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根火柴》教案(正式)
七根火柴 教案教学设计

《七根火柴》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把握《七根火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主题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
(2)培养学生珍惜幸福生活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并把握《七根火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主题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如何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革命先烈的精神品质。
四、教学准备:1. 教材《七根火柴》。
2. 相关背景资料。
3. 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七根火柴》的背景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问:同学们听说过火柴的故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关于火柴的故事——《七根火柴》。
2. 自主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作者如何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欣赏与感悟:(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作者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主题的特点。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革命先烈的精神品质,引导学生珍惜幸福生活。
6. 课后作业:(1)请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绘制一幅反映故事情节的思维导图。
(2)写一篇心得体会,阐述自己对革命先烈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七根火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理解作者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主题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自主阅读和合作探讨,分析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七根火柴 教案设计

《七根火柴》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结构的特点,训练学生对人物刻画的细节描写。
2.把握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培养学生掌握用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形象的写法。
3、了解红军过草地的艰难困苦,学习红军战士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的崇高品质,立志继承先烈遗志,努力学习,建设祖国。
重点:截取人物性格的一段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难点:以景物烘托人物形象的写法。
课时安排:2课时检查预习作业:1、字词:蹒跚呆滞翕动惶惑擎着蓦地篝火吝惜霎时一撮绞着贮满2、作者背景:王愿坚,山东相州人,当代作家。
1944年到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工作,当过宣传员、文工团员、报社编辑和记者。
1945年参加解放军,30年间致力于小说创作,题材主要为宣传革命中的英雄事迹。
《闪闪的红星》就是他和陈柱国创作的第一个剧本。
一、导入:同学们可知道红军长征的故事?1935年,因为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引导,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为了保留红军主力,中国工农红军被迫开始了漫长而艰苦的长征。
历经万里行程,战士们爬雪山、过草地,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
毛泽东同志在《七律长征》中写道: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七根火柴》,就是发生在长征路上的一个悲壮感人的故事。
二、整体感知:1、概括文章讲了什么故事?明确:文章讲述了长征途中,生命垂危的无名战士将七根火柴交给战友卢进勇后牺牲了,卢进勇追上队伍后将火柴交给了指导员的故事。
(理清到底谁是文章的主人公,文章的笔墨重点在于无名战士,因而主人公是无名战士而不是卢进勇。
)2、整理文章的阅读提要。
(主要线索是七根火柴,故事通过卢进勇的视角来展现。
)第一部分(1-5)需火柴雨中赶路饥渴难忍第二部分(6-19)献火柴战友牺牲感人肺腑第三部分(20-22)送火柴篝火熊熊精神不朽3、这篇文章是什么体裁?该怎么学习?明确:体裁是小说,要从环境、情节、人物三方面进行学习。
《七根火柴》教案(正式)

《七根火柴》教案(正式)第一篇:《七根火柴》教案(正式)1、课文以“七根火柴”为题,根据题意,请说说文章的线索是什么?(小说以“火柴”为线索,小说的情节轮廓是:卢进勇渴望火,无名战士需要火——生命垂危却不用火柴,交出火柴——火柴发挥了巨大作用。
可见故事情节是围绕这取火之物——火柴来安排的。
它是把小说各部分串联组织起来的,贯穿全篇的一条线;是最能表达中心思想的事物——这“火”由火柴点燃,因而火柴的意义和价值非同寻常,它是无名战士赤诚的心,是革命事业的象征。
2、根据线索,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段落?分别概括出每段的段意。
(理解)课文围绕“火柴”安排情节,组织材料,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l-5):通过写卢进勇的观察和感受来描写环境,表明了对火柴的渴望。
(开端)第二部分(6一22):无名战士托卢进勇将火柴带给大部队的感人情景。
(发展、高潮)第三部分(23-26):写无名战士奉献的火柴所起的作用,给部队带来的温暖。
含蓄地赞颂了无名战士的品质。
