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训诂发展史
训诂知识

音义类:是以辩音 和释义为主的注疏 形式。又称“音 训”、“音注”、 “释文”。是汉末 魏晋音韵学兴起以 后出现的一种注释 形式。
具体又分为两种形式: 一是专为某部书注音释 义,如何超的《晋书音 义》、胡三省的《资治 通鉴音注》; 一是为一批书注音释义。 如陆得明的《经典释 文》、玄应的《一切经 音义》、贾昌朝的《群 经音义》等。
(二)章句类
章句是“离章辩句” 的意思。侧重于逐 句逐章的串讲文章 大意,与传注体以 释词为重点的注释 形式有所不同。
刘师培《国语发微》: “故传二体,乃疏通 经文之字句者也。章 句之体,乃分析经文 之章句者也。”汉代 著名的章句体注疏有: 赵歧的《孟子章句》、 王逸的《楚辞章句》 等。
(三)音义类
不同的版本在制作过 程中会形成不同的特 征,如书写印刷的形 式、年代、版次、字 体、行款、纸墨、装 订,内容的增删修改, 以及相关记录:包括 藏书、印记、题识、校勘学:研究书 校勘记:简称校记。 籍校勘的学问叫校勘 学。校勘又叫 校雠, 在校勘以后,往往 校订。是指对同一种 在书后附文,分条 书籍,用不同版本和 说明校勘异同得失 有关资料或外文译文 的情况,称“校勘 相互核对,比勘其文 记”。 字篇章的异同,以订 正错误,恢复原貌的 工作。
(五)集解类
集解体是汇集诸说的 一种体例。一般是把 各家的说法汇集在一 起,然后再加上注释 者自己的见解。其长 处是使读者能了解诸 说,思路开阔。
著名的有:何晏的 《论语集截》、郭庆 潘的《庄子集释》、 王先谦的《荀子集 解》、王先慎的《韩 非子集解》等。
第三节 古书注释的体例
4、目录学:研究图书目 录工作的科学。我国传 统目录学始于西汉刘向、 刘欣所撰的《别录》和 《七略》,后来多有著 述。现代目录学的任务 是研究目录工作的理论、 在研究传统目录工作的 基础上,更好的为现代 话服务。
训诂学

杨雄、许慎、郑玄像
•
第三节 保守时期——魏晋至隋唐的 训诂
• 这一时期的训诂是两汉训诂之绪余,保守 不等于衰落,而是有所拓展。
一、扩大训诂范围,遍及经史子籍
• 经史子籍,乃至佛经都有了注释,其中比 较好的注本,有裴松之《三国志注》、郦 道元《水经注》、郭璞《山海经注》等。
二、方法有所突破,出现了义疏和 集解
子夏与曾子
• 2、曾子(前505——前436),山东武城人, 临沂今存其墓,著有《大学》、《孝经》, 曾姓的共推祖先。孔子的主要传人,开创 了洙泗学派,思孟学派为其后继者,由于 子思的缘故,这一派成为当然的嫡系传人。
子夏与曾参
•
第二节 兴盛时期——两汉的训诂
• 经学盛行、学术积累、章句注释,经过训 诂家不断努力,使训诂有了空前的发展。 汉代有了纸,毛笔也不断改善,客观上为 训诂提供了便利。汉朝重视经籍的搜集工 作,但战国古文和大篆以及功能成了古董, 需要重新解释。
子夏典故
• [子夏胜肥] 子夏见曾子,曾子说:你胖多了,子 夏说:我战胜了,所以胖了,曾子问何意。子夏 说:我羡慕尧舜的仁义道德,又羡慕世俗的荣华 富贵,两种想法不断打架,最后仁义道德战胜了 荣华富贵,所以心宽则体胖,发福了。 • [子夏悬鹑]鹑衣百结,衣服上补丁百结,子夏生活 贫寒又不愿做官,衣服破破烂烂,衣衫褴褛。 • [子夏索居]子夏生性不合群,只跟曾子要好,到晚 年才知道离群索居不好,要与人打成一片,但为 时已晚。
二、宋代训诂的特点
• 1、注疏由朴学变成宣扬理学的工具 • 六经注我,六经皆我注脚,斥汉人朴学为 “玩物丧志”。 • 2、宋人在注释中大谈义理,完全不同于汉 人 • 往往强经就我,违背了经文本意。
三、宋代训诂的成就
训诂学讲稿训诂学发展简史

训诂学发展简史■形成时期■发展时期■全盛时期■革新时期《韩非子・五蠹》中的“自环者谓之么,背么为公”。
从读音来推求词义《论语・颜渊》:“孔子曰:‘政者,正也。
子率以正,孰敢不正?”’《孟子・滕文公上》:“庠者,养也;校者,教也”;《礼记・中庸》:“仁者,人也;义者,宜也”。
直接给语词下定义《左传・文公七年》:“兵作于内为乱,于外为寇。
”《吕氏春秋・季春纪》:“行而无资曰乏,居而无食曰绝。
