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阿里巴巴上市之路比较香港和美国上市制度
阿里巴巴赴美上市

阿里巴巴赴美上市1、阿里巴巴在美国和在香港上市的区别区别主要体现在上市制度和监管环境方面。
上市制度上,最近有关“合伙制”、“AB股”的报道很多,但是从中国的现有的制度上来看港交所不允许,而美国允许。
这是因为美国对投资者的保护更加严厉,甚至近乎严苛,集体诉讼制度是一大监管利器。
美国的股市相对比较规范,而且鼓励小型企业创新,所以公司上市的时候可能甚至没有盈利,这样的形式对于创始人来说,容易保持自己公司的控制权,但是香港的制度,基本上还是认为上市公司应该有比较高的规范,管理就会比较严格。
监管环境上,前几年的中概股风波让投资者心有余悸,中美之间的跨境审计监管也只取得了初步的成果,而这些在香港并不存在问题。
考虑到阿里巴巴本身是非多,支付宝、淘宝殇城什么的,假使在美国上市,也面临比较大的问题。
最后在估值方面。
香港市场对新股的估值要比美国低一些。
2、赴美上市的原因如在香港上市,马云及其合伙人必须放弃对公司的控制权。
这也是马云在是否在香港上市的一个重大的问题。
然而中国最大电子商务企业——阿里巴巴集团赴港上市计划搁浅,原因是港交所不能满足阿里巴巴的股权结构要求,即“合伙人”——创始人和高级雇员组成的团体——保留对董事会组成的控制权。
如果在中国上市,这就意味着马云要将公司拱手让人。
所以,和许多媒体与互联网界大亨一样,他们想要自己决定企业的战略发展方向,而不是将权力让渡给股东们。
这种想法或许有争议,但绝非个例。
从巴里•迪勒的IAC到拉里•埃里森的甲骨文,美国很多知名上市企业的控制权均牢牢掌握在创始人手中。
现在,阿里巴巴正在考虑在美国挂牌上市。
实际上,赴美上市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的经济和管理条例不够灵活。
这样的不灵活也就是意味着阿里巴巴在中国上市的困难的程度。
美国市场的流动性、全球影响力、国际参与度以及相对明确的规则使其对阿里巴巴这样的企业更具吸引力。
美国对赋予管理层更高的投票权是有先例的。
选择在美国上市或可让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及其管理团队更容易通过所谓“双层股权结构”掌控公司。
阿里巴巴在美上市的SWOT分析

阿里巴巴在美上市的SWOT分析作者:丁强杨庆山来源:《商》2014年第19期摘要:由于阿里巴巴的合伙人制度,其上市之路并不平,面临着诸多优势和劣势、机遇和挑战,本文基于SWOT分析对阿里巴巴在美国上市进行分析,并最后得出了对其上市的一些启示和相应建议。
关键词:阿里巴巴;上市;SWOT一、阿里巴巴在美上市的背景(一)在港交所上市失败作为阿里巴巴IPO的负责人,蔡崇信直到过去几周才放弃对香港的希望。
阿里巴巴的股权结构允许高管团队影响董事会成员的任命,这无法获得香港监管部门的批准。
导致阿里巴巴最终放弃香港的原因在于,阿里巴巴原本寄希望于香港修改上市规则,但在修改这一规则的过程中,征询公众意见的流程推进速度很慢。
另一方面,阿里巴巴的竞争对手正纷纷加快美国上市的步伐,因此阿里巴巴没有更好的选择。
二、SWOT模型(一)SWOT模型的概念SWOT由Strengths-——优势、Weaknesses——劣势、Opportun ities——机会、Threats——威胁,四个英文单词的首个字母组成。
此分析模型实际上是一种对企业内部资源和外部环境各方面内容进行评价和分析,进而综合反映组织的优劣势,面临的机会和威胁的方法。
(二)SWOT模型的应用1.建立SWOT矩阵表,表明企业的优势和劣势,机会与威胁。
采用SWOT分析模型:首先,建立SWOT矩阵表;其次,采取各种调查、分析研究方法,分析企业当前的环境因素,即外部、内部能力的环境因素;最后,根据分析的结果,将企业的最重要SWOT事实罗列在表中,并用简短的语言填到SWOT矩阵表内。
2.进行战略的组合,提出一些预备的战略方案,将其列入表中。
优势、劣势与机会、威胁进行组合,能够形成SO、ST、WO、WT等策略。
三、在SWOT模型下关于阿里巴巴在美上市的分析(一)S优势1.上市吸引力。
截至去年9月,阿里巴巴集团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达到了28亿美元,营收达到了67亿美元。
阿里巴巴的估值至少超过1300亿美元,无论是从带来的声望、相关的收入,以及未来的交易量来看,阿里巴巴的上市都对美国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它的上市引起众多国际投行的热情。
