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中日关系史浅谈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自近代以来,中日两国的交往与合作发展经历了许多曲折与变化。
从开始的敌对与矛盾,到后来的和解与友好,再到现今的互利共赢与合作伙伴关系,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充满了教训与启示。
一、战争与敌对阶段(19世纪末至第二次世界大战)19世纪末,随着近代化浪潮的冲击,中日两国开始接触并逐渐展开交往。
然而,由于殖民主义的影响和冲突的加剧,中日关系进入了一个战争与敌对的阶段。
1894年至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中国遭受了惨重的战争损失,并被迫签订不平等的《马关条约》。
此后,中国陷入了国际秩序的改变与国民意识觉醒的深刻变革之中。
此时的中日关系出现了诸多尖锐的矛盾与冲突。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实施了侵华侵略政策,中国遭受了极大的痛苦和伤害。
此时的中日关系达到了顶点,两国之间的仇视情绪空前高涨,关系陷入了冰点。
二、和解与友好阶段(战后至20世纪末)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和冷战局势的形成,中日两国开始意识到保持和平与稳定的重要性。
为了改善关系,双方展开了一系列外交努力,最终走向和解与友好的阶段。
1972年,中日两国正式实现邦交正常化,日本首相佐藤权与中国总理周恩来进行了历史性的会晤。
此次会晤为双方进行了长期的对话与合作奠定了基础。
经过多年的努力,中日两国签署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并在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展开了广泛的合作。
特别是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日关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三、互利共赢与合作伙伴关系阶段(21世纪至今)进入21世纪以后,中日关系持续发展,逐渐形成了互利共赢与合作伙伴关系。
双方在经贸、文化、教育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逐渐深化,互利互惠成为关系的核心。
经济领域是中日关系合作的重要方面。
双方加强了经济合作与贸易往来,推动了两国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此外,人文交流的加深也为两国关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尽管中日关系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双方之间仍存在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和敏感问题。
浅谈中日关系问题

浅谈中日关系问题中日关系是指中国和日本两个国家之间的关系,包括对历史上中日关系的记载、中华民国政府退守台湾前、和对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之双边外交关系的论述。
下面是关于一些中日关系的谈论浅谈中日关系问题篇一对于中日关系这点我一直都表示无奈。
很多人认为我是喜欢日本所以总是替日本说话。
实际上不是这样。
很多时候人只是为了知道真相。
所以听到日本从未道过谦时会多问一句:是这样么? 在听见友人用粗俗的语言攻击日本的时候多问一句:这样好吗? 在听说中国人在日本不受尊重时多问一句:真的是这样的么? 之所以去问。
并不是因为挺日本人。
而是因为不敢相信这种如此极端幼稚的做法,会出现在现代人身上,会出现在同样受过现代教育的日本人身上。
很多事情是不可以被忘记的,也不需要被忘记。
比如说南京大屠杀的惨案。
可是记住不代表永久的仇恨。
不代表永久得不接受,不代表永久的排斥。
有一个日本的青少年在作文中写道:那一次大战发生时,我还没出生。
为什么现在的我,却要背负起我没有做过的罪恶呢? 看到这句话心里颤动了一下。
不代表国家,仅仅代表个人,我被他的话感染了,感到深深地痛苦和无奈。
是啊,为什么呢?很多人都一直认为日本从来没有向中国道过谦。
这一点一直以来我都是不相信的。
因为我知道,在这个时代里,并没有几个政治家是真正的笨蛋。
会不知道日本的战争是不应该的,是错误的。
我相信日本政府也是明白的。
那么,为什么要拜靖国神社?为什么? 很多同学都在强烈谴责日本的时候,我看到了曾经是抗日先锋的李敖先生的文章,心里很不是滋味。
浅谈中日关系问题篇二我认为在如何对待中日关系这个问题上面,落实到我们当代大学生身上,就是一个如何做的问题。
正确对待中日关系是个大命题,对于普通民众尤其是还未有进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要为发展中日关系作出什么大的成就或重要的决策并不太可能。
