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教师招聘考试真题版

徐州市教师招聘考试真题版
徐州市教师招聘考试真题版

第二套

一、单项选择题

1.当代中国所提出的教育导向思想是()。

A.应试教育B.科举考试C.英才教育D.素质教育

2.有学者说:“无论我们选教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依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

A.百科全书式课程理论B.综合课程理论

C.实用主义课程理论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3.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大致是在()。

A.原始社会初期B.奴隶社会初期

C.封建社会初期D.资本主义初期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学校工作要以教学为主,这就是说教学是学校唯一的工作

B.课外活动就是活动课程,两者没有质的区别

C.《学记》中就提出了“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居学”的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教育思想D.向学生传授知识是教师的根本的任务

5.平常所说的三结合教育,这三结合是指()。

A.学校、家庭、社区三种教育力量的一体化

B.教师、学生、教室的三结合

C.历史、现实、未来的三结合

D.教科书、实验室、网络的三结合

6.20世纪20年代,抱着教育救国思想,从事平民教育、乡村教育运动,创办晓庄师范.实践生活教育理论,著有《中国教育改造》的教育家是()。

A.鲁迅B.徐特立C.陶行知D.梁启超

7.中小学教师也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这是因为()。

A.教师都要评职称B.写写论文,提高自己的知名度

C.教育是富有创造性的工作 D.没事找事做

8.提出“师者,人之模范”的教育家是()。

A.孟子B.荀子C.扬雄D.老子

9.由于学生身心发展存在着个别差异,因此要()。

A.坚持教师为中心B.坚持教材为中心

C.实施因材施教D.实施标准化考试

10.综合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杜威B.怀特海C.布鲁纳D.克伯屈

二、名词解释

1、终身教育

2、学制

3、教育方针

4、激情

5、心境

6、热情

三、论述题

1、联系实际谈谈如何避免遗忘

2、根据中小学生记忆特点,如何提高记忆效果。

3、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 DDBCA 6-10 CCCCB

二、名词解释

1.终身教育是一系列很具体的思想、实验和成就,换言之,是完全意义上的教育,它包括了教育的所有各个方面、各项内容,从一个人出生的那一刻起一直到生命终结时为止的不间断的发展,包括了教育各发展阶段各个关头之间的有机联系。

2.学制是由国务院及其授权的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由国家颁布并保证实施具有一定法律效力的,调整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衔接、交叉、比例关系以及教育权力分配关系的教育基本制度。它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其相互关系的数及国家、学校、公民教育权力的分配关系。

3.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和总指针,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是确定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指导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原则和行动纲领。

4.激情是一种迅速强烈地爆发而时间短暂的情绪,如狂欢、暴怒、痛哭等。

5.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而持续的情绪,如心情舒畅或闷闷不乐等。在心境产生的全部时间里,它能影响人的整个行动表现,保持它的积极或消极影响,使一切都感染着某种情绪的色彩。

6.热情是一种强有力的、稳定而深刻的情感,如对党、对祖国的深厚而强烈的热爱。

三、论述题

1、答:(1)组织有效的复习:及时与经常复习相结合:正确分配复习时间:复习时注意排除前后材料的干扰:复习方式多样化

(2)适当的超额学习

(3)注意脑的健康和用脑卫生。

2、答:(1)启发学生学习的自学性

(2)调动学生智力活动的积极性

(3)引导学生把看、听、说、练结合起来

(4)把概念讲深讲透

(5)重视课堂练习的作用。

3、答:(1)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教育学生合理地满足和调节需要

(3)丰富多样的情境教育

(4)提高学生的情商水平。

教师资格证书教师资格证考试时间职业老师资格

第三套

一、填空题

1、伴随着近代大工业生产而出现的教学组织形式是____。

2、在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1862年清政府设立的____。

3、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是____、____、____。

4、教学策略的主要类型有____、____和____。

5、教学方法中的讲授法包括____、____和____三种形式。

6、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____,辅助形式有____、____等。

7、教师备课最后要落实到写好三种教学计划上,这三种计划是____、____和____。

二、名词解释

1、教学组织形式

2、班级授课制

3、课程

三、单项选择题

1.为达到德育目的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是()。A.德育原则B.德育途径C.德育方法D.德育模式

2.在知、情、意、行四个德育环节中,()是基础,()。是关键。

A.知情B.知行C.意行D.知意

3.下述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教育者“教”的客体不是双客体,而是一种复合客体

B.一个完整的教育过程就是教育者“如何教”和“教什么”的过程

C.教育者作为教育活动中的人的因素,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更确切地说是“教”的主

D.受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学”的主体

4.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舒尔茨在《人力资本投资》这本书里,提出的核心观点可概括为:“有技能的人的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为重要的资源,人力资本收益大于物力资本投资的收益”。这一观点深刻地说明着()。

A.教育的经济功能B.教育的文化功能

C.教育的自然功能D.教育的道德功能

5.我国现在实施的义务教育的年限目标是()。

A.10年B.6年C.9年D.12年

6.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划分出来的是()。

A.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B.英国哲学家培根

C.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D.英国哲学家洛克

7.教育的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的共同缺陷是都否认了()。

A.教育的科学属性B.教育的生产属性

C.教育的社会属性D.教育的艺术属性

8.“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把“教育”作此解释的是()。A.许慎B.孔子C.朱熹D.韩愈

9.《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发布时间是()。

A.1985年B.1986年C.1987年D.1988年

10.主张教育目的应依据个人需要来确定,这是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上的()。

A.社会本位论B.个人本位论C.政治本位论D.宗教本位论

四、简答题

1、简述德育过程的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2、简述德育过程有哪些规律可以遵循。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班级授课制

2、京师同文馆

3、综合性、可操作性、灵活性

4、内容型、形式型、方法型和综合型

5、讲述、讲解和讲演

6、班级授课制,个别教学制、分组教学制等

7、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和课时计划

二、名词解释

1、教学组织形式: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2、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3、课程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受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包括人类世代积累的历史经验和个体通过实践所获得的个体经验),这些经验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需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安排的。

三、单项选择题

1-5 CBBAC 6-10 BCAAB

四、简答题

1、答:(1)德育过程既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又是个体品德外化为社会道德行为的过程。

(2)要实现矛盾向教育者期望的方向转化,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是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

(3)德育过程也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过程。

2、答:(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第四套

一、填空题

1、德育是____、____、____的总称。

2、德育内容包括____、____、____、____。

3、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有三方面,即____、____、____。

4、德育过程通常由____、____、____和____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5、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____________。

6、德育过程的基础是________。

7、我国班主任老师总结出的德育经验是"晓之以理,____,____,____"。

8、我国德育途径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等。

二、名词解释

1、学校德育

2、陶冶法

3、说服法

三、选择题

1、提出德育的社会模仿模式的学者是()

A、科尔伯格

B、彼得·麦克费尔

C、班杜拉

D、皮亚杰

2、教育者利用模范、典型人物的优秀品德对学生进行影响的德育方法是()

A、说理教育

B、榜样示范

C、陶冶教育

D、指导自我教育

3、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是()

A、政治课和其他各科教学

B、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C、劳动

D、班主任工作

4、教学是()

A、教师教的活动

B、学生学的活动

C、教师指导下学生学的活动

D、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活动

5、教学具有教育性的规律,最初是由教育家()提出的。

A、杜威

B、赫尔巴特

C、孔子

D、夸美纽斯

6、教学的中心环节是()

A、引起学习动机

B、巩固知识

C、领会知识

D、运用知识

7、教师通过展示实物、进行示范性实验等手段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是()

A、演示法

B、实验法

C、练习法

D、讲授法

8、在理论上论证了班级授课制的教育家是()

A、杜威

B、赫尔巴特

C、孔子

D、夸美纽斯

四、简答题

1、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与方法是什么?

2、简述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3、简述德育过程中活动和交往的主要特点。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

2、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3、学习辅导、生活辅导和择业辅导

4、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方法

5、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6、组织活动和交往

7、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

8、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共青团活动,班主任工作等等

二、名词解释

1、学校德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

2、陶冶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有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

3、说服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等。

三、选择题

1、C

2、B

3、A

4、D

5、B

6、C

7、A

8、D

四、简答题

1、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与方法是什么?

