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与气候学-5-大气环流--
1 第一讲、大气环流

3、三圈环流
3.1 Hadley (哈得来)环流的形成
赤道上空向北流动的气流, 在柯氏力的作用下向右偏转,在 30ºN左右转为西风,并在此处辐 合,质量堆积,地面气压升高, 并且冷却下沉,下沉气流辐散, 其中向南的一支在柯氏力影响下 右偏,转为东北风,此风系稳定, 称为东北信风,在南半球为东南 信风,两支信风在赤道汇合上升, 从而构成直接环流圈,称为 Hadley环流
2 Fc R
2 重力: g g R a
地转偏向力: C 2 V 由于地球旋转及空气微团相
对于地球有运动而产生。垂直于Ω和V,且在北半球指向运 动的右方。因为垂直于V,所以,Coriolis力对空气微团 不做功,只能改变速度的方向,不能改变速度的大小,故 Coriolis力又有地转偏向力之称。
4.2 平均经向风分量的经向分布
北半球冬季,30°N以南的对流层低层,有较强的平均偏北风, 约最大3.5米/秒,200~300mb之间有明显南风分量中心,最大平 均风速为2.5米/秒。 40 °N以北低层平均为南风,高层平均为北风,但是平均风速都 不足1米/秒。 北 南
南
北
4.2 平均经向风分量的经向分布
假设:地球没有自转、 地表均一,极地赤道间
的经向环流——一圈环
流
3、三圈环流
在考虑了地球自转的条件下,一圈环流模式将不会 存在,大气环流将变得更复杂一些。 关键:在存在相对于地球运动的时候,产生地转偏向力。 北半球指向右,南半球指向左。 假设:地表均一 缺点:不考虑地形的影响
地转偏向力
惯性离心力:
79
5.1 大气活动中心(1月份)
西伯 利亚 高压
冰岛低压
第二章大气环流形势

第二章大气环流形势(P13)0.1 大气环流——是指世界规模的大气运动状况,主要包括长波和超长波槽脊、行星锋区和急流、阻塞高压、极涡、副高等行星尺度的天气系统。
大气环流的基本状态,即通常所谓的天气系统,是各种天气过程发生的环流背景。
在具有一定特征的环流形势下,产生一定类型的天气系统,盛行特定的天气过程,并出现相应的天气状况。
因此,天气预报须从分析环流形势入手,以环流形势的预报为基础。
一大气环流的演变规律1 大气环流演变的阶段性1.1 “天气阶段”——大气环流的演变存在着阶段性。
一年之中,大气环流随季节而发生多次大变动,从而引起天气气候的突变。
在两次突变之间的渐变时期,大气环流形势保持相对稳定,出现一定的天气气候特点,这段时间可看作一个“天气阶段”。
1.2 天气阶段有以下特点:1)时间尺度介于自然天气季节和自然天气周期之间,一般为10-30天;2)空间尺度与一定的天气气候区相联系;3)天气阶段按一定的顺序更替,反映了气候变化规律;4)在同一天气阶段内有一定的盛行天气过程和天气特点。
因此,研究大气环流演变的阶段性,掌握天气阶段持续和更替的规律,对长、中、短期天气预报都大有帮助。
1.3 根据东亚大气环流演变的阶段性,可将山东夏季划分为以下五个天气阶段:1)假雨季,5月下旬至6月上旬。
2)初夏,6月中、下旬。
3)梅雨,6月下旬至7月中旬。
4)盛夏,7月下旬至8月中旬。
5)晚夏,8月下旬至9月上旬。
2 经向、纬向环流的转换2.1北半球中、高纬度高空盛行环绕极地的西风环流。
西风环流有时比较平直,盛行沿纬圈的气流,称为“纬向环流”;有时槽脊发展,气流南北交换剧烈,盛行沿经圈的气流,称为“经向环流”。
2.2 西风带纬向环流(高指数)与经向环流(低指数)总是互相转换,往复循环地变化着,这种变化过程称为“指数循环”。
3 上、下游效应与能量频散3.1 上游效应——是指上游某地区长波系统发生某种显著变化后,接着就以相当快地速度(一般要比系统本身移动速度及平均西风风速都快)逐步影响到下游,最后使广大范围内地环流发生变化。
地理大气环流知识点

地理大气环流知识点大气环流,一般是指具有世界规模的、大范围的大气运行现象,既包括平均状态,也包括瞬时现象,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地理大气环流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地理大气环流的划分大气环流通常包含平均纬向环流、平均水平环流和平均径圈环流3部分。
①平均纬向环流。
