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专题系列讲座

学术专题系列讲座
学术专题系列讲座

学术专题系列讲座

应兰州大学生命科学院安黎哲副院长,王勤教授邀请,美国The Cleveland Clinic Foundation,Lerner Research Institute,高级研究员, Staff Scientist杨金波博士将从11月7日起在生命科学院进行《Molecular Basis of Cancer》专题讲座,请感兴趣的同仁及同学届时参加。

讲座时间:每周周一晚上7:30—9:30(11月7日,11月14日)

每周周三晚上7:30—9:30(11月9日,11月16日)

讲座地点:生物楼409室

发布日期:2005年11月4日

杨金波博士简历:

?1987年9月-1991年6月,兰州大学生物化学专业,理学学士。班主任为孟延发教授,本科论文指导为王勤教授。

?1996年9月-2001年6月。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为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所长李伯良教授。协助指导硕士研究生两名(指导时间约2-3年)。博士毕业时间为2001年6月。

?2001年11月-2004年12月,Department of Molecular Genetics, Lerner Research Institute, The Cleveland Clinic Foundation,Cleveland,Ohio, USA. 研究员(Research Fellow)。

导师为美国科学院、美国医学科学院、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Lerner Research Institute 所长Ph.D. George R. Stark。协助指导学生一名,并多次为“Cell”,“Molecular Cell”,“Cancer Research”,“Nature Immunology”及“J Biol Chem”等杂志审稿(转审)。2003年合著“The STAT Book”(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2005年1月-至今,Department of Molecular Genetics, Lerner Research Institute, The Cleveland Clinic Foundation,Cleveland,Ohio, USA. 高级研究员(Research Associate)。

授课主要内容为:

1.General Principles

Introduction

What is cancer

The cell cycle

Apoptosis

Chromosomes and cancer

Inherited vs sporadic cancer

2.Oncogenes

Virus and cancer

Cellular oncogenes-proto-oncogenes and their activation Oncogenes in human tumors

3.Tumor suppressor genes

Introduction

Evidence for the existence of tumor suppressor genes

Retinoblastoma-RB1

Cell cycle regulation of RB

RB/E2F pathway

RB and apoptosis

RB in human cancer

TP53 (p53)

TP53 gene and its protein product p53

Activation of TP53

Activated p53 responses-cell cycle inhibition

Activated p53 responses-apoptosis

Other function of activated p53

Mutation of p53

4.Cell cycle control genes and mismatch repair genes

Introduction

Cyclins and cyclin-dependent kinases

Cyclin-dependent kinase inhibitors

Progression and control of the cell cycle

Cyclins, CDks and CKIs in cancer

Mismatch repair genes

5.Therapeutic applications

Introduction

Receptors as targets

Immunologic intervention

Other targets

Antisense RNA or oligonucleotides

RNA interference (RNAi/siRNA)

Gene therapy

Drug discovery and drug design

Conclusion and future prospects

6.Molecular techniques for analysis of genes

Introduction

Analysis of DNA or RNA

Genetic markers

PCR

Mutation detection techniques

Southern blotting

SNPs

Northern blotting

In situ hybridization

DNA microarray

RT-PCR

Analysis of proteins

Production of antibodies to onco- or tumor suppressor proteins

Western blotting

Immunohistochemistry techniques

Flow cytometry

Proteomics

Tissue microarrays

科研经历:

?1991年6月-1996年8月,在卫生部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工作。主要进行人白细胞干扰素的诱导及纯化、人白细胞转移因子的制备及临床应用等。1994年作为课题主要负责人主持进行精制人白细胞干扰素的研制及临床实验观察,并于1995年获卫生部新药生产文号。

?1996年9月-2001年-6月,在中科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

研究课题:酰基辅酶A:胆固醇酰基转移酶-1(ACAT)基因的表达与调控。ACAT 酶在真核细胞中催化长链脂肪酸和胆固醇形成胆固醇脂,如果它在单核巨嗜细胞中活性高表达,因而合成过多胆固醇脂并使其形成泡沫细胞,积聚在内皮下而导致血管栓塞,从而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在与美国T.Y. Chang教授实验室的合作研究中,杨金波博士等人首先克隆了人ACA T-1的基因组基因,并且着重进行人了ACAT-1 基因启动子的结构元件、IFN-γ和ATRA协同增强人ACAT-1基因表达及其分子机制、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对泡沫细胞(foam cell)形成和ACA T-1基因表达的影响作用等三方面研究。该研究为揭示、研究ACA T基因的表达调控方式以及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分子机理,提供了有力的实验证据。

?2001年11月-至今,美国克利夫兰Lerner Research Institute, The Cleveland Clinic Foundation,Research Fellow & Research Associate。研究课题为肿瘤发生过程中的信号转导与基因表达。主要研究Jak-STA T、NF-κB和TGF-β等信号转导和肿瘤发生、形成的关系。Jak-STA Ts、NF-κB和TGF-β等是细胞信号转导过程中的几种重要的信号途径,它们和细胞的生长、分裂、分化和肿瘤发生等密切相关。杨金波博士等人利用STA T1、STA T3、IKK(NF-κB的调节分子)以及TGF-β等基因敲除小鼠和细胞模型,深入细致地研究了Jak-STAT1/3、NF-κB和TGF-β等是细胞信号转导的相互作用以及与他们和细胞的生长、分裂、分化和肿瘤发生的密切关系。例如,其中的Jak-STA T3是Jak-STATs是信号转到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其在乳腺癌、前列腺癌、淋巴癌和脑癌中异常高表达。并且,在正常上皮细胞中超表达STA T3可导致该细胞恶性转化。通过使用STA T3基因敲除细胞,进行野生型和突变型STA T3的超表达。利

用基因芯片技术,分离鉴定了上千个受STA T3调控的基因,部分基因已证明和肿瘤发生密切相关。

研究方向:

?Interferons,interleukin-6 (IL-6),STA Ts,NF-κB 和TGF-β等信号转导、基因表达与肿瘤发生的关系。

当前的研究课题:

?Jak-STA Ts调控基因转录的机制和肿瘤形成的关系

?Interleukin-6和TGF-β信号转导相互作用关系

?STA T3抗细胞凋亡和调控细胞周期的机制

?STA Ts等转录因子的生物学功能

会员:

?美国细胞协会会员

?国际干扰素和细胞因子协会会员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协会会员

发表论文:

1.Jinbo Yang, Moitreyee Chatterjee-Kishore, Susan M. Staugaitis, Hannah Nguyen, Karni

Schlessinger, David E. Levy and George R. Stark. Novel Roles of Unphosphorylated STA T3 in Oncogenesis and Transcriptional Regulation. Cancer Research (2005); 65:

(3):939-47.

