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传染病的处理与控制
国内外新发传染病形势及应对

预防空气传播的主要措施包括戴口罩、保持室内通风、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等。
接触传播
接触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直接或 间接接触患者或被污染的物品而 传播。这种传播方式常见于消化
道传染病和皮肤传染病。
接触传播的特点是容易在家庭、 学校、医院等人群密集场所传播 ,需要加强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
防控难度持续增加
新发传染病往往具有未知 性、突发性、传播速度快 等特点,给防控工作带来 极大挑战。
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医疗资源不足
01
面对新发传染病,医疗资源可能面临严重不足,如床位、医护
人员、医疗设备等。
信息沟通不畅
02
在应对新发传染病时,不同部门、不同地区间的信息沟通可能
存在障碍,影响防控效果。
社会恐慌情绪
H7N9禽流感
2013年,我国上海市报告了全球首例H7N9禽流感病例。该病毒主要通过接触感染禽类或其分泌物传播。我国政 府迅速采取了防控措施,包括关闭活禽市场、加强监测和追踪密切接触者等。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疫情得到了 有效控制。
03
新发传染病传播途径与特 点
空气传播
空气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悬浮在空气中的微粒(如飞沫、气溶胶)进行传播。这种 传播方式常见于呼吸道传染病,如流感、麻疹和结核病等。
特点总结
新发传染病具有多样性、突发性、广 泛性和危害性等特点,给人类健康和 生命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新发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多种多样,需 要根据不同病原体和传播途径采取相 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04
新发传染病应对策略
预防措施
01
02
03
04
疫苗接种
通过疫苗接种提高人群免疫力 ,降低感染风险。
应对新发传染病的策略与措施

应对新发传染病的策略与措施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新发传染病的爆发成为一个全球性的挑战。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各国纷纷制定了一系列的策略与措施。
以下将从提高公众意识、加强国际合作、提高医疗应急能力以及完善疫苗研发等方面,对应对新发传染病的策略与措施进行探讨。
一、提高公众意识提高公众意识是防控新发传染病的基础和前提。
各国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向公众普及有关新发传染病的知识,提高公众对传染病的认识和防护意识。
这既包括新发传染病的症状、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等方面的知识,也包括与传染病相关的饮食卫生、个人卫生和生活习惯等方面的知识。
二、加强国际合作新发传染病具有跨国传播的特点,因此,加强国际合作是应对新发传染病的重要策略之一。
各国政府应加强与国际组织、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共同制定应对新发传染病的行动计划,分享信息和经验,加强病毒溯源和流行病学调查,共同研发和生产疫苗和药物,共同扩大疫苗和药物的生产能力,确保全球公众的健康安全。
三、提高医疗应急能力应对新发传染病离不开医疗应急能力的提升。
各国政府应加大对医疗机构的投入,提高医疗机构的设施和设备的水平,加强医疗机构的管理和组织能力,提高医护人员的技术和专业素养,增加医疗资源的储备和配置,提高医疗物资和药品的生产能力和供应能力,确保在新发传染病爆发时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防控和救治。
四、完善疫苗研发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因此,完善疫苗研发是应对新发传染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各国政府应加大对疫苗研发的资金支持,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政策支持,加强与科研机构和药企的合作,共同进行新发传染病疫苗的研发工作。
同时,加强疫苗的质量监控和安全评估,确保疫苗的安全有效。
结语应对新发传染病的策略与措施涉及多个领域,需要各国政府、国际组织、科研机构、药企和公众的广泛参与和合作。
只有通过加强公众意识、加强国际合作、提高医疗应急能力和完善疫苗研发等多方面的工作,才能够更好地应对新发传染病的威胁,保障全球公众的健康安全。
3新发传染病及其控制

二、国外应对策略及措施
美国的应对策略
美国政府于1996年6月12日正式颁布了题为 “应对新发传染病威胁”的国内政策,目的是 通过加强国内外的监测和应对网络、加强研究 和培训以及国际合作以应对新发传染病威胁。
增加。
新发传染病的概念(三)
我国新发传染病防控战略(讨论稿) 新发传染病是指新出现的、再度肆虐的或死灰复燃的
传染病,包括由于已存在的病原体的变异或进化导致 的新的传染病;已知的传染病扩散到新的地理区域或 人群;原先未被认识的传染病;已被控制的传染病由于 抗药性的改变或公共卫生措施的削弱而重新出现或再 度流行 。
新发传染病的分类(二)
1973年以来新发现传染病的病原体
年代
病原体名称
年代
病原体名称
1973
轮状病毒
1981 金黄色葡萄球菌产毒株
1975 1976 1977 1977 1977 1977 1977 1980
细小病毒B19 隐孢子虫
埃博拉病毒 汉坦病毒
嗜肺军团菌 空肠弯曲杆菌 丁型肝炎病毒 人嗜T淋巴细胞病毒I型
年代 1997 1999 1999 2003 2003
病原体名称 禽流感H5N1
尼巴病毒 SEN病毒 SARS病毒 猴痘病毒
年代
?
