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有感

合集下载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相关推荐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通用19篇)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篇1《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收录了作者对50本书阅读后阐发的感受。

作者10年来坚持每周阅读一本书并写一篇读后感,十年如一日。

本书是在500多本书500多篇读后感中挑选出来的。

很多文章当初在作者的博客里曾经阅读过,但打开浸着墨香的新书,发现这些似曾相识而今又经推敲修订过的文字,被作者精心架构的五个小专辑,分别是“教学即创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理论即支点”、“变革即未来”,足见作者的用心。

这不是一本普通的文集,而是内在有着严密逻辑联系的教师阅读图谱。

书中作者列举的书,也跟着买了不少,但认真阅读引发自己新的思考,不多。

近日阅读《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时,偶尔还会翻出对应的书籍,愈发感受到常局阅读的思考之深及论述之广。

作为教师,按理说应该是读书人。

但是,倘若没有培养读书习惯,根本就不算是读书人。

最近读《阅读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有些话虽然不是第一次读到,但仍旧有很多共鸣。

正如本书里所说的,阅读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

”看完本书后,更是同样的感受。

现摘录几点感受与心得:一、了解是教育的前提。

没有了解,就没有有效沟通,没有有效沟通,就没有理解,没有理解,就没有教育。

用柔软的眼睛看待孩子,愿意为了孩子而改变,找出任何一种和他深层对话的可能,那么你会发现你身边的孩子,正在开始学会微笑,那潜藏在内心的热情,也即将会大大地发光,大大地发热。

教师和学生是一对互相依赖的生命,是互相影响的伙伴,是一对共同成长的朋友。

成人只有放下架子,怀一颗真诚的心,才能走进孩子,了解孩子,理解孩子。

教师蹲下身子,就像一堵墙,为学生遮挡风雨;教师弯下腰来,就像一座桥,引领学生走向智慧彼岸;教师挺直腰板儿,就像一把梯子,引导学生攀登科学高峰。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四篇)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四篇)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天气一天天变得凉爽起来,暑假很快要过去了,我的散漫享乐的假期生活很快就要结束了,想起了领导放假时布置的任务:本假期要读一本和教育教学有关的书籍,不要读那些和自己工作无关的消遣类的文学书籍。

说实在的,我是不爱读书的人,最确切的说是根本安不下心读书,内心浮躁的我翻开书籍刚看几页,就想翻翻后面,想想这么多页的书,什么时间才能看完呀,内心有一种恐惧感,其实是自己对于阅读还是没有真正的热爱起来。

一想起不爱阅读的人就是精神残疾这句话,我就觉得自己真的是一个精神残疾的人,这样的人,如果还不从书中寻找答案,怎么能治愈自己的疾病呢?对我来说,读完一本书,只是简单的了解了书中的一些大致情节,并不能系统的认识整本书的结构,所以很多次翻开书,基本没有完整的耐着性子读完的。

但是我的内心却又非常羡慕那些知识渊博的爱读书者,为他们那妙趣横生的语言折服,为他们笔下流淌的精美绝伦的文字而惊叹!看到一篇篇优美动情的文章,仿佛闻到了作者那丰富高贵的灵魂散发出来的香气。

我认识到,我的内心还是喜欢文字的!或者说还是应该有内驱力的吧!从旧书网上淘到《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选这本书的原因是想了解读书怎么会是教师最好的修行,因为我听说过《工作是最好的修行》一书,还有作者是一位___人,感觉很亲切。

一位漂泊异乡的人能够成为教育局长,一定是一位有思想的教育大咖!翻开作者的后记,知道了本书是一位特级教师十年来每周阅读一本书后撰写的___篇读有感中的其中___篇编辑而成的,我霎时就为作者这种阅读精神所感动。

