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古栈道
子午道曾达到鼎盛的秦岭古道

子午道曾达到鼎盛的秦岭古道子午道是蜿蜒在千山万壑的秦岭腹地中,沟通京城长安与汉中、巴蜀及其他南方各地的一条重要通道。
一分为二的秦岭古道子午道,也称子午栈道,其得名不同于秦岭中的陈仓道、褒斜道和傥骆道是以地名或河流名称命名,子午道从长安出发穿越秦岭时,相当长的一段都是以正南正北的方向延伸,由于古代以北方为子,南方为午,故名子午道。
子午道在秦岭中的路线在不同历史时期走向并不一致。
秦汉魏晋时期的子午道,大致由长安南丰峪口为起点进入秦岭子午谷,再从其南的腰竹岭沿直河(今石泉河)向南,转而西达石泉、洋县、汉中。
子午道从长安出发穿越秦岭时,很长一段都是以正南北方向延伸,由于古代以北方为子,南方为午,故名子午道。
子午道全长足有千里,其中穿行于山间的谷道占到80%以上,道路崎岖,沿线居民稀少。
但西晋后,秦岭以北的子午道北段和西乡县子午镇以西的子午道南段则沦为旧道,秦岭以南至西乡县子午镇的子午道中段走向发生巨大变化。
大致是从宁陕县江口镇折向西南,溯冷水河谷至关帝庙,又折南翻越鸡公梁至七里沟口,进入月河河谷,经宁陕老城、汤坪入石泉县境,过青草关、两河口到西乡县子午镇,是为子午道新线。
不过,子午道改行新线后,旧线并未废弃,只是新线去汉中比旧线更捷近,而旧线去汉阴、安康更有优势。
西晋后,秦岭以北的子午道北段和西乡县子午镇以西的子午道南段则沦为旧道。
从卫星遥感影像图上看会更加清楚,你会惊奇地发现秦岭中河水和溪流是如此地密集。
其实倒也不用惊奇于子午道的走向,因为当古人企图穿越秦岭这个南北平均宽达200多公里,长800多公里的一个庞大山系时,沿着河流冲刷出的河谷溯游而上是自然而然的选择,而巍峨秦玲恰恰还是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分水岭,这点从卫星遥感影像图上看会更加清楚,你会惊奇地发现秦岭中河水和溪流是如此地密集,就是这无数条水流,千万年来侵蚀切割着秦岭,造就了千沟万壑、崇山峻岭。
子午道改行新线后,旧线并未废弃,只是新线去汉中比旧线更捷近,而旧线去汉阴、安康更有优势。
翻越秦岭的四条古道

翻越秦岭的四条古道一、陈仓道(亦称故道)因道路北段起于陈仓县(今宝鸡市东代家湾),故名。
又因沿故道水(嘉陵江东源)而行,亦称故道。
大约兴起于殷周之际,秦于此道北段置故道县(今风州镇西北)。
陈仓道从益门镇入秦岭,沿清姜河南行,过大散关。
大散关为关中四关之一,位于今宝鸡市西南52里的大散岭上,是关中的西大门。
大散岭也就是今东峪口附近的秦岭分水岭,两山关控斗绝,形势险要,为入川必经之孔道。
今大散岭一带仍有古关隘遗址。
历史上的南北对立时期,控制这条孔道尤为重要。
因为大散关“扼南北交通,北不得此,无以启梁(汉中)益(四川),南不得此,无以图关中”。
在南北战争中,双方都要争取控制大散关,占据有利地形以制胜对方。
大散关不仅两山夹峙,而且居南北道路的最高处,对南北两侧均有建瓴之势,兵家必争,形势使然。
陈仓道过大散关后经今东河桥、凤州镇、略阳县南入四川或东南经勉县入汉中。
刘邦还定三秦就是走的这条路,故有“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说。
这条道路经过的河谷比较宽畅,险段比较少,是秦岭诸通道中最易通行的一条,但线路较长,包括关中平原和汉中平平原的里程在内,其长度达1200里以上。
唐代后期兴起的连云栈道,使陈仓道南段改线,成为官驿大道。
连云栈道从凤州起,折向东南,经今留坝县至武关驿与褒斜道相接。