但是我们可以从小事做起,来影响我们旁边的人。
首先就是在态度上理智地看待中日关系和日本这个国家,只有思想上端正了,行为才可能正确。
中日关系发展的历史回顾

中日关系发展的历史回顾随着世界经济不断全球化,各个国家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紧密,其中中日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中日关系经历着从敌对到友好的历程,尽管曾经遭遇过波折,但两国在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日益频繁,关系也逐渐回暖。
下面我们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对中日关系的发展过程做一回顾。
一、封建时期的贸易交往早在16世纪,明朝与日本就开始进行贸易,由于双方的贸易需求,中日两国之间的经济往来逐渐增多。
虽然当时的贸易往来需由德川幕府中转,但对中日之间文化的交流和相互了解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也为日本的文化变革和“开国”奠定了基础。
二、现代的中日关系19世纪末,中国历经太平天国战争、洋务运动以及戊戌变法,已经开始接受现代化的观念,而此时的日本却已经成为了世界的大国之一。
在这个背景下,中日两国开始有更多的接触。
1902年10月,中日签订了《日中修好条约》。
然而,这并没有阻止两国之间的矛盾,尤其是在淞沪会战及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两国的关系降至冰点。
三、中日战争与关系转型日本进攻中国,占领上海和南京,使得中日关系出现了更大的矛盾。
1937年7月7日,日本在卢沟桥附近发动了太平洋战争的序幕,开始占领全国大片土地。
直到1945年,日本才在二战中投降,这场战争让中日两国的关系彻底地恶化。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日两国因政治意识形态的不同,关系陷入了新的困境。
在此期间,中日两国除了保持必要的文化、商贸等层面的交流,基本上处于敌对状态,相互疏离。
四、中国政策调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上展示了不断崛起的姿态,贸易和工业等方面也大幅发展,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投资者。
中国同其它国家开展合作的同时,也调整了与日本形成的经济联系。
1972年,中日签署《中日联合声明》,大幅缓和了两国关系。
1978年,中国启动了对外开放的征程,此举为中日两国之间的合作交流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两国在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不断深化,尽管曾经有类似“东海之争”的争端发生,但中日两国之间的合作关系逐渐加强。
浅谈近代中日关系中的经验教训

浅谈近代中日关系中的经验教训本文就对近代中日关系发展过程中多方面的原因和局势分析,浅浅探索现代中日关系该如何获取教训,实现和平发展。
我就近代中日关系的发展过程查阅了吉林大学陈景彦教授的《浅谈近代中日关系史分期问题》一文,文中不只给出了近代中日史的时间分期,同时对每时间段中日关系的变迁都做了较为详细的解释和分析,认为造成近代中日关系的变迁主要原因就集中在国家建筑,社会变革及国际关系上,这些见解在我看来还是非常有说服力的。
首先是是关于上层国家建筑,19世纪60年代,被黑船撬开国门的日本走上了改革的道路,这场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面西化与现代化的明治维新,使日本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
日本自此推翻建立了新政府,推翻了长久以来的幕府统治,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此后一段时间的中日关系无疑是十分恶劣的。
当时处于闭关锁国中的中国依旧是落后世界潮流的国家建筑,中日两者的力量悬殊,几乎决定了这场拉锯战的成败。
那时的中日关系,已经从日本对天朝大国的崇拜与效仿转变为中国单方面的受压迫与妥协。
从这方面来看,我们的政治与国家建筑也应该与时俱进,符合国家的国情,完善自上而下的系统,这一点是民间人士所做不到,需要正确的策略与方针才能完成的。
今天中日局势的僵持,与日本不稳定的政局也是很有关系的,不稳定的上层建筑必然会带来各种不稳定的国家或国际局势。
其次是社会变革,日本于近代演变成资本主义国家,其实是适应了当时的时代潮流的一个很幸运且重大的转变,符合了生产关系的变革日渐崛起的工商业阶层的要求。
显而易见的,当时的中国过于陈腐落后,直至上个世纪20年代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传入中国,后来又有毛泽东思想的补充,中国的社会变革由资本主义萌芽到轰轰烈烈地崛起了,可以说,形势才终于有了逆转,由苦苦挣扎到在战场上奋勇向前,政场上争取利益,这时候的中日关系不再被日本单方面的主导而有了我们的空间。