2.Mark W. Jackson*, Mukesh K. Agarwal*, Jinbo Yang, Patrick Bruss, Takeshi Uchiumi,

Munna L. Agarwal, George R. Stark, and William R. p130/p107/p105Rb-dependent transcriptional repression during DNA damage-induced cell cycle exit at G2. Journal of Cell Science (2005). In press. (*These authors contributed equally to this work.)

3.Li YANG, Jin Bo YANG, Jia CHEN, Guang Yao YU, Pei ZHOU, Lei LEI, Zhen Zhen

WANG, Catherine CY CHANG, XinYing YANG, Ta Yuan CHANG, Bo Liang LI.

Enhancement of human ACAT1 gene expression to promote the macrophage-derived foam cell formation by dexamethasone. Cell Research (2004); 14(4): 315-23

4.Jinbo Yang, William R. Taylor, Karni Schlessinger, Mark Jackson, David E. Levy, and

George R. Stark. E2F-1 is required for upregulation of cyclin B1 and cdc2 expression by STA T3 and IL-6. Submitted to Nature Cell Biology

5.Jinbo Yang, Tao Liu, Liping Tian, and George R. Stark. Interaction between IL-6 and

TGF-beta signaling pathways and tumorigenesis. In preparation

6.Jun Zhang, Jinbo Yang, Sanjit K. Roy, Silvia Tininini, Jiadi Hu, Jacqueline F. Bromberg,

Valeria Poli, George R. Stark, and Dhananjaya V. Kalvakolanu. The cell death regulator GRIM-19 is an inhibitor of 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03); 100(16):9342-7

7.Moitreyee Chatterjee-Kishore, Jinbo Yang and George R. Stark. Stat-dependent gene

expression without tyrosine phosphorylation. In: Signal Transducers and Activators of Transcription (STA Ts): Activation and Biology, P.B. Sehgal, D. E. Levy and T. Hirano, eds., “The STAT Book, Chapter 23, page343-354 ”.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printed in the Netherlands, 2003.

8.SONG Bao-Liang, QI Wei, WANG Can-Hua, YANG Jin-Bo, YANG Xin-Ying, LIN

Zhi-Xin and LI Bo-Liang. Preparation of an Anti-Cdx-2 Antibody for Analysis of Different Species Cdx-2 Binding to acat2 Promoter. Acta Biochimica et Biohphysica Sinica. (2003); 35(1):6-12.

9.Jin-Bo Yang, Zhi-Jun Duan, Wei Yao, Onel Lee, Li Yang, Xin-Ying Yang, Xia Sun,

Catherine C.Y. Chang, Ta-Yuan Chang and Bo-Liang Li. Synergistic transcriptional activation of human ACAT-1 gene by IFN-γ and ATRA in THP-1 cells. J. Biol. Chem.

(2001); 276 (24):20989-98.

10.杨金波,陈冬星,张宏,李克寒,宣俊文,杜宏智. 利用加速稳定实验研究人白细

胞干扰素的稳定性.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V ol 8, No. 3. 1995

11.王勤,杨金波,沈剑敏,文永钧,胡晓愚. 胸腺素α1 和其自旋标记物的抗衰老研

究. 中国生物化学杂志. 11(2):214-8, 1995

12.杨金波,王勤,胡晓愚. 胸腺肽的合成及其抗衰老活性研究. 微生物学及免疫学进

展. 22(2):29-34, 1994

13.王勤,杨金波,胡晓愚. 胸腺素活性片断TP-5的剂量效应及其抗衰老活性研究. 兰

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8(3):128-32, 1992

《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考试题库答案编汇

《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题库可打印版 各类题型按首字拼音升序排列 一、填空题 1、1975年,澳大利亚哲学家彼得?辛格撰写的《动物解放》一书,用大量残酷的动物实验案例展示了受试动物所遭受的巨大痛苦。 2、按照国际通行惯例,大学教授一年必须有9个月时间为学校效力。 3、对研究参与者的风险评估包括伤害、隐私、保密和研究方法的设计。 4、工程师作为一种专业角色有其角色—责任,它又可分为义务—责任和过失—责任。 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成立于1998年12月10日。 6、科技的专业目标大致分为知识性目标和应用性目标。 7、科学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开放性的累积活动,新的科学发展是对旧有知识传统的继承、发展和超越。 8、科学精神气质中的公有性原则要求科学家公开科研成果,即科学家只拥有科研成果的优先权,而不享有占有权。 9、科学研究的基本伦理原则可分为预防的基本伦理原则和倡导的基本伦理原则。 10、科学研究的基本伦理原则可分为尊重与无害基本伦理原则和客观性与公共福祉优先基本伦理原则。 11、科学哲学家库恩将科学发展划分为常规时期和革命时期。 12、科研不端行为的查处制度包括调查方式、调查机构和调查程序。 13、科研不端行为与科学道德学风问题处理的责任主体有申请者、评议评审者、研究者、项目依托单位、项目推荐者。 14、美国的实验动物立法有《动物福利法》、《实验动物饲养与管理指南》、《人道主义饲养和使用实验动物的公共卫生服务方针》等。 15、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伦理原则中,尊重个人包含的道德信条有:一是个人享有自治权,二是保护丧失自治力的人。 16、涉及人类受试者的研究伦理原则包括尊重原则、风险(伤害)最小化原则、有利原则和公正原则。 17、现代学术研究主要包括科学技术研究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18、选题的内涵不只包括一个简单的范围和一般性的问题,还应包括立意和主题。 19、学术评价的标准,包括分类评价、注重质量与合理量化、保护学术自由。 20、学术评价的一般规则包括时间空间双重制约、程序正义原则和匿名与公开相结合的原则。 21、学术评价的一般规则中,单向匿名式评价,有利于专家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维护学术评价的独立性。 22、学术研究是指在实证精神和理性精神指引下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索、求知,以获得新的知识、理论以及对新知识、新理论应用的行为。 23、研究中的错误大致分为故意的错误和无意的错误两类。 24、引用的形式,包括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 25、引用未成文的口语实录包括口头演讲、课堂教学实录和采访记录。 26、有些机构界定了科研不端行为的三项主罪是伪造、捏造和剽窃。 27、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科学从“小科学”和“学院科学”嬗变为(大科学)和(后学院科学)。 28、在数据的收集中,应该做到保证数据的原始性、真实性和完整性。 29、在中国哲学思想中,“道德”一词可追溯到老子的《道德经》。 30、知情同意包括过程和文件两部分。 31、只有符合作者或成果完成人身份要求者才享有署名权。 二、单选题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 2、“引用”是在自己本身有著作的前提下,基于参证、注释和(评论)的目的,在自己著作中适当使用他人著作的某一部分。 3、《法哲学》一书的作者是(黑格尔)。 4、爱因斯坦讲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上帝是微妙的,但不故意捉弄人。”他所说的上帝指(自然规律)。 5、保障知识可靠性的前提条件和基础是(诚实守信)。 6、避雷针的发明者是(富兰克林)。 7、避免对参与者造成伤害与不合理的痛苦包括(对第三人权益的保护)。 8、参与社会科学研究者可能会承受(心理)风险。 9、长期以来,我国广大科研人员继承优秀的学术研究传统,发扬热爱祖国等精神,以下不属于上述精神的有(多出成