公司国内外上市条件及对比

公司国内外上市条件及对比公司国内外上市条件及对比摘要本文将就公司在国内外上市的条件及对比进行详细分析和对比。
首先,将介绍国内上市的条件,包括上市主板与创业板的区别,以及上市所需的财务指标和审计要求。
然后,将对比国内外上市的利弊,分析国内外上市的种种不同,包括市场规模、投资人结构、法律法规、监管机构等方面。
最后,结合实际案例,探讨中小企业选择国内上市还是海外上市的策略。
1. 国内上市条件1.1 上市主板与创业板的区别在国内,公司可以选择在上市板块上市,主要包括主板和创业板。
主板是相对较为成熟和稳定的市场,对公司的要求更高;而创业板相对来说更为灵活,适合成长性较强的初创企业。
一般来说,主板要求公司有一定的历史经营成绩和盈利能力,而创业板对于公司的发展潜力和创新能力更为重视。
1.2 财务指标和审计要求对于公司来说,上市的财务指标和审计要求是非常重要的。
根据中国证监会的规定,公司需要满足一系列的财务指标,包括:连续三年的盈利能力、净资产达到一定规模、股东人数达到一定要求等。
此外,公司还需要通过独立审计师对其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并保证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2. 国内外上市的利弊对比2.1 市场规模国内市场规模庞大,具有巨大的潜力,可以让公司在中短期内迅速获得可观的融资收益。
而国外市场则相对较为成熟,面对的竞争和压力更大,但是市场的发展潜力相对有限。
2.2 投资人结构国内投资人结构相对较为单一,以散户为主,且投资动力较低。
而国外市场,尤其是美国市场,投资人结构较为多样化,包括机构投资者、基金经理、个人投资者等。
这使得公司更可能获得更多且更有价值的投资机会。
2.3 法律法规和监管机构国内的法律法规和监管机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公司的发展。
虽然国内监管机构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在不断加强,但与国际监管标准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而在国外上市,尤其是在美国等地上市,公司将接受更为严格的监管,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护投资者的权益,增加市场的稳定性。
阿里上市有多难

阿里上市有多难作者:暂无来源:《新经济》 2013年第20期几乎每隔一段时间都会传出阿里巴巴要上市的消息, 这个庞然大物的一举一动,都吸引着外界的关注。
文 NEW ECONOMY 唐婷阿里巴巴在今年频繁传出将要上市的消息,而这一次有关阿里选择的上市地点,所有媒体的报道都指向——香港。
早在5 月,即有外媒报道,阿里巴巴集团最快将于今年第4 季度上市,总值可能高达600 亿至700 亿美元。
这篇来自英国媒体的报道还援引了一位银行业者的说法:“阿里巴巴正在秘密推动上市进程,计划中的每一件事都与香港市场有关。
”7 月,阿里巴巴CEO 陆兆禧首次在香港会见媒体时表示,集团已为上市做好准备,可以在任何时间进行IPO。
就在业内人士一致认为阿里巴巴今年极有可能在香港上市的时候,日前有消息传出,集团赴港上市的计划受阻,并面临长期搁浅的危机。
而引发这一事件的导火索,是阿里巴巴拟用合伙人制度登陆港交所。
其实,合伙人制度三年前就已经在阿里内部试运行,但马云在今年集团上市传闻最喧腾的时候曝光消息,这个时机的选择耐人寻味。
9 月10 日,马云通过一封致公司员工的公开信,首次对外宣布了阿里巴巴合伙人制度。
信中透露,经过三年的积累,阿里目前已经有了28 位合伙人,公司已由从前的创始人制度转化为合伙人制度。
阿里巴巴之所以想用合伙人制度上市,是为了保住集团高层对公司的控制权。
据了解,集团目前最大的股东是软银,占股35%;其次是雅虎,占股24%;而包括马云在内的核心高管一共仅拥有集团约9.4% 的股份。
其余的则被银湖、淡马锡、云峰等私募基金和主权财富基金占据。
在这种情况下,阿里巴巴上市之后,集团高层很有可能失去对公司的控制权。
而这样的局面,是马云一直在极力避免的。
在致员工的公开信中,马云写道:“我们希望阿里巴巴合伙人制度能在公开透明的基础上,弥补目前资本市场短期逐利趋势对企业长远发展的干扰,给所有股东更好的长期回报。
”从这些话中,都能看出马云对合伙人制度,或者不如说是对保有公司控制权这件事所持有的坚定态度。
阿里巴巴为什么最后上市地点还是香港?

