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名词及解释—第一讲 定义与内容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课本名词总结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课本名词总结
本文档旨在总结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课本中出现的常用名词。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名词及其解释:
1. 科学:指研究自然现象和规律的学科,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
2. 经济:指社会生产、分配、消费等方面的活动及其规律。
3. 政治:指国家权力的机构、组织和活动,以及人们在社会中行使权力的活动。
4. 历史:指过去的事件、事物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社会等。
5. 文学:指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感情以及创作艺术作品的一种形式。
6. 数学:指研究数与结构、变化以及空间关系等的学科。
7. 音乐:指通过声音的组织和表达,艺术化地表达情感和想法的一种形式。
8. 美术:指通过色彩、形状、线条等创作出具有美的艺术形象的学科。
9. 体育:指以锻炼身体、发展体质为目的的运动和活动。
10. 地理:指研究地球及其各种自然现象、人文现象的学科。
以上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课本中出现的一些重要名词的概述。
希望这份名词总结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内容。
十万个为什么科学术语及意思

十万个为什么科学术语及意思科学术语是指在科学领域中用于描述特定概念、理论、实验、现象等的术语。
在本文中,将介绍十个科学术语,并对其意思进行解释和描述。
一、原子:原子是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由一个中心的原子核和围绕核运动的电子组成。
原子核由带正电荷的质子和没有电荷的中子组成,电子带负电荷。
二、基因:基因是生物体内控制遗传信息传递和表达的单位,它位于染色体上,由DNA序列编码。
基因决定了生物体的遗传特征和形态结构。
三、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所有生物体都是由一个或多个细胞组成。
细胞具有代谢、生长、繁殖等基本功能,是生命的基本组成单位。
四、DNA:DNA是脱氧核糖核酸的缩写,是生物体内存储遗传信息的分子。
它由磷酸、糖和四种不同的碱基组成,碱基的排列顺序决定了遗传信息的编码。
五、能量:能量是物体产生变化和执行工作的能力。
根据物理学,能量可以分为势能和动能。
植物通过光能进行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六、反应速率:反应速率是化学反应中反应物消耗或生成产物的速度。
它受到反应物浓度、温度、催化剂等因素的影响。
七、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环境因子共同组成的生态单位。
它包括生物体、非生物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和转化。
八、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指物质失去电子的过程称为氧化,物质获得电子的过程称为还原。
氧化还原反应是化学反应中常见的一种类型。
九、酶:酶是一种生物催化剂,它能够加速生物体内化学反应的速率。
酶具有高度的专一性,对特定的底物具有特异性催化作用。
十、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不同物种的种类、数量和分布的多样性。
它涉及生物的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以上十个科学术语涵盖了物质、生物、能量、化学等多个领域。
它们代表了科学发展的重要概念和理论,对于理解自然界的规律和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这些术语的学习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探索科学世界。
科学七年级(上)第一章科学入门_第一节 什么是科学

1.科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就应该去学 2.所有的科技制造都是来自科学只是 3.科技改变了我们生活 4.科技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 5.我们在学习科学时,就应该通过理论 与实验相结合【后面学习我们会陆续学习到“理论
可行但实验永远不能成功的”(如牛顿三大定律)“理论 必须和实验一起才有价值的】
A:醋与小苏打,在一起! B:鱼鳔的启发
C:影子的形成
通过小学《科学》的学习,我们学到 了一个小实验,就是将小苏打里面倒上醋,随 后见证了一个奇迹,产生大量的能使蜡烛熄灭 的气体二氧化碳。
其实里面蕴含了许多的科学知识
一:二氧化碳(CO2)不燃烧,也不助燃
二:醋与小苏打反应: CH3COOH+NaHCO3==CO2↑+H2O+CH3COONa
生物 地理常识
《科学》学 习,知识繁 琐,结构鲜 明,只要扎 扎实实,一 定收获颇佳!