学术讲座研究综述

学术讲座研究综述 ---通货膨胀与CPI的测度统计学院12级统计二班李艳斌201202010245 通货膨胀,一般定义为:在信用货币制度下,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超过经济实际需要而引起的货币贬值和物价水平全面而持续的上涨--用更通俗的语言来说就是:在一段给定的时间内,给定经济体中的物价水平普遍持续增长,从而造成货币购买力的持续下降。 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中,其产生原因为经济体中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变化导致物价水平的移动。而在货币主义经济学中,其产生原因为:当市场上货币流通量增加,人民的货币所得增加,购买力上升,影响物价之上涨,造成通货膨胀。该理论被总结为一个非常著名的方程:MV=PT。 与货币贬值不同,整体通货膨胀为特定经济体内之货币价值的下降,而货币贬值为货币在经济体间之相对价值的降低。前者影响此货币在使用国内的价值,而后者影响此货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值。两者之相关性为经济学上的争议之一。 衡量通货膨胀率的价格指数一般有三种:消费价格指数、生产者价格指数、国内生产总值价格折算指数。简单说,当政府发行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 纸币是国家或地区强制发行并使用的,在货币流通的条件下,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实际需要的数量,多余的部分继续在

流通中流转,就会造成通货膨胀。 造成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是国家货币发行量的增加。政府通常为了弥补财政赤字,或刺激经济增长(如2008年四万亿刺激计划),或平衡汇率(例如中国的输入型通货膨胀)等原因增发货币。 通货膨胀是个复杂的经济现象,其成因也多种多样。 (1)直接原因。不论何种类型的通货膨胀,其直接原因只有一个,即货币供应过多。用过多的货币供应量与既定的商品和劳务量相对应,必然导致货币贬值、物价上涨,出现通货膨胀。 (2)深层原因。 ①需求拉动 即由于经济运行中总需求过度增加,超过了既定价格水平下商品和劳务等方面的供给而引发通货膨胀。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过度增长所引起的通货膨胀,即"太多的货币追逐太少的货物",按照凯恩斯的解释,如果总需求上升到大于总供给的地步,过度的需求是能引起物价水平的普遍上升。在我国,财政赤字、信用膨胀、投资需求膨胀和消费需求膨胀常常会导致我国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的出现。我国1979年至1980年的通货膨胀的成因即是由财政赤字而导致的需求拉上。 所以,任何总需求增加的任何因素都可以是造成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的具体原因。 ②成本推动 成本或供给方面的原因形成的通货膨胀,即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又称

学术道德与学术要求规范习题库题库(最完整)

1.1975年,澳大利亚哲学家彼得?辛格撰写的《动物解放》一书,用大量残酷的动物实验 案例展示了受试动物所遭受的巨大痛苦。 (填空 ) 2.2002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对科研不端行为做出的定义是(A.伪造 B.篡改 C.剽窃)。 3.爱因斯坦讲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上帝是微妙的,但不故意捉弄人。”他所说的上帝指(自 然规律)。 4.按照国际通行惯例,大学教授一年必须有(9)个月时间为学校效力。 (填空 ) 5.保护参与者的隐私与亲近关系包括研究人员多重身份。(√) 6.保护研究参与者的隐私与亲近关系包括(A.研究资料的隐私保护 B.研究人员多重身份 C. 隐私与信息揭露)。 7.保障知识可靠性的前提条件和基础是(B )。 (单选 )A.求真务实 B.诚实守信 C.不断创 新 D.自律 8.保障知识可靠性的前提条件和基础是(诚实守信)。 9.避雷针的发明者是(C )。 (单选 ) A.牛顿 B.爱因斯坦 C.富兰克林 D.以上都不对 10.避免对参与者造成伤害与不合理的痛苦包括(C )。 (单选 )A.非避免或减少对参与者的伤 害 B.对公共资料的保护 C.对第三人权益的保护 D.以上说法都不对 11.避免对参与者造成伤害与不合理的痛苦包括(对第三人权益的保护)。 12.避免对研究参与者造成伤害与不合理的痛苦包括哪些?(一)避免或减少对参与者的伤害 (二)对个人资料的保护(三)对第三权益人的保护 13.编辑的基本规是什么? (简答 )2691、坚持发表成果的学术标准,慎重对待每一分稿件。2、 不得擅自透漏、公开讨论、剽窃或占用作者的研究成果。3、适当的选择审稿人,督促审稿人进行认真、公正的评审,并对其遵守科研诚信要求的情况进行监督与评估。4、遵守规定的稿件审阅和处理期限,并将处理结果或评审意见,特别是拒稿决定及时告知投稿人。5、应当慎重对待哪些报告突破性的研究发现或诗人产生疑义的手稿,必要时可要求作者提供所有的原始数据和有关证明材料。6、当作者对审稿人、审稿意见或编辑决定等提出疑义时,应当进行平等的沟 14.编辑阅读评审意见后,一定会做出接受的裁决。(×) 15.不能以任何方式让学生、下属科研人员或其他工作人员成为受试者。(√) 16.参与社会科学研究者可能会承受()风险。 (单选 ) A.心理 B.非生理 C.非社会 D. 非经济 17.参与社会科学研究者可能会承受(心理)风险。 18.长期以来,我国广大科研人员继承优秀的学术研究传统,发扬热爱祖国等精神,以下不属 于上述精神的有(多出成果)。 19.成果发表的基本规包括三部分:作者的基本规、编辑的基本规和学术出版单位的基本规。 (√) 20.处理科技共同体部伦理问题的基本伦理原则的是(A )。P86A.客观性 B.主观性 C.收益 性 D.创新性 21.处理科技共同体部伦理问题的基本伦理原则是(客观性) 22.创新不是凭一时的灵感能够做到的,它需要长期积累、深入思考、反复实验,然后厚积薄 发,最终爆发出潜力。(√)