指大气盛行的以极地为中心并绕其旋转的纬向气流,这是大气环流的最基本的状态,就对流层平均纬向环流而言,低纬度地区盛行东风,称为东风带由于地球的旋转,北半球多为东北信风,南半球多为东南信风,故又称为信风带;中高纬度地区盛行西风,称为西风带其强度随高度增大,在对流层顶附近达到极大值,称为西风急流;极地还有浅薄的弱东风,称为极地东风带。
②平均水平环流。
指在中高纬度的水平面上盛行的叠加在平均纬向环流上的波状气流又称平均槽脊,通常北半球冬季为3个波,夏季为4个波,三波与四波之间的转换表征季节变化。
③ 平均径圈环流。
指在南北-垂直方向的剖面上,由大气经向运动和垂直运动所构成的运动状态。
通常,对流层的径圈环流存在3 个圈:低纬度是正环流或直接环流气流在赤道上升,高空向北,中低纬下沉,低空向南,又称为哈得来环流;中纬度是反环流或间接环流中低纬气流下沉,低空向北,中高纬上升,高空向南,又称为费雷尔环流;极地是弱的正环流极地下沉,低空向南,高纬上升,高空向北。
经圈环流从全球径向环流看,在南北方向及垂直方向上的平均运动构成三个经圈环流:1、低纬度的正环流,即哈得来环流。
在近赤道地区空气受热上升,在高层向北运行逐渐转为偏西风,在30°N左右有一股气流下沉,在低层又分为两支,一支向南回到近赤道,另一支北移。
2、中纬度形成一个逆环流或称间接环流,费雷尔环流。
3、极区正环流,即极地下沉而在60°N附近为上升,从而形成一个正环流,但较弱,在中纬地区与低纬区之间,则常有极锋活动。
纬圈环流纬度环流亦称行星风系或气压带风带,地球上的风带和喘流由三个对流环流三圈环流所推动:哈德里环流低纬度、费雷尔环流中纬度以及极地环流。
第二章大气环流与气候 大气科学基础培训班课件

三、地表性质的影响
在地表均匀的假定下,全球平均纬向环流都具有
环绕纬圈的带状分布特征。实际上,地表性质的 不均匀性会使沿纬圈环流的带状特征受到很大的 破坏,从而导致全球大气环流更为复杂。对大气 环流影响最大的是海陆间的热力差异和高大地形
的作用。
1 海陆分布 海洋和陆地的热力性质差异很大。夏季,陆地 形成相对热源,海洋形成相对冷源;冬季则相 反。这种冷热源分布直接影响海陆间的气压分 布。具体表现为:
明显作用!
冬季:大陆东岸(大洋西岸)出现低压槽,大 陆西岸(大洋东岸)出现高压脊。
夏季:大陆东岸(大洋西岸)出现高压脊,大 陆西岸(大洋东岸)出现低压槽。
2、地形因子的影响-青藏高原等大地形的作用 地形起伏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是相当显著的,尤
其是高大山脉和大高原的影响更加明显。 其 影 响 包 括:
3)7月,北半球大陆低压:印度低压(亚欧非大陆)、北美 低压;海洋高压:亚速尔高压(北大西洋副高)、北太平 洋副高。四个中心纬度偏南(低纬)。南半球高纬度,由 于海洋影响,40S以南地区等压线几乎与纬圈平行,带状 明显;在其北侧仍为南太平洋副高、南大西洋副高、印度 洋高压。
4)各个活动中心和气压带的位置随季节不但有 南北移动(冬南移、夏北移),而且整个环流 还有明显的增强和减弱的现象。如冬季高、低 纬间,海、陆间水平温度梯度大,气压梯度也 大(等压线密集),环流强;夏季相反。
仅在某些季节经常出现的大气活动中心称为半 永久性的活动中心。大多出现在大陆,是大陆 上的季节性气候区,冬季出现高压,夏季出现 低压。如亚洲大陆上,冬季蒙古高压,夏季印 度低压。北美大陆上,冬季出现北美高压,夏 季出现北美低压。
➢ 海陆分布对西风带高空环流形势的影响 北半球的海陆都是东西相间分布,大洋西岸(大陆东岸)和大洋东岸(
自然科学:气象学中的大气环流系统

自然科学:气象学中的大气环流系统
1. 引言
大气环流系统是指地球上空气质量、温度、湿度等因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运动和
分布。
它对于地球气候的形成和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大气环流系
统的基本概念、类型和运行机制。
2. 大气环流系统的定义和组成
•定义:大气环流系统是指全球范围内的空气在不同纬度和经度上垂直和水平方向上的运动模式。
•组成:大气环流系统由多个大尺度循环组成,包括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极地低压带等。
