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生物科学》教案(1) (2)(1)
高中生物 1.1 身边的生物科学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3

苏教版必修三 1.1 身边的生物科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说出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2)学会科学合理地保护动物的一些做法2.能力目标:(1)初步学会查找资料、汇总信息(2)分析归纳查找的资料,提出个人观点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关注环境,关爱身边的生物,关爱生命(2)自觉保护环境,爱护生物二、教学重点(1)概述合理地保护动物的一些方法(2)学会查找资料,分析归纳资料。
三、教学难点(1)说出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
(2)分析处理信息,提出个人观点,形成关爱身边生物的情感(3)对学生收集资料的处理、课堂交流讨论活动的组织。
四、教材分析必修3的主要内容是生物个体的稳态及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稳态以及稳态的维持。
本章以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开篇,通过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物种灭绝速度的加快等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关注环境、关爱生命。
本节是本章的第一节,主要内容是围绕身边的生物科学——环境科学,先提出人类面临的问题:生物多样性丧失。
通过“积极思维”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关注身边的生物,学会科学合理地保护动物,关爱生命。
而要科学合理地保护动物,就要学习生物科学知识,学习生物与环境、生物个体的稳态的知识,这又为本章第二节的学习打下伏笔。
本节内容起到了开宗明义,有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作用,同时又有承前起后的作用。
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资料:2001年8月,全球性的“生物保护组织大会”在夏威夷召开,该组织的主席在开幕式上警告说,物种灭绝的速度在过去100年中,比人类尚未出现时增加了大约1000倍,而且各种迹象表明21世纪物种灭绝的速度还会增加10倍。
学习目标:说出物种濒危和灭绝的主要原因举例说出科学合理地保护动物的方法(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人类面临的问题之一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情景展示一:科学家经过充分调查证实,在1941~1988年期间下列8种动物已经灭绝。
高中生物身边的生物科学学案教案

高中生物身边的生物科学学案教案第一章:身边的生物探索生命的奥秘教学目标:1. 理解生物学的定义和研究方法。
2. 观察身边的生物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3. 掌握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如细胞、遗传、进化等。
教学内容:1. 生物学的定义和研究方法。
2. 身边的生物现象观察和分析。
3. 生物学的基本概念介绍。
教学活动:1. 引入生物学的话题,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学的意义。
2. 组织学生进行身边的生物现象观察,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3. 讲解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如细胞、遗传、进化等。
作业与评估:1. 学生完成一份身边的生物现象观察报告。
2.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
第二章: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教学目标:1. 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2. 掌握细胞的基本组成和生命活动原理。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力。
教学内容:1.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介绍。
2. 细胞的实验观察和分析。
3. 细胞的生命活动原理讲解。
教学活动:1. 讲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引导学生理解细胞的重要性。
2. 组织学生进行细胞实验观察,如细胞培养、细胞染色等。
3. 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理解细胞的生命活动原理。
作业与评估:1. 学生完成细胞实验报告,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2.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
第三章:生物的遗传与变异教学目标:1. 理解遗传和变异的概念。
2. 掌握遗传规律和变异现象。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遗传和变异的概念介绍。
2. 遗传规律的讲解和实验观察。
3. 变异现象的分析和解释。
教学活动:1. 讲解遗传和变异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遗传和变异的重要性。
2. 组织学生进行遗传规律的实验观察,如孟德尔遗传实验等。
3. 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理解遗传规律和变异现象。
作业与评估:1. 学生完成遗传实验报告,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2.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
第四章:生物的进化和自然选择教学目标:1. 理解生物进化的概念。
高中生物身边的生物科学学案教案

高中生物身边的生物科学学案教案第一章:身边的生物科学导言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科学的定义和范围。