学校校长三个学术报告30篇

校长对教师的学术报告 《教学中如何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紧密结合》教学中如何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紧密结合教育,即教书育人。做为一名教师,怎样才能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呢?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书育人是教师神圣的使命和职责,每位教师应责无旁贷,终身为完成这一使命而努力。教书育人是一个整体,不能简单地把两者分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踏上三尺讲台,也就意味着踏上了艰巨而漫长的“育人之旅”,不愿意这么做的人就不适合干教师这一行,也就别误人子弟。新时代里,教育成为优先发展的战略要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的传播者。在教学活动中,党的教育方针贯彻得以实施,培养目标得以实现,使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处于世界先进之列,教师起着主导作用。作为新时期的人民教师,教师的思想道德方面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忠诚教育事业,高度负责,乐于奉献 教师要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落实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要认识到,教育的发展,关系于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兴衰,必须高度负责。我们应该全身心地投入教育教学,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与时俱进,锐意改革,更新教育观念,随着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些负面影响,人们的道德观念及价值取向发

生着深刻变化,做为新时期的教师,就要耐得住寂寞,有献身精神,甘于清贫,爱岗敬业,乐于奉献。 二、真诚对待岗位,热爱学生,亲和育人 作为教师,他的岗位就是课堂,就要喜欢自己的行业,喜欢施教的对象——学生。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他们天生需要被爱护,渴望理解和尊重,我们就要亲和他们。与学生平等相处,因材施教,尽可能为学生创造和谐宽松的教育气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平等、健康、主动的发展。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就是人性,对孩子的深沉的爱,兼有父母的亲昵温存和与睿智的严厉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那种爱。”因此,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的同时,既表现在个别接触中,更融化在集体教育中;既要爱优秀学生,更要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不但是学生学习上的良师,更是学生思想、生活中的益友。 三、严格要求自己,讲修养,讲师德,讲学习 作为教师,须宽以待人,严于律己,这是一切育才者不可缺少的职业品质。布鲁纳曾经说过:“教师是教育过程中最直接的有象征意义的人物,是学生可以视为榜样并拿来同自己作比较的人物。”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产生直接影响,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以身作则,讲修养,讲师德,才能率先垂范,为人师表。把“言传”和“身教”有机地结合起来,德以修己,教以导人。教育是有时代特征的,知识在更新,观念在更新,作为教师就要不停地学习,不断充实自己,不

在中国近现代学术研究史上

在中国近现代学术研究史上 在中国近现代学术研究史上 ,王国维具有突出的地位 , 郭沫若曾评价王氏的论著“不仅是拓荒的工作 , 前无古人 , 而且是权威的成就 , 一直领导着百万的后学”[1 ] 。缪钺称赞“海宁王静安先生为近世中国学术史上之奇才 ?? 求诸近三百年 , 殆罕其匹” [ 2 ] 。就王国维的一生而言 , 他的治学经历了两次大的转变:一次是从研治哲学转而从事文学、美学批评 , 一次是由文学、美学转至古史与古文字学的研究。其中 ,王国维研究文学、美学的时间不长 , 重要集中在1902 — 1911 年, 不到十年 , 先后出版了《红楼梦评论》、《人间词话》、《宋元戏曲史》等著作, 这些都堪称中国文学、美学研究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一早在 20 世纪初, 就已经开始了对王国维文艺思想的研究,1914 年, 署名“破浪”的作者在《江东杂志》第 2 期发表《学词随笔———隔与不隔》 ,据笔者所知 ,这是研究王氏的第一篇文字。到目前为止 ,王学研究已有80 余年的历史。总的看来 ,80 余年间的王国维文艺思想研究呈现出三个各具特色的历史阶段 ,对此,笔者试加述评 :第一阶段,1914 —1949 年。1927 年旧历五月初三 , 王国维出人意料地自沉于颐和园昆明湖 , 这一举动让国人震惊 , 随之而来的是掀起王国维研究的热潮。 20 年代末到 30 年代中期 , 《国学月报》、《东方杂志》、《文学周报》、《文学季刊》、《人间世》诸杂志纷纷推出多篇王学研究的论文, 有的更是出版研究专号 , 讨论其生平经历及学术建树。据笔者统计, 1949 年以前,对王国维的著作加以校注的本子共有 5 种, 主要集中于《人间词话》之上,即:1926 年,俞平伯校点《人间词话》 ,由北京朴社出版。 1928 年,北京文化学社出版靳德峻的《人间词话笺证》。1933 年, 人文书店出版沈启无校点的《人间词及人间词话》。1937年, 南京正中书局出版许文雨的《人间词话讲疏》。1940 年, 上海开明书店出版徐调孚的《校注人间词话》。这一阶段有关王国维文艺思想的研究论文共有 30 多篇,其中也有一些属上乘之作 , 如:朱光潜以移情作用的理论来阐释《人间词话》 , 是运用西方文论比较成功的范例 ; 李长之结合王国维内倾而矛盾、忧郁而苦闷的性格特征来谈他的文艺批评 ,给人不少启迪 ;郭沫若、任访秋分别将王国维与鲁迅、胡适进行比较 , 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论者研究视野的开阔与研究方法的多样化 [3 ] 。不过,就总体而言 ,这一阶段的文章论述范围比较狭窄 ,不外乎《人间词话》、《宋元戏曲史》诸书 , 涉及《红楼梦评论》的不多,而对其文艺思想进

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测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题数:30,共 100.0 分) 1教育部于2016年9月1日正式施行的《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是根据以下哪几个法律法规制定的:A.《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D.《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3.3分)3.3 分 A、 CBA B、 ABC C、 BCD D、 以上四个 我的答案:B 2依据《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指南》,下列关于成果署名的观点错误的是?(3.3分)3.3 分A、 没有参与论著写作的人,不应署名 B、 为了发表论文可随意拉名人署名 C、 合作论著应联合署名,署名次序应按对论著的贡献排列 D、 成果经政府部门、学校、企业或私人资助完成,公开发表时应在相关部分加以说明 我的答案:B 3论文标题采用( )字体(3.3分)3.3 分 A、 楷 B、 黑 C、 宋 D、 仿宋 我的答案:C 4我国《图书期刊保护试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十五条明确规定:“引用非诗词类作品不得超过( )字或被引用作品的( )。(3.3分)3.3 分

A、 2500;十分之一 B、 3000;十分之一 C、 3500;五分之一 D、 3000;五分之一 我的答案:A 5对非涉密的科研项目申报材料、学术成果和基本信息应该以适当方式进行公开。该说法是否正确?(3.3分)3.3 分 A、 正确 B、 错误 我的答案:A 6在人类受试中,( )是一个基本的原则(3.3分)3.3 分 A、 尊重决定 B、 尊重人权 C、 尊重生命 D、 尊重人的自主性 我的答案:D 7参考文献的作者超过3位时,只列前3位、后面加“等”字或相应的外文,作者姓名之间用( )分开。(3.3分)3.3 分 A、 顿号 B、 分号 C、 空格 D、

