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小说鉴赏论文
小说赏析范文

小说赏析范文《活着》赏析《活着》是中国当代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感人至深的情感描绘。
本文将从小说的主题、人物形象和文学技巧三个方面进行赏析,以揭示其艺术魅力和思想价值。
一、主题的深刻意蕴《活着》的主题是生命的意义和尊严。
小说通过主人公福贵的一生,展现了战乱年代下普通农民的苦难经历。
福贵像很多人一样受到命运的摆布,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但他通过坚强的意志和对生命的执着追求,在极端的痛苦中仍然保持着对人性的信仰与尊重。
小说表达了一种对生命的敬畏和珍惜的情感,引发了读者的共鸣。
二、人物形象的鲜明塑造福贵是小说中的主人公,他经历了苦难、挫折和失去亲人的痛苦,但他始终保持善良、坚毅和乐观的品质。
小说通过对福贵的描写,展现了一个普通农民在困境中坚持生活,保持人性尊严的形象。
福贵的形象凸显了人性的伟大和生命的可贵,使读者深受触动。
三、文学技巧的巧妙运用《活着》在叙事结构和语言上都展示了余华的独特才华。
小说采用了线性的时间结构,通过福贵的视角,将读者带入他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他的喜怒哀乐。
同时,余华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比如用“生死肉体”代表生命,以及通过描述福贵吃人肉来象征战争的残酷。
这些文学技巧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活着》是一部充满深意的小说,通过对福贵一生的描写,展示了人性的伟大和生命的可贵。
小说通过深刻的思考和感性的描写,让读者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引发对于人类命运的思考和反省。
无论是从主题、人物形象,还是文学技巧上,《活着》都堪称优秀的作品,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思考。
通过对小说《活着》的赏析,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余华的文学才华,还可以深入思考人类生命的价值和尊严。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境和挫折,但只有保持乐观、勇敢和坚持的品质,才能真正活出自己的尊严和价值。
福贵的故事感动了无数读者,也启发着他们坚持生活、热爱生命。
总之,《活着》以其深刻的主题、鲜明的人物形象和巧妙的文学技巧,展示了余华的文学魅力和思想深度。
现当代小说鉴赏论文

现当代小说鉴赏论文现当代小说鉴赏姓名:XX学号:XXXXXXXXX 说实话以前很少看小说,除了上课时老师会将那几篇外几乎是没读过其它的。
这学期我选了这门叫做现当代小说鉴赏的选课也是为了弥补一下自己在小说文学这方面的欠缺。
第一节课时老师就说了这个课的最后会写个论文作为评分标准,思前想后我还是决定说说鲁迅这个我们都比较熟悉的现当代小说作家吧。
首先对鲁迅先生进行一下简单的介绍。
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男,汉族。
浙江绍兴人,字豫才,原名周樟寿。
鲁迅先生青年时代曾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创作,希望以此改变国民精神。
鲁迅先生一生写作计有600万字,其中著作约500万字,辑校和书信约100万字。
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
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大多数同学都学过的鲁迅的小说,以前鲁迅先生曾去过日本去留学,学过医术希望用自己的双手济世救人。
但是鲁迅先生发现通过这种方法拯救的人太少,所以他才走上了写作这条道路,他想通过自己笔下的文字来拯救更多国人的心灵。
鲁迅先生真正的开始创作是以1918年5月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的,从此鲁迅先生走上了文学救国的道路。
鲁迅一生创作了很多作品:《呐喊》、《彷徨》、《朝花夕拾》、《野草》、《热风》、《华盖集》等等好多的小说和文集。
还记得那些铿锵的文字“真的勇士敢于直面年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唤醒了无数国人的心。
每当我读起这些文字都会感受到来自心灵深处的共振,那感觉真的很好。
生活方面,1906年7月6日鲁迅尊母命与完全没有感情基础的朱安结婚,个人感觉朱安和鲁迅都是不幸的,鲁迅考虑过离婚,但那个年代,人们依旧很封建思想很不开明,被休的女人是备遭人们鄙夷和唾弃的。
现代小说分析与评价

现代小说分析与评价现代小说是指20世纪以来的小说作品,它在文学创作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对现代小说进行分析与评价,探讨其特点和对当代文学发展的影响。