”第一节形成时期以语义为主的研究时期。
■时间为先秦两汉。
■为解经服务,注重语义,尤其是词义的研究。
1、蕴蓄宏富:“其所承受大陆之气象,与两河流之精华,机会已熟,则沛然矣。
”2、社会变迁:周室之势既微,其所余虚文仪式之陈言,不足以范围一世之人心,遂有河出伏流一泻千里之概。
”3、思想言论自由:不容于一国,则去而之他。
4、交通频繁5、人才见重:“学问以辩而明,思潮以摩而起,道术之言,遂遍于天下。
”6、文字趋简,书籍渐盛:7、讲学风气盛行:一人启其端,而百人扬其华■古今文之争■毛亨《毛诗故训传》■郑玄《毛诗笺》、“三礼”注■高诱《淮南子注》《战国策注》■王逸《楚辞章句》■服虔《汉书音训》■《尔雅》《方言》《释名》《说文》第二节发展时期・以语音为主的研究时期魏晋南北朝至清以前・训诂学主要同音韵学结合进行,逐步摆脱了经学附庸・地位,成为和文字学、音韵学并列的一门学科魏晋南北朝・注释范围由经书扩展到了史书、子书和文集。
・何晏《论语集解》、皇侃《论语义疏》・郭璞《尔雅注》、韦昭《国语注》・王弼《老子注》、郭象《庄子注》张揖《广雅》顾野王《玉篇》、李登《声类》隋唐・保存了唐以前大量的古书佚文和丰富的训诂资第二节发展时期・以语音为主的研究时期魏晋南北朝至清以前・训诂学主要同音韵学结合进行,逐步摆脱了经学附庸・地位,成为和文字学、音韵学并列的一门学科魏晋南北朝■注释范围由经书扩展到了史书、子书和文集。
■何晏《论语集解》、皇侃《论语义疏》■郭璞《尔雅注》、韦昭《国语注》■王弼《老子注》、郭象《庄子注》■注释范围由经书扩展到了史书、子书和文集。
训诂的起源和发展课件

第二节 建立与兴盛时期---两汉的训诂
1、大师多:孔安国、许慎、马融、郑玄等博通群经 训诂大师。
2、作注广:出现了随文释义的传、注、章句。 3、成果丰:毛亨传《诗经》,孔安国注《论语》, 郑玄的《毛诗笺》、《三礼注》,赵岐的《孟子章句》 等。
4、产生了通释语义的训诂专书。如《尔雅》、 《方言》、《释名》、《说文解字》。
《孟子》“《诗》曰‘天之方蹶,无然泄 泄’泄泄犹沓沓也。”
《国语·周语下》记载叔向聘于周,受到周王卿士单靖公 的接待,单靖公在宴会上吟咏《诗·周颂·昊天有成命》 一诗,叔向解释说:
“其诗曰‘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成王不敢康,夙夜基 命宥密。于缉熙!单厥心。肆其靖之。是道 成王之德也。 成王能明文照,能定武烈者也。夫道 成命者,而杨昊天, 翼其上也。二后受之,让于德也。成王不敢康敬百姓也。 夙夜,恭也。基,始也。命,信也。宥,宽也。密,宁也。 缉,明也。熙,广也。亶,厚也。肆,固也。靖,和也。 其始也,翼上德让,而敬百姓。其中也,恭俭信宽,帅归 于宁。其中也,广厚其心,以固和之。始于德让,中于信 宽,终于固和,故曰成。’
第七节 鼎盛时期--清代的训诂 一、兴盛原因
1、统治者倡导尊孔读经 2、爱国知识分子经世致用,重视文字、音 韵、训诂 3、二千多年的成果可以继承。
《老子·第三十八章》:“夫礼者,忠信 之薄而乱之首。”
《庄公·二十九年》:“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 侵,轻曰袭。”
《庄子·让王篇》:“无财谓之贫。”
《左传》:“夫文止戈为武,皿虫为蛊, 反正为乏。”
《韩非子》:“古者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 厶,背厶者谓之公。”
《荀子》“君,群也。”
《左传》:“凡雨自三日以往为霖。”
训诂的起源和发展
(00819)训诂学小抄(非常全,我通过了)

总论一“训诂”合称始于汉代的《毛诗诂训传》简称《毛传》,是毛亨为《诗经》所作的传注。
二“训”字《说文》解释为“说教”,段玉裁注说“说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
”“诂”字《说文》解释为“训古言”我们理解:训诂是顺其条理解说故旧之言以教人。
三唐代孔颖达综合许多人的说法,给训诂下个定义:“训诂者,通古今之异词,辩物之形貌,(形貌指词的含义)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