(结局)3、试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⑴作者从哪些方面详写了无名战士的肖像?有什么作用?(第9段:从无名战士的姿态、脸色、头发、眼睛、嘴唇等方面对无名战士作了细致的描绘。
说明无名战士经过风雨冰雹的摧残、饥饿的袭击,再也没有力气前进了,已经到了垂危的地步。
)⑵ 无名战士是怎样献出火柴的?(14、15、20段,着重分析无名战士的语言、动作。
从这些语言、动作,我们可以看出,无名战士在生命垂危的情况下,珍藏火柴,献给部队,因为它关系到战士们的生死存亡。
这样,就充分表现了无名战士无限忠于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
)⑶在描写无名战士献火柴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渲染献火柴的庄严气氛,揭示无名战士的崇高品质,作者运用了很多贴切生动的比喻句,请划出来,并体会其表达作用。
主要的比喻句有三处:①“红红的火柴头聚集在一起,正压在那朱红印章的中心,像一簇簇火焰在跳。
”——揭示了无名战士崇高的精神世界,那跳动的火焰使人仿佛看到了无名战士那一颗跳动的红心。
课文七根火柴的教案一等奖3篇

1、课文七根火柴的教案一等奖《七根火柴》是初中语文(人教版试用修订本)第二册第二单元的课文。
现就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及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1、教材的位置及课文特点本单元课文包括《纪念白求恩》、《小橘灯》、《梅岭三章》、《七根火柴》和《勇气》,其中有三篇小说,《七根火柴》是第二篇。
它是一篇自读课文,以红军长征为背景,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以七根火柴的故事表现红军战士的崇高品质。
它对训练学生学习欣赏小说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学习时应让学生重点掌握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多种描写方法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
2、本课的教学目标①理解环境描写和线索对推动故事情节及表现主题的作用。
②理解外貌、动作、语言等多种描写方法对表现人物性格所起的作用。
③学习无名战士的崇高精神,培养忠于党和祖国的思想感情。
④进行联想和拓展训练,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这四个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迁移拓展。
根据本单元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并结合初一学生的学习实际,确定其中①②是重点,②是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一)说教法课堂上,教师的引导及教材是学生感知和观察的对象,学生正是通过教师所讲和教材所展示的内容经过思考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的。
这种观察与思考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它不是消极的注视,而是一种积极的思维过程,是一种“思维知觉”。
从这一点出发,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
具体做法如下:①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②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③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其中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
所谓点拨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可以说,点拨法是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提高教学效率,解决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象的一把金钥匙。
七根火柴 教案

七根火柴教案教案标题:七根火柴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火柴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3. 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教学内容:1. 火柴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火柴的种类和用途。
3. 火柴的安全使用和存放。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准备七根火柴,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火柴的外观和特点。
2. 引导学生思考火柴的用途和功能。
知识讲解:1. 介绍火柴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包括火柴头、火柴杆和火柴盒。
2. 分类介绍不同种类的火柴及其用途,如普通火柴、防风火柴、长柄火柴等。
实践探究:1.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七根火柴。
2. 要求学生利用这七根火柴,创造出不同的形状或物体,并给予命名。
3. 每组学生展示他们创造的作品,并进行简单的解释。
讨论总结:1. 引导学生回顾他们的创作过程,分享他们的想法和体验。
2. 引导学生讨论火柴的安全使用和存放方法,强调火柴的易燃性和防止火灾的重要性。
拓展活动:1. 让学生在家中进行火柴的安全使用实践,如点燃蜡烛或炉灶时的注意事项。
2. 鼓励学生观察身边的火柴用途,如厨房、露营等场景。
评估方法:1. 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创造力。
2. 参与讨论的积极程度和贡献。
3. 学生对火柴安全使用和存放的理解程度。
教学资源:1. 七根火柴2. PPT或黑板3. 讨论记录表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鼓励他们思考和尝试不同的创作方式。
此外,教师还应加强对火柴的安全使用和存放的教育,确保学生能够正确使用火柴并防止火灾的发生。
《七根火柴》教案

《七根火柴》教案《七根火柴》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本文结构的特点。