病原体名称
新发传染病的特点1
新发传染病不可预知,不知道何种、何时、 何地发生;
一般来势凶,传播快,范围广和传播途径多; 人群没有免疫力,没有有效预防、诊断和治
疗措施; 急性新发传染病的病死率一般都很高,如
染; 由于抗药性或公共卫生措施的消失导致的一些旧的感
染性疾病的重新出现。
美国CDC的定义(2001年):
新发传染病是指在过去20年内在人群中 的发病率有所增加或者在将来有可能增 加的感染性疾病。其可以包括:出现特有 的症状;原来很少的疾病出现流行;原来 临床表现轻微的疾病变得严重;原来可以 预防或治疗的疾病失去控制或出现耐药 性;或者是由于新的诊断技术的应用,一 些疾病被发现有所增加。
新发和输入性传染病应急处置

新发和输入性传染病应急处置引言:新发和输入性传染病是指凡未曾在我国大规模传播过或曾在我国大规模传播过但已被根除,并存在再次输入或自发传入的传染病。
针对这些传染病,我们需要进行应急处置,以控制传播范围,保护公众的健康。
本文将介绍新发和输入性传染病应急处置的一般原则和措施。
一、应急处置的一般原则:1.及早发现,迅速报告:及早识别病例并及时报告卫生部门,以便快速采取应对措施。
2.快速反应,及时控制:采取紧急措施,快速反应并尽早控制传播范围,减少病例数量。
3.多方合作,协同处置:卫生部门、医疗机构、社区以及公众之间要建立密切的合作机制,共同努力进行疫情防控。
4.公开透明,减少恐慌:及时传递疫情信息,包括病例数量、传播途径和防控措施等,以减少公众的恐慌和焦虑情绪。
5.注重科学,依据证据:所有的应急措施和处理决策都应该基于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的证据。
二、应急处置的具体措施:1.预防控制:a.制定和完善相关疫情监测和报告制度,确保疫情的及时掌握和报告。
b.加强口岸和边境的监测和检疫,对疑似病例进行隔离,避免疫情的输入或扩散。
c.加强对高危人群的筛查和监测,如旅行者、接触者等。
d.与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建立合作机制,分享信息和资源,共同进行疫情监测和控制。
2.病例管理:a.对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进行隔离和治疗,降低传播风险。
b.追踪和监测接触者,对其进行隔离观察和健康监测,及时发现新的感染病例。
c.提供有效的治疗和支持,提高治愈率和降低病亡率。
d.加强医疗机构的感染控制,做好医疗废物的处理,防止继续传播。
3.健康教育和公共宣传:a.加强对公众的健康教育,提高预防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
b.通过各种渠道,向公众传递及时、准确的疫情信息,避免谣言传播。
c.进行社区宣传活动,提醒居民注意个人卫生和公共卫生安全。
d.组织专家团队进行科普讲座,解答公众疑问,增加对疫情的理解和合作意愿。
4.物资保障和资源整合:a.提前做好各类防护物资的储备,确保物资的供应和分配。
新发传染病的流行与防控

加强医疗资源建设,提高医疗 救治能力和水平,确保疫情应
对及时、有效。
强化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应 对新发传染病疫情,分享防控 经验和信息,协同开展科学研
究。
提高公众健康意识,加强健康 教育,引导公众养成良好的个 人卫生习惯,减少疫情传播。
研究展望
深入研究新发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传播途径和影响因素,为制定科学 防控策略提供依据。
生态环境。
科技发展与防控策略
检测与诊断技术的进步
新技术如基因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有助于更快速地识别和诊断 新发传染病。
疫苗研发与治疗手段
科技进步有助于研发针对新发传染病的疫苗和治疗手段。
数字技术与大数据的应用
通过大数据分析和预测模型,有助于预测和控制疾病的传播。
国际合作与信息共享
国际组织的协调作用
总结:SARS疫情提醒人们新发传染病对人类健康和社会 经济的严重威胁,需要全球合作和共同努力来应对。
埃博拉出血热