一、现代小说的特点1.主题多样性:现代小说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叙事结构和题材,而是更加关注个体的内心世界、社会现状、历史背景等多元主题,呈现出更加复杂和多样化的故事情节。
2.写作手法创新:现代小说在叙述方式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如意识流、多重叙述、拼贴等手法的使用,使作品更具现代感和艺术性。
3.情感真实性:现代小说对人物内心感受的描写更加细致入微,刻画了更真实的情感状态,使读者更易于产生共鸣和情感共鸣。
二、现代小说的分析1.文学流派分析:现代小说包含了多个文学流派,如现实主义小说、后现代小说、科幻小说等,每一种流派都有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表现手法。
例如,现实主义小说以揭示社会真实面貌为主要特点,关注社会问题和人类命运;后现代主义小说则强调对固定结构和意义的破坏,追求新的叙述方式和文化观念。
2.深入人物塑造:现代小说对人物形象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描写和塑造,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和情感表达,使人物更加立体和真实。
例如,余华的《活着》中的福贵形象鲜明而具有代表性,他被生活所磨砺,坚持在悲剧中寻找生活的意义,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3.探索现实问题:现代小说通过对社会现实问题和人类生活困境的揭示和探索,引发了读者对社会、人性和道德的深思。
例如,莫言的《红高粱家族》通过对中国乡村变革和封建制度的批判,思考了家庭、人性以及历史等重要问题。
三、现代小说的评价1.艺术性与思想性的统一:现代小说在追求艺术性的同时,也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内涵,作品既具备独立的审美价值,又具有对生活和社会进行反思的深刻意义。
2.对现实的正视与批判:现代小说通过对社会现实的真实描绘和深入探讨,使人们对社会问题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并激发了社会改革的动力。
3.文学创新与传统延续的平衡:现代小说在保留传统文学的精髓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性的尝试和实践,展示了文学发展的多元性和韧性。
文学中的现代小说鉴赏

文学中的现代小说鉴赏现代小说是文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以真实生活为基础,以艺术手法进行再创造和表达。
在文学中,现代小说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众多读者。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文学中的现代小说进行鉴赏。
一、文学中的现代小说概述现代小说是20世纪以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学体裁。
它以故事情节为主线,通过描写人物形象、刻画社会现象等手法,表达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现代小说通过丰富多样的题材和独到的叙事方式,展现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现代小说的题材多样性现代小说以其广泛的题材吸引了无数读者的关注。
它可以包括家庭、爱情、友情、社会问题、历史事件等各种丰富的主题。
通过对这些题材的描写,现代小说展示了不同人物的生活经历和内心世界,引发读者对社会和人性的深思。
三、现代小说的叙事方式现代小说采用了多种叙事方式,使得作品更富有艺术表现力。
其中,第一人称叙事和第三人称叙事是两种常见的方式。
第一人称叙事带有强烈的主观性,读者可以更好地感受到故事中人物的情感和思想活动;而第三人称叙事则更加客观,读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故事的发展和人物之间的关系。
四、现代小说的艺术风格现代小说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些作家通过运用象征、隐喻、对比等手法,赋予作品更多的艺术魅力。
同时,现代小说也极富实验精神,一些作家尝试创新的叙事结构和语言表达方式,使得作品更加引人入胜。
五、现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在文学史上,有许多现代小说被誉为经典之作。
例如,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通过对主人公心理变化的描写,揭示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不公;美国作家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以多样的叙事视角,展示了人性的种种困境和力量的对抗;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以细腻的情感描写,勾勒了青年一代的迷茫和成长。