”四古书的注释以毛亨注释的《诗经》的《诗经诂训传》为最早,另一种是从实际语言材料里把“语言单位”抽出来,分门别类来说明意义的体系,这以作者尚难考定的《尔雅》(它是按语义分类编集的字典)为最早。
《诗经诂训传》和《尔雅》是古人最早的训诂实践成果。
五、黄侃对训诂的解释:“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
总的解释是:“训诂者,以语言解释语言之谓也。
”六新版《辞海》的定义:解释古书中词句的意义。
分开来讲,用通俗的话来解释词义的叫“训”,用当代的话来解释古代词语、或用普遍通行的话来解释方言的叫“诂”七,文字学、声韵学、训诂学统称为“小学”八训诂学的定义:它是以古代文献的训诂为研究对象,以语文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一门独立学科,是语言学里具有综合性和实用性特征的人文性很强的技术科学。
九训诂学的任务:(1)“释古今之异言。
”——用当代的话去解释古代词语;(2)“通方俗之殊语。
”——用通语释方言;(3)“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说明事物的形貌让人了解。
这三项任务表明训诂学是沟通古今语义的桥梁。
两项根本性的任务是第一,加强对训诂学史和训诂学方法论的研究,实现训诂学自身的建设与发展。
第二,总结训诂实践的经验,提高训诂工作水平,促进训诂工作水平,促进古文教学、古籍整理和词典编纂等等。
十训诂学的内容①解释字词;②解释文句。
③分析篇章;④分析表达形式;⑤分析时空关系十一解释文句包括分析句读、疏通句意、阐明语法。
十二传统训诂学以经书为中心,汉代立《诗》、《书》、《礼》、《易》、《春秋》于学校,定为“五经”十三传统训诂学最大的局限是“崇古”十四训诂实践的形式:1.解释语义的专著(1)总释群书语义的,如《尔雅》西汉初年,作者不详。
略谈训诂学之由来及其发展

略谈训诂学之由来及其发展姜达钧(山东大学,济南250100)摘 要:训诂的方法始于先秦,即春秋战国时代。
训诂学到了汉代已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
魏晋南北朝时期延续了两汉大发展的态势,隋唐时期注释之风更盛。
宋元明时代为汉学休眠酝酿时期,清代训诂学异常繁荣。
关键词:训诂;文学;语言;注释;语义学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154(2003)03-0117-2中国语言学的研究历史悠久,以文字、音韵、训诂学为主导发展了几千年,具备了深厚的积淀和完备的体系。
而训诂学一直作为古代汉语研究的核心学科而备受学术界的推崇。
因为它是中国小学与大学之间的中枢纽带,又是现代汉语语义学的始祖,其在汉语研究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
训诂学究竟是怎样的一门学科呢?其作用又是如何显现的呢?就现代而言,训诂学是中国语言文学学中一门传统的解释词语和研究语义的学科。
其功用正如东晋训诂大家郭璞所言, 此所以释古今之异言,通方俗之殊语。
寥寥数字,已将训诂学的作用的地位昭然于天下了。
一、训诂学之缘起我们说,任何一门学科的确立都是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的。
具体而言,任何学科都是应合于社会的某种需求而产生发展起来的,训诂学尤是如此。
追溯古代,学人们最高理想无非是 学而优则仕 ,固而入 小学 后直至入 大学 学习,所学内容无外乎先代的 经、史、子、集 。
从中总结出圣人先辈们的定国安邦的法则和经验,以期为自己将来 进仕 治国 所用。
反过来讲,历朝历代君王也只有用这种方式来培养和选拔人才。
由是说,古之学人学习的目的从根本上讲,就是 通经而致用 。
但在 致用 前须得 通经 。
如清人俞樾所说: 不达古书之例,无以通经矣 。
所以首先要必须明白古书所讲的真实内容,这样对于古代圣贤之书就需要后人的注释解说。
如此一来,解释古书字词句的学问 训诂学,就应运而生了。
