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历史文化资源的五大劣势及秦岭宗教文化的弥补作用

合集下载

陕西段丝绸之路宗教性旅游资源可持续性发展研究

陕西段丝绸之路宗教性旅游资源可持续性发展研究

陕西段丝绸之路宗教性旅游资源可持续性发展研究丝绸之路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商贸通道之一,也是文化和宗教的交流和传播的重要途径。

陕西段丝绸之路上的宗教性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涵盖了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道教等多种宗教文化遗址。

这些旅游资源对于促进文化、宗教、经济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陕西段丝绸之路上宗教性旅游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

一、宗教性旅游资源的概述1.佛教文化遗址在陕西段丝绸之路上,佛教文化遗址是最为突出的。

由于历史原因,陕西段丝绸之路上的佛教文化遗址多有出土文物,如兵马俑、敦煌壁画等。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九华山、大雁塔、韩城杏坛寺等。

九华山位于陕西房县城南,是中国佛教五大名山之一,素有“华夏第一山”之称。

九华山是汉族佛教朝山胜地,自被开发开凿以来,已有1500余年历史。

山上有数之不尽的佛像、石刻、古建筑、文物等,是佛教文化和旅游的佳地。

大雁塔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大雁塔南广场,是一座唐代建筑,是中国古代高僧玄奘法师所建,是一个代表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珍贵遗产,被选入中国世界遗产名录。

大雁塔址内的音乐喷泉、夜光大雁塔等现代气息的设施也吸引了众多游客。

韩城杏坛寺位于陕西省韩城市东北部,是全国重点佛教寺庙,始建于唐代,剃度出家的东晋著名高僧僧肇曾在此讲经,贞观八年曾有初唐大丞相魏征曾在此发愿出家。

寺内的木结构建筑的结构和雕刻独具特色,是汉唐佛教建筑的重要遗产。

陕西段丝绸之路上的伊斯兰教文化遗址也有着独特的魅力。

伊斯兰教自隋唐时期开始传入中国,是中国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陕西段丝绸之路上的伊斯兰教文化遗址大多是由回族信徒所建,如西安回民街、兴教寺、华清池文化苑等。

西安回民街是西安最有名的伊斯兰文化街区,建于唐朝地下一层,唐朝故城内的三座城门中的永宁门位于此处。

这条街道是一条270米长的南北向商业步行街,绝大部分店铺都以伊斯兰式装修设计,是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文化遗产。

兴教寺位于西安市灞桥区,是中国大陆著名的伊斯兰寺庙,是陕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陕西革命文化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调研报告

陕西革命文化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调研报告

陕西革命文化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调研报告一、调研的背景和目的陕西省是中国革命的发源地,拥有丰富的革命文化资源。

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深入,人们对陕西革命文化资源的关注度不断提升。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陕西的革命文化资源,本次调研的目的是深入了解陕西革命文化资源的现状,并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开发利用方案,以便为陕西革命文化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二、调研的主要内容1、调查陕西革命文化资源的现状陕西革命文化资源以陕西革命史料、陕西革命纪念地和陕西革命文物等为主,其中,陕西革命史料包括陕西革命文献、陕西革命旧照片、陕西革命文字碑文和陕西革命纪念物等;陕西革命纪念地有陕西红色旅游景点、陕西革命纪念馆、陕西革命遗址等;陕西革命文物有陕西革命纪念币、陕西革命纪念章等。

2、分析陕西革命文化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1)陕西革命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尚未开展。

陕西的革命文化资源尚未得到有效的保护,缺乏系统的开发利用,导致资源的浪费和损失。

(2)陕西革命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缺乏针对性。

陕西革命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缺乏针对性,在开发利用过程中缺乏科学的管理和组织,导致资源的浪费和损失。

(3)陕西革命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

目前陕西革命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政府的投入和资金投入不足,缺乏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来支持和促进陕西革命文化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三、调研的结论和建议1、建议加强陕西革命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1)加强陕西革命文化资源的保护,建立健全陕西革命文化资源的管理体系,加强对陕西革命文化资源的保护和维护,以防止资源的浪费和损失。

(2)完善陕西革命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建立陕西革命文化资源的科学管理和组织机制,以有效地开发利用陕西革命文化资源。