答:(1)了解学生,研究学生;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2、简述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答:(1)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

(2)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

3、简述德育过程中活动和交往的主要特点。

答:(1)具有引导性、目的性和组织性。

(2)不脱离学生学习这一主导活动和主要交往对象的教师和同学。

(3)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是按照学生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组织的。

第五套

一、填空题

1、班级是开展教学活动的____。

2、率先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家____。

3、通过制定和执行规则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是____。

4、提出目标管理的学者是美国管理学家____。

5、现代班级管理强调以____为核心,建立一套能够持久地激发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管理机制,确保学生的持久发展。

6、____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

二、名词解释

1、班级

2、班级管理

3、平行管理

4、目标管理

三、选择题

1、平行管理的理论源于著名教育家()的"平行影响"的教育思想。

A、赫尔巴特

B、马可连柯

C、巴班斯基

D、乌申斯基

2、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了解和研究学生

B、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C、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D、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力量

3、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其进行的顺序是()

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B、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

C、以意为开端,意、知、情、行依次进行

D、看具体情况,可有多端性

4、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

A、教育者与德育内容、方法的矛盾

B、无产阶级思想和非无产阶级思想的矛盾

C、学生知的深与知的浅的矛盾

D、教育者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的矛盾

5、提出德育的认知模式的学者是()

A、科尔伯格

B、彼得·麦克费尔

C、班杜拉

D、皮亚杰

6、提出德育的体谅模式的学者是()

A、科尔伯格

B、彼得·麦克费尔

C、班杜拉

D、皮亚杰

四、简答题

1、简述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2、如何形成和培养班集体?

3、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起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基本单位

2、埃拉斯莫斯

3、班级常规管理

4、德鲁克

5、学生

6、班主任

二、名词解释

1、班级:是一个复杂的小社会体系,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生从事集体活动、结交好友的场所。

2、班级管理: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班级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3、平行管理: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

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4、目标管理: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

三、选择题

1、B

2、B

3、D

4、D

5、A

6、B

四、简答题

1、简述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答:(1)明确的共同目标;

(2)一定的组织结构。

(3)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

(4)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2、如何形成和培养班集体。

答:(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3、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起什么作用?

答:(1)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组织者;

(2)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领导者;

(3)班主任是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第六套

一、单项选择题

1.教育的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的共同特点是都否认了()。

A.教育的社会性 B.教育的平等性

C.教育的阶级性 D.教育的生产性

2.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中对班级授课制给予了系统的理论描述。A.《教学与发展》B.《大教学论》

C.《普通教育学》D.《大教育论点》

3.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

A.教师.学生.教材B.教师.学生.教学内容

C.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D.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环境

4.人类教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

A.社会生产 B.人口数量C.科学技术 D.自然环境5.在现代生产中,提高经济效益的最主要的策略是()。

A.增大劳动力数量B.延长劳动时间

C.增加劳动强度D.提高工人的熟练程度

6.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思想的提出始自党的()。

A.十二大B.十三大C.十四大D.十五大7.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这说明了个体身心发展的()。A.顺序性B.阶段性C.不平衡性D.个别差异性8.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被称为是()。

A.“教育学的雏形”

B.世界上第一部专门论述教育的著作

C.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D.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

9.我国近代教育史上,被毛泽东称颂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教育家是()。A.陶行知 B.杨贤江C.徐特立D.蔡元培10.前苏联()主编的《教育学》对中国影响最大,流传最广。

A.叶希波夫?冈察洛夫B.斯米尔切诺夫

C.凯洛夫D.申比寥夫

二、多项选择题

1.教育在人的发展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但影响这一主导作用发挥的主要条件是()。A.教育的自身状况B.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调动

C.家庭环境D.社会发展的状况

E.气候条件

2.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制定了发展教育事业的“三个结合”、“六个并举”的原则,其中这“三个结合”是指()。

A.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

B.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C.教育发展与教育改革相结合

D.全面规划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E.政府办学与民间办学相结合

3.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

A.德育B.智育C.体育D.美育E.劳动技术教育

4.教师必须要培养的基本教育能力素养有()。

A.语言表达能力

B.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

C.了解学生及同学生交往的能力

D.组织管理能力

E.教育科学研究能力

5.学校组织学生的社会实践,它的意义在于()。

A.可以减少课堂教学的时间

B.有利于做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有利于形成学生的主体性

D.有利于学生进行合理的职业定向

E.可以让学生有赚钱的机会

6.我国社区教育主要类型是()。

A.以学校为主体的社区教育

B.以教师为主体的社区教育

C.以学生为主体的社区教育

D.以社区为中心的社区教育

E.以家庭为主体的社区教育

7.教师要确立现代教育思想观念,最为主要的内容是指()。

A.教育观 B.人才观 C.应试升学观D.教育质量观E.精英教育观

8.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出现的著名教育家及其论著有()。

A.布鲁纳的《教育过程》

B.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C.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

D.卢梭的《爱弥儿》

E.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

9.学校的产生一般需要具备下列哪些条件?()

A.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

B.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达到一定程度

C.脑、体劳动的分离

D.教育经验的积累

E.掌握一定的教育方法

10.文化发展对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A.教育的价值取向

B.教育的内容

C.学校课程的结构

D.教育的方法

E.教材的编排

三、填空题

1.个体的实践活动体系中第二层次的活动是个体的()活动,它是人对外部世界能动的.带有个体性的反映。

2.根据课程的任务,可以将课程划分为()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3.()是指一个测验达到测验目的的程度,即是否测出了它所要测出的东西。

4.小学德育主要由以下三方面构成: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和()教育。

5.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是()法。6.一般来说,学校组织的报告、讲座、集会、比赛、参观、访问、调查等活动都属于课外活动形式的()性。

四、名词解释

1.教育目的

2.教育合力

3.个人本位

五、简答题

1.为什么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2.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是什么?

3.社会实践有什么功能?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B 3.C 4.A 5.D 6.C 7.C 8.A 9.D 10.C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 2.ABD 3.ABCDE 4.ABCDE 5.BCD

6.AD 7.ABD 8.ACE 9.ABC 10.ABC

三、填空题

1.心理

2.基础

3.效度

4.思想

5.榜样

6.群众

四、名词解释

1.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来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由于教育目的要回答的是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样一个根本问题,所以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

2.教育合力是指充分地利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资源,有助于更好地发挥每一种教育形态的优势与长处,最终形成“教育合力”。

3.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与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沦相反,其观点强调人的自我发展,认为个人的价值远高于社会价值,教育的职能就在于使人的本性不受影响地得到完善的发展,所以应当根据个人的本性和个体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往往强调人的自然本性,希望教育按照人的本性而不是违背这一个本性办事。五.简答题

1.答:这是因为:(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老师,他对学生的思想、学业、身体是全面关心的,他又明确教育的目的,熟悉教育的内容,懂得教育这个转化活动的规律和方法,自觉地促进学生按照一定的方向去发展。

2.答: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首先是指教育目的的确定必须考虑到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与价值取向相比,社会历史条件对教育.目的的制约更具有基础和决定的性质。教育目的的确定受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主要是指受生产力与科技发展以及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制约,受历史发展进程的制约。此外,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实际及规律也是教育目的确定的重要制约因素。

3.答:(1)有利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2)有利于学生进行合理的职业定向;

(3)有利于形成学生的主体性。

第七套

一、单项选择题

1.小学阶段的课程应体现()。

A.强制性、普及性和统一性

B.科学性、选择性和统一性

C.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D.科学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2.在关于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相互关系上,一般认为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条件,而掌握知识则是发展智力的()。

A.惟一选择B.内容C.途径 D.基础

3.《学记》中提出的“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的主张对应的教学原则应是()。A.因材施教原则 B.循序渐进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启发性原则

4.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是()。

A.讲授法B.讨论法C.谈话法D.指导法

5.在德育过程中,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自觉能动性,一般称为()。A.道德情感B.道德意志C.道德观念D.道德行为

6.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这一原则是()。

A.导向原则B.疏导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教育的一贯性原则

7.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组织和培养班集体B.建立学生档案

C.了解学生D.操行评定

8.1632年英国哲学家()。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划分了出来。

A.培根 B.斯宾塞C.夸美纽斯D.赫尔巴特

9.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

A.《论语》 B.《学记》C.《理想国》 D.《雄辩术原理》10.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等口号的现代教育派的代表是()。A.卢梭B.洛克C.杜威D.赫尔巴特