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

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 学院:电气与动力工程学院专业:电气工程 研究生姓名:唐慧英 班级:硕研14-1班

学术规范,是指学术共同体内形成的进行学术活动的基本伦理道德规范,或者根据学术发展规律制定的有关学术活动的基本准则。学术规范的意义是有助于彰显学术研究的价值,使学术活动制度化、学术研究标准化和专业化。有助于学术积累和创新,强调学术史的研究和学术传统的养成,从而推动学科发展。有助于解决学风建设问题,规约和惩处学术研究活动中的各种不良行为。学术道德是指在学术界约定俗成并得到学者认同和共同遵守的观念道德和价值取向,包括对待学术事业的态度、学术责任等。学术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它对行为者的约束作用是以自觉为特征的。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之间的关系是学者在进行学术活动时自律与他律的关系,也就是说“学术规范是一种外在的、强制性的约束机制,而学术道德则是学者内在的自我修养机制”。 学术规范往一个方向深究下去,可能会超出规范本身而变成学术水平问题。教育理论的逻辑是由教育实践的逻辑决定的。学校教育的实践研究,不是套用一个现成的教育理论逻辑来研究现实实践问题,而应是变化着的教育实践决定着什么问题值得被研究和什么研究方式最适合解释这个问题,什么研究方法最适合解决这个问题。直到今天仍然有不少人总以为可以用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理论和评估指标能够把中国教育现状描述成该国“前期”(如其人均GDP10000美元的时期)的必然性存在。通过认识西方的过去,就能说明东方的今天,通过认识西方的现在就能“前瞻”到东方的未来。这种思维逻辑就是:西方的昨天就是东方的今天,西方的今天就是中国的明天。事实上任何关于西方过去的描述根本无法替换中国今天的教育现实问题。即使从比较教育学理论的角度看,这种思维方式也是有问题的。这类问题首先是认识水平问题而不是学术规范问题。但是学术水平会直接、甚至必然导致学术失范问题,并且还可能进而导致学术道德问题。解决这类问题的办法就是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 学术规范往另一个方向深究下去,可能会超出规范本身而涉及学术道德问题。学术规范在研究实践过程中,常常表现为学术道德问题。因为学术道德问题绝不仅仅是指抄袭、剽窃之类的情况。很多情况下是由违反学术规范而造成的。以下三种表现都是常见的由学术规范导致成为学术道德的问题: 1、引述观点和资料造成的学术道德问题。比如:引文不注明出处,是学术规范问题,但连引号都去掉了,就变为学术道德问题。这在引述一个观点、特别是用自己的语言引述一个观点时,如不注明或交代作者和出处,就很可能发生学术道德问题。在一个专业的学术团体中,一个专业的研究人员,人们都会假定他具备学术规范的基本常识,受过学术研究的基本训练,因此,对于一个专业研究人员来说,一旦出现学术规范问题,往往就可以同时认为是学术道德存在问题。 2、拔高成果价值造成的学术道德问题。把文献综述说成研究成果、把一般调查结果说成重大发现、把翻译说成论文、把置换几个新词汇说成理论创新、把“编”别人的材料说成自己的“著”、把多人写成的独立文章加上章节目录就说是“专著”等,这些问题,在初级研究人

校长学术报告

塑造新型教师,打造高效课堂 ——校长教师培养主题报告 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的灵魂。让每个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学校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长期以来,我校致力于创建教师成长的精神家园,努力为教师构建一个发展自我、展示才华的平台。新形势下的课堂模式又对我们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最有效的时间内发挥最大的课堂效益,解决内容多、时间少的问题成为我校近年来的不懈追求。在探索过程中,我校的课堂教学发生了质的飞跃,各学科也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在新学期的教学工作中面临了一些新的情况,为进一步提升课堂的实效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适应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的新要求,实现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结合我校课堂教学改革实际,为此特进行“塑造新型教师,打造高效课堂”的主题报告。 一、教师要处理好角色、观念的转变 教师角色、观念的转变是关键。教师的角色应由知识的灌输者、守护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依学定教。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学习中可以用自己的心灵去领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发展的舞台。要做到这一方面,教师首先要及时转变观念,改变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真正实现从传统到高效课堂的意识转变。

师生关系的转变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决定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真心热爱学生,赢得学生的信任,这是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的前提。“听其师,信其道”,教师的人格魅力在日常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管理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有让学生感到你爱他,学生才能信任你,你讲的话才有感召力,你的愿望才能得以实现。利用课余时间,尽量去了解学生,充分的接触是建立朋友式师生关系的基础。利用课间的休息时间作为了解学生的最佳时机,这样可以向学生指出他的错误或提出自己的建议。因为学生的自尊心都很强,所以应针对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向他指出错误或提出好的建议,学生极易接受。 二、高效课堂需要充分的准备 紧盯教学内容是教师准备的一方面。“不打无准备之仗”,课堂要高效,教师就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出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业。备好教学对象。课前备课必须充分,特别是“备学生”要落实到位。这节课你虽然设计得很精彩,但是必须符合你这个班学生的认知水平,如果不符合,就必须修改,因为这是关系到我们所讲的这节课是否能引起大部分学生兴趣的一个关键之所在,而学生的学习兴趣正是我们提高课堂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高效课堂需要活跃的课堂状态 教师要善于根据具体教学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成为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者,精心设计调动学生课堂

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继续教育答案及作业(整理版)