2、把握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3、理解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1、分析景物描写对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
2、分析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以及细节描写,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红军过草地的艰难困苦,学习红军战士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的崇高品质,立志继承先烈遗志,努力学习,建设祖国。
教学步骤:一、激发学生兴趣,导入课题,简介作者1935年,由于我们党内某些领导人的失误,中国工农红军被迫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长征。
历经一万多里的行程,红军战士们爬雪山,过草地,巧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留下了许许多多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
王愿坚的七根火柴就为我们讲述了红军过草地时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为我们谱写了一曲感人肺腑的悲壮之歌。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聆听七十年前那个悲壮的故事,感受火柴在长征途中的巨大作用。
二、走进课文,感知故事。
1、问:这篇文章是围绕什么来写的呢?能用一个字来概括吗?明确:火问:课文几处写到火,请勾画出来。
明确:课文六处写到火:“要是有堆火烤”→“要是有一堆火,有一杯热水”→“像一簇火焰在跳”→“一个通红的火堆”→“一簇簇的篝火”→“熊熊的野火”问:哪几处写的是想象中的“火”,哪几处写的是真实的“火”呢?明确:前四点写的是想象中的“火”,后两点写真实的“火”由此可知本文的线索是“火”。
2、问:围绕这个“火”字,全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为什么那样分?明确:全文可分成三个部分:1—5段为第一个部分,这时无名战士还没出场;需火6—22段为第二部分,这部分主要写的就是无名战士;献火23—26段是第三部分,这部分写的是无名战士牺牲之后的事。
送火如果我们给每个部分加一个小标题,你认为怎么加呢?三、走进人物,感悟品质1、问:故事中出场的人物主要有几个?最让你感动的人物是谁?2、我当导演,我为英雄拍感动镜头。
初中初一语文下册《七根火柴》优秀教学案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问题驱动、小组合作、情境体验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关注人物性格和情感变化,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此外,本案例还注重将语文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4.反思与评价,促进自我成长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与评价,巩固学习成果。学生通过回顾学习过程,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学习制定合理目标。同时,相互评价使学生学会尊重他人、欣赏他人,促进人际关系和谐发展。
5.融合德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本案例注重将语文学习与德育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士的优秀品质,如勇敢、坚定、无私、奉献等。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历史、珍视和平的情感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的教学设计,有助于培养全面发展、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沉浸在课文《七根火柴》所描绘的情境中,教师将通过以下方式创设情景:
1.利用多媒体展示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红军战士在艰苦环境中的生活状态。
2.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使学生与文中人物产生共鸣。
3.创设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代入红军战士的角色,体验他们在困境中的心理变化和英勇行为。
2.强调课文中的表达手法和技巧,鼓励学生在写作中运用。
师:课文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生动的描绘,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写作中,也能尝试运用这些手法,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七根火柴教案

七根火柴教案教案标题:七根火柴教案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和操作方法。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和问题解决,培养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能够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技巧。
教学重点:1. 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和操作方法。
2. 通过实际操作和问题解决,培养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1. 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技巧。
教学准备:1. 七根火柴2. 数字卡片(0-9)3. 白板/黑板和粉笔/白板笔4. 小组合作的桌面空间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引导学生回忆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并与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联系起来。
2. 准备七根火柴,展示给学生,并提问:“你能用这七根火柴做些什么呢?”主体活动: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2-4人,为每个小组分发七根火柴和数字卡片。