(3)加强陕西革命文化资源的政策支持,政府应加大对陕西革命文化资源的投入和资金投入,制定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来支持和促进陕西革命文化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浅谈陕西文物保护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浅谈陕西文物保护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浅谈陕西文物保护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作者:张井炜冉伟王璞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年第09期摘要: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并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诞生了大量的历史文物。

陕西文物相对来说数量更多,密度更大,因而陕西也被人们称为“天然历史博物馆”。

尤其是陕西有大量的历代宫殿遗址以及衙署等古建筑文物,这些宫殿遗址和文物多半位于地下,无法复建,同时饱含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如何对这些遗址和文物进行保护就成为文物保护工作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陕西文物;文物保护;保护建议我国对于文物保护工作有着较高的重视程度,近些年来文物保护的相关法制建设进一步推进,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人们对相关工作内容的进一步重视,都促进了文物保护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但是,目前文物保护工作依然存在多方面问题。

文物可以让人们对于历史有着更深一步的了解,强化人们的民族情怀和爱国意识,文物保护工作有着较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 陕西文物保护现状以往的文物保护工作经常处于一个无法可依的状态,虽然不少有识之士愿意主动采取措施对文物进行保护,当地政府也会采取措施对文物进行一定程度的保护,但是这些都不是建立在法律基础上的,后来我国文物法治建设不断发展,这一情况得到了改善。

虽然有了法律规定,但是由于相关法规的宣传不够到位,大部分人对相关内容依然是完全不了解,这样一来人们身边如果发生了文物问题的纠纷,往往也不知道如何进行处理,这对于文物保护工作来说是十分不利的。

目前,文物保护的主要人员包括相关部门职员、专家学者以及一部分专业工作人员,绝大多数群众对于文物保护工作停留在很浅的认知层面上,经常只是对其进行远远观赏,群众无法参与到文物保护行动当中也是目前文物保护工作需要改善的一个方面。

如今社会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在这样的背景下公众逐渐意识到了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但是部分人依然存在一定的认知误区,认为文物保护工作会阻碍现代化城市建设,对经济发展有着不利影响。

浅谈陕西地域文化

浅谈陕西地域文化

浅谈陕西地域文化摘要:生命是一场邂逅,但最高层次的邂逅,是让你找到全新的自己。

爱上一座城,是因为这个城市的文化让你找到莫名的契合感,让你找到生命的意义。

陕西,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八千兵马俑守护着这座城市,那古城的一砖一瓦诉说着多少令人自豪的故事。

而我们当代人的责任与义务便是从这些陕西的历史中了解到其丰富的文化底蕴。

通过对地域文化的学习,收获到前人留给我们的可贵财富。

关键字;陕西地域文化历史中国是一个占地面积很大的国家,因地域的广阔各地区之间的文化习俗差异很明显。

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四种文化之一,是中国56个民族的文化总汇,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令人惊叹。

一如费孝通先生所言,中华民族是“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1】。

每个地区有每个地区的特色,称为区域化。

地域文化指的是先秦时期中国的不同区域的文化,有专家指出地域文化特指该区域的人民在特定历史阶段所创造的具有该地区鲜明特色的文化。

总的来说,所谓“地域文化”,是指由于一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发展,一个地区由于语言,习俗,宗教,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而与其他地区相区别[2]。

同时,当地居民可以从中体验城市发展的足迹【3】。

地域文化的形成需要经历一个很长的时期,经历几千年历史的洗礼,才得以形成;因古代的交通不便利,使各地区的文化差异明显,使地域文化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也使得中国文化呈现多样性;政治上常说,任何事物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各个事物之间都具有看得见或者看不见的联系,地域文化也一样,在逐渐发展的过程中相互影响渗透,相互渗透。

所以我们在研究地域文化的时候,不仅要立足于我们所要研究的区域,还要联系与其相近的区域的文化特点。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现象,但是我们人对历史的评价却是主观的,取决于我们的三观及文化素养。

在历史文化资源挖掘梳理的过程中,我们应尊重和还原历史。

我们希望透过对历史的解读,而更好的了解区域文化,但是我们要做到既要研究其表面的东西,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到其深层次的,决定与指导意识形态的文化内核。

陕西段丝绸之路宗教性旅游资源可持续性发展研究

陕西段丝绸之路宗教性旅游资源可持续性发展研究

陕西段丝绸之路宗教性旅游资源可持续性发展研究丝绸之路是一条具有悠久历史的商业贸易通道,也是东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同时也是世界各大宗教信仰的重要传播地。

