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课外古诗词赏析

合集下载

九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赏析

九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赏析

课外古诗词赏析观刈麦①白居易【作者档案】【诗词详解】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lǒng)②黄。

庄稼人很少有空闲日子,五月里家家加倍繁忙。

昨夜间一场南风吹过,那小麦铺满陇沟翻金浪。

妇姑③荷(hè)箪(dān)食④,童稚携壶浆,相随饷(xiǎng)田⑤去,丁壮⑥在南冈。

妇女们担着竹筩粟饭,孩童们提着瓦罐浆汤。

前行后撵到田里去送饭,小伙子们割麦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zhuó)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两脚蒸腾着暑天的土气,脊梁灼烤着火般的太阳。

力气耗尽了也不觉得热,只是贪图这夏日好天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⑦(bǐng)遗穗(suì),左臂悬敝⑧筐。

更有一个穷苦的村妇,抱着婴儿在他们一旁,右手去捡那丢掉的麦穗,左臂悬挎着破烂的扁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wéi)悲伤。

家田输税⑨尽,拾此充饥肠。

村妇诉说一番话众人听了都很悲伤。

收成全缴了税,拾这点漏儿压压饥荒。

今我何功德,曾(zēng) 不⑩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dàn),岁晏(yàn)有余粮。

如今我有什么功劳德行,从来也不从事农耕蚕桑。

做官吃禄米足三百石,年底家里还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三注释:①刈:割。

②陇:同“垄”,这里指灾田中种植作物的土埂。

③妇姑:这里泛指妇女。

④荷箪食:荷,肩挑;箪食,竹篮盛的食物。

⑤饷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

⑥丁壮:年轻力壮的男子。

⑦秉:拿。

⑧敝:破。

⑨输税:缴纳租税。

⑩曾不:从未。

事:从事。

岁晏:年底。

晏,晚。

【诵读鉴赏】《观刈麦》是白居易任陕西盩厔(zhōu zhì)(今陕西西安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

诗人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全诗分四层,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附录诗歌赏析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附录诗歌赏析

1、《观刈麦》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 情?
• 表现了人民劳动的艰苦、生活的贫困,表 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也表达了对 自己不事农桑而俸禄优厚的惭愧、内疚和 自责。
2、在这首叙事诗中,诗人为我们描 绘了哪两幅生活场景?试用简洁的 语言加以概括。
• 农忙时节,农家全家上阵抢收小麦的图景; 一个没有了土地的农妇捡拾麦穗充饥并哭 诉的情景。(或:举家忙碌;凄凉拾穗。)
1)这首诗运用了什么写法?这首诗 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 托物言志的写法。 • 作者以梅花自喻,借梅花孤高正直、 操节自守、矢志不渝的高尚品质, 抒发自己报国无门的苦闷和强烈的 爱国主义情感。
2)“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中的哪个字用的好,试作评析。
• “碾”字,显示出摧残者的无情, 被摧残者的凄惨境遇。梅花凋落了, 被践踏成泥土了,被碾成尘灰了, 但不屈服于寂寞无主、风雨交侵的 威胁,只是尽自己之能,一丝一毫 也不会改变,赞颂了梅花虽遭摧残 但仍保持坚贞高洁的品格。
2.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展现上片美 丽而富有生机的景色。
• 答:清明时节后,天气渐渐转暖,梨花刚 刚开放,柳絮却开始飞花。春社将近,已 见早燕归来,园子里有个小小的池塘,池 边疏疏落落地点缀着那么几点青苔,在茂 密的枝叶深处,时时传来黄鹂清脆的啼叫。
浣溪沙 宋 苏轼 • 簌簌衣襟落枣花,村南村北响 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 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卜算子 咏梅 •
南宋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 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诗词大意】
• 驿站外面的断桥旁边,梅花在那里寂寞的 开放无人过问。已经是黄昏时分,梅花在 那里孤独地忧愁。再加上遭受到风和雨的 摧残。梅花本无意思苦苦地争求春天,完 全听凭群芳妒忌。飘零落地成为泥土,又 被车轮辗作尘埃,只有那香气还和原来一 样。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课内外古诗词赏析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课内外古诗词赏析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课内外古诗词赏析行路难(其一)(唐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译文】酒杯里盛着价格昂贵的清醇美酒,盘子里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