3. 大气环流系统的类型
•纵向类型:主要包括半年周期风型、季风型和恒常风型。
•横向类型:主要有西风带、副极光带、副热带高压脊线等。
4. 大气环流系统的运行机制
•库仑力及离心力:这些力使得空气从高压区域转移到低压区域,形成气流。
•热力和动力的相互作用:地球上不同纬度和季节的温度差异导致气压差异,进而形成大气环流系统。
5. 大气环流系统的影响
•气候变化:大气环流系统是地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季风和降水分布:大气环流系统决定了各个地区的季风和降水的分布模式。
6. 结论
大气环流系统在地球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影响着全球气候和地表天气现象。
通过了解大气环流系统的定义、组成、类型以及运行机制,我们能更好地
理解天气现象并进行预测与研究。
以上就是关于自然科学中的大气环流系统的文档内容编写。
希望能为您提供有
价值且详细的信息。
气象学与气候学知识点

气象与气候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与大气的热状况1.大气的垂直分层(1)分层依据:温度随海拔高度的变化。
(2)对流层特点①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对流现象显著,天气复杂多变。
②地面是低层大气的直接热源。
③逆温现象A.对流层气温随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 ℃,出现逆温现象。
B.辐射逆温的生消过程无逆温→逆温生长→逆温层最厚→逆温减弱→逆温消失C.逆温现象,风力小,使近地面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污染更加严重。
④雾形成条件:空气中水汽充足;水汽遇冷凝结成水滴;凝结核充足;逆温现象,风力小。
(3)平流层特点①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天气晴朗。
②大气平稳,天气晴朗,能见度高,适合飞机飞行。
③分布有臭氧层,强烈吸收太阳辐射的紫外线而增温。
(4)高层大气特点①气温随高度增加先降低后升高,此层存在若干电离层,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②分布有氧原子,强烈吸收太阳辐射的紫外线而增温。
2.大气的热状况(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反射作用: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
白天阴天气温低。
②吸收作用:吸收作用有选择性,水汽和CO2吸收红外线,O3、O吸收紫外线。
③散射作用:散射作用既有选择性有无选择性,可见光中的蓝光、紫光最易被散射,天空呈现为蓝色。
空气质量较差时,可见光都易被散射,天空呈现灰白色。
(2)大气对地面辐射的保温作用①一半以上的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地面因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
太阳是地面的直接热源。
②地面受热后,向外辐射,除少数透过大气射向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被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和CO2吸收,低层大气因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
地面是低层大气的直接热源。
③大气受热后,向外辐射,除少数透过大气射向宇宙空间外,其中大部分射向地面,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
夜晚阴天气温高。
④全天晴,日较差大,全天阴,日较差小。
⑤效率低和成本高:比常规能源在利用中效率低、成本高。
大气环流课程讲义

2) 关于大气环流机理的研究
