远大的理想。做一个像曹操一样有雄心壮志、博大胸怀、远大抱负的人。 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反复朗读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2.培养学生的远大的志向。 二、过程与方法 1.品味诗句,感悟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文修养。 2.了解诗歌情境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3、教学方法: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 三、知识与技能 1揣摩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诵读诗歌,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2.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资源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曹操图片、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1 一、导入新课 (1)猜人物:他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是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故事被人们编成了许多剧本,但他在戏曲中大多为“大白脸”奸臣形象;“宁使我负天下人,勿使天下人负我”是他信奉的至理名言;史书评论他:“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挟天子而令诸侯”…… (2)学生介绍曹操,教师补充介绍。介绍诗人:曹操(155-220),一名吉利,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曹操不但是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军事著作和《》、《观沧海》、《薤露》、《短歌行》、《苦寒行》、《碣石篇》、《龟虽寿》等不朽诗篇。后人并且辑有《曹操集》。 (3)播放视频《曹操煮酒论英雄》片段,以曹操对“英雄”的看法导入课文。观看视频,然后齐读曹操的“大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也。”从中了解曹操的雄心壮志。 (4)史书名人对曹操作品的评价:它是我国文学史上所说的“建安文学”的领袖。鲁迅称他为“改造文章的祖师”毛泽东评价他:“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7年级上册第4课《观沧海》精品教案

4.《观沧海》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学习古诗文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因此,古代诗歌的教学任务,在初中阶段,应调动各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朗读、背诵作品,理解作品大意,初步赏析艺术手法,激发他们对古代诗歌的热情,浸润于古典作品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 所以,我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主要通过让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诵读的方式,使学生去理解本诗歌借景抒情的手法,感受诗人开阔博大的胸襟和渴望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逐步培养和提升学生欣赏古诗文的能力。 另外,每一首古诗的创作都有他特定的背景,每一首诗歌都是作者在特定背景下有感而发的。由于年代久远,仅从字面上,我们很难感受到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所以,我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还会带领学生细致地 1/ 15

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深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观沧海》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中的第一首诗歌,选自《乐府诗集》中的《步出夏门行》,是曹操的名篇。第一单元的学习主题是让学生领略大自然的美好以及对生活的向往,感受祖国壮美的河山,培养积极的生活情感。《观沧海》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精讲的第一首古诗,对学生学习古代诗词,在引领学生诵读、感悟诗歌魅力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这首诗歌是在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后,归途中登山观海,触景生情所写,通过描写辽阔雄壮的沧海景色,表现了诗人开阔、博大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和远大抱负。 【学情分析】 2/ 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