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环境化学第二章__大气环境化学
第二章 大气环境化学3 自由基反应

H-ONO间的键能为324.0kJ/mol 。HNO2对 200~400nm的光有吸收,吸光后发生光离解,初 级过程为: HNO2+hv→HO+NO HNO2+hv→H+NO2
次级过程: HO+NO→ HNO2
HO+HN02 → H2O+NO2
HO+NO2→ HNO3 HNO2的光解可能是大气中HO的重要来源之一
在对流层中,由于O2存在,可发生如下反应:
H + O2→ HO2 HCO + O2 → HO2 + CO
甲醛的光离解
可见空气中甲醛光解可产生HO2自由基。其他醛 类的光解也可以同样方式生成HO2,如乙醛光解:
CH3CHO+ hv → H + CH3CO
H+O2→ HO2
所以醛类的光解是大气中HO2的重要来源之一
(4)NO2的光离解
键能为300.5kJ/mol
NO2在290~410nm内有连 续吸收光谱。
吸收小于420nm波长的光 可发生离解: NO2十hv → NO +O O+O2+M→ O3+M 据称这是大气中唯一已知 O3的人为来源。
(5)亚硝酸的光解
亚硝酸HO-NO间的键能为201.1kJ/mol,
(9)卤代烃的光离解
卤代甲烷光解初级过程:
① 紫外光照射,CH3X+ hv →CH3+X
② 键强顺序为CH3-F> CH3-Cl > CH3-Br > CH3-I
③ 高能量的短波长紫外光照射,可能发生两个键断裂,
应断裂两个最弱键,例CF2Cl2离解为 CF2+2Cl
④ 即使最短波长的光,三键断裂也少见。
环境化学第二章

气在上升时温度降低值与上升高度的比。
Γd=0.98℃/100m≈1 ℃/100m
空气移动,高压区→低压,膨胀降温,压缩升温。 当气团在水平方向运动,非绝热过程。 当气团作垂直升降运动时,近似为绝热过程
第一节 大气中污染物的迁移
四、大气稳定度:指大气中某一高度上的气块在垂直方
第一节 大气中污染物的迁移
平流层(stratosphere) (12-48km) 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Γ<0 ,层顶接近0℃, 20km-25km臭氧浓度最高; ②气体状态稳定,垂直对流很小,污染物成一薄层 ③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高
民航:最高飞行10km左右 人造卫星:30-50km以上
第一节 大气中污染物的迁移 中间层(mesosphere )(48-78km) 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气温可达-92℃; ②垂直运动剧烈; ③发生光化学反应。 热层(thermosphere)/电离层(80-800km) 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升高,顶部可达1200℃ ②空气密度很小,气体电离。
第一节 大气中污染物的迁移
地理地势的影响
➢ 海风:白天陆地上空的气温增加得比海面上空快,在 海陆之间形成指向大陆的气压梯度,较冷的空气从海 洋流向大陆而形成海风。
➢ 陆风:夜间海水温度降低得较慢,海面的温度较陆地 高,在海陆之间形成指向海洋的气压梯度,于是陆地 上空的空气流向海洋,形成陆风。
冷
气
光物理过程
辐射跃迁: A* A h
通过辐射磷光或荧光失活
碰撞失活:A* M A M
为无辐射跃迁,即碰撞失活
光化学过程
光离解: A* B1 B2 生成新物质
与其它分子反应生成新物种:
环境化学第二章大气环境化学

NO、NO2,通式NOx
4)燃料燃烧过程中NOx形成机理
含氮化合物+O2
NOx
N2在高温下(>2000℃)
O2 O·+ O· N2 + O· NO + N·
O2 + N· NO + O· 结·O论H:+燃N烧·过程中NO排+放的H氮·氧化物主要为NO
以上快 (占N9O0%+以1上/)2,O其2 次才N为ON2O2(仅占10%左慢右)
第一节 大气结构、组成和性质
一、大气垂直分层 二、大气的组成 三、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
一、大气垂直分层
通常把静态大气的温度和密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 ,称为大气温度层结和大气密度层结。