每周阅读一本书,撰写一篇读后感,这样的习惯已经坚持了整整十年,即使是出差过节,他也从没有懈怠过一次。

一位局长,日常事务繁忙,没有整块的读书时间,每一本书都是在旅途、会议间隙、饭前饭后、睡觉之前的琐碎时间见缝插针中完成的,即使是到了深夜里11点钟,他的读书计划没有完成时也不会躺下疲惫的身子休息,他从没有对自己放松过要求一次,这样一做就是十年,读书写作像呼吸一样是他生活的一部分了,别说里面的读后感内容了,这后记里的几句话已经足以让常人惊叹!时间是海绵里的水,要是挤总是有的,对自己来说,有很多大片的时间都被自己白白的浪费了,曾经为一点点的失败而自暴自弃,深度的反思过自己失败的原因吗?是不是自己的阅读出了问题,没有一定的文化底蕴,驾驭不了自己情绪的烈马,心绪胡乱的飘荡,不切实际的想法冒出来,再没有详细的下一步行动下,执行力很快就消失殆尽,总是说要是当初自己不怎么就可以了,幻想着总有一天会怎么怎么样?其实那一天永远也不会到来,因为我原谅了一次一次下决心的自己,担心恐惧前行的路上有石头!而搬开石头的力气或者绕过石头的方法我怎么就不知道从书中寻找呢?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和难题,绝大多数的问题从书中都可以找到解决的方法和途径!书籍是良师益友,书籍是一剂治病的良药!这本书不但有作者阅读教育名著与自己工作实践的感悟总结出的教育教学中解决问题的方法,每辑后还有作者列出的延伸阅读书目,让读者可以从更多的优秀教育书籍中获取很多的方法和途径,可以说作者不仅授人于鱼还授人于渔。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心得体会7篇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心得体会7篇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心得体会7篇《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心得体会1寒假里我读了常生龙先生的一本专著《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书的封面是一句特有诗意的文字:“坚持不懈地阅读,就是与最美景致一次次的邂逅。

”打动我的,是坚持不懈的精神,是邂逅的美妙,是阅读的神奇。

毫无疑问,阅读是个人成长的必要途径。

对于教师而言,读书不仅是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更是专业发展的一条捷径。

漫长的阅读之旅,是一段艰苦而欢喜的修行。

这是一张有品质的阅读地图,作者根据多年的阅读经验,精选了50余部教育类著作,阐述从中得到的诸多收获,形成了自己的体系——“教学即创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理论即支点”“变革即未来”。

这本书带领读者领略阅读之美,汲取教育智慧。

在这本书的后记中常生龙先生这样写道:“在阅读的过程中,我逐渐体会到读书的美妙。

每当我在遇到难题的时候,总有一本书在那里等着我,给我启迪,让我豁然开朗。

”我亦有同感,书确实像开山的斧头,像涉水的轻舟,像茫茫大海上的灯塔。

当你安静阅读的时候,总有一些心仪的观点跳出来,令你怦然心动,有一种“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

在这本书中,透过理性而深刻的文字,你可以想象从读者到作者的那种神圣感责任感意义感。

当很多人已经进入梦乡,常生龙先生依然在敲打键盘、用心思考——阅读时的幸福、写作时的畅快,该是一种多么自我的人生体验。

这本书不是一本普通的文集,而是内在有着严密逻辑联系的教师阅读图谱。

合上书本,我的脑海里,蹦出了几行字:一、这是一本教师阅读图谱师离不开阅读,读什么书很重要。

回忆自己的阅读经历,说不上走弯路,但确实存在某个阶段阅读内容缺失现象。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涵盖了教师需要阅读的不同类别的好书。

每个专辑里的选书作者都是精心挑选的,比如在“教学即创造”中,作者选取了名家于永正的《做一名学生喜欢的教师——我的为师之道》。

于老师是大家公认的当代教学名家,他的课堂如行云流水,与学生互动亲切自然,于自然出显功夫,学生学得开心也学得扎实。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心得体会(精选3篇)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心得体会(精选3篇)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心得体会(精选3篇)《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心得体会1打开常生龙编写的《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第一辑“教学即创造”,就被书中介绍的名人教育理念所吸引。