二、多项选择题

1.家庭环境的效应表现在()。

A.家长的职业类别

B.家长的期望水平

C.家长的文化程度

D.家庭的自然结构

E.家庭的气氛

2.我国的教育结构确定了以下几种类型()。

A.基础教育 B.中等教育C.高等教育D.职业教育E.成人教育

3.教育目的具有()作用。

A.导向 B.评价 C.激励D.规范E.选择

4.课程计划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A.学科设置 B.学科顺序C.课时分配D.学年编制E.学周安排

5.教师的教育工作能力包括()。

A.与学生的交往能力

B.语言表达能力

C.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

D.组织管理能力

E.教育科研能力

6.教育的本体功能是()。

A.人的培养

B.经验和人才的选择

C.人类精神文明的传递与继承

D.促进社会政治变革

E.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7.“环境决定论”完全否定了()。

A.遗传的作用

B.教育的价值

C.家庭的影响

D.文化的功能

E.人的能动性

8.中国封建社会出现过的学校教育的类型有()。

A.官学 B.私学 C.骑士学校D.书院 E.社区学院

9.课外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A.群众性活动

B.以教师为核心

C.小组活动

D.个人活动

E.班级授课制

10.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的主要表现在()。

A.教育普及化的开始

B.提出教育机会均等的口号

C.教育法制化的形成

D.强化教育的国家控制

E.教育精英化的实现

三、填空题

1.在丰富的教学实践基础上,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的学者是我国古代的教育家()。

2.()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的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3.根据一节课所要完成任务的多少,我们把课分为()课和综合课。

4.儿童思想品德的形成是通过教育和自我教育实现的。自我教育能力由()、自我激励.自我调控等因素构成。

5.根据文献记载,埃及在古王国末期已有()学校,它是法老教育皇子皇孙和贵族子弟的场所。

6.集中体现柏拉图教育思想的代表作是()。

7.《义务教育法》规定,为了发展基础教育,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和我国实际情况,制定这是我国义务教育法的立法宗旨。

8.智育是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四、名词解释

1.义务教育

2.潜在课程

3.教学

五、简答题

1.简述教育目标与培养目标的关系。

2.人类传递社会经验的教育方式和动物的信息遗传方式相比有哪些优越性?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D 3.B 4.C 5.B 6.B 7.A 8.A 9.B 10.C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E 2.ACDE 3.ABCE 4.ABCDE 5.ABCDE

6.ABC 7.AE 8.ABD 9.ACD 10.ABC

三、填空题

1.孔子

2.教学组织形式

3.单一

4.自我评价

5.宫廷

6.《理想国》

7.宪法

8.智力

四、名词解释

1.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

2.潜在课程,又称潜课程.隐蔽性课程或隐性课程。潜在课程在教育中的作用往往比正规课程更为重要,尤其对促进儿童情感.意志等方面发展的作用更加不可忽视。潜在课程结构具有松散性.开放性,它不像正规课程那样联系紧密,组织严格。但它直接反映社会对教育和人们以及文化对教育和人的影响,其中,人的因素作用很大。潜在课程又具有潜在性、非预期性、不易察觉性、多样性等特点,往往使人们不容易察觉或忽视掉。3.教学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它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学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是通过系统知识技能的传授和掌握,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其次,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教学双方在活动中相互作用,失去任何一方,教学活动便不存在。再次,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

性的统一。

五.简答题

1.答:(1)教育目的是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人才质量与规格的总体设想或规划;教育目标又称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体现,是引导教育行为向预期教育目的前进的标志。

(2)教育目的决定着教育目标的状态.内容和方向;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中的具体化,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培养人的具体规格标准。

2.答:制约教育内容的主要因素: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社会政治经济需要;文化传统;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水平。

第一,教育扩大了人的认识范围。人可以在教育过程中超越现实的局限,认识个体经验范围以外的种种现实。第二,教育可以大大加速个体或全人类认识能力的发展。教育把人类历史上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呈现在个体面前作为认识的基础,从而保证了人类社会认识能力的加速度发展。第三,教育和学习过程的存在引起教育的生理基础.特别是大脑有了更快的发展,为教育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人类自身不断得到完善和改造。

第八套

一、单项选择题

1.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

A.主导因素 B.决定因素C.物质前提 D.无关因素

2.“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

A.霍尔B.华生C.高尔登D.格塞尔

3.一般来说,小学阶段相当于人生发展的()。

A.幼儿期B.少年期C.童年期D.青年期

4.学生所享有的受教育权主要包括受完法定教育年限权、学习权和()。

A.名誉权和荣誉权B.公正评价权

C.隐私权D.人格尊严权

5.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是职业角色的()。

A.合理化B.示范化C.多样化 D.个别化

6.教师劳动手段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劳动具有()。特点。

A.示范性 B.长期性C.复杂性 D.创造性

7.制定课程计划的首要问题是()。

A.学科设置B.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C.学科顺序D.课时分配

8.小学阶段的课程应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可接受性和()。

A.实践性B.可行性C.衔接性D.发展性

9.教师教学和学生获得知识的基本材料是()。

A.教学大纲B.课程计划C.教科书D.教学指导书

10.我国小学阶段,德育内容主要体现在()。中。

A.班级教育活动B.思想品德课

C.全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D.班会和校会

二、多项选择题

1.从横向看,教育的基本形式有()。

A.学校教育

B.社会教育

C.闲暇教育

D.家庭教育

E.业余教育

2.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认为,教育起源于()。

A.儿童对成人模仿的需要

B.传递生产和生活经验的社会需要

C.人类生存的需要

D.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

E.社会安宁的需要

3.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是()。A.社会性

B.生产性

C.实践性

D.意识性

E.科学性

4.政治有()几种表现形态。

A.管理

B.制度

C.活动

D.观念

E.组织

5.我国的教育结构确定了以下几种类型()。

A.基础教育

B.中等教育

C.高等教育

D.职业教育

E.成人教育

6.教育目的的确定要符合()的需要。

A.社会舆论

B.生产力和科技发展

C.个人意志

D.社会政治经济

E.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7.课程现代化的代表人物是()。

A.布鲁纳

B.怀特海

C.瓦?根舍因

D.赞科夫

E.克伯屈

8.我国教育内容的规范形式有()。

A.教科书

B.参考书

C.练习册

D.课程计划

E.教学大纲

9.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提出的原则有()。

A.儿童利益最佳原则

B.尊重儿童尊严原则

C.尊重儿童意见原则

D.提早自立原则

E.无歧视原则

10.课外活动的特点是()。

A.组织上的自愿性

B.内容上的广泛性

C.活动上的自主性

D.形式上的多样性

E.方法上的趣味性

三、填空题

1.二战后综合中学的比例逐渐增加,出现了普通教育.职业中学普通化的趋势。2.教育是对教育专制性、等级化和特权化的否定。

3.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德国哲学家。

4.对学生是人的属性的理解包含三个基本的观点:学生是主体,学生是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学生具有独特的创造价值。

5.学生的受教育权包括受完法定教育年限权权和公正评价权。

6.是根据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四、名词解释

1.人的身心发展

2.学校教育制度

3.教育内容

4.个体身心发展

5.最近发展区

五、简答题

1.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什么?各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

2.教师的职业素养包括哪些内容?

3.如何认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特点?