陕西段丝绸之路以丝绸之路为主题,包含了众多的宗教遗址和文化景点,是中国重要的宗教性旅游资源。

本文将探讨如何实现其可持续性发展。

一、宗教性旅游资源的特点宗教性旅游资源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积淀,拥有独特的宗教建筑、文物和传说等景观。

宗教是一种信仰,宗教性旅游对于信仰者来说是一种朝圣之旅,而对于普通游客来说,宗教性旅游则是一种文化体验和探索之旅。

因此,宗教性旅游资源具有以下特点:1、文化内涵丰富:宗教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性旅游资源具有深邃的文化内涵。

2、历史悠久:宗教性旅游资源伴随着宗教的产生与传播,历史悠久,有很高的历史及文化价值。

3、信仰的吸引力:对于信仰者来说,宗教性旅游是一种朝圣之旅,对于普通游客来说,宗教文化也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4、现代旅游与古老神秘的结合:宗教性旅游资源既包括历史古老的遗址,又不断吸收现代旅游文化的元素,结合了古老神秘与现代繁华文化的特点。

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市,陕西有着丰富的宗教文化遗产,其中的嘉峪关、敦煌、兰州等地更是享有世界闻名的宗教文化景观。

陕西段丝绸之路的宗教性旅游资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佛教文化:灵光寺、大雁塔、法门寺等著名的佛教文化遗产,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朝拜和探寻佛教文化的遗产。

2、伊斯兰教文化:陕西是重要的伊斯兰教传播地,以西安清真寺、甘肃回族清真寺等众多伊斯兰古建筑为代表的伊斯兰教文化风景区备受关注。

3、基督教文化:陕西还保存着一些直接或间接与基督教有关的文化遗产,如陕西南部的洋县与绥德县是早期基督教传播的重要地区,故有许多保留完整的基督教文化遗产。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宗教文化的不断关注,陕西段丝绸之路的宗教性旅游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越来越重要。

在此背景下,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宗教性旅游资源的保护:宗教性旅游资源大多数都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应加强其保护力度,防止其过度开发和破坏。

陕西文物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陕西文物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陕西文物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由于文物管理部门和文物开发部门存在着“文物保管权”与“经营权”之争,政府对文物保护重视不够,经费投入不足,致使一些文物资源保护不力,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坏问题。

为保护文物资源,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健全法律法规,广开渠道加大文物保护经费投入,建立文物保护管理体制,强化社会对文物保护的责任意识教育。

标签:陕西文物资源保护文物是指遗存在社会上或埋藏在地下的历史文化遗产、遗迹。

文物丰富的历史价值、精湛的艺术价值,值得研究的科学价值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陕西是历史文化大省,旅游资源的吸引力主要依靠几千年祖辈留下来的丰厚文物。

所以文物资源是陕西旅游资源的重点保护对象,陕西省内各级政府和民间组织也非常重视省内文物保护的状况。

虽然在文物保护方面已经付出了相当大的努力,但是文物保护的不足,文物危机事件频繁发生,却屡次给我们敲响文物保护的警钟。

本文就陕西几大知名景区文物资源危机事件对文物资源保护不力的深层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对策。

一、陕西文物危机事件1.秦始皇兵马俑二号坑漏雨兵马俑二号坑展厅的主体及网架工程1990年完工,建筑总面积17934平方米,为网架结构,屋顶铺设了轻型屋面板,同时上面还加铺了一层防水卷材。

但从2001年秋季开始二号坑大厅就出现局部漏雨情况,2004年漏雨点位开始增加;2005年夏秋暴雨时漏雨更加严重,竟有10处之多,较严重的区域分布在建筑南北两侧和东南部。

漏雨现象虽然并没有给文物带来重大影响,但从2001年开始的漏雨至今没有得到解决。

2.大雁塔倾斜大雁塔的倾斜由来已久,据有关资料:1941年,大雁塔已经向西北倾斜了413毫米。

但是许多人把这看成了正常现象,并没有引起有关方面重视,也未有采取相关措施。

致使倾斜速度加快,1983年倾斜度达到894毫米,1996年达到1010.5毫米。

大雁塔长久倾斜且速度加快而未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直到1996年陕西省政协常委王蒙在陕西省政协九届五次会议上提交了一份《让大雁塔永远矗立在古城西安》议案后,才引起了广泛关注。