爆发时间:1976年
传播途径:直接接触感染者的血液、分泌物和器官
防控措施:隔离患者、追踪接触者、加强实验室检测和 疫情监测、实施防护措施
起源地:非洲刚果民主共和国
影响范围:非洲地区,近年来全球范围内也有散发病例
总结:埃博拉出血热疫情提醒人们关注非洲地区的卫生 状况和防控措施的不足,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和援助。
新冠病毒肺炎
爆发时间:2019年 起源地:中国武汉
传播途径:呼吸道飞沫传播、接触传播、气溶胶传播
新冠病毒肺炎
影响范围:全球
防控措施:隔离治疗、追踪接触者、实施社交距离措施、加强个人防护意识
总结: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再次证明新发传染病对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的严重威胁,需要全球 合作和共同努力来应对。同时,也暴露出一些国家在疫情防控方面的不足,需要加强国际合 作和交流,提高全球卫生安全水平。
新发传染病的医院感染防控策略课件

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 性禽流感),采取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
17
中国SARS病例及死亡数
(up to 2003-7-14)
Mainland Hong Kong
Macau Taiwan
累计报告病例 死亡病例 病死率
5327
348 6.53%
1755 298 16.98%
1
0
671
84 12.51%
中东呼吸系统综合征
世界卫生组织2013年5月28日宣布, 世卫组织已接受国际病 毒分类委员会冠状病毒研究小组的建议, 将新型冠状病毒 ( novel coronavirus )名称定为“中东呼吸系统综合征 冠状病毒, MERS-Coronavirus ”。本病引发重症肺炎并 伴随肾衰竭、是具有极高致死率的急性传染病 。
• 解除对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的传染病防治法规 定的甲类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
近十余年新发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 人感染高致病性H5N1禽流感(1997, 香港) •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2002, 广东) • 新型甲型H1N1流感(2009, 墨西哥) • 中东呼吸系统综合征(2012, 约旦, 沙特) • 人感染H7N9禽流感(2013, 上海) •
2.组织准备
医院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医院感 染管理委员会、传染病防治专家组、 应急处理人员,明确各级组织的职责
3.应急预案的准备
包括SARS、禽流感、手足口病、甲流、 “超级 细菌”感染处理等预案。
新发传染病及防控策略Ⅱ

崇阳县疾控中心
二0一四年十一月
内容
一、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发现的传染病概 述; 二、介绍新发传染病的几种类型和分析新 发传染病发生及传播的社会因素; 三、人类应对新发传染病的防控策略 。
传染病再度肆虐人类
20世纪70年代以来,除少数年份外,大都有一 种或一种以上的新传染病被发现,新发传染病 至今达40余种。 新发传染病是指近30年来由新发现的新种或新 型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传染病。 新发传染病的种类之多,引起世人瞩目。 其病原微生物种类复杂,有朊毒体、病毒、细 菌、立克次体、衣原体、螺旋体及寄生虫等。
新发传染病的几种类型
1.某些传染病原来可能不存在,是人类新 出现的传染病,即是出现对人类致病的 新的病原体,并引致新的疾病,如艾滋 病等。 2.对有些病原微生物原有所认识,而发生 变异后出现新的型别,因此出现新的症 状或加重症状或病原诊断变化,如:传 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O139群霍乱 等。