4.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 CBCBC 6-10 AADCB

二、多项选择题

1.ABD 2.BCD 3.AD 4.ACD 5.ADCE

6.BDE 7.ACD 8.ADE 9.ABCE 10.ABCD

三、填空题

1.职业化

2.民主化

3.康德

4.能动的

5.学习

6.教科书

四、名词解释

1.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变化过程。这个变化既有连续的.渐进的量的变化,又有质的飞跃;这个过程不是简单的增长和单纯的量变,而是从低级到高级、从量变到质变、从旧的质到新的质的不断变化的过程。人的身心发展包括身体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两个方面。身体的发展包括肌体的发育和体质的增强两部分。心理的发展包括认知和意向两方面的发展。

2.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系统具体规定着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彼此之间的关系。

3.教育内容是教育活动中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技能,思想观点,行为习惯等的总和。从广义上讲,凡是可以对受教育者产生影响的都可以作为教育内容。

4.身,指人的自然的、有机体的构成;心,指人的全部心理构成。发展,指一种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中,不断发生的身心两方面的整体的积极变化过程。

5.维果茨基认为,为了使教学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至少应该确定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水平,表现为儿童能独立解决智力任务;另一种是儿童可能完成的发展水平,它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解决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解决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就是最近发展区。

五.简答题

1.(1)德育。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转化为个体思想品质的教育。

(2)智育。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

(3)体育。体育是授予学生健身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机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增强他们的体质的教育。

(4)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是实施其他各育的需要,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渗透在全面发展教育的各个方面,对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有促进作用。(5)劳动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向学生传授现代生产劳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生产技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的教育。劳动技术教育包括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两个方面。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都是全面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各自有自身的基本任务,不能相互代替,但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一个整体。其中,德育是实施各育的思想基础,为其它各育起着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智育是其他各育的知识和智力基础,各育的实施都不能离开知识技能教育;体育为各育的实施提供健康基础,是各育得以实施的物质保证;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德、智、体的具体运用与实施,可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的发展和提高。因此,对学生实施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基本教育内容。

2.(1)教育思想素养。良好的教育思想素养,是教师职业素养的核心内容。

(2)职业道德素养。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它是教师道德结构中的主体部分,它在调节教师全部道德品质中起重要作用。

(3)知识素养。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因此,具有比较渊博合理的知识是教师做好本职工作的一个重要条件。

(4)能力素养。一定的能力素养是进行和完成某种工作所需具备的,教师的能力素养是进行教育活动,完成教育任务的重要保证。

(5)身心素养。教师劳动是一种充满高度创造性的繁重的脑力劳动,又是一种兼有一定度的体力劳动,所以教师必须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做保证。健康良好的身心素质是教师职业素养建立的基础,其在教师的职业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保持高昂振奋的精神和轻松愉快的心境,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保证教育质量。3.(1)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把学生仅仅作为受教育的对象或学习者来对待,忽视学生身心的整体性。事实上,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他既是自然实体,又是社会实体,教育所要实现的是人的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从教育学意义上看,学生必须是一个完整的人、全面的人,而不是被割裂开的、片面的人。在教育活动中,作为完整的人而存在的学生,不仅具备全部的智慧力量和人格力量,而且体验着全部的教育生活。也就是说,学习过程并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或技能训练,而是伴随着交往、创造、追求、选择、意志努力、喜怒哀乐等的综合过程,是学生整个内心世界的全面参与。如果不从人的整体性上来理解和对待学生,那么,教育措施就容易脱离学生的实际,教育活动就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要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来对待,就必须反对那种割裂人的完整性的作法,还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

(2)学生是一个发展中的人

青少年学生不是成人的雏形,而是具有身心不稳定特点的可塑性极强的个体和群体。他们在生理上和心理上所展现出来的各种特征并不是已经达到发展的顶峰和终极,而是还

都处在不断变化和趋向于成熟的过程中。这就意味着,学生具有较大的发展潜能和很强的可塑性。也正是由于青少年学生各方面发展都不够成熟,因此获得成人的教育和关怀就成为他们发展中的必然需要。对于发展中的学生,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对待,要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要允许学生犯错,而不应求全责备,要求他们做到十完十美。而且,更重要的是,教师要辩证地看待学生身上的缺点和错误,既不能全盘否定,更不能消极对待,而要从中发现积极的进步的东西,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改正错误,从而不断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3)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是在以学习为主的各种活动中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并从中得到发展的。而且这种学习与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学习不同,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规范化学习。教师的指导对学生学习的质和量都发生着重要影响。

4.(1)发展的不平衡性:学生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是指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平衡和发展速度的不平衡。其中生理成熟以性机能的成熟为标志,而心理成熟以独立思考的能力、比较稳定的自我意识和个性的形成为标志。这两方面的成熟是不同步的、一般来说、生理成熟要早于心理成熟。另外,学生发展的速度在整个发展进程中也不是匀速前进的,而呈现出加速与平缓交替的发展状态,体现出发展过程中量变与质变的统一。(2)发展的顺序性:学生身心发展是按照某种固定的顺序展开的。如身体发展遵循着从上到下、从中间到四周、从骨骼到肌肉的顺序发展;心理发展则按照从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的顺序发展。

(3)发展的阶段性:学生发展的不平衡性和顺序性必然导致不同的发展阶段。学生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一个阶段的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质的飞跃,跨入到另一阶段。而在不同发展阶段,尽管学生都表现出个体差异,但还有许多共同的特征。这些特征构成了某一年龄阶段学生普遍具有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这就是年龄特征。

(4)发展的个别差异:学生的发展除了共同的年龄特征外,还存在着个别差异。这些差异是由不同的遗传、环境和教育等因素造成的。

第九套

一、单项选择题

1.学校教育产生于()。

A.奴隶社会初期B.奴隶社会末期

C.封建社会初期D.封建社会末期

2.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

A.家庭教育B.职业教育

C.学校教育 D.社会教育

3.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

A.《大学》B.《中庸》C.《孟子》D.《学记》

4.“教学相长”、“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最早出自()。

A.《学记》B.《论语》C.《尚书》D.《孟子》

初中化学教师招聘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1)

初中化学教师招聘考试试题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C-12 S-32 Cl-35.5 Mg-24 Ca-40 Fe-56 K-39 Cu-64 一、下列每小题有1~2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填在相应的括 号内,45分。 1.下图所示的一组实验可用于研究燃烧条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此组实验烧杯中的热水只起提高温 度的作用 B.图1中水下白磷未燃烧是由于没有与氧气接触 C.图1实验不能比较白磷和红磷的着火点高低 D.若将图2中白磷换成红磷也能观察到燃烧现象 2.原子序数在1~18之间的四种元素甲、乙、丙、丁,其最外层电子数的总和为13,甲、乙和丙是具有相同电子层数的相邻元素,则丁一定 不是( ) A.氢B.氯C.氧 D.铍 3.洗涤是化学实验中的基本操作,下列有关操作合理的是()A.过滤时用蒸馏水洗涤滤纸上的硫酸钡沉淀,以除去其表面的可溶性杂质 B.使用滴瓶滴加试剂后,立即用蒸馏水洗净滴管并放回原瓶 C.刚加热过高锰酸钾的试管,立即用冷水冲洗 D.用洗洁精清洗热水瓶里长期积淀的水垢 4.高铁电池是新型可充电电池,与普通高能电池相比,该电池放电时能长时间保持稳定的电压。高铁电池放电的化学方程式为: 3Zn+2K2FeO4+8H2O3Z n(O H)2+2F e(O H)3+4KOH 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该反应实现了化学能向电能的转化B.放电过程中锌元素的化合价降低 C.高铁电池能减少汞等重金属污染D.放电过程中溶液的pH逐渐升高 5.如果将物质按单质、氧化物、酸、碱、盐、有机物分类,右图中甲、乙、丙是三种不同类别的物质,且相连物之间均能发生化学反应,下列 说法符合图示要求的是 () A.当甲为氯化铵时,X可以为氢氧化钾 B.当甲、乙、丙分别为酸、碱、盐时,X一定不可能为 碳酸钠 C.当X为氧气时,甲、乙、丙可以为氢气、红磷、葡萄糖 D.当X为稀盐酸时,甲、乙、丙可以为铜、氢氧化铜、硝酸银 6.下列各组离子在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A.OH—、C1一、HCO3一、Na+B.Na+、Cu2+、C1一、SO42一 C.Ag+、Cl一、NO3一、K+D.H+、Fe2+、SO42一、NO3一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硫酸铵化肥加入熟石灰研磨能嗅到刺激性气味 B. 含Cl-的盐溶液能与AgNO3溶液反应,产生白色沉淀 C. 含SO42-的盐溶液能与Ba(NO3)2溶液反应,产生白色沉淀 D. 某盐能与盐酸反应放出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该盐一定是含有CO32-的盐 8.已知所含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其中被还原的元素化合价降低,被氧化的元素化合价升高。海洋中有丰富的资源,如下图所示利用海水可获得许多化工产品。 下列 有关说法 正确的是 () A.第① 步中除去粗盐中的SO42-、Ca2+、Mg2+等杂质,加入的试剂顺序为:Na2CO3溶液、NaOH溶液、BaCl2溶液,过滤后加盐酸 B.第②步中加入的试剂为CaCl2溶液 C.第③步中发生分解反应