从唐代后期起,改线后的陈仓道,北段仍出大散关,南段则走汉晋褒斜道。
这条道路综合了陈仓、褒斜两条道路的优点,既缩短了线路,又平坦易行,故成为川陕之间的主要通道。
唐代后期所说的褒斜道,多指改线后的陈仓道。
元明清时代,这条道路是连接川陕和北京通往西南的主要官驿大道。
这条道路虽然线路较长,但平坦易行,历代战争中的激烈战斗场面无不发生在此道上。
二、褒斜道关中地区通往汉中、四川的交通干道之一,因沿斜水、褒水而行,故名。
大约兴起于殷周,作为干道则始于汉。
《史记·河渠书》说,“故道,多阪回远,今穿褒斜道少阪,近四百里”。
这条道路从今岐山县五丈原东侧的斜峪关入秦岭,沿斜水(今石头河)南行,越过老爷岭,向西折入桃川河,越过褒斜二水支流分水岭五里坡,进入褒水支流红岩河,经过太白县虢川塬,折向西南到达江口镇,再沿褒河入汉中。
走进秦岭神秘红河谷 感受绝壁栈道赏风景新

走进秦岭神秘红河谷 感受绝壁栈道赏风景
红河谷位于眉县营头镇境内,太白山主峰北麓,距西安120公里、宝鸡60公里,公园入口距下板寺26公里,可和太白国家森林公园形成环形旅游线路,山外可和西宝高速常兴、西宝南线相连。
据史载,红河称赤水河,因太白八景之一的红河丹崖而得名。
半山腰设有90米长的滑道,告示牌提示游客价格和要领。
太长了不敢滑
滑道的路口
绝壁上的栈道是这样架设的:在石壁上凿洞,然后用钢筋、钢管、钢板铺设。
唯一平坦的一段,歇歇脚、赏赏景、拍拍照。
从山下往上拍, 前面的路还是很艰难哟!
从山下往上拍, 前面的路还是很艰难哟!
从山下往上拍, 前面的路还是很艰难哟!
终于上来了,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脚下是空的。
上到一半就害怕了。
上去害怕下又不敢。
旁边就是悬崖峭壁,
风景随手拍
风景随手拍
风景随手拍
休息好了,继续向上
终于快到头了
栈道的尽头
终点终于到了
观景台上“好汉”们都在抢位拍照。
“下山步道” 我没有胆量再从栈道返回,再说走台阶对膝关节损失太大。
下山的路也不好走,既陡又滑,路面上有一层细沙,S型迂回还是要好走些。
本文作者:虾看。
翻越秦岭山的六条古道

翻越秦岭山的六条古道秦岭是中国南北气候分界,长江黄河流域分水岭,自古以来当地人们就在秦岭的峪中劈山填石、架设栈道,从而开辟了许多条翻越秦岭的古道。
长安附近比较有名的6条古道从西向东依次是: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库谷道和武关道。
1、陈仓道陈仓道,以道路北端入山处为秦汉时陈仓县而得名;因秦岭北侧有散关扼控,又名散关道;此道开辟于先秦时期,秦末汉初已成为沟通关中与巴蜀的惯行路线,刘项相争时刘邦“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即由此道北伐关中。
唐代辟为驿道,逐渐替代其他栈道,成为长安通往巴蜀的主要驿道。
其经行路线大致为:自长安循陇关道西行,至凤翔折南至陈仓(今宝鸡东),西南行入秦岭至玉女潭,穿越散关翻越黄牛岭至黄花川,沿故道水行至凤县,入故道川,经马岭寨、两当县、固镇、河池县、长举县至兴州治所顺政县(今略阳县),复东南行经兴城关、分水岭后渡沮水至西县(今勉县西),折西南经百牢关至金牛县(今宁强县金牛镇),再沿金牛道入蜀或经褒城至汉中。
2褒斜道褒斜道系古代长安穿越秦岭通达陕南、四川的又一驿道。
因沿渭水支流斜水与汉水支流褒水两条河谷而行,北入口在眉县斜谷,南出口在汉中褒谷,故称褒斜道。
此道历史最为悠远,是秦汉时期咸阳、长安通往陕南、四川的主要驿路。
《史记》称关中南往巴蜀,“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唯褒斜绾毂其口”。