西安终南山人文资源的保护-利用和开发

西安终南山人文资源的保护-利用和开发

西安终南山人文资源的保护\利用和开发摘要:终南山自然环境秀丽,人文环境丰富,不仅有自然地理价值,而且其人文地理和宗教地里价值以非常高。

但在宣传力度、开发管理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政府应该在资金投入、合理整合资源以及以项目带动发展等方面对其进行保护和利用。

关键词:秦岭终南山;人文资源;自然资源终南山又名太乙山、地肺山、中南山、周南山,简称南山,位于秦岭山脉的中段,是我国重要的地理标志。

终南山位于西安市长安县城南15公里处,它东起盛产美玉的蓝田县最东端的杨家堡,西至周至县最西界的秦岭主峰太白山南梁梁脊,东西长约230km,最宽处55km,最窄处15km,总面积约4851km2,横跨蓝田、长安、户县、周至等县,绵延200余里,天造地设,雄峙在古城西安之南,成为西安城高大坚实的依托、雄伟壮丽的屏障,素有“仙都”、“洞天之冠”和“天下第一福地”之美称。

终南山不仅自然环境秀丽,其人文环境也堪称丰富。

廓清终南山人文资源,并对其有效地保护和利用,对于西安的历史资源研究和文物遗迹的保护,对于西安的文化建设、西安的旅游发展以及西安的经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终南山人的文资源(一)宗教。

终南山是西安的后花园,其林地面积为50%—60%,并有一定面积的原始性森林,自然风光秀美,安静神秘,正是僧侣修炼的绝妙之处,所以道、佛两教的庙宇寺观比比皆是。

尤其是隋唐时期,宗教发展的鼎盛阶段,几乎无山不庙、无处不寺。

遗留下来的主要有蛟峪二郎山的天池寺、天子峪的至相寺、直峪的大慈悲寺、化羊峪的化羊庙、紫阁峪的紫阁寺和子午峪小五台的众寺庙,以及南五台明清以来的大小庙宇四十余处,不一而足。

宗教氛围浓郁,宗教文化遗产非常丰厚。

(二)碑刻和历史遗迹。

留存在终南山的碑刻遗迹,记载了历代发生在这里的历史事件。

值得考察研究。

例如终南山山下村庄的栓马桩、泰山石、社谷爷雕像、抱龙峪的棋盘石,台沟沟岔沿路民国时期禁止砍伐森林的岩石告示,以及各庙宇的碑刻等,不仅反映了历史的真实,还包含了浓郁的关中民俗民风。

陕西省文化产业分析

陕西省文化产业分析

陕西省文化产业分析摘要:本文通过SWOT矩阵分析法,分析了陕西省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对陕西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依据。

关键词:文化产业;SWOT;陕西省文化产业已经发展成为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重要增长点,创造了十分可观的经济社会效益。

争夺文化产业发展制高点,提高文化渗透力和竞争力,已成为全球尤其是世界各国和地区的重点发展战略之一。

陕西省文化底蕴雄厚,山川秀丽,奠定了陕西文化产业的发展基础。

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落实,陕西省确立“文化强省”目标,文化产业增势强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占GDP 的比重明显提高,文化产业整体上已初具规模,但当前陕西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还有一定距离。

一、陕西省文化产业SWOT分析(一)陕西省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分析1、自然资源、历史文化资源优势。

陕西历史文化悠久,是中华民族发展的摇篮,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仰韶文化发现的聚集地,这里有国家5A、4A级旅游区共21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13处,省级自然保护区31处。

关中的西秦文化,是中国西部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从上古时代蓝田猿人,到中华文明的发源华胥古国,再到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三皇”,从半坡的仰韶文化到西周定都丰镐、秦王朝的建立、汉隋唐帝国的延续,再至近代的西安事变,一直到国家在西安宣布实施西部大开发。