大气
依据
大气的 温度层结 密度层结 运动规律
划分为
对流层 平流层 中间层
热层 散逸层
(一)对流层
平均厚度12km,赤道19km,两 极8-9km,云雨主要发生层, 夏季厚,冬季薄。
CO2(0.0314%) >99.9% 2)稀有气体(H2、CH4、SO2、NH3、CO、O3等)
<0.1% 3)水(正常范围 1-3%)
(二)大气组分的停留时间
1、停留时间
某种组分在大气中存在的平均时间,用τ表示
假定大气中某种组分的总量为M,那么其速率变化可表示为: dM/dt=P+I-R-O
P为该物质的总质量生成速率; I 为该物质的总质量流入速率; 总的输入速率 R为该物质的总质量去除速率; O为该物质的总质量流出速率; 总的输出速率
CO (73-185)、 H2O (10)、 SO2 (2) 、NOx (10)
(三)大气组分浓度表示法
1、体积浓度表示法:一百万体积的空气中所 含污染物的体积数-ppm, ppb ,ppt 表示为10-6,10-9,10-12
环境化学复习

第二章大气环境化学1、大气层的结构 Layers of the Atmosphere(英文)A、对流层troposphere对流层是大气的最底层,其厚度在赤道附近为16—18km;在中纬度地区为10—12km,两极附近为8—9km。
最显著特点是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大约每上升100m,温度降低0.6度。
另一个特点是密度大,大气总质量的3/4以上集中在对流层。
B、平流层stratosphere从对流层顶到海拔高度约为50km的大气层。
特点:①空气没有对流运动,平流运动占显著优势。
②空气比对流层稀薄得多,水汽、尘埃的含量甚微,很少出现天气现象③在高15—60km内,有约20km的一层臭氧层The Ozone Layer。
O2→O•+O•、O•+O2→O3、O3→O•+O2、O3+O•→2O2是臭氧光解的过程。
平流层温度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增加。
C、中间层mesosphere从平流层顶到80km高度的大气层。
空气较稀薄,由于臭氧层消失,温度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迅速降低。
D、热层(电离层)thermosphere从80km到约500km的大气层。
大气温度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迅速增加。
2.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含硫化合物;含氮化合物;含碳化合物;含卤素化合物2、辐射逆温层Radiation inversion对流层大气的重要热源是来自地面的长波辐射,故离地面越近气温越高;离地面越远气温越低。
随高度升高气温的降低率称为大气垂直递减率:Γ=-dT/dz T—热力学温度K, z—高度当Γ=0 时,称为等温气层;当Γ<0 时,称为逆温气层。
这时气层稳定性强,对大气的垂直运动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根据逆温形成的过程不同,可分为两种:近地面层的逆温:辐射逆温、平流逆温、融雪逆温、地形逆温;自由大气的逆温:乱流逆温、下沉逆温、锋面逆温气块在大气中的稳定度与大气垂直递减率(Γ)和干绝热垂直递减率(Γd)两者有关。
若Γ<Γd,表明大气是稳定的;若Γ>Γd,大气是不稳定;若Γ=Γd,大气处于平衡状态。
环境化学 第二章 大气环境化学

大气中重要吸光物质的光离解
4 3
(1) O2和N2的光离解
2
1 O2键能493.8KJ/mol。相 应波长为243nm。在紫外区 lgε 0 120-240nm有吸收。
O2 + hν
λ < 240 nm
-1 -2
O· + O·
N2键能:939.4KJ/mol。 对应的波长为127nm。
-3
-4
HNO
3
h ν HO NO
2
2
HO CO CO
H
2
H O 2 M HO 2HO
2
M
(有CO存在时)
H 2O 2 O 2
产生过氧自由基和过氧化氢
(5) SO2对光的吸收
SO2的键能为545.1kJ/mol, 吸收光谱 中呈现三条吸收带,键能大,240 - 400 nm 的光不能使其离解,只能生成激发态:
思考题:
太阳的发射光谱 和地面测得的太阳光 谱是否相同?为什么?