2. 解释规则:每组利用七根火柴和数字卡片,创造出一个等式或一个问题,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3. 学生开始思考并合作完成任务。
教师可以巡视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4. 时间到后,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展示他们的等式或问题,并解释他们的思路和解决方法。
5. 其他小组可以提出问题或提供反馈。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6. 教师总结学生的思路和方法,引导他们总结加法和减法的规律和技巧。
巩固活动:1. 将学生重新分组,每组2人,为每个小组分发七根火柴和数字卡片。
2. 给学生一定时间,让他们创造出尽可能多的等式或问题,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3. 时间到后,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展示他们的等式或问题,并解释他们的思路和解决方法。
4. 其他小组可以提出问题或提供反馈。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结束活动: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2. 鼓励学生继续思考和应用加法和减法的知识。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尝试用更多的火柴和数字卡片创造更复杂的等式和问题。
2. 学生可以尝试将问题扩展到多步运算或多个运算符的情况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根火柴一、教学目标1、感受红军战士对党和革命的无比忠诚和为革命不惜牺牲生命的现身精神。
2、学习从环境、动作、语言描写入手,分析人物形象,体会环境描写对深化主题的作用。
二、学习重点、难点:1、重点:对人物细节描写的具体词句品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品质。
2、难点:把握文章的主旨,理解七根火柴的意义。
三、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课前预习:1、疏通生字词2、圈划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的句子,说说其表达作用教学过程:一、自读课文1、正音解词2、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3、试分析人物形象。
课文导入:1、从长征谈起。
2、作者简介:王愿坚,山东省诸城县人,现代作家。
1954年起开始创作短篇小说。
其代表作有《党费)、《粮食的故事})、《七根火柴》等。
二、研读课文1、课文以“七根火柴”为题,根据题意,请说说文章的线索是什么?(小说以“火柴”为线索,小说的情节轮廓是:卢进勇渴望火,无名战士需要火——生命垂危却不用火柴,交出火柴——火柴发挥了巨大作用。
可见故事情节是围绕这取火之物——火柴来安排的。
它是把小说各部分串联组织起来的,贯穿全篇的一条线;是最能表达中心思想的事物——这“火”由火柴点燃,因而火柴的意义和价值非同寻常,它是无名战士赤诚的心,是革命事业的象征。
2、根据线索,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段落?分别概括出每段的段意。
(理解)课文围绕“火柴”安排情节,组织材料,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l-5):通过写卢进勇的观察和感受来描写环境,表明了对火柴的渴望。
(开端)第二部分(6一22):无名战士托卢进勇将火柴带给大部队的感人情景。
(发展、高潮)第三部分(23-26):写无名战士奉献的火柴所起的作用,给部队带来的温暖。
含蓄地赞颂了无名战士的品质。
(结局)3、试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⑴作者从哪些方面详写了无名战士的肖像?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看第9段:从无名战士的姿态、脸色、头发、眼睛、嘴唇等方面对无名战士作了细致的描绘。
说明无名战士经过风雨冰雹的摧残、饥饿的袭击,再也没有力气前进了,已经到了垂危的地步。
)⑵无名战士是怎样献出火柴的?(引导学生看14、15、20段,着重分析无名战士的语言、动作。
从这些语言、动作,我们可以看出,无名战士在生命垂危的情况下,珍藏火柴,献给部队,因为它关系到战士们的生死存亡。
这样,就充分表现了无名战士无限忠于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
)⑶在描写无名战士献火柴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渲染献火柴的庄严气氛,揭示无名战士的崇高品质,作者运用了很多贴切生动的比喻句,请划出来,并体会其表达作用。
主要的比喻句有三处:①“红红的火柴头聚集在一起,正压在那朱红印章的中心,像一簇簇火焰在跳。
”——揭示了无名战士崇高的精神世界,那跳动的火焰使人仿佛看到了无名战士那一颗跳动的红心。
②“那同志合拢了夹着火柴的党证,双手捧起像擎着一只贮满水的碗一样……”——形象地体现了无名战士对火柴的珍惜。
这一动作凝聚着无名战士牺牲前为革命事业贡献最后一点力量的心愿。
③“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它高高地擎着,像一支路标,笔直地指向长征部队前进的方向。
”——形象地表明无名战士临死前仍不忘红军前进的方向,体现他对革命充满必胜的信心。
⑷总结一下这位无名战士的形象?——有忠诚的信念,大公无私,为整个集体着想,让火柴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作业1、抄写词语2、举例分析人物形象。
3、分析文章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第二课时一、质疑问难,深人理解通过学习初步了解了课文,那么,在阅读过程中有没有疑问?请讲出来大家讨论。
1.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明确:小说的主人公是无名战士。
本文的题目是“七根火柴”,这七根火柴来自无名战士。
无名战士献出七根火柴,也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他献出的火柴在长征途中的暗夜里终于点燃了一簇簇篝火。
这一过程虽然是通过卢进勇的活动展开的,但小说着力表现的人物还是无名战士。
2.既然无名战士是主人公,为什么作者连个名字都没给他写上?其实作者完全可以很自然地交代这位战士的姓名,因为当他在曙光中揭开党证,党证中定然会清楚地出现这位战士的姓名。