现在的中国与日本,由于国情与国家性质的不同,几乎都将自己视为这一场政治战的主导者,钓鱼岛事件沸沸扬扬,国人认为理所当然,而日本人又对于我们的游行砸车行为不齿,这是我们经历过不同的社会变革所造成的结果。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1. 引言近代以来,中日两国的关系经历了许多波折和变化。
从最初的接触和交流,到战争和冲突,再到现在的合作与友好,中日关系见证了两国间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展。
本文将详细介绍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
2. 接触与交流19世纪末,随着中国开始面临列强侵略和割地求和,日本也逐渐崛起为东亚地区的新兴大国。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结束后,中国割让台湾并赔款给日本。
这次战争对于两国间的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20世纪初期,中国爆发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
此时的日本正处于扩张势头,并试图通过对中国实施干涉政策来加强其在东亚地区的影响力。
然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加入了同盟国一方,并从德国手中夺取了青岛等地。
3. 战争与冲突在20世纪的前半段,中日两国的关系逐渐恶化,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931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中国东北地区。
随后,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成为中日战争全面爆发的导火索。
在接下来的八年中,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越的抗战。
然而,由于日本军队在技术和装备上的优势,中国最终未能取得胜利。
1945年,随着二战结束和原子弹爆炸事件,日本投降并结束了对中国的侵略。
4. 和解与合作二战结束后,中日两国开始进行和解与重建工作。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日外交关系暂时中断。
然而,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随着美国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并实行对华政策转变,中日之间开始展开积极的外交接触。
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签署,标志着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此后几十年间,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然而,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和领土争端等因素的影响,中日关系仍时有起伏。
5. 当前形势与展望近年来,中日两国在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
两国高层的互访频繁,经贸往来日益密切。
此外,在人文交流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如旅游、教育、文化交流等。
然而,中日之间仍存在一些敏感问题,如历史认知、领土争端等。
近代中日关系史及其影响

近代中日关系史及其影响近代中日关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期。
那时日本的明治维新带来了一系列影响,包括对中国文化和政治制度的启发。
此后,日本在中国的影响力逐渐增强,这与中国的落后有关。
在接下来的数十年时间里,两国之间的关系经历了许多转折和挫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这些历史事件以及它们对两国关系的影响。
第一次中日战争1894年,中日战争爆发。
日本以制造了朝鲜半岛上的一系列事件为借口,进攻中国。
结果,日本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从而奠定了自己在亚洲地区的领导地位。
中国则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其领土被日本大规模侵占。
