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花》教学案例及评析

合集下载

《金色花》教案设计(最新4篇)

《金色花》教案设计(最新4篇)

《金色花》教案设计(最新4篇)金色花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及作品;2.品读诗歌精美的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亲情;3.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以培养语感。

能力目标:1.通过各种朗读方法,使学生把握诗歌基调;2.通过自主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投入真情,反复朗读,感知诗歌优美清新的意境和真挚淳朴的情感。

教学难点:利用想象,鉴赏诗歌,并尝试借助具体的形象或事物来抒写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教学法、感悟思考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由“花”和“妈妈”这两个词展开联想和想象,由此导入课文。

二.走近作者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多媒体显示泰戈尔的介绍。

多媒体显示:印度诗人泰戈尔是亚洲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有诗集《吉檀(tán)伽(jiā)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和许多中短篇小说。

他的作品《人民的意志》被定为印度国歌。

在中国新文化运动时代,泰戈尔及其著作被大量介绍到中国(1924年访问中国),曾影响了我国几代读者。

徐志摩、冰心等都深受其影响。

三.品读《金色花》1.齐读,教师指出朗读要求:准确流利;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读出感情。

2.同学评价齐读情况,并试读,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本文朗读基调:欢快、舒缓、深情。

3.请一位同学朗读,再次感受诗歌美的意蕴。

4.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并用“从诗中,我读出了一个的妈妈,我读出了一个的孩子”的句式来交流自己的朗读感受,体会诗歌中的形象美。

学生自由朗读,回答,教师及时给予肯定与引导。

多媒体显示:从诗中,我读出了一个慈爱、温和、爱孩子的妈妈,我读出了一个活泼、调皮、爱妈妈的孩子。

5.诗中这个调皮可爱的孩子是怎样与妈妈嬉戏逗乐的?请用“当妈妈的时候,我就”的句式来说话。

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画面美。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016部编版)第7课《散文诗二首-金色花》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016部编版)第7课《散文诗二首-金色花》教案
-课文结构分析:理解散文诗的结构特点,把握文章的起承转合,领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和主题发展。
-写作手法学习:识别并学习作者使用的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理解其在表达情感和描绘景物中的作用。
-情感体验: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体验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生活的向往,培养同理心和感悟力。
举例解释:
-在学习“笑嘻嘻”一词时,教师可通过例句和上下文,解释其在文中的表现力和情感色彩,使学生理解词语的深层含义。
-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如何引导学生从散文诗的形式和内容上鉴赏文学作品,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
举例解释:
-在讲解象征手法时,教师可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理解“金色花”在文中所象征的美好和希望,以及这一手法如何丰富文本意义。
-对于情感的细腻把握,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如“我在母亲的笑容里,看到了花朵的盛开”,通过分析这样的句子,帮助学生体会母爱的温暖和作者的情感投入。
2.教学难点
-修辞手法的运用:学生可能难以理解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在散文诗中的具体应用,以及它们如何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情感的细腻把握:散文诗中情感的表达往往含蓄而细腻,学生可能难以捕捉和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学生可能无法深入理解课文的寓意和作者的创作意图,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解读。
4.强化学生的文化意识,了解并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5.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课堂讨论和课后练习中,学6.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外拓展阅读中主动探索、独立思考,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词语理解:本节课的核心词汇和短语,如“笑嘻嘻”、“骄阳”、“温柔”等,这些词语在文中的具体含义和语境运用。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散文诗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散文诗描绘自然之美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欣赏和创作散文诗。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金色花》教案:赏析诗歌中的人生哲理

《金色花》教案:赏析诗歌中的人生哲理

《金色花》教案:赏析诗歌中的人生哲理赏析诗歌中的人生哲理作为一首儿童诗歌,《金色花》是一首简洁又富有哲理的诗歌。

诗人用朴实的语言描述了一朵花的成长历程,把自然中的生命之美展现在我们面前,同时也传递了对于人生的深刻思考。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这首诗进行分析,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捕捉其中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一、生命的价值“金色花在绿草中,/悄然无声地开放。