其经行路线大致为:自古长安经户县折西过周至、眉县,由斜谷口入秦岭,沿斜水东侧南行,经鹦鹉嘴、下寺湾,越老爷岭入桃川谷,西过灵丹庙、杜家坪,登五里坡,进入褒水上源之一的红岩河上游(今太白县城所在地嘴头镇),再折向西南行,经两河口、关山街、古迹街、西江口镇、孔雀台、马道镇、褒姒铺,穿石门或越七盘岭出褒谷口,经褒城到达汉中。
当年李白来往于秦蜀,走的就是这条险要栈道,所以他写出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千古绝唱。
褒斜栈道到褒谷口时被迫停工,此时是东汉永平年间。
汉明帝闻讯后召集全国的能工巧匠商议,随后下诏采用“火焚水激”的物理方法在这里开凿一条长15米,高宽约4米的穿山隧洞,称为石门,这是世界交通史上第一座人车并行的通车隧道。
秦岭古栈道【高清大图】

秦岭古栈道【高清大图】古代人们为了越过秦岭,开拓了不少道路,其中主要有嘉陵道(陈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和丹灞道,这五条古道是连接关中到陇蜀的主要通道。
陈仓道(嘉陵道)首先是嘉陵道,嘉陵道又叫陈仓道,从陈仓(宝鸡)沿扦水(今清姜河)经大散关上行至秦岭主梁,又沿嘉陵江支流下行到凤州(今凤县)经褒城到南郑(汉中)从长安到汉中这条路最长但比较平坦,并且有嘉陵江水运之便,所以直至今日陈仓道交通依然十分频繁。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就是指的这条古道。
嘉陵道北段宝鸡大散关位于宝鸡市南郊秦岭北麓,自古为“川陕咽喉”。
楚汉相争时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就从这里经过;三国时曹操西征张鲁亦经由此地;据陈寿《三国志》记载:“(建兴六年)春,亮复出散关,围陈仓,曹真拒之。
”是一个很重要战略位置,以及交通枢纽。
位于陕西省宝鸡县南大散岭上。
北连渭河支流,南通嘉陵江上源。
散关当山川之会,扼西南、西北交通要道枢纽。
亦称崤谷。
今川陕公路、宝成铁路由此通过。
大散关亦称散关,关中四关之一,为周朝散国之关隘,故名散关。
这里山势险峻,层峦叠嶂,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因其扼南北交通咽喉,自古为“川陕咽喉”、兵家必争之地。
据史料记载,大散关曾发生战役70余次。
楚汉相争时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就从这里经过;三国时曹操西征张鲁亦经由此地;据陈寿《三国志》记载:“(建兴六年)春,亮复出散关,围陈仓,曹真拒之。
”川陕公路、宝成铁路穿关而过,千年天堑变通途,一批旅游场馆业已兴建。
山岩上所留前人镌刻的“古大散关”几字尚见。
大散关,亦称“散关”。
位于宝鸡市南郊川陕公路19.5公里处的清姜河岸。
因置关于大散岭而得名(一说因散谷水而得名)。
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其遗址、范围为南起秦岭梁,北至二里关。
散关设于西汉(一说散关之名最晚当始于秦代),废弃于明末。
现在关址处立有:“秦岭”石碑一块。
在散关岭上的古散关关门遗址东面,立有“古大散关遗址”石碑一块。
秦岭古栈道

秦岭古栈道顾克美从小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时,就知道成语“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高中学过历史知识后,便清楚早于大运河的历史景观是万里长城,早于万里长城的历史景观是中国古栈道。