阿里巴巴为什么最后上市地点还是香港?听说阿里巴巴要在美国上市了,心想他们还是真有胆量,这年头还真有想赚钱不要命的。
于是赶紧找来内电外电仔细观看,看来看去也没看到哪里说已向SEC正式提交IPO文件了。
倒是看到他们说“计划”在美国上市,计划由六家承销商承担上市事宜,还给自己的美国上市计划起名为“阿凡达”,看来看去,满篇看到的只是两个字,装逼。
一般的公司要上市,都会提前和投行做对接,事情做得差不多了,直接向SEC提交文件,然后由媒体披露出来。
阿里巴巴上市,却把这个过程弄反了,先通过媒体披露出来,然后再找投行,至于正式上市文件的提交,他们自己可能也不清楚会在什么时候。
其实,谁也不傻,你向SEC提交的正式上市文件,没投行点头是不行的吧,何必本末倒置。
很少看见一家公司会把上市搞成一场公共事件,可在阿里巴巴上市的问题上,我们正面临着一场人为制造的狂欢。
香港金管局的史美伦前几天在否定阿里巴巴携合伙人制度在香港上市的时候,曾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大意是:“水至清则无鱼,但我们不允许浑水摸鱼。
”其实,上市就是上市,造势就是造势,有些人想把水搅浑的目的,无非就是多捞些好处罢了。
在有关阿里在美国上市的一系列新闻中,一些要素是缺失的,尚不足以认定阿里巴巴将在美国上市。
美国上市计划只是阿里巴巴单方面的决定,公众既没有看到正式提交申请,也没有看到财务细节被披露,相反倒是一些其他的信息出来不少。
阿里宣布上市的文案中,有很奇怪的一句话,未来如果条件允许,将积极回归参与国内资本市场,与国内投资者共享公司成长。
这话要是真的,无疑是在说,我们在美国上市还八字儿没一撇呢,就已筹划好在美国上市后退市回归国内市场的准备了。
媒体披露出一位消息人士的说法,颇为耐人寻味,他说:“即使是在美国申请IPO上市以后,阿里巴巴集团仍有可能决定在香港挂牌,前提是香港证监会批准该集团的合伙人结构,也就是允许集团高管在任命董事会成员的问题上拥有控制权。
”这马脚露得,也太明显了吧。
阿里巴巴上市历程及估值过程

2、阿里IPO历程:为美国上市所做的准备
3、重点事件剖析说明:VIE
1、VIE结构
VIE:VIE结构,也称协议控股结构。当事人以其控制的境外公司名义,返程 设立外商独资企业(WFOE),并以WFOE名义,通过排他性管理咨询或技术服 务协议等合同,控制境内企业的全部经营活动。通过这番操作,境内企业从 表面上看为独立的内资企业,但实际上该企业的一切经营及其相应的资产、 收入和利润等权益均归属境外公司。
4月28日,阿里巴巴和云锋基金以12.2亿美元入股优酷土豆18.5%。 4月17日,阿里巴巴兑现增持新浪微博股份至32% 4月14日,阿里巴巴完成对地图供应商高德软件的全资收购,共花15亿美元。 4月8日,马云作为有限合伙人的云溪投资向阿里巴巴子公司浙江天猫借贷10亿美元,入股华数传 媒20% 4月2日,马云个人持股的浙江融信斥资33亿元并购恒生电子。 3月31日,阿里巴巴投入37.06亿元购买银泰百货向阿里附属发行的2.205亿股新股,占有银泰 26.13%股权。 3月11日,阿里巴巴以62.44亿港元战略投资在港上市公司文化中国传播集团,获得其60%的股份。 1月23日,阿里巴巴联手云锋基金斥13.2亿元,购买中信集团旗下中信21世纪有限公司54.33%股份 2013年12月,阿里巴巴28亿港元入股海尔电器。 2013年10月,阿里巴巴以11.8亿元收购天弘基金51%股权。 2013年7月,阿里巴巴入股中国旅游网站穷游网。 2013年2月,阿里巴巴集团与平安保险、腾讯共同创立众安在线财产保险公司,占股19.9%。 2013年1月,阿里巴巴收购虾米网,布局网络音乐。
2、阿里IPO历程:为美国上市所做的准备
(3)构建电商生态圈
阿里巴巴集团作为中国最大的在线和移动购物网站,构建的是一个 电商生态圈,不仅有淘宝、天猫、聚划算、阿里巴巴B2B及国际业务, 还有支付宝、阿里巴巴投资的相关企业微博、UC、高德、优酷等做支撑, 而阿里云集相关公司则做很好的数据支撑,让阿里巴巴生态不断做大。 阿里巴巴的核心业务是淘宝、天猫、聚划算