这一辑一共介绍十位中外教育界的名人,他们无论在教育理念还是教学方法上,都有自己的创造。

教学工作是最有创造性的工作,是我读完这一辑后最深的感悟。

在教学工作上,最容易做的是照本宣科。

课堂上,按部就班地按照课本来上,不会有错,但如何把课本上的知识融会贯通,让孩子们喜欢上你的课,却需要老师的创造性。

学生为何喜欢多才多艺的老师?因多才多艺的老师的课堂是丰富的,是灵动的,老师自身的知识的博大和自身素养会影响到孩子。

孩子欣赏博学多才的老师,也是自然的事情了。

记得读师范时,“文选与写作”课是比较枯燥的课,而那位老师,每节课都是很快讲完课本上的知识,就会给我们讲他心中的《红楼梦》,讲细节,讲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就是因老师的讲解,才让我用心去读这部经典巨作,注重书中的细节部分,甚至跑到图书室寻找关于解读《红楼梦》的一些刊物和__。

看评论,会让我读得更深一些。

写作课成了我的最爱,我喜欢老师的博学,期待他能给我们介绍更多的名著经典。

如果仅仅是照本宣科,那些课文没有多少吸引力。

这位老师把文选课上得丰富多彩,激发了我们去读经典名著的热情。

也是从那时起,我才深深地爱上阅读与写作。

第一辑中写到夏昆老师,他不甘于每天对字词句篇的分析,想在常态化的教学之外,提供一些更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课程内容。

于是他开始了语文、诗歌鉴赏、音乐鉴赏、电影鉴赏等四门课程的教学探索。

在高中繁重的学科学习任务之中,给学生们送上了一份份心灵鸡汤。

看似夏老师在不务正业,其实如果学生学会了鉴赏,从电影中,从歌曲中,从诗歌中体悟到不同的美感,提高了自身的人文素养,学生们的语文素养自然提升,我相信语文成绩也会自然提高的。

特别是语文教学工作,如果仅仅抱着课本在教,那孩子们不会走得高远,也不过是做题的机器而已。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通用12篇)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通用12篇)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通用12篇)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通用12篇)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

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篇1作者吴淑英的《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收录了作者对50本经典书籍阅读后阐发的感受。

作者10年来坚持每周阅读一本书,十年如一日。

涵盖了教师需要阅读的不同类别的好书。

每个专辑里的选书,都是作者精心挑选的,比如在“教学即创造”中,作者选取了名家于永正的《做一名学生喜欢的教师——我的为师之道》。

于老师是大家公认的当代教育家,他的课堂如行云流水,与学生互动亲切自然,于自然、朴实中显功夫,他的课堂学生学得开心,也学得扎实。

作者从于老师书中提炼出“自己先变成孩子”的学生观、“遵循教育规律”的教学观、“要时刻以身示范”的为师观。

没有干巴巴的说教,但道理却深入人心。

教育改革,千头万绪,但重中之重是教师,教师是改变课堂,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师,我的收获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室的阵地是课堂,教学,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所以我们要让课堂确确实实成为提升学生能力的场,而不是让学生,仅仅做我们的观众;我们要把回答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正确的答案;我们要欢迎学生随时举手提出问题,而不是自顾自讲自己的课;我们要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回答学员问题,而不是只关注举手的少数学生。

二、设定高的学习期望教师在课堂上提问的时候,经常会遇到不愿作答的学生,“我不知道”是这些学生的口头禅,一些教师由于赶进度等原因,往往不再继续追问,而是选择另一个愿意配合自己的学生来回答。

当一个学生发现他在课堂上回答“我不知道”比回答具体问题来得方便,更好应付老师的话,他就会选择不回答;当一个学生发现自己趴在桌上睡觉,而老师不管的话,他就会经常趴着,学生不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很多时候是为了逃避责任。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时间:2017/6/10栏目:读后感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一)《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收录了作者对50本书阅读后阐发的感受。

作者10年来坚持每周阅读一本书并写一篇读后感,十年如一日。

本书是在500多本书500多篇读后感中挑选出来的。

很多文章当初在作者的博客里曾经阅读过,但打开浸着墨香的新书,发现这些似曾相识而今又经推敲修订过的文字,被作者精心架构的五个小专辑,分别是“教学即创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理论即支点”、“变革即未来”,足见作者的用心。