确切说来,训诂的方法肇始于先秦,即春秋战国时代。
由于汉语历史久远,有文字记载的就达四千余年,而语言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且不同地域的语言发展也并非同步。
训诂学全书重点归纳

训诂学绪论一、训诂名称的由来及含义1.由来:开始朝代:汉代目的:扫清文字障碍,较少语言隔阂来源:毛亨《毛诗诂训传》“训”和“诂”两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毛亨所作的《毛诗诂训传》。
2.含义:(1)唐代孔颖达:观点:诂者,古也。
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训者,道也。
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关键词:诂者,古也;训者,道形貌。
(2)清代马瑞辰:观点:《毛诗诂训传名义考》:盖诂训本为故言,由今通古皆曰诂训,亦曰训诂;而单词则为诂,重语则为训。
关键词:单词为诂,重语为训。
(重语指叠音词)(3)近代黄侃:观点:“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
关键词:诂,故;训,顺。
二、训诂工作与训诂材料1.训诂工作:用语言解释语言的行为。
(1)注释工作:讲解字词,疏通文意。
(2)纂集工作:有目的的字、词、义类聚工作。
(3)考证工作2.训诂材料:训诂工作的成果。
(1)随文释义的训诂材料:正文后的注释。
(传、疏、证、注等)(2)纂集类训诂专书:《尔雅》《说文》《释名》《方言》(3)考证材料:早期以正义或疏的形式存在(二度注释),盛行于清代,以笔记、杂记形式存在。
3. 训诂学是语言学里具有综合性和实用性特征的人文性很强的技术科学。
三、训诂体例与训诂原理1.训诂体例:训诂工作中所运用的训诂体式和条例。
(1)自觉的体例:训诂家使用固定的表达格式和程式化的用语。
《说文》体例:《说文解字》的解说以篆文为主体,下面用“某也”的格式来释义。
凡说“某也、某也”,都是讲字义的,凡说“象某、从某”都是讲字形的,而字义与字形又是统一的,如:“束,缚也。
从口木”。
“缚”是解释“束”的意义的,“从口木”是说明字的形体构造的(把一堆木头缠绕臣来就叫做“束”)。
“连篆为句”。
《说文》有不少字的解说必须承篆文来连读才能领会它的意义。
如“诂”字解说中的“故言”是解释“诂训”的意义,所以必须把“训”字和上面篆文连起来读才行。
《说文》解说的字例如有古文或籀文,就把有古文、籀文的不同于小篆的形体列在下面。
训诂源流概述教学课件

隋唐五代时期的随文释义注本主要有:陆德 明《经典释文》,孔颖达《周易正义》、《尚 书正义》、《诗经正义》、《礼记正义》、 《春秋左传正义》,贾公彦《周礼疏》、《仪 礼疏》,徐彦《春秋公羊传疏》,杨士勋《春 秋榖梁传疏》,李鼎祚《周易集解》,司马贞 《史记索隐》,张守节《史记正义》,颜师古 《汉书注》,李贤《后汉书注》,杨倞《荀子 注》,成玄英《南华真经注疏》,李善《文选 注》,吕向等《五臣注文选》,尹知章《管子 注》等。
《释名·释州国》:“凉 州 , 西 方 所 在 寒 凉 也。”
《释名·释姿容》:“负 , 背 也, 置 项 背 也。”
《释名·释言语》:“铭 ,名 也 。 记 名 其 功 也。”
《释名·释首饰》:“镜,景也,言有光景也。” 《释名·释衣服》:“领 , 颈 也, 以 壅 颈 也 。” 《释名·释疾病》:“盲,茫 也, 茫 茫 无 所 见 也。” 《释名·释水》:“海,晦也,主承秽浊,其色 黑而晦也。” 《释名·释形体》“:肉,柔也。” 《释名·释山》:“山锐而高曰乔,形似桥也。”
《杨雄(前58—后18)蜀郡成都人,是西 汉著名哲学家、文学家、语言学家。杨 雄的《方言》全称为《輶軒使者绝代语 释别国方言》。“輶軒使者”是古代的 方言调查官员,“绝代”指不同时代, “别国”指不同地域。从书名看,它是 一本解释古代方言调查官员们搜集的历 代各地方言语词的训诂专著。