作者有意不写这位战士的名字,正是他匠心独运之处。
庄子曾有“大象无形”之说。
在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上,无数的革命战士为了党的事业,为了集体,为了战友,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他们的英雄业绩光照千秋,可是他们的名字却鲜为人知。
无名战士是千千万万红军战士的代表,是千千万万革命先烈的典型,有名固可忆,无名亦光辉。
3.如果说无名战士是小说主人公的话,那么为什么作者用了许多笔墨去写卢进勇?明确:卢进勇虽不是小说的主人公,但对他的描写在推动情节发展,刻画无名战士的形象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①卢进勇的所见,使读者历历在目、身临其境;他的所闻,使读者觉得无名战士衰竭的生命与顽强的意志之间的反差是那样巨大;他的所感、所想,时时引起读者心灵的震撼和感情的波澜。
这样,小说的真实性、艺术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②第一部分明写卢进勇,暗写无名战士;第二部分卢进勇和无名战士交替描写;第三部分再明写卢进勇,暗写无名战士。
卢进勇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使无名战士的形象饱满而丰富,放射出灿烂的光彩。
③卢进勇是红军部队中的普通一兵,他同无名战士一样,是千万红军战士中的一员。
他对战士充满阶级爱、同志情,他对火的渴求同样表现在无名战士身上,他对战友的救助也出于牺牲自己为战友的崇高思想。
因此,这就明确地启示我们:无名战士之所以用生命保存七根火柴,正是以阶级情谊和团结奋斗作为思想基础、政治基础的。
卢进勇不是小说的主人公,但在小说中却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将无名战士的高人形象映衬出来。
4.描写篝火有什么作用?篝火给战士带来了温暖,带来了谈笑,带来了煮热的野菜,带来了革命活力。
这熊熊烈火正是从无名战士手中接过来,在无数战士的手中燃烧起来,冲破黑暗,放出了光明,必将带来革命的最后胜利。
这也是烘托描写,它充分揭示了无名战士献火柴的深刻意义。
5.卢进勇把火柴交给指导员时,为什么以异样的声调数着:一、二、三、四……?明确:表达了对无名战士的深切怀念,也表示了革命战士的决心:一定要接过革命火种,燃起熊熊的革命烈火。
6.小说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环境描写起到了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烘托人物、突出主题的作用。
例如结尾部分写了战士们在篝火中烤衣服、煮野菜的情景。
这表明无名战士保存下来的火柴发挥了巨大作用,小小的火柴为战友们带来了光、热和欢笑,为走出草地提供了保证。
熊熊的火光,正象征着无名战士保存下来的革命火种,必将形成燎原之势。
对草地环境的描写,突出了草地变幻莫测的“怪”气候以及沉浸在雨雾中的荒凉景象,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反映红军草地行军的艰辛。
在这样的环境中,有火柴就能得到温暖,吃到粮食,得以生存,这也就暗示了火柴具有特殊的价值。
二、拓展学习1.无名战士用生命保存下来的七根火柴的故事,使你受到哪些启迪和教育?①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
一事当前,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别人,是集体,是革命事业,也就是他人第一,革命第一,这样的人,才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心灵美丽的人。
②要树立远大的革命理想,在艰苦的环境中不断锤炼自己的意志;忠于人民,忠于祖国,忠于党的事业。
③应该珍惜革命成果和先烈们留给我们的巨大精神财富,学习他们崇高的思想品质,继承他们的遗志。
奋勇前进。
2.你认为以《七根火柴》为题好吗?大家能不能继续发挥创造性,根据你对本文内容的理解,给这篇课文重新拟定个标题呢?明确:“火柴”前面加上“七根”这样的精确数字进行限定,给读者以非同寻常的感觉,因此而造成悬念。
标题既揭示了小说的内容,又提供了故事情节设置与展开的线索。
同时,它又是人物形象刻画、人物品质展现的依托。
读完小说,“七根火柴”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3.无名战士为什么不先用一根火柴?是不是太傻?有的同学会赞同无名战士用一根火柴,其理由是尊重个体生命,自我保护,更好地完成任务,应该提倡这种保存实力、保护生命的做法。
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关于“生命”话题的讨论,这是对课文主题的深入挖掘和拓展,也是与学生的生活、现实社会、时代风貌相勾连。
明确无名战士不傻,他舍不得用一根火柴,可见其是对党的无限忠心,对革命事业的高度责任感,是对红军战士这个生命群体的最大尊重,他虽死犹生,他的生命之火永远大放异彩,实现了他人生的最大价值。
我们就是要学习无名战士无限忠于革命事业,为集体、为尊重红军这个生命群体不惜献出宝贵的生命的崇高思想品质,做一个爱国家、爱集体、爱他人的人。
(这个问题的讨论,加深了学生对主题的理解,同时也教会学生要怎样做人。
从而更好地学习红军战士为了解放,为了光明,无怨无悔地付出了自己的一切。
提升了学生的人格,发展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小结课文:《七根火柴》反映的是红军长征时的故事,故事赞颂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战争年代大放异彩。
火柴虽小,从中却体现出革命战士崇高的品质,王愿坚解释:创作者有了丰富的生活感受,然后从中选取了一个看来不大的东西,努力开掘、提炼,写出了这个东西的内涵,写出了这个“小的”和“大的”(即整个社会生活)的联系。
这就是常说的‘以小见大’。
三、作业《七根火柴》反映的是红军长征时的故事,故事赞颂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战争年代大放异彩。
那么和平时期还需不需要这种精神?还需不需要为了国家,为了人民奉献自己生命的革命英雄?请写一篇300字的读后感。
提示:作者王愿坚创作的小说,其创作思想是明确的:“我们今天走着这条幸福的路,正是这些革命前辈们用生命和鲜血给铺成的;他们身上那种崇高的思想品质,就是留给我们这一代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新的时期,革命英雄主义仍然需要。
只是这种需要应该转化形式了,只要是为了国家,为了人民奉献自己的都是革命英雄主义,过去战争时期有革命烈士,现在和平时期,有杨立伟,有桑兰,甚至还有刘翔。
这些人都是为了国家奉献自己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