陕南的楚蜀文化,中部和西部为蜀文化,东部为秦、楚文化;是汉族重要的发祥地。

2、人才资源优势。

陕西省科技实力雄厚,高校林立,省会西安更是在仅次于北京、上海的第三大科教中心,拥有高等院校40多所,各类科研机构4 000多个,专业技术人才40余万人。

同时,全省共有图书馆112个,文化馆120个。

全年出版报纸87种、7.2亿份;出版各类杂志266种、7819万册;出版图书6968种、1.7亿册、13.79亿印张。

全省共有省级广播电视台1座,市级广播电台10座、电视台10座,县级广播电视台88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历史文化资源的五大劣势及秦岭宗教文化的弥补利用李利安方光华陕西作为文化大省,在全国乃至全球最有地位也最引人关注的还是历史文化。

而历史文化之中能在全国叫得响的,一是政治文化中的皇家文化,这属于世俗性文化;一是宗教文化中的佛道教文化,这属于神圣性文化。

陕西历史文化资源的丰厚让我们陕西人自豪不已,可是我们只知道沾沾自喜,而很少冷静地分析历史馈赠我们的文化积淀中同时也存在着很多劣势。

对这些劣势认识不清楚的话,陕西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就不可能有一个正确的战略目光和正确的决策。

事实上,我们现在依然在盲目或半盲目中徘徊,这是很遗憾的。

一、秦岭宗教文化的历史地位秦岭的宗教文化资源极为丰富。

从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来说,秦岭自古为仙人修道的圣地,终南山被道教奉为洞天之冠,天下第一福地;道教最核心的经典《道德经》源于楼观台,也正因为如此,秦岭成为中国道家和道教思想的发源地,楼观台成为道教的总祖庭;张鲁在秦岭南麓的汉中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道教与政治合一的宗教化统治,使道教在社会领域的渗透达到空前的高度;韩国人金可记修学道教的故地并由此而成为韩国道教祖庭的玄都坛在秦岭子午峪;名扬天下的八仙大部分在秦岭终南山修道,尤其是铁拐李、钟离权、吕洞宾、韩湘子、何仙姑、蓝采和等,成为秦岭山中最有名的仙人;全真教祖师王重阳长期在秦岭脚下修道,创立了流传至今的全真道,其墓地所在的重阳宫已成为天下公认的全真总祖庭。

华山自古为道教圣地,道法渊源丰沛,长流不竭。

从目前宗教旅游最盛行的佛教来说,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中五大宗派的祖庭在秦岭,即三论宗祖庭草堂寺、净土宗祖庭香积寺和悟真寺、华严宗祖庭至相寺、华严寺和圭峰寺、律宗祖庭净业寺和丰德寺、唯识宗祖庭兴教寺;中国最早官方钦定的观音道场在南五台;最早为最流行的菩萨(观音)修建的塔犹存圣寿寺;全国规模最大的佛教泥塑群在水陆庵;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出家修道和圆寂后舍利供奉地都在南五台;被喻为佛教第九大宗派三阶教的祖庭在秦岭脚下的百塔寺;隋文帝饬建珍藏佛舍利的法王塔以及白居易撰写长恨歌的地方都在仙游寺;这里还曾有玄奘翻译中国最流行的佛教经典《心经》和唐太宗长期居住的皇家宫殿翠微宫;韩国和日本来华求法的很多高僧长期住在秦岭;大量威震东方的著名经典译自秦岭;流芳百世的高僧大德驻锡于秦岭;秦岭从古到今佛教寺院众多,影响深远。

从儒家来说,东汉大儒马融少时即在终南山师从著名学者挚恂,研习儒家经典,后来在关中传播儒家思想,常随弟子达四百多人,著名儒家大师郑玄也是通过这里的学习而奠定了其在儒家历史上的地位;宋代的张载在秦岭北麓聚徒倡儒,成为一代理学大师,为中国儒学思想增添了灿烂的一页。

从民间宗教来说,目前全国规模最大的民间宗教活动基地在太兴山,这成为全国最为奇特的文化景观,这种几乎绝迹的宗教在秦岭的大规模遗存成为一种文化的活化石,令学界震惊。

从民间信仰来说,中国最流行的主财神赵公明的故乡在周至南山下,他修道获得成就的地方在终南山;中国极为流行的药王信仰对象孙思邈也长期活动在秦岭一带;中国民间最著名的驱鬼逐邪之神钟馗也为终南修道之人。

从基督教来说,全国仅存的基督教最早传入中国的空间遗迹在秦岭北麓的大秦寺,这里成为现存最早的基督教遗迹;眉县豹窝村旁的十字山是罗马教皇认可的东方圣山,被称为“东方加尔瓦略山”,等同于耶路撒冷的耶稣圣地,每年都有大量天主教朝圣者。