许慎(约公元58—147),东汉经学家、 文字学家。许慎所著《说文解字》是中 国最为重要的一部语言学著作。正如清 人臧克琳所说:“要知《说文》之书, 非许叔重自撰,乃记集三代以来遗文, 故其诠解亦俱自古相传旧义。” (《经 义杂记》“说文言性善”条)清人严可均 誉之为“六艺之渊海,古学之总龟。” 足以说明《说文解字》一书在训诂学和 文献学上的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始皇 采纳李斯建议,下令焚书。除医卜、种树 之书外,凡《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私 藏的诗书、百家语都要销毁。敢偶诗书者 弃市;以古非今,妖言诽谤者族诛,吏见 知不举者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焚者,黥为 城旦。凡欲学法令者以吏为师。公元前2 12年,侯生、卢生讥讪事觉,坑儒生方 术之士460余人于咸阳。
马融 字季长,东汉儒家学者,著名经学家,尤 长于古文经学。他设帐授徒,门人常有千 人之多,卢植、郑玄都是其门徒。
他一生注书甚多,注有《孝经》、《论语》、 《诗》、《周易》、《三礼》、《尚书》、 《列女传》、《老子》、《淮南子》、 《离骚》等书,皆已散佚,清人编的《玉 函山房丛书》、《汉学堂丛书》都有辑录。
3)许慎及《说文解字》。
4)刘熙及《释名》 东汉刘熙所作,是用声训的方法解释词义、说明 事物得名之由、探求语源的专著。是我们第一部 语源学专著。今本27篇分为8卷。按语词所表示事 物进行分类。刘熙解释事物得名的缘由,完全是 从声音上去探索。这种因音求义的方法在训诂学 上称之为声训,也称音训。刘熙的声训,虽然有 些是不无道理的,但是大部分都出于主观的推想, 没有实际的根据,也并非经过系统的探索而得出 来的,因而缺乏科学性。《释名》对后代学者提 倡因声以求义的训诂方法也有很大的影响。
集部:唐李善的《昭明文选注》《后汉书注》 魏郦道元的《水经注》。 史部:《史记三家注》(南朝宋裴骃的《史 记集解》、唐司马贞《史记索引》、张守 节的《史记正义》) 子部:几乎所有的子书都注解了一遍。 王弼的《老子注》 郭象《庄子注》 郭璞的《山海经注》
3)出现了集注、集解。 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 唐颜师古:《汉书注》、 魏何晏《论语集解》。 最值得一提的是唐陆德明把各种注音和各种 解释都搜集起来的《经典释文》。
后16篇是根据事物的类别来分篇解释各种事 物的名称,类似后世的百科名词词典。这 是第一部按义类编辑的辞典。它辑录了我 国古代丰富的词汇,为汉语词汇学奠定了 基础。它具体解释了古代一些典章制度及 天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为研究古代科学 史提供了宝贵资料,它开创了“类聚群分” 的释词体例,对后代辞书的编纂很有启发。
二、重要学者和专著介绍
(一)专著介绍
1、《五经正义》——随着时间的推移, 汉儒的训诂在唐人看来已不好理解,于是 在郑玄为毛诗作笺的启发下,出现了一种 既注经书原文又释前人传注笺的新体例, 这种体例就叫正义。唐训诂大师孔颖达对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 《春秋左氏传》)既注经书原文又释前人 传注笺,形成了《诗经正义》《尚书正义》 《礼记正义》《周易正义》《春秋左氏传 正义》,合称《五经正义》。
3、《昭明文选注》——《文选》是南朝梁文学 家萧统著,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封建文 人的必读书,素有“《文选》烂,秀才半”的美誉。 李善的《昭明文选注》的最大特色,是第一次将 征引式训诂体式应用于的集部注释,为后世的诗 文注释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李善的注释顺应 《文选》的文学特点,注意词藻,有较浓厚的文 学色彩,让读者不感枯燥。所以说,《文选注》 不仅是一部文字训诂的校勘的重要资料,同时其 本身也是一部颇具文学色彩的语言文献。后世 《文选》成“学”,与李注有直接的关系。