但心情愁烦使得我放下杯筷,不愿进餐。

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

想渡过黄河,坚冰堵塞大川;想登太行山,大雪遍布高山。

遥想当年,姜太公磻溪垂钓,得遇重才的文王;伊尹梦见乘船经过太阳旁边,受聘在商汤身边。

人生的道路何等艰难,何等艰难,歧路纷杂,真正的大道究竟在哪边?坚信乘风破浪的时机定会到来,到那时,将扬起征帆远渡碧海青天。

【主题】抒写了世路艰难、功业难建的苦闷心情。

诗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苦闷与追求、失望与希望,交错地反映在这首诗中。

【写法】(1)叙事开篇,夸张的手法。

用夸张的笔法,写“金樽清酒”,“玉盘珍馐”的宴饮,诗人却停杯,投箸,拔剑不能饮,心茫然。

(2)联想,用典。

诗人想“渡黄河,登太行”,但是“冰塞川,雪满山”,这是象征人生道路的艰难,寓含一种无限的悲愤。

现实之路虽然坎坷,但梦还在,理想还在。

诗人联想到吕尚未遇文王时,曾在渭水的磻溪垂钓;伊尹受汤聘前,曾梦见乘舟经过日月旁边,吕尚伊尹最后他们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这两个典故表达诗人要像他们那样有为于当世。

(3)直接抒情。

诗的结尾,用典表达要像宗悫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在沉郁中振起,相信自己必然会有施展才能的时候。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九上古诗词赏析

九上古诗词赏析

九(上)古诗词赏析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主题内容:这首诗写边塞萧瑟荒凉之景,表述了守边将士的思乡之情。

1.请描述请的前两句所表现的画面。

【答案】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

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

2.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答案】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3.“羌笛何须怨杨柳”一句中“怨杨柳”一词暗含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分析。

【答案】思家怀乡之情。

闻《折杨柳》曲,自然想到当年离家时亲人们折柳送别的情景,激起思家之情;由亲人折柳的回忆转向眼前的现实,便想到故乡的杨柳早已青丝拂地,而“孤城”里还看不见一点春色。

4.“春风不度玉门关”中“春风”应如何理解?【答案】“春风”有双关意义,既指自然界的春风,也暗指朝廷的关心。

5.如何理解“春风不度玉门关”这句诗?【答案】“春风”一语双关,即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暗喻皇帝的恩泽,这一句含蓄地讽刺了唐玄宗不务边防,不关心边关将士的疾苦。

塞下曲六首(其一)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主题内容:本诗写军旅生活的艰苦,也表现了边塞将士的爱国之情。

1.“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极写边地苦寒。

虽然没有满空飘舞的雪花,却只觉寒气逼人。

这两句诗也写出了纬度的差异对于物候的影响:越往北方,冬天的物候环境来的越早。

2.诗中“折柳”的含义如何理解?【答案】“折柳”,语意双关,从字面上看是讲将士们长年驻守在祁连山上,根本见不到内地那种常见的杨柳的景致;更深层的含意是表达人们对家乡的思念。

3.体会“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中“晓”、“宵”所表达的意象。

【答案】一“晓”一“宵”,就画龙点睛地把战士们夜以继日、无怨无悔地驻守边关、英勇杀敌的可贵精神和高尚境界全盘托出,令人赞叹。

部编版 语文 九年级 上 课外古诗词《月夜忆舍弟》《长沙过贾谊宅》 诗词解读赏析

部编版 语文 九年级 上  课外古诗词《月夜忆舍弟》《长沙过贾谊宅》 诗词解读赏析

月夜忆舍弟【作者】杜甫【朝代】唐译文对照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注释】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戍,驻防。

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长:一直,老是。

达:到。

况乃:何况是。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赏析】意境赏析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

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诗一起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四首

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四首

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四首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一、解析。

1. 首联。

-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 你看啊,戍楼上的更鼓响起来了,这鼓一敲啊,就像一道禁令,路上的行人都不能走了。