2014年青岛市教师招聘考试真题及答案

2014年青岛市教师招聘真题及答案(免费) 一、判断题 1、成长也是一个不断犯错改错的过程。√ 2、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属于教师专业知识结构中本体性知识。× 3、我国现行教育基本法是《教育法》。√ 4、教育的发展必然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 5、神曲是博卡丘的著作。分为《地狱》《天堂》《炼狱》。× 6、魏源是最早的科学家。× 7、“春风化雨”体现了德育的说服教育法。× 8、班主任了解学生的基本方法是书面材料分析法。× 9、学生是班级管理的主体之一。√ 10、所有的哺乳动物都是胎生的,老虎是哺乳动物,所有老虎也是胎生的。这是归纳推理。× 二、单选题 11、近代被誉为“教育史上的哥白尼”的教育家,其代表作是( ) A、《民主主义与教育》 B、《教育漫话》 C、《爱弥儿》 D、《大教学论》 C、不正确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D、不正确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13、提出“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被西方称为“物理学之父”的是() A、亚里士多德 B、阿基米德 C、开普勒 D、伽利暗 14、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德育原则是下列哪位教育家的成功经验( ) A、马卡连柯 B、加里宁 C、乌申斯基 D、苏霍姆林斯基

15、小学阶段课程设置的特点是( ) A、分科课程为主 B、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 C、综合课程为主 D、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 16、《学记》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日( ) A、学思结合 B、教学相长 C、因材施教 D、循序渐进 17、尊重的需要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属于( ) A、第二层次 B、第三层次 C、第四层次 D、第五层次 18、社会态度三要素包含( ) A、需要、动机、认知 B、认知、情感、行为 C、需要、情感、行为 D、认知、动机、行为 19、教育史上的新三个中心是( ) A、学生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B、教材中心教育中心课堂中心 C、教师中心教学中心课堂中心 D、教材中心教师中心学生中心 20、首倡班级制教学的是( ) A、杜威 B、卢梭 C、夸美纽斯 D、赫尔巴特 21、美国心理学家艾尔克森认为,童年期的主要任务是( ) A、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

2014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模拟试题及答案

2014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杜威所主张的教育思想被称作是( c)。 A.存在主义教育思想 B.要素主义教育思想 C.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D.永恒主义教育思想 2.在17世纪,对班级授课制给予了系统的理论描述和概括,从而奠定了它的理论基础的教育家是( b)。 A.北欧的尼德兰 B.捷克的夸美纽斯 C.法国的斯图谟 D.德国的福禄培尔 3.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循序渐进,这是因为( )。 A.学生只有机械记忆的能力 B.教师的知识、能力是不一样的 C.教育活动中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D.教育活动完全受到人的遗传素质的制约 4.身处教育实践第一线的研究者与受过专门训练的科学研究者密切协作,以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某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的一种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是( )。 A.观察法 B.读书法 C.文献法 D.行动研究法 5.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坚持( )。 A.劳动起源论 B.生物起源论 C.心理起源论 D.生物进化论 6.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思想的提出始自党的( )。 A.十五大 B.十四大 C.十三大 D.十二大 7.反映一个国家配合政治、经济、科技体制而确定下来的学校办学形式、层次结构、组织管理等相对稳定的运行模式和规定,这是指( )。 A.教育制度 B.学校教育制度 C.教育体制 D.学校领导制度 8.《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 ) A.1985年 B.1986年 C.1987年 D.1988年 9.北京师范大学学制研究小组于1981年在其附属中小学开始进行的学制实验是( )。 A.六三制 B.双轨制 C.分支型 D.五四制 10.马克思主义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是( )。 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加强现代科学教育 C.开展网络教育 D.高等学校扩招 11.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 )。 A.认识活动B.教师教的活动 C.学生学的活动 D.课堂活动 12.师范学校的出现,与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从时间上来说,( )。 A.是同时的 B.师范学校出现得早 C.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的时间早 D.说不清楚

教师招聘考试历年真题及答案(十套)

真题1 2009年中学教师招聘考试真题和答案 一、单项选择(每小题2分,共10分)D;2、A;3、C;4、C;5、D。 1、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 A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B 转变旧的学习方式C倡导建构的学习D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2、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应做到()。 A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B让学生自主选择课程C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D充分地给学生传授科学知识。 3、我国基础教育新的课程管理制度是实行()。 A国家统一管理制度B国家和地方二级管理制度C 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制度 D学校校本管理制度。 4、“关注个体差异”就是根据学生实际存在的兴趣爱好和能力差异()。 A由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B将学生按优中差分班教学C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D培养单科独进的尖子 5、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课程评价。 A强调学生学会学习; B强调新的学习方式;C突出甄别和选拔功能D立足过程,促进发展。 二、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1、新课程改革的心理学依据是(多元智力)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3、新课程改革贯彻(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工作方针,坚持(民主参与,科学决策)的原则。 4、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三、判断并改错(每小题2分,共10分。正确的划“√”,错误的划“×”,并将错误的改正) 1、开发校本课程就意味着要编写教材。() 2、教学实施中教师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3、叙写教学目标时,行为的主体应该是教师。() 4、新课程把中小学教材由“审定制”改为“国定制”。() 5、研究性学习关注的是研究的结果和学生的收获。()1、×。改为:开发校本课程意味着展示学校的办学特色。2、√。3、×。改为:叙写教学目标时,行为的主体应该是学生。4、×。改为:新课程把中小学教材由

2014教师招聘考试全真模拟试题2

2014年教师招聘考试全真模拟试题及答案三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括号内。 1.狭义的教育制度是指(D) A.国民教育制度 B.社会教育制度 C.高等教育制度 D.学校教育制度 2.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是(A) A.教育学 B.教育哲学 C.教育社会学 D.教育经济学 3.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的教育工作方针是(A) A.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教育必须为阶级斗争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教育必须为阶级斗争服务,必须与工农业生产相结合 D.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4.我国当前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D) A.美育 B.劳动教育 C.爱国主义教育 D.美育、劳动教育 5.决定教育永恒性的是教育的(D) A.目的 B.内容 C.方法 D.功能 6.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A)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戌学制 D.壬子癸丑学制 7.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是(C) A.演示法 B.练习法 C.实验法 D.实习作业法 8.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C) A.桥梁作用 B.关键作用 C.主导作用

D.决定作用 9.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个别差异性,应做到(B) A.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 C.教学相长 D.防微杜渐 10.“学而时习之”的主张说明教学应遵循的原则是(C) A.启发性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量力性原则 11.“足智多谋,随机应变”是思维的(C) A.广阔性 B.独立性 C.灵活性 D.逻辑性 12.看书时,用红色笔划出重点,便于阅读是利用知觉的哪种特性?(A)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13.感受器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引起感受性起伏变化的现象是(A) A.感觉适应 B.感觉对比 C.感觉相互作用 D.实践活动影响 14.脑神经属于下列哪一类神经?(D) A.交感神经 B.副交感神经 C.中枢神经 D.周围神经 15.有预定目的,用专门方法的识记是(A) A.有意识记 B.无意识记 C.意义识记 D.机械识记 16.长系列的材料,中间部分记忆的效果差,两端效果好,这是由于中间部分要受哪种抑制干扰?(D) A.前摄 B.倒摄 C.单一 D.双重 17.遗传素质是能力发展的(B)

2014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试卷(2)

得分评卷人 2014年教师招聘考试: 教育综合知识专家押题试卷(二)(满分100分 时间150分钟) 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核分人 题分3016202014100 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题2分,共 30分)在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 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在括号 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杨贤江的( ) A.《教育学》 B.《论共产主义教育》 C.《新教育大纲》 D.《民主主义与教育》 2.心理断乳期是指( ) A.幼儿期 B.儿童期 C.少年期 D.青年期 3.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即( ) A.民主型、惩罚型、放任型 B.权威型、放任型、民主型 C.放任型、监督型、正义型 D.惩罚型、正义型、权威型 4.班级授课制的特征可以用以下几个字概括( ) A.班、课、室 B.师、生、课 C.师、生、时 D.班、课、时 5.当面对挫折时,有的人奋发拼搏,而有的人一蹶不振,这是人格的( )