3. 知情同意包括过程和文件两部分。 (填空 ) 142 一、填空题 1、1975年,澳大利亚哲学家彼得?辛格撰写的《动物解放》一书,用大量残酷的动物实验案例展示了受试动物所遭受的巨大痛苦。 228 2、按照国际通行惯例,大学教授一年必须有9个月时间为学校效力。 176 3、对研究参与者的风险评估包括伤害、隐私、保密和研究方法的设计。 4、工程师作为一种专业角色有其角色—责任,它又可分为义务—责任和过失—责任。 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成立于1998年12月10日。 310 6、科技的专业目标大致分为知识性目标和应用性目标。 87 7、科学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开放性的累积活动,新的科学发展是对旧有知识传统的继承、发展和超越。 49 8、科学精神气质中的公有性原则要求科学家公开科研成果,即科学家只拥有科研成果的优先权,而不享有占有权。 57 9、科学研究的基本伦理原则可分为预防的基本伦理原则和倡导的基本伦理原则。 104 10、科学研究的基本伦理原则可分为尊重与无害基本伦理原则和客观性与公共福祉优先基本伦理原则。 11、科学哲学家库恩将科学发展划分为常规时期和革命时期。 49 12、科研不端行为的查处制度包括调查方式、调查机构和调查程序。 13、科研不端行为与科学道德学风问题处理的责任主体有申请者、评议评审者、研究者、项目依托单位、项目推荐者。 14、美国的实验动物立法有《动物福利法》、《实验动物饲养与管理指南》、《人道主义饲养和使用实验动物的公共卫生服务方针》等。 235 15、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伦理原则中,尊重个人包含的道德信条有:一是个人享有自治权,二是保护丧失自治力的人。141 16、涉及人类受试者的研究伦理原则包括尊重原则、风险(伤害)最小化原则、有利原则和公正原则。212 17、现代学术研究主要包括科学技术研究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18、选题的内涵不只包括一个简单的范围和一般性的问题,还应包括立意和主题。 19、学术评价的标准,包括分类评价、注重质量与合理量化、保护学术自由。 20、学术评价的一般规则包括时间空间双重制约、程序正义原则和匿名与公开相结合的原则。 283 21、学术评价的一般规则中,单向匿名式评价,有利于专家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维护学术评价的独立性。 22、学术研究是指在实证精神和理性精神指引下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索、求知,以获得新的知识、理论以及对新知识、新理论应用的行为。 13 23、研究中的错误大致分为故意的错误和无意的错误两类。88 25、引用未成文的口语实录包括口头演讲、课堂教学实录和采访记录。244 26、有些机构界定了科研不端行为的三项主罪是伪造、捏造和剽窃。 111 27、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科学从“小科学”和“学院科学”嬗变为(大科学)和(后学院科学)。 117 28、在数据的收集中,应该做到保证数据的原始性、真实性和完整性。 180 29、在中国哲学思想中,“道德”一词可追溯到老子的《道德经》。 124 31、只有符合作者或成果完成人身份要求者才享有署名权。 254 二、单选题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 2、“引用”是在自己本身有著作的前提下,基于参证、注释和(评论)的目的,在自己著作中适当使用他人著作的某一部分。248 3、《法哲学》一书的作者是(黑格尔)。 13 4、爱因斯坦讲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上帝是微妙的,但不故意捉弄人。”他所说的上帝指(自然规律)。

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继续教育答案(5分)3

1.科学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开放性的累积活动,新的科学发展是对旧有知识传统的继承、发展和超越。 2.科学研究的基本伦理原则可分为尊重与无害基本伦理原则和客观性与公共福祉优先基本伦理原则。 3.涉及人类受试者的研究伦理原则包括尊重原则、风险(伤害)最小化原则、有利原则和公正原则。 4.下列属于处理科技共同体内部伦理问题的基本伦理原则的是()。(单选) A.客观性 5.具体准确地把握新的科技伦理问题中所涉及的特定的科学事实及其价值伦理内涵,分析其中涌现出的伦理冲突的实质,以此作为进一步研究的依据与出发点,它属于4A策略中的()。(单选) A.把握事实 6.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伦理原则中的公正原则包括()。(单选) D.以上说法都不对 7.评议活动组织者的学术规范不包括()。(单选) B.偏袒本地区 8.科学精神气质的公有性反映了科学的(),是知识创新的前提条件之一,也是科学发展所必须坚持的精神气质。(多选) A.公开性C.共享性 9.中文引文注释的必要内容包括()。(多选)A.著作需注明B.古籍需注明 C.期刊需注明 D.报纸需按顺序标注 10.同行评议是()等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多选) A.科研经费分配B.科研成果验收C.学术论文发表D.科技人员评价 11.在选题阶段,通常要遵循四个方面的规范。(判断)正确 12.书评写作要坚持客观、理性的原则。(判断)正确

13.对科研不端行为人的调查程序包括做出刑事处分。(判断)错误 1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制定规章制度。(判断)错误 15.科学具有哪些精神气质?(简答) 科学具有普遍性、公有性、竞争性、无偏见性和有条理性的怀疑主义等精神气质。

校长给教师的学术报告

塑造新型教师打造高效课堂 ——校长对教师教研工作学术报告 吴战科 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的灵魂。让每个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学校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长期以来,我校致力于创建教师成长的家园,努力为教师构建一个发展自我、展示才华的平台。新形势下的课堂模式又对我们的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最有效的时间发挥最大的课堂效益,解决容多、时间少的问题成为我校近年来的不懈追求。在探索过程中,我校的课堂教学发生了质的飞跃,各学科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在新学期的教学工作中仍然面临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为进一步提升课堂的实效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适应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的新要求,实现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结合我校课堂教学改革实际,为此我就“塑造新型教师,打造高效课堂”谈几点,仅供各位教师参考。 一、教师要处理好角色、观念的转变 教师角色、观念的转变是关键。教师的角色应由知识的灌输者、守护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以学定教。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学习中可以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发展的舞台。要做到这一方面,教师首先要及时转变观念,改变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真正实现从传统到高效课堂的意识改变。 师生关系的转变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决

定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真心热爱学生,赢得学生的信任,这是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的前提。“听其师,信其道”,教师的人格魅力在日常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管理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有让学生感到你爱他,学生才能信任你,你讲的话才有感召力,你的愿望才能得以实现。利用课余时间,尽量去了解学生,充分的接触是建立朋友式师生关系的基础。利用课间的休息时间作为了解学生的最佳时机,这样可以向学生指出他的错误或提出自己的建议。因为学生的自尊心都很强,所以应针对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向他指出错误或提出好的建议,学生极易接受。 二、高效课堂需要充分的准备 紧盯教学容是教师准备的一方面。“不打无准备之仗”,课堂要高效,教师就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要根据教学容、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出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业。备好教学对象。课前备课必须充分,特别是“备学生”要落实到位。这节课你虽然设计得很精彩,但是必须符合你这个班学生的认知水平,如果不符合,就必须修改,因为这是关系到我们所讲的这节课是否能引起大部分学生兴趣的一个关键之所在,而学生的学习兴趣正是我们提高课堂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高效课堂需要活跃的课堂氛围 教师要善于根据具体教学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成为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者,精心设计调动学生课堂学习主动性的方法。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

试论中国古籍数字化与人文学术研究(一)