这场战争对中日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削弱了中国政府的权威,使日本更加自负。
一些学者认为,这是20世纪初中日关系紧张的开端。
日俄战争1904年-1905年,日本与俄罗斯帝国爆发了一场战争,称为日俄战争。
这场战争在许多方面都对中日关系产生了影响。
一方面,与日本联合的英国通过了《英日同盟》条约,表示要支持日本,这加强了日本在亚洲的地位。
另一方面,中国与俄罗斯关系密切,但在战争中,俄罗斯不得不重新考虑与中国的关系。
战争后,日本获得了一些俄罗斯在中国东北地区的领土,这使得中国的领土主权受到了影响。
此外,这场战争使得中日关系更加复杂。
在战争中,中国支持了俄罗斯,但同时也与日本有着密切的经济利益关系。
中日两国的国内政治20世纪初,中日两国的国内政治也对两国关系产生了影响。
在日本,由于政府的尝试,政治制度发生了变革。
此外,日本的军国主义成分也逐渐显露出来,这导致日本在亚洲地区的关系越来越紧张。
与此同时,中国也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
但是,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中国政府弱势,导致国内政治变幻无常。
这一时期,中日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和紧张。
日本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内扩张,这使得中国不得不面对来自上层的压力。
此外,中国的文化和宗教传统同样受到了日本的影响。
二战期间二战期间,中日关系变得极度紧张。
研究近代中日关系的历史演变和趋势

研究近代中日关系的历史演变和趋势近代中日关系的历史演变和趋势是一个充满着曲折和复杂的话题。
自19世纪中叶以來,中日两个国家的关系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这些因素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交错形成了中日关系近代化的历史轨迹。
一、起始点:清朝与明治维新19世纪中叶,清朝政府在面对西方诸多压力,以及洋务运动的推动下,开始了自己的政治变革。
此时的日本,国内也在进行着明治维新运动,旨在赶超西方国家,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国家。
这两个国家的发展轨迹其实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
但不同的是,在与西方国家打交道的过程中,中日两国的触角是完全不一样的。
在当时世界上,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态度是三流不如二流、二流不如一流,这的确是一个很大的压力。
相对的,日本则是被西方国家看好的对象,美国的著名黑船事件,就表明了这一点。
清朝政府在与西方国家的交流中屡遭挫败,日本则吸收了许多先进文化和技术,有了能源供应的基础,日本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快速发展起来。
20世纪初,中日两国的关系开始加深,清政府在“慈禧太后谕旨”下,指定李鸿章正式出使日本,意在改善中日两国间互动的程度,并寻求赢得日本的信任和支持。
这次的出使交流,实际上是近现代史上第一次中日两国之间的官方接触。
二、战乱与和解在近代化的进程中,中日两国经历了许多次的战争和和解。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甲午海战和中日战争。
甲午海战时,清朝政府的干预和无能导致了其战败。
而中日战争时,主要是西北边疆问题和海关税制折磨了中日两方关系。
近代以来中日两国的战争历史,反映了两国之间政治、文化和经济领域上的差异和冲突,也表明了两国间的矛盾依然存在。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在战争中,中日两国间也出现了和平倡议。
甚至在战争前夕,当时与日本关系密切的陈独秀等人,提出了一次调停条约,但最终没有实现。
即使在战争进程中,也出现过康有为提出的“华日间停战协定”,但总体来说,战争成为了法器,而彼此间相互扯平了。
三、下一步的发展从上述的论述可以看出,近代中日关系的较量是错综复杂、历尽波折、曲折反复的。
浅谈中日关系的历史和现状和未来发展

浅谈中日关系的历史和现状和未来发展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也都是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因此,对于两个有重大影响的国家,其之间的关系对于世界来讲都是很受关注的,不管是树敌还是友好相处,对两国以及世界来讲,都是有着很大的关联。
中日关系集中体现和浓缩了国家关系的复杂性,它既是邻国关系,又是大国关系;既是“东西”关系,又是“南北”关系;既有历史上和平与对立的双重关系,又有现实中依存和竞争的双重关系。