从宗教文学来说,秦岭更是历代特别是唐代文人学士巡礼、居住、创作的圣地,留下了极其丰富而影响全国的文学作品。

唐代著名佛教诗人王维的别墅区就在秦岭山中的辋川,其他著名诗人特别是李白、白居易等几乎都与秦岭结下不解之缘。

从宗教民俗文化来说,这里是“寿比南山”、“终南捷径”等成语典故的发生地,各种宗教节日、宗教庙会、宗教活动等宗教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极具个性魅力。

另外,秦岭自古多隐士,隐士文化一直名传天下,至今依然存在着全国最集中的隐修茅棚,特别是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的《空谷幽兰》在海内外大量发行之后,秦岭的当代隐士更成给现代人带来无尽的遐想。

秦岭的宗教思想家层出不穷,老子、鸠摩罗什、善导、智俨、义湘、法藏、道宣、澄观、宗密、圆测、张载,个个璀璨夺目,影响极为深远。

令我们感叹的是,如此高质而集中的人文资源,国内哪座名山可比?!如果说西安是“中国天然历史博物馆”,那么秦岭就是中国天然的传统文化博物馆。

二、陕西历史文化资源的五大劣势我认为,陕西历史文化资源存在以下劣势:第一,从古今关系来看,陕西的历史文化极为悠久。

人们常说,看三十年中国去深圳,看百年中国去上海,看一千年中国去北京,看五千年中国来西安。

这是有道理的。

可是这种可以自豪的文化资源的背后隐藏的是时间的久远,以及由时间久远所带来的与当今的联系的某种断裂。

也就是说,陕西文化的繁荣时期都是在唐代以前,例如半坡作为原始社会繁荣时期的代表是六千年前的,黄帝作为中华人文始祖是五千年前的,西周时期以陕西为基地的中华民族的空前扩张与繁荣是三千年前的,秦汉盛世则是两千多年前的,陕西作为京畿要地和文化创新的繁荣之地最后是在唐代,那也是一千多年前的事了。

而中国的文化与思维方式以及由此而来的文化氛围与文化心理等基本上是宋代之后的习气,沉闷也好,精明也好,落后也好,个性也好,基本上都与陕西的骄傲时期没有多少令人推崇的关系。

于是出现了这样的问题,陕西辉煌时期的文化馈赠今人很难理解,甚至相当的陌生,这就是为什么清朝戏、民国戏、当代戏能引起全国的广泛兴趣,而秦朝、汉朝甚至唐代的戏一般都很难引起强烈的反响,近年来的《汉武大帝》《大秦帝国》其实都没有引起全国性共鸣和持久的轰动与后续性效应,其中的原因可能正在于古今文化存在着很大程度的断裂。

这种古今的阻隔是时光的无情,也是历史演变的无奈。

我们要做的就是从历史悠久的骄傲中苏醒过来,致力于陕西历史文化的当代化,古老文化的现代化,将存在于久远时代的灿烂文化与现代社会接轨,与现代人的思维方式接轨,以现代的方式进行传递,并尽可能阐释这种古老文化的现代价值及其与中华文化发展脉络的密切关系。

令人遗憾的是,陕西人在这方面的用功还远不到位。

以西安市为例,其口号是“建设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性现代化大城市,这样的奋斗目标体现了对历史文化的重视,虽然抓住了西安在文化方面的一大特色,但保护和弘扬某种文化特色既不等于死守这种文化,也不等于排斥其他文化要素,更不是孤立发展这种文化。

在西安“十一五”规划纲要等纲领性文件中都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到这种倾向。

如规划纲要中提出“走进历史、感受人文、体验生活”的旅游发展思路,似乎感受人文就必须走进历史。

由于“走进历史”的历史复归意味很浓,“体验生活”的目的性也不明朗,所以,若改为“感受历史,体验人文,提升生活”应该更为妥当。

感受历史是立足当代而反观历史,反观历史则主要是体验其中的人文内涵,而体验人文内涵的目的还在于提升现实的生活。

这样的思路就把古今更加有机地贯通了起来,隐含着历史文化当代化、当代文化丰富化、人文资源生活化的内在逻辑,遥远的历史便与当代社会与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已经死去的历史因为变成了鲜活的文化而充满了诱人的魅力,焕发了新的生机,并成为建构当代文化的重要素材,进一步推动当代陕西的人文建设。