试论中国古籍数字化与人文学术研究(一) 【提要】本文从人文研究角度出发讨论古籍数字化意义及解决方案,强调了在数字化时代传统古籍整理工作的重要性。史文认为古籍数字化能为人文研究提供便捷、准确的查询工具,但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对传统古籍整理工作进行变革,要求建立数据库统一的规范,包括分类法、著录格式都要有一定的修改,以建立国家标准,并使古籍数据库与数字图书馆的其他数据库保持整体的统一性。文章对计算机技术也给予了同样的重视,分析了人文研究对计算机技术的要求,计算机技术为古籍数字化准备的条件,并讨论了两者的有效结合。 【关键词】人文学术研究、数据库、知识发现、中国古籍数字化解决方案、图书馆自动化中国古籍的数字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跨学科课题,本来应由专家来解决,绝非学识浅陋如不佞者所应妄言的。但是,计算机产业界的专家对于计算机技术在人文学术研究上的应用缺少了解和兴趣,而学术界的专家都忙于各自的名山事业,两方面又无良好的沟通,所以创获甚少。此前虽有学术机构曾进行过类似课题的研究,获得了初步的成果,但旧的思路和成果已很难跟上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步伐1]。鉴于目前中国古籍数字化问题的日益紧迫和相关专题研究的相对滞后,笔者不揣谫陋,撰此小文,以期引起有关专家就例如数字化、网络化时代对人文学术研究提出怎样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利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推动人文学术研究的发展以及如何规划、评估古籍(以至一切图书文献)的数字化方案等问题的深入讨论。一、古籍数字化——现代学术研究的基础 我们中华民族创造了无比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对于世界文化具有巨大贡献。古代典籍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最为重要的物质载体,面对蕴藏于浩如烟海的古籍之中的文化思想,究竟应该如何解读,如何履践,不免令人有“一部十七史,不知从何说起”的感觉。胡适之先生认为传统的经史研究存在范围太狭窄,注重功力而忽略理解,缺乏参考比较的材料等积弊,故以清代三百年间第一流人才的心思精力,都用在经学的范围内,却只取得了一点点的成果,关键是缺少对古籍的系统整理,又不注重学术成果的积累,两千四百多卷的《清经解》,大多是一堆流水烂帐,没有条理,没有系统,人人从“粤若稽古”、“关关雎鸠”说起,怪不得学者看了要望洋兴叹了2]。针对清儒治学方法的缺陷,胡适之先生着重提出,必须系统地整理古籍,包括索引式、结帐式和专史式的整理。此后,学界编纂了多种引得、通检、索引、汇编等工具书,部分完成了索引式整理的目标,拜前辈学者之赐,我们查阅古籍不知享受了多少便利。但是我们也发现,中国古籍汗牛充栋,经过系统整理的毕竟只是少数,方便的检索工具也还嫌太少,离胡适之先生的标准还有相当的距离。即使是已有索引的古籍,我们用来解决具体问题时仍会感觉到种种不便。至于结帐式的整理,则尚未受到学术界的普遍重视,而在未有结帐式整理之前,所作的专史研究,其完整性、可靠性都值得怀疑。刘家和先生在《〈崔述与中国学术史研究〉序》中说道:“记得从前有一位学术前辈说过:‘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材料。’这已很不容易。而现在是要‘上穷碧落下黄泉,以求有所新发现’,这就更是难上加难了。由此我想到了美国科学哲学家库恩(ThomasKuhn,1922—1996)的一篇文章《必要的张力:科学研究中的传统和创新》(TheEssentialTension:TraditionandInnovationinScientificResearch)。他说,科学的发现,既需要发散思维,即对于传统具有突破性的创新思维,又必须有向心思维,即深入传统的思维。这是因为,没有前一思维,就会限于传统而失去创新的可能;没有后一种思维,就不能深知传统中的问题与病因所在,就不知到底为何需要突破,应该从何突破,即使突破也破不到点子上,何来创新?所以他概括地说:‘成功的科学家常常必须同时扮演传统主义者和离经叛道者的角色。’库恩讲的是科学发展的要求,其实对于史学的发展来说,这几乎是同样适用的。这就是要‘上穷碧落下黄泉’,要有微观与宏观、传统与创新两极之间的张力。”3]确如刘家和先生所说,经常保持这种张力是推动学术创新的要素,如果认真反省一下就不难发现,在人文学术研究中,我们有时忽视对古籍文本的深入解读,导致研究结论发生偏差;有时又被前人的成说所左右,

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考试

1. (填空 ) 2. (填空 ) 3. (填空 ) 4.科学理论是关于世界的()。 (单选 ) A.完全描述 B.确定性描述 C.简化模型 D.以上都不对 5.引用的形式,包括直接引用和()。 (单选 ) A.合法引用 B.间接引用 C.合理引用 D.以上都不对 6.以下不属于利益冲突的种种表现的有()。 (单选 ) A.经济利益冲突 B.职责冲突 C.个人关系的冲突和学识的冲突 D.感情冲突 7.科研不端行为的查处制度不包括()。 (单选 )

A.调查方式 B.调查机构 C.调查程序 D.调查手段 8.下列属于病态科学案例的有()。 (多选 ) A.天文学中对火星运河的观测 B.N射线 C.“冷核聚变” D.相对论 9.下列属于江湖骗术类伪科学的是()。 (多选 ) A.神医 B.水变油 C.气功改变水分子结构 D.夸大疗效 10.在研究工作中应当投入必要的资源,研究中最重要的资源包括()。 (多选 ) A.时间 B.资金 C.设备 D.精力 11.研究需要创新,没有创新,就不能推进社会的进步。 (判断 ) 正确错误

12.学术道德要求,学术共同体成员必须遵循学术规范,完善学术评价,坚持学术良知和学术操守。 (判断 ) 正确错误 13.不能以任何方式让学生、下属科研人员或其他工作人员成为受试者。 (判断 ) 正确错误 14.评价专家应该坚持职业操守,严守秘密。 (判断 ) 正确错误 15.数据的保存与共享的基本规范对科研人员的要求是什么? (简答 ) 1.即科学家只拥有科研成果的优先权,而不享有占有权。 (填空 ) 2. (填空 ) 3. 评价的独立性。 (填空 ) 4.科研工作选题立项、执行以及报告方面的学术诚实,是指诚实地对待自己( )。 (单选 ) A.研究工作的意义 B.研究工作的价值 C.研究工作的技术 D.研究工作的成功率 5.动物的基本权利从根本上讲可以有()。 (单选 )