/青春的笑声,/伴随昨日的梦境。

”这是诗中开头的几句,简练而富有画面感,把我们带入了一幅黄绿相间的田野画面。

在这个画面中,诗人通过描写一朵金色花的出生和成长,告诉我们生命的美丽和价值,同时也引出了对于生命物深刻的思考。

我们可以看到,这朵花在绿草中凭借着自身的能量而生长,而当它终于绽放的时候,“青春的笑声”和“昨日的梦境”也在这里同时浮现出来。

这是对于生命过程中美好瞬间的捕捉,也是对于由于时间流逝这些美好瞬间的永久保存。

二、人生的变化“金色花它不怨恨,/也不失去所属的阳光。

/即使风雨加倍,/也能发出自己的光芒。

”这是诗中描写花的“积极进取”精神的几句。

在这里,诗人告诉我们,纵然环境不太好,但我们也应该坚持自己的信念,不断地前进。

过程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而我们也应该做到谦逊而平凡。

这种生命力,正是随时随地都可以表现出来的。

金色花在枯草丛中,依然开得那么美,就好似一个闪耀着坚持和勇气的灵魂。

因为生命总是不断变化的,我们需要学会适应这种变化,勇敢面对安排在面前的困难,也不要忘记珍惜那些美好的瞬间。

三、人生的价值“金色花啊它真高贵,/因为它温暖又美丽。

”这是诗歌中最后的几句。

在这里,诗人告诉我们,人生最重要的是内心的温暖和美丽。

尽管物质世界中看似很多东西都可以追求,但真正能够让我们生活有意义的,只有我们的内在 qualities。

温暖、友善、仁慈和乐观的态度,这些心里的财富才是真正有价值的。

正如金色花一样,虽然它只是一个脆弱的生命,但是却因为它那天真而真诚的灵魂,获得了别人的喜爱和赞美。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金色花教案与反思(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金色花教案与反思(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金色花教案与反思(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金色花教案与反思第1篇】1、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2、正确、流利按意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以培养语感。

3、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本课拟用两课时教读。

1、要求学生在课前通过图书馆和因特网,查找表现母爱的诗歌、文章或。

2、教师在备课前,也要搜集一些有关资料。

一、导语(教师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背景音乐)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一种感情,也是古今中外文学史上一个永恒的主题。

泰戈尔的《金色花》借助于金色花塑造了一个顽皮的孩子形象,表达了孩子对自己母亲真挚的爱。

而冰心的《纸船》却借着一只小小的纸船寄托了对母亲至死不渝的爱,表达了女儿思念母亲的痛苦和悲哀。

二、整体感悟1、默读。

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字词:嗅摩衍叠匿笑花瓣沐浴祷告妄弃倘若2、朗读。

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按意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1)教师放录音。

(2)学生各自练读。

(3)让2—4名学生示范朗读诗歌(或片段)。

师生共同评价。

(4)进行朗诵比赛,评出5名优胜者。

3、整体感受。

让2—4名学生说出自己读完这首诗后的初步印象、第一感受。

学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教师一般不作限制。

三、品味探究要求学生四人一组对文章进行多角度品味探究。

鼓励学生敢于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1、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明确:一是印度人也喜欢用花比喻儿童;二是泰戈尔借美丽的圣树上的金色花赞美孩子可爱。

2、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明确:因为孩子懂得,母爱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所以他想瞒着妈妈,为妈妈做点事。

3、为什么妈妈见了面,说“你这坏孩子”?明确:不见了孩子,妈妈心中着急;见了孩子,妈妈高兴中带着点儿嗔怪。

4、借纸船来抒情有什么好处?明确:抒情总要借助于某种形象。

中国自古就有叠纸船、纸鹤等寄托情思的传统,冰心因袭了这一做法,幻想纸船能载着她对母亲的爱和思念归去。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金色花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2024年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金色花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2024年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金色花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金色花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学习目标:1、培养吟诵诗歌的能力。

2、感悟世间至爱亲情。

3、学习诗歌借用具体意象表达感情的方法。

二、重点:通过朗读在简单清新的语言中感悟至爱亲情三、难点:借具体意象表达感情。

四、教学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课前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同学们,我想大家大都是歌唱着《世上只有妈妈好》,吟诵着《游子吟》长大的,今天当我们翻到母爱这一页的时候,让我们再次深情背诵孟郊的《游子吟》(背诵)。