生科 活技 !改 变 我 们 的
But
世事有利必有弊
(原子弹)
(白色垃圾污染)
1945年8月6日早晨8 时整,3 架 B-29 美机又从高空进入广岛 上空。这时很多广岛市民并未进入防空洞,而是在仰望美机。 在此以前,B-29 已连续数天飞临日本领空进行训练,但这一次 的3 架飞机中,有一架已经装上了一颗5 吨重的原子弹。此时 正奉命来轰炸广岛。 9 点14 分17 秒,那架装载着原子弹的美机上的视准仪对 准了广岛一座桥的正中时,自动装置被打开了。 60 秒种后, 原子弹从打开的舱门落入空中。这时飞机作了一个155 °的转 弯,俯冲下来;一瞬间,飞行高度下降了 300 多米。这样做是 为了尽量远离爆炸地点。45 秒种后,原子弹在离地 600 米空 中爆炸,立即发出令人眼花目眩的强烈的白色闪光,广岛市中 心上空随即发生震耳欲聋的大爆炸。顷刻之间,城市突然卷起 巨大的蘑菇状烟云,接着便竖起几百根火柱,广岛市马上沦为 焦热的火海。
开学第一课知识点总结

开学第一课知识点总结一、科学与科学研究方法1. 科学的定义和特点科学是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等科学研究方法来获取知识的一种系统的、有组织的活动。
科学具有客观性、可验证性和可复制性等特点。
2. 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科学研究通常包括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假设和预测、实验和观测、数据分析、得出结论等步骤,这些步骤之间往往相互交叉、循环往复。
3. 科学常用的研究方法科学研究方法包括实证法、统计法、实验法、观察法、比较法、模拟法、推理法等。
不同的研究问题和学科会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
二、化学基本概念1. 物质与混合物物质是指具有一定质量和空间分布的东西,包括元素和化合物两种。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物质。
2.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元素周期表是按照原子序数从小到大排列的化学元素的表格,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反映了元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周期性规律。
3. 化学式与化学反应方程式化学式是表示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符号组合。
化学反应方程式是描述化学反应过程的化学式。
4. 原子的化学计量与化学反应原子的化学计量是指化学反应中各种物质所含的原子数量之比。
化学反应中的原子或离子的数量在平衡状态下保持不变。
三、生物基础知识1. 细胞与细胞组成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包括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细胞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组成部分。
2. 遗传与基因遗传是指生物物种在繁殖过程中将遗传信息传递给后代的现象和规律。
基因是决定遗传特征的单位,位于染色体上。
3. 生物进化与适应生物进化是指物种和群体在遗传信息变异和选择的作用下随时间发生的累积性变化。
生物适应是生物在特定环境中通过形态结构和功能特征的改变来适应环境。
四、地理基本概念1. 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自然地理研究自然环境的地理要素,如地形、气候、水文等。
人文地理研究人类活动在空间分布上的特点和规律。
2. 地球的结构和地理现象地球由内核、外核、地幔和地壳组成。
科学第一课重点知识点总结

科学第一课重点知识点总结一、科学的定义和特点1.科学的定义科学是人类对自然和社会规律进行系统研究和探索的一种方法和活动,是以实验和观察为基础,通过归纳、演绎和实证等方法,来揭示客观规律的一种知识体系。
2.科学的特点(1)客观性:科学研究以客观事实为依据,追求真实性和客观性。
(2)系统性:科学研究是系统的、完整的,不是孤立的片面的。
(3)可证伪性:科学理论必须是可以被证伪的,这是科学研究区别于非科学的重要特点。
(4)实践性:科学理论要有实践基础,要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5)可再现性:科学实验的结果要能被重复,即使是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也要得到一致的结果。
二、科学知识的获取途径1.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指通过感官对客观事物的直接感觉和观察,获取一定的知识,包括感观经验和感觉认知。
2.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指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思维活动对获得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分析和综合,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三、科学方法1.归纳法归纳法是从个别事实、现象中抽象出一般规律、规则的方法。
2.演绎法演绎法是以一般规律、原理为前提,由此推断出具体的结论的方法。