从这样形象的比喻可知道,中国古栈道有着重大的历史研究与旅游文化价值。
长城的精神在于“围”和“堵”,以大围墙的姿态拒绝外人进入自己的“家园”,而古栈道的精神却恰恰相反,它象征着延伸、沟通和发展,有了解外面、走出去的内涵。
作为税收工作者,我想说的是,我们更应该研究与关注古栈道上曾经发生过的商业贸易与税收文化。
研究中国的古栈道,陕西秦岭古栈道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蜿蜒在秦岭山里的古栈道,比秦直道还悠久得多,实际上就是中国古代山区的“高速公路”雏形。
再看看穿越秦岭的几条主要高速公路,我们随处都可以发现秦岭古栈道的遗迹。
毕竟,当年选择修建古栈道的地方,也正是古人认为是交通便捷又容易通过的地方。
现在修建公速公路,自然更会对秦岭古栈道的遗迹进行研究与参照。
有位网友很有兴趣地问我,陕西秦岭古栈道上有没有收费站?有没有车匪路霸?过去的马和骡子要不要交附加税、驴马使用税等,都确实得有历史资料去佐证。
我坚持周六在秦岭里登山已经四年多。
在攀登秦岭过程中,秦岭古栈道遗迹自然会进入我的视野。
我从拍摄图片开始,先在博客中发出不少秦岭古栈道遗迹图片,不少网友发信息询问,那真的秦岭古栈道遗迹吗?我便能够清晰地告诉他们我所拍摄图片的地点与详细情况。
那悬崖上或大或小、或方或圆的石孔,在时光的流失中早已失去了作用,但仍在向后人们诉说着那段曾经的辉煌和鲜为人知的历史,让我们揣度当年那些人与自然、自然与人历史关系。
我经常无声抚摩着古人支撑栈道的那些石孔,我真不敢想象,真的不知道前人是用怎样的智慧和勇气,在如此险峻的山崖上,开凿出这么多条曲折的小径。
我们这些驴友,走在这条条小径上面,又会有怎样的想法?拍摄图片多了,我又会静下心来,寻找秦岭古栈道遗迹资料,反复阅读秦岭古栈道遗迹资料,专门对此进行分析与研究。
连接汉中盆地与渭河平原四条秦岭古道与历史故事

连接汉中盆地与渭河平原四条秦岭古道与历史故事“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蜀道,是关中与四川盆地之间道路的总称。
关中与四川盆地相隔着秦岭、汉中盆地、大巴山,蜀道也因此分为两段:北段为关中——秦岭——汉中,南段为汉中——大巴山——四川盆地。
秦岭横亘在中国大陆中部,东西绵延一千多公里,南北宽一二百公里,它犹如中国的一道脊梁,将中国分为南方和北方。
秦岭以北有富饶的关中平原,秦岭以南有富庶的汉中盆地,自古以来,两地人民相互往来,都要翻越险峻无比的大山,人们利用山中天然的河谷、地势开创了四条连接南北通古道,沿着这四条古道,演绎出一幕幕惊涛骇浪的历史故事。
自汉唐以来关中一直全国的政治和经济中心,因而由汉中盆地往北翻越秦岭进入关中盆地与长安的四条古道自西向东依次是:1、陈仓道2、褒斜道3、傥骆道4、子午道。
1、陈仓道——翻越秦岭四条古道中最西的一条陈仓道是翻越秦岭四条古道中最西的一条,又名故道,散关道。
北段从宝鸡陈仓县入山,翻越大散关,经凤县、略阳、勉县抵达汉中,因为沿着故道水而行,所以被称为故道。
此道绕开了秦岭山势最陡峭的部分,路程也更为平坦。
但比其他三道要远很多,远约200里。
此道开辟于先秦时期,秦末汉初已成为沟通关中与巴蜀的惯行路线,刘邦北伐关中便走的是陈仓道,所谓“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据《史记·高祖本纪]》记载: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后,就向各诸侯分封领地,把土地肥沃,易守难攻的四川盆地、汉中盆地分封给刘邦,立为汉王。