这不是一本普通的文集,而是内在有着严密逻辑联系的教师阅读图谱。

书中作者列举的书,也跟着买了不少,但认真阅读引发自己新的思考,不多。

近日阅读《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时,偶尔还会翻出对应的书籍,愈发感受到常局阅读的思考之深及论述之广。

作为教师,按理说应该是读书人。

但是,倘若没有培养读书习惯,根本就不算是读书人。

最近读《阅读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有些话虽然不是第一次读到,但仍旧有很多共鸣。

正如本书里所说的,阅读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

”看完本书后,更是同样的感受。

现摘录几点感受与心得:一、了解是教育的前提。

没有了解,就没有有效沟通,没有有效沟通,就没有理解,没有理解,就没有教育。

用柔软的眼睛看待孩子,愿意为了孩子而改变,找出任何一种和他深层对话的可能,那么你会发现你身边的孩子,正在开始学会微笑,那潜藏在内心的热情,也即将会大大地发光,大大地发热。

教师和学生是一对互相依赖的生命,是互相影响的伙伴,是一对共同成长的朋友。

成人只有放下架子,怀一颗真诚的心,才能走进孩子,了解孩子,理解孩子。

教师蹲下身子,就像一堵墙,为学生遮挡风雨;教师弯下腰来,就像一座桥,引领学生走向智慧彼岸;教师挺直腰板儿,就像一把梯子,引导学生攀登科学高峰。

二、将教师和学生凝聚在一起的,就是信任!很多学生学习成绩不好不是能力有问题,而是尚未培养出思想上的韧性,以及孜孜不倦、不屈不挠克服苦难的精神。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三篇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三篇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三篇《礼记学记》有云:“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下面是《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书笔记,欢迎参考!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假期里阅读了常生龙先生的《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这本书收录了常龙生对50本书阅读后阐发的感受。

读后收获很多。

李镇西老师说,读书的秘诀无非就是联想和思考。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也在联想,在思考,在反思。

书中“教学始于技巧”一文,给我的印象很深。

这篇文章是常生龙先生读了美国非凡学校集团领导者道格莱莫夫撰写的《教无不胜:卓越教师的49个秘诀》之后自己的感受。

文中提到了莱莫夫总结的五种比较重要的教学技巧之一:杜绝退出。

让我联想到了我们的课堂。

我们在听课的时候会发现,有些班级学生回答问题特别活跃;而有些班级课堂很沉闷,回答问题的孩子寥寥无几。

我们有时会觉得这一个班孩子都不喜欢表现。

常生龙先生写的“教学始于技巧”,我反思了我们的课堂,发现了问题所在。

我们在课堂提问的时候,经常会遇到不愿作答的孩子,尤其是高年级,”我不知道“是这些孩子的口头禅。

因为课堂时间有限,赶进度等原因,我们往往不再追问,而是另选一个孩子来回答,从而让那些想躲避老师提问的孩子找到了躲避的空间。

而”杜绝退让“这一原则就是要把”我不知道“这句话驱逐出课堂,让每个孩子始终保持注意力,无法逃避提问。

具体做法是,如果一个孩子在课堂上说”我不知道“或者默不作声,我们就去提问另一个孩子,在他人给出问题的答案之后,一定要让这个孩子再次回答该问题,必要的时候还要给出引申问题要求他继续作答。

当学生发现身处必须能够正确回答问题的课堂文化场中时,他就会对自己的行为动机进行评估,并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来。

长此以往,我们的课堂就不会有那种企图逃避回答问题的学生存在,每个孩子都会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发言。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书心得体会精选范文5篇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书心得体会精选范文5篇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书心得体会精选范文5篇《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书心得体会/《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书心得体会1天气一天天变得凉爽起来,暑假很快要过去了,我的散漫享乐的假期生活很快就要结束了,想起了领导放假时布置的任务:本假期要读一本和教育教学有关的书籍,不要读那些和自己工作无关的消遣类的文学书籍。