2. 认识到生物科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3. 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内容:1. 生物科学的定义和范围:介绍生物科学的定义,解释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2. 生物科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举例说明生物科学在食品、医疗、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3. 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通过观察身边的生物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生物科学的奥秘。
教学活动:1. 引入生物科学的定义和范围,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2. 举例说明生物科学在食品、医疗、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让学生认识到生物科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3. 组织学生观察身边的生物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生物科学的奥秘,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作业与评估:1.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身边生物现象的观察报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2.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彼此的观察报告,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第二章:植物的生长与繁殖教学目标:1. 了解植物的生长和繁殖过程。
2. 掌握植物的主要特征和分类。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教学内容:1. 植物的生长过程:介绍植物的生长器官,解释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
2. 植物的繁殖方式:介绍植物的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方式,解释植物的生殖机制。
3. 植物的主要特征和分类:学习植物的主要特征,了解植物的分类系统和常见植物类别。
教学活动:1. 介绍植物的生长器官,解释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特点。
2. 介绍植物的繁殖方式,解释植物的生殖机制,让学生掌握植物的繁殖方式。
3. 学习植物的主要特征,了解植物的分类系统和常见植物类别,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作业与评估:1. 让学生制作一份植物的生长过程的手抄报,加深学生对植物生长过程的理解。
2. 进行植物分类实验,让学生根据植物的主要特征进行分类,培养学生的实验第三章:动物的适应与行为教学目标:1. 了解动物的适应和行为特点。
高中生物身边的生物科学学案教案

高中生物身边的生物科学学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身边的生物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 帮助学生掌握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3. 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对生命科学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身边的生物现象观察:让学生观察身边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2.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介绍细胞的基本结构,如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并解释它们的功能。
3. 生物的分类和进化:讲解生物的分类系统,介绍生物的进化理论和证据。
4. 生态系统的组成和作用:解释生态系统的概念,介绍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5. 生物技术及其应用:介绍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等生物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三、教学方法1. 观察法: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和了解身边的生物现象。
2.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掌握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3.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4. 实验法:安排相应的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加深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
2. 作业和测验:通过布置作业和进行测验,评估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报告质量。
4.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总结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科书:《高中生物》教材,用于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生物学知识。
2. 辅助教材:相关的参考书籍和资料,用于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案例。
3. 互联网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的生物科学资讯和视频,用于丰富教学内容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实验器材:准备相应的实验器材和材料,用于进行实验教学。
六、教学活动1. 观察身边的植物:安排一次户外活动,让学生观察校园或周边环境中的植物,记录它们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身边的生物科学

身边的生物科学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说出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学会科学合理地保护动物的一些做法(2)能力目标:初步学会查找资料、汇总信息;分析归纳查找的资料,提出个人观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关注环境,关爱身边的生物,关爱生命;自觉保护环境,爱护生物二、教学重点1、概述合理地保护动物的一些方法2、学会查找资料,分析归纳资料。