为啥呢?因为这是在打仗的时候,到处都要戒备森严。

这时候呢,秋天的边境上,一只大雁孤孤单单地叫着。

这大雁多可怜啊,就像那些离乡背井的人一样,而且它的叫声在这安静又紧张的氛围里,显得特别凄凉,让人听了心里直发毛。

2. 颔联。

-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这天啊,从今夜开始就进入白露节气了。

白露这个时候,天气已经有点凉了,露水也开始变得白白的。

可是诗人说“月是故乡明”,这就很有意思啦。

你想啊,月亮其实到处都是一样的亮,但是在诗人眼里,故乡的月亮就是最亮的。

这就好比我们出去旅游,吃了很多山珍海味,可还是觉得妈妈做的菜最好吃一样。

诗人这是想家想疯了,心里觉得故乡啥都好,连月亮都比别的地方亮呢。

3. 颈联。

-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 诗人说自己的弟弟们啊,都分散在各地。

因为战争嘛,大家都流离失所的。

这时候家都没了,想问问弟弟们是死是活都不知道该去哪里问。

这多悲哀啊,亲人都联系不上,在那个战乱的年代,就像断了线的风筝,飘得没影了,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再聚在一起。

4. 尾联。

-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 诗人想给弟弟们写信,可是呢,信常常寄不到。

为啥寄不到呢?因为战争还没停啊。

这就像我们现在发个快递,结果快递公司说因为打仗了,路都不通,没法送。

在这种情况下,诗人就更绝望了,想联系亲人都不行,只能在这月夜思念着他们,真是可怜巴巴的。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一、解析。

1. 首联。

-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 诗人说贾谊啊,被贬官到这儿来住了三年。

初中九年级古诗词赏析

初中九年级古诗词赏析

初中九年级古诗词赏析学习初中的古我们不应该还停留在背诵阶段,我们应该学会赏析古诗。

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九年级古诗词赏析,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初中九年级古诗词赏析(一)渔家傲·秋思宋代: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赏析上片着重写景。

“塞下”二句首先点明地点,时间和边地延州与内地不同的风光,其次具体地描述风光的不同,西北边疆气候寒冷,一到,寒风萧瑟,满目荒凉,大雁此时奋翅南飞,毫无留恋之意。

“四面边声”三句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景象,边声伴着军中的号角响起,凄恻悲凉。

在群山的环抱中,太阳西沉,长烟苍茫,城门紧闭,“孤城闭”三字隐隐透露出宋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

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静;边声、号角则是伴以声响的动。

动静结合,展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画,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特异的风景。

下片抒情。

“浊酒一杯”二句,先自抒怀抱,作者为前线三军统帅,防守边塞,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

想要借一杯浊酒消解乡愁,路途遥远,家人在何方?更重要的是,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还乡之计就无从谈起。

而要取胜又谈何容易,因此更浓更重的乡愁就凝聚在心头,无计可除。

“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紧承“长烟落日,”到了夜晚,笛声悠扬,秋霜遍地,更引动了征人的乡思。

全词结束在“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二句上,此二句从写景转入写情。

戍边将士上下一心,同仇敌忾,本可以战胜敌人,无奈朝廷奉行的是不抵抗政策,戍守艰苦,又无归计,人怎么能睡得着呢!旷日持久的守边白了将军的头,使征夫洒下许多的热泪。

把西北边陲的羌管笳鼓声带进词坛,使词进一步向社会化靠拢,旁枝独秀于艳词之外,本篇即为发端者之一。

语气沉郁雄浑,风格苍凉悲壮,上下片之间情景相生,浑然一体。

上篇“雁去无留意”移情于物,生动地表现了征人久戍边关,更无留意的内心感受。

部编九年级上册课外必背古诗词20首

部编九年级上册课外必背古诗词20首

九年级上册课外必背古诗词20首1.鹧鸪天·送人北宋辛弃疾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赏析:从作者的性格看,送别绝不会带给他这样的伤感,作者平日对仕途、世事的感慨一直郁积胸中,恰巧遇上送别之事的触动,便一涌而发,故有此情状。

作者和陆游一样,都重视为国家的恢复事业建立功名的。

这首小令,篇幅虽短,但是包含了广阔深厚的思想感情,它的笔调深浑含蓄,举重若轻,不见用之迹而力透纸背,显示辛词的大家气度。

2.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唐代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赏析:这首诗就其风格而论,意气豪放,境界阔大,抒情写景有一种长风浩荡的笔力。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流放夜郎,第二年春天至巫山时遇赦,回到江陵。