A.独特性 B.稳定性 C.整合性 D.功能性 6.“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体现的是知觉的( )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7.学生入学后,教师会自然地成为他们亲近、尊敬甚至崇拜的对象,把教师作为获取知识的智囊、解决问题的顾问、行为举止的楷模。这说明学生具有( ) A.可塑性 B.依赖性 C.向师性 D.定向性 8.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重点是( ) A.发展学生的智力 B.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C.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D.培养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 9.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但( )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 A.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B.抓好学生的学习,提高教学质量 C.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D.开展多种多样的班级活动 10.学习英语单词“house”时,用中文“耗子”来帮助记忆,这是一种( )。 A.组织策略 B.复述策略 C.元认知策略 D.精加工策略 11.“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是( ) A.形象记忆 B.情绪记忆 C.逻辑记忆 D.动作记忆 12.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 A.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 B.受教育者与德育方法之间的矛盾 C.受教育者自身思想品德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矛盾 D.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现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13.把学习看作是赢得地位和自尊的根源,这是一种( ) A.认知内驱力 B.自我提高内驱力 C.附属内驱力 D.生理性内驱力

教师招聘考试历年真题含答案

教师招聘考试历年真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等命题的提出者是( ) A、夸美纽斯B、洛克C、杜威D、赫尔巴特 C 【解析】“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是杜威教育理论中的三个核心命题。 2、“教学相长”、“及时而教”等教育思想最早出自于我国的( ) A、《学记》B、《论语》C、《大学》D、《中庸》 A 【解析】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着。其中的主要思想有:“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及时而教”(在好的时机教书)。 3、教师必须十分重视自身的发展,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这体现了教师劳动的哪一特点( ) A、复杂性、创造性B、连续性、广延性 C、长期性、间接性D、主体性、示范性 D 【解析】主体性指教师的劳动手段是教师自身。示范性指教师言行举止都会成为学生仿效的对象,教师的人品、才能、治学态度等都可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因此,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4、熟练地骑车、熟练地织毛衣中的注意是( ) A、无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随意注意 D、有意后注意 D 【解析】不随意注意也称为无意注意(involuntary attention),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随意注意也称为有意注意(voluntary attention),是服从于预定目的、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后注意:事前有预定目的,不需意志努力的注意。 5、鲁班发明锯子是借助于( ) A、定势 B、变式 C、问题解决 D、原型启发 D 【解析】当我们进行创造性想象时,往往会从其他事物中得到启示,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我们把这种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称作“原型”。鲁班爬山时,手不小心被一种丝茅草割破,疼痛之余,他找到了秘密所在:草叶边缘的毛刺就是“利器”。用同样的方式处理一下铁片,岂不可以断木如泥?锯子的雏形就这样产生了。 6、我国最早实施中小学六三三分段的学制是( ) 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子癸丑学制D、壬戌学制 6、D 【解析】略。 7、美国学者孟禄提出的教育起源理论被称为( ) A、需要起源论B、意识起源论C、生物起源论D、心理起源论 D 【解析】教育的生物起源论,其倡始人是19世纪末期法国的社会学家、哲学家利托尔诺。美国的心理学者孟禄从其心理学观点出发,批判了利托尔诺的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论。

2014-2015年教师招聘考试——历年各地真题试卷练习

2011年佛山禅城区教师招聘笔试真题 一、选择题(1.5*20=30) 主要是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规、学校事故处理办法等,有部分教育时事题 1.我国国家教育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2.禁止用人单位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 3、所谓“全面发展”的教育是指德智体美劳 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教学内容方面主要针对传统课程内容的 5、教学工作的五个基本环节是备课、上课、课外作业、课外辅导、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和评定 7、在中小学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目的是素质教育、新课改 8、十多年来,一直作为国家教育工作“重中之重”的“两基”是指基本普及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9、教育公平是我国的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指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两个基本方面。(十七大提出的) 11、教师的心理品质主要包括 12、下面的描述最可能代表专家型教师特征的是()。案例分析题,挺简单的 13、根据学习心理学原理,可以将教师反思过程最恰当地概括为()。不肯定 14、下列难以受教育影响的素质是()。案例分析,不肯定 A 爱玩电子游戏 B考试老是看错题 C不爱和同学交往 D总是写错别字 15、在一个不好的集体里,不良行为很少有市场;在一个不好的群体里,好学生也会附和不良行为,这一现象的恰当解释是()。案例分析,好像是从众 16、假如家长想用看电视作为强化物奖励儿童认真按时完成家庭作业的行为,最恰当的安排是()。做过的,先有行为,后有强化。以前外公都是这样激励我考试考第一的,看来外公也是一个激励高手 17、下面哪个报告具有学习评价意义?不肯定 18、表扬的使用原则?我是选择一有进步就表扬,不知道对不 19、老师布置给学生的作业任务应该是()不肯定,但觉得应该会对的 二、判断题(一题一分)15分 15道。都是客观题判断,比较国家教育目的、教育方法正确与否等等,不难 三、简答题(5分*4题=20分) 1、谈谈你对当前强调“教育均衡”、“教育公平”的理解 2、怎样衡量教学是否有效? 一堂好课应是一堂有意义的课。对学生来说,至少要学到东西,再进一步可锻炼了能力,进而发展到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有意义的课,也就是一堂扎实的课,不是图热闹的课。 一堂好课应是一堂有效率的课。一是对面上来说,对全班多少学生有效率;二是效率的高低,没有效率就不算是好课。有效率的课,也就是充实的课,是有内容的课。 一堂好课应该是有生成性的课。即一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实情感、智慧的交流,这个过程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的生成。这样的课可以称为丰实的课,内容丰富,多方活跃,给人以启发。 一堂好课应该是常态下的课。课堂的价值在于通过师生碰撞,相互讨论,生成许多新的东西。这样的课称为平实的课。要淡化公开课,多上研讨课。不管谁在听课,教师都要做到旁若无人,心中只有学生。

2014年教师招聘考试小学语文全真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

2014年教师招聘考试小学语文全真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对下面的汉字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字”的笔顺是,先写宝盖头“宀”,再写“一”横,最后写“了”。 B.编字典时将“机、床、村、极’’等字编在一起,这些字都以“木”为部首,因此“木”也可称做义符字。 C.“休”,人倚木(树),表示休息,是个形声字。 D.节,“艹”字头,与植物有关,如“节约”;结,“吉”字旁,与吉庆有关,如“张灯结彩”。 2. 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许多高中毕生填报志愿时,是优先考虑专业还是优先考虑学校,很大程度上是受市场需求、社会导向、父母意愿、个人喜好等因素的影响造成的。 B.5月4日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举行了《红色箴言》大型诗歌朗诵会,通过众多著名表演艺术家炉火纯青的朗诵艺术,在场的大学生热血沸腾,深受震撼。 C.大观园旅游纪念品商场里摆满了名人字画、根雕作品、导游地图、古玩、佩饰等多种工艺品,琳琅满曰,美不胜收。游客们精挑细选,讨价还价,热闹极了。 D.冬天日短,等到干完活儿回来。已是夕阳西下,薄雾给村子罩上了一层朦胧的面纱。母亲像往日一样,从灶屋里端出了热腾腾的饭菜,招呼我们赶紧吃。 3.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书刊要装帧,门面要装潢,居室要装修,营造一个舒适温馨而又品味高雅的家可以说是工薪阶层中许多人的梦想。 B.舞台上,弟弟的朗颂声情并茂,姐姐的伴奏锦上添花;母亲心中的那丝担忧很快便烟消云散了。 C.2008年1月以来,中国居民物价指数CPI出现了明显的涨幅,不少低收人家庭倍感通货膨涨的压力。 D.在骄阳的曝晒下,牵牛花堰旗息鼓,美人蕉慵倦无力,矜持的牡丹也耷拉下了高贵的头颅,失去了先前的神采。

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历年真题及答案

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历年真题特训卷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中国古代就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种启发之说,提出这一思想的是() A.孟子 B.荀子 C.墨子 D.孔子 2.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 A.道德品质 B.健壮体魄 C.实践能力 D.创造能力 3.《学记》中提出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体现了教学的() A.直观性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4.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备课 B.上课 C.练习复习 D.考试 5.教师按照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回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得或巩固知识的方法叫做() A.讲授法 B.谈话法 C.讨论法 D.实验法 6.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除要求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教育能力,还要求具有一定的() A.研究能力 B.学习能力 C.管理能力 D.交往能力 7.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可以把课程分为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和() A.程序性课程 B.练习性课程 C.地方性课程 D.实践性课程 8.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型、放任型和()