六、现代小说的价值意义现代小说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思考。
它承载着作家对人类命运和社会问题的关切,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再现和想象,引导读者思考人生、面对困境。
现当代文学论文(5篇)

现当代文学论文(5篇)现当代文学论文(5篇)现当代文学论文范文第1篇一、以“文”为点,解读经典众多的“文”形成了特定的“史”,因此,以“文”为点进入文学史,是学好文学史的关键,也是让文学课堂富有生气的方法之一。
中国古代的教育与外国的文学教学始终都很重视文学作品的解读,古代文学中的“批注法”与“点评法”可以证明文本学习的重要性。
20世纪20至50年月在英美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新批判”派也强调文本的重要性,认为文学作品是一个独立的有机体。
文学的感性及其人文关怀都是在详细的作品中体现的,同学的文学修养及其力量的培育也是在对文本的分析解读中形成的。
因此,解读经典既是为了更好地把握文学“史”的学问点,也是更好地实现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目标的保证。
不能为了学问的积累而忽视了同学发散思维力量的培育。
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首先是培育同学对文学作品的爱好。
目前,由于网络、影视等媒体的发达,纸质文本的阅读受到很大的冲击,同学阅读量不足和同学不爱读是如今文学课教学中的普遍现象。
因此,选择什么样的文学作品,是先选择同学爱读的还是选择文学“史”爱选的,是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
假如同学之爱与文学“史”之爱存在着很大的跨度,该怎么办?笔者认为,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实行“过渡法”,也就是说在两者之间建一座可以走向彼此的桥。
先让同学列出自己喜爱的作家与读过的文学作品,以便对同学的观赏趣味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在对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进行解读时,查找两者的相像点。
比如说“十七年文学”中的《林海雪原》,现在的90后高校生很难宁静地读完这部“红色经典”,也不情愿读。
但他们对“英雄传奇”类的网络小说和网络嬉戏很感爱好,因此,先从中国传统通俗小说如《水浒传》《三国演义》《说岳全传》等谈起,谈报恩与报仇的观念,谈传统观念上英雄人物的形象,或是张飞、武松式的粗豪英雄,或是诸葛亮式的儒将。
逐步引出《林海雪原》中的“英雄形象”———少剑波,然后再分析这部作品,论其在文学史上的意义及影响。
中国当代小说赏析

灵魂的还乡——论苏童的小说《米》在苏童早期的“枫杨村的故事系列”的小说《1934年的逃亡》、《飞越我的枫杨村故乡》、《逃》等作品中,有大量的关于人们逃离故乡去城市谋生的描述,这是苏童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小说创作的一个主题。
小说中笼罩着的是逃亡者对自己生生不已,魂牵梦绕故乡的追忆缅怀和强烈的归乡心绪,使人难以忘怀。
逃亡者虽以不同的方式逃离乡村进入城市,却以相同的心态寻找归乡之路,踏上归乡之途。
长篇小说《米》即是通过一个极富传奇性的故事,描述了枫杨树人的精神在异乡城市的流浪,表现他们的存在与虚无,现实与梦想,罪恶与救赎。
小说包含着深刻的生命哲理和丰厚的文化内涵,苏童从容不迫的叙述让人们的心灵产生深深的震撼。
很明显,这部《米》的内涵,主题表现已不同于他以往的原乡小说的叙事抒情形态。
小说既没有缅怀故乡风物的纯朴固陋,也没有追忆少年往事的真率和灿烂多姿,乡里的奇情异事,而是一改过去荡气回肠,柔美沉溺的叙述美学风格,在对城市之俗之恶的大加铺陈中,绵亘着对故乡往事凄惨沉痛的回忆;或关于贫穷,饥馑,洪荒,或关于漂泊无定,或面对时移往事灵魂深处的悲凉感伤,或丧失生命之根的内在隐患。
我认为,在这里,原乡题旨和小说的传奇性故事本身一样,仅构成了小说的表层形态,它的深层意蕴则是小说对人的命运、存在问题颇具文化、哲学意味的思考。
在沾染难以治愈的性病之后,五龙做过一次认真的反思:也许他会在暗病的折磨下丢失整个生命,他冷静地寻找他不可饶恕的错误,他发现他的心灵深处始终仇视着这个城市生活。
但他的肉体却在向他们靠拢、接近,千百种诱惑难以抵挡,他并非被女人贻害,而是被一种生活的欲望和梦想所害。
于是,五龙遭受阿保之子报玉的残害后对城市彻底绝望。
实际上,苏童写作小说《米》的初衷以及文本本身展现的意旨并不在于对寻根意义的探询,而是着力地表现人对无限漂泊的恐惧和客居异乡异地灵魂的无定。
灵魂最终的归属离不开故乡的土地和“元气”,因此,晚年的五龙滋生了强烈的归乡意念。
中国当代小说选讲论文

中国当代小说选讲论文第一篇:中国当代小说选讲论文中国当代小说选讲论文——《活着》读后感《活着》读后感——活着就是幸福其实我不是一个很爱看小说的人,相对而言,我想我更钟情于电影。
而余华的这部《活着》是同学强烈推荐的。
加上当时碰到一些事情,对生活很是消极,说来不怕笑话,甚至一度有过轻生的念头。