刘邦在去领地途中令部下烧毁了栈道,他这是向项羽表白没有向东扩张的意图。
刘邦待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后,便抓住时机迅速挥师东进,其野心是要与项羽一争天下,韩信出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策。
陈仓是刘邦进入关中的必经之地,两地之间有险山峻岭阻隔,又有雍王章邯的重兵把守。
刘邦按韩信的计策派了最信任的大将——樊哙带领一万人去修五百里栈道,并以军令限一月内修好。
当然,这样浩大的工程即使三年也不可能完成。
秦岭褒斜古栈道(南起褒谷口(今汉中市褒城附近),北至斜谷口(今眉县斜峪关口))

镇区栈道遗迹多处,誉为“古栈道自然博物馆”。其中江西营有平梁直柱式栈 道遗迹,史称“二十四孔阁”,山崖上有晋代修造栈道作记的摩崖石刻一方, 是目前汉中唯一已知的晋代修凿栈道的石刻。
此外,留坝县江口镇附近,有洪武寺遗址、柘梨园赤崖遗址、梭椤树古城遗址、 江西营“三交城”遗址等,无不显现古栈道风采。
俯望张良庙
汉张留侯词(张良庙)座落于秦岭南坡的紫柏山麓,南距汉中101公里,北邻 凤州76公里,距汉中留坝县城17公里处的庙台子街上。川陕公路横越门首,交 通较为方便。2006年05月25日,张良庙作为明至清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 第六批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位。
张良庙
江口镇位于留坝县东北部,距县城68公里,是褒河上游、古栈道中段的一个 经济重镇和商贸集散地,全镇总面积242平方公里,辖16个行政村、53个村 民小组、,总人口7,569人,其中农业人口7,085人。
6.陈仓道,北起宝鸡的陈仓,南到汉中勉县。 7.连云道,北从宝鸡凤县,南到汉中的褒城。 8.祁山道,北从甘肃天水,南到汉中。 9.荔枝道,从汉中西乡县出发,翻巴山,到汉中镇巴县,再到四川万源。
褒斜道又称石门道。因褒斜道南口是用人工开凿的一个隧道洞,叫作石门,洞 长16.3米,宽4.2米,高3.45米。1970年修建石门水库时,淹在水库中。 褒斜道是两汉三国时期长安通往巴蜀的主要道路,多设驿站。
音乐:苏武思乡
褒斜古道,是我国古时穿越秦岭最为著名的千年交通要道,至今仍然发挥着重 要作用。这也是一条非常漂亮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大道,特别是骑车行驶在这条 古道上,感受更爽。真正是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褒斜道南起褒谷口(今汉中市褒城附近),北至斜谷口(今眉县斜峪关口),沿 褒斜二水行,贯穿褒斜二谷,故而得名。褒斜道为古代关中通往巴蜀的主干道路, 全长249公里,为中国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作出了积极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岭古栈道顾克美从小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时,就知道成语“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高中学过历史知识后,便清楚早于大运河的历史景观是万里长城,早于万里长城的历史景观是中国古栈道。