A.专政型 B.指导型 C.民主型 D.溺爱型 9.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几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A.一 B.二 C.三 D.四 10.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以下哪种文化的统一体?() A.社会文化 B.精神文化 C.人文文化 D.地方文化 11.学业评价是指根据测验分数、观察和报告,对被测验者的行为、作业的优点或价值作出() A.判断 B.诊断 C.评定 D.评分 12.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主要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 A.人生观教育 B.价值观教育 C.素质教育 D.心理健康教育 13.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表现在认识的间接性、交往性、教育性和() A.有差异性的认识 B.有个性的认识 C.有领导的认识 D.有基本的认识 14.20世纪以后的教育特点有: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和() A.个性化 B.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C.个别化 D.教育权利的平等化 15.教育目的的对整个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 A.评价作用 B.选拔作用 C.决定作用 D.主导作用 16.教师要具有符合时代特征的学生观。这就要求教师正确理解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全体发展与个体发展的关系以及() A.智力发展与创造力发展的关系 B.现实发展与未来发展的关系 C.智力发展与体力发展的关系 D.思想发展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17.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指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

(完整版)2017年安徽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化学教学论知识》考题精炼-化学学科专业基础知识

2017 年安徽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化学教学论知识》考题精炼- 化学学科专业基础知识 2017 年安徽教师招聘考试即将到来。为了各位考生能够更好的备考,我们根据安徽教师招聘考试的笔试考情,提供 了一些经典试题,希望能够助力大家顺利地通过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 1.化学新课程倡导的三种主要学习方式是()。 A. 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 B.合作学习、接受学习和发展学习 C.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发展学习 D. 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 2.化学用语是学习、研究和交流化学科研成果的工具,下列不属于化学用语特点的是()。 A. 国际性 B.美观性 C.准确性 D.科学性 3.下列选项 中,不属于确定教学目标依据的是()。 A. 课程标准 B.教科书内容 C.教学方法 D.学生已有的知识 二、案例分析题李老师在【化学反应原理】“原电池”一节 课堂教学实施环节中,提出如下问题:

镁-铝(NaOH 溶液)形成原电池时做负极材料的是什么教师请学生预测: 大部分学生回答:铝为负 极少部分学生回答:镁为 负极 【实验探究】实验操作:将除去表面氧化膜的镁条和铝片两个电极迅速插入盛有1mol·L-1 的NaOH 溶液中。 实验现象:电流先由铝电极流向镁电极,很快又出现反转,由镁电极流向铝电极。 根据以上教学案例内容分析并回答以下问题: (1)形成原电池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2)电流先由铝电极流向镁电极,很快又出现反转。分析该实验现象的本质原因是什么? (3)本案例实施课程说明,在化学教学课程中,应该充分体现化学教学的什么特征? (4)当学生预测与实验结果发生矛盾时,教师应怎么处理? 三、教学设计 【内容1】化学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句话:“创设学习情境可以增强 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 的兴趣,使学习更为有效”。在情境的创设中,应充分运用形

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数学历年真题及参考答案

小学数学教师招聘考试题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用0—9这十个数字组成最小的十位数是(),四舍五入到万位,记作 ()万。 2、在一个边长为6厘米的正方形中剪一个最大的圆,它的周长是()厘米,面积 是() 3、△+□+□=44 △+△+△+□+□=64 那么□=(),△=()。 4、汽车站的1路车20分钟发一次车,5路车15分钟发一次车,车站在8:00同时发车后, 再遇到同时发车至少再过()。 5、2/7的分子增加6,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母应增加()。 6、有一类数,每一个数都能被11整除,并且各位数字之和是20.问这类数中,最小的数是 () 二、选择题。(在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写在 题干后的括号内。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自然数中,能被2整除的数都是 ( )

A、合数 B、质数 C、偶数 D、奇数 2、下列图形中,对称轴只有一条的是 A、长方形 B、等边三角形 C、等腰三角形 D、圆 3、把5克食盐溶于75克水中,盐占盐水的 A、1/20 B、1/16 C、1/15 D、1/14 4、设三位数2a3加上326,得另一个三位数3b9.若5b9能被9整除,则a+b等于 A、2 B、4 C、6 D、8 5、一堆钢管,最上层有5根,最下层有21根,如果是自然堆码,这堆钢管最多能堆() 根。 A、208 B、221 C、416 D、442 6、“棱柱的一个侧面是矩形”是“棱柱为直棱柱”的( ) A.充要条件 B.充分但不必要条件 C.必要但不充分条件 D.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 7、有限小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 ) A.十进分数 B.分数 C.真分数 D.假分数 8、() A. -2 B. 0 C. 1 D. 2 9、如果曲线y=xf(x)d 在点(x, y)处的切线斜率与x2成正比,并且此曲线过点(1,-3)和(2,11),则此曲线方程为()。 A. y=x3-2 B. y=2x3-5 C. y=x2-2 D. y=2x2-5

最新教师招考高中化学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分子式为C 3H 6Cl 2的同分异构体共有(不考虑立体异构) ( ) A 、3种 B 、4种 C 、5种 D 、6种 2.下列反应中,属于取代反应的是 ( ) ①CH 3CH=CH 2+Br 2CH 3CHBrCH 2Br ②CH 3CH 2OH CH 2=CH 2+H 2O ③CH 3COOH+CH 3CH 2OH CH 3COOCH 2CH 3+H 2O ④C 6H 6+HNO 3 C 6H 5NO 2+H 2O A. ①② B.②④ C.①③ D. ③④ 3.将浓度为0.1mol ·L -1HF 溶液加水不断稀释,下列各量始终保持增大的是 ( ) A. c (H + ) B. K a (HF ) C. )()(HF c H c + D. ) ()(+ H c F c - 4.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将CO 2通入次氯酸钙溶液可生成次氯酸将 B .Li 在氧气中燃烧主要生成22Li O C .将SO 2通入2BaCl 溶液可生成3BaSO 沉淀 D .将NH 3通入热的CuSO 4溶液中能使Cu 2+还原成Cu 5.用0.1mol·L —1的盐酸滴定0.1mol·L —1的氨水,在滴定过程中不可能出现的结果是( ) A .c (NH 4+)>c (Cl -),c (OH -)>c (H +) B .c (NH 4+)=c (Cl -),c (OH -)=c (H +) C .c (Cl -)>c (NH 4+),c (OH -)>c (H +) D .c (Cl -)>c (NH 4+),c (H +)>c (OH -) 6. 将15mL 2mol·L —1 Na 2CO 3溶液逐滴加入到40mL 0.5mol/LMCl n 盐溶液中,恰 好将溶液中的Mg n +离子完全沉淀为碳酸盐,则MCl n 中的n 值是 ( ) A .4 B .3 C .2 D .1 7. 能 正 确 表 示 下 列 反 应 的 离 子 方 程 式 为 ( ) A. 硫化亚铁溶于稀硝酸中:FeS+2H +=Fe 2++H 2S ↑ B. NH 4HCO 3溶于过量的NaOH 溶液中:HCO 3-+OH -=CO 32-+H 2O

2014江西教师招聘考试《小学语文》真题及答案

2014江西教师招聘考试《小学语文》真题及答案(江西教师网https://www.360docs.net/doc/5412917150.html,/ ) 【江西教师资格证笔试课程钜惠-80元优惠券免费领】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D) A.阻挠(ráo) 恶劣(lia) 朦胧(lòng) 泛滥(làn) B.因为(yīn) 苏醒(xǐng) 甚至(shan) 婴儿(yīn) C.急躁(zào) 霎时(shà) 参差(cēn) 趁机(chang) D.兴奋(xīng) 血液(xua) 看守(kān)似乎(sì) 2.“语文课程”四个字按音序排序顺序正确的一项是(A) A.程、课、文、语 B.课、程、文、语 B.文、程、课、语 C.课、文、语、程 3.下列词语的后一音节不读轻声的是(B) A.衣裳 B.计划 C.头发 D.姑娘 4.“万、乃、及、巨”的第二笔分别是(C) A.撇横折折折钩撇竖折 B.横折钩横折折折钩撇竖折 C.横折钩撇横折折折撇横折 D.撇撇横折折折撇横折 5.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A.邋遢发誓懒洋洋无精打采 B.分歧遥控泪潸潸奔流不息 C.恐怖顺利慢吞吞迫不急待 D.点啜书籍明晃晃穿流不息 6.“休、羊、蜻、本”的造字方式是(C) A.形声象形会意指事 B.形声象形形声指事