《五经正义》引用大量史料诠释典章制度、 名器物色,又详于文字训诂,为后人研读 经书提供了方便。《五经正义》标志着经 学史上一统局面的形成,在唐代具有很高 的权威性。
2、《史记三家注》——《史记》自产生 后就有人为它作注。影响较大的是南朝裴 骃的《史记集解》、唐司马贞的《史记索 引》、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这三本 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旧注,后世将这三种 注本合称“《史记》三家注”。这是目前 研究史记的最权威的必读书目。
第二节
训诂的深入扩展期—— 魏晋隋唐
一、魏晋隋唐训诂学者的主要成就: 1)再度注释的出现,即出现了义疏体。这一 时期对汉代的经和注再进一步注释。再度 注释的代表作是孔颖达的《五经正义》。
2)训诂范围的扩大。
汉代的训诂主要集中在经书上。这一时期 除了给经书作注外,还扩大到史、子、集 三部。即这一时期对经史子集都有注释。
征引式注释方式——是极少对词语对正面 的训释,而是为读者提供一个在此之前词 语出处的语料和解释。
4、《玉篇》——梁· 顾野王撰。是继《说文》 和《字林》之后又一部重要字书。这是一 部按汉字形体分部编排的字书。所分部首 与《说文》相比有增有减,共542部。部首排 列的次序主要是按照义类相近与否来安排 的。共收字16917,该书综合众书,辨别形体 意义的异同,网罗训释,以成一家之言。这是 一部以楷书为注解的训诂专著。
2)在习学礼乐的高等教育中,文献阅读 是重要内容。 《礼记· 学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 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 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 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 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 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进者说服, 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 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学。
三、汉代训诂成果
真正以解释文献语言为目的而系统进行 的训诂工作是从汉代开始的。
1、汉代训诂成果汇总
(1)儒家经典的随文注释大批出现。其中 古文经学学派实力最强,出现了贾逵、服 虔、马融、郑众、郑玄、毛亨、赵歧、王 逸、高诱等大批经学大师。 毛亨:《毛诗故训传》
郑玄:《毛诗笺》《礼记注》《周礼注》、 《仪礼注》 赵歧:《孟子章句》等。
5)《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词典, 也是第一部训诂专著。“尔”是“近”的 意思,“雅”是“正”的意思,在这里专 指“雅言”,即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 面都合乎规范的标准语。《尔雅》的意思 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释古 语词、方言词,使之近于规范。作者不详。 大约成书于汉初。全书共19篇,前3篇, “释诂”、“释言”、“释训”解释一般 语词,类似后世的语文词典。
第七章 训诂发展史
训诂的发展史,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产生期 深入扩展期 更新变革期 鼎盛期
第一节 训诂的产生期——先秦两汉