从这样形象的比喻可知道,中国古栈道有着重大的历史研究与旅游文化价值。
长城的精神在于“围”和“堵”,以大围墙的姿态拒绝外人进入自己的“家园”,而古栈道的精神却恰恰相反,它象征着延伸、沟通和发展,有了解外面、走出去的内涵。
作为税收工作者,我想说的是,我们更应该研究与关注古栈道上曾经发生过的商业贸易与税收文化。
研究中国的古栈道,陕西秦岭古栈道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蜿蜒在秦岭山里的古栈道,比秦直道还悠久得多,实际上就是中国古代山区的“高速公路”雏形。
再看看穿越秦岭的几条主要高速公路,我们随处都可以发现秦岭古栈道的遗迹。
毕竟,当年选择修建古栈道的地方,也正是古人认为是交通便捷又容易通过的地方。
现在修建公速公路,自然更会对秦岭古栈道的遗迹进行研究与参照。
有位网友很有兴趣地问我,陕西秦岭古栈道上有没有收费站?有没有车匪路霸?过去的马和骡子要不要交附加税、驴马使用税等,都确实得有历史资料去佐证。
我坚持周六在秦岭里登山已经四年多。
在攀登秦岭过程中,秦岭古栈道遗迹自然会进入我的视野。
我从拍摄图片开始,先在博客中发出不少秦岭古栈道遗迹图片,不少网友发信息询问,那真的秦岭古栈道遗迹吗?我便能够清晰地告诉他们我所拍摄图片的地点与详细情况。
那悬崖上或大或小、或方或圆的石孔,在时光的流失中早已失去了作用,但仍在向后人们诉说着那段曾经的辉煌和鲜为人知的历史,让我们揣度当年那些人与自然、自然与人历史关系。
我经常无声抚摩着古人支撑栈道的那些石孔,我真不敢想象,真的不知道前人是用怎样的智慧和勇气,在如此险峻的山崖上,开凿出这么多条曲折的小径。
我们这些驴友,走在这条条小径上面,又会有怎样的想法?拍摄图片多了,我又会静下心来,寻找秦岭古栈道遗迹资料,反复阅读秦岭古栈道遗迹资料,专门对此进行分析与研究。
我与博客朋友一起在追寻古栈道的历史。
2009年,我到汉中石门水库参观,还曾经写过批评文章。
当地为了旅游业发展需要,新修建了很长的钢筋水泥混凝土栈道。
那不是文化,不是历史旅游文化的实质与内涵。
我们应该清楚,这里曾经是秦岭褒斜古栈道里最重要的一段。
可惜为了修建水库,大量褒斜古栈道全部被淹入水面以下。
我也不知道这到底是保护文化还是破坏文化。
自古以来,人们把翻秦岭过巴山、连接西北城市西安(以前曾叫长安)和西南城市成都的道路称为蜀道。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诗仙李白道出了这条道路昔日的艰险。
实际上,秦岭褒斜古栈道也是蜀道中最为重要的一段。
现代有许多人,都认为李白没有走过古蜀道,否则他不会有这样的感叹。
毕竟当年的蜀道也是很好走的。
如同现在的西安至成都的高速公路,方便快捷。
什么是古栈道呢?古人为了解决崇山峻岭里的交通问题,尤其为了解决秦岭这样天然屏障的交通难题,在悬崖峭壁上凿孔、架木桩,最后铺上木板,能够供行人和车辆通行的“专用”道路,便叫古栈道。
我曾经在新闻与网络中,读到陕西省汉中市歌舞剧团美工张维铮的先进事迹。
他最主要的成就就是向人们展示其长卷作品《古栈道》,作品再现了盛唐时期古栈道的繁荣景象。
经过长达20余年的探索,张维铮骑自行车考察千里蜀道,终于将早已从人类视野中消失的古栈道再现在宽1米、长200米的画卷上。
古栈道还有古栈道一些独特的地方。
为了保障安全,在栈道靠河身一侧及拐弯处,有的还装有栏杆,以防人马车辆不慎坠入河中。
为了防止崖壁上土石下坠砸伤来往人畜,还在有些地方的栈道上加盖顶棚。
有顶棚和栏杆的栈道,远远望去好像一长串空中楼阁,故古人又称为“阁道”。