阿里巴巴背后的故事

阿里巴巴背后的故事阿里巴巴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但是阿里巴巴背后的故事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阿里巴巴背后的故事,希望对你有用!阿里巴巴背后的故事篇1:阿里巴巴上市道路背后的故事自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的B2B上市公司去年6月在香港退市之后,阿里集团的整体上市便成为全球业界瞩目的焦点。
业内预期,阿里集团的IPO规模将超过Facebook,进而成为市值仅次于谷歌和亚马逊的互联网公司。
但时至今日,阿里集团的上市地点还没确定,今年内完成IPO几无可能。
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阿里巴巴本应是各大证券交易所的争抢对象,但它却两次被挡在了香港证券交易所门外。
一家业绩优异的公司,因控制权问题和极其复杂的公司架构而迟迟不能上市,这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与讨论。
在阿里集团整体上市之前,马云试图通过回购大股东雅虎的股权来解决盘亘多年的控制权问题。
雅虎同意阿里的回购,但提出了诸多条件,其中之一便是“合格的IPO”,也即阿里巴巴的估值至少达到385亿美元。
对阿里巴巴而言,在香港上市更易获得“合格IPO”。
但香港的《上市规则》秉持公众利益优先的原则,不允许同股不同权的公司股权结构,而马云作为创始人和小股东,恰恰是通过这种方式保持着对阿里巴巴的控制权。
迄今,香港证券交易所两次否决了阿里集团的上市请求,马云面临艰难的选择:如果是失去控制权的上市,那么他之前所做的各种努力,包括支付宝的股权变更,均会失去意义;如果无法实现较高估值,他对此前的投资者和创业者均难以交代。
如果转去美国上市,阿里巴巴需做好被做空的准备;如果仍决定在香港上市,马云就需要降低预期并承担风险。
看似简单的两件事情,对马云来说都不容易。
而这种两难局面的形成,又源于中国特定的商业环境。
如何让企业不再扭曲生存,值得各方深思。
阿里巴巴的上市计划又延后了。
10月10日下午,阿里巴巴集团CEO陆兆禧在一次媒体交流活动上表示,香港市场对新兴企业的治理结构创新,还需要时间研究和消化,阿里巴巴决定不在香港上市。
阿里美股和港股转换规则

阿里美股和港股转换规则阿里巴巴集团(Alibaba Group)是一家技术公司,总部位于中国,因其在电子商务、零售、云计算等领域的业务而闻名。
阿里巴巴在美国和香港两个地方上市,这为投资者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
当投资者考虑阿里巴巴的股票时,可能会想了解阿里巴巴在美股和港股之间的转换规则。
本文将详细介绍阿里巴巴股票在美股和港股之间的转换规则。
首先,需要了解的是,阿里巴巴的股票在美国和香港是分别上市的。
阿里巴巴在美国的上市代号为BABA,交易所为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
在香港的上市代号为9988,交易所为香港交易所(HKEX)。
这意味着投资者可以在这两个交易所上买卖阿里巴巴的股票。
阿里巴巴的美股和港股之间的转换规则是由国际结算银行(The Depository Trust & Clearing Corporation,DTCC)与交易所合作制定的。
以下是阿里巴巴股票在美股和港股之间的转换规则的详细说明:1.股票代号:美股代号为BABA,港股代号为9988。
投资者在交易时需注意使用正确的股票代号。
2.股票市场:美股交易所为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港股交易所为香港交易所(HKEX)。