三、教学难点1、说出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
2、分析处理信息,提出个人观点,形成关爱身边生物的情感3、对学生收集资料的处理、课堂交流讨论活动的组织。
四、教学背景分析:必修3的主要内容是生物个体的稳态及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稳态以及稳态的维持。
本章以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开篇,通过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物种灭绝速度的加快等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关注环境、关爱生命。
本节是本章的第一节,主要内容是围绕身边的生物科学——环境科学,先提出人类面临的问题:生物多样性丧失。
通过“积极思维”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关注身边的生物,学会科学合理地保护动物,关爱生命。
而要科学合理地保护动物,就要学习生物科学知识,学习生物与环境、生物个体的稳态的知识,这又为本章第二节的学习打下伏笔。
本节内容起到了开宗明义,有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作用,同时又有承前起后的作用。
必修本的3册书的第一章构成了一个体系,它们都是“生物科学和我们”。
而每一册的“第一节身边的生物科学”都分别提出了一个人类面临的问题:必修1的第一节的是健康问题,展望了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的前景;必修2的第一节提出的是粮食问题,联系了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必修3的第一节提出的是生物多样性的丧失问题,阐述了科学合理地保护动物的重要性。
而每一册的第二节“生物科学的学习过程”都从科学家的探索中提出了一个方法:必修1的科学实验方法、必修2的科学思维方法、必修3的科学探究方法。
因此,必修3的第一章不仅与必修1和必修2的第一章具有联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还是在它们基础上的深入和提高。
《身边的生物科学》教案(1)

身边的生物科学导入新课课件展示:(1)假如某地区正在流行“非典型性肺炎”(SARS),一个患者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咳嗽,假如你是科技工作者,你该怎样对该患者进行诊断?(2)在东南亚某地区,突然发现大量家禽不明原因的死亡,怀疑是感染了禽流感,假如你是科技工作者,你该怎么办?(3)一个母亲患有一种遗传病,现她怀有一胎儿,怀疑也患有该遗传病,该如何对该胎儿进行检测,以确认他(她)是否患有该遗传病呢?学生活动:阅读课本P3相关内容,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上述问题并阐述自己的观点,小组记录员记录并整理本组观点。
生对于“非典型性肺炎”(SARS)、禽流感与遗传病检测的方式有很多种,如通过病理学等手段进行检测;而现代生物技术中的基因诊断技术可以使得上述疾病的检测更加快速、灵敏、简便,使得疾病的防治更为有效。
师第一例基因诊断技术应用于临床实践是在什么时候?诊断的是何种疾病?推进新课板书:二、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一)基因诊断生是1978年科学家对一位孕妇作了镰刀状贫血症的产前诊断。
师那么基因诊断技术目前可以用来诊断哪些疾病因子呢?通过多媒体呈示以下情景,教师对相关问题进行描述、分析。
基因诊断的对象主要有:①病原微生物的侵入:一般侵入体内的病原微生物可通过显微镜检查及免疫学方法进行诊断。
但是,直接检测病原微生物的遗传物质可以大大提高诊断的敏感性。
而在无法得到商业化抗体时,基因诊断就成为检测病原微生物感染,尤其是病毒感染的唯一手段。
此外,由于基因碱基配对原理的基因诊断可直接检测病原微生物的遗传物质,所以诊断的特异性也大为提高。
目前,基因诊断已在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等传染病的诊断中发挥了不可代替的作用。
②先天遗传性疾病:目前,大多数遗传病还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因而可对胎儿进行产前基因诊断。
对确诊患病的胎儿实施人工流产是避免遗传病患儿出生的有效措施。
已有多种传统的遗传性疾病的发病原因被确定为特定基因的突变。
例如: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突变可引起苯丙酮尿症;腺苷脱氨酶基因突变可引起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症(SCID);而淋巴细胞表面分子CD40或其配体(CD40L)基因突变则可引起无丙种球蛋白血症。
高中生物 1.1《身边的生物科学》教案(苏教版必修2)

第一章生命的物质基础第一节身边的生物科学第二章第2课时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课件展示:(1)假如某地区正在流行“非典型性肺炎”(SARS),一个患者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咳嗽,假如你是科技工作者,你该怎样对该患者进行诊断?(2)在东南亚某地区,突然发现大量家禽不明原因的死亡,怀疑是感染了禽流感,假如你是科技工作者,你该怎么办?(3)一个母亲患有一种遗传病,现她怀有一胎儿,怀疑也患有该遗传病,该如何对该胎儿进行检测,以确认他(她)是否患有该遗传病呢?学生活动:阅读课本P3相关内容,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上述问题并阐述自己的观点,小组记录员记录并整理本组观点。
生对于“非典型性肺炎”(SARS)、禽流感与遗传病检测的方式有很多种,如通过病理学等手段进行检测;而现代生物技术中的基因诊断技术可以使得上述疾病的检测更加快速、灵敏、简便,使得疾病的防治更为有效。
师推进新课:生是1978年科学家对一位孕妇作了镰刀状贫血症的产前诊断。
师那么基因诊断技术目前可以用来诊断哪些疾病因子呢?通过多媒体呈示以下情景,教师对相关问题进行描述、分析。
基因诊断的对象主要有:①病原微生物的侵入:一般侵入体内的病原微生物可通过显微镜检查及免疫学方法进行诊断。
但是,直接检测病原微生物的遗传物质可以大大提高诊断的敏感性。
而在无法得到商业化抗体时,基因诊断就成为检测病原微生物感染,尤其是病毒感染的唯一手段。
此外,由于基因碱基配对原理的基因诊断可直接检测病原微生物的遗传物质,所以诊断的特异性也大为提高。
目前,基因诊断已在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等传染病的诊断中发挥了不可代替的作用。
②先天遗传性疾病:目前,大多数遗传病还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因而可对胎儿进行产前基因诊断。
对确诊患病的胎儿实施人工流产是避免遗传病患儿出生的有效措施。