桥梁是横水而过,栈道是傍水而行,栈道中有时也有加盖顶棚的桥梁,所以古人也称栈道为“桥阁”。
据历史文献记载,从当时的京城长安到成都,栈道最盛时期,有栈阁9万余间,每间以3米计算,是27万米,即500多华里,约占西安到汉中全程的三分之一。
在当时,“桥阁”的附近,往往被人为地种植许多树,相当于如今迎宾大道上的绿化树。
时间一长,树自然茂盛粗大。
时间一长,自然便有许多古树残骸遗存。
在周至挂职任县委副书记的著名女作家叶广芩,在她文学作品里曾多次提及栈道和栈道旁的一棵树。
原来,1986年盛夏的一天,叶广芩到佛坪县境内的秦岭深处探访国宝大熊猫。
在一处人迹罕至、只能听见流水声而水影无踪的峡谷地带,她被一棵巨大的枯树深深吸引,古树位于一条古代的栈道旁。
叶广芩怀着好奇的心理上前轻轻地推了一把,结果让她吃惊和震撼的是,这棵在这里立了上千年的古树竟轰然倒塌……经过无数学者与研究人员考证,秦岭山中几条主要古栈道依次为:傥骆道、褒斜道、陈仓道、金牛道、子午道、连云道、米仓道和荔枝道,而且每条道之间都有关联,如秦岭山中的一张网。
也就是古代秦岭山中的高速公路网。
傥骆道,是历史上长安通往蜀地和大西南各地的多条古道中最快捷、也较为著名的一条。
仅听这条古代道路沿途的地名,我们就可以想象当年它的繁华和辉煌———蒸笼场、骡马店、火池坝、牌坊沟、三官庙、三星桥……店铺、商旅、集市的痕迹无处不在。
据历史记载,由于傥骆道穿越的河流峡谷地段比较多,所以在这条路上的悬崖峭壁上修造的栈道多达近百处,约占道路全程的三分之一。
其中傥骆道因为是北从周至骆峪进秦岭,南从洋县傥水河谷出到汉中,进出口各取地名中一字,所以叫傥骆道,全长240公里,是当年所有栈道中长安往汉中方向最近、也最险峻的一条古道。
途中要翻越太白山周围的五六座分水岭,所经地带至今人烟稀少、猛兽出没。
史料记载:傥骆栈道五里一邮,十里一亭,三十里则设驿置……这些凌空飞架的栈道蜿蜒于崇山峻岭之间、湍流绿波之上,时而一阁,时而一楼,时而一亭,是何等的考究和华丽,又是多么雄奇和壮美,我们今人很难想象。
遗憾的是,在历代学者专家的文献和有关资料里,关于傥骆道的确切修造年代至今没有一个准确的记载。
最早的历史事件记载为三国时魏国的曹爽曾由此出兵攻蜀,蜀将姜维率兵经此道而伐魏……唐中期以后,傥骆道作为京城的驿道被频繁使用,官员赴任、京城述职、使臣出使等公务活动大多经傥骆道。
元朝以后,该道路因歹人和猛兽出没太多,不再被充作驿道。
解放以后,随着现代交通的发展,傥骆道彻底被人们遗忘了。
如今,偶有探险家、旅行家冒着生命危险步行走傥骆道,他们经常会在悬崖高处、峭壁之上、云岭深处发现一孔孔碗口般大小的石洞,当地的山民会自豪地说:这里曾是当年中国最早的“高速公路”经过的地方。
成语里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里的“栈道”是指褒斜道。
此道兴建始于殷周,是古时关中通往汉中、四川最著名的交通要道,也是中国最早在悬崖峭壁上开凿的道路。
褒斜古道北起秦岭北坡的斜水(今眉县石头河),沿河谷和山势穿越整个秦岭后从汉中北郊的褒河而出……在7条栈道里,褒斜道最具古道特点。
离开陕南古城汉中,沿褒水一直走到源头,只要越过这段褒水、斜水的分水岭五里坡,便可穿过秦岭,经周至、户县直达长安。
褒斜道因沿褒水、斜水而行,两岸多悬崖峭壁,难以修筑道路,故架栈道以利通行。
整个栈道上为绝壁,下有滔滔不绝的褒水,修筑难度极大,但经过历代的修造,形成了规模宏大、规制整齐、建造精巧的栈道工程。
沿着怪石丛立的褒河河谷,两边悬崖峭壁上遍布形状规则,大小不同的上、下两排方孔。
大方孔为铺设栈道路面所用,小方孔则用来安放支撑路面的支架,形成了中国最为壮观的空中走廊。