C.会意象形形声指事 D.会意象形形声会意 7.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 A.“匠”用音序查字法先查“j”,再查“jiang” B.“级”用部首查字法先查“纟”,再查三画。 C.“诗”用音序查字法先查“S“,再查“shi” D.“好”用部首查字法先查“女”再查三画。 8.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D) A.“主、恍、感、赏”都是第三声。 B.“拼、印、津、神”都是前鼻音。 C.“挂、家、间、恰”都是三拼音。 D.“章、主、脂、邹”的声母相同。 9.与“这、日、伯、若”字体结构分别相同的一组是(A) A.间母媚贷 B.房田牧围 C.国刃藻实 D.世羽薇木 10.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B) 熟透()白里透红()透过()透露() 1穿通 2泄漏 3彻底 4露出 5极度达到充分的程序 A.3412 B.5421 C.3421 D.4512 11.“操场上响起了嘹亮的歌声,(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这里的省略号表示(C) A.说话断断续续 B.语意未尽 C.引文的省略 D.列举的省略 12.祥林嫂是(C)中的人物 A.《家》 B.《围城》 C.《祝福》 D.《雷雨》 13.和“临危不惧、勇往直前”表达的情感色彩相同的是(C) A.无影无踪 B.耀武扬威 C.力王狂澜 D.筋疲力尽 14.与“一样”中“一”字读音相同的是(D) A.管一管 B.一成 C.统一 D.一块儿

2014年教师招聘考试名词解释整理(重点)

一、教育学概念 教育: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知识、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 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教育学: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他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终身教育:与人的生命有共同外延并已扩展到社会各个方面的连续性教育。全民教育: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 义务教育:国家用法律的形式规定的,对一定适龄儿童、少年免费实施的某种程度的学校教育。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人力资本: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以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 学校文化: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演化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和结晶。 教育现代化:基于传统教育,积极吸收国外优秀教育成果,创造适应大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方式的教育的历史变化。 教育内容:学校向学生传授的人类优秀经验的综合,它包括学校的课程、教材和教学辅导资料所含有的一切内容。课外活动:中小学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与课堂教学相配合,在课堂教学以外对学生身心实施多种教育影响的正规教育活动。 人的身心发展: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地方面变化的过程。 年龄特征:在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发展关键期:身体和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形成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环境:围绕在人们的周围并对人的生存和生活发生作用的因素,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 最近发展区: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儿童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即最近发展区。 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的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环境决定论:环境决定论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的原因在于后天,人的心理发展的差异90%是由教育决定的。 教育目的:指国家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的总要求,他规定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培养目标: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 教学目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特定要求或产生的预期变化。 教育方针:国家根据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 素质教育:①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2014年教师招聘考试题及答案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专家命题预测试卷 教育理论综合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答的代号填入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4分) 1. ( )是我国近代第一个由政府颁布的,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学制。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2. 加涅提出的学习效果,即学习类型不包括( )。 A.智慧技能 B.认知策略 C.言语信息 D.情绪因素 3.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军民,教学为先。”这段话出自下哪篇文章?( ) A.《大学》 B.《中庸》 C.《论语》 D.《学记》 4. 教师上课必要的补充主要是通过( )。 A.布置作业 B.检查作业 C.课外辅导

D.课后练习 5. 以下属于教育本体功能的是( )。 A.人的培养功能 B.人口功能 C.政治功能 D.经济功能 6. 常用的记忆术不包括( )。 A.位置记忆法 B.死记硬背 C.缩简和编歌诀 D.语义联想法 7. 吃过梅子的人一见到它的外形、闻到香味,就会有“望梅止渴”的反应,这是一种( )。 A.非条件反射 B.无条件反射 C.条件反射 D.生来的反射 8. 学生看黑板时,白色字体往往成为知觉对象,而黑色板面成为了背景。这是( )。 A.知觉的整体性 B.知觉的选择性 C.知觉的理解性 D.知觉的恒常性 9. 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于未来的想象,所创造的是人类所期望的未来的事物形象。这是一种( )。

A.无意想象 B.再造想象 C.创造想象 D.幻想 10.学习兴趣、求知欲属于什么动机?( ) A.外部动机 B.内部动机 C.远景性动机 D.辅助性动机 11.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是廖世承于( )年编写的。 A.1903 B.1908 C.1913 D.1924 12.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是( )。 A.社会实践 B.遗传 C.教育 D.成熟 13.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为搜集或综合信息与知识,运用逻辑规律,缩小解答范围,直至找到唯一正确的解答的认知方式称为( )。 A.场独立型 B.场依存型 C.辐合型

教师招聘考试高中化学真题

教师招聘考试高中化学真题 第一题(12分)化学家们自 19世纪以后陆续发现,有一些化学反应中的某些组分或中间产物的浓度能够随时间发生有序的周期性变化,即所谓的化学振荡现象。苏联化学家 Belousov B P 和 Zhabotinsky A M 最早发现了均相条件下的化学振荡现象,后人称他们发现的化学振荡为 B-Z 振荡。下面是一种 B-Z 振荡: 在含有硫酸铈( III )催化剂和 Br -的溶液中,用 BrO3-氧化丙二酸,可以看到溶液由无色变黄,一会儿又变为无色,如此振荡。反应机理为: 第一阶段:当溶液中 Br-浓度较高时, Br -与 BrO3-在酸性条件下生成 Br2 ,后者立即与丙二酸发生一取代反应。 第二阶段:当 Br -浓度较小时,反应切换到此阶段,即 BrO3-氧化 Ce3+到Ce4+,本身被还原为 HOBr。 第三阶段: Br -再生,并把丙二酸彻底氧化。 分别写出三个阶段的总反应式: 第一阶段: BrO3-+2Br-+3H+ +3CH2(COOH)2===3BrCH(COOH)2+3H(2O3分) 第二阶段: BrO3- +4Ce3+ +5H+ ===HOBr+4Ce4+ +2H2O(3分) 第三阶段: HOBr+4Ce4++BrCH(COOH)2===2B-r +4Ce3++3CO2(g)+6H+( 3分) 反应究竟在哪个阶段,是由 Br -的浓度( 2分,不点出浓度扣 1分)决定的。 使溶液呈现黄色的物质是: Ce4+( 1分) 第二题(9分)某无色溶液其中可能存在 Na+、Ba2+、AlO2-、 S2-、SO32-、SO42 -。取该溶液进行有关实验,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暂缺) 请回答: 1、沉淀甲的化学式为 S(2分)。

2014天津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四

2014天津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四 中公天津教师考试网提供丰富的天津教师招聘、天津教师资格证考试信息,以及天津教师考试笔试培训、面试辅导、最新天津教师考试讲座等,是天津教师招聘考试第一门户网站! 一、单项选择题 1.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思想的提出是在党的( )。 A.十二大 B.十三大 C.十四大 D.十五大 【答案】B。解析:1982年党的十二大首次把教育和科学列为全党三大战略重点之一;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必须坚持把发展教育事业放在突出的战略地位”;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发展教育和科学,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的优势,关系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故选B。 2. “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教学思想是由( )提出的。 A.赞科夫 B.巴班斯基 C.苏霍姆林斯基 D.凯洛夫 【答案】B。解析:略。 3. “揠苗助长”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均衡性 D.差异性 【答案】B。解析:揠苗助长指不考虑事物发展顺序,急于求成反而坏事,从教育学角度来看,它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故选B。 4. 试图用心理学的“统觉理论”原理来说明教学过程的教育家是( )。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杜威 D.凯洛夫 【答案】B。解析:赫尔巴特首先把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基础,解释了教育学的很多概念。他试图以心理学的“统觉理论”原理来说明教学过程,认为教学过程是新旧观念的联系和系统化的过程。故选B。 5. 马卡连柯提出“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反映了德育的( )原则。 A.疏导 B.因材施教 C.导向性 D.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