是啊!母爱是世间最纯洁最真挚的的感情,它如山间的一泓清泉,是那样清澈明亮,在我们身边淙淙流淌,在世界文学史上淙淙流淌。

然而,我觉得已经长大的我们,不仅仅应该享受母爱,更应该懂得怎样热爱母亲,今天就让学习印度文学巨匠泰戈尔的散文诗《金色花》,倾听他对母亲真倾诉?首先让我们走近文学巨匠泰戈尔,了解金色花。

(二)我朗读,我感悟:金色花是美丽而神圣的,泰戈尔笔下的《金色花》比它更美丽更圣洁,下面让我们朗读这首美丽的散文诗,感悟泰戈尔对母亲的深情。

1、自由朗读,遇到读不准的字音用“△”标出,遇到不理解的词语用“?”号标出。

2、听录音一边正音一边揣摩诗歌的感情以及朗读的语气语调语速,作好学习朗读准备。

3、自由的有感情的大声朗读。

(提示)注意:一首好诗,往往就如一首悠扬的乐曲,比如本文的三个“当你”和“我便要”便如一首歌曲每段的起始句一样,唱响了诗歌的主旋律,所以读的时候尤其注意重读与停顿。

4、指名朗读(配乐)、评价。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通过以上朗读,你能读出以下内容吗?请用以下句式回答。

我读出了一个(调皮淘气、天真纯洁、活泼可爱)的孩子。

你看(你听)……朗读指导:找出能表现儿童调皮淘气的词语,重读,明确语调:儿童特有的调皮,我读出了一个(慈爱、温和、)的妈妈,你看(你听)……我读出了一份(真挚、纯洁的热爱妈妈,依恋妈妈)感情。

第7课《散文诗二首:金色花》教案

第7课《散文诗二首:金色花》教案
第7课《散文诗二首:金色花》教案
一、教学内容
第7课《散文诗二首:金色花》教案,选取教材中对应的章节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部分:
1.《金色花》诗歌原文学习:引导学生学习并理解泰戈尔的散文诗《金色花》,通过阅读、分析和感悟,体会诗歌中所表现的亲子之情及童真童趣。
2.散文诗的特点与鉴赏:结合《金色花》这首散文诗,让学生了解散文诗的定义、特点,学会如何欣赏和分析散文诗,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具体内容包括: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散文诗二首:金色花》这节课的魅力。通过引导学生学习泰戈尔的散文诗,我发现他们在欣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不仅提升了文学素养,还锻炼了语言表达和创新能力。
首先,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切入,感受到散文诗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这一做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学们在讨论亲子之情时,能够主动分享自己的经历,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歌中的情感。
-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学生可能在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时遇到困难,需要教师通过示例、练习等方式指导学生提高表达水平。
-举例解释:
-通过对比诗中描述的儿童视角和成人视角,帮助学生感受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
-教师展示如何从诗歌的语言、结构、意象等方面进行鉴赏,并提供练习让学生模仿和实践。
-组织课堂讨论和写作练习,让学生在互动和实践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其次,在讲授散文诗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时,我注意到部分学生对这些理论知识感到陌生。为此,我通过举例、分析具体诗句等方法,帮助学生逐步掌握散文诗的鉴赏方法。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需要进一步关注这部分学生的需求,适当调整教学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此外,实践活动中的分组讨论和创作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了自己的能力。他们在讨论中积极互动,提出许多有创意的想法,这让我深感欣慰。但同时,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语言表达能力仍有待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帮助他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七年级语文教案《金色花》(优秀8篇)

七年级语文教案《金色花》(优秀8篇)

七年级语文教案《金色花》(优秀8篇)金色花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过程与方法:品味本文朴实、清丽的语言,体会作者字里行间蕴藏的深厚感情;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人间至亲至爱的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在生活中感受母爱,并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重点:品味本文朴实、清丽的语言,体会作者字里行间蕴藏的深厚感情。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细致入微的体味母爱,并能表达出来。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讨论点拨法,读写结合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讲课之前先做一个智力小游戏,激发一下大家的想象力,热热身。