投资者需要考虑各个交易所的交易时间和规则。
3.转换比率:阿里巴巴的股票在美股和港股之间的转换比率为8:1,即美股一股相当于港股八股。
投资者在进行转换时需要注意转换比率,以确保交易的准确性。
4.转换费用:根据不同经纪商和交易所的政策,转换股票可能会产生一些费用,如手续费和佣金等。
投资者在选择经纪商和交易所时应考虑这些费用,并了解具体的费用政策。
5.转换流程:投资者可以通过经纪商或金融机构进行股票的转换。
具体转换流程可能会有所不同,但通常需要填写转换申请表格并提供所需的相关文件和信息。
6.转换时间:根据交易所的规定,股票转换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
投资者应在交易前提前了解转换时间,以免影响交易计划。
总结起来,阿里巴巴股票在美股和港股之间的转换规则相对简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阿里巴巴上市之路比较
香港和美国上市制度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
从阿里巴巴上市之路比较中国香港和美国上市制度
12理财班汪樊杰36号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崛起,互联网流量入口发生重大变化,阿里巴巴集团的商业优势正面临巨大的挑战,如果错过市场依旧热捧的机会之窗,阿里巴巴集团的市场价值可能会遭遇重大贬损,因此对马云来说,阿里巴巴上市已经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
阿里巴巴集团3月16日发布公告,决定启动在美国上市事宜,这等于正式宣告阿里巴巴放弃了香港上市。
对于港交所来说,这是一个好坏参半的消息,失去了像阿里巴巴集团这样大体量的创新型公司,会给交易所带来一些舆论压力,要求其放松监管制度,也影响其在全球资本市场中的地位,而港交所为了维护中小股东利益,坚持同股同权的基本原则,也赢得了遵循规则的美誉。
对阿里巴巴来说,和港交所的反复磨合,付出了不少时间代价,最终依然无法更改规则,这自然是一种失败。
当然,在商言商,失败不失面子,阿里巴巴在公告中说,“感谢香港各界人士对阿里巴巴的关心和支持,我们尊重香港现时的相关政策和出发点,并将会一如既往地关注、参与并支持香港的创新和发展”,这种优雅姿态可以掩盖失败带来的沮丧。
不过,阿里巴巴美国上市之路并不平坦。
阿里巴巴复杂的股权架构,2011年支付宝股权转移事件,阿里巴巴名下拟上市资产和非上市公司之间频繁的关联交易等因素都将是上市过程中需要梳理的重大事项。
当然,这其中,阻碍阿里巴巴在香港上市的最重要障碍,也就是阿里巴巴的合伙人制度,依然是阿里巴巴需要向美国投资人交代清楚的事项。
阿里巴巴的合伙人制度,并不是通常意义上基于股权的合伙。
根据媒体报道,阿里巴巴的合伙人是公司业务的核心管理者,拥有较大的战略决策权,减少资本市场短期波动影响,从而确保客户、公司以及所有股东的长期利益。
合伙人负责提名一半董事名额,董事需要股东大会投票通过,但是合伙人可以连续提名,一直到股东大会通过为止。
这种合伙人制度,实际上颠覆了同股同权的传统,颠覆了董事会和管理层构成的公司治理架构,也和美国一些科技公司特殊的投票权安排不同,看起来更像是一种管理架构创新。
资本市场的基础是信息透明下的自由交易,如果投资者接受这种公司治理结构,旁人也无权置啄,在这个意义上,笔者乐见成,希望阿里巴巴顺利上市,其合伙人制度能成为上市公司架构的一种创新。
为了上市,阿里巴巴显然需要加强信息披露。
迄今为止,阿里巴巴合伙人产生的条件,合伙人的议事规则,合伙人和董事会,管理层之间的权限划分和工作流程等等,依然是云山雾罩,不但外人不甚了了,即使是阿里巴巴的一些高管,也说不清28个合伙人是由哪些人构成的。
从投资者角度来看,鉴于完整的信息披露,美国完善的法律制度,和便捷的用脚投票机制,他们固然可以接受一种特殊结构的公司上市,但毫无疑问,他们未必会认同这种合伙人制度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这将会严重影响对阿里巴巴估值。