•关于有效位能的提出:Lorenz(1955)从大气运动 的能量平衡来解释大气环流的演变,特别是提出有 效位能的概念,指出了大气温度在空间分布的不均 匀性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关于Hadley环流在维持大气环流的作用:对于全球 角动量的平衡起到重要的作用。
•关于大气环流转换的突变性:叶和陶(1958)在分 析了东亚大气环流演变的事实后,提出了东亚大气 环流季节转换是突变性的,这个看法比在80年代国 际上许多学者特别是Charney提出大气环流的非线性 突变要早20年。
吴国雄等利用ECMWF5年的资料和新的算法算得的经圈环流
3 平均水平环流
1)平均海平面气压场和风场
北半球冬季:6个大气活动中心:阿留申低压;冰岛低压;蒙古高压;加 拿大高压;夏威夷和亚速尔高压(副热带暖性高压) 。南半球:三个副高
中心:南太平洋、南大西洋和印度洋副高。
北半球夏季:5个大气活动中心:冰岛低压(减弱);南亚热低压;北美南 部低压;夏威夷和亚速尔副高(北太平洋副高与大西洋副高。)低纬赤道
2、三圈环流假说的发展
“三圈环流”是1856年由Ferrel首先提出:即低纬与高纬 之间由三个环流圈组成,低纬和高纬各是一个直接环流圈,而 中纬度为一间接环流圈,称Ferrel环流圈。
“三圈环流”的直接原因仍是太阳辐射随纬度的非均匀加热造 成的。实际的观测表明:三圈环流模型中,间接环流相对较弱。
3、对大型涡旋(热量、动量的输送)在大气物理量 输送和平衡过程中的作用问题的研究(19世纪后期到 20世纪上半叶)
4)在对流层上部(200hPa附近),南北半球各有一个西风极 大值;冬季:30o,30-40 m/s ;夏季:45o, 15-20 m/s。
大气环流的一些基本问题

有 云 大 气 情 况
图1.1 地球全球能量平衡简图(新)注意各分量的图有一些不同, 主要是大气吸收了67w/m2的太阳能,这是由于气溶胶和云增加造成
图1.2 地球能量收支各分量的估算值。到达大气顶的入射太阳辐射(341wm-2,100%)的三分之一左右 被直接反射回太空(102wm-2),余下的三分之一(239wm-2,70%)由地表(161wm-2)、云和气溶胶等 吸收(78wm-2)。为了平衡吸收的入射太阳辐射能(239wm-2),地球平均要辐射同样大小的能量 (239wm-2)到太空。根据维恩辐射定律,地球主要在红外谱辐射能量。这些由陆地和海洋辐射的红外热 辐射被大气(含云,CO2和其它温室气体等)吸收并重新辐射回地球表面,从而导致地球-大气耦合系统 的增暖。这叫作自然的温室效应。
高等天气学讲座(2019年春季) 单元一:大气环流的基本知识
第一讲 大气环流的一些基本问题
丁一汇 国家气候中心
主要内容
1.大气角动量的输送和收支 2.大气中水汽的输送和收支 3.大气中能量的输送和收支
1. 大气环流的主要问题
大气环流所包含的内容很广泛,并且定义也不完全相同。有人认为大气 环流是指某些区域大气的时间平均状态;有人认为大气环流是指全球大 气的瞬时状态;也有人认为大气环流主要指所有永久性或半永久性大气 活动中心的集合体,包括:赤道辐合带、急流、季风、副热带高压和各 种永久性或半永久性气旋和反气旋中心;另外还有人认为大气环流是所 有特征的定量统计结果。但总的来说,大气环流是指大范围(水平尺度 几千公里以上)较长时间尺度的(几天以上)大气运动的基本状况。他 们的变化不但影响着天气的类型和变化,而且影响着气候的形成。近年 来由于大气科学中各个分支的渗透,大气环流日益变成天气学,动力气 象学(尤其是数值模拟)和气候学相结合的产物,从而使大气环流具备 了许多新的内容。并成为天气学和气候学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⑥ 极地东风带:60°N(S) —90°N(S) 特点:空气温度极低
⑦ 极地无风带:90°N(S) 特点:气温低,空气层结稳定
⑤全球大气环流——特点: • 赤道和两极间的温度差(热力因素),是形
成和维持全球大气环流的根本原因。 • 地转偏向力(动力因素)使赤道和两极间由
• 海洋--水汽源,大陆--水汽汇,对蒸发、湿度、 雾、降水有大的影响
海洋的气候学特性
1、海洋的热力状况 (1)海洋温度随纬度增高而降低; (2)低纬西部海温高于东部,中、高纬东部
海温高于西部(受寒、暖流的影响); (3)北半球各纬度平均海温高于南半球相应