给你们两组词,请发挥想象,说一句话,把二者联系起来。

(出示多媒体)学生,蜜蜂;妈妈,花。

过渡语:同学们的想象真是丰富而奇妙,有一个孩子,他突发奇想变成一朵金色花,与妈妈玩起了捉迷藏,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让我们共同走进泰戈尔的《金色花》一起看看吧。

二、走进作者与作品泰戈尔,印度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

他一生创作丰富。

代表作:诗集《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吉檀迦利》。

此外,他还擅长作曲和绘画。

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1950年被定为印度国歌。

他的创作对印度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他的创作对中国诗歌(尤其是散文诗歌)的影响是广泛的。

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体裁。

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的描写性。

本质属于诗。

它第一个特点是篇幅短小,不分行,不押韵,但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充满诗的意境,有内在的音乐美和节奏感。

第二个特点是内容的跳跃性,以凝练的语言营造诗情画意。

第三个特点是多用象征、暗示等手法扩大内容和容量。

三、感知课文1、学生朗读课文,出示要求:扫除字词障碍;有节奏;有感情。

(指明男女读,比比谁最棒)2、学生点评,并明确本文朗读时应用的感情,语调。

3、学生自由读课文,把握文章的内容,并用“我读出了一位xx的妈妈(孩子)”交流读书感受,并找到文章相关语句加以说明。

《金色花》教案精选5篇

《金色花》教案精选5篇

《金色花》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教材第七单元《金色花》,主要围绕课文第一至第三自然段进行深入学习。

详细内容包括:描绘泰戈尔笔下的金色花形象,分析作者通过金色花所表达的情感,以及探讨金色花背后的象征意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短语和句子结构;2. 培养学生通过阅读感悟美好情感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3. 引导学生从金色花的角度去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课文中的金色花形象,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难点:探讨金色花背后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感悟课文。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课文学习单、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金色花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关注,激发学习兴趣。

2. 朗读课文: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感受课文的韵律美,同时注意字音、语调的把握。

3. 自主学习:学生根据学习单,预习课文,勾画出生词、短语,尝试理解课文内容。

4. 讲解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金色花形象,解读作者的情感表达,并探讨金色花的象征意义。

5. 例题讲解:以课文中的句子为例,讲解语法结构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6.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进行仿写练习,巩固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金色花》2. 主要内容:金色花形象:美丽、神奇、充满生命力作者情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感悟象征意义: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3. 重点句子和生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描述金色花;结合课文,谈谈你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

2. 答案:金色花:美丽、神奇、充满生命力,是大自然的馈赠;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共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泰戈尔的其他作品,如《飞鸟集》、《园丁集》等,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作者的创作风格,提升文学素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色花》教学案例及评析教学设想《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文学作品,要重视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并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的启示。

语文课还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金色花》出自印度诗人泰戈尔的《新月集》。

它通过叙述一个孩子与母亲嬉戏的过程,表达孩子对母亲的爱。

这种感情学生容易理解,教学中应采用恰当的方法,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体验,去感受生活中易被忽略的亲情,唤起学生对母亲、亲人的深沉的爱,并懂得去珍惜、回报这份亲情。

因此本文在设计时既注重学生通过读来体会孩子对母亲的爱,又让学生通过欣赏比读后创意表达来感恩父母,获得有益的情感启示。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音乐激情播放歌曲《妈妈的吻》,让学生边听歌曲。

师述:多么熟悉的画面,多么动听的歌曲!这不正是我们生活的真实写照吗?我们的成长凝聚了父母多少爱呀。

母爱是人们永远咏颂的主题。

今天让我们走进印度诗人泰戈尔的《金色花》随他一起去吟唱母爱的赞歌。

[点评:用多媒体课件和教师优美的语言来创设情境,有两个作用,一是激发学习兴趣,二是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为后面的朗读、写作做好铺垫。