3.实证法实证法是以实验、观察为基础,通过直接的实验和观察获取科学知识的方法。
四、科学思维科学思维是指科学家在进行科学研究时所运用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具有以下特点:(1)系统性:科学思维是以整体的、系统的方式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
(2)逻辑性:科学思维是以严密的逻辑推理为基础,不仅要求结果正确,还要求推理过程合乎逻辑。
(3)批判性:科学思维要有批判的态度,不能轻信一切,要善于辨别真伪。
五、科学的分类1.自然科学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客观规律的科学,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天文等学科。
2.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和社会生活等相关问题的科学,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学、法律等学科。
3.应用科学应用科学是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成果应用于社会生产、科研等实践活动的科学,包括工程技术、医学、农学、军事科学等学科。
级科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级科学第一单元知识点《科学》一书第一单元的重要知识点包括科学的定义、特征、方法、发展历程以及科学与非科学的区别等内容。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些知识点。
首先,科学的定义为:通过观察、实证和推理来理解和解释自然现象的知识体系。
科学是一种有组织的、系统的、基于证据的方法论,以解释和预测现象为目标。
其次,科学的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1.客观性: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科学家应该尽力摆脱主观偏见,以客观的态度对待研究对象。
2.可重复性:科学的实验和观察结果应该是可以被其他科学家重复验证的,这样才能增加实验结果的可信度。
3.可证伪性:科学理论应该是可以被证伪的,也就是说,科学家通过实验证据能够推翻或修正原有的理论。
科学的方法是科学家用来研究自然现象和测试假设的工具。
科学方法包括观察、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和得出结论等步骤。
这些步骤帮助科学家系统地收集和评估证据,并得出科学结论。
科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但现代科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7世纪的科学革命。
科学革命的代表人物是伽利略、牛顿等,他们通过观察、实验和理论推导等方法,建立了现代科学的基础。
从那时起,科学家们通过使用更先进的仪器和技术,不断拓展科学知识的边界。
科学与非科学之间存在一些明显的区别。
科学的知识是通过可靠的证据支持的,通过实验和观察得出的结论可以被其他科学家验证。
而非科学的观点是缺乏可靠证据支持的,往往是主观臆断或基于信仰而非实证的。
此外,科学是一种不断发展和修正的过程,随着新的证据和理论的出现而不断演变。
而非科学则在很大程度上是固化和固执的。
总结起来,《科学》一书的第一单元主要介绍了科学的定义、特征、方法、发展历程以及科学与非科学的区别等重要知识点。
这些知识点帮助我们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家进行研究的方法,同时也帮助我们识别科学与非科学之间的差异。
第1讲 科学总论

三、 科学的认知结构与知识结构
科学的认知结构 科学知识的构成
一,科学认识的结构
科 学 认 识 中 介 科 学 认 识 客 体 科 学 认 识 主 体
1、科学认识主体
知识和经验方面的规定 方法和技能方面的规定 价值准则方面的规定
2、科学认识客体
自身规定 与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能 力密切相关
第1讲 科学究竟是什么
-科学的基本含义 -科学的基本特征 -科学的认知结构与知识结构
之李 约 谜瑟
一、 科学的基本含义
--是一种反映客观事 实和规律的知识 --是一种特殊的认识 活动 --是一种社会建制
一、科学的基本含义
作为知识的科学: —知识: 事实、规律、反映 —知识体系: 系统性
识化化是的和观反是“ 。的理系知规事映一科 知论统识律实客种学 , ”
国产国的门中业一 际业家社,的,项“ 事,的会是专是国科 业一战产新门社家学 。项略业兴部会事是 , ”
二、科学的基本特征
解释性 精确性 可检验性 可错性或可变性 系统性 主体际性
二、科学的基本特征
解释性
不但描述现象,而且要揭示 现象的本质,制约现象出现的规律。 事 实—规 律 是什么—为什么 深刻性,超越常识
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苹果树
二、科学的基本特征
精确性
-任何定律、原理在特 定的条件下、有限的范 围内成立 -结论的表述要系统、 严格、精确、明晰
二、科学的基本特征
可检验性
科学陈述的结果必 须经受严格的实验检验
区 蕴别 含于 着哲 批学 判与 性常 识
二、科学的基本特征
可错性或可变性
科学就是在试错 中不断发展的。
3、科学假说