3.3大气中重要自由基来源
自由基 由于在其电子壳层的外层有
一个不成对的电子,因而有很高的活 性,具有强氧化作用。如:
CH 3 C(O)H hv H 3 C HCO
由于高层大气十分稀薄,自由基的半 衰期可以是几分钟或更长时间。自由基参 加反应,每次反应的产物之一是自由基, 最后通过另一个自由基反应使链终止,如:
SO 2 h SO 2
*
240 400 nm
SO2*在污染大气中可参与许多光化学反应。
( P73,图2-32)
(6) 甲醛的光离解
HCHO中H-CHO的键能为 356.5 kJ/mol, 它对 240 – 360 nm 范围内的光有吸收, 吸光后的光解反应为:
环境化学期末复习资料

环境化学期末复习资料第⼆章⼤⽓环境化学1.⼤⽓主要成分N2(78.08%)、 O2(20.95%)、 Ar(0.943%)和CO2(0.0314%)。
⼏种惰性⽓体:He、Ne、Kr和Xe的含量相对⽐较⾼。
⽔蒸⽓的含量是⼀个可变化的数值,⼀般在1% ~3%.2.⼤⽓层的结构1. 对流层(Troposphere)⾼度: 0~(10~16) km ,随纬度和季节发⽣变化温度:⼤约每上升100 m,降低 0.6 ℃空⽓运动:低纬度较强,⾼纬度较弱,夏季较强,冬季较弱密度:密度⼤,占⼤⽓总质量的3/42.平流层(Stratosphere)⾼度: (10~16)~50 km温度:同温层 [对流层顶端~(30~35 km)]30~35 km以上开始下降空⽓运动:没有对流,平流为主空⽓稀薄,很少出现天⽓现象3. 中间层 (Mesosphere): 50~80 km4.热层(电离层)(Thermosphere):80~500 km吸收紫外线造成温度上升,空⽓⾼度电离,因此也称为电离层,占⼤⽓质量的0.5%5. 逃逸层,外⼤⽓层 (Exosphere)3.辐射逆温层对流层⼤⽓的重要热源是来⾃地⾯的长波辐射,故离地⾯越近⽓温越⾼;离地⾯越远⽓温越低。
随⾼度升⾼⽓温的降低率称为⼤⽓垂直递减率:Γ=-dT/dz式中:T——热⼒学温度,K;z——⾼度。
在对流层中,dT/dz<0,Γ = 0.6 K · (100m)-1,即每升⾼100 m ⽓温降低0.6 ℃。
⼀定条件下出现反常现象当Γ=0 时,称为等温层;当Γ<0 时,称为逆温层。
这时⽓层稳定性强,对⼤⽓的垂直运动的发展起着阻碍作⽤。
辐射逆温产⽣特点●是地⾯因强烈辐射⽽冷却降温所形成的。
●这种逆温层多发⽣在距地⾯ 100~150 m ⾼度内。
●最有利于辐射逆温发展的条件是平静⽽晴朗的夜晚。
●有云和有风都能减弱逆温。
●风速超过 2~3 m · s-1,逆温就不易形成4.主要⾃由基及其来源HO ?和HO2 ?来源1) HO ?来源清洁⼤⽓:O3 的光解是清洁⼤⽓中HO ?的重要来源O3 + h→ O ? + O2O ? + H2O → 2HO ?污染⼤⽓,如存在HNO2,H2O2 (HNO2 的光解是⼤⽓中HO ?的重要来源)HNO2 + h→ HO ? + NOH2O2 + h→ 2HO ?2)HO2 ?来源①主要来⾃醛类的光解,尤其是甲醛的光解H2CO + h→ H ? + HCO ?H ? + O2 + M → HO2 ? + MHCO ? + O2 → HO2 ? + CO②只要有 H ?和 HCO ?存在,均可与 O2 反应⽣成 HO2 ?③亚硝酸酯和 H2O2 光解CH3ONO + hv → CH3O ? + NOCH3O ? +O2 → HO2 ? + H2COH2O2 + hv → 2HO ?HO ? + H2O2 → H2O + HO2 ?④若有CO存在,则:HO ? + CO → CO2 + H ?H ? + O2 → HO2 ?R ?,RO ?,RO2 ?来源1) R ?烷基⾃由基来源:⼤⽓中存在最多的烷基是甲基,它的主要来源是⼄醛和丙酮的光解。
环境化学 第二章 大气环境化学

0 160 200 240 280 K
8
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
高度(km)3000
散逸层
(+ )
500
400 热成层 300
(+ )
200
100 越往上氧、氦等气体的原子态越多
90 中间层顶
80
电离层
紫外线的强烈照
射,N2和O2产生 不同程度的离解
度 高 k( m)
70 中间层
60
对流层
16
2.平流层(Stratosphere)
范围:高度12~50km 特征: ① 温度随高度增加而上升, 温度大约为220~260K, 在
12~20km处温度基本不变。 ②由于高能电磁辐射比对流层强烈,所以光化学反应很
重要。 ③O3层即存在于此层下部,高度为15~35km处,其中
25km处浓度最高。
擦层边界层低层大气(1-2km)污染物 80
集中;自由层:自然现象对流层顶层:
水变冰,阻止氢的损失
60
X(km)
B、平流stratosphere
O2→O· + O · O · +O2→O3
O3→O · + O2 O3+ O · →2O2
40
吸收紫外线
C、中间层mesosphere
20
D、热层(电离层)thermosphere
1、要在江南地区顺利育苗,可采取哪些有效的措施?