对于有着这样关系的中日两国来讲,正确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是两国人民,特别是两国政治家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提到中国关系史,周恩来总理当年曾用十个字说明中日关系历史,即“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两千年友好”使中日长期和平,并共同发展。
中日两国的交往,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汉朝,唐朝是两国文化交流的高峰期,既有日本使者云集长安,又有鉴真和尚东渡日本。
“五十年对立”使中日关系破裂,社会停滞不前。
日本“明治维新”后,在其迅速强大的国力支持下,忘记了两国两千年友好的历史传统,扩张野心膨胀,悍然挑起了“中日甲午战争”,使中国人民蒙受耻辱。
几十年后的侵华战争,在中国人民未愈的伤口上,日本军国主义又犯下滔天罪行。
虽然,在中日关系上存在着五十年对立的可耻历史,可是,对于中日关系来讲,友好是长期的,对立是短暂的;友好是历史主流,对立是历史主流中的“艰难和辛酸”的一页。
而对于中日关系的现状来讲,在整个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而日本经过二战后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两国现在都处于向更高的国际地位、更重要的国际角色转变过程中,两国的经济总和对世界经济影响很大,而且两国都处于亚洲,又是近邻,又有历史遗留问题,所以,中日关系存在着两方面的联系,首先就是不断发展的两国的经贸关系,在整个中日关系中,经济合作占有中心地位,中日两国分别互为最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之一;其次就是陷入迟滞的中日政治关系,这一点的明显标志就是近几年中日之间一直没实现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的互访,而这对于两个近在咫尺的国家来说是不正常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现代中日关系史浅谈
华中科技大学;曾奕昂;U201212022;15
摘要:一个国家想要成立,足够强大的军事力量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从军事方面入手,简单分析了从古至今中日军事力量的对比对国家关系所形成的影响。
关键词:中日关系近现代军事
一、明治维新之前
中国与日本的交流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当时的中国,可以算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几个国家之一。
日本作为还没有完全发展的国家,以大化改新为代表,积极的学习中国的知识文化。
从那时起中国就对日本有着深远的影响。
但是,日本从来都不甘于屈居人下,从在600年和602年,推古政权曾派兵征新罗,但没有获得成功。
同时,先后四次派使节访隋,其中在607年派小野妹子使隋时,在国书中使用了“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之语;608年,再次派遣小野妹子与8名留学生、留学僧赴隋时,国书中带有“东天皇敬白西皇帝”之语,其中用语中表达的希望与中国平起平坐的欲望显而易见。
在明治维新之前,中国也与日本有过几次小规模的战争,其主要焦点也集中在朝鲜半岛。
如公元663年的白江口之战,唐军凭借着优良的造船技术与丰富的作战经验。
以13000人,战船170余艘战胜倭军42000人,战船1000余艘。
而当时,而当时的中国,光北京的范阳节度使就管兵九万一千人,马六千五百疋,衣赐八十万疋段,军粮五十万石。
远非日本可比。
而到了中国明代,日本有着很长一段时间的群雄割据时期。
最终由丰臣秀吉统一了日本大部。
而那时日本大的战役也不过是过万人的军队,例如奠定了秀吉统一日本基础的山崎合战中明智军有1.6万人,羽柴军也仅有3.5万人。
而当时的明朝,则是强过日本数倍。
以捕鱼儿海大捷为例,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三月“大将军永昌侯蓝玉率师十五万,由大宁进庆州,闻虏主脱古思贴木儿在捕鱼儿海,从间道,兼程而进”。
通过记载,蓝玉捕鱼儿海大捷,共灭敌数万,俘虏七万多人。
在战争规模与激烈程度来看都远超日本。
而到了1585年,一统日本后的秀吉说:“如今为已征服全日本,地位晋升,邻国在握,财富充裕,已无他求。
唯望自己的名声和权势遗留后世。
待日本诸事稳定后,将让日本于兄弟,自己为征服朝鲜和中华,决意渡海”。
并于1592出兵朝鲜,意图途径朝鲜进攻中国。
丰臣秀吉还认为两年内就可以迁都北京,自己将定居宁波,然后主持对印度的征服。
但在明朝政府近5万人与朝鲜军队配合,相继收复失地,日军退缩,丰臣秀吉提出议和,第一次战争暂告结束。
由于丰臣秀吉无法满足于当时明朝中国在华夷体系内预留给日本的地位,此后两年多的明日和谈最终失败。