纬度; (4)全球平均海温(17.4℃)高于气温
T差形成的经向环流(3环流圈)转成纬向环流(7 个行星风系)。
• 地表性质均一条件下,大气环流的基本形式 以纬向环流(7个行星风系)为主。
• 大气环流以三圈四带七行星风系(纬向环流) 为主,同时也存在着经向环流,但比纬向环流弱, 这是大气环流的基本规律。
(3)海陆分布差异
• 海陆热力性质对比: 冬--海洋为热源, 陆地为冷源 夏--海洋为冷源,陆地为热源
• 辐射差额的分布现状是产生大气环流(空气 运动)和洋流(水流运动)的根本原因,并使全球 辐射的热能和温度常年保持近于平衡状态。
(2)地球自转作用
(2)地球自转作用
大气在自转的地球上运动,出现太阳东升西 落自然现象。
地转偏向力使运动空气偏离气压梯度力方向。 北半球空气向右偏,南半球空气向左偏。
(14.3℃),海洋是大气的热源; (5)海水温度变化小于同纬度的大气和大陆。
海洋的气候学特性
2、海洋在气候形成中的作用
(1)海洋是大气运动的直接能源:海洋吸收了进入 地表的太阳辐射的80%,且其中的85%贮存在海洋表 层,这部分能量以长波有效辐射、潜热、和显热交换 形式输送给大气。
(2)既是大气巨大的热量贮存库,又是大气温度的 调节器;
近地面的风带与气压带
近地面层大气环流
The prevailing circulation of the atmosphere
Precipitation occurs in bands of surface
convergence (low pressure
regions)
HADLEY CELLS ARE THERMALLY DIRECT CIRCULATIONS
(1)太阳辐射随纬度的不均匀分布(无地球自转)
• 35°N—35°S的低纬度,因辐射差额>0(正 值区)而使大气净得热量并膨胀上升,形成赤道上 空大气层的高气压区和近地面大气层的低压区。
• 35°N以北和35°S以南的高纬度,因辐射差额 <0(负值区)而使大气净失热量并收缩下沉,形 成极地地表的高压区和高空的低压区。
太阳辐射随纬度的不均匀分布(基本因子) 地球自转 海陆分布 大地形的影响
(1)太阳辐射随纬度的不均匀分布
太阳、地面和大气间物质能量交换的波长范 围0.15-120m 。
太阳辐射波长0.15-4m,习惯称短波辐射
地面、大气间(简称地-气系统)物质(辐 射)能量交换波长3-120m,习惯称长波辐射。
100oE
-6 -6 -7
-7
-6
-6
-5
-7 -7
-8
-7 -5 -5
-7
-8 -7 -8 -7
Dec.,1982
-7
-7
-7
-6 -7 -7 -6-6 -7
-7
-7 -8 -6
-7 -7
-6
-6
-5
-6 -7
-7 -8 -8 -6 -6
-6
-7
-7
-6
-6
-7 -7
-7
-5-4
-6 -7
-5 -3 -4
③ 地表副热带高压带,在水平气压梯度力推 动下,分南北二支气流分别补偿副极地和赤道地表 流走的空气质量。
北支气流运行中形成西风(因高层与低层大 气均吹西风,称为盛行西风),构成中纬度环流圈 (费利尔环流);
南支气流运动中形成北半球的东南风(因风 向常年守信而被称为东南信风)和南半球的东南信 风,构成低纬度环流圈(哈德莱环流)。
• 阿留申低压;
半 • 亚洲高压(又名蒙古高压或西伯利高压);
永 • 北美高压;
久 性
• 亚洲低压(我国天气、气候,对我国自然环境形成 具有十分重要作用的4个大气活动中心分别是:
• 2个永久性大气活动中心——海洋上(全年存在, 强弱势力不同) 北太平洋高压、阿留申低压。
Descending Air
Ascending Air
COLD
High Pressure
THERMALLYDIRECT
CIRCULATION
WARM
Low Pressure
HADLEY CELL IS A THERMALLY-DIRECT CIRCULATION
N
Equator
S
极地高压带 赤道低压带
大陆东岸
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大陆内部 温带大陆性气候
大陆西岸
地中海气候 温带海洋气候
顺时针 逆时针
1、中低纬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 大洋东岸是寒流,西岸为暖流。