在这个意义上,马云声称的合伙人制度的优势,客观上降低了阿里巴巴的市场价值,这是一个十分吊诡的现象。
马云对合伙人制度的坚持,归根结底是为了确保对阿里巴巴的控制权。
仅持有10.4%股份的马云及其管理团队,为了确保对阿里巴巴集团的控制权,已采取了一系列勉为其难的行动,包括支付宝股权转移事件,包括经常发生的公司架构重整,这些行为背后或许有迫不得已、难以言传的苦衷,不过在这个过程中,马云引以为傲的阿里巴巴企业文化正在被逐步腐蚀,在上市过程和上市之后,这些因素都将影响阿里巴巴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
根据2013年雅虎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供的文件显示,截止到2013年9月的前一年时间里,阿里巴巴集团营收达到了67亿美元,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达到28亿美元,如果阿里巴巴上市时市盈率达到50倍以上,那么阿里巴巴集团预期估值将超过千亿美元,这符合众多分析师的估值。
不过在路演过程中,阿里巴巴合伙人制度必将经历更多舆论交锋,马云在支付宝股权转移事件上的阴影也会卷土重来,资本市场对阿里巴巴集团的估值可能出现重大波折,这是投资者需要预见到的风险之一。
阿里巴巴近年来有一系列的并购举措,入股新浪微博,收购高德地图,包括近期以62亿港元入主文化中国传播集团,其中有些交易价格让人费解,通过上市信息披露过程,公众将可以更真实看见这些年来阿里巴巴的收购战绩。
阿里巴巴这次上市的核心资产板块是淘宝+天猫+B2B(原来的阿里股份),阿里巴巴通过这几个关键网站,成为一个电子商务帝国,获得了巨大收益。
不过这些业务模式,归根结底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广告公司,收获着互联网时代的
眼球经济,但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崛起,互联网流量入口发生重大变化,阿里巴巴集团的商业优势正面临巨大的挑战,如果错过市场依旧热捧的机会之窗,阿里巴巴集团的市场价值可能会遭遇重大贬损,因此对马云来说,阿里巴巴上市已经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
一般理解的阿里巴巴,除了上述拟上市资产之外,其实还有几块富有巨大想象力的资产,包括阿里巴巴小微金融服务集团,阿里物流以及阿里巴巴大数据,不过表面上,这些资产和阿里巴巴集团之间并没有股权上的归属关系,股权更多由马云和其他高管和员工持有,这些资产收益和阿里巴巴集团之间的关系如何,其中关联交易是否符合市场公允价格原则,上市过程也将揭开其多重面纱,让投资者更了解阿里巴巴真容。
在中国这种特殊商业环境中,像阿里巴巴这样快速成长的公司,自然会经历资本、法律和商业伦理等多重逻辑的纠缠和考验。
希望阿里巴巴的上市是必要的Bug修复过程,成功上市后的阿里巴巴集团能以更透明的姿态为投资者创造价值。
可以说,阿里巴巴的上市之路是异常坎坷的。
实际上,透过这件事情,我们也可以清晰地看到我国香港与美国上市制度的迥异:
先看香港,实际上香港上市规则规定不能设有双重股权,为了保障投资者权益,必须坚持“同股同权”的原则,“股本权益与股本的经济价值应该一致”。
而我们知道阿里巴巴要求的是“合伙人”制度。
再看美国,美国市场的最大吸引力在于对控制权的保证,其允许双重股权制度,应该说这是与香港上市制度最大的不同,但阿里巴巴的“合伙人制度”在美国同样没有先例;另一方面,美国对投资者的保护更加严厉,甚至近乎严苛,集体诉讼制度是一大监管利器。
阿里巴巴的上市之路必将任重而道远,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