夜间在秧田里灌水;人造烟雾的办法
2、温室内气温高于室外的原因是什么? 温室内二氧化碳的浓度较高,水分充足,能更多的吸收红外线长波辐射, 保温效应好
3、农民在冬季采用塑料大棚发展农业,是对哪些自然条件进行改造? 热量条件和水分条件
《大气环境化学 》课件

PART 05
大气污染控制与治理
REPORTING
政策法规与标准制定
政策法规
制定和实施大气污染防治相关政策法规,包括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质量标准等,以规范企业和个人的行为,减 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
标准制定
根据不同地区和行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以及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为污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
交通运
总结词
交通运输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尾气和颗粒物,如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氢化合 物等。
详细描述
交通运输是大气污染物的重要来源之一,主要来自汽车、摩托车和运输车辆等。 这些车辆在行驶过程中会排放大量的尾气,其中含有多种有害物质,如一氧化碳 、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等。
农业活动
总结词
农业活动如施肥、喷洒农药等会产生一定的大气污染物,如 氨气、氮氧化物等。
《大气环境化学》 PPT课件
REPORTING
• 大气环境化学概述 • 大气污染物的来源与形成 • 大气污染物的传输与转化 • 大气污染物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 • 大气污染控制与治理 • 大气环境化学的未来展望
目录
PART 01
大气环境化学概述
REPORTING
大气环境化学的定义与重要性
定义
大气环境化学是一门研究大气环境中 化学物质的形成、转化、传输和影响 等过程的学科。
要点一
与地球科学
要点二
与生物学
研究大气化学与地球大气的相互作用,如火山喷发对大气 化学的影响。
研究大气污物对生物体的影响,以及生物体对大气污染 物的适应和进化。
THANKS
感谢观看
REPORTING
其影响因素。
大气中化学物质的环境效应与健康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逸散层
特点:
1、500km以上高空
2、空气稀薄,密度几乎与太空相同
3、空气分子受地球引力极小,所以气体
及其微粒可以不断从该层逃逸出去
二、大气的组成
——气体组分和大气颗粒物
(一)气体组分及分布 1、气体组分
CO2(0.0314%) >99.9%
2)稀有气体(H2、CH4、SO2、NH3、CO、O3等)
3)清除
干湿沉降
1、SO2
4)浓度特征
1、SO2
4)浓度特征
夏季低,一天变化 不大;冬季浓度高 且变化大 随高度增加而增加 随风向变化
2、H2 S
1)来源
主要天然来源,含硫有机物的分解,以及 硫酸盐在厌氧环境被反硫化细菌还原
2CH2O+SO42-
2)清除 HO· +H2S H2S
2HCO3-+H2S
1)氮(78.08%)、氧(20.95%)、氩(0.934%)、
<0.1%
3)水(正常范围 1-3%)
(二)大气组分的停留时间
1、停留时间
某种组分在大气中存在的平均时间,用τ表示
假定大气中某种组分的总量为M,那么其速率变化可表示为: dM/dt=P+I-R-O
P为该物质的总质量生成速率; I 为该物质的总质量流入速率; 总的输入速率