2、北半球中高纬海区形成以副极地为中心的气旋型大洋 环流,大洋东岸为暖流,西岸为寒流。
3、南半球中高纬陆地面积小,形成连续的西风漂流。
气候类型
北回归线 南回归线
世界气候的分布
温带草原
热带地区 温带地区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地中海气候 温带海洋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寒带地区 寒带气候
特殊气候 高原山地气候
亚欧大陆大陆东岸、内部、西岸的气候类型
• 分布范围—各国类似地形区基本均有
(夏)T高-低压 (冬)T低-高压
青藏高原
自由大气
(夏)T低-高压 (冬)T高-低压
平原
1、动力的抬升作用: 抬升:空气运动在迎风坡被迫抬升,空气在
某一高度上堆积形成气压脊,越过山后下沉,形 成低压槽。
绕行:当气流厚度小或地形非常高大时,则 阻分成南北两支,北支流向高纬形成暖平流,高 空形成地形高压脊;而南支气流流向低纬地区, 形成冷平流,高空形成低压槽,两支气流在地形 东侧合二为一,继续东行。
②高、低压中心(活动最频繁之地,常被称 作大气活动中心)随着季节变化呈时强时弱之势, 有时甚至出现合并现象。
全球1月份海平面平均气压图
全球 7月海平面平均气压图
(3)海陆分布差异
北半球8个大气活动中心
• 太平洋高压,有时分裂为两个,分别位于东、西太
永 平洋上;
久 性
• 大西洋高压; • 冰岛低压;
• 夏季:陆地是热源,空气受热上升,形成低 压;海洋是冷源,空气冷却下沉,形成高压。空 气从海洋吹向陆地,形成夏季风。
(3)海陆分布差异 ①复杂的地表性质增加了大气环流分布的紊
乱性。其中海洋、陆地间的热力差异对大气环流的 重大影响,使全球呈带状分布的各气压带、风带被 分割成多个独立的高、低压单体(中心)。
极地高压带
(1)太阳辐射随纬度的不均匀分布
• 假设无地转偏向力和地表性质均一,则水平气 压梯度力作用使赤道上空暖空气质量流向极地上空, 而极地地表冷空气质量补偿赤道地表输出的大气物 质能量,构成理想的热力单环流圈,使大气处在纬 度间应有的热量平衡之中。
(1)太阳辐射随纬度的不均匀分布
• 太阳辐射是产生和维持大气环流的直接原 动力。
① 地转偏向力作用,使单圈热力环流中自极 地高压带地表流向赤道低压带的干冷空气不能直抵 赤道,而在60°纬度地表形成副极地低压带,并偏 转成东风(称极地东风),补偿极地上空流走空气 质量而形成极地环流。
② 自赤道高空高压带流向极地高空低压带的 暖湿气流,受随纬度增大的地转偏向力作用不能直 抵极地,而在30°纬度地带高空堆积并形成地表的 副热带高压带(动力高压带,也叫回归高压带)。
• 2个半永久性大气活动中心——大陆上(某一季 节存在) 亚洲高压、亚洲低压。
4个大气活动中心活动情况和势力强弱,是天气 预报工作者和与之有关科研人员、工作人员关注的 研究重点。
(4)大地形作用
• 形成条件—大地形(山地与平原)间热力差异
• 形成季节—冬夏不同季节
• 形成区域—平原与高山相接的区域
成几个闭合的高低压系统,并随季节而变动。
季节 冬季 夏季
陆地 蒙古高压、北美高压 印度低压、北美低压
海洋 阿留申低压、冰岛低压 夏威夷高压、亚速尔高压
永久性大气活动中心:常年存在的(海上的四个高低 压系统)
半永久性的大气活动中心:随季节出现的(陆地上的 四个高低压系统)
2、南半球40ºS以南,无论冬夏,等压线基本呈纬向 分布,而40ºS以北,冬季高压带环绕全球,夏季陆地是 低压系统,海洋则是高压系统。
January Seasonal changes in upper air (500mb level)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July Seasonal changes in upper air (500mb level)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空 气 的 运 动
N 60
Latitude
Low
Westerly
30
0
30
Surface Pressure Centers
High
Low
High
S 60
Low
N 60
Easterly
3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