]二、吟读体趣,感受真情1、师述:我们先看看相关资料。

(以吟读轻音乐为背景音乐,投影金色花图片,显示金色花的资料。

)2、简介泰戈尔。

3、师述:学诗主要靠朗读。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说说这首诗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图画呢?生;这首诗写一个孩子假想变成金色花,与母亲游戏的画面。

师述:对!这首诗写了一个一个孩子假想变成金色花,与母亲游戏的画面,既体现了孩童的情趣,又体现了母子深情。

那么是从哪些诗句看出来的?怎样读才能读出这种感情?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爱的句子自由朗读,把你体会到的感情融进去。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倾听、指点。

4、展示朗读效果,教师相机点拨。

生:读“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

”(很用心,很动情,赢得阵阵掌声)师:我听出来了,你将“笑嘻嘻”一词用心读了,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生:我用轻快活泼的语调读的,这样读就突出“我”可爱好玩的个性。

生:读“孩子,你在哪里呀?”,要读出急切、焦急的情绪——妈妈不见了孩子,心里着急。

生:读“你会嗅到这花香,却不知道这花香是从我身上来的。

”要把“我”这个字拖长读重,还要上扬,这样就强调了“我”散发花香而妈妈不知道的兴奋、得意的心理。

师:读得很好,说得也在理,我们就应该这样,透过诗句,去体会人物感情。

这样读,才是用心读。

5、生读最后两节,不太理想。

教师指导。

师:不知同学们注意到没有,课文句子排列有什么特点?与我们平时说话有什么不同?多媒体显示:比较句式①“你这坏孩子,你到哪里去了?“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②“妈妈,我不告诉你。

”“我不告诉你,妈妈。

”生:强调的内容不一样。

(沉思片刻)原文强调“你到哪里去了?”突出对孩子的关心,还有见到孩子的惊喜。

改后变成责怪孩子“坏”。

生:第二句,原文强调“我不告诉你”能表现“我”调皮、自得的孩子气。

师:非常好,带着这样的感情再读读看。

学生认真地反复读。

然后交流、展示。

6、师述:同学们读得很认真,对感情的揣摩也很到位。

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也想读一读。

(老师感情饱满的朗读课文1-2节,同学们报以掌声)接着,全体同学齐声朗读全诗。

师生朗读的同时,点击课件,随机播放音乐、画面。

[点评:这是教学的第一个板块,紧扣“朗读”进行学习和指导。

重视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通过学生试读、展读、说读,强化了朗读效果;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教师评读、范读,让学生在读中懂得了如何去读,掌握了朗读的技巧。

]三、解读形象,品味真情1、刚才我们在朗读的时候,头脑中一定会浮现孩子和他母亲的形象。

再仔细读一读,说说看,诗中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他母亲是个怎样的人。

以“这是一个……的孩子(或妈妈)”说话。

2、学生朗读课文,作圈点和批注。

教师巡视、指点。

3、学生交流学习所得。

生:这是个天真活泼的孩子。

你看他“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师:这个“笑嘻嘻”多形象!我仿佛看见孩子的笑脸了。

生:这是个机灵调皮的孩子。

你看他“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多可爱呀,跟我们小时侯玩捉迷藏一师:“暗暗地”、“匿笑”写出了他的调皮可爱,是吧?捉迷藏——我们也有这样的体验吧。

生:这是个深爱妈妈的孩子。

你看他“我便要将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

”“我”为妈妈遮挡阳光,不让阳光伤了妈妈的眼睛。

生:这是个慈爱、安详、爱孩子的妈妈。

孩子不见了,她急切地叫喊;黄昏时还拿了灯到牛棚里去寻找;它虔诚地祷告、静静地读书,给人沉静、安详、温和的感觉。

师:真不错,你分析非常全面。

(师结合多媒体小结。

)4、师述:孩子为什么要变成金色花呢?仅仅是为了好玩吗?请再读读课文,在文中找句子说说。

生:开放花瓣,散发花香,让妈妈感受到生活好美。

生:投影书上,为妈妈遮挡阳光。

是因为他爱妈妈,为妈妈着想。

生:黄昏时恢复原状,回到妈妈身边,不让妈妈着急。

师:总之,是因为爱妈妈,心甘情愿地为妈妈做事而不让妈妈知道。

他变成金色花,开放花瓣,看妈妈工作;散发花香,让妈妈嗅到花香;投影书上,为妈妈遮挡阳光。

因为孩子懂得,妈妈深情地爱着自己,自己也应用真诚的爱回报她。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你体会到父母对你爱了吗?你有过回报这种爱的想法和行动吗?(静默片刻,让学生思考回[点评:这是教学的第二个板块,是分三步进行“解读”的:第一步提出了解读要求,用“这是——的孩子(妈妈)”的句式说话;第二步进行解读训练。