(三)含碳化合物的来源和演变
CO、CO2、CHx、含氧烃等
2、CO2
3)清除
植物光合作用、海水吸收后以碳酸盐形式存在
3、CHX
气态存在于大气中的是碳原子数在1-10, 包括可挥发性的所有烃类,烯烃、芳香烃。
是形成光化学烟雾的主要参与者。
相比较而言,开放程度大的链烯烃活性高于 较为封闭的环烯烃,含有氧原子的碳氢化物活性 高于链烷烃。
温室效应比CO2大20倍
甲烷
1)危害: 温室气体,导致温室效应
2)来源:
燃料燃烧过程、原油以及天然气的泄漏
厌氧细菌发酵为主
2CH2O CO2+CH4
CH4+HO· 3)清除: CH4+Cl·
CH3· +H2O 主要 CH3· +HCl
4)浓度特征:
夏低冬高,北半球高
(四)卤代烃的来源和演变 1、来源
四、影响大气污染物迁移的因素
一、辐射逆温层
对流层大气的重要热源是来自地面的长波辐射,故离地面越
近气温越高;离地面越远气温越低。 随高度升高气温的降低率称为大气垂直递减率:
Γ =-dT/dz
对流层中,dT/dz<0, Γ =0.65K/100m 一定条件下出现反常现象 当Γ =0 时,称为等温层;
当Γ <0 时,称为逆温层。这时气层稳定性强,对大气的
按化学组成
一次污染物:直接从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 二次污染物:由一次污染物经化学反应形成的污染物
(一)含硫化合物的来源和演变
1、SO2
1)危害
人呼吸道 损伤叶组织、造成缺绿病或黄萎 硫酸烟雾和酸性降水
1、SO2
2)来源
天然来源:火山喷发、土壤厌氧微生物与植 物释放、陆地上降雨、风吹起的海盐
人为来源:矿物燃料燃烧、硫化矿冶炼
下图白天的层结曲线为ABC
夜晚近地面空气冷却较快,层结曲线变为FEC,其中FE为逆温层。 以后随着地面温度降低,逆温层加厚,在清晨达到最厚,如DB段。 日出后地面温度上升,逆温层
近地面处首先破坏,自下而上
逐渐变薄,最后消失。
C
B
lnP
100-150 m;
平静而晴朗的夜晚
E
T 图2-23. 辐射逆温(陈世训,1981)
D
F
A
辐射逆温的生消过程
大气某些性质与大气污染的关系 气温垂直递 减率
大气稳定度
对扩散稀释
大气污染程度
Γ>0 不稳定 Γ=0 较稳定 Γ<0(逆温) 非常稳定
有利 不利 非常不利
轻微 重 非常严重
四、影响大气污染物迁移的因素
1、风和大气湍流的影响
1)影响污染物在大气中扩散的三个因素:
风:气块规则运动时水平方向速度分量, 使污染物向下风向扩散; 竖直方向的为铅直运动:大尺度——系统性铅直运动; 小尺度 ——对流
夏季厚,冬季薄。
特点:
1、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2、空气密度大;
3、有三小层、天气复杂多变;
4、对流运动强烈。
(二)平流层
对流层顶到约50km
特点:
1、空气基本无对流,平流运动占显著优势; 2、空气比下层稀薄,水汽、尘埃含量很少, 很少有天气现象,透明度极高; 3、在15-35km的范围内,厚度约20km的臭氧层。
(三)中间层
从平流层顶到约85km的高度
特点: 1、空气更稀薄 2、无水分 3、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中间层顶,气温最低
(-100℃)
4、对流运动强烈。 5、中间层中上部,气体分子(O2、N2)开始电离。
(四)热层
从80km到约500km的高度
特点:
1、温度随高度增加迅速增高;
2、大气更为稀薄; 3、大部分空气分子被电离成为离子和自由 电子,又称电离层,可以反射无线电波
R为该物质的总质量去除速率;
O为该物质的总质量流出速率;
总的输出速率
2、主要组分分布
特点:
1、N2一直延伸到100km,最大浓度出现在50Km, N主要50-100km 2、O2主要在低于60km,O高于60km 3、CO2主要在低于50km,集中2km 4、水蒸汽主要在低于10km,集中6km
(二)大气组分的停留时间