于是带着这种对事事无所眷恋的心情,我看完了这部小说。
这故事讲述了福贵的一生。
他是地主的儿子,娶了城里一个有钱人的女儿,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每天都进城里的赌馆赌钱。
赚得不多,输了的不少。
终于有一天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
一次福贵爸上茅厕时死了。
也许这是报应,他是地主,是败家子。
地主位置被一个以前经常借钱给福贵赌博的人坐了。
一贫如洗的福贵因为为救母病去城里抓药,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拉去当兵。
在战场上九死一生,当他幸运归家时,女儿却已经成了哑巴,母亲死了,家里一穷二白。
福贵的儿子意外身亡;后来女儿好不容易嫁了出去却因产后失血过多而亡;妻子中年病死;女婿二喜做工时被板车压死了;外孙子吃豆子时死了。
福贵老了,故事结束了。
现在我想再回想一下每个阶段。
年轻时候的福贵有着封建阔少的一切品性,吃喝嫖赌样样精通。
根本不是我们六十分万岁的标准,如果大学开这些课程的话前三项福贵一定可以拿满分,最后一项天生的白痴吧。
家珍,小说的女主人公,具有中国封建社会妇女的一切美德,贤良、隐忍、任劳任怨。
福贵的家珍的结合,用我们的话就是一朵鲜花插在了牛粪上。
抗日战争时期,浙北很安静,日本兵没有打到这里,福贵和他的爹,一对的败家子,依然过着悠闲的生活,老袓宗二百多亩的家产到福贵他爹这里就只有一百多亩了,抗战结束,终究由于福贵的赌而住茅草屋了。
福贵的阔少生涯结束。
人生一劫。
国共内战时期,彻底悔悟,一家五口,随苦,也其乐融融,刚看到点生活的曙光,却被国民党抓了壮丁,九死一生,回到家乡和家人团聚,女儿凤霞却因病成了哑巴。
人生二劫。
土改因为输掉家产而没有被划成地主,因祸得福?分的五亩好田,一家四口,日子安定。
现代小说分析与评价

现代小说分析与评价现代小说是以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为主要创作时期的小说形式。
相较于传统小说,现代小说更加开放、多样化,并且反映了当代社会的变革和人们的内心体验。
本文将对现代小说进行分析与评价。
一、现代小说的特点现代小说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1. 内容多元化:现代小说涵盖了各种不同类型的故事,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题材和叙事方式。
同时,现代小说涉及到的主题也更加广泛,包括社会问题、人际关系、心理状态等。
2. 叙事形式创新:现代小说采用了多种叙事方式,如第一人称叙述、多重视角、时空跳跃等,以丰富故事表达和角色塑造。
这种创新的叙事方式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小说中的人物与情节。
3. 语言表达尖锐:现代小说着重描绘当代社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作者往往使用直接、尖锐的语言表达观点。
这有助于引起读者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关注。
二、分析现代小说的方法要准确评价现代小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 主题和观点:分析小说所涵盖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思考这些主题和观点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
例如,某本现代小说可能关注社会不公正和人权问题,作者可能通过小说批判现实,并呼吁改革和进步。
2. 文学风格:分析作者在小说中采用的叙事方式、语言表达和文风特点。
比较作者的写作手法与其他现代作家的差异和共同点,思考作者的创作风格是否独特、独特、令人印象深刻。
3. 结构和节奏:分析小说的结构和叙事节奏,了解故事的起承转合以及紧张氛围的营造。
思考作者的结构和节奏安排是否合理、精确,并且对故事的发展和情节的展示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4. 人物塑造:分析小说中的主要角色和次要角色,了解他们的性格、动机和发展变化。
思考作者是如何通过人物的塑造来传达他们的观点和情感,人物的形象是否真实可信并且具有感染力。
三、现代小说的评价评价现代小说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1. 内容丰富性:评估小说的内容是否丰富、有深度。
判断故事是否引人入胜、发人深省,能否触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当代小说鉴赏
姓名:XX
学号:XXXXXXXXX 说实话以前很少看小说,除了上课时老师会将那几篇外几乎是没读过其它的。
这学期我选了这门叫做现当代小说鉴赏的选课也是为了弥补一下自己在小说文学这方面的欠缺。
第一节课时老师就说了这个课的最后会写个论文作为评分标准,思前想后我还是决定说说鲁迅这个我们都比较熟悉的现当代小说作家吧。
首先对鲁迅先生进行一下简单的介绍。
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男,汉族。