3.可能在人间早已存在,但并未被人们所 认识,近来才被发现和鉴定的传染病, 如军团病、莱姆病、丙型病毒性肝炎、 戊型病毒性肝炎等。 4.一些疾病早已在人间存在,并被人们所 认识,但未被认为是传染病,近来因发 现这些疾病的病原体被确认为传染病, 如T细胞淋巴瘤白血病、毛状T细胞白血 病、消化性溃疡病等。
SARS
2003年,全球累计非典病例共8422例,涉及 32个国家和地区。7月13日美国报告最后一例 疑似病例后,没有新发病例及疑似病例。全 球因非典死亡人数919人,病死率10.87% 。
中国内地波及了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累计病例5327例,死亡349人;中国香港1755 例,死亡300人;中国台湾665例,死亡180人; 加拿大251例,死亡41人;新加坡238例,死 亡33人;越南63例,死亡5人。全球90%的病 例在中国(大陆与香港)。
新发传染病的流行现状与防控策略医学课件

高致病性禽流感是由H5和H7亚毒株(以H5N1和H7N9为代表)引起的疾病。 1997年, 在我国香港地区, 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型导致了18人感染, 6人死亡, 首次证实高致病性禽流感可危及人的生命。 H7N9禽流感病毒, 主要在禽类等动物之间流行, 对于禽类属于低致病率病毒, 禽类感染H7N9多不发病, 而对人类患者而言则具有高病死率。 过去没有人类感染H7N9病毒的报告, 于2013年3月底在上海、安徽、江苏等地率先发现人感染H7N9疫情, 在全球属首次被发现。
甲流
2013
甲型流感病毒H7N9
人禽流感
新传染病不断出现的生物学因素
1、生物学因素目前仍不十分清楚 2.动物在新传染病的发生上起着巨大作用 HIV-I 和HIV-II与猿免疫缺陷病毒具有高度同源性。 禽流感病毒存在于鸡、猪、马等动物,不同流感病毒在猪等动物体内进行重组,再以新的病毒感染人类。 果子狸体内分离的SARS病毒基因序列与人SARS病毒同源性达99.8%。
SARS的治疗
1.监测病情 2.一般和对症治疗 3.糖皮质激素的应用 4.早期抗病毒药物 目前尚无针对性药物 5.增强免疫功能的药物 6.心理治疗 7.重症患者的治疗 8.使用无创正压机械通气(NPPV)
几种常见的新发传染病
人禽流感 甲型H1N1流感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艾滋病 丙型病毒及传播的社会因素
1、人类乱捕乱杀野生动物。 动物携带病毒,大多 为隐性感染。人类捕杀动物,导致个别病毒有 机会感染人类。 2、新开农田,带病毒节肢动物增多,传染人类。 3、便捷的交通有利于传染病传播。 4、世界都市化,人口集中,居住环境差、拥挤、 肮脏为传染病传播提供了条件。 5、气候变暖,造成新的降雨格局,空气潮湿,微 生物的微观生态学改变,诱导新病原体出现。 6.再造森林使鹿增加,鹿是莱姆病主要宿主,导 致美国、欧洲莱姆病增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发传染病的处理与控制
一、新发传染病的威胁是今后我国公共卫生的重要问题
1、定义: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病毒,细菌,朊毒体,螺旋体等)和寄生虫(原虫或蠕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
感染性疾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疾病.感染性疾病其中有传染性的才称为传染病新发现感染性疾病是由新种或新型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其中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为新发现的传染病. 新发传染病:在一国家或地区新出现并识别的或不明原因的传染性疾病.