ppm和mg/m3之间的换算(原因是有些大气污染 物的浓度是用ppm表示的,有些是用mg/m3表示
的)。
22.4 ppm mg / m3 M
例1:求在标准状态下,30mg/m3的氟化氢的ppm浓 度。 解:氟化氢的分子量为20,则:
c=30×22.4/20=33.6ppm
M mg / m ppm 22.4
第二章 大气环境化学
当前三大全球环境问题:气候变化、酸沉降、臭氧层损耗都发生在大气圈内
第一节 大气的结构、组成和性质 第二节 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迁移 第三节 大气中污染物的转化 第四节 大气颗粒物
重点内容:
1、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转化 1)光化学反应基础 2)自由基反应和来源 3) 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硫氧化合物的转化 2、几种代表性的大气环境污染问题 1)酸雨,光化学烟雾,硫酸烟雾型污染 2)温室效应 3)臭氧层破坏 3、大气颗粒物 1)粒径分布 2)三模态 3)化学组成
人为污染:有机化学溶剂挥发 天然污染:海洋
(四)卤代烃的来源和演变 2、氟氯烃类
1)危害
通式CnH2n-x-yFxCly 通式x+y≤2n+2,CFC
破坏臭氧层 CCl3F+hv Cl· +O3 ClO· +O 温室气体
· CCl2F+Cl· ClO· +O2 Cl· +O2
(四)卤代烃的来源和演变 2、氟氯烃类
当大气处于稳定态条件下时 P+I=R+M P+I
=
M R+O
(二)大气组分的停留时间
例如
含硫化合物在对流层的平均浓度为1µg/kg,而对 流层空气总质量为4×1021g。而硫的天然和人为源
总贡献为200×106t/a,求硫停留时间
S总质量M=4×1021 × 1µg/kg=4×106t
(三)含碳化合物的来源和演变
CO、CO2、CHx、含氧烃等
1、CO
1)危害
阻碍体内氧气输送 参与光化学烟雾形成
· OH + CO O2 + H· NO + HO2· CO2 + H· HO 2· +M
NO2+ · OH
温室气体,导致温室效应
(三)含碳化合物的来源和演变
CO、CO2、CHx、含氧烃等
3
例2、已知大气中二氧化硫的浓度为5ppm,求以
mg/m3表示的浓度值。 解:二氧化硫的分子量为64。 c =5×64/22.4mg/m3=14.3mg/m3
3、个数/cm3(超微量组分,HO· 、分子、原子)
一些自由基浓度为ppt级,经常用每立方厘米中的分子 个数来表示,这时可以有换算关系: 标态下(T=0℃,P=101.325Pa),n=1mol,V=22.4L
1、CO
4)浓度特征
城市多于非城市,一天中峰值出现在早晚交通 量大时 随高度、纬度变化(北高南低)
(三)含碳化合物的来源和演变
CO、CO2、CHx、含氧烃等
2、CO2
1)危害
温室气体,导致温室效应
2)来源
人为污染:矿物质燃料燃烧、森林破坏 天然污染:海洋脱气、甲烷转化、动植物呼吸、 腐败、森林火灾
CO (73-185)、 H2O (10)、 SO2 (2) 、NOx (10)
(三)大气组分浓度表示法
1、体积浓度表示法:一百万体积的空气中所
含污染物的体积数-ppm, ppb ,ppt
表示为10-6,10-9,10-12 2、质量浓度表示法:每立方米空气中所含污
染物的质量数-mg/m3,µg/m3
湍流:使污染物向各个方向扩散;
浓度梯度:使污染物发生质量扩散。 三种作用中风和湍流起主导作用。
2)摩擦层
H2O + · HS SO3
(二)含氮化合物的来源和演变
NO、NO2、N2O、NH3
1、 N2O
天然来源,土壤硝酸盐经细菌脱氮
NO3-+2H2+H+
1/2N2O + 5/2H2O
难溶于水,寿命长、稳定在低层大气中,但可 在平流层发生光解
N2O+hv
N2+O·N2O+ O· 2NO N2 O+ O·
n/V=2.46×1019个分子/cm3