1597年1月,日军再次进攻,黑田长政在稷山被明朝军队击败,海军也被李舜臣在鸣梁海面重创,明朝援军继续入朝,进击加藤清正和小西行长部队。
1598年8月18日丰臣秀吉忧郁而死,日本撤军。
二、明治维新到918事变
1598年的侵略战争的失败,使日本意识到与中国作战的时机不成熟,于是江户幕府马
上又采取对中国表面上睦邻友好的政策,直到明治维新后,中日间又进行了长达半个世纪的第四次中日战争。
19世纪末期,日本德川幕府实施了与清末同样的闭关锁国政策,但在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马休·佩里率领舰队进入江户(今东京)岸的浦贺,把美国总统米勒德·菲尔莫尔写给日本天皇的信交给了德川幕府,要求同日本建立外交关系和进行贸易。
史称“黑船事件”(亦称“黑船开国”)。
1854年,日本与美国签订了神奈川《日美亲善条约》,又名《神奈川条约》,同意向美国开放除长崎外的下田和箱馆(函馆)两个港口,并给予美国最惠国待遇等。
在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签订后,德川幕府人心不在,以天皇为首的利益集团,发起了明治维新运动。
日本将学习对象由中国转向了西方,进入了快速的工业化。
从1840年开始,清朝的国门第一次被打开,震惊的清政府企图通过洋务运动扭转颓势,但为时已晚。
这样巨大的差距在甲午海战时直观的暴露了出来,甲午海战清军出动共计630000人,日军人员240616人。
数倍的人数差距结果却是清军阵亡31500人,日军1132人阵亡,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从甲午战争开始,日本发现了中国不再是过去的大国,侵略中国的时机已经到来。
从马关条约开始,日本也从西方列强中分得了一份蛋糕,特别是日俄战争的胜利,使中国的东三省基本掌握在了日本手中。
从明治维新开始经过了漫长地时间,日本在军事方面已完完全全走在了中国的前方。
此后,日本一边稳固在中国的既得利益,同时又策划着从中国谋取更多的利益。
三、918事变到1945年
在瓜分中国中得到了大量资源和利益后,日本于1931年9月18日发动了“918事变”。
至此,中国东北完全沦为日本的管制之下。
东三省的大量资源为日本的工业化提供了充足的资源,也促进了日本对华的进一步侵略。
虽然此时中国的封建统治已经灭亡,但中国仍然没有完全统一,在军备和人才方面都在紧张的发展之中,但速度仍不及日本。
直到1937年“77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的全面爆
从上方两表可以看出,在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时,虽然从人数上看中国军队占有优势,但在已经进步到机械化的现代战争面前,日军优良的装备和充足的补给使得其在战场上全面压制中国。
以机械化部队的推进快速占领了中国的平原地区。
一直到1945年,中国才在国际社会的帮助下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四、新中国诞生后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由于战败国身份承诺了不再拥有军队,对于军事的开支与研究也受到了诸多限制,日本在军事上的发展慢慢放缓。
同时,经历了100多年的屈辱历史的新中国决策者们将强国强军作为目标,中国在军事方面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
特别是在尖端科技上不断追赶西方先进国家,并于1960年成功试射了第一枚导弹;1964年成功进行了原子弹的爆破试验;1967年完成氢弹的爆炸试验,成为了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力量的国家。
从1960年到2013年,中国的军费开支从最初的352.2亿美元增长到2013年的1143亿美元。
而日本的军费开支则从1960年的83.6亿美元增长到2013年的522亿美元。
中国正逐步完成由数量向质量的转型。
中国的军种也从刚建国时的百万陆军成长为以陆军为主(85万人),空军(39.8万人)海军(23.5万人)稳步成长的多样化转变。
中日的军事力量对比也再次改变。
五、结语
军事力量作为国家存在的保证,是一个国家能否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保证。
中国经历了过去的强盛,也经历了屈辱的百年。
新中国建立已有60余年,我们从未忘记过当年的痛苦。
中国与日本作为隔海相望的邻居,在共同发展的同时也有着很多的分歧与冲突。
我们因铭记历史,以史为鉴,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奋斗。
六、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武装力量的多样化运用》。
2. 杨考臣,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中日关系史纲》。
3. 王芸生,三联书店,《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