一、训诂产生于汉代的原因 1、直接原因 训诂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古今语言发生了 变化,人们阅读古书时有些地方读不懂, 需要加以解释。统治者尊经,博士讲经, 促进了训诂的发展。 《左传· 宣公十二年》:止戈为武。 《庄子· 让王》:“无财谓之贫。”
用隶书写成的今文经和用古文写作的古文 经,只是书写字体不同,不应有很大的矛 盾。但事实并非如些。在汉代,解释这两 种不同字体的儒家经典,却形成了两个具 体不同的理论观点和学术风气派别。这两 个学派都重师承,讲家法,成为汉代训诂 的又一特色。
今文经是由朝廷认可的博士传授的,它的 创始人是董仲舒,代表作是他的《春秋公 羊传》,它是根据统治者的需要,对先秦 儒家经典进行训释,其任务是要阐发微言 大义,因此在训释是大搞穿凿附会。
4)字书、韵书、义书分立。 字书类:晋· 吕忱《字林》 梁· 顾野王的《玉篇》 音韵类:魏· 李登《声类》、 隋陆法言的《切韵》 唐孙愐《唐韵》、 唐守温制出的36字母。 雅书:虽发展不大,但也有成绩。 魏· 张揖增广《尔雅》为《广雅》。
5)重视少数民族语言和外国语言的研究。 唐代和尚在翻译佛经过程中,对梵语刻苦 钻研,并精通汉语训诂,留下了一些有价 值的训诂专著。 释玄应的《一切经音义》25卷, 释慧琳的《一切经音义》100卷等。 这些书里,在解释佛教经典用语中,引用 了很多古书资料,我们不但可以从中找到 许多古书的佚文,还可以用它来进行比照 校勘,了解中古时期语言文字音义变化的 一些踪迹。
三、两汉训诂的特点
确定了随文注解和通释语义专著两种基本形 式。这两种基本形式,正是训诂学走向成熟 的标志。 通释语义代表作:《尔雅》《释名》《方言》
把形音义三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说文》 是代表作。 开始由语文学领域进入语言学领域。 遍注群书。 今文经和古文经之争,对训诂影响很大。
3、顾野王——南朝梁文字训诂学家、史 学家。著《玉篇》30卷。此书为继东汉许慎 《说文解字》后又一部重要字典,也是我 国现存最早的楷书字典。《玉篇》是字书, 又可用为韵书,是研究古籍不可缺少的工 具书。
郭璞:河东闻喜县人(今山西省闻喜县),东 晋著名学者,既是文学家和训诂学家,又 是道学术数大师和游仙诗的祖师。其代表 作有《尔雅注》和《方言注》。
5、《水经注》——北魏郦道元著。《水经 注》是以《水经》为纲,为《水经》作的 注。注文约有30万字,系统地描绘了我国长 江、淮河、黄河等主要水系的一千多条河 流的源流脉络、古今变迁、水利开发。它 以水道为纲,记载了沿河所经地区的山陵、 原隰、水文、气候、土壤、植被等自然地 理现象,以及城邑、关津的建置沿革、兴 衰过程。至于有关该流域的历史事件、人 物、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也都予以收集。
2)焚书坑儒后,汉代四百多年间,采取 了系列措施抢救古籍,几个皇帝都非常重 要古籍整理,把这事看作是振兴国家的重 要措施之一。所以汉代训诂的兴起,与秦 火后,汉代统治者重视整理古籍有关。
3、教育的需要,也是促使训诂产生 的原因
1)初级的识字教育。 《汉书· 艺文志》:“古者八歲入小學,故周 官保氏掌養國子,教之六書,謂象形,象 事,象意,象聲,轉注,假借,造字之本 也。”
古文经学派,其特点是:在解释先秦儒家 经典时,注重语言文字的训诂,按照字义 来解释经文,能比较做到实事求是,所以 后人称之为朴学。今天我们所读到的汉代 注释,主要是这部分著作。
汉代经学的发达,推动了训诂工作的兴盛; 训诂大师的涌现,训诂体式的完备,以及 条例严密的经传注释和研究词汇词义的语 言学专著的问世,标志着训诂工作摆脱了 经学的附庸地位而独立,训诂工作取得了 前所未有的成绩。
(二)学者简介
1、孔颖达——孔颖达(574—648年),字 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是唐代 著名儒家大师之一。贞观年间,他奉诏命 与颜师古等人撰写“五经”义训共一百八 十余篇,号称《义赞》,太宗下诏改为 《五经正义》。孔颖达的注解形成唐代的 义疏派,在语言史上占据重要的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