浙江绍兴人,字豫才,原名周樟寿。
鲁迅先生青年时代曾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创作,希望以此改变国民精神。
鲁迅先生一生写作计有600万字,其中著作约500万字,辑校和书信约100万字。
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
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大多数同学都学过的鲁迅的小说,以前鲁迅先生曾去过日本去留学,学过医术希望用自己的双手济世救人。
但是鲁迅先生发现通过这种方法拯救的人太少,所以他才走上了写作这条道路,他想通过自己笔下的文字来拯救更多国人的心灵。
鲁迅先生真正的开始创作是以1918年5月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开始
的,从此鲁迅先生走上了文学救国的道路。
鲁迅一生创作了很多作品:《呐喊》、《彷徨》、《朝花夕拾》、《野草》、《热风》、《华盖集》等等好多的小说和文集。
还记得那些铿锵的文字“真的勇士敢于直面年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唤醒了无数国人的心。
每当我读起这些文字都会感受到来自心灵深处的共振,那感觉真的很好。
生活方面,1906年7月6日鲁迅尊母命与完全没有感情基础的朱安结婚,个人感觉朱安和鲁迅都是不幸的,鲁迅考虑过离婚,但那个年代,人们依旧很封建思想很不开明,被休的女人是备遭人们鄙夷和唾弃的。
就这样善良单纯的朱安侍奉鲁迅的母亲。
在孤独与寂寞地度过了四十多年的漫漫岁月,消逝了所有的青春年华,换来的却是独守空房。
鲁迅最珍爱的女人,是他学生刘和珍,她的死令鲁迅悲痛欲绝,他为此还写了一篇《纪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还曾出现在课本中,用铿锵的文字表达了自己的悲愤和痛苦。
作为刘和珍的同学,许广平扮演了一个刘和珍的影子,她在鲁迅最受伤的时刻出现,这对鲁迅来说未尝不是个解脱。
鲁迅还有两位忘年交:一位是日本人增田涉,还有一位就是萧红。
终其一生,他的情感生活是挺悲剧的,孤独的,很少有人走进他心里。
在鲁迅的众多作品中我选择了《阿Q正传》,因为这个也是老师上课讲的一个小说,而且还放了电影版,说实话当时没怎么看,最近我又看了一遍,还找了这个小说看。
这是一个写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和人民的真实面貌的小说,鲁迅先生通过这篇小说披露了当时旧中国人的劣性。
而这样的小说也正是当时最需要的,当时的中国需要有
这样的作家来让当时的中国人认识自己的“丑恶嘴脸”。
事实证明,通过这样的方式向当时病态的社会和“畸形”的国人发出呐喊,很真实,也很有效。
小说的主人公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社会底层人的典型,社会地位低,受压迫和剥削,谁都欺负他。
小说主人公阿Q的出场以其姓氏为开端,阿Q在别人面前说自己姓赵而且还是本家,还去找赵太爷,结果被赵太爷好顿奚落,还给了他一嘴巴。
真是自找苦吃,像他这样既没地位又没钱的人在当时又怎么会被赵太爷这样的大户人
家看得起呢,简直就是找打,阿Q有可能真的姓赵,但他混得实在是太惨了,以至于人们都觉得他不配,这也充分说明了当时人们内心已经被长时间的扭曲,人们在看这个小说时更多的是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由阿Q聊扯小尼姑,也勾起了一个男人最基本的要求:有个女人,有个家。
俗话说的好:“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也是我们自古以来的传统。
也因此引出了后面阿Q跟吴妈的表白,其实阿Q跟吴妈都没有错,阿Q想要个女人想有个家,而吴妈是个寡妇在现在看来这确实是个不错的组合,可在当时人们依旧很封建,像吴妈这样丧夫的女人就应该守寡一辈子,人们思想的腐朽导致了这一悲剧。
阿Q每次被打之后总是心想“被儿子打了”之类的话,这种行为简直就是对自己的懦弱在进行化妆,自以为自尊得到了维护,其实这是一种最无能的表现。
后期阿Q还“投身革命党”,希望这样能改变知己的命运,不过在我看来他的革命跟抢劫没什么两样,只是盲目的满足自己,并没有真正的思想上革命。
阿Q的一生是悲剧的,他临死前,两件最遗憾的事情是:一是画押的圆圈画得不够圆;二是游街时,没有唱出几句戏来。
这在我看来简直是愚昧到家了,他没有灵魂,所谓的精神胜利法是他用来在这个社会生存下去的唯一“法宝”,他的存在对别人来说毫无意义。
多他不多,少他不少,最多会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笑谈。
阿Q 死后,有的说:“阿Q是坏人,被枪毙就是证据。
”有的说:“枪毙没有杀头好看。
”还有的却说:“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唱一句戏,白跟了一趟。
”这些麻木的语言就是对自认比阿Q高一等的人们对阿Q最后说的话语,其实他们自己跟阿Q又有什么区别。
这就是阿Q,没有做人的准则,甚至是充满着矛盾,他的身上汇聚了所有当时的中国人的东西…他就像一面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