1)含义 “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原理,对所研究的自然 现象及其规律性提出的假定性的猜测和说明,是自然科 学理论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 2)结构 事实基础、背景理论、对现象本质的猜测 推演出的预见和预言
七年级科学书第一章知识点

七年级科学书第一章知识点科学是一门广阔的学科,它包括了很多领域,如物理学、化学、地理学、生物学等。
作为七年级的学生,学习科学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挑战。
而在我们开始学习具体的学科前,我们首先要掌握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点。
本文将为大家详细介绍七年级科学书第一章的知识点。
1. 科学的定义和特征科学是一种用客观的方法研究自然界的知识体系,它具有客观性、系统性、实验性和可预测性的特点。
科学研究的过程需要用到科学方法,包括观察、提出问题、提出假设、实验、数据分析和结论等环节。
2. 自然科学的分类自然科学包括物理学、化学、地理学和生物学四个主要学科。
物理学研究物质、能量、空间、时间和其相互关系,如运动、力学、光学、声学等;化学研究物质的本质、组成、结构、变化和性质,如化学反应、化学元素、化学分子等;地理学研究地球的表面特征、构造、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如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地图制图等;生物学研究生命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如细胞、生物遗传、自然选择等。
3. 世界自然界的分类世界自然界可以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两大类。
无机物包括矿物和非矿物两种,矿物是形成于地球表面的固体物质,如石英、方解石、大理石等;非矿物包括水和气体等,它们都是由元素和化合物构成的。
有机物则是由生物体内的碳元素组成的,它们包括动植物、微生物、腐植质等。
4. 物质的分类物质可以根据其组成分子结构的不同,分为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三种类型。
元素是由相同原子组成的物质,如氢气、氧气、铁等;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形成的物质,如水、二氧化碳、盐酸等;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的物质,如空气、海水等。
5. 物质和能量的关系物质和能量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概念,它们的关系可以用“释放”和“吸收”来描述。
释放是指物质内部的化学反应可以产生热能、电能、光能等能量形式;吸收则是指物质对外部的能量有反应,如能量传递、吸收和转化等。
6. 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城市生态学的定义与研究内容城市生态学(urban ecology):定义1:城市生态学是研究城市人类与城市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
定义2:城市生态学是应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过程,并以此协调城市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的科学。
基本内涵:(1)城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包括人类在内的城市生态系统,研究城市人类活动与城市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2)城市生态学是生态学的一个分支; 同时也是人类学和城市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3)城市生态学不能离开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约束。
城市生态系统(urban ecosystem):定义1: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空间范围内的居民与自然环境系统和人工建造的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体,属人工生态系统。
定义2: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人类与周围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类具有一定功能的网络结构,也是人类在改造和适应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特殊的人工生态系统。
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它注重的是城市人类和城市环境的相互关系。
它是由自然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所组成的复合系统。