已有多种传统的遗传性疾病的发病原因被确定为特定基因的突变。
例如: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突变可引起苯丙酮尿症;腺苷脱氨酶基因突变可引起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症(SCID);而淋巴细胞表面分子CD40或其配体(CD40L)基因突变则可引起无丙种球蛋白血症。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身边的生物科学》教案-新版

第一节身边的生物科学【学习目标】1.说出解决粮食问题的重要性。
2.举例说出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的重要性。
【教学地位】本节为本模块的绪论内容。
从粮食问题的解决和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两个方面介绍学习生物科学的重要性,意在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为本模块的学习提供动力。
【教法指导】1.本节课主要通过资料介绍粮食问题的解决和现代农业技术与生物科学的关系,因此对本节课的教学要多搜集粮食问题和现代农业技术方面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通过资料的展示说明问题。
2.课下让学生通过各种媒体搜集有关粮食问题和现代农业技术方面的资料,并进行交流,既培养了学生搜集资料、交流资料的能力,又潜移默化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新课导入建议】1.“民以食为天”。
粮食生产备受我国和各国领导的重视,我国和世界各国的粮食消费和生产状况如何?2.当今世界面临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粮食短缺和疾病肆虐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人们应用了哪些生物技术?【教学流程设计】相关内容,填写“【课前自主导学】知识1,课前自主探究:(1)阅读教材P2-3内容完成“【课前自主导学】知识2及思考交完成思考交流1”。
(2)阅读教材P3-5流2”。
⇒步骤1:情景导课:以【新课导入建议】中的第1种方式或以第2种方式导出课题。
⇒步骤2:检测预习效果:作答【正误判断】并进行校正。
⇒步骤3:结合教材P2“2 000年我国粮食减产的原因”和【探究1】,总结我国粮食短缺的原因和应对粮食危机的措施。
通过【例1】强化。
步骤6:诵读【结论语句】,当堂完成【当堂双基达标】,分组解答教材P4【评价指南】。
⇐步骤5: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总结本课时重要知识点并以网络图形式呈现,互评后参看【本课知识小结】的网络构建。
⇐步骤4:通过多媒体介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让学生比较转基因作物和普通作物的优点和不足,并以【例2】进行典例分析。
【课前自主导学】1.二战后世界粮食生产状况现状→仅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面临的问题→粮食缺口巨大↑原因→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环境恶化思考交流1.2011年统计显示,全球小麦和玉米价格涨了57%,大米涨了45%,糖涨了5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身边的生物科学
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
(1)假如某地区正在流行“非典型性肺炎”(SARS),一个患者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咳嗽,假如你是科技工作者,你该怎样对该患者进行诊断?
(2)在东南亚某地区,突然发现大量家禽不明原因的死亡,怀疑是感染了禽流感,假如你是科技工作者,你该怎么办?
(3)一个母亲患有一种遗传病,现她怀有一胎儿,怀疑也患有该遗传病,该如何对该胎儿进行检测,以确认他(她)是否患有该遗传病呢?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P3相关内容,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上述问题并阐述自己的观点,小组记录员记录并整理本组观点。
生
对于“非典型性肺炎”(SARS)、禽流感与遗传病检测的方式有很多种,如通过病理学等手段进行检测;而现代生物技术中的基因诊断技术可以使得上述疾病的检测更加快速、灵敏、简便,使得疾病的防治更为有效。
师
第一例基因诊断技术应用于临床实践是在什么时候?诊断的是何种疾病?
推进新课
板书:
二、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
(一)基因诊断
生
是1978年科学家对一位孕妇作了镰刀状贫血症的产前诊断。
师
那么基因诊断技术目前可以用来诊断哪些疾病因子呢?
通过多媒体呈示以下情景,教师对相关问题进行描述、分析。
基因诊断的对象主要有:
①病原微生物的侵入:一般侵入体内的病原微生物可通过显微镜检查及免疫学方法进行诊断。
但是,直接检测病原微生物的遗传物质可以大大提高诊断的敏感性。
而在无法得到商业化抗体时,基因诊断就成为检测病原微生物感染,尤其是病毒感染的唯一手段。
此外,由于基因碱基配对原理的基因诊断可直接检测病原微生物的遗传物质,所以诊断的特异性也大为提高。
目前,基因诊断已在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等传染病的诊断中发挥了不可代替的作用。
②先天遗传性疾病:目前,大多数遗传病还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因而可对胎儿进行产前基因诊断。
对确诊患病的胎儿实施人工流产是避免遗传病患儿出生的有效措施。
已有多种传统的遗传性疾病的发病原因被确定为特定基因的突变。
例如: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突变可引起苯丙酮尿症;腺苷脱氨酶基因突变可引起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症(SCID);而淋巴细胞表面分子CD40或其配体(CD40L)基因突变则可引起无丙种球蛋白血症。
这类疾病的诊断除了仔细分析临床症状及生化检查结果外,从病因角度作出诊断则需要用基因诊断的方法检测其基因突变的发生。
用基因诊断的方法检测这些位点的改变,不仅对临床诊断,而且对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③后天基因突变引起的疾病: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肿瘤。
虽然肿瘤的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明了,但人们可以初步认为肿瘤的发生是由于个别细胞基因突变而引起的细胞无限增殖。
无论是抑癌基因发生突变还是癌基因发生突变,如果确定这些改变的发生,都必须进行基因诊断。
④其他:如DNA指纹、个体识别、亲子关系识别、法医物证等。
师
假如某人患了流行性感冒,该如何进行治疗?