2、近十余年全球新发传染病威胁
最近十余年来,全球范围内几乎年年都有新发传染病的流行,严重冲击了发生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命安全。
美国汉滩病毒肺综合征(1993)、印度鼠疫(1994)、扎伊尔埃博拉出血热(1995)、英国人类疯牛病(1996)、中国香港禽流感(1997)、马来西亚、新加坡尼巴病毒性脑炎(1998)、俄罗斯、美国西尼罗病毒性脑炎(1999)、肯尼亚、沙特、也门烈谷热(2000)、乌干达埃博拉出血热(2000)、美国炭疽病(2001)英国口蹄疫(2001)、中国等非典(2003)、中国、越南等禽流感(2004)。
3如欧洲疯牛病暴发持续7个月,杀死了1000万头动物,直接经济损失40亿美元,旅游损失达75亿美元。
美国每年的食源性疾病约有7600万病例发生,5000多人死亡。
我国的SARWS流行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更为严重。
中国新发传染病的现状陆续报道了一些新发传染病
如艾滋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等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可能还存在着一些新发传染病,但没有病原学的证据. 一部分新发传染病在中国还没有开展检测.。
4、新发传染病的特点
不确定性,道会在何时何地发生何种新发传染病,无法准备。
在疫情发生初期,不能充分认识,大众得不到有效的宣传和教育, 恐慌心理严重, 容易造成社会的不稳定,缺乏有效的控制措施,对医务人员容易造成直接伤害。
有关研究资料显示在所有的新发传染病中,75%为动物源性的新的病原性微生物带来的传染是世界性的,而非局部的独立的事件。
5、新传染病不断涌现的生物学因素目前还不是十分清楚,与微生物的可受性与选择性有关
由于人类所处的环境在不断地变化,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任何物种,为了自己种族的延续,也将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有1.5种新的微生物出现。
对人类来说,有的微生物已经引发了人类新的疾病,如艾滋病、埃博拉、禽流感等。
6、新传染病发生及传播的社会因素人类乱捕乱杀野生动物. 新开农田. 便捷的交通有利于传染病播散. 世界的都市化. 气候的变暖. 再造森林. 人类的变化人类本身及周围环境的改变:如生活方式,工作压力,居住环境,饮食,意识等. 自然状况改变:环境,流动,密度增高,暴露机会增多等. 新的危害增强城市拥挤环境污染难以控制的城区扩大-流动人口公共卫生环境不良。
二、新发传染病爆发流行的处理与控制
(一)传染病爆发疫情调查处理原则
传染病爆发疫情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调查处理工作应当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贯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反应及时、措施果断、依靠科学、加强合作的原则”。
这是我们做好爆发疫情及其他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的指导思想。
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
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其主要内容应当包括指挥部的组成和相关部门的职责,监测与预警,信息系统,应急处理和监测机构及其任务,分级和应急处理工作方案,预防、现场控制和物资及技术的储备调度,专业队伍的建设和培训)。
依法做好传染病预防和其他公共卫生工作,防范突发事件的发生;对公众开展突发事件应急知识的专门教育,增强全社会对突发事件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
建立统一的突发事件预防控制体系和各级监测预警系统;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报告制度;保证应急设施、设备、救治药品和医疗器械等物资储备;加强急救医疗服务网络建设;组织专业人员的培训、演练,推广最新知识和先进技术;
制订好各类传染病爆发疫情的调查处理技术方案,设计不同的流行病学调查表,储备现场采样和疫情处理的药品器材,组织和培训专业队伍,确保爆发疫情一旦发生就能快速反应,拉得出打得响。
例如:呼吸系统传染病、道传染病、虫媒传染病、传播疾病。
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爆发疫情和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调查处理工作具有社会性、复杂性、区域性等特点,这就决定了政府统一领导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反应及时,措施果断对爆发疫情和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反应及时的前提是及时发现和及时报告。
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制定突发事件应急报告规范,建立重大、紧急疫情信息报告系统。
这些规定的实施,将确保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及时发现和及时处理。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措施必须果断。
在应急预案的启动、人员和物资的调度、疫区封锁、食物和水源控制、易感人群保护等各方面都要作出明确规定。
4.依靠科学,加强合作
新发传染病、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的及时发现、确定、调查和控制仅靠我们已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往往是不够的,必须努力学习国内外先进技术并开展国际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