城市中的自然系统包括城市居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环境,如阳光、空气、淡水、土地、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经济系统包括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的各个环节;社会系统涉及城市居民社会、经济及文化活动的各个方面,主要表现为人与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以及集体与集体之间的各种关系。
这三大系统之间通过高度密集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相互联系,其中人类的管理和决策起着决定性的调控作用。
刘易斯· 芒福德(Lewis Mumford,1895—1990):美国著名城市规划理论家、历史学家,他强调城市规划的主导思想应重视各种人文因素,是人文主义技术哲学的开山鼻祖,他的学术思想,无论在促进城市规划的发展上,还是在提高城市规划师的品德修养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他的主要作品有《枝条与石头》(1924)、《科技与文明》(1934)、《生存的价值》(1946)、《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与前景》(1961)、《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与前景》(1961)。
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 services):定义:指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归根结底都来源于自然生态系统。
自然生态系统不仅可以为我们的生存直接提供各种原料或产品(食品、水、氧气、木材、纤维等),而且在大尺度上具有调节气候、净化污染、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减轻灾害、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进而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对人类生存与生活质量有贡献的所有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统称为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系统服务包括供给服务(如提供食物和水)、调节服务(如控制洪水和疾病)、文化服务(如精神、娱乐和文化收益)以及支持服务(如维持地球生命生存环境的养分循环)。
柏拉图(Plato):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
另有其创造或发展的概念包括:柏拉图思想、柏拉图主义、柏拉图式爱情、经济学图表等。
《理想国》为其思想的标志,它集柏拉图的政治学、伦理学、本体论和认识论于一体,是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西方第一部系统论述乌托邦思想的著作,被称为“关于正义的学说”。
通过苏格拉底与他人的对话,给后人展现了一个完美优越的城邦,人类追求的正义与善就是柏拉图理想国的主题。
《理想国》一书震古铄今,书中讨论到优生学问题、节育问题、家庭解体问题、婚姻自由问题、独身问题、专政问题、独裁问题、共产问题、民主问题、宗教问题、道德问题、文艺问题、教育问题(包括托儿所、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研究院以及工、农、航海、医学等职业教育)加上男女平权、男女参政、男女参军等等问题。
柏拉图的学问可称为综合性的。
(资料来源:郭斌和张竹明,译者引言. 摘自:柏拉图著.《理想国》. 商务印书馆)。
维特鲁威(M.Vitruviius):古罗马建筑师,他学识渊博,通晓建筑、市政、机械和军工等项技术,也钻研过几何学、物理学、天文学、哲学、历史、美学、音乐等方面的知识。
维特鲁威在总结了当时的建筑经验后写成关于建筑和工程的论著《建筑十书》,内容包括希腊、伊特鲁里亚、罗马早期的建筑创作经验,从一般理论、建筑教育,到城市选址、选择建地段、各种建筑物设计原理、建筑风格、柱式以及建筑施工和机械等。
其重要性首先在于它是第一本以系统的方法论述建筑的著作,第一次为建筑提出了评价标准和审美规范,同时为后世建筑师做出了榜样,极大地推进了建筑理论的繁荣。
《建筑十书》是欧洲中世纪以前遗留下来的唯一的建筑全书。
阿尔伯蒂(L.B.Leon Battista Alberti):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
他的名著《建筑论》是文艺复兴时期第一部完整的建筑理论著作,也是对当时流行的古典建筑的比例、柱式以及城市规划理论和经验的总结。
它的出版,推动了文艺复兴建筑的发展。
霍华德(Howard):是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他提出的关于城市规划的“田园城市”也称“花园城市”设想。
霍华德在他的著作《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中认为应该建设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即“田园城市”。
田园城市实质上是城和乡的结合体。
他认为,城市环境的恶化是由城市膨胀引起的,城市无限扩展和土地投机是引起城市灾难的根源。
他提出关于三种“磁力”的图解,图中列出了城市和农村生活的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并论证了一种“城市——乡村”结合的形式,即田园城市,它兼有城、乡的有利条件而没有两者的不利条件。