在南游岳阳时,写下这首诗。

整首诗运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的手法,没有一句正面直接描写楼高,句句从俯视纵观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渺远、开阔、高耸等情状落笔,却无处不显出楼高,不露斧凿痕迹,自然浑成,巧夺天工。

3.登岳阳楼南宋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

赏析:首联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先从大处着墨,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一个宏观视野中隆重推出岳阳楼。

诗的颔联“登临吴楚横分地”,也是在说登临的地理位置,却加入了厚重的历史感;“徙倚湖山欲暮时”,也是在写黄昏时分登楼观景,却融入了些许怅惘之情。

经过前面的蓄势,诗的颈联终于以近于直呼的方式,发出了最高亢最强烈的呐喊,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

诗的最后一联,顾影自怜,以无限悲凉的身世之慨收束全篇。

4.踏莎行北宋欧阳修候馆梅残,溪桥柳细。

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到,映入眼帘的只有北固楼周遭一片美好的风光了!此时南宋与金以淮河分《观刈麦》赏析:此诗为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

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诗人三十六岁。

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

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收割。

全诗分四层,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

"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人倍忙"的五月。

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

可是谁又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呢?第二层八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收麦情景。

婆婆、儿媳妇担着饭篮子,小孙儿提着水壶,他们是去给地里干活儿的男人们送饭的。

男人天不亮就下地了;女人起床后先忙家务,而后做饭;小孙子跟着奶奶、妈妈送饭时一齐到地里。

她们是要在饭后和男人们一道干下去的。

你看这一家忙不忙呢?"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这四句正面描写收麦劳动。

他们脸对着大地,背对着蓝天,下面如同笼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们用尽一切力量挥舞着镰刀一路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记了炎热,因为这是"虎口夺粮",时间必须抓紧呀!妇姑:媳妇、婆婆,古时媳妇称婆婆叫姑,称公公叫舅。

荷:肩挑;用篮子盛着食物,这里即指饭篮。

壶浆:用壶装着水,这里即指水壶。

田:给田里干活的人送饭。

丁壮:成年的男劳力。

烤。

惜:珍惜.舍不得浪费。

天气如此之热,白天又如此之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可见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程度。

"惜"字在这里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此地的感情烈度。

白居易的《卖炭翁》中有"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之语,"愿"字的用法与此处"惜"字的用法正同。

笫三层八句,镜头转向一个贫妇人,她被捐税弄得破了产,现时只能以拾麦穗为生,这是比前述阖家忙于收麦者更低一个层次的人。

你看她的形象:左手抱着一个孩子,臂弯里挂着一个破竹筐,右手在那里捡人家落下的麦穗。

这有多么累,而收获又是多么少啊!但有什么办法呢?现在是收麦的时候,还有麦穗可捡,换个别的时候,就只有去沿街乞讨了。

而她们家在去年、前年,也是有地可种、有麦可收的人家呀,只是后来让捐税弄得走投无路,把家产,土地都折变了,至使今天落到了这个地步。

秉:拿着。

田家:这里指一个庄稼户的产业。

输:交纳。

第四层六句,写诗人面对丰收下出现如此悲惨景象的自疚自愧。

事:从事。

岁晏:年底。

作品的题目叫《观刈麦》,而画面上实际出现的,除了刈麦者之外,却还有一个拾麦者,而且作者的关心也恰恰是更偏重在后者身上。

他们二者目前的贫富苦乐程度是不同的,但是他们的命运却有着紧密的联系。

今日凄凉可怜的拾麦穗者是昨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又安知今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明日不沦落成凄凉可怜的拾麦者呢?只要有繁重的捐税在,劳动人民就永远摆脱不了破产的命运。