说实在的,我是不爱读书的人,最确切的说是根本安不下心读书,内心浮躁的我翻开书籍刚看几页,就想翻翻后面,想想这么多页的书,什么时间才能看完呀,内心有一种恐惧感,其实是自己对于阅读还是没有真正的热爱起来。

一想起不爱阅读的人就是精神残疾这句话,我就觉得自己真的是一个精神残疾的人,这样的人,如果还不从书中寻找答案,怎么能治愈自己的疾病呢?对我来说,读完一本书,只是简单的了解了书中的一些大致情节,并不能系统的认识整本书的结构,所以很多次翻开书,基本没有完整的耐着性子读完的。

但是我的内心却又非常羡慕那些知识渊博的爱读书者,为他们那妙趣横生的语言折服,为他们笔下流淌的精美绝伦的文字而惊叹!看到一篇篇优美动情的文章,仿佛闻到了作者那丰富高贵的灵魂散发出来的香气。

我认识到,我的内心还是喜欢文字的!或者说还是应该有内驱力的吧!从旧书网上淘到《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选这本书的原因是想了解读书怎么会是教师最好的修行,因为我听说过《工作是最好的修行》一书,还有作者是一位__人,感觉很亲切。

一位漂泊异乡的人能够成为教育局长,一定是一位有思想的教育大咖!翻开作者的后记,知道了本书是一位特级教师十年来每周阅读一本书后撰写的500篇读有感中的其中50篇编辑而成的,我霎时就为作者这种阅读精神所感动。

每周阅读一本书,撰写一篇读后感,这样的习惯已经坚持了整整十年,即使是出差过节,他也从没有懈怠过一次。

一位局长,日常事务繁忙,没有整块的读书时间,每一本书都是在旅途、会议间隙、饭前饭后、睡觉之前的琐碎时间见缝插针中完成的,即使是到了深夜里11点钟,他的读书计划没有完成时也不会躺下疲惫的身子休息,他从没有对自己放松过要求一次,这样一做就是十年,读书写作像呼吸一样是他生活的一部分了,别说里面的读后感内容了,这后记里的几句话已经足以让常人惊叹!《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书心得体会2《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收录了作者对50本经典书籍阅读后阐发的感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将“课堂”还给学生
无论是整个学期的教学,还是每节课的学习,在开始之前老师都要 给学生一张清晰的“地图”,让学生知道自己的起始位置在哪里,要达到 的位置在那里。每学年、每学期、每节课,学生都应该明确知道本学科对 自己的预期目标是什么。要唤醒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让他们知道自己在 什么地方,也应该激发对新知的学习欲望,明确自己要去什么地方。然而, 老师往往担心自己讲解不够详细,担心学生学不好。其实老师越怕孩子吃 亏,讲解越详细,孩子越吃亏,因为时间被老师占用了,学生没时间了。 只有学生自愿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烟台读者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 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 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 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礼记•学记》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阅读是个人成 长的必要途径。对 于教师而言,读书 不仅是精神生活的 重要内容,更是专 业发展的一条捷径。 漫长的阅读之旅, 是一段艰苦而欢喜 的修行。
内容简介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
该书从“要读书”这一本原视角出 发,通过作者的工作体会与阅读之间结合 而得出的思索体悟,使得读者明了自己与 书籍之间就应达成一种精神的契合,通过 用心阅读与吸收书中智慧,结合自己的教 学实践进行思索,从而架起读书与教育相 接的那座桥梁。
内容简介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
二、“了解”是教育的基本前提
没有了解,就没有有效沟通;没有有效沟通,就没有理解;没有理 解,就没有教育。 正如《麦考特是世界上最好的老师》中写道:“有的 时候,自己就像是一个装在套子里的人,将自己的真实的思想感情隐藏起 来,像小丑一样在讲台前拙劣地表演”。其实孩子身上的很多问题,都可 以在成人身上、教育者身上找到答案。教师和学生是一对互相依赖的生命, 是互相影响的伙伴,是一对共同成长的朋友。成人只有放下架子,怀一颗 真诚的心,才能走进孩子,了解孩子,理解孩子。教师蹲下身子,就像一 堵墙,为学生遮挡风雨;教师弯下腰来,就像一座桥,引领学生走向智慧 彼岸;教师挺直腰板儿,就像一把梯子,引导学生攀登科学高峰。 当师生融为一体时,教育真的是一种幸福,教育真的会变得简单、轻 松而有效。-----《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
该书的另一个难得之处,在于作者的阅读 与感悟并非“散射式”的,而是经过精心汇集 的“阶梯式”的思考,从第一辑的“教学即创 造”,到最后一辑的“变革即未来”,呈现了 一种着眼当下,又聚焦未来的教育观。在为其 一篇篇微言大义的“读后感”打动之余,更是 被作者这种分类分层的阅读习惯所感动。