生
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一些抗生素或抗病毒类药物,多喝白开水,注意休息,几天之后就可痊愈。
师
你了解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症(SCID)的疾病机理吗?这种疾病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一些抗生素或抗病毒类药物,多喝白开水,注意休息,几天之后可痊愈吗?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P4基因治疗的相关知识,并思考上述问题。
生
患有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症(SCID)的个体,其体内腺苷脱氨酶基因突变,不能正常合成腺苷脱氨酶,而该酶对于降解毒素是关键的,因此患者将出现免疫缺陷。
由于是基因突变导致的疾病,因而不能用治疗流感的方法来治疗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症(SCID)。
师
假如某人患了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症(SCID),该如何进行治疗?
生
可以通过基因治疗技术来治疗该疾病。
师
什么是基因治疗?基因治疗的原理(基因治疗的两种途径)是什么?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P4中“基因治疗的两种途径”图群,并思考上述问题。
生
基因治疗(gene therapy)是指采用转基因技术将外源正常基因导入靶细胞,以纠正或补偿因基因缺陷和异常引起的疾病,以达到治疗目的。
基因治疗(gene therapy)的原理是指采用转基因技术将目的基因导入患者的某种细胞中,体外培养使其增殖,然后输回患者体内,这样重组受体细胞因导入正常的基因,可以纠正或弥补缺陷基因带来的影响;或将带有治疗作用的基因通过载体直接送入患者的某些细胞中,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师
基因治疗技术能有效治疗疾病、提高人类健康水平,那么目前来说,是否所有的遗传性疾病都可以采用基因治疗?
生
不可以,例如神经细胞不能以基因治疗技术进行治疗。
师
进行基因治疗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生
……
师
进行基因治疗必须具备下列条件:①选择适当的疾病,并对其发病机理及相应基因的结构功能了解清楚;②纠正该病的基因已被克隆,并了解该基因表达与调控的机制与条件;③该基因具有适宜的受体细胞并能在体外有效表达;④具有安全有效的转移载体和方法,以及可供利用的动物模型。
师
基因治疗的前景十分诱人,那么基因治疗的现状与前景如何呢?
生
……
课堂小结
(1)复合免疫缺陷综合征的基因治疗:1991年美国批准了人类第一个对遗传病进行体细胞基因治疗的方案,即将腺苷脱氨酶(ADA)导入一个4岁患有严重复合免疫缺陷综合征(SCID)的女孩。
采用的是反转录病毒介导的间接法,即用含有正常人腺苷脱氨酶基因的反转录病毒载体培养患儿的白细胞,并用白细胞介素Ⅱ(IL-2)刺激其增殖,经10天左右再经静脉输入患儿。
大约1~2月治疗一次,8个月后,患儿体内ADA水平达到正常值的25%,未见明显副作用。
此后又进行第2例治疗获得类似的效果。
(2)我国复旦大学等单位对乙型血友病的基因治疗也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他们在兔模型的基础上,将人第Ⅸ因子基因通过重组质粒(pcmvix)或重组反转录病毒(N2CMVIX)导入自体皮肤成纤维细胞,获得可喜的阶段性成果,相信不久的将来,基因治疗会在我国取得成功。
(3)总体来说,目前已批准治疗的病例约120例,其中约110例为肿瘤,遗憾的是,除
黑色素瘤有些端倪外,全都未能成功。
治疗了10余例单基因病,除ADA缺乏症和乙型血友病有一定疗效外,其余都还在实验阶段。
但人们再也不怀疑基因治疗不仅可能办到,而且指日可待。
师
你还了解其他生命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情况吗?
生
……
活动主题: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流关于“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热点是什么”的研究性学习成果。
给活动的组织者与交流者几点建议:
(1)我们一定要本着“求是唯真、崇文扬善、创新臻美”的态度去做科学,注意每一个细节,以使我们第一次的研究成果经得起别人的推敲。
(2)我们要从“小”处做“大科学”,不要从“大”处做“小科学”。
(3)若以图片、表格等形式来反映研究成果,会让你的研究成果更容易被听众所接受。
(4)研究性学习需要提出自己的研究报告,同时也要让听众看到研究过程中的第一手资料,以增加研究成果的说服力。
(5)不妨向别人介绍一下自己在这个研究过程中亲历的一些事情以及自己的感受,这容易引起别人的共鸣。
(6)研究性学习的交流时间设置要合理,要给汇报者提供展示自己成果的机会,也要给听众提出问题、质询的机会。
板书设计
二、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
(一)基因诊断
(二)基因治疗
(三)研究性学习交流
习题详解
1.(略)
2.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与当代科技发展现状,利用报纸、杂志、书籍、电视节目、
广播节目、互联网等手段,通过走访、调查、收集、咨询等方法,整理有关人类目前在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方面取得的进步与存在的问题的相关资料,并写成调查报告,在一定范围内交流、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