作者在这里对当时害民的赋税制度提出了尖锐批评,对劳动人民所蒙受的苦难寄寓了深切的同情。

而且不是一般的同情,是进而把自己摆进去,觉得自己和劳动人民的差别太大了,自己问心有愧。

这时的白居易的诗歌确实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情绪,呼出了劳动人民的声音。

这首诗写作上的基本特点是不带任何夸张地、如实地描写现实生活场景。

他选取了举家忙碌和凄凉拾穗这两个镜头,使之构成强烈对比。

前者虽然苦、虽然累,但他们暂时还是有希望的,至于后者,则完全是断梗浮萍,朝不保夕了。

两个镜头所表现的场面、气氛、形象、心理都很好。

诗的最后是发议论,这是白居易许多讽谕诗的共同路数。

这首诗的议论不是直接指向社会病根,而是表现为自疚自愧,这也是一种对整个官僚贵族社会的隐约批评。

白居易才是一个三百石的小小县尉呀,那些大官僚、大贵族们难道不应该有更大的自疚自愧吗!赋税是皇帝管的,白居易无法公开反对,他只能用这种结尾来达到讽谕的目的。

《月夜》赏析:刘方平是盛唐时期一位不很出名的诗人,存诗不多。

但他的几首小诗却写得清丽、细腻、新颖、隽永,在当时独具一格。

这首诗的前两句颇有画意。

夜半更深,朦胧的斜月映照着家家户户,庭院一半沉浸在月光下,另一半则宠罩在夜的暗影中。

这明暗的对比越发衬出了月夜的静谧,空庭的阒寂。

天上,北斗星和南斗星都已横斜。

这不仅进一步从视觉上点出了“更深”,而且把读者的视野由“人家”引向寥廓的天宇,让人感到那碧海青天之中也笼罩着一片夜的静寂,只有一轮斜月和横斜的北斗南斗在默默无言地暗示着时间的流逝。

这两句在描绘月夜的静谧方面是成功的,但它所显示的只是月夜的一般特点。

如果诗人的笔仅仅停留在这一点上,诗的意境、手法便不见得有多少新鲜感。

诗的高妙之处,就在于作者另辟蹊径,在三、四句展示出了一个独特的、很少为人写过的境界。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夜半更深,正是一天当中气温最低的时刻,然而,就在这夜寒袭人、万籁俱寂之际,响起了清脆、欢快的虫鸣声。

初春的虫声,可能比较稀疏,也许刚开始还显得很微弱,但诗人不但敏感地注意到了,而且从中听到了春天的信息。

在静谧的月夜中,虫声显得分外引人注意。

它标志着生命的萌动,万物的复苏,所以它在敏感的诗人心中所引起的,便是春回大地的美好联想。

三、四两句写的自然还是月夜的一角,但它实际上所蕴含的却是月夜中透露的春意。

这构思非常新颖别致,不落俗套。

春天是生命的象征,它总是充满了缤纷的色彩、喧闹的声响、生命的活力。

如果以“春来了”为题,人们总是选择在艳阳之下呈现出活力的事物来加以表现,而诗人却撇开花开鸟鸣、冰消雪融等一切习见的春的标志,独独选取静谧而散发着寒意的月夜为背景,从静谧中写出生命的萌动与欢乐,从料峭夜寒中写出春天的暖意,谱写出一支独特的回春曲。