这条古栈道之所以名传天下,还得从秦末楚汉战争说起。
公元前208年,楚怀王与众起义军有约在先:谁先攻进咸阳,就立谁为王。
结果刘邦先破秦都。
项羽却恃强背约,自封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
刘邦入汉中后,一把火烧掉了当时关中与巴蜀间的交通要道褒斜栈道,并依张良之计,于公元前206年,一边派人修复被自己烧毁的栈道,一边与韩信带领大队人马,从西边的陈仓道出兵,一举定三秦。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由此而来。
褒斜道南起汉中褒河镇,褒河是陕南的一条河。
陕南以水而闻名,褒河则以美女而闻名,这个美女就是周幽王的爱妃褒姒“烽火戏诸侯”里那个“一笑倾国”的美丽而幽怨的“冷美人”。
相传褒姒就是汉中褒河人,当时此地属于古褒国,以鱼鲜味美而著称。
褒斜栈道虽然以其直接、通畅、飞檐走壁的特点打通了秦岭天险,但当它走到汉中褒河的时候,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的石山。
原来由于褒谷口这一带地势非常的复杂和险要,尽管古人想尽了办法,但平常在悬崖上打孔埋桩搭建栈道的技术在这里却无法施展。
一时间,褒斜栈道修到褒谷口时被迫停工……此时是东汉永平年间。
汉明帝闻讯后召集全国的能工巧匠商议,随后下诏采用“火焚水激”的物理方法在这里开凿一条长15米,高宽约4米的穿山隧洞,称为石门。
这一凿可了不得,在使得褒斜栈道更畅通的同时,也使得另外一座金牛道和褒斜道实现了“并轨”。
更重要的是,这一凿开了世界上依靠人工开凿隧道的先河,也凿出了世界交通史上第一座人车并行的通车隧道。
石门建成后,凡遇栈道通塞、修葺之事,历代过往的文人骚客、达官显宦在感慨之余,常就地题刻以抒怀,留下被后世称之为“人类共有的历史文化遗存”、“国之瑰宝”和“书法宝库”的摩崖石刻———石门十三品。
遗憾的是,这条栈道上的“石门”在上个世纪70年代修建褒河水库时被淹没……文献记载,镂刻于1900年前、东汉永平年间的摩崖石刻对褒斜道南段栈道设施记载最为权威详尽,“始作桥阁六百二十三间,大桥五,为道二百五十八里。
邮、亭、驿、置、徒司空、褒中县寺并六十四所”。
多位专家研究后认为,褒斜道为长安往来蜀道的最早栈道,历史记载里也发现最早,使用时间最长,对历史、文化、贸易所起作用最大。
荔枝道和一位美丽女人有关,这个女人就是唐玄宗的爱妃杨玉环。
荔枝道,原称间道。
唐天宝年间,美人杨玉环喜欢吃荔枝,玄宗为讨美女欢心,遂派员在四川涪陵建优质荔枝园数座,并修整四川涪陵至长安的道路,快马取道达州(今四川达县)、穿秦岭而到长安。
即从今四川达县经陕西镇巴、西乡,转子午道经宁陕而出秦岭……经过这样一番“接力赛”般的长途跋涉之后,至长安也不过三日。
也只有如此,从重庆进呈给贵妃的荔枝才能新鲜如初。
因为这条“专用道”是专为美人吃荔枝而修整的,所以后世有好事者就改间道为荔枝道。
诗人杜甫曾对此叹曰:“百马死山谷,至今耆旧悲”。
一千多年过去了,荔枝道早已湮没在绿色的秦岭大自然里,风雨剥蚀,当年的古栈道如今只留下了一孔孔栈洞。
但那个浪漫而苦涩的故事却和当年的古栈道一样流传得很远很远。
历史资料记载,在栈道的鼎盛时期,其路面平阔,可行车马,五里一阁,十里一亭,500里大栈约有各类建筑6000余个,其势可谓壮伟恢宏矣!而如今,没有了车马和熙熙攘攘的人群,没有了刀光剑影和鼓角争鸣。
在多次经历血与火的洗礼后,古栈道显得有些寂寞。
它依山傍水,似乎在思索兴衰交替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