所以,我们一定要按照古为今用、古今贯通的原则,整理、挖掘和弘扬陕西的历史文化资源。

第二,从形神关系来看,陕西历史文化也有劣势。

大家都知道,陕西是全国地下文物最多的省份,文物多,遗址多,场馆多,在这些方面天下无敌,堪称无上荣耀。

可是我们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文化因素,就是文化总是在形与神两种状态下存在和发展。

陕西历史文化以形取胜,可这只是文化的符号,文化的载体,文化的外在形态,而文化的神不是直接的、单线条地与形联系在一起的,它是需要文化的探索者、观赏者借助文化的形并超越文化的形而去深入挖掘的。

陕西人沾沾自喜于自己的遗址、文物和博物馆,过分注重人文资源的物质形态,忽视了文化内涵的精神性提升与利用,也就是在形神关系中只注重形而忽视了神。

再以西安为例,西安作为国际知名的古都,文物极其丰富,历史文化主要表现为物质形态的历史文化遗存。

这种物质型的历史文化在西安主要体现为各种形式的古遗址、古文物、博物馆等,它们分别属于各级文物保护单位。

其他一些不属于文物保护单位的空间性人文资源开发项目也基本立足于物质型历史文化而建立起来。

在实践上是如此,在指导思想上也是如此。

如西安“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就以“恢复历史文化古城风貌”为西安古城的未来发展原则。

“恢复”“风貌”强调的不但是逝去的历史,而且是物质型的文化资源和物质形态的开发。

该纲要第十章关于创建特色旅游品牌、开发精品旅游板块,体现的也是物质文化形态,第十三章提出重点保护和建设好一环(城墙)、一区(莲湖历史风貌区)、二片(北院门历史街区、三学街历史街区)、三街(湘子庙街、德福巷、竹笆市),保护古建筑、传统民居、古树名木等古文化遗存。

实施道北整体改造,建设和保护大明宫遗址。

建设以周秦汉唐大遗址、大陵墓为主的保护和展示工程,加大对周丰镐遗址、秦阿房宫遗址、秦始皇陵、汉长安城遗址、灞陵、杜陵、隋大兴城、唐长安城遗址等文化遗存的保护。

这些也主要体现的是物质形态的文化,既忽视了西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也缺少了对这些物质型文化内涵的挖掘、整理、提升和有效的宣传。

我不是说这些有形的恢复与保护是没有意义的,而是说形神关系应该是圆融统一的。

形是神的载体,神是形的内质。

形是躯壳,神是灵魂。

无形则神难以寄托,无神则形必死无疑。

形宜静态展现,易陷呆滞;神宜动态变化,易呈活跃。

形与人的关系是间接的,而神则可以直浸人心。

历史文化如果只剩下形的部分,则完全变成死去的过客,不但是缺乏生机的,沉重凝固的,呆滞乏味的,而且是令人痛惜的价值自残和资源浪费。

只有唤醒文化的神,物质型文化才能充满活力,并散发持久的魅力。

我曾经做过一些采访,发现很多游客到兵马俑参观后很感觉失望,很多人看了乾陵也觉得一般。

这真是岂有此理,可是冷静思考,我们就会理解游客的这种情绪。

因为秦始皇当年那种雄心壮志、一统六合的战略战术、维护统一的诸多决策,秦人的气魄,秦人的理念,秦人的风范,秦人的伟岸,秦人的万丈豪情,都无法尽情地彰显出来,为了文物保护而不得不将游客置于兵马俑之上的位置,从而使怀着敬慕之心前来参观的游客瞬间一览无余,壮观的场面和神秘感顿时失去大半,秦文化的庄严品质与宏伟气魄深深地隐藏在灰头土脸之中。

再说乾陵,其文化的内涵本来是中国唯一的女皇,那么智慧,那么美丽,那么传奇,那么独一无二,那么令人无限敬仰和迷恋的女人,具有无穷无尽的文化魅力,可是去过乾陵的人能感受到吗?陕西人不重视文化神韵的彰显,这是要付出代价的。

总体上看,陕西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一直坚持的是注重物质文化形态的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