这不仅表现出诗人艺术上的独创精神,而且显示了敏锐、细腻的感受能力。

“今夜偏知春气暖”,是谁“偏知”呢?看来应该是正在试鸣新声的虫儿。

尽管夜寒料峭,敏感的虫儿却首先感到在夜气中散发着的春的信息,从而情不自禁地鸣叫起来。

而诗人则又在“新透绿窗纱”的“虫声”中感觉到春天的来临。

前者实写,后者则意寓言外,而又都用“偏知”一语加以绾结,使读者简直分不清什么是生命的欢乐,什么是发现生命的欢乐之欢乐。

“虫声新透绿窗纱”,“新”字不仅蕴含着久盼寒去春来的人听到第一个报春信息时那种新鲜感、欢愉感,而且和上句的“今夜”、“偏知”紧相呼应。

“绿”字则进一步衬出“春气暖”,让人从这与生命联结在一起的“绿”色上也感受到春的气息。

这些地方,都可见诗人用笔的细腻。

苏轼的“春江水暖鸭先知”是享有盛誉的名句。

实际上,他的这点诗意体验,刘方平几百年前就在《月夜》诗中成功地表现过了。

刘诗不及苏诗流传,可能和刘诗无句可摘、没有有意识地表现某种“理趣”有关。

但宋人习惯于将自己的发现、认识明白告诉读者,而唐人则往往只表达自己对事物的诗意感受,不习惯于言理,这之间是本无轩轾之分的。

《卜算子·咏梅》赏析:这是陆游一首咏梅的词,其实也是陆游自己的咏怀之作。

上片写梅花的遭遇:它植根的地方,是荒凉的驿亭外面,断桥旁边。

驿亭是古代传递公文的人和行旅中途歇息的处所。

加上黄昏时候的风风雨雨,这环境被渲染得多么冷落凄凉!写梅花的遭遇,也是作者自写被排挤的政治遭遇。

下片写梅花的品格:一任百花嫉妒,我却无意与它们争春斗艳。

即使凋零飘落,成泥成尘,我依旧保持着清香。

末两句即是《离骚》“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的精神。

比王安石咏杏:“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之句用意更深沉。

陆游一生的政治生涯:早年参加考试被荐送第一,为秦桧所嫉;孝宗时又为龙大渊、曾觌一群小人所排挤;在四川王炎幕府时要经略中原,又见扼于统治集团,不得遂其志;晚年赞成韩侂胄北伐,韩侂胄失败后被诬陷。

我们读他这首词,联系他的政治遭遇,可以看出它是他的身世的缩影。

词中所写的梅花是他高洁的品格的化身。

《商山早行》赏析:这是温庭筠的一首比较著名的写景抒情诗。

商山,又名尚阪、楚山,在现陕西省商州市东南。

这首诗大概是作者离开长安赴襄阳投奔徐商,在商山途中所作。

全诗紧扣“早行”二字,写景抒情,表达了羁旅中无限的愁思和人生的失意。

首联提挈全诗。

清晨起来,院子里已响起了车马的铃铛声,旅客们要驾车上路了。

他们可能一夜都没休息好,想到新的一天的奔波又要开始,心中不免又升起了一阵思乡的悲苦之情。

作者紧扣题目,写出早行情景后,接着点明了旅途中思念故乡的心绪。

一个“悲”字定下了全诗的基调。

颔联全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

诗人来到院子里,远处传来雄鸡的啼鸣,看看天色,一弯残月还高悬于幽暗的天际;收拾行装上路,路上十分空旷、沉寂,板桥上铺满白霜,留下行人的踪迹。

作者选取了鸡鸣、残月、茅店、寒霜、板桥等富有特征的景物,极其生动鲜明地描绘出一幅立体的荒山早行图。

凄清、寂寞的环境,有力地烘托出出行的艰辛,衬托出思乡的深切。

此联每字一种物象,合在一起意蕴无穷,真正达到了“状难言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境地,而且对仗工整,音韵和谐,是千古名句。

沈德潜曾以“早行名句尽此一联”给予了高度评价。

颈联仍是早行中商山路上的自然景色。

路边槲树的叶子落满山径,枳树的白花把驿站的墙照得亮亮的。

叶花本无情,但叶落归根撩人思乡之情;枳花让驿墙更醒目,使羁旅之人又倍感异乡奔波的劳顿之苦和思乡之切。

“落”、“明”二字,生动传神,点染事物,赋情于景。

此联对仗工巧,进一步充实了上联所描绘的典型环境,使气氛更显寂静、悲凉。

尾联所写乃是清晨在征途中回忆昨晚的梦境。

早行的情景使诗人想起昨晚梦中的故乡杜陵,那里已是春光满园了,成群的野鸭、大雁挤满了暖暖的池塘,嬉戏游玩。

这些残留的印象,更衬托出诗人对长安的留恋,对人生之路的无奈。

因为昨晚的他在茅草砌成的房子里歇脚,此时的他正在凄清的山路上奔波。

此联的梦境与前面所写的现实相映,以乐景反衬哀情,同时“思杜陵”又巧妙地同首联的“悲故乡”相应,首尾圆合。

统观全诗,不过是抒写旅途景物和个人的生活感慨,但表现精巧,不仅每联都紧扣了“早行”的主题,而且语言明净,情景交融,对仗工整,结构严谨。

巧状早行难言之景,尽抒羁旅思乡之情,不愧为古典文学中羁旅诗、乡愁诗的上乘之作。

《破阵子》赏析:此词纯用白描,笔调活泼,风格朴实,形象生动,展示了少女的纯洁心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