怎样开展学术研究

1、研究的严谨:方法、逻辑与理论、可信度、效度、研究过程与结论 2、研读文献:参考文献的水准。总结:研究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值得研究与关注?过去的文献对这个问题的解释有哪些?为什么这些答案对这个问题的解释不够好、不够深?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新的想法?新的想法由什么理论衍生出来?这个理论又是如何解释的? 3、文献回顾(literature review)需要关注的问题:文献过于陈旧;文献选择偏差—只选择支撑自己假设的文献,而忽略其他文献;为了回顾文献而回顾文献,与研究问题并无直接联系。 4、研究过程:前沿/理论问题、假设/研究设计/研究结果与解释。 5、何为好的研究问题:问题的重要性和新颖性;问题与理论和实践的相关性。 6、发现好的研究问题的方法论:现象驱动:为什么、寻求解释;方法驱动:多层次、纵向、跨文化;灵感驱动:深度思考,与他人交流;文献驱动:广泛阅读。 7、提出研究问题:是什么,为什么、何时、如何进行文献回顾找出理论并形成假设进行实证研究。 8、运用框架说明理论: Centering Resonance Analysis (CRA) Text Analysis. 文本分析可以用于找出最有影响力和最重要的词汇。 9、论文的构成:引言;理论和假设部分;方法部分;结果部分;讨论与结论部分:结果讨论、研究贡献及对未来研究的指导、研究的局限性,对管理实践的启示和结论。

管理学论文开题报告: 一、引言: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能帮助我们理解管理中的什么有趣现象?它对未来的管理理论和实践有什么重要意义? 二、文献回顾:过去的研究对这个问题或与该问题有关的领域有无积累?与该问题最相关的理论基础是什么?该问题与其他管理概念的关系是什么?用什么样的理论框架去研究这个问题最有独到的视角? 三、假设的提出: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根据严密的逻辑推理过程,建立与该问题有关的所有研究概念(变量)之间的联系,呈现出对该研究有直接指导作用的理论模型,并且就变量之间的关系提出具体的假设。 四、研究方法:对样本的特性、变量的操作与测量、控制变量、具体研究方法(定性、定量等)和步骤、假设检验的具体统计方法等都需要做详尽的描述。 五、研究结果的意义:对可能得到的研究结果进行讨论,详细说明该研究对管理理论的贡献,以及对管理实践的指导作用,并对未来可能在这个课题上继续开展的研究做一个展望。 研究设计的过程: 一、确定研究主题; 二、文献回顾和探索性访谈; 三、定义研究问题; 四、进行研究假设,前测试; 五、搜集数据; 六、分析数据; 七、结果。

校长针对教师培养的主题报告等-中小学教育学术报告集

呕心沥血为教育一片丹心谱新篇 ―――记滔河九年制学校校长杜承毅 走进滔河九年制学校的校园,你会经常看见一个忙碌的身影,他就是我们的校长——杜承毅。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他情注教育;作为一位校长,他率先垂范。他给自己定下的座右铭是:以勤精业,辛勤耕耘。自2000年9月以来,杜校长先后担任岚皋县花里小学、花里中学、滔河九年制学校校长。一个好的校长就是一所好的学校,这句话在杜校长的身上得到了最好的印证。杜校长在哪里担任校长,那里就会发生巨大的变化。特别是他自2012年9月担任滔河九年制学校校长不足两年时间里,学校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2011年8月20日,杜校长临危受命,从条件优越的花里中学调任滔河九年制学校校长。当时的滔河九年制学校面临着重重困难,8月28日开学,小学部要整体搬迁到滔河中学教学,很多老师要搬到原茨竹小学的小青瓦房住宿;校园四处千疮百孔,怎样在开学前给学生一个安全的校园环境?初中生和小学生在一起生活和学习,怎样让家长放心?“两部一园”的办学格局,怎样来进行管理?而这一切问题都要在不足十天的时间全部完成。为此,杜校长带领校委会一班人科学决策,周密部署,加班加点,仅用5天的时间就全部完成了小学部的整体搬迁工作,确保了28号的顺利开学。开学后他立即着手学校的各项管理,在开学的第一个教师会

上,他向全体教师提出了:“视学生如子女,视学校如家园,视家长如朋友,视质量如生命”的办学理念。一年多来,作为校长,他要求教师做到的,他首先做到,教师做不到的,他也努力坚持做到。寒来暑往,风雨无阻,每天到校最早的老师也能看到他在校园内忙碌的身影。或拿着修剪刀,小心而极度认真的修剪着每一株花草;或拿着锄头,细心的锄掉花草旁杂乱的野草。为了预防学生发生安全事故,不论值班与否,他几乎每天课间时间都在校园内巡查。值日教师们在他的影响下也都认真负责地做好此项工作,我校也因此从来没有发生过安全事故。 创新方法,科学管理,彰显人文关怀。一位教育家说过:一个好的校长,应该在如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上做好工作。杜校长在这方面做得很好,一年来,在杜校长的领导下,制定了一整套的工作管理方案,彻底打破教师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差一个样的局面,每到学期末评优评先的时候,把各方面量化分数一核算,教师的名次就出来了。工作中杜校长在处处按章办事遵循原则的同时,又时时对师生们彰显人文关怀。刚到我校不足一个月,杜校长对我校教师的情况就已了如指掌,谁家有困难,杜校长都会非常关心,并尽可能的提供帮助和照顾。杜校长在工作中不断创新,在效率上不断提高,在管理上日趋科学规范、精细化,并处处彰显人文性,受到大家的一致肯定。

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考试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第1题:下列属于学术腐败的是() A:利用学术权力不正当获取名利 B:伪造注释 C: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 D:以上皆不是 第2题:人文科学的教育目标是() A:发展人性 B:提高知识 C:教人谋生 D:发展科技 第3题:根据国家技术监督局于1992年发布、2006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学术研究共设( )个门类 A:三个 B:四个 C:五个 D:六个 第4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 A:史记 B:论语 C:道德经 D:离骚

第5题:下列不属于一稿多投形式的是() A:完全相同型投稿 B:肢解型投稿 C:组合型投稿 D:以不同或同一种文字在同一种期刊的国际版本上再次发表 第6题:理性精神源于() A:数学 B:文学 C:哲学 D:经济学 第7题:早期的科学脱胎于() A:自然哲学 B:历史学 C:社会学 D:政治学 第8题:避雷针的发明者是() A:牛顿 B:爱因斯坦 C:富兰克林 D:以上都不对 第9题:提倡先在人和认识对象之间画条楚河汉界,然后一步一步地解剖自然这种分析精神的是

A:笛卡尔 B:黑格尔 C:亚里士多德 D:爱因斯坦 第10题:科学精神核心内涵就是理性精神() A:感性精神 B:理性精神 C:宗教信仰 D:以上皆不是 第11题:下列属于科学研究中的故意错误的是() A:疏忽大意 B:诚实的错误 C:伪造 D:以上都不对 第12题:科技工作者应该坚持科学研究的客观性,杜绝蓄意的捏造、作假和对研究成果的曲解,指的是() A:诚实原则 B:守信原则 C:责任原则 D:审慎原则 第13题:下列属于科技的专业目标的是() A:盈利性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