采用句式训练说话降低了难度,学生说话踊跃,气氛热烈;教师适时评点,语言简短,既是对学生的赞赏,又是对学生的诱导。

后来同学们就学会了如何解读。

这样借用评点进行学法渗透,自然、实用。

]四、比读欣赏,表达延情1、师:我们再来读读下面两首诗,看看与课文相比有何异同。

(屏显诗歌原文,有配乐朗诵)小小的花/也想抬起头来/感谢春光的爱——然而那深厚的恩慈/反使他终于沉默/母亲啊/你是那春光吗/(我就是那小小的花)——选自冰心的《繁星》假如我变成一朵金色花/我要是那最香的一朵/在你经过时芳香你的衣袖/假如我变成一朵金色花/我要是那最艳的一朵/在你休息时赏悦你的双目/假如我变成一朵金色花/我要是那最盛的一朵/在你工作时做你遮阳的伞/妈妈,其实我最想的/还是依偎在你膝头上/听那永远新鲜的老歌。

——根据课文改写2、比较一致的意见归纳如下:①三首诗主旨相同,都表达了对母亲感激的真挚的感情。

②课文还表现了儿童的天真可爱的情趣。

语言口语化强,突出一个“趣”字。

③冰心的诗和改写的诗情更浓,突出一个“情”字3、师:请同学们在感悟诗歌的基础上,联系生活体验,写几句话,抒发对母亲、对亲人的感恩情怀。

4、学生自由写作。

(配以背景音乐)5、学生展示作品,教师激励性点评。

[点评:这是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这也是一种拓展创新思维训练。

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评比几首主题相近的诗,训练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同时也是在写作前帮学生打开思路,另外,教师根据课文改写,为学生提供写作范例,也可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

]五、总结有首歌说得好,世上只有妈妈好。

是呀,母爱就是那冬日的阳光,让我们生活温暖祥和;母爱是那明亮的灯塔,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母爱是摔到后的搀扶,是失败后的安慰,是危险时的安全带……这种感情是我们生活中的长流细水,平平淡淡,又真真切切。

只有我们用心去体察,才会感觉到它绵绵不绝的真情滋润。

让我们常怀一颗感恩的心去感受人世间圣洁美好的感情吧。

[教后反思]这节课在年级语文展示课上,受到同学们的欢迎,也赢得了同组老师的一致好评。

总结成功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强化了诵读,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这节课我以“读”为核心,设计了“吟读体趣,感悟真情”——“解读形象,品味真情”——“比读欣赏,真情表达”几个板块,让学生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理解,在读中评析。

在教学中,既鼓励学生读,又让学生明白应怎样读、为什么要这样读,使学生在充分体会诗歌蕴涵的感情的同时,还掌握了朗读技巧,不仅读懂了诗,也学会了怎样读诗。

二是简化了教学环节。

以前教诗歌时,总是将“语言赏析”单独安排一个环节。

这次我尝试将“朗读”、“理解”、“品析”结合起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如在“吟读”环节中,为读好最后两节,指导学生分析语言的句式排列;在“解读”环节中充分利用点评,指引学生在解读中赏析语言。

这样的安排简化头绪,为学生赢得更多朗读和思考的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是美化课堂。

恰当的运用多媒体,或创设氛围,或激发兴趣,或配乐朗诵,或画面点缀等,为课堂添色不少。

另外,教师优美的语言也让课堂富有情韵,使课堂既有诗情,让学生处于优美的情境之中,又使课堂富有意蕴,让学生在享受之中学习语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