《田园城市》:空间模式:适度规模、城乡交融、群体组合的“社会城市”出发点:基于对城乡优缺点的分析,将城乡进行有意义的组合,形成城乡一体的社会结构意义:(1)城市规划思想的改变,提出了关心民众、改良社会的宗旨;(2)摆脱了就城市论城市的狭隘观念;(3)将物质规划与社会规划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是一个具有先驱性的、完整的城市规划思想。
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欧洲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创始人,才华横溢的人文主义学者和阅历丰富的政治家,以其名著《乌托邦》而名垂史册。
书中叙述一个虚构的航海家航行到一个奇乡异国乌托邦的旅行见闻。
“乌托邦”一词来自希腊文,意即“乌有之乡”。
莫尔第一次用它来表示一个幸福的、理想的国家。
在《乌托邦》中,莫尔首次用“羊吃人”来揭露罪恶的“圈地运动”,并提出了公有制,讨论了以人为本、和谐共处、婚姻自由、安乐死、尊重女权、宗教多元等与现代人生活休戚相关的问题。
柯布西耶(Le Corbusier):是20世纪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是现代建筑运动的激进分子和主将,被称为“现代建筑的旗手”。
提出他的“光明城市”的设想,主张用全新的规划思想改造城市,设想在城市里建高层建筑、现代交通网和大片绿地,为人类创造充满阳光的现代化生活环境。
西班牙线状城市(Liner City):沿交通线以带状向外延伸发展布置工业与人口的规划组织形式;主张城市应有一条宽阔的道路(40m)作为脊椎,沿道路布置电气铁路运输线、供电、供水等地下工程;道路两侧建造居住房屋,每隔300m设一条20m的横向道路;城市宽度应有限制,但其长度增长却可以无限。
帕特里克·格迪斯(Patrick Geddes):苏格兰著名的生物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学家,现代城市和区域规划理论的先驱思想家之一,西方人本主义城市规划思想家的重要代表之一。
他于1915年出版的《进化中的城市》一书,系统地阐述了有关城市研究和城市规划活动的主要思想和观点。
主要贡献:开始应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研究城市问题,将卫生、环境、住宅、市政工程和城市规划等问题综合起来进行研究。
他把生物学、社会学、教育学和城市规划学融为一体,创造了“城市学Urbanology”的概念。
强调要用有机联系、时空统一的观点来理解城市。
他实际上是使西方城市科学由分散走向综合奠基人。
首创区域规划。
指出城市从来不是孤立的、封闭的,而是和周围环境相互依存的,并且把自然地区作为城市的基本构架。
“人类不能再以孤立的眼光来对待每一个城市,必须进行区域调查,以统一的眼光来对待他们。
《寂静的春天》:1962年在美国问世时,是一本很有争议的书,是标志着人类首次关注环境问题的著作。
它那惊世骇俗的关于农药危害人类环境的预言,不仅受到与之利害攸关的生产与经济部门的猛烈抨击,而且也强烈震撼了社会广大民众。
这本书引发了全世界环境保护事业的书,书中描述人类可能将面临一个没有鸟、蜜蜂和蝴蝶的世界。
作者是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于1962年出版。
正是这本不寻常的书,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人们对野生动物的关注,唤起了人们的环境意识,这本书同时引发了公众对环境问题的注意,促使环境保护问题提到了各国政府面前,各种环境保护组织纷纷成立,从而促使联合国于1972年6月12日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大会”,并由各国签署了“人类环境宣言”,开始了环境保护事业。
《增长的极限》:本书是环境保护运动的先驱组织、著名的罗马俱乐部给世界的第一个报告,给人类社会的传统发展模式敲响了第一声警钟,从而掀起了世界性的环境保护热潮。
“这本书给了我强烈的印象,促使我思考地球的有限性以及以现有速度开发资源的不可持续性。
——(美)马文·贝克”主要观点:1、增长的极限来自于地球的有限性2、反馈环路使全球性环发问题成为一个复杂的整体3、全球均衡状态是解决全球性环发问题的最终出路罗马俱乐部(Club of Rome):是关于未来学研究的国际性民间学术团体,也是一个研讨全球问题的全球智囊组织。
其主要创始人是意大利的著名实业家、学者A.佩切伊和英国科学家A.金。
俱乐部的宗旨是研究未来的科学技术革命对人类发展的影响,阐明人类面临的主要困难以引起政策制订者和舆论的注意。
目前主要从事有关全球性问题的宣传、预测和研究活动。
成立于1968年4 月,总部设在意大利罗马。
罗马俱乐部于1972年发表的第一个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它预言经济增长不可能无限持续下去,因为石油等自然资源的供给是有限的,做了世界性灾难即将来临的预测,设计了“零增长”的对策性方案,在全世界挑起了一场持续至今的大辩论。
《增长的极限》是有关环境问题最畅销的出版物,引起了公众的极大关注,卖出了三千万本,被翻译成三十多种语言。
1973年的石油危机加强了公众对这个问题的关注。
此后,较著名的研究报告有:《人类处在转折点》(1974)、《重建国际秩序》(1976)、《超越浪费的时代》(1978)、《人类的目标》(1978)、《学无止境》(1979)、《微电子学和社会》(1982)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