一、不断提升师德修养是教师永恒的追求
各位老师,让我们捧起书 本,再当一回渴望求知的学生!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
作者十多年来,坚持每周读一本书,写一 篇读后感,至今已经积累了近200万字,完成了 500多本书的阅读。《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 一书,就是作者从读过的500多本书的读后感中, 精选出来的50篇文章,从不同层面向大家介绍了 一批中外教师在教学一线的教学革新,在教育和 社会的关系上所做出的有价值的探索,在学校自 身建设上如何遵循规律办出自己的特色,在教育 的诸环节如何关注理念为实践插上飞翔的翅膀, 在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下如何把握变革的机会等。
河南武陟人,上海市物理特级教师,2017年 3月,任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局局长。荣获“全国教育改革 创新管理贡献奖”、《中国教师报》2011年度全国十大最 具思想力教育局长、《中国教育报》2012年度推动读书十 大人物等荣誉和称号。《中国教育报》《上海教育》等报 刊专栏作者,《教师博览》签约作者。
内容简介
五、让孩子爱上阅读
《第56号教室的文化场》中写道:如果孩子们不能学着好好读书 并且喜欢阅读,那么这个孩子在其他方面发现成功和幸福的机会就很 小。 一个人的读写能力不仅仅决定学业成功与否,还决定着未来的 生活质量。家长和老师如果携手把孩子培养成终身热爱阅读的人,家 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三、用“信任”将教师和学生凝聚在一起
很多学生学习成绩不好不是能力有问题,而是尚未培养出思想上的韧 性,以及孜孜不倦、不屈不挠克服苦难的精神。我们常常将学生成绩的不 尽人意归结于学生的无能,事实上,这些孩子并不是智商低,而是情商低。 一个人的成功与否最主要的取决于情商而不是智商。情商培养应该成为学 校教育重要的一部分,然而,目前急功近利的教育忽视了对孩子情商的关 注与培养。 很多学生学习成绩不好不是能力有问题,而是尚未培养出思想上的韧 性,以及孜孜不倦、不屈不挠克服苦难的精神。 ——第56号教室的文化场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恪守作为教师的一份本真善良,是成就 学生、成就教育的重要基础。这种善良不单指做一个好人,而是既要把这 种善良内化为对教育工作的丰沛热情与精进钻研的精神,努力把“教师” 从一种普通的职业定位上升到事业奉献的高度;又要内化为对于学生在学 习、做人上的关爱指导,使其真切地感受到那种“春风化雨”般的人格魅 力! 正如于漪老师在自传《岁月如歌》中写到:即使是在群魔乱舞的 “文革”时期,回想当初自己给患肺结核病的学生买药、给骨折又无钱的 学生付医药费、给没钱的近视学生配眼镜等等以至于家境拮据,她依然没 有后悔——“这样做图的什么?我从未张扬过,也从未想到要得到什么, 只不过人心都是肉做的,看到这些孩子那么困难,我心里难过,故而想方 设法帮助。”这虽不是在课堂上的授课,但这种实实在在的关爱,是人情 淡漠的冰窟里那束最温暖的光芒。 作为教师,我们努力提升师德素养,使教育有“爱”,无论是教学 